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7:45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车辆具备用于对所搭载的蓄电装置充电的充电用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车辆具备各种连接器作为在充电用连接器与蓄电装置之间电连接的构件,所述各种连接器包括各种线束、连接线束的连接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26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连接器中,连接端子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因此有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的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端子,具有:端子连接部,与对方端子电连接;电线连接部,与电线电连接;以及中间部,设置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所述端子连接部为圆筒状,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遍及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第1狭缝,所述中间部为方筒状,所述中间部具有遍及所述中间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第2狭缝。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端子及连接器,起到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示意侧视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侧连接器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侧端子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侧端子的示意主视图。

图7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车辆侧端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示出车辆侧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止动体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变更例的车辆侧连接器的立体后视图。

图11是示出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的示意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的示意立体图。

图13是示出变更例的车辆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变更例的车辆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连接端子,具有:端子连接部,与对方端子电连接;电线连接部,与电线电连接;以及中间部,设置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线连接部之间,所述端子连接部为圆筒状,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遍及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第1狭缝,所述中间部为方筒状,所述中间部具有遍及所述中间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第2狭缝。

根据该结构,端子连接部及中间部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而且,在端子连接部及中间部分别形成有遍及那些端子连接部及中间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第1狭缝及第2狭缝。因此,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包括端子连接部及中间部的连接端子。由此,与通过切削加工制造的现有的连接端子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连接端子。其结果是,能够适当抑制连接端子及包括该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增大。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筒状”不仅包括遍及周向全周连续地形成有周壁的筒状,也包括在轴方向延伸的狭缝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的筒状、形成有在径向贯穿的贯穿孔的筒状。

[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与所述中间部连接的圆筒状的基部和与所述基部连接的圆筒状的筒状连接部,所述筒状连接部具有沿着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片,所述多个弹性片构成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圆筒状轮廓。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多个弹性片与对方端子以多点接触,因此能够确保与对方端子的触点数较多,能够降低对方端子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阻力。另外,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连接端子,因此与通过切削加工形成连接端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弹性片的个数增加导致的加工费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并且能够使弹性片的数量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使与对方端子的触点数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对方端子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阻力。由此,能够适当抑制连接端子的通电时的发热,因此能够使大电流在连接端子流动。

[3]优选的是,各所述弹性片具有:基端部,与所述基部连接;顶端部,是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上与所述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基端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所述基端部的厚度尺寸小于所述接触部的厚度尺寸。

根据该结构,成为各弹性片的固定端的基端部的厚度形成得比接触部薄,因此各弹性片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各弹性片容易向筒状连接部的径向挠曲,因此能够使各弹性片与对方端子适当接触。

[4]优选的是,所述接触部的厚度尺寸遍及沿着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的所述接触部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具有恒定的尺寸。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接触部遍及接触部的长度方向的全长比基端部形成得厚。由此,能够增大接触部的导体截面积,因此能够适当抑制连接端子的通电时的发热。

[5]优选的是,所述顶端部的厚度尺寸随着从所述接触部侧朝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开口端而减小,所述筒状连接部的所述顶端部的内径尺寸随着从所述接触部侧朝向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开口端而增大。

根据该结构,在筒状连接部的开口端部形成为筒状连接部的口径随着从接触部侧朝向筒状连接部的开口端而变宽。由此,在将对方端子插入到筒状连接部时,对方端子沿着顶端部的斜面被向筒状连接部的里侧引导。由此,能够将对方端子容易插入到筒状连接部。

[6]优选的是,所述筒状连接部具有从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开口端遍及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多个第3狭缝,所述多个第3狭缝沿着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所述多个第3狭缝中的一部分第3狭缝构成所述第1狭缝。

根据该结构,多个第3狭缝以遍及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将浸入到筒状连接部的内部的水、泥通过第3狭缝适当排出到筒状连接部的外部。

[7]所述基部具有在所述基部的外表面形成的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具有在所述基部的轴方向上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两个突起部,各所述突起部向比所述筒状连接部的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突出。

根据该结构,在基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向比筒状连接部的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由此,例如在连接端子收纳于连接器壳体时,在连接端子在该连接器壳体内倾斜的情况下,在筒状连接部的外表面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前,能够使突起部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因此,即使是连接端子在连接器壳体内倾斜的情况,也能够适当抑制筒状连接部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在此,有如下问题:当筒状连接部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时,将对方端子向筒状连接部插入时的插入力升高。还具有如下问题:当将对方端子向筒状连接部插入时的插入力升高时,则施加于筒状连接部的负荷变大,从而筒状连接部容易损伤。对此,在上述结构中,能够抑制筒状连接部与连接器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的问题的发生。

