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21


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树脂对电介质膜的层叠体进行了密封的薄膜电容器。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用树脂进行涂装而进行了外装密封的薄膜电容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316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电容器中,在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是安装在基板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介质膜的层叠体;第1电极,形成在层叠体的一个端面;第2电极,形成在层叠体的另一个端面;端子电极,具有与第1电极或第2电极电连接的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在沿着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方向上朝向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外装材料,覆盖层叠体、第1电极、第2电极、连接部以及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薄膜电容器形成为具有将第1电极和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柱状,侧面具有弯曲部,在将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时,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形成于弯曲部中的与基板对置的区域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并且配置在从弯曲部中的最靠近基板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含:形成电介质膜的层叠体的步骤;在层叠体的两端形成外部电极的步骤;在外部电极连接端子电极的步骤,该端子电极具有与外部电极的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部;将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外装材料的步骤;以及使外装材料固化的步骤,将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外装材料的步骤包含:使端子电极的延伸部从相对于外装材料的液面垂直的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薄膜电容器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薄膜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4是省略了图1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5是省略了图2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6是省略了图3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7是将图1的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时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将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树脂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将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树脂的状态的图。

图9C是示出将浸渍于液状的树脂的层叠体提起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的薄膜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将图10的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将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树脂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4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4的薄膜电容器的侧视图。

图18是省略了图15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19是省略了图17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20是示出将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树脂的状态的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

图23是省略了图21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24是省略了图22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的图。

图25是示出图21的薄膜电容器的端子电极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将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树脂的状态的图。

图27是示出将图21的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完成本发明的经过)

将电介质膜卷绕而形成的卷绕型薄膜电容器一般具有带有圆形的侧面。因此,在安装于基板时,带有圆形的部分会成为死空间,成为设备的小型化的阻碍。

进而,在像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膜电容器那样涂装树脂而进行外装密封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多余的树脂附着于端子,在安装于基板时死空间进一步变大。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对在安装于基板时成为死空间的部分配置了端子电极的薄膜电容器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以下的发明。

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是安装于基板的薄膜电容器,具备:电介质膜的层叠体;第1电极,形成在层叠体的一个端面;第2电极,形成在层叠体的另一个端面;端子电极,具有与第1电极或第2电极电连接的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在沿着第1电极或第2电极的方向上朝向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外装材料,覆盖层叠体、第1电极、第2电极、连接部、以及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薄膜电容器形成为具有将第1电极和第2电极相连的侧面的柱状,侧面具有弯曲部,在将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时,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形成于弯曲部中的与基板对置的区域和基板之间的空间内,并且配置在从弯曲部中的最靠近基板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安装于基板时的薄膜电容器和基板的距离,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外装材料中的覆盖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配置在所述空间。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附着于端子电极的多余的外装材料配置在成为死空间的部分。因此,能够减小安装时的薄膜电容器和基板的距离。此外,能够减小基板的安装面积,因此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外装材料中的覆盖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配置在比弯曲部中的最靠近基板的位置远离基板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延伸部包含:第1延伸部,从连接部沿着弯曲部延伸;以及第2延伸部,从第1延伸部朝向基板延伸。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不增加安装面积的情况下变更端子电极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第5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端子电极还具有:基板连接部,从延伸部在沿着基板的方向上延伸,基板连接部配置在空间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减小安装面积的同时应对表面安装的薄膜电容器。

在本发明的第6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薄膜电容器的侧面的一部分和基板接触。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基板和薄膜电容器的接触部位增加,因此能够使安装于基板时的稳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7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是,弯曲部的直径为8mm以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形成在基板与薄膜电容器之间的空间扩大,因此能够在减小安装面积的同时容易地得到低高度化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8方式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包含:形成电介质膜的层叠体的步骤;在层叠体的两端形成外部电极的步骤;在外部电极连接端子电极的步骤,该端子电极具有与外部电极的连接部和从连接部延伸的延伸部;将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外装材料的步骤;以及使外装材料固化的步骤,将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浸渍于液状的外装材料的步骤包含:使端子电极的延伸部从相对于外装材料的液面垂直的方向倾斜。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制造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薄膜电容器。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使得容易说明,夸张地示出了各要素。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薄膜电容器1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薄膜电容器1的侧视图。图4是省略了图1的薄膜电容器1的外装材料15的图。图5是省略了图2的薄膜电容器1的外装材料15的图。图6是省略了图3的薄膜电容器1的外装材料15的图。另外,图中的X、Y、Z方向分别示出薄膜电容器1的横向、高度方向、纵向。

[整体结构]

