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及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2:25


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及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黑茶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黑茶属于深度发酵茶,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得名,属于六大茶类之一,主产区为广西、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安徽等地。传统黑茶采用的黑毛茶原料成熟度较高,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

渥堆是制备黑茶最关键的工艺,主要应用于藏茶、普洱茶熟茶等黑茶的制作,目的是透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各类酶、水分及温度,使茶叶中的茶多酚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并将蛋白质水解成为味道甘甜的氨基酸,使之能够及早适合饮用。这道工序亦被称为发酵,同时可在黑茶发酵的过程中添加功能菌株,譬如添加嗜热棉毛菌,其在黑茶发酵过程中产生木聚糖酶,持续降解木聚糖产生低聚木糖,低聚木糖被人体摄取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增强了黑茶的保健功能。

现有技术中渥堆发酵其主要受到如下五个因素影响,1、温度;2、湿度;3、堆放量;4、翻堆;5、发酵时间。但是现有技术中对茶叶进行渥堆发酵过程中,只是将经过揉捻后的茶叶进行堆放,在顶部洒水,一端时间后翻堆的操作方式实现茶叶的发酵。现有技术中的这一传统方式对温度、湿度、堆放量和翻堆均受到影响,而现有技术不能对茶叶发酵整体的温度、湿度、堆放量和翻堆进行有效的把控,进而会出现如下问题:1、水不易于进入至茶堆内部,影响茶堆接受水的能力;2、氧气不易于进入至茶堆内部,影响茶堆接受水的能力;3、堆放量不易控制,影响茶堆的松散度,导致水和氧气不易渗入,同时不利于把控茶堆内发酵后温度,进而影响内部茶叶的发酵效果;4、现有技术采用人工翻堆,即手持机械实现翻堆,这样不仅导致较大的劳动量,同时还会出现明显的茶堆翻堆不均匀,影响茶叶的发酵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黑茶发酵时采用直接堆放的方式不能对茶叶发酵整体的温度、湿度、堆放量和翻堆进行有效的把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及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包括底座,所述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还包括:

中心架柱,其由多个上下叠放设置的内轴环组成,上下两个所述内轴环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中心架柱设置与所述底座上;

存放单体座、成环形设置,数量为多个,沿所述中心架柱方向上下竖直依次排列,其包括有外环形护板、搭设环板、连接环、升降导料环、外环体、搅拌片和压片环;

所述搭设环板固定于所述外环形护板内壁上,且所述搭设环板通过加强筋与所述连接环连接,所述升降导料环位于所述连接环和所述搭设环板之间;

所述外环形护板和所述外环体的高度与所述内轴环的高度相同;

所述压片环位于所述搭设环板的下方,且所述压片环可上下运动,当所述压片环向上运动时,所述升降导料环向下运动,打开所述连接环和所述搭设环板之间区域,便于茶叶下料;当所述压片环向下运动时,所述升降导料环向上运动,闭合所述连接环和所述搭设环板之间区域,便于茶叶存储;

茶叶间隔存放于多个所述存放单体座内;

所述外环体套设于所述内轴环外壁上,随所述内轴环转动而转动,且所述外环体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环内壁上;

所述搅拌片固定于所述外环体内壁上,且所述搅拌片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所述通孔与所述中心架柱中的所述内轴环内部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一和转动电机二,且所述转动电机一和所述转动电机二的输出端分别等距固定套接有齿轮一和齿轮二,且所述转动电机一和所述转动电机二的输出端向所述中心架柱中的所述内轴环内延伸;

所述内轴环侧壁上设置有凸环齿,且所述齿轮一和所述齿轮二交错与多个所述凸环齿啮合。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和所述外环形护板的顶部均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外环形护板的底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对应的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气导管、水导管和废料排出管,且所述氧气导管、所述水导管和所述废料排出管均与所述中心架柱中的所述内轴环内连通设置,且所述氧气导管、所述水导管和所述废料排出管均设置有控制阀。

