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读码方法及读码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读码方法及读码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读码方法及读码设备。

背景技术

光伏电池是一种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并输出或存储后利用的装置。光伏电池的生产加工通常包括划片、串焊、排版、叠焊、贴胶带、EL(ElectroLuminescence)检测及层压等工序。目前的光伏电池在生产加工时,为提高产品的良品率并追溯不良品的来源,通常对半成品电池板进行贴码以通过读码获取对应工件的信息。

然而,目前设备在读码时存在读码失败的情况,使设备无法获取工件的信息,故读码成功率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光伏电池生产过程中对识别码进行读取时成功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读码方法及读码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读码方法,用于读取柔性膜工件内的识别码,所述读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控制输送单元将所述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使所述工件的所述识别码处于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

控制支撑单元接触所述工件以至少将所述识别码所在区域支撑为呈平面状;

所述读码器读取处于所述工件内的所述识别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识别码处于所述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时,所述读码方法还包括:

控制压合单元压紧所述工件,使所述工件的至少所述识别码所在区域内的各层接合处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所述压合单元接触所述工件时,同步启动所述读码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输送单元将所述工件输送至所述扫描区域包括:

当所述工件进入所述扫描区域时,控制阻挡单元阻挡所述工件前进;

控制归正单元调整所述工件的位置,使所述识别码处于所述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读码器位于缺陷检测装置内,在所述读码器扫描所述识别码后,所述读码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压合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及所述读码器三者中至少一个运动,使所述工件整体显露于所述缺陷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柔性支撑所述工件;和/或

所述压合单元柔性按压所述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读码器读取所述识别码成功时,所述读码方法还包括:

记录根据所述识别码确定的数据;

控制所述工件沿第一传递路径运动;

当所述读码器读取所述识别码失败时,所述读码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工件沿第二传递路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读码器读取所述识别码失败时,所述读码方法还包括:

第二计数器记录读码失败的所述工件的个数;和/或

控制报警装置报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读码设备,所述读码设备包括:

支架,

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设于所述支架并用于将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

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撑单元用于支撑所述工件处于所述扫描区域的部分,而至少所述工件处于使所述扫描区域的部分呈平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处于所述扫描区域的所述工件位于所述支架的参考面;所述读码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的压合单元,所述压合单元与所述支撑单元分别位于所述参考面相背的两侧,所述压合单元用于下压所述工件处于所述扫描区域的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读码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架的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所述压合单元连接,以驱动所述压合单元在所述参考面上运动;和/或

所述读码设备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连接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压合单元之间,以驱动所述压合单元转动在压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处于所述压合位置的所述压合单元于所述参考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扫描区域内;处于所述避让位置的所述压合单元于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扫描区域间隔。

上述读码方法中,当工件运动至扫描区域后,控制支撑单元支撑工件,能够使工件上识别码所在的区域呈平面状。由此,能够提高读码器获取位于工件内部的识别码的图像的准确性,便于提高读码器读取识别码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读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读码设备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读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读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读码设备;100、支架;200、支撑单元;210、第一驱动件;220、连接板;230、接触轮;240、导向轴;300、压合单元;310、第二驱动件310;320、压板;400、读码器;500、第二调节组件;510、转动驱动件;520、转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关于光伏电池制造工艺中的识别码,传统技术中通常通过人工将识别码贴于半成品工件表面。由于光伏电池制造过程中涉及多项检测、成型及其他处理工艺,在某些工序中,贴于半成品工件表面的识别码将妨碍加工或在加工后出现扭曲、脏污覆盖或破损等无法被识别的现象。基于此,在目前的光伏电池制造中,采用将识别码设于EVA膜内部的方式,省去反复去除、粘贴识别码的工序,同时减小识别码妨碍加工或在加工后无法被识别的几率。

