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和风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和风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和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近年来,参加露营、野餐等户外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对户外风扇的需求日益剧增。户外风扇通常是可以左右摆动以及俯仰转动的,以便对多个角度的吹风。

相关技术中,常采用弹簧碰珠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使风扇俯仰转动,但存在涉及的零件数较多、装配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存在涉及的零件数较多、装配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零件数较少,且装配效率高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和风扇。

一种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

转动组件,包括转轴支架和转轴,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支架,转动组件还具有穿设转轴支架与转轴的轴孔;以及

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穿设轴孔,并从转动组件的第二侧穿出轴孔与转动组件连接,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的第二侧穿设第一连接件的内部,并从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穿出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侧与第二侧沿轴向相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转动组件卡接;和/或

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扣,全部第一弹性扣呈环状间隔布设,每一第一弹性扣与转动组件卡接;全部第一弹性扣之间形成供第二连接件穿设的第一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轴孔贯穿转动组件的第一外侧壁,第一外侧壁位于转动组件的第二侧,全部第一弹性扣与第一外侧壁沿轴向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部第一弹性扣设于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第一连接件相对的另一端与转动组件的第一侧沿轴向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包括多个第二弹性扣,全部第二弹性扣呈环状间隔布设,每一第二弹性扣与第一连接件卡接;全部第二弹性扣之间形成第二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贯穿第一连接件的第二外侧壁,第二外侧壁位于转动组件的第一侧,全部第二弹性扣与第二外侧壁沿轴向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全部第二弹性扣设于第二连接件的一端,第二连接件相对的另一端与转动组件的第二侧沿轴向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柱,第三连接柱穿设于第二通孔内,以限制第二弹性扣弹性形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还包括第三限位盖板,第三限位盖板沿轴向抵接于转动组件的第一侧,第三连接柱的一端与第三限位盖板相连,第三连接柱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组件的第一侧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侧设有第二限位槽,轴孔贯穿第一限位槽的槽底壁与第二限位槽的槽底壁,第一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径向限位于第一限位槽内,第二连接件径向限位于第二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轴沿轴向与转轴支架之间摩擦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转动组件还包括摩擦组件,轴孔贯穿摩擦组件,摩擦组件沿轴向设于转轴支架与转轴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摩擦组件包括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轴孔贯穿第一摩擦片和第二摩擦片,第一摩擦片沿轴向设于转轴的一侧与转轴支架之间,第二摩擦片沿轴向设于转轴相对的另一侧与转轴支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俯仰角度调节机构还包括支撑座及多根支撑杆,转轴支架安装于支撑座,全部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座转动相连,且全部支撑杆围绕支撑座的中心彼此间隔设置。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及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风扇主体与转轴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扇为户外风扇。

上述俯仰角度调节机构及风扇,当需要调节俯仰角度时,可相对转轴支架旋转转轴,而转轴与转轴支架之间由于受到连接组件的可靠连接,在转轴旋转而受俯仰调节压力过程中,仍能够可靠固定在转轴支架上,俯仰角度调节更可靠。故通过转动组件和连接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作用,即可实现俯仰角度的可靠调节,因此,本申请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采用的零件数量少,各部件之间的装配过程也简单,故装配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转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转轴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转轴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中的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

转动组件10;

转轴支架11、子转轴支架111、第一转动限位部112、第二转动限位部113、转轴12、转动部121、中心角部122、第一环形容纳腔123、操作凸部124、轴孔13、摩擦组件14、第一摩擦片141、第二摩擦片142、第一限位槽15、第一侧101、第二侧102;

连接组件20;

第一连接件21、第一弹性扣211、第一通孔212、第一限位盖板213、第一连接柱214、第二连接件22、第二弹性扣221、第二通孔222、第二限位盖板223、第二连接柱224、第三连接件23、第三连接柱231、第三限位盖板232;

支撑座30;

支撑杆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包括转动组件10以及连接组件20。

本申请实施例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可以应用于风扇,以调节风扇主体的俯仰角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适用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的设备,具体不作限制。

转动组件10包括转轴支架11和转轴12,转轴12可转动地安装于转轴支架11,转动组件10还具有穿设转轴支架11和转轴12的轴孔13。

结合图3,连接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设轴孔13,并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出轴孔13与转动组件10连接,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设第一连接件21的内部,并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出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第一侧101与第二侧102沿轴向相背设置。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连接组件20虽然穿设了转动组件10的轴孔13,但其并没有对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的转动产生影响。