如图1~图3所示,薄膜电容器1是具有长圆形状的截面的柱状的薄膜电容器。换言之,薄膜电容器1具有包含两个弯曲部2和将弯曲部2相连的扁平部3的侧面4,并形成为柱状。另外,用实线示出了图1~图6的弯曲部2和扁平部3的边界,这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才用实线示出的,在实际的薄膜电容器中,也可以弯曲部2和扁平部3未必一定要通过边界来划分。在图7以后的图中也是同样的。

如图4所示,薄膜电容器1具有电介质膜的层叠体11、第1电极12、第2电极13、以及端子电极14。此外,层叠体11、第1电极12、第2电极13、以及端子电极14的至少一部分被外装材料15覆盖。薄膜电容器1通过端子电极14安装到基板30(参照图7)。

本实施方式的薄膜电容器1的层叠体11通过将表面形成有金属蒸镀膜的电介质膜堆叠之后进行卷绕而形成。因此,层叠体11有时也称为卷绕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电介质膜的卷绕体压制成扁平形状,从而层叠体11形成为具有长圆形状的截面的柱状。层叠体11还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不将电介质膜进行卷绕,而是进行层叠。

作为电介质膜,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苯硫醚、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塑料膜。作为形成在塑料膜的表面的金属蒸镀膜,例如,能够使用Al、Zn等金属。在电介质膜的层叠体11的一个端部形成有第1电极12,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第2电极13。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能够通过在层叠体11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个端部例如喷镀Zn等来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电极14包含与第1电极12电连接的端子电极14和与第2电极13电连接的端子电极14这两个端子电极14。如图4~图6所示,端子电极14具有与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电连接的连接部16和从连接部16在沿着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的方向(图2的箭头A1)上延伸的延伸部17。连接部16通过焊接而与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连接。端子电极14例如由引线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外装材料15配置为覆盖层叠体11、第1电极12、第2电极13、端子电极14的连接部16、以及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外装材料15,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

外装材料15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形成,即,例如通过浸涂法使在层叠体11形成了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并在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连接了端子电极14的薄膜电容器(参照图4)浸渍于液状的树脂。

若使薄膜电容器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则包含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的层叠体11被树脂被覆,进而,在端子电极14的连接部16和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也附着树脂。即,如后述的图9A~图9C所示,同时形成外装材料15和延伸部17的根部的树脂膜2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延伸部17的树脂膜21配置于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时成为死空间的部分。

图7是将图1的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的主视图。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使得侧面4中的一个弯曲部2与基板30的主面30a对置。此时,在弯曲部2中的与基板30对置的区域2a和基板30之间形成空间Sp1。在空间Sp1中不能安装其它部件,因此在基板30中,空间Sp1成为死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电极14形成为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间Sp1内。进而,延伸部17引出到从弯曲部2中的最靠近基板30的位置N1偏离的位置。

通过像这样配置延伸部17,从而能够将外装材料15形成为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树脂膜21容纳于空间Sp1。延伸部17中的形成有树脂膜21的部分无法插入到基板30的通孔,因此通过形成为将树脂膜21容纳于空间Sp1,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死空间。因此,能够减少死空间,有助于设备的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此外,树脂膜21配置在比弯曲部2中的最靠近基板30的位置N1远离基板30的位置(从基板30向箭头A2的方向远离的位置)。换言之,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位置N1和基板30的距离变得小于树脂膜21和基板30的距离。通过使树脂膜21成为这样的配置,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死空间。

为了确保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形成的空间Sp1的大小,弯曲部2的直径D1为8mm以上为宜。弯曲部2的直径D1变得越大,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的空间Sp1也变得越大。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延伸部17的树脂膜21容纳于空间Sp1。

此外,从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到扁平部3的距离D2为弯曲部2的直径D1的1/4以下为宜。通过像这样配置延伸部17,从而能够容易地使树脂膜21容纳于空间Sp1。

此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基板30和薄膜电容器1的位置N1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增加薄膜电容器1和基板30的接触部位,因此能够使安装时的稳定性提高。

[制造方法]

图8是示出薄膜电容器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8,对薄膜电容器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形成电介质膜的层叠体11(步骤S11)。在将表面形成有金属蒸镀膜的电介质膜卷绕成圆筒形之后,以给定的压力进行压制加工,由此能够形成具有长圆形状的截面的层叠体11。

接着,在层叠体11的两端形成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外部电极)(步骤S12)。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能够通过在层叠体11的两端例如喷镀Zn等金属来形成。

接着,在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连接端子电极14(步骤S13)。端子电极14例如由引线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能够通过焊接与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13连接。

接着,将连接了端子电极14的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步骤S14)。通过将层叠体11浸渍于环氧树脂等的液状的树脂并提起,从而能够使树脂呈膜状附着于层叠体11。图9A是示出将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之前的状态的图。图9B是示出将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外装材料的状态的图。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使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时,使延伸部17从相对于树脂22的液面22a垂直的法线NL倾斜为宜。此时,使延伸部17倾斜为从相对于液面22a垂直的方向倾斜的角度θ1为例如20度以上且45度以下为宜。角度θ1的值能够根据薄膜电容器的形状或大小而适当地进行调整。图9C是示出将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层叠体11提起的状态的图。若从液状的树脂22提起层叠体11,则如图9C所示,由于表面张力,在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的根部形成树脂膜21。

