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其中,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其出光效率仍有待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提高出光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驱动背板;

多个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第一无机层,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且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

多个透镜,设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且与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所述透镜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有机层,设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

第二无机层,覆盖所述有机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无机层为一体结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材料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像素定义层,与所述发光器件设于所述驱动背板的同一侧面,且具有多个开口,各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地限定于各所述开口内;所述发光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像素定义层的厚度,所述第一无机层在所述开口处向所述驱动背板凹陷;

所述透镜填充所述第一无机层凹陷的区域。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其对应的透镜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内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其对应的透镜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其对应的透镜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外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其对应的透镜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机层和所述透镜的折射率大于1.8。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材料为氮化硅、氧化铟锌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

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形成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的无机材料层;所述无机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发光层;

对所述无机材料层的部分区域进行刻蚀,得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多个透镜;各所述透镜与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

形成覆盖所述有机层的第二无机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形成驱动背板;

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形成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

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与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的多个透镜;所述透镜的材料与所述第一无机层不同,且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所述透镜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

形成覆盖所述有机层的第二无机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可通过驱动背板驱动各发光器件独立发光,从而显示图像。同时,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层,避免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过低,而导致其与发光器件接触的界面的全反射角较小,从而减弱或消除在第一无机层和发光器件接触的界面处发生的全反射,从而提高出光效率。此外,由于透镜的折射率不小于第一无机层,可避免第一无机层和透镜之间发生全反射,有利于提高出光效率,且透镜的聚光作用可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亮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类实施方式中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类实施方式中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二类实施方式中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二类实施方式中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中开口和透镜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绿色发光器件的光线与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折射率是指针对波长为550nm的光线的折射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的是,对其它波长的光线,折射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本文中关于折射率的大小关系的限定仍然成立。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4所示,该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BP、多个发光器件LD、第一无机层IL1、多个透镜LE、有机层IJP和第二无机层IL2,其中:

多个发光器件LD设于驱动背板BP一侧;发光器件LD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ANO、发光层EL和第二电极CAT;

第一无机层IL1覆盖各发光器件LD,且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层EL的折射率;

多个透镜LE设于第一无机层IL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与发光器件LD一一对应设置;透镜LE的折射率不小于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透镜LE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有机层IJP设于第一无机层IL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有机层IJP的折射率小于第一无机层IL1;

第二无机层IL2覆盖有机层IJP。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可通过驱动背板BP驱动各发光器件LD独立发光,从而显示图像。同时,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层EL,避免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过低,而导致其与发光器件LD接触的界面的全反射角较小,从而减弱或消除在第一无机层IL1和发光器件LD接触的界面处发生的全反射,从而提高出光效率。此外,由于透镜LE的折射率不小于第一无机层IL1,可避免第一无机层IL1和透镜LE之间发生全反射,有利于提高出光效率,且透镜LE的聚光作用可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亮度。

下面对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驱动背板BP可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一侧的电路层,衬底可为平板结构,且其材料可为是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聚酰亚胺等软质材料。

电路层可设于衬底一侧,其可包括驱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举例而言,显示面板可至少划分为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的外围区,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边缘区内的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LD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LD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LD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LD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当然,同一像素电路也可连接多个发光器件LD,同时驱动多个发光器件LD发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外围电路可位于外围区,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LD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等,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上述的驱动电路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顶栅或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包括有源层、栅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于同一半导体层,栅极同层设置于一栅极层,以便简化工艺。

如图1-图4所示,各发光器件LD可设于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位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发光器件LD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且每个发光器件LD均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ANO、发光层EL和第二电极CAT,第一电极ANO作为发光器件LD的阳极,第二电极CAT作为发光器件LD的阴极,通过向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施加电信号,可激发发光层EL发光。