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可先将转动组件10中的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装配好,再使连接组件20中的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设轴孔13,并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出轴孔13与转动组件10连接,如此,通过第一连接件21能够对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形成初步的连接,接着使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设第一连接件21的内部,并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出与第一连接件21连接,故能够在第二连接件22连接下,使第一连接件21的连接可靠性增强,进而使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之间实现可靠连接。

因此,当需要调节俯仰角度时,可相对转轴支架11旋转转轴12,而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之间由于受到连接组件20的可靠连接,故在转轴12旋转而受俯仰调节压力过程中,仍能够可靠固定在转轴支架11上,俯仰角度调节更可靠。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通过转动组件10和连接组件20中的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的连接作用,即可实现俯仰角度的可靠调节,因此,采用的零件数量少,各部件之间的装配过程也简单,故装配效率高。

如图2和图4所示,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转轴支架11包括沿轴向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子转轴支架111,轴孔13贯穿全部子转轴支架111,转轴12的至少部分凸伸并支撑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子转轴支架111之间,并能够相对子转轴支架111旋转。

通过设置沿轴向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子转轴支架111,能够对转轴12进行可靠支撑,使转轴12受力平稳,转动稳靠。

可选地,转轴支架11包括沿轴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子转轴支架111,转轴12的部分凸伸并支撑在两个相邻的子转轴支架111之间。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转轴12具有沿轴向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子转轴,轴孔13贯穿全部子转轴,转轴支架11的至少部分凸伸在至少两个相邻的子转轴支架,并能够对子转轴进行支撑。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转轴12包括转动部121及中心角部122,轴孔13贯穿转动部121设置,中心角部122设于转动部121的外周,通过中心角部122能够确定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的转动角度范围。例如,当中心角部122的中心角为90度时,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的转动角度为90度,当中心角部122的中心角为180度时,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的转动角度为180度。

如图6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转轴12能够相对转轴支架11在第一角度位置和第二角度位置之间旋转,转轴支架11具有第一转动限位部112和第二转动限位部113,第一转动限位部112和第二转动限位部113沿转轴12的转动方向彼此间隔设置,当转轴12转动至第一角度位置时,中心角部122的一侧与第一转动限位部112相抵以进行转动限位,当转轴12转动至第二角度位置时,中心角部122的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转动限位部113相抵以进行转动限位。具体地,第一转动限位部112与第二转动限位部11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通过在转轴支架11上设置第一转动限位部112和第二转动限位部113,分别对转轴12在第一角度位置和第二角度位置进行转动限位,能够使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转动可靠,并减少了转轴12超越极限转动位置时带来的危害。

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转轴12的转动操作方便,转轴12还包括操作凸部124,操作凸部124凸伸于中心角部122的外周。

具体地,操作凸部124可以是把手、操作杆等,具体不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转轴12沿轴向与转轴支架11之间摩擦配合。

摩擦配合是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之间具有一定的转动摩擦力,该转动摩擦力会阻碍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旋转。当转轴12在外力作用下相对转轴支架11旋转时,需要克服该转动摩擦力,当外力撤除,转轴12能够在该转动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在当前位置,而不相对转轴支架11旋转。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3,可选地,转动组件10还包括摩擦组件14,轴孔13贯穿摩擦组件14,摩擦组件14沿轴向设于转轴支架11与转轴12之间。

设置摩擦组件14位于转轴支架11与转轴12之间的方式简单,且装配也简单。

具体地,摩擦组件14的材料可以是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一些组件,例如,橡胶件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轴12沿轴向的相对两侧均与转轴支架11之间摩擦配合。如此,能够使转轴12的轴向两侧受力均衡,使转动过程更平稳。

具体地,摩擦组件14包括第一摩擦片141和第二摩擦片142,轴孔13贯穿第一摩擦片141和第二摩擦片142,第一摩擦片141沿轴向设于转轴12的一侧与转轴支架11之间,第二摩擦片142沿轴向设于转轴12相对的另一侧与转轴支架11之间。

在转轴12的相对两侧与转轴支架11之间分别设置摩擦片的方式简单,且由于第一摩擦片141和第二摩擦片142均被轴孔13贯穿,因此,能够与转轴12、转轴支架11之间形成统一的定位基准,方便后续连接组件20对转动组件10实现可靠连接。

为了使摩擦组件14在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之间定位可靠,而不受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的转动影响,转轴12朝向转轴支架11的一侧还开设有环形容纳腔,以方便对摩擦组件14进行容纳和定位。

具体地,转轴12沿轴向的一侧朝向转轴支架11开设有第一环形容纳腔123,第一环形容纳腔123用于容纳第一摩擦片141,转轴12沿轴向相对的的另一侧朝向转轴支架11开设有第二环形容纳腔,第二环形容纳腔容纳第二摩擦片142。