优选地,所述搭设环板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齿轮三,且所述齿轮三向外凸出所述外环形护板设置,所述搭设环板底部转动连接有齿圈,且所述齿轮三与所述齿圈啮合;

所述搭设环板底部还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双头螺杆,所述双头螺杆上固定连接有齿轮四,且所述齿轮四与所述齿圈内端面啮合;

所述压片环和所述升降导料环螺纹连接于所述双头螺杆的两端;

所述支撑座上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齿轮三转动的驱动件。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座上的转动电机三和转动电机四,且所述转动电机三和所述转动电机四的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齿轮五和多个齿轮六,且所述齿轮五和所述齿轮六与所述齿轮三啮合。

优选地,所述内轴环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延伸板,且所述延伸凸起的长度与所述内轴环的长度相同,所述外环体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延伸凸起对应的嵌入槽;

所述延伸凸起上设置有一导气口一,且所述导气口一与所述内轴环内连通,所述嵌入槽上设置有与所述导气口一可连通设置的导气口二,且所述导气口二与所述搅拌片上的所述多个通孔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中心架柱内连接有一中心轴,所述内轴环内设置有一挡环,且所述中心轴通过多根连接杆与所述挡环内端面连接;

所述中心架柱的顶部设置有可控制所述中心轴上下的控制件。

优选地,所述控制件包括带把手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位于顶部的所述内轴环上,且所述螺纹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中心轴的顶部。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装茶:将经过杀青和初揉后的茶叶与功能菌株混合后放置到搭设环板上;

S2、预设层放置:两个空置的存放单体座为一组预设层,将多组存放单体座放置在中心架柱上;

S3、茶叶堆放层设置:两个存放单体座为一组茶叶堆放层,其中位于上方的存放单体座含待发酵的茶叶,位于下方的存放单体座呈空置状态,将多组茶叶堆放层上下依次堆放在预设层上;

S4、茶叶堆放压力调整:调整压片环的上下位置,使得压片环挤压存放单体座内的茶叶,从而控制堆放完成后的茶叶内氧气含量和水分含量;

S5、水分和氧气补给:通过向搅拌片内的通孔注入水分或氧气;

S6、翻堆过程:当茶叶发酵至内部温度达到60℃-70℃时,需要对茶叶进行翻堆,即使得压片环先向上运动,此时同步进行的还有升降导料环向下运动,打开所述连接环和所述搭设环板之间区域,便于茶叶下料至下层空置的存放单体座内;进一步的,在内轴环转动下,带动空置的存放单体座内搅拌片转动,即落至空置的存放单体座内的茶叶在收到搅拌片转动带动下,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外环形护板,此时有助于茶叶的松散,便于氧气和水分均匀落入至茶叶内,同时该过程还可配合S5中水分或氧气补给进行,保证翻堆过程中有助于水分或氧气的均匀补充,同时,采用该种翻堆方式,可将原先中心处茶叶转移至边缘处,而边缘处茶叶转移至中心处,有助于茶叶整体发酵;

S7、重复翻堆过程:每经过S6过程的当茶叶发酵至内部温度达到60℃-70℃时,再次进行S过程,重复操作5-7次,为此要求S2中预设层的数量至少为5-7组,至少满足翻堆次数和预设层的数量对应;

S8、取料:从中心架柱上往下依次取下存放单体座,并对含茶叶的存放单体座单独叠放,便于之后进行干燥处理。

本发明中的有益效果如下:

相比现有技术的茶叶渥堆发酵,本发明,采用了分层存放,这样便于对茶叶进行有效管理,即采用了化整为简的方式,另外本发明中设置在存放有茶叶的存放单体座下方设置空置的存放单体座,便于茶叶进行翻堆,且配合搅拌片的设置实现翻堆后的茶叶内外互换,这样在经过多次翻堆过程,保证整体茶叶发酵的充分性;通过搅拌片上的通孔可实现对茶叶堆内部通入氧气或水,分别实现对茶叶堆内部进行补氧和补水,进而可控制茶叶发酵时的湿度和氧气量,可保证茶叶内部发酵的有序进行;另外,还可通过翻堆以及搅拌片上的通孔通入气流的方式,控制茶叶发酵时的温度;另外,还可通过压片环的上下运动,实现对茶叶顶部的严紧度进行调整,这样模拟现有技术中茶叶堆放时的数量,即通过控制压片环的压紧度控制茶叶数量对黑茶发酵的影响。相比现有技术,本装置及其生产工艺可实现对影响茶叶发酵的五种因素得以控制,且采用分层存放发酵,易于管理和设备的灵活使用,有益于黑茶发酵的充分进行。

其次,可在装茶前使得功能菌株(嗜热棉毛菌)与茶叶混合以及水中溶解的功能菌株(嗜热棉毛菌)进入至堆放茶叶的内部,使得黑茶发酵过程中产生木聚糖酶,持续降解木聚糖产生低聚木糖,低聚木糖被人体摄取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增强了黑茶的保健功能。

另外,本装置可通过可控制氧气通入,可实现对每个分层后茶堆控氧,进而可以为之后进行无氧状态做准备,即可通过关闭氧气导管上的控制阀断氧,还可实现半厌氧发酵,进一步的完成适时送氧、按需送氧的效果,有助于黑茶的发酵过程。

另外,本装置中的存放单体座安装在中心架柱上的方式为组合式,这样便于取放茶叶,易于控制,装置灵活性较高,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初始状态下上下两个存放单体座的状态结构图;

图4为茶叶翻堆时茶叶向下一存放单体座内转移状态下升降导料环与压片环的结构图;

图5为存放单体座与内轴环连接的爆炸图。

图中:

1、底座;

2、中心架柱;20、内轴环;200、延伸板;201、导气口一;21、中心轴;22、挡环;23、连接杆;

3、存放单体座;30、外环形护板;31、搭设环板;310、齿轮三;311、齿圈;312、双头螺杆;313、齿轮四;32、外环体;320、嵌入槽;321、导气口二;33、搅拌片;330、通孔;34、连接环;35、升降导料环;36、压片环;37、加强筋;

4、支撑座;40、转动电机一;41、转动电机二;42、齿轮一;43、齿轮二;44、凸环齿;45、氧气导管;46、水导管;47、废料排出管;48、转动电机三;480、齿轮五;49、转动电机四;490、齿轮六;

5、定位凸起;

60、螺纹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1-图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实施例一

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包括底座1,一种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还包括中心架柱2和存放单体座3,其中存放单体座3是用于存放待发酵的茶叶,而其中的中心架柱2是用于搭设存放单体座3用,其中中心架柱2和存放单体座3的具体结构设置如下:

1、中心架柱2的结构设置如下:

中心架柱2,其由多个上下叠放设置的内轴环20组成,上下两个内轴环20之间转动连接,其中上下两个内轴环20转动可优选采用转环凸缘和转环槽的结构配合,即转环凸缘设置与内轴环20的顶端面,而转环槽设置于内轴环20的底端面,且中心架柱2设置与底座1上。

2、存放单体座3的结构设置如下:

存放单体座3、成环形设置,数量为多个,沿中心架柱2方向上下竖直依次排列,一个存放单体座3对应一个内轴环20;

另外,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存放单体座3的优选结构组成,其包括有外环形护板30、搭设环板31、连接环34、升降导料环35、外环体32、搅拌片33和压片环36;

搭设环板31固定于外环形护板30内壁上,且搭设环板31通过加强筋37与连接环34连接,搭设环板31用于存放待发酵的茶叶,其中加强筋37的设置用于实现搭设环板31与连接环34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基础,且可实现搭设环板31内端面和连接环34外端面之间可形成待发酵茶叶向下流动的空间结构;

外环形护板30和外环体32的高度与内轴环20的高度相同,如此设置,保证一个存放单体座3搭设在内轴环20上后,实现匹配效果;