[8]优选的是,从所述中间部的轴方向观看的所述中间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大于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轴方向观看的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平面形状的大小。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中间部的导体截面积,因此能够适当抑制连接端子的通电时的发热。

[9]优选的是,在所述电线连接部与所述端子连接部之间进一步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以将液体向与朝向所述电线连接部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排出的方式贯穿所述连接端子的导电性材料。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于电线连接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贯穿孔,即使是水等液体从端子连接部侧朝向电线连接部侧流动的情况,也能够抑制该液体向电线连接部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水等液体向电线连接部和电线的连接部分流动,因此能够适当抑制例如在电线连接部和电线的连接部分发生腐蚀。

[10]优选的是,所述电线连接部具有向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加强部。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加强部,能够提高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的强度。另外,能够增大电线连接部的导体截面积,因此能够适当抑制连接端子的通电时的发热。

[11]优选的是,所述多个弹性片分别具有将所述筒状连接部的中心轴包围的多个内周面,所述多个内周面各自具有凹陷部,所述多个内周面的所述凹陷部在所述筒状连接部的轴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多个弹性片的凹陷部能够提高连接端子和对方端子的电连接性。

[12]优选的是,各所述弹性片具有顶端部,所述凹陷部在各所述弹性片的所述内周面中设置于离各所述弹性片的所述顶端部比离所述基部近的位置。根据该结构,通过弹性片的内周面的局部加工能够提高连接端子和对方端子的电连接性。

[13]优选的是,各所述弹性片具有所述基部与所述顶端部之间的接触部,各所述弹性片的所述内周面具有:顶端部内周面,是各所述弹性片的所述顶端部所包括的斜面;和所述接触部所包括的接触部内周面,所述凹陷部在各所述弹性片的所述接触部内周面中与所述顶端部内周面和所述接触部内周面的边界邻接或者横穿所述边界而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弹性片的内周面的局部加工能够提高连接端子和对方端子的电连接性。

[14]优选的是,本公开的连接器具有上述[1]至上述[13]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连接端子和保持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器壳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抑制具有连接端子和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增大。

[15]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壳体装配于车辆,所述连接器壳体与充电用连接器嵌合。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抑制充电用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增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连接端子及连接器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者简化示出。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本说明书中的“平行”、“正交”、“水平”不仅包括严格为平行、正交、水平的情况,也包括在起到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的范围内大致平行、正交、水平的情况。本说明书中的“对置”是指面彼此或者构件彼此相互位于正对面的位置,不仅包括相互完全位于正对面的位置的情况,也包括相互部分地位于正对面的位置的情况。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车辆侧连接器10的示意结构)

图1所示的车辆侧连接器10用于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V(参照图2)的蓄电装置(省略图示)充电。车辆侧连接器10例如是200A~400A程度的大电流流动的快速充电用的连接器。

如图2所示,车辆侧连接器10利用螺栓等紧固构件(省略图示)固定于车辆V。车辆侧连接器10通过电线70连接到蓄电装置(省略图示)。

如图2及图3所示,在车辆侧连接器10连接作为对方侧连接器的充电器侧连接器80(充电用连接器)。在图2及图3所示的例子中,充电器侧连接器80从图中左侧连接到车辆侧连接器10。图2及图3中的左右方向是充电器侧连接器80的插拔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及图3中的左右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2中的上下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图3中的上下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图2的左侧设为前方,将图2的右侧设为后方,将图2的上侧设为上方,将图2的下侧设为下方,将图3的上侧设为右方,将图3的下侧设为左方。

(车辆侧连接器10的具体结构)

如图3所示,车辆侧连接器10具有连接器壳体20和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车辆侧端子50。连接器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30和止动体40。

(壳体主体30的结构)

壳体主体30通过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壳体主体30具有嵌合部31、凸缘部32、筒部33、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端子收纳部34以及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端子保持部35。

嵌合部31例如形成为筒状。在嵌合部31插入充电器侧连接器80。在此,充电器侧连接器80具有连接器壳体81和保持于连接器壳体81的充电器侧端子82(对方端子)。连接器壳体81的顶端部(在此为后端部)与嵌合部31的内侧嵌合。嵌合部31例如形成为一端(在此为后端)封闭的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嵌合部31形成为前方的端部开口的圆筒状。嵌合部31例如具有圆筒状的罩部31A和将罩部31A的后端封闭的里壁部31B。