进一步地,第一环形容纳腔123的内廓形状与第一摩擦片141的外廓形状相适配,第二环形容纳腔的内廓形状与第二摩擦片142的外廓形状相适配。如此,能够对摩擦片进行沿周向的限位,进而使摩擦片能够可靠地安装在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之间。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转轴12沿轴向的一侧与转轴支架11之间形成第一轴向间隙,转轴12沿轴向相对的另一侧与转轴支架11之间形成第二轴向间隙,第一摩擦片141与第一轴向间隙过盈配合,第二摩擦片142与第二轴向间隙过盈配合。

如此,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使得第一摩擦片141与第二摩擦片142均挤压在转轴12与转轴支架11之间,当转轴12相对转轴支架11转动时,能够可靠地提供转动摩擦力,使得转轴12能够随意调节俯仰角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经轴孔13穿设转动组件10的转轴支架11、转轴12以及摩擦组件14。

如此,能够对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实现可靠连接,并且使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之间的装配过程简单。

请参阅图3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与转动组件10卡接。

卡接是指第一连接件21与转动组件10卡合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21与转动组件10卡接,使第一连接件21与转动组件10实现连接的方式简单,且装配操作更方便。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1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扣211,全部第一弹性扣211呈环状间隔布设,每一第一弹性扣211与转动组件10卡接实现互锁,全部第一弹性扣211之间形成供第二连接件22穿设的第一通孔212。

实际应用中,将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设于轴孔13,多个第一弹性扣211会受到轴孔13的内壁的挤压而向内收缩,多个第一弹性扣211经过转动组件10的子转轴支架111、第一摩擦片141、转轴12、第二摩擦片14以及另一子转轴支架111后,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出轴孔13后,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子转轴支架111卡接。并且,由于第二连接件22穿设第一通孔212,因此,在第二连接件22的限位下,使得全部第一弹性扣211无法向第一通孔212侧轻易地发生弹性形变。

因此,通过第一弹性扣211的弹力作用,可以使第一连接件21快速地与转动组件10之间实现连接,并且连接可靠。

具体地,轴孔13贯穿转动组件10的第一外侧壁,第一外侧壁位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当子转轴支架111位于转动组件10的最外侧时,该第一外侧壁可以是位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的子转轴支架111的外侧壁,全部第一弹性扣211与第一外侧壁沿轴向相抵。

如此,在第一弹性扣211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出轴孔13后,即可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第一外侧壁实现轴向相抵的卡接,简化了卡接过程,且卡接可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弹性扣211是从轴孔13向外与围绕其的第一外侧壁沿轴向相抵,因此,第一弹性扣211为倒扣的形式与第一外侧壁相抵,也即第一弹性扣211的扣部沿背离第一通孔212的方向延伸与第一外侧壁相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全部第一弹性扣211设于第一连接件21的一端,第一连接件21相对的另一端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沿轴向相抵。如此,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能够夹持在第一连接件21的相对两端之间,进而实现了初步的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1背向第一弹性扣21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盖板213,第一限位盖板213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沿轴向相抵。具体地,第一限位盖板213可以与转动组件10位于第一侧101的子转轴支架111的外侧壁相抵。第一限位盖板213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接触的面积大,使转动组件10受力均匀,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还包括第一连接柱214,第一连接柱214连接于全部第一弹性扣211与第一限位盖板213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柱214连接于全部第一弹性扣211与第一限位盖板213之间,能够提高第一弹性扣211的结构强度,且增大了第一弹性扣211与第一限位盖板213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第一弹性扣211不轻易受损脱离第一限位盖板213。

请参阅图3和图9,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2包括多个第二弹性扣221,全部第二弹性扣221呈环状间隔布设,每一第二弹性扣221与第一连接件21卡接,全部第二弹性扣221之间形成第二通孔222。

实际应用中,将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沿轴向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穿设于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通孔212,多个第一弹性扣211会受到第一通孔212的内壁的挤压而向内收缩,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穿出第一通孔212后,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第一连接件22卡接。

因此,通过第二弹性扣221的弹力作用,可以使第二连接件22快速地与第一连接件21之间实现连接。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通孔212贯穿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外侧壁,第一外侧壁位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全部第二弹性扣221与第一外侧壁沿轴向相抵。