压片环36位于搭设环板31的下方,升降导料环35位于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且压片环36可上下运动,当压片环36向上运动时,升降导料环35向下运动,打开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便于茶叶下料;当压片环36向下运动时,升降导料环35向上运动,闭合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便于茶叶存储;

另外,本发明在茶叶放置在存放单体座3内时,优选采用间隔放置,这样便于待发酵茶叶的翻堆过程,即有助于翻堆则将待发酵茶叶进入至下方“空闲”的存放单体座3内进行,且可通过“空闲”的存放单体座3内搅拌片33实现对待发酵茶叶的翻堆,其搅拌片33和搅拌片33转动的结构支持条件如下:

搅拌片33转动的结构支持条件:外环体32套设于内轴环20外壁上,随内轴环20转动而转动,且外环体32转动连接于连接环34内壁上;

搅拌片33的结构:搅拌片33固定于外环体32内壁上,即可随着搅拌片33的转动实现将从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落下的茶叶带动旋转,茶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环形护板30方向运动,而根据从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落下的茶叶先后顺序看,即上一存放单体座3内的茶叶,落入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内的茶叶,其从中心处先落下,沿着中心处向外缘向下一存放单体座3落入茶叶,而在搅拌片33转动时离心力作用下,先转动的茶叶先被“甩”向外环形护板30,接着从外部向中部进行堆积,这样当上一外环形护板30落入至下一外环形护板30内的茶叶存放位置发生改变,即原先中心处堆放的茶叶落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的边缘处,而原先边缘处堆放的茶叶落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的中心处,这样实现了茶叶的位置替换,进而便于茶叶在发酵过程中的翻堆;

搅拌片3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330,且通孔330与中心架柱2中的内轴环20内部连通设置,即可通过通孔330的设置向堆放的茶叶内进行补水和补氧气过程,因为茶叶堆放时,搅拌片33位于茶叶内部,这样补水和补氧可在堆放过程或翻堆过程均可实现,通过水分和氧气的补充,有助于茶叶更好的发酵,减小湿度和氧气量对茶叶发酵的影响,便于对发酵时内部茶叶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还基于功能菌株强化的黑茶发酵装置公开了一种黑茶发酵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装茶:将经过杀青和初揉后的茶叶与功能菌株混合后放置到搭设环板31上;

其中功能菌株可为嗜热棉毛菌,则可利用嗜热棉毛菌及产生的木聚糖酶耐高温的特点,在黑茶发酵过程中产生木聚糖酶,持续降解木聚糖产生低聚木糖,低聚木糖被人体摄取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增强了黑茶的保健功能。

S2、预设层放置:两个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为一组预设层,将多组存放单体座3放置在中心架柱2上,为之后翻堆过程最底部的茶叶向下转移时提供预设的存放单体座3,便于对茶叶的存放;

S3、茶叶堆放层设置:两个存放单体座3为一组茶叶堆放层,其中位于上方的存放单体座3含待发酵的茶叶,位于下方的存放单体座3呈空置状态,将多组茶叶堆放层上下依次堆放在预设层上;

S4、茶叶堆放压力调整:调整压片环36的上下位置,使得压片环36挤压存放单体座3内的茶叶,从而控制堆放完成后的茶叶内氧气含量和水分含量,有助于茶叶发酵进行;

S5、水分和氧气补给:通过向搅拌片33内的通孔330注入水分或氧气,向堆放的茶叶内补充水分或氧气,这样为茶叶的发酵过程在无翻动的情况下提供水分或氧气,有助于茶叶的发酵进行;