如图1所示,凸缘部32从罩部31A的外周面朝向罩部31A的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凸缘部32例如遍及罩部31A的周向全周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32形成为矩形板状。凸缘部32具有将凸缘部32在板厚方向(在此为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装配孔32X。在各装配孔32X中插入螺栓等紧固构件(省略图示)。通过这些紧固构件,车辆侧连接器10固定于车辆V(参照图2)。

如图3所示,筒部33从里壁部31B朝向后方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筒部33形成为圆筒状。筒部33的外周面例如与在比凸缘部32靠后方形成的罩部31A的外周面连续地形成。筒部33的内径例如形成得比嵌合部31的内径大。

各端子收纳部34从里壁部31B朝向前方延伸。各端子收纳部34形成为被罩部31A包围。各端子收纳部34例如形成为筒状。本实施方式的各端子收纳部34形成为圆筒状。两个端子收纳部34例如在车辆侧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并排设置。

各端子保持部35朝向里壁部31B的后方延伸。各端子保持部35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各端子保持部35具有将车辆侧端子50包围的周壁36。周壁3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各端子保持部35形成为方筒状。各端子保持部35的从端子保持部35的轴方向(在此为前后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即,各端子保持部35具有四个周壁36。各周壁36形成为板状。各端子保持部35的四个周壁36连续而形成为一体。

各端子保持部35具有在端子保持部35的轴方向延伸的狭缝35X。狭缝35X例如以遍及端子保持部35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方式形成。狭缝35X例如形成于四个周壁36中设置于下侧的周壁36。

各端子保持部35的内部空间例如与各端子收纳部34的内部空间连通。各端子保持部35的内部空间例如比端子收纳部34的内部空间形成得宽广。例如,各端子保持部35的内部空间形成得比端子收纳部34大一圈。里壁部31B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在各端子保持部35露出。在端子收纳部34及端子保持部35插入有车辆侧端子50。即,各端子收纳部34及各端子保持部35构成收纳车辆侧端子50的端子收纳筒。

壳体主体30具有多个信号端子保持部37。在各信号端子保持部37收纳未图示的信号用端子。信号用端子例如使用于与充电装置之间的通信。在信号用端子连接信号线。

(车辆侧端子50的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各车辆侧端子50例如具有与作为对方端子的充电器侧端子82(参照图3)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51和与电线70(参照图3)电连接的电线连接部55。各车辆侧端子50具有设置于端子连接部51与电线连接部55之间的中间部56。各车辆侧端子50例如是端子连接部51、中间部56以及电线连接部55在前后方向相连而形成为一体的单一部件。作为各车辆侧端子5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各车辆侧端子50也可以根据其构成金属的种类、使用环境实施镀银、镀锡、镀铝等表面处理。各车辆侧端子50能够通过对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本说明书中,在车辆侧端子50中,将端子连接部51、中间部56以及电线连接部55排列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侧端子50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

(端子连接部51的结构)

如图5所示,端子连接部51例如设置于车辆侧端子50的前方的端部。端子连接部51例如是阴型端子。端子连接部51具有基部52和设置于基部52的前方的筒状连接部53。端子连接部51的基部52和筒状连接部53在长度方向相连而形成为一体。

基部52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基部52形成为圆筒状。基部52具有狭缝52X,狭缝52X遍及基部52的中心轴延伸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如图3所示,基部52例如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4。基部52的外径尺寸例如设定成比端子收纳部34的内径尺寸稍小的尺寸。在基部52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4的状态下,例如基部52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端子收纳部34的内周面接触。基部52的外周面和端子收纳部34的内周面的接触是面接触、线接触以及点接触的哪种方式都可以。

筒状连接部53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筒状连接部53形成为圆筒状。在筒状连接部53插入充电器侧连接器80的充电器侧端子82。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侧端子82是阳型端子。

如图6所示,筒状连接部53例如具有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片54。筒状连接部53例如以多个弹性片54在整体上构成圆筒状的方式形成。在图6及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筒状连接部53的径向上,多个弹性片54的内周面或者径向朝内面与筒状连接部53的内侧轮廓或者内表面对应,多个弹性片54的外周面或者径向朝内面与筒状连接部53的外侧轮廓或者外表面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状连接部53中,八个弹性片54沿着基部52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筒状连接部53中,八个弹性片54沿着基部52的周向以等间隔设置。在筒状连接部53,遍及筒状连接部53的中心轴延伸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53X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

多个狭缝53X的一部分例如与基部52的狭缝52X连续地形成。即,一部分狭缝53X以与基部52的狭缝52X连通的方式形成。狭缝52X的例如沿着基部52的周向的尺寸(也就是宽度尺寸)比狭缝53X形成得窄。各狭缝53X例如形成为宽度尺寸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为恒定。

