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7-23 01:35:21


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的结构要素的电极片,能够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层。电极活性物质层通常形成在作为集流体的基材上。作为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装置,已知有将包含电极活性物质的造粒颗粒以层状堆积在基材上,并对造粒颗粒的层进行压延的装置。为了使造粒颗粒的层的厚度固定,在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中,设有将堆积在造粒颗粒的层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造粒颗粒整平,并向宽度方向两端部引导的构件(刮平部)。而且,已知有用于减少如下情况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4),即,超过规定的造粒颗粒的层的宽度而被引导至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造粒颗粒,被搬送向造粒颗粒的层的搬送方向下游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0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1154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018682号公报(对应外国公报: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17946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1155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造粒颗粒的供给量过多的情况等制造条件,导致被刮平部整平并被引导至造粒颗粒的层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造粒颗粒,有时越过刮平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搬送至下游。被搬送至下游的多余的造粒颗粒,有时混入压延辊等压延部,造成电极活性物质层的成型不良。

为了去除被搬送至下游的多余的造粒颗粒,在专利文献1的制造装置中,设有将超过规定的宽度而形成的造粒颗粒的层的两端部去除的夹具和吸尘装置,在专利文献2的制造装置中,设有向造粒颗粒的层的两端部喷吹气体来进行去除的空气吹扫装置。

但是,即使是专利文献1的制造装置和专利文献2的制造装置,有时也会产生越过刮平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而被搬送至下游的多余的造粒颗粒,难以稳定地制造电极活性物质层。此外,当产生多余的造粒颗粒时,制造成本上升。

在专利文献3和4的制造装置中,设有用于形成不堆积造粒颗粒的部分的引导构件。但是,这些引导构件与堆积有造粒颗粒的面物理接触。因此,例如在基材上堆积有造粒颗粒的情况下,由于搬送基材时的张力变动等原因,如果基材与引导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则存在基材发生形变、基材断裂的情况。此外,例如,在造粒颗粒直接堆积在辊等支承部上的情况下,存在支承部与引导构件接触而使引导部磨损,基材部与引导部的间隙变大而无法发挥引导部的功能的情况。

其结果,有时难以稳定地制造电极活性物质层。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稳定地制造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包括特定的挡料器和控制部的制造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并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方案。

[1]一种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包括:

支承部;

供给部,其将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和黏结材料的造粒颗粒供给至所述支承部上或所述支承部的上方;

第一搬送部,其对供给至所述支承部上或所述支承部的上方的所述造粒颗粒进行搬送;

刮平部,其对被搬送的所述造粒颗粒进行整平,形成造粒颗粒层;

板状的第一挡料器,其具有与所述支承部相向的第一表面,并且与所述刮平部的第一端面平行地配置;

板状的第二挡料器,其具有与所述支承部相向的第二表面,并且与所述刮平部的第二端面平行地配置;以及

压延部,其对所述造粒颗粒层进行压延,形成电极活性物质层,

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挡料器的第一测位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挡料器的第二测位部、第一间隙量调节部、第二间隙量调节部、以及控制部,

所述第一挡料器和所述第二挡料器以所述第一挡料器的主表面与所述第二挡料器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测位部能够测量所述第一测位部与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表面所相向的供给所述造粒颗粒的面之间的距离D1,

所述第二测位部能够测量所述第二测位部与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表面所相向的供给所述造粒颗粒的面之间的距离D2,

所述第一间隙量调节部能够调节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表面与供给所述造粒颗粒的面的间隙量G1,

所述第二间隙量调节部能够调节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表面与供给所述造粒颗粒的面的间隙量G2,

所述控制部基于根据所述距离D1得到的所述间隙量G1与间隙量阈值T1的差,使所述第一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1,所述间隙量阈值T1设定为大于0μm,

所述控制部基于根据所述距离D2得到的所述间隙量G2与设定成大于0μm的间隙量阈值T2的差,使所述第二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2。

[2]根据[1]所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测位部固定在位于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一挡料器的第一端面,

所述第一挡料器具有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从固定有所述第一测位部的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端面贯通至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测位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第一贯通孔测量所述距离D1,

所述第二测位部固定在位于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表面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挡料器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挡料器具有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从固定有所述第二测位部的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端面贯通至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二测位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第二贯通孔测量所述距离D2。

[3]根据[1]或[2]所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向所述压延部搬送基材的第二搬送部,

所述压延部对与被搬送的所述基材重叠的所述造粒颗粒层进行压延。

[4]根据[1]或[2]所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制造装置还包括向所述支承部搬送基材的第三搬送部,

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基材,

所述供给部将所述造粒颗粒供给至由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基材上,

所述第一测位部构成为能够测量所述第一测位部与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表面所相向的所述基材的主表面之间的所述距离D1,

所述第二测位部构成为能够测量所述第二测位部与相向于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表面所相向的所述基材的主表面之间的所述距离D2,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距离D1得到所述间隙量G1,基于所述间隙量G1与所述间隙量阈值T1的差,使所述第一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1,所述间隙量阈值T1以所述第一挡料器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基材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μm的方式设定,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距离D2得到所述间隙量G2,基于所述间隙量G2与所述间隙量阈值T2的差,使所述第二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2,所述间隙量阈值T2以所述第二挡料器的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基材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μm的方式设定。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和所述第一搬送部为单个辊。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部是能够旋转的辊,