为了便于理解对设于EVA膜内的识别码的读取,以下对实施读码时的相关工艺及半成品光伏电池进行简单说明,可以理解的是,下述说明仅为便于理解读码步骤发生的环境,而不是对读码方法的限定。半成品工件大致包括背板、电池板、EVA膜及玻璃。EL(Electro Luminescence)检测是指检测半成品工件有无隐裂、碎片、虚焊、断栅和不同转换效率单片电池异常现象等缺陷。层压指的是在真空环境中加热使EVA膜熔化,以将背板、电池板及玻璃粘接封装在一起,并通过层压使工件内部结构更加致密。读码步骤通常被布置在EL检测工艺及层压工艺之前,识别码通常被设置在半成品工件的边缘位置,以降低对EL检测以及其他工序的负面影响。然而,由于半成品工件大致呈薄片状,而输送单元通常仅支撑作用在工件的部分区域以驱动工件运动,故工件在输送过程中易发生弯曲,尤其是边缘区域易发生弯曲下垂的现象。从而,读码器检测到的识别码容易扭曲、变形而导致识别率低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EVA材质是聚乙烯-聚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简称,EVA膜在未层压加热前透光性较差。由于识别码位于EVA膜内部,故识别码附近弯曲的区域将影响读码器的光路而进一步限制读码器对识别码的读取。即目前将识别码设于EVA膜内部的方式仍存在识别码不易被读取、识别,而导致的读码成功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人提出了一种读法方法,读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控制输送单元将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使工件的识别码处于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控制支撑单元接触工件以至少将识别码所在区域支撑为呈平面状。读码器读取处于工件内的识别码。如此设置,当工件运动至扫描区域后,控制支撑单元支撑工件,能够使工件上识别码所在的区域呈平面状。由此,能够提高读码器获取位于工件内部的识别码的图像的准确性,便于提高读码器读取识别码的成功率。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及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读码方法及采用该读码方法的读码设备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读码方法用于读取柔性膜工件内的识别码。读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控制输送单元将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使工件的识别码处于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

S2,控制支撑单元接触工件以至少将识别码所在区域支撑为呈平面状。由此,使工件能够以平面状的姿态接受读码识别,以降低工件弯曲下垂导致条码与EVA贴合度不佳而限制读码器读取准确性。

S4,读码器读取处于工件内的识别码。

上述读码方法中,当工件运动至扫描区域后,控制支撑单元支撑工件,能够使工件上识别码所在的区域呈平面状。由此,能够提高读码器获取位于工件内部的识别码的图像的准确性,便于提高读码器读取识别码的成功率。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步骤S1执行到位后,即在识别码处于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时,读码方法还包括:

S3,控制压合单元压紧工件,使工件的至少识别码所在区域内的各层接合处贴合。

可以理解的是,在对工件进行读码时尚未进行层压工艺,即EVA膜并未与相关结构(如玻璃)交联。此时的EVA膜及玻璃上厚度变化及波纹变化将可能降低读码器读取的准确度。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压合单元下压工件,以提高工件各层的贴合度,从而降低上述厚度及波纹变化对读码器的读码准确性的限制。

同时,由于工件上识别码所在的边缘区域在支撑单元支撑前大致呈弯曲下垂状,尽管在支撑单元的支撑下工件可呈平面状,但位于工件内的识别码将能够出现与EVA膜贴合度低而隆起、错位等位置变化的情况。本实施例通过压合单元按压工件,能够提高识别码与EVA膜的贴合度,以提高读码器读取识别码的准确性。

关于识别码与EVA膜的贴合度,需要说明的是,识别码与EVA膜通常具有不同的材质,故当EVA膜呈悬垂弯曲状时,位于EVA膜内的识别码通常将表现出与EVA膜本身不同的弯曲状态,从而识别码与EVA膜之间将出现贴合不充分而导致各种错位问题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中,在控制压合单元接触工件时,同步启动读码器。由此,压合单元在压合工件时,读码器可同步对焦,故如此设置使压合过程与读码过程同步进行,以缩短读码时间,提高读码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中,控制输送单元将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包括:

S11,当工件进入扫描区域时,控制阻挡单元阻挡工件前进。即通过阻挡单元控制工件在前进方向上的位置,使工件能够停留在扫描区域内接受读码识别。

S12,控制归正单元调整工件的位置,使识别码处于读码器的视场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归正单元对工件位置调整的方向可以垂直于输送单元输送工件前进的方向。由此,通过归正单元、阻挡单元以及输送单元的相互配合,能够确定工件在平面内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工件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尺寸,可根据不同工件上识别码所在位置以确定阻挡单元的阻挡时机以及归正单元归正运动的行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读码器读取所述识别码成功时,所述读码方法包括:

S51,记录根据识别码确定的数据。如此,当出现工件为不良品时便于追溯工件来源。

S52,控制工件沿第一传递路径运动。

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失败时,读码方法包括:

S61,控制工件沿第二传递路径运动。

由此,通过控制工件沿不同的传递路径运动,能够区分读码成功的工件与读码失败的工件。后续可对读码失败的进行再次读码、单独扫码或手动输入信息等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传递路径可以为升降方式,即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成功时,在步骤S52中,可控制工件进入升降机完成下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传递路径可以仍为输送单元,即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失败时,在步骤S61中,可控制输送单元进一步输送工件,以将读码失败的工件送入指定区域。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成功时,读码方法还包括:

步骤53,第一计数器记录读码成功的工件的个数。可以通过显示单元将第一计数器所记录的个数输出,以实现读码结果的可视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失败时,读码方法还包括:

步骤S62,第二计数器记录读码失败的工件的个数。同理,可以通过显示单元将第二计数器记录读码失败的工件的个数输出,以实现读码结果的可视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读码器读取识别码失败时,读码方法还包括:

步骤S63,控制报警装置报警。

可以理解是,可以反复执行上述读码方法所包括的各个步骤,以连续对工件进行读码识别。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中,支撑单元柔性支撑工件。也就是说,支撑单元可以采用柔性的方式支撑工件。具体而言,可以设置支撑单元向工件提供的支撑力具有支撑阈值,当支撑单元与工件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该支撑阈值时,支撑单元将向与支撑工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适应性回缩,以降低工件受损的情况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3中,压合单元柔性按压工件。与支撑单元类似地,压合单元也可以采用柔性的方式压紧工件。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压合单元向工件提供的压合力具有压合阈值,当压合单元与工件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该压合阈值时,压合单元将向与压合工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适应性回缩,以降低工件受损的情况发生。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单元与压合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选用不同的柔性支撑方式、柔性按压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实际光伏电池的加工中,读码器相对于缺陷检测装置可以具有不同的位置。当读码器位于缺陷检测装置内,在读码器扫描识别码后,读码方法还包括:

控制压合单元、支撑单元及读码器三者中至少一个运动,使工件整体显露于缺陷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缺陷检测装置例如可以为EL检测装置。如此,能够降低压合单元、支撑单元及读码器遮挡工件几率,以相对提高EL检测装置检测的全面性。

请参阅图2,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读码设备,读码设备采用如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读码方法对光伏电池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工件进行检测时,能够具有更高的识别码读取成功率。

请参阅图3及图4,读码设备10包括支架100、输送单元(图未示,下同)、支撑单元200、压合单元300、归正单元(图未示,下同)、阻挡单元(图未示,下同)、显示单元(图未示,下同)、报警单元(图未示,下同)、控制器(图未示,下同)、读码器400及升降机(图未示,下同),其中输送单元、支撑单元200、压合单元300、归正单元、阻挡单元、报警单元及读码器400均设于支架100,显示单元及控制器可设于支架100,也可以设于其他用于支撑的结构。支架100上设有扫描区域(图未示,下同),读码器400朝向扫描区域,输送单元用于将工件输送至扫描区域。支撑单元200设于支架,用于支撑处于扫描区域的工件,以将工件的至少处于扫描区域的部分支撑为呈平面状。所述支撑单元200支撑工件的方向如图3、图4中标号K所示。

为便于理解读码设备10采用上述读码方法进行读码时的流程,以下对读码设备10采用读码方法进行读码时的流程进行简单说明:

输送单元携带工件向靠近扫描区域的方向运动。工件进入扫描区域后,阻挡单元对工件进行阻挡,使工件停留在扫描区域。归正单元同步对工件进行导正,使工件上设有识别码的区域处于读码器400的视场范围内。工件导正后,归正单元发送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压合单元300下压并同步触发读码器400启动。其中,控制器还可以根据归正单元的信号控制支撑单元200顶升以支撑工件。当然,还可以设置支撑单元200为固定式。此时,可以设置支撑单元200沿工件的运动方向延伸布置在扫描区域内,使工件进入扫描区域后即可接受支撑单元200的支撑作用。

其中,当读码器400读码成功时,读码器400用于将所读取的数据记录并发送给上位机系统。同时,控制器的第一计数器记录读码成功的工件个数,并输出给显示单元。随后,工件落入升降机内以统一收集并进入下一工位。

其中,当读码器400读码失败时,读码器400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一方面,控制器控制报警单元报警。另一方面,控制器的第二计数器记录读码失败的工件个数,并输出给显示单元。随后,输送单元将读码失败的工件进一步输送至指定区域,以集中收集读码失败的工件并进一步处理。

读码设备10可重复执行上述步骤,以持续进行自动读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输送单元可采用带传动的方式输送工件。归正单元可自传送带的两侧向中间抵推工件,以驱动工件运动至预期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00具有输送平面(图未示,下同),输送单元设于输送平面并驱动工件在输送平面上运动。扫描区域位于输送平面,支撑单元200位于输送平面的底部且对应扫描区域的位置,以支撑工件。顶升结构位于输送平面的顶部且对应扫描区域的位置,以压合工件。

关于支撑单元200与输送单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工件大致呈薄片状,则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传统技术中通常将输送单元设置为多个间隔且并排设置的传送带,通过各传送带相互配合以将工件输送运动至各个工位。对于多个间隔设置的传送带,其对工件的支撑作用无法涵盖至工件的每处区域,故薄片状的工件在输送过程中易发生悬垂弯曲(尤其是边缘区域)。而为了降低对工件内部结构分布的影响,识别码通常设置在工件的边缘区域。基于此,可以根据识别码的分布位置,将支撑单元200设置在位于最边缘处的传送带的远离其他传送带的一侧,以将识别码所在区域支撑为呈平面状,从而提高识别码读取的成功率。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单元200包括第一驱动件210及连接板220,第一驱动件210设于支架100。连接板220与第一驱动件210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驱动件210通过驱动连接板220沿K方向进行顶升运动,以使连接板220支撑工件。