同时该过程中还可在水中溶解嗜热棉毛菌,这样便于嗜热棉毛菌进入至堆放茶叶的内部,使得黑茶发酵过程中产生木聚糖酶,持续降解木聚糖产生低聚木糖。

S6、翻堆过程:当茶叶发酵至内部温度达到60℃-70℃时,需要对茶叶进行翻堆,即使得压片环36先向上运动,此时同步进行的还有升降导料环35向下运动,打开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便于茶叶下料至下层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内;进一步的,在内轴环20转动下,带动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内搅拌片33转动,即落至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内的茶叶在收到搅拌片33转动带动下,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外环形护板30,此时有助于茶叶的松散,便于氧气和水分均匀落入至茶叶内,同时该过程还可配合S5中水分或氧气补给进行,保证翻堆过程中有助于水分或氧气的均匀补充,同时,采用该种翻堆方式,可将原先中心处茶叶转移至边缘处,而边缘处茶叶转移至中心处,有助于茶叶整体发酵;

S7、重复翻堆过程:每经过S6过程的当茶叶发酵至内部温度达到60℃-70℃时,再次进行S6过程,重复操作5-7次,为此要求S2中预设层的数量至少为5-7组,至少满足翻堆次数和预设层的数量对应;

S8、取料:从中心架柱2上往下依次取下存放单体座3,并对含茶叶的存放单体座3单独叠放,便于之后进行干燥处理。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驱动内轴环20转动的优选方式,即间隔设置的内轴环20通过自主的驱动机构实现,这样便于间隔控制内轴环20转动,进而间隔控制存放单体座3内的搅拌片33转动,进而可控制只有被落茶叶的存放单体座3内搅拌片33转动;进一步的,驱动内轴环20转动的优选结构如下:

底座1包括支撑座4,支撑座4上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一40和转动电机二41,且转动电机一40和转动电机二41的输出端分别等距固定套接有齿轮一42和齿轮二43,且转动电机一40和转动电机二41的输出端向中心架柱2中的内轴环20内延伸;

内轴环20侧壁上设置有凸环齿44,且齿轮一42和齿轮二43交错与多个凸环齿44啮合;

基于转动电机一40、转动电机二41、齿轮一42、齿轮二43和凸环齿44的设置,其间隔控制内轴环20转动的工作过程如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两组转动电机,即转动电机一40和转动电机二41,进一步的,两组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齿轮一42和齿轮二43,这样通过单组转动电机的工作,驱动间隔设置的一组内轴环20转动,通过另一组转动电机的工作,驱动另一间隔设置的一组内轴环20转动,即转动电机一40驱动齿轮一42转动,通过齿轮一42与凸环齿44的配合,驱动与齿轮一42对应的内轴环20转动,同理,转动电机二41驱动齿轮二43转动,通过齿轮二43与凸环齿44的配合,驱动与齿轮二43对应的内轴环20转动,这样可实现间隔设置的内轴环20单独转动,进而便于对不同的内轴环20转动实现控制,保证翻堆过程的进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公开了优选外环形护板30上下叠放时不会随意水平运动的结构特征,即支撑座4的顶部和外环形护板30的顶部均设置有定位凸起5,外环形护板30的底端面设置有与定位凸起5对应的定位孔,当多个外环形护板30上下依次叠放时,使得定位凸起5与定位孔对应,这样当多个外环形护板30上下依次叠放时,避免其随意的水平转动和水平移动,实现对存放单体座3的定位,保证了再茶叶发酵过程中,存放单体座3放置时的稳定性,同时该结构特征,为存放单体座3和中心架柱2配合方式采用组装式提供条件,而存放单体座3和中心架柱2采用组装式结构,这样便于单独对存放单体座3内茶叶的量进行控制;其次,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便于茶叶的取放料,即只需拿下存放单体座3即可。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公开了优选向通孔330内通氧气和通水的结构特征,具体结构设置如下:

支撑座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氧气导管45、水导管46和废料排出管47,且氧气导管45、水导管46和废料排出管47均与中心架柱2中的内轴环20内连通设置,且氧气导管45、水导管46和废料排出管47均设置有控制阀,需要补充的是其中控制阀优选采用电磁阀,便于实际实用。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需要向通孔330内通水时,则关闭氧气导管45和废料排出管47上的控制阀,打开水导管46上的控制阀,这样水体经过水导管46进入至中心架柱2内部,进而通过通孔330进入至茶叶堆内部:

当需要向通孔330内通氧时,则关闭水导管46和废料排出管47上的控制阀,打开氧气导管45上的控制阀,这样氧气经过氧气导管45进入至中心架柱2内部,进而通过通孔330进入至茶叶堆内部;

当需要排出中心架柱2内部的水时,只需闭合氧气导管45和水导管46上的控制阀,打开废料排出管47上的控制阀,这样再重力作用下,水自动向下排出。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公开了优选驱动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相背或相对运动的结构,这样便于实现茶叶从上一存放单体座3内落入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内,具体结构设置如下:

搭设环板31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齿轮三310,其转动连接方式优选采用轴转动,且齿轮三310向外凸出外环形护板30设置,其中外环形护板30的外壁设置有用于齿轮三310转动的贯穿口(图中未显示),其中贯穿口口径较小,不仅可用于齿轮三310向外突出设置,还有散热的效果,即当上下两个存放单体座3叠放后,通过贯穿口的设置便于将其内多余气体向外排出,这样还可起到导流的效果,搭设环板31底部转动连接有齿圈311,且齿轮三310与齿圈311啮合;

搭设环板31底部还转动连接有至少两个双头螺杆312,双头螺杆312上固定连接有齿轮四313,且齿轮四313与齿圈311内端面啮合;

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螺纹连接于双头螺杆312的两端,则当双头螺杆312转动时可控制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相对或相背运动;

支撑座4上还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齿轮三310转动的驱动件。

当需要实现S6的翻堆过程前准备阶段,即压片环36先向上运动,此时同步进行的还有升降导料环35向下运动,打开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便于茶叶下料至下层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内,其过程如下:

通过驱动件驱动齿轮三310转动,从而驱动齿圈311转动,进而带动齿轮四313转动,齿轮四313转动驱动双头螺杆312转动,这样可实现压片环36向上运动,而升降导料环35向下运动,直至升降导料环35的顶端面低于搭设环板31的底端面,这样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的区域呈开放状态,这样便于茶叶从上一存放单体座3内向下一存放单体座3内流动,同时压片环36向上运动,为茶叶进入腾让空间,便于茶叶进入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内,同时也为之后压片环36向下挤压茶叶提供条件。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搭设环板31的顶端面优选设置为倒漏斗状,这样便于茶叶沿着搭设环板31的顶端面向下滑动,进而通过连接环34和搭设环板31之间区域进入至下一存放单体座3内。

另外,再进一步的便于茶叶落料,底座1上还可设置可水平方向上震动的震动电机。

最后,本实施例中双头螺杆312至少设置为两个,其一为了实现对升降导料环35和压片环36的限位,保证两者只能上下运动,其二可加强双头螺杆312驱动升降导料环35和压片环36的相对或相背运动效果。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公开了优选驱动件的结构特征,这样便于实现对齿轮三310的转动驱动,进一步的优选结构设置如下:驱动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支撑座4上的转动电机三48和转动电机四49,且转动电机三48和转动电机四49的输出端分别固定连接有多个齿轮五480和多个齿轮六490,且齿轮五480和齿轮六490与齿轮三310啮合。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实施例中驱动件设置为两组,其原理和转动电机一40和转动电机二40的设计原理相同,分开单独控制间隔设置的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运动,具体过程为:

当转动电机三48工作,转动电机四49不工作,驱动齿轮五480转动,进而驱动与齿轮五480啮合的齿轮三310转动,这样带动与齿轮三310啮合的齿圈311转动,从而驱动齿轮四313及其连接的双头螺杆312转动,实现一组间隔设置的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相对或相背运动;

