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以气道炎症、气流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点,为最常见慢性呼吸道的疾病之一,影响全世界3亿多人口,哮喘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哮喘的病况存在慢性和差异化,且不能治愈,当前的规范化治疗方案(GINA)的瓶颈及难点仍较多。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近年来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哮喘的总体控制”,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推荐哮喘患者采用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其中,西医的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是大多数哮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虽然大多数患者能受益于这些治疗,但是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可能产生的诸如肾上腺抑制、过敏反应和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将导致一些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大大下降,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致使病情加重,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与措施。哮喘因气道免疫炎症反应主导方向差异存在临床多个表型特征,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群体/个体的差异性,需要多靶点干预。

现有技术中有关传统医药的理论依据:哮喘属于中医的“喘证”“哮证”“痰饮”“上气”等范畴,中国传统医学对于哮喘的治疗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温阳法”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主要基础施治法则之一,早在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医药学对于有症状期患者(慢性持续期、发作期)的病理机制认识多集中在:虚(阳虚、气虚)、寒(虚寒、寒邪)、风(外风、内风)、痰、瘀等五个主要的病理环节,且各环节之间又存在相互兼夹致病。中医辨证分型多分为冷哮证、热哮证、风哮证、虚哮证等四个主要证型,其中热哮证、冷哮证多属于急性发作期的证候特征,而风哮证、虚哮证更加切合慢性持续期的病证特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麻黄5-7份,炙甘草4-6份,桑白皮6-8份,白果3-4份,栀子2-3份,山楂3-4份,豆豉5-6份,黄岑2-3份,杏仁5-6份。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麻黄5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6份,白果3份,栀子2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2份,杏仁5份。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麻黄7份,炙甘草6份,桑白皮8份,白果4份,栀子3份,山楂4份,豆豉6份,黄岑3份,杏仁6份。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麻黄5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6份,白果4份,栀子3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2份,杏仁5份。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份:麻黄7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7份,白果3份,栀子2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3份,杏仁6份。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的中药按照中药常规制备方法制备成临床上可接受的药物制剂。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药物制剂为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或口服液。

在可能的一个设计中,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1)取原料药加水煎煮1-2小时;(2)沥出汁水,沉淀取清液,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装瓶备用。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

中医药治疗慢性持续期(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优势点:中药复方干预首先于从患病的人的整体入手,从整体疾病的角度去用药,具有多靶点、作用广泛、不易耐药等优势特色,同时药物组方的灵活变通,使得其手段更为丰富;诸多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能够逐渐降低激素(吸入/口服)使用量,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撤除激素,且病况容易稳定;中医药具有较为广泛的免疫调控效应(俗称中药可以补虚等),能够通过扶正、驱邪等方法,调控哮喘患者免疫系统的失衡状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及气道防御功能,使患者因上气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反复发作或者慢性持续明显减少;中药中有诸多药物具有直接的解痉平喘、化痰、抗炎效应,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气道炎症状态,使哮喘更加容易达到控制的目标,且控制稳定性得到提升。古籍文献资料综述: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虽无哮病之谓,但对其症状特点就有记载,《素问》:“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之壅,喘而两月去满。”“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医贯》云:“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若患者肾阳虚衰,下元不固,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发生哮喘,则症见呼吸短促难续,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中医学认为,哮证(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寒”(包括虚寒和实寒)关系密切。汉代张仲景指出了伏饮、痰浊与哮喘的发病相关:《伤寒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和《痰饮病脉证并治》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其人喘,目如脱状”,“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有“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明剧,必有伏饮”。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临床治疗哮证的一大准则。明代张景岳指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症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哮证论治》论及“二天不足,脾肾双亏,驯致风伏肺经,哮喘屡发;先天不足,酸成甜味太过,为风寒所袭,幻生痰饮,如胶如漆,为窠为臼,粘于肺系之中,与呼吸出入之气搏击有声。”中医温阳法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治疗法则,且中药复方具有明显的多靶点效应特征。在过去的十年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医作为补充和替代治疗的兴趣急剧增长。根据中医理论,气虚是哮喘持续发作的原因之一,如果气虚伴有风痰瘀阻证时,哮喘患者的症状则较难控制,而阳和定喘膏就是针对此病机。基于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临床疗效得到验证的中药复方有助于补充哮喘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新的药物选择。经研究,阳和定喘膏具有温阳宣肺散寒,补元阴元阳,培元固哮病肺肾不足之本的功能。其功效不仅体现在固阳培元、散寒凝伏痰、定喘纳气;而且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温阳填精、扶助正气以助祛邪。

本发明的药物配伍具有温阳宣肺、固本培元、纳气定喘之功效,从支气管哮喘的根本病机“阳虚寒痰内伏”入手,进行标本兼治,克服上述中成药治疗哮喘的不足,调控哮喘患者免疫系统的失衡状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及气道防御功能,使患者因上气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反复发作或者慢性持续明显减少;具有直接的解痉平喘、化痰、抗炎效应,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气道炎症状态,使哮喘更加容易达到控制的目标,且控制稳定性得到提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以质量份数计(以1g为一份),包括以下组份:麻黄5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6份,白果3份,栀子2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2份,杏仁5份。所述的中药按照中药常规制备方法制备成临床上可接受的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颗粒剂、散剂、胶囊剂、片剂或口服液,本实施例中为口服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1)取原料药加水煎煮1-2小时;(2)沥出汁水,沉淀取清液,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剂,装瓶备用。