如图7所示,各弹性片54具有:与基部52连接的基端部54A(在此为后端部);与在基端部54A在长度方向上位于相反侧的顶端部54B(在此为前端部);以及位于基端部54A与顶端部54B之间的接触部54C。各弹性片54形成为以顶端部54B为自由端、以基端部54A为固定端的悬臂状。各弹性片54具有弹簧性。各弹性片54例如构成为能通过弹性变形而向径向挠曲。

基端部54A的例如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径向的尺寸(也就是厚度尺寸)比接触部54C形成得小。基端部54A的例如厚度尺寸比基部52形成得小。接触部54C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与基部52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接触部54C的厚度尺寸例如形成为遍及接触部54C的长度方向的全长为恒定。顶端部54B的例如厚度尺寸比接触部54C形成得小。顶端部54B的厚度尺寸形成为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减小。顶端部54B的内表面形成为斜面。

如图3所示,筒状连接部53的外径尺寸例如设定成比端子收纳部34的内径尺寸小的尺寸。筒状连接部53的内径尺寸设定得比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径尺寸稍小。筒状连接部53例如形成为内径尺寸随着从基部52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减小。但是,筒状连接部53在顶端部54B形成为内径尺寸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变大。即,筒状连接部53的顶端部形成为将充电器侧端子82向筒状连接部53的插入方向里侧导入的形状。当在筒状连接部53插入充电器侧端子82时,则多个弹性片54(具体为弹性片54的接触部54C的内周面)与该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筒状连接部53(端子连接部51)和充电器侧端子82电连接。以上说明的基部52及筒状连接部53(也就是端子连接部51)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4。

(电线连接部55的结构)

如图8所示,电线连接部55例如设置于车辆侧端子50的后方的端部。电线连接部55与电线70的端部电连接。本实施方式的电线70具有由导电性优良的金属材料构成的汇流条71。汇流条71例如形成为平板状。汇流条71例如具有在板厚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71X。作为汇流条71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铜系、铝系等金属材料。

电线连接部55形成为平板状。电线连接部55例如具有在板厚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贯穿的贯穿孔55X。电线连接部55例如通过螺栓紧固、超声波焊接、压接等与汇流条7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电线连接部55的贯穿孔55X和汇流条71的贯穿孔71X在上下方向重叠的方式在电线连接部55的上表面设置汇流条71。并且,通过在贯穿孔55X及插通于贯穿孔71X的螺栓75的轴部紧固螺母76,从而电线连接部55和汇流条71连接。由此,电线连接部55和汇流条71电连接。

如图5所示,在电线连接部5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例如朝向与车辆侧端子5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加强部57。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57形成为从电线连接部5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朝向下方突出。各加强部57例如形成为遍及电线连接部55的长度方向的全长而延伸。

(中间部56的结构)

中间部56例如设置于端子连接部51与电线连接部55之间。中间部56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方筒状。中间部56形成为从中间部56的中心轴延伸的轴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成为矩形。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部56具有:底壁56A,与电线连接部55连续地形成为一体;一对侧壁56B,从底壁56A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以及对置壁56C,与侧壁56B形成为一体,与底壁56A对置地形成。

中间部56具有遍及中间部56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56X。狭缝56X例如形成于对置壁56C。本实施方式的狭缝56X形成于对置壁56C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如图3所示,中间部56例如保持于端子保持部35。中间部56例如形成为能收纳于端子保持部35的内部空间的大小。中间部56的外表面例如形成为与端子保持部35的内表面对应的形状。端子保持部35形成为将中间部56的外周包围。中间部56的外形尺寸例如形成得比端子收纳部34的内径尺寸大。中间部56的前表面例如与从端子保持部35露出的里壁部31B的后表面卡止。在中间部56收纳于端子保持部35的状态下,例如中间部56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端子保持部35的内表面接触。中间部56的外表面和端子保持部35的内表面的接触是面接触、线接触以及点接触中的哪种方式都可以。

(贯穿孔58的结构)

如图5所示,车辆侧端子50具有贯穿孔58,贯穿孔58形成于端子连接部51与电线连接部55之间。贯穿孔58例如形成于中间部56的底壁56A。贯穿孔58形成为将从端子连接部51侧流动来的水等液体向与朝向电线连接部55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排出。贯穿孔58例如形成为在板厚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贯穿底壁56A。贯穿孔58例如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8所示,贯穿孔58在车辆侧端子50收纳于端子收纳部34及端子保持部35的状态下,形成于与端子保持部35的狭缝35X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这些贯穿孔58及狭缝35X例如作为使从端子连接部51侧浸入的水等液体向电线连接部55以外的部分(在此为下方)释放的脱水孔而执行功能。