各个发光器件LD的第一电极ANO间隔分布于驱动背板BP的一侧面。第一电极ANO可采用单层或多层的导电结构,以多层结构为例,第一电极ANO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保护层、导电层和第二保护层,第一保护层、导电层和第二保护层均为导电材质,例如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的材料为Ti,导电层的材料为Al。当然,第一电极ANO还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发光层EL可覆盖各个第一电极ANO,且发光层EL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发光层EL可以包括多个一一对应地堆叠于各第一电极ANO上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可独立发光,且发光颜色可以不同,从而可直接实现彩色显示,例如,发光器件至少有三种,三种发光器件的颜色可为红色、绿色和蓝色。或者,发光层EL也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其可同时覆盖各第一电极ANO,即各发光器件LD可共用同一发光层EL,此时,各发光器件LD的发光颜色相同,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可在发光器件LD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设置彩膜层,彩膜层包括多个滤光部,每个滤光部对应一个发光器件LD,不同的滤光部的颜色可以不同,每个滤光部可仅能透光一种单色光,从而可通过彩膜层配合发光器件LD实现彩色显示。

如图1-图4所示,第二电极CAT可覆盖发光层EL,第二电极CAT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使得各个发光器件LD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CAT。第一电极ANO可采用遮光结构,第二电极CAT可采用透光结构,使得发光器件LD可向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发光,例如,第二电极CAT的材料可以采用金属镁、银或其合金等,在一定厚度下,可以在导电的同时透光。

为了分隔各发光器件LD,减少相邻发光器件LD的串扰,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像素定义层PDL,其可与发光器件LD的第一电极ANO设于驱动背板BP的同一表面。像素定义层PDL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ANO的开口PH,一个开口PH露出一个第一电极ANO。像素定义层PDL可用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LD,一个开口PH对应的范围即一个发光器件LD的范围。开口PH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发光层EL至少部分位于开口PH内,且发光层EL的厚度小于开口PH的深度,第二电极CAT可覆盖像素定义层PDL,且在开口PH处凹陷。

如图1-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封装层,其可覆盖各发光器件LD,用于保护发光层EL,阻隔外界的水、氧对发光器件LD造成侵蚀。举例而言,封装层可采用薄膜封装的方式实现封装,其可包括第一无机层IL1、有机层IJP和第二无机层IL2,其中:

第一无机层IL1覆盖于第二电极CAT,且第一无机层IL1可采用可阻隔水汽和氧气的氮化硅等无机材料。

有机层IJP可设于第一无机层IL1IL2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有机层IJP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IL1IL2的边界的内侧,有机层IJP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位于外围区,确保有机层IJP能覆盖各发光器件LD。

第二无机层IL2IL3可覆盖有机层IJP和未被有机层IJP覆盖的第一无机层IL1,第二无机层IL2IL3也可采用可阻隔水汽和氧气的氮化硅等无机材料,其材料可与第一无机层IL1相同。通过第一无机层IL1、有机层IJP和第二无机层IL2可构成封装层,其中,通过第一无机层IL1和第二无机层IL2阻挡水汽和氧气侵入,通过具有柔性的有机层IJP可实现平坦化。

发明人发现,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在第一无机层IL1会发生全反射,而难以出射,使出光效率难以提升。基于此,可使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大于发光器件LD的发光层EL,避免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过小,而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越大,全反射角越大,能够发生全反射的光线越少,即进入第一无机层IL1的光线越多,有利于提高出光效率,当然,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可以不仅大于发光层EL,还大于第二电极CAT,从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全反射。当然,第一无机层IL1还需要满足封装的要求。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有机层IJP的折射率可为1.44,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大于1.8。第一无机层IL1的材料可采用氮化硅(SiN)、氧化铟锌(IZO)和氧化钛(TiO)中的一种或多种。举例而言:氮化硅的折射率为1.8-1.9;氧化铟锌的折射率为2.0;氧化钛的折射率为2.5-2.7。

参考图6,其中示出了发绿光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的分布与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折射率小于1.8时,随着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的增加,进入第一无机层IL1的光线快速增多,在折射率达到1.8后,进入第一无机层IL1的光线仍有增加,但曲线平缓。因此,使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大于1.8可大幅减少全反射,提高出光效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无机层IL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设置多个透镜LE,且在垂直于驱动背板BP的方向上,各透镜LE与各发光器件LD一一对应设置,也就是说,一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与一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同时,有机层IJP覆盖透镜LE,且有机层IJP的折射率小于透镜LE的折射率,但由于透镜LE的存在,可提高显示面板正面的亮度,即在一定视角范围内提高亮度。