最后,使外装材料固化(步骤S15),完成薄膜电容器1。如图7所示,完成的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通过使延伸部17从相对于液面22a垂直的方向倾斜地浸渍,从而如图7所示,树脂膜21形成为容纳于基板30与弯曲部2之间的空间Sp1。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薄膜电容器1具备层叠体11、第1电极12、第2电极13、端子电极14、以及外装材料15。层叠体11将电介质膜卷绕而形成。第1电极12形成在层叠体11的一个端面。第2电极13形成在层叠体11的另一个端面。端子电极14具有连接部16和延伸部17。连接部16与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电连接。延伸部17从连接部16在沿着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的方向上朝向基板30延伸。外装材料15覆盖第1电极12、第2电极13、连接部16、以及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薄膜电容器1形成为具有将第1电极12和第2电极13相连的侧面4的柱状,侧面4具有弯曲部2。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形成于弯曲部2中的与基板30对置的区域和基板30之间的空间Sp1内,并且配置在从弯曲部2中的最靠近基板30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薄膜电容器。因为能够减小安装于基板时的薄膜电容器和基板的距离,所以能够实现设备的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此外,外装材料15中的覆盖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配置在空间Sp1。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配置为容纳于空间Sp1,由此能够使树脂膜21容纳于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成为死空间的部分(空间Sp1)。因此,能够减小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的安装面积,并且能够实现低高度化。

此外,外装材料15中的覆盖延伸部17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配置在比弯曲部2中的最靠近基板30的位置远离基板30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树脂膜21容纳于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的死空间。因此,有助于设备的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此外,薄膜电容器1的侧面4的一部分和基板30接触。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薄膜电容器1和基板30的接触部位增加,能够使安装时的稳定性提高。

此外,弯曲部2的直径为8mm以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的死空间变大,因此变得容易使树脂膜21容纳于死空间,能够进一步实现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

薄膜电容器1的制造方法包含:形成电介质膜的层叠体11的步骤;在层叠体11的两端形成外部电极12、13的步骤;在外部电极12、13连接端子电极14的步骤,该端子电极14具有与外部电极的连接部16和从连接部16延伸的延伸部17;将连接了端子电极14的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步骤;以及使树脂22固化的步骤。将连接了端子电极14的层叠体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步骤包含:使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从相对于树脂22的液面22a垂直的方向倾斜。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制造实现了小型化以及低高度化的薄膜电容器。通过使延伸部17相对于液状的树脂22的液面22a倾斜,从而能够使树脂膜21容纳于在将薄膜电容器1安装于基板30时成为死空间的部分。因此,能够实现设备的低高度化。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具有长圆形状的截面的柱状的薄膜电容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薄膜电容器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只要是圆柱形状或椭圆柱形状等在侧面具有弯曲部的形状即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浸涂法来形成外装材料1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外装材料15能够通过包含浸渍于液体的工序的方法来形成。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端子电极14由引线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端子电极14也可以由平板状的端子形成。此外,端子电极14也可以通过焊料接合与第1电极12或第2电极13连接。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A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而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记载。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薄膜电容器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薄膜电容器的主视图。图12是图10的薄膜电容器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将图10的薄膜电容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图。另外,图中的X、Y、Z方向分别示出薄膜电容器1A的横向、高度方向、纵向。

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10~图12所示,延伸部117延伸的方向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实施方式1的薄膜电容器1中,端子电极14的延伸部17形成为在沿着扁平部3的方向上延伸,但是在实施方式2的薄膜电容器1A中,延伸部117配置为在与扁平部103交叉的方向(图11的箭头A3)上延伸。因为像这样配置延伸部117,所以如图13所示,实施方式2的薄膜电容器1A安装于基板,使得扁平部103与基板30的主面30a对置。

如图13所示,最靠近基板30的位置N2是与基板30的主面30a对置的扁平部103。延伸部117配置在从位置N2偏离的位置,因此在将薄膜电容器1A安装于基板30时,外装材料115的树脂膜121配置为容纳于形成在弯曲部102中的与基板30对置的区域102a和基板30之间的空间Sp2。