当转动电机三48不工作,转动电机四49工作,驱动齿轮六490转动,进而驱动与齿轮六490啮合的齿轮三310转动,这样带动与齿轮三310啮合的齿圈311转动,从而驱动齿轮四313及其连接的双头螺杆312转动,实现另一组间隔设置的压片环36和升降导料环35相对或相背运动。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存放单体座3上下叠放时,需要保证齿轮三310与齿轮五480或齿轮六490啮合,即通过转动齿轮三310调整齿轮三310的位置状态。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公开了内轴环20与外环体32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且还公开了内轴环20内与通孔330连通的优选设置,具体结构设置如下:

1、内轴环20与外环体32之间的优选连接结构:内轴环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延伸板200,且延伸凸起200的长度与内轴环20的长度相同,外环体3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延伸凸起200对应的嵌入槽320,如此设置,当存放单体座3套设在中心架柱2上的结构基础为:内轴环20上的延伸凸起200与嵌入槽320对应,即存放单体座3放置时,只需将外环体32上的嵌入槽320沿着中心架柱2中的内轴环20外壁的延伸凸起200向下滑动,直至滑动有至该存放单体座3的底端面与下方的存放单体座3顶端面贴合即可,这样便于存放单体座3的取放,同时便于内轴环20转动驱动对应的外环体32转动,进而驱动搅拌片33转动。

2、内轴环20内与通孔330连通的优选设置:延伸凸起200上设置有一导气口一201,且导气口一201与内轴环20内连通,嵌入槽320上设置有与导气口一201可连通设置的导气口二321,且导气口二321与搅拌片33上的多个通孔330连通设置,如此设置,当内轴环20与外环体32连接后,由于内轴环20、外环形护板30和外环体32的长度相同,这样保证了存放单体座3上下位置叠放后位置的准确性,进而保证了导气口一201与导气口二321位置对应,这样通过导气口一201与导气口二321的媒介传递效果,实现内轴环20内与通孔330连通的效果。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公开了间隔控制导气口一201与内轴环20内连通状态的结构特征,具体设置如下:

中心架柱2内连接有一中心轴21,内轴环20内设置有一挡环22,且中心轴21通过多根连接杆23与挡环22内端面连接;

中心架柱2的顶部设置有可控制中心轴21上下的控制件,通过控制件控制挡环22上下运动后,可实现上下两个存放单体座3内的导气口一201与其内的挡环22存在如下两种关系:

1、其中一存放单体座3内的导气口一201进口端被挡环22遮挡,另一存放单体座3内的导气口一201进口端不被挡环22遮挡,这样被遮挡的存放单体座3内的搅拌片33上的通孔330无法与中心架柱2内连通,这样无法实现氧气或水的补充;反之,未被遮挡的存放单体座3内的搅拌片33上的通孔330与中心架柱2内连通,可实现氧气或水的补充;

2、两个存放单体座3内的导气口一201进口端均未被挡环22遮挡,这样可同时实现对两个存放单体座3内补充氧气或水,这样好处在于,可在空置的存放单体座3内提前预设氧气或水,这样便于之后茶叶进入与氧气接触。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公开了控制件的优选结构,即优选结构设置如下:控制件包括带把手的螺纹杆60,螺纹杆60螺纹连接位于顶部的内轴环20上,且螺纹杆60的底部固定于中心轴21的顶部,即可通过螺纹杆60的转动中心轴21的上下运动,从而切换挡环22的上下位置,进而调整挡环22与导气口一201进口端的位置状态,即实施例八中上下两个存放单体座3内的导气口一201与其内的挡环22存在的两种关系。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微凸点与涂层复合旋转挤压强化装置及强化工艺
  • 一种植物乳杆菌菌株、基于该菌株发酵生产的豆奶及其生产方法
  • 一种提高菌株产2-酮基-D-葡萄糖酸速率的发酵工艺
  • 一种豆鼓发酵装置及发酵工艺
  • 一种基于发酵技术的灵芝黑茶的生产装置及工艺
  • 一种黑茶复煮机及黑茶后发酵工艺
技术分类

061201156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