如图5所示,在电线连接部55与中间部56之间形成有左右方向的尺寸比那些电线连接部55及中间部56的底壁56A小的连结部59。换句话讲,在连结部59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凹陷的槽部59X。

车辆侧端子5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因此板厚(也就是厚度尺寸)在整体上形成为恒定,在基端部54A、顶端部54B的一部分形成为厚度尺寸局部减小。车辆侧端子50的大部分的板厚、具体为厚度尺寸没有设定得较小的部分的车辆侧端子50的板厚例如能够设为2~3mm程度。

(止动体40的结构)

如图3所示,止动体40装配于壳体主体30的筒部33的后端。止动体40使车辆侧端子50防脱。止动体4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作为止动体4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聚烯烃、聚酰胺、聚酯、ABS树脂等合成树脂。

止动体40具有基部41、周壁42以及端子按压部43。基部41例如形成为圆形板状。周壁42例如从基部41的周缘部朝向前方突出地形成。周壁42例如遍及基部41的周缘部的周向全周而形成。周壁42例如配设于壳体主体30的筒部33的外侧。即,周壁42与壳体主体30的筒部33的外侧嵌合。

如图4所示,在筒部33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卡止部38。多个卡止部38在筒部33的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在各卡止部38形成有朝向筒部3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爪38A。在周壁42形成有卡止部38的卡止爪38A卡止的多个锁定框部44。各锁定框部44设置于与卡止部38对应的位置。即,多个锁定框部44在周壁42的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各锁定框部44例如呈大致U字的框状,在其中央具有卡止爪38A能卡合的卡合孔44X。各锁定框部44形成为以基端部(也就是与基部41连接的端部)为固定端、以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顶端部为自由端的悬臂状。各锁定框部44例如构成为能通过弹性变形而向径向挠曲。止动体40例如通过使卡止爪38A与各锁定框部44的卡合孔44X卡合,从而装配于筒部33的后端。

如图3所示,端子按压部43例如从基部41朝向前方突出地形成。端子按压部43设置于与壳体主体30的端子保持部35对应的位置。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按压部43的从前后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端子按压部43例如形成为下方开放的U字状。

如图8所示,端子按压部43形成于与车辆侧端子50的中间部56的侧壁56B及对置壁56C对应的位置。端子按压部43的顶端部与侧壁56B的后表面及对置壁56C的后表面抵接。通过该止动体40,能够防止车辆侧端子50从后方脱离。

止动体40例如具有车辆侧端子50的电线连接部55及加强部57插入的贯穿孔40X。贯穿孔40X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穿基部41。贯穿孔40X形成为与电线连接部55及加强部57对应的形状。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贯穿孔40X的从前后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贯穿孔40X形成于端子按压部43的下方。

止动体40例如具有设置于基部41的下端的排水孔40Y。排水孔40Y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穿基部41。如图8所示,排水孔40Y是用于将通过车辆侧端子50的贯穿孔58及端子保持部35的狭缝35X等流动来的水等液体排出到车辆侧连接器10的外部的孔。

止动体40具有例如多个信号线保持部45。在信号线保持部45插通与信号用端子连接的信号线,该信号用端子保持于壳体主体30的信号端子保持部37。信号用端子通过信号线保持部45防止从后方脱离。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车辆侧端子50具有:端子连接部51,与作为对方端子的充电器侧端子82电连接;电线连接部55,与电线70电连接;以及中间部56,设置于端子连接部51与电线连接部55之间。端子连接部51形成为圆筒状。端子连接部51具有遍及端子连接部51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52X、53X。中间部56形成为方筒状。中间部56具有遍及中间部56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56X。

根据该结构,端子连接部51及中间部56形成为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而且,在端子连接部51及中间部56形成有遍及那些端子连接部51及中间部56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52X、53X、56X。因此,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形成包括端子连接部51及中间部56的车辆侧端子50。由此,能够比通过切削加工制造的现有的连接端子廉价地制造车辆侧端子50。其结果是,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及车辆侧连接器10的制造成本增大。