支撑单元200还包括多个接触轮230,多个接触轮230间隔布置于连接板220并与连接板220可转动地连接,接触轮230用于接触工件。由此,工件与接触轮230滚动配合,以便于工件顺畅进入扫描区域内。并且,多个间隔设置的接触轮230相互配合,能够提高支撑单元200支撑工件呈平面状时的支撑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10驱动连接板220带动接触轮230柔性支撑工件。例如,第一驱动件210可以为气缸,当工件上反作用于支撑单元200的力过大时,第一驱动件210允许连接板220向远离工件的方向回缩一定位移,以避免支撑单元200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过大而损坏工件。当然,支撑单元200不限于通过压缩气体的形式实现柔性支撑,支撑单元200还可以利用弹簧的弹性实现柔性支撑。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单元200还可以不包括第一驱动件210。如图4所示,还可以将支撑单元200设置为不具有可动性。此时,可以通过预设接触轮230的高度位置,使工件进入扫描区域时支撑单元200即可支撑工件。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单元200还包括至少一导向轴240,导向轴240一端与连接板220连接,另一端与支架100滑动配合。通过导向轴240与支架100的滑动配合能够限定连接板220运动的方向,以提高连接板220及设于连接板220的接触轮230的运动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处于扫描区域的工件位于支架100的参考面(图未示,下同)。压合单元300与支撑单元200分别位于参考面相背的两侧,使工件的至少识别码所在区域内的各层接合处贴合,以提高读码器400读取识别码的准确性。压合单元300与支撑单元200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压紧工件并使工件呈平面状。所述压合单元300按压工件的方向如图3、图4中标号W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压合单元300包括第二驱动件310及压板320,第二驱动件310设于支架100。压板320与第二驱动件310的输出轴连接,第二驱动件310通过驱动压板320运动以使压板320接触并按压工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10驱动压板320柔性按压工件。例如,第二驱动件310同样可以为气缸,当工件上反作用于压合单元300的力过大时,第二驱动件310允许压板320向远离工件的方向回缩一定位移,以避免压合单元300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过大而损坏工件。当然,压合单元300不限于通过压缩气体的形式实现柔性按压,压合单元300还可以利用弹簧的弹性实现柔性按压。同时,也可以通过增设或调整压合单元300的结构,以实现柔性按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读码设备10还包括设于支架100的第一调节组件(图未示,下同),第一调节组件与压合单元300连接,以驱动压合单元300在参考面上运动。如此,能够根据工件的具体类型以及识别码于工件上的具体位置调整压合单元300压合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可以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可根据工件的具体类型而通过第一调节组件调节压合单元300的按压位置。当然,还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第一调节组件,使压合单元300有不同的按压位置。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可以直接调节压合单元300在支架100上的位置,以调整按压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前述,读码步骤通常布置在EL检测步骤及层压步骤之前。实际光伏电池生产加工时,读码设备10与EL检测装置可以采用相互嵌套的设计。具体而言,读码设备10与EL检测装置可以共用支架100、输送单元等外围部件。并且,输送单元向EL检测装置输送工件时可以具有不同的来料路径,以提高输送效率。而对于工件,尽管各识别码于所对应的工件上的位置大致相同,但不同来料路径上的工件有不同的摆放朝向,使得不同来料路径上的工件的识别码的位置不同。由此,需要设置不同的读码器400,以针对不同位置的识别码。例如,图3所示读码器400设于EL检测装置内部,以用于读取识别码;图4所示读码器400设于EL检测装置外部,以用于读取识别码。

请参阅图3,对于位于EL检测装置内部的读码器400,读码设备10还包括第二调节组件500,第二调节组件500连接在支架100与压合单元300之间,以驱动压合单元300在压合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转动。处于压合位置的压合单元300于参考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扫描区域内,以按压工件。处于避让位置的压合单元300于参考面上的正投影与扫描区域间隔,以避开EL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如此设置,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而通过第二调节组件500驱动压合单元300处于压合位置或避让位置。图3所示压合单元300处于压合位置。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节组件500包括转动驱动件510及转台520,转台520与转动驱动件510连接,以在转动驱动件510的驱动下转动。压合单元300设于转台520,能够在转台520的带动下转动。转台520转动的轴线如图3中轴线O所示,压合单元300由压合位置转向避让位置的转动方向参见O

当然,如图4所示,对于位于EL检测装置外部的读码器400,可以不设置第二调节组件5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8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