如图1-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一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内侧,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即为发光器件LD所处的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也就是说,透镜LE覆盖的范围大于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的范围,使更多的光线能进入透镜LE,但透镜LE覆盖的范围不宜过大,以免相邻的透镜LE的间距过小,防止相邻透镜LE因距离过近而出现串扰。进一步的,可使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μm,例如,1μm、2μm或3μm。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一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外侧。即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大于且位于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内。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即为发光器件LD所处的开口PH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也就是说,透镜LE覆盖的范围小于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的范围,但透镜LE的范围不宜过小,防止进入透镜LE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过少。进一步的,可使发光器件LD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μm,例如,0.1μm、0.5μm或1μm。

当然,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LD及其对应的透镜LE在驱动背板BP上的正投影也可以完全重合,即二者的边界的距离为0。

下面对透镜LE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透镜LE可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凸起,且透镜LE的表面可以是棱台结构、圆台结构或者球缺结构,只要能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LD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即可。

如图1和图3所示,以透镜LE为棱台结构为例,其可包括顶面和围绕顶面的多个侧面,顶面和侧面均可为平面,且侧面和顶面之间的夹角可为钝角,即透镜LE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收缩的结构。

以透镜LE为棱台结构为例,其可包括顶面和围绕顶面的侧面,顶面为平面,侧面为围绕顶面的锥面,且透镜LE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收缩的结构。

如图2和图4所示,以透镜LE为球缺结构为例,透镜LE的表面可为以球面的一部分,例如半球面,且透镜LE为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收缩的结构。

为了避免透镜LE引起全反射,透镜LE的折射率不小于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也就是说,透镜LE的折射率也可以大于1.8。举例而言: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LE与第一无机层IL1可为一体结构,二者可采用相同的材料,以便同时形成。因而透镜LE和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相同。且第一无机层IL1和透镜LE可为同一膜层,透镜LE可视为第一无机层IL1在对应于开口PH的位置形成的沿远离驱动背板BP的方向凸起的凸台,即第一无机层IL1对应于开口PH的区域的厚度大于对应于开口PH以外的区域的厚度。

在制造时,可通过气相沉积、溅射等工艺形成覆盖第二电极CAT的无机材料层,再对该无机材料层对应于开口PH以外的区域进行刻蚀,减薄厚度,形成第一无机层IL1和透镜LE。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透镜LE与第一无机层IL1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以便分别独立形成。例如,第一无机层IL1可采用氮化硅(SiN)、氧化铟锌(IZO)、氧化钛(TiO)或其它无机材料。第一无机层IL1在对应于开口PH的位置凹陷,即在第二电极CAT的凹陷处凹陷。透镜LE可采用光学胶或其它与第一无机层IL1不同的透明材料,堆叠于第一无机层IL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对应于开口PH的位置填充第一无机层IL1的凹陷,且厚度大于凹陷处的深度和第一无机层IL1的厚度之和,从而凸出于第一无机层IL1。由于透镜LE的材料与第一无机层IL1不同,折射率可等于或大于第一无机层IL1,防止发光器件LD发出的光线在透镜LE和第一无机层IL1接触的界面发生全反射。

下表对比了多个显示面板(Device 1至Device 4)的出光角度和亮度的关系,具体如下:

Device 1作为参考面板,其第一无机层IL1的材料为氮氧化硅,其折射率为1.77,且Device 1无透镜LE。Device 1的正面亮度设为100%,Device 2至Device 4的正面亮度以Device 1为基准归一化,得出相较于Device 1的正面亮度,Device 2至Device 4的正面亮度。

Device 2的第一无机层IL1的材料为氮氧化硅,其折射率为1.77,且有透镜LE;Device 2的正面亮度为107.6%,即相较于Device 1,正面亮度提升了7.6%。

Device 3的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为1.9,且无透镜LE;Device 3的正面亮度为113.2%,即相较于Device 1,正面亮度提升了13.2%。

Device 4的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为1.9,且有透镜LE。Device 4的正面亮度为121.6%,即相较于Device 1,正面亮度提升了21.6%。