(2)端子连接部51具有与中间部56连接的圆筒状的基部52和与基部52连接的圆筒状的筒状连接部53。筒状连接部53具有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片54,多个弹性片54形成为构成筒状连接部53的圆筒状轮廓。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多个弹性片54与作为对方端子的充电器侧端子82以多点接触。因此,能够确保与充电器侧端子82的触点数较多,能够降低充电器侧端子82与端子连接部51之间的接触阻力。另外,能够通过冲压加工形成车辆侧端子50,因此与通过切削加工形成连接端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于弹性片54的个数增加导致的加工费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大,并且能够使弹性片54的数量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使与充电器侧端子82的触点数增加,因此能够适当降低充电器侧端子82与端子连接部51之间的接触阻力。由此,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的通电时的发热,因此能够使大电流在车辆侧端子50流动。因此,即使是由于搭载于车辆V的蓄电装置大容量化、充电时间缩短等而大电流化的情况,也能够容易与该大电流化对应。例如,即使是使200~400A程度的大电流在车辆侧端子50流动的情况,也能够容易与该大电流化对应。

(3)各弹性片54具有:基端部54A,与基部52连接;顶端部54B,是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与基端部54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接触部54C,设置于基端部54A与顶端部54B之间。基端部54A的厚度尺寸比接触部54C的厚度尺寸形成得小。

根据该结构,因为成为各弹性片54的固定端的基端部54A的厚度比接触部54C形成得薄,所以各弹性片54容易弹性变形。由此,各弹性片54容易向筒状连接部53的径向挠曲,所以能够使各弹性片54与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表面适当接触。

(4)接触部54C的厚度尺寸遍及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的接触部54C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形成为恒定的尺寸。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接触部54C遍及接触部54C的长度方向的全长比基端部54A形成得厚。由此,能够将接触部54C及筒状连接部53的导体截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的通电时的发热。

(5)顶端部54B的厚度尺寸形成为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侧而减小。筒状连接部53在顶端部54形成为内径尺寸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变大。根据该结构,在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部形成为筒状连接部53的口径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变宽。由此,在将充电器侧端子82插入到筒状连接部53时,充电器侧端子82沿着顶端部54B的斜面被引导到筒状连接部53的里侧。由此,能够容易将充电器侧端子82插入到筒状连接部53。

(6)筒状连接部53具有从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遍及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多个狭缝53X。多个狭缝53X沿着筒状连接部5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狭缝53X中的一部分狭缝53X与基部52的狭缝52X连通。

根据该结构,多个狭缝53X形成为遍及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因此,能够将浸入到筒状连接部53的内部的水、泥通过狭缝53X适当排出到筒状连接部53的外部。

(7)从中间部56的轴方向观看的中间部56的平面形状的大小比从端子连接部51的轴方向观看的端子连接部51的平面形状的大小形成得大。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大中间部56的导体截面积,所以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的通电时的发热。

(8)车辆侧端子50具有形成于电线连接部55与端子连接部51之间的贯穿孔58。贯穿孔58形成为将液体向与朝向电线连接部55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下方)排出。

根据该结构,通过形成于电线连接部55与端子连接部51之间的贯穿孔58,即使是水等液体从端子连接部51侧朝向电线连接部55侧流动的情况,也能够抑制该液体向电线连接部55流动。由此,能够抑制水等液体向电线连接部55与电线70的连接部分流动。因此,例如能够适当抑制在电线连接部55和电线70的连接部分发生腐蚀。

(9)在电线连接部55形成有加强部57,加强部57向与端子连接部51、中间部56以及电线连接部55排列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加强部57,能够提高与电线70连接的电线连接部55的强度。另外,能够增大电线连接部55的导体截面积,所以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的通电时的发热。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壳体20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即,连接器壳体20只要具有能保持车辆侧端子50的结构即可,其他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图10所示,也可以取代端子保持部35,变更为呈圆筒状的端子保持部35A。端子保持部35A也可以形成为将呈方筒状的中间部56包围。端子保持部35A具有遍及端子保持部35A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的狭缝35Y。狭缝35Y例如设置于端子保持部35的周向的下端。

端子保持部35A的内径尺寸例如设定成在端子保持部35A的内部能容许以中间部56的中心轴为旋转轴的中间部56的旋转。端子保持部35A的内径尺寸例如设定成能将以中间部56的中心轴为旋转轴的中间部56的旋转限定在规定范围内。例如,中间部56通过其外表面的一部分与端子保持部35A的内表面接触,从而以该中间部56的中心轴为旋转轴的旋转被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狭缝35X形成为遍及端子保持部35A的轴方向的全长而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狭缝35X仅形成于端子保持部35A的轴方向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将狭缝35X仅形成于端子保持部35A的轴方向中与车辆侧端子50的贯穿孔58在上下方向重叠的位置。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狭缝35X的形成。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止动体40。