如此,在第二弹性扣221从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通孔212穿出后,即可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与第一连接件21的第一外侧壁实现轴向相抵的卡接,简化了卡接过程,且卡接可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弹性扣221是从第一通孔212向外与围绕其的第一外侧壁沿轴向相抵,因此,第二弹性扣221为倒扣的形式与第一外侧壁相抵,也即第二弹性扣221的扣部沿背离第二通孔222的方向延伸与第一外侧壁相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全部第二弹性扣221设于第二连接件22的一端,第二连接件22相对的另一端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沿轴向相抵。如此,转动组件10的各部件以及第一连接件21均能够夹持在第二连接件22的相对两端之间,进而实现了进一步地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22背向第二弹性扣221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盖板223,第二限位盖板223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沿轴向相抵。具体地,第二限位盖板223可以与转动组件10位于第二侧102的子转轴支架111的外侧壁相抵。第二限位盖板223与转动组件10的第二侧102接触的面积大,使转动组件10受力均匀,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2还包括第二连接柱224,第二连接柱224连接于全部第二弹性扣221与第二限位盖板223之间。

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柱224连接于全部第二弹性扣221与第二限位盖板223之间,能够提高第二弹性扣221的结构强度,且增大了第二弹性扣221与第二限位盖板223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第二弹性扣221不轻易受损脱离第二限位盖板223。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214与第二弹性扣221沿径向相抵,第二连接柱224与第一弹性扣211沿径向相抵。

如此,通过第一连接柱214对第二弹性扣221实现了外侧的径向限位,从而使第二弹性扣221在第一连接柱214的限位下,无法再向外弹性形变扩张,并且,通过第二连接柱224对第一弹性扣211实现了内侧的径向限位,从而使第一弹性扣211在第二连接柱224的限位下,无法向内弹性形变内缩,进而整体上提高了第一连接件21与第二连接件22的连接可靠性。

请参阅图3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组件2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23,第三连接件23包括第三连接柱231,第三连接柱231穿设第二通孔222,以限制第二弹性扣221弹性形变。

通过设置第三连接件23的第三连接柱231穿设第二通孔222,能够在第二弹性扣221的内侧进行限制,使得全部第二弹性扣221无法向第二通孔222侧轻易地发生弹性形变,提升了第二连接件22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三连接件23还包括第三限位盖板232,第三限位盖板232沿轴向抵接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第三连接柱231的一端与第三限位盖板232相连,第三连接柱231的另一端穿设于第二通孔222内。

具体地,第三限位盖板232可以与转动组件10位于第一侧101的子转轴支架111的外侧壁相抵。第三限位盖板232与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接触的面积大,使转动组件10受力均匀,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

为了使转动组件10与连接组件20之间的结构更紧凑,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转动组件10的第一侧101设有第一限位槽15,第二侧102设有第二限位槽,轴孔13贯穿第一限位槽15的槽底壁与第二限位槽的槽底壁,第一连接件21与第三连接件23径向限位于第一限位槽15内,第二连接件22径向限位于第二限位槽内。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15,能够对第一连接件21与第三连接件23的外周进行限位,而减小第一连接件21与第三连接件23相对转动组件10发生的径向偏转,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同样的,通过设置第二限位槽,能够对第二连接件22的外周进行限位,而减小第二连接件22相对转动组件10发生的径向偏转,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槽15与第三连接件23过盈配合,第二限位槽与第二连接件22过盈配合。

通过设置过盈配合,能够使第三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22的外周受到第一限位槽15和第二限位槽的槽侧壁的束缚,而不轻易脱离第一限位槽15和第二限位槽,进而不轻易脱离转动组件10,实现更可靠地连接。

具体地,第一限位槽15可以为台阶槽,对应的第三连接件23可以具有与第一限位槽15的槽侧壁配合的多个台阶部,如此,能够增大接触面积,进而实现更可靠地连接。同样的第二限位槽也可以为台阶槽,对应的第二连接件22可以具有与第二限位槽的槽侧壁配合的多个台阶部。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还包括支撑座30及多根支撑杆40,转轴支架11安装于支撑座30,全部支撑杆40的一端与支撑座30转动相连,且全部支撑杆40围绕支撑座30的中心彼此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支撑座30可以可靠地支撑转轴支架11,并通过设置多根围绕支撑座30的中心彼此间隔设置的支撑杆40,能够与外部环境的地面形成良好支撑,使转轴12的转动更平稳。

具体地,支撑杆40包括三根,三根支撑杆40围绕支撑座30的中心呈放射状设置。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风扇,风扇包括风扇主体及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俯仰角度调节机构100,风扇主体与转轴12相连。

如此,通过旋转转轴12可以实现对风扇主体的俯仰角度的调节。

具体地,风扇可以为户外风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33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