CVD1表示第一无机层IL1,@550nm表示折射率是针对550nm波长的光线;EES用于表示透镜LE,Lum表示正面亮度,CIEx和CIEy表示色坐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触控层,其可设于第二无机层IL2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且用于感应触控操作。以触控层采用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触控层可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各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间隔分布,一第一触控电极可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两第一电极块的转接桥;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一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一转接桥与一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且绝缘设置。通过相邻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之间电容变化,可确定触控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偏光层,其可设于触控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偏光层可为降低对外界光线的反射作用的圆偏光片,其具体原理在不做详细描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彩膜层,其可设于触控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彩膜层可包括多个一一对应于各发光器件LD的滤光部,每个滤光部仅透过单色光,且不同的滤光部的颜色可以不同。同时,彩膜层还可包括分隔滤光部的遮光部。由于滤光部仅能透过单色光,因而可以吸收掉大部分环境光,使得照射至第一电极ANO和第二电极CAT反射的环境光大大减少,从而可以起到降低对环境光反射的作用。因此,可以省去厚度较大的偏光层,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此外,对于在各发光器件LD发光颜色相同的实施方式中,彩膜层还可起到实现彩色显示的作用。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可包括透明盖板,其可设于发光器件LD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例如,透明盖板覆盖于偏光层或彩膜层远离驱动背板BP的一侧。透明盖板用于保护下方的膜层,其材料可以是玻璃或亚克力等透明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该显示面板可以是上文中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结构在此不再详述。该制造方法可包括步骤S110-步骤S160,其中:

步骤S110、形成驱动背板。

驱动背板的结构已在上文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在形成驱动背板时,可通过光刻等工艺在衬底上形成电路层。

步骤S120、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发光器件的结构已在上文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在形成发光器件时,可通过光刻、蒸镀等工艺在衬底上形成各发光器件。

步骤S130、形成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的无机材料层;所述无机材料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发光层。

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为氮化硅(SiN)、氮氧化硅(SiON)、氧化铟锌(IZO)、氧化钛(TiO)或其它无机材料,其折射率大于发光层的折射率,且大于1.8。同时,可通过气相沉积(例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磁控溅射、单原子层沉积等工艺形成无机材料层。无机材料层的厚度不小于所需第一无机层和透镜的厚度之和。

步骤S140、对所述无机材料层的部分区域进行刻蚀,得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多个透镜;各所述透镜与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透镜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如图1和图2所示,可通过光刻工艺对无机材料层的局部进行刻蚀,使其凹凸不平,其中,凸起的部分与发光器件LD一一对应设置,即与开口PH一一对应设置,形成透镜LE,而凸起以外的区域则起到封装的作用。

步骤S150、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

可通过打印等工艺形成有机层,实现平坦化。

步骤S160、形成覆盖所述有机层的第二无机层。

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可为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并可通过气相沉积(例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磁控溅射、单原子层沉积等工艺形成。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该显示面板可以是上文中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结构在此不再详述。该制造方法可包括步骤S210-步骤S260,其中:

步骤S210、形成驱动背板;

步骤S220、在所述驱动背板一侧形成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堆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步骤S230、形成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发光层的折射率;

步骤S240、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与所述发光器件一一对应的多个透镜;所述透镜的材料与所述第一无机层不同,且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不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的折射率;所述透镜用于使其对应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汇聚;

步骤S250、在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形成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无机层;

步骤S260、形成覆盖所述有机层的第二无机层。

本实施方式中的步骤210、步骤S220、步骤S250和步骤S260的实施方式可与上文中步骤110、步骤S120、步骤S150和步骤S160相同,具体可参考上文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步骤S230中,可通过气相沉积(例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磁控溅射、单原子层沉积等工艺直接形成第一无机层IL1,其可在对应于开口PH的区域凹陷,即第一无机层IL1的厚度小于第二电极CAT在开口PH处凹陷的深度。第一无机层IL1的材料可为氮化硅(SiN)、氮氧化硅(SiON)、氧化铟锌(IZO)、氧化钛(TiO)或其它无机材料,其折射率大于发光层的折射率,且大于1.8。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步骤S240中,透镜LE可采用光学胶等有机材料,其折射率不小于第一无机层IL1的折射率。通过打印或光刻等工艺形成于第一无机层IL1远离驱动背板BP的表面,且透镜填充第一无机层IL1对应开口PH处凹陷的凹陷,并凸出于第一无机层IL1。透镜LE的具体结构可参考上文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制造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技术分类

0612011593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