·如图11及图12所示,也可以使得在车辆侧端子50的基部52的外表面形成向基部52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90。各突起部90形成为向比筒状连接部53的各弹性片54的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突出。多个突起部90在基部52的轴方向上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例如,多个突起部90具有设置于离筒状连接部53近的一侧的多个(在此为三个)突起部91和设置于离中间部56近的一侧的多个(在此为三个)突起部92。突起部91和突起部92例如在基部52的周向上设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多个突起部91例如在基部52的同一周上设置于沿着周向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多个突起部91例如沿着基部52的周向设置于各分离2π/3[rad]的位置。多个突起部92例如在基部52的同一周上沿着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多个突起部92例如沿着基部52的周向设置于各分离2π/3[rad]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各突起部90例如形成为从基部52的外表面朝向基部52的径向外侧凸起。各突起部90例如与基部52连续而形成为一体。在基部52的内表面中与各突起部9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朝向突起部90侧凹陷的凹部90X。例如,突起部90和凹部90X形成为在基部52的径向重叠。

但是,有如下问题:当车辆侧端子50的筒状连接部53与端子收纳部34的内表面接触时,将充电器侧端子82向筒状连接部53插入时的插入力升高。还具有如下问题:当将充电器侧端子82向筒状连接部53插入时的插入力升高时,则施加于筒状连接部53的负荷变大,从而筒状连接部53容易损伤。

对此,在本变更例中,在基部52的外表面设置有向比筒状连接部53的外表面靠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90。因此,在例如车辆侧端子50在端子收纳部34内倾斜的情况下,在筒状连接部53的外表面与端子收纳部34的内表面接触前,能够使突起部90与端子收纳部34的内表面接触。由此,即使是车辆侧端子50在端子收纳部34内倾斜的情况,也能够适当抑制车辆侧端子50与端子收纳部34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适当抑制将充电器侧端子82向筒状连接部53插入时的插入力升高。

·在图11~图13所示的变更例中,突起部90的个数及形成位置不作特别限定。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侧端子50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即,车辆侧端子50只要具有呈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1、电线连接部55以及呈方筒状的中间部56即可,其他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例如,筒状连接部53中的弹性片54的个数不作特别限定。筒状连接部53中的弹性片54的个数既可以为七个以下,也可以为九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各弹性片54的基端部54A形成得比接触部54C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基端部54A形成为与接触部54C相同的厚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各弹性片54的顶端部54B形成得比接触部54C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顶端部54B形成为与接触部54C相同的厚度。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子连接部51的基部52省略。在该情况下,例如端子连接部51仅由筒状连接部53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中间部56形成为从中间部56的轴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成为矩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中间部56形成为从中间部56的轴方向观看的平面形状成为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侧端子50的加强部57。

·也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侧端子50的贯穿孔58。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中间部56的外表面设置与图11所示的突起部90同样的突起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电线连接部55和电线70的连接方法不限于螺栓紧固。例如,也可以通过压接、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将电线连接部55和电线70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电线70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电线70具体化为具有汇流条71和将该汇流条71的外周包覆的绝缘包覆部的结构。作为电线70的芯线,不限于汇流条71,能够使用将多根金属线材绞合而构成的绞线、内部构成中空结构的筒状导体。另外,作为电线70的芯线,也可以将绞线、汇流条71等柱状导体、筒状导体组合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侧连接器10具体化为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V具备的快速充电用的连接器,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只要具有车辆侧端子50和保持该车辆侧端子50的连接器壳体20即可,车辆侧连接器10的种类不作特别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中,狭缝52X和/或56X也可以是在构成车辆侧端子50的金属板的两个端面形成之间的间隙。该金属板的两个端面也可以能开闭即能接触及分离。作为金属板的两个端面间的距离的狭缝52X和/或56X的宽度也可以暂时或者通常为零。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的弹性片54的形状变更。图14是示出其他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150的示意图。该车辆侧端子150在筒状连接部53的各弹性片154的形状、更具体为各弹性片154的内周面155的形状中与实施方式及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50不同。以下,关于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150,以与实施方式的车辆侧端子5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同样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内周面155的结构)

车辆侧端子150的多个弹性片154具有将筒状连接部53的中心轴包围的内周面155。各弹性片154的内周面155具有凹陷部54D。凹陷部54D例如形成于弹性片154的接触部54C中的内周面155。