图14是示出将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各自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1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状态的图。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使层叠体111浸渍于树脂22,使得延伸部117相对于法线NL倾斜角度θ2,法线NL相对于液状的树脂22的液面22a垂直。若像这样形成外装材料115,则能够形成为将树脂膜121容纳于空间Sp2。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A,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扁平部103配置为与基板30的主面30a对置,因此能够使安装时的稳定性提高。此外,能够进一步低高度化。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B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3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而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记载。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3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B的立体图。图16是图15的薄膜电容器1B的主视图。图17是图15的薄膜电容器1B的侧视图。图18是省略了图15的薄膜电容器1B的外装材料215的图。图19是省略了图17的薄膜电容器1B的外装材料215的图。

在实施方式3中,如图15~图19所示,端子电极21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体地,端子电极214的延伸部包含从连接部216沿着薄膜电容器1B的弯曲部202延伸的第1延伸部217a和从第1延伸部217a朝向基板(省略图示)延伸的第2延伸部217b。

关于端子电极214,例如能够使引线等弯折而形成连接部216、第1延伸部217a、以及第2延伸部217b。能够将预先形成了连接部216、第1延伸部217a、以及第2延伸部217b的端子电极214的连接部216与层叠体211的两端的第1电极212以及第2电极213焊接而进行装配。

通过沿着薄膜电容器1B的侧面204配置第1延伸部217a,从而能够变更与第1电极212以及第2电极213各自连接的两个端子电极214之间的间隔。此外,因为第1延伸部217a从连接部216沿着弯曲部202延伸,所以在将薄膜电容器1B安装于基板时,形成在第1延伸部217a的树脂膜221能够配置在形成于基板与弯曲部202之间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在使树脂膜221容纳于死空间的同时变更端子电极214间的间隔,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图20是示出将在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各自连接了端子电极的层叠体2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状态的图。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地,使层叠体111浸渍于树脂22,使得延伸部117相对于法线NL倾斜角度θ3,法线NL相对于液状的树脂22的液面22a垂直。此时,使第1延伸部217a浸渍于树脂22为宜。若像这样形成外装材料215,则能够形成为将树脂膜221容纳于死空间。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3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B,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在薄膜电容器1B中,延伸部包含从连接部216沿着弯曲部202延伸的第1延伸部217a和从第1延伸部217a朝向基板延伸的第2延伸部217b。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不使安装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变更端子电极214间的间隔,因此能够使设计自由度提高。

(实施方式4)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C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4中,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记而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记载。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4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C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的薄膜电容器1C的主视图。图23是省略了图21的薄膜电容器1C的外装材料315的图。图24是省略了图22的薄膜电容器的外装材料315的图。图25是示出图21的薄膜电容器的端子电极314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4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端子电极314具有基板连接部318。具体地,如图21~图24所示,端子电极314还具有从延伸部317在沿着基板31(参照图27)的方向上延伸的基板连接部318。此外,在延伸部317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树脂膜3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5所示,端子电极314形成为具有连接部316、延伸部317、以及基板连接部318的形状。基板连接部318形成为板状。端子电极314例如能够通过使通过压制加工切成给定的形状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

图26是示出将在第1电极312以及第2电极313各自连接了端子电极314的层叠体311浸渍于液状的树脂22的状态的图。在实施方式4中,基板连接部318浸渍于树脂22,使得相对于与液状的树脂22的液面22a垂直的法线NL倾斜角度θ4。角度θ4能够根据薄膜电容器的形状或大小而适当地进行调整。若像这样形成外装材料315,则能够抑制向与基板31连接的基板连接部318的主面318a(参照图25)生成树脂膜321。通过像这样形成树脂22,从而端子电极314中的连接部316和延伸部317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覆盖。

图27是示出将图21的薄膜电容器1C安装于基板31的状态的图。如图27所示,薄膜电容器1C通过表面安装而安装于基板31。此时,端子电极314配置为容纳于形成在弯曲部302中的与基板31对置的区域302a和基板31的主面31a之间的空间Sp3。因此,能够提供在不使安装面积增加的情况下应对表面安装的薄膜电容器1C。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4涉及的薄膜电容器1C,能够达到以下的效果。

在薄膜电容器1C中,端子电极314还具有从延伸部317在沿着基板31的方向上延伸的基板连接部318。基板连接部318配置在空间Sp3内。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在减小安装面积的同时应对表面安装的薄膜电容器1C。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在各种电子设备、电气设备、工业设备、车辆装置等中使用的电容器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A~1C:薄膜电容器;

2、102、202、302:弯曲部;

3、103:扁平部;

4、204:侧面;

11、111、211、311:层叠体;

12、212、312:第1电极(外部电极);

13、213、313:第2电极(外部电极);

14、214、314:端子电极;

15、115、215、315:外装材料;

16、216、316:连接部;

17、117、317:延伸部;

30、31:基板;

217a:第1延伸部;

217b:第2延伸部;

318:基板连接部。

相关技术
  • 薄膜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用薄膜、薄膜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 薄膜电容器、薄膜电容器用薄膜及薄膜电容器用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67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