本发明的原理在于:

中医药治疗慢性持续期(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优势点:中药复方干预首先于从患病的人的整体入手,从整体疾病的角度去用药,具有多靶点、作用广泛、不易耐药等优势特色,同时药物组方的灵活变通,使得其手段更为丰富;诸多研究显示,长期应用中医药治疗,能够逐渐降低激素(吸入/口服)使用量,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撤除激素,且病况容易稳定;中医药具有较为广泛的免疫调控效应(俗称中药可以补虚等),能够通过扶正、驱邪等方法,调控哮喘患者免疫系统的失衡状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及气道防御功能,使患者因上气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反复发作或者慢性持续明显减少;中药中有诸多药物具有直接的解痉平喘、化痰、抗炎效应,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气道炎症状态,使哮喘更加容易达到控制的目标,且控制稳定性得到提升。古籍文献资料综述:中医学早在《内经》时代虽无哮病之谓,但对其症状特点就有记载,《素问》:“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寒气客于冲脉……喘动应手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之壅,喘而两月去满。”“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医贯》云:“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元也”。若患者肾阳虚衰,下元不固,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发生哮喘,则症见呼吸短促难续,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中医学认为,哮证(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及病情进展与“寒”(包括虚寒和实寒)关系密切。汉代张仲景指出了伏饮、痰浊与哮喘的发病相关:《伤寒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和《痰饮病脉证并治》中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其人喘,目如脱状”,“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有“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明剧,必有伏饮”。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乃临床治疗哮证的一大准则。明代张景岳指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症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哮证论治》论及“二天不足,脾肾双亏,驯致风伏肺经,哮喘屡发;先天不足,酸成甜味太过,为风寒所袭,幻生痰饮,如胶如漆,为窠为臼,粘于肺系之中,与呼吸出入之气搏击有声。”中医温阳法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治疗法则,且中药复方具有明显的多靶点效应特征。在过去的十年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医作为补充和替代治疗的兴趣急剧增长。根据中医理论,气虚是哮喘持续发作的原因之一,如果气虚伴有风痰瘀阻证时,哮喘患者的症状则较难控制,而阳和定喘膏就是针对此病机。基于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临床疗效得到验证的中药复方有助于补充哮喘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新的药物选择。经研究,阳和定喘膏具有温阳宣肺散寒,补元阴元阳,培元固哮病肺肾不足之本的功能。其功效不仅体现在固阳培元、散寒凝伏痰、定喘纳气;而且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温阳填精、扶助正气以助祛邪。

本发明的药物配伍具有温阳宣肺、固本培元、纳气定喘之功效,从支气管哮喘的根本病机“阳虚寒痰内伏”入手,进行标本兼治,克服上述中成药治疗哮喘的不足,调控哮喘患者免疫系统的失衡状态,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及气道防御功能,使患者因上气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反复发作或者慢性持续明显减少;具有直接的解痉平喘、化痰、抗炎效应,能够直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气道炎症状态,使哮喘更加容易达到控制的目标,且控制稳定性得到提升。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女,45岁,2021-7-14就诊,诊断:支气管哮喘,主因:间断性咳嗽、咳痰伴喉中哮鸣音20余天,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采用本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治疗第二天症状逐渐缓解,坚持使用三个疗程后,病情痊愈,未再发作。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以质量份数计(以1g为一份),包括以下组份:麻黄7份,炙甘草6份,桑白皮8份,白果4份,栀子3份,山楂4份,豆豉6份,黄岑3份,杏仁6份。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某,女,62岁,主因咳嗽咯痰,气喘,鼻流清涕月余,于2021-6-20就诊,诊断: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服用实施例2的中药,治疗第三天患者鼻炎、咳嗽明显缓解,坚持三个疗程后,病情痊愈,后患者坚持隔日贴敷治疗,未再发作。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以质量份数计(以1g为一份),包括以下组份:麻黄5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6份,白果4份,栀子3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2份,杏仁5份。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男,53岁,主因反复咳喘10余年加重1周于2021-7-15就诊,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服用本实施例3制备的中药,从治疗开始未再有急性发作,且夜尿减少,气喘减少;患者急性病情稳定后,坚持使用三个疗程后,病情痊愈,未再发作。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以质量份数计(以1g为一份),包括以下组份:麻黄7份,炙甘草4份,桑白皮7份,白果3份,栀子2份,山楂3份,豆豉5份,黄岑3份,杏仁6份。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某,男,61岁,主因反复咳嗽3月余,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3天后于2021-7-10就诊,患者咳嗽,怕冷,咳痰清稀,夜间难以平卧,服用本实施例4制备的中药,治疗一周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坚持一个疗程后,病情痊愈。

病例统计: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4制备的外贴膏药对100名患有哮喘的患者进行试用试验,统计如下:

其中治疗标准: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哮喘病治愈。有效:症状减轻。无效:无明显变化。以上病例临床治愈率为99%,有效率高达100%。综上,本发明针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反复发作等疾病有显著疗效,对人体安全有效、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相关技术
  • 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
  • 一种治疗哮喘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分类

0612011470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