多个弹性片154的凹陷部54D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是指所有的凹陷部54D具有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的规定位置通过、且与作为与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同一平面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凹陷部54D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设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存在与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垂直且通过所有的凹陷部54D的假想平面(截面)。也可以为,在筒状连接部53的侧视时,所有的凹陷部54D整体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排列设置于相同位置。

凹陷部54D在各弹性片154中从顶端部54B侧朝向接触部54C侧延伸。在图14的例子中,凹陷部54D在各弹性片54的内周面155中设置于离顶端部54B比离基部52近的位置。例如,各弹性片54的内周面155具有作为与顶端部54B对应的斜面的顶端部内周面、和与接触部54C对应的接触部内周面,凹陷部54D可以在各弹性片54的接触部内周面中与顶端部内周面和接触部内周面的边界邻接,也可以横穿顶端部内周面和接触部内周面的边界而延伸。

凹陷部54D的底面在与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曲线状轮廓,例如具有圆弧形状轮廓。在图14的例子中,凹陷部54D形成为在内周面155的俯视时具有泪珠状轮廓的凹曲面。

各弹性片154的接触部54C中的内周面155也可以具有除凹陷部54D之外的区域(也称为非凹陷区域)。在与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凹陷部54D的曲率与内周面155的非凹陷区域的曲率相比较大。凹陷部54D的曲率与内周面155的非凹陷区域的曲率相比,优选接近充电设备侧端子82的外周面的曲率。更优选的是,凹陷部54D的曲率与充电设备侧端子82的外周面的曲率一致。内周面155的非凹陷区域也可以是曲率为0、也就是平面。

接着,说明其他变更例的效果。

其他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150在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的方面,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侧端子50同样的效果。而且,在车辆侧端子150中,在多个弹性片54的内周面155中且在筒状连接部53的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设置有凹陷部54D。根据该结构,车辆侧端子150以凹陷部54D为触点与充电器侧端子82电连接。因此,即使是内周面155整体没有形成为与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周面的曲率一致的圆弧形状的情况,也能够提高车辆侧端子150和充电器侧端子82的电连接性。因此,与根据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周面的曲率对内周面155整体进行加工的情况相比,车辆侧端子150的加工容易。

在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150中,与实施方式同样,成为各弹性片154的固定端的基端部54A的厚度比接触部54C薄,因此各弹性片154容易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各弹性片154与充电器侧端子82的外表面适当接触。另外,能够将形成规定挠曲所需要的各弹性片154的长度缩短。各弹性片154的规定挠曲是指筒状连接部53的径向上的挠曲,且是将充电设备侧端子82插入到筒状连接部53所需要的大小的挠曲。弹性片154能够缩短,由此车辆侧端子150的小型化容易。

在变更例的车辆侧端子150中,与实施方式同样,顶端部54B的厚度尺寸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侧而减小。筒状连接部53在顶端部54B形成为内径尺寸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变大。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充电器侧端子82容易地插入到筒状连接部53。而且,不会将筒状连接部53的外形尺寸增大,径尺寸随着从接触部54C侧朝向筒状连接部53的开口端而能够增大。由此,车辆侧端子150的小型化容易。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上述的意思,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V 车辆

10 车辆侧连接器

20 连接器壳体

30 壳体主体

31 嵌合部

31A 罩部

31B 里壁部

32 凸缘部

32X 装配孔

33 筒部

34 端子收纳部

35、35A 端子保持部

35X、35Y 狭缝

36 周壁

37 信号端子保持部

38 卡止部

38A 卡止爪

40 止动体

40X 贯穿孔

40Y 排水孔

41 基部

42 周壁

43 端子按压部

44 锁定框部

44X 卡合孔

45 信号线保持部

50、150 车辆侧端子(连接端子)

51 端子连接部

52 基部

52X 狭缝(第1狭缝)

53 筒状连接部

53X 狭缝(第3狭缝)

54、154 弹性片

54A 基端部

54B 顶端部

54C 接触部

54D 弹性片的凹陷部

55 电线连接部

55X 贯穿孔

56 中间部

56A 底壁

56B 侧壁

56C 对置壁

56X 狭缝(第2狭缝)

57 加强部

58 贯穿孔

59 连结部

59X 槽部

70 电线

71 汇流条

71X 贯穿孔

75 螺栓

76 螺母

80 充电器侧连接器

81 连接器壳体

82 充电器侧端子

90 突起部

90X 凹部

91 突起部

92 突起部

155 弹性片的内周面

相关技术
  • 连接器端子、具有连接器端子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端子的制造方法
  • 端子连接器、具有端子连接器的电线及将端子连接器和电线连接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68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