所述控制部获取所述支承部旋转两圈以上期间的所述距离D1的数据集合A1,分析所述数据集合A1,预测因所述支承部的旋转而变动的所述距离D1,基于所述预测的距离D1,使所述第一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1,并且

所述控制部获取所述支承部旋转两圈以上期间的所述距离D2的数据集合A2,分析所述数据集合A2,预测因所述支承部的旋转而变动的所述距离D2,基于所述预测的距离D2,使所述第二间隙量调节部调节所述间隙量G2。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制造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距离预测部的控制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说明包括距离预测部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为用于说明包括距离预测部的控制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1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示出实施方式及例示物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和例示物,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请求范围及其同等范围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实施。以下所示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组合。此外,在附图中,有时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长条”的膜是指相对于宽度具有5倍以上的长度的膜,优选具有10倍或其以上的长度,具体而言是指具有可以卷成辊状而保管或搬运的程度的长度的膜。膜的长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宽度可以设为10万倍以下。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要素的方向的“平行”、“垂直”及“正交”也可以包含例如在±3°、±2°或±1°的范围内的误差。

在以下的说明中,某个要素上或某个要素的上方是指,包括与某个要素直接接触的情况和与某个要素间接接触的情况。

利用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制造的电极活性物质层,可以通过压延造粒颗粒的层来得到。电极活性物质层优选形成在基材上。优选基材为长条。

作为基材的例子,可以举出:由铝、铂、镍、钽、钛、不锈钢、铜、其他合金形成的金属箔;包含导电性材料(例如,碳、导电性高分子)的膜;纸;由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等形成的织物;包含聚合物的树脂膜。作为树脂膜能够包含的聚合物的例子,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酰亚胺;聚丙烯;聚苯硫醚;聚氯乙烯;芳纶;PEN;PEEK。这些材料能够根据目的适当选择。

在这些材料中,作为基材,优选为金属箔、包含碳材料的膜、以及包含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的膜,更优选为金属箔,从导电性、耐电压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铜箔、铝箔、以及铝合金箔。这些基材适合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片。

对基材可以实施涂膜处理、开孔加工、抛光加工、喷砂加工、蚀刻加工等表面处理,也可以实施多个表面处理。

基材的厚度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0μm以下。基材能够具有任意的宽度。

造粒颗粒通常包含电极活性物质和黏结材料,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分散剂、导电材料、添加剂等任意成分。

造粒颗粒所包含的电极活性物质既可以是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可以举出能够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活性物质而使用的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可以举出能够可逆地掺杂·脱掺杂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作为这种金属氧化物的例子,可以举出:钴酸锂(LiCoO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可以举出:低结晶性碳(无定形碳)(例如,易石墨化碳、难石墨化碳、热解碳);石墨(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包含锡、硅等的合金系材料;氧化物(例如,硅氧化物、锡氧化物、钛酸锂);等。负极活性物质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电极活性物质的形状优选为粒状。当颗粒的形状为粒状时,能够将电极活性物质成型而形成高密度的电极。

电极活性物质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优选为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上且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且30μm以下。当电极活性物质的体积平均粒径(D50)在所述范围内时,可以适合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的材料。

造粒颗粒所包含的黏结材料优选为能够使所述电极活性物质彼此黏结的化合物。黏结材料更优选为具有在溶剂中分散的性质的分散型黏结材料。作为分散型黏结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含硅原子聚合物、含氟原子聚合物、共轭二烯系聚合物、丙烯酸酯系聚合物、聚酰亚胺、聚酰胺、聚氨酯等高分子化合物。

分散型黏结材料的形状没有特别制限,优选为颗粒状。通过使其成为颗粒状,能够提高黏结性,降低制作出的电极的因容量下降以及反复充放电导致的劣化。作为颗粒状的黏结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胶乳那样的黏结材料颗粒的水系分散体、以及将这样的水系分散体干燥而得到的颗粒状的黏结材料。

从能够充分地确保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与基材的黏附性、且降低内阻的观点出发,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电极活性物质,以干燥重量为基准,黏结材料的量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且2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份以下。

造粒颗粒能够包含分散剂作为任意成分。作为分散剂的例子,可以举出:羧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等纤维素系聚合物、以及它们的铵盐或碱金属盐。这些分散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造粒颗粒能够包含导电材料作为任意成分。作为导电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炉法炭黑、乙炔黑、以及科琴黑(Akzo Nobel Chemicals sloten Vennootschap公司的注册商标)等导电性炭黑,优选为乙炔黑和科琴黑。此外,也能够使用:VGCF(注册商标)、碳纳米管等、气相生长碳纤维;膨胀石墨、石墨等石墨系碳材料;石墨烯;等作为导电材料。这些导电材料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多种使用。

造粒颗粒能够通过对电极活性物质和黏结材料、以及根据需要能够包含的任意成分进行造粒来制造。作为造粒颗粒的制造方法的例子没有特别制限,可以举出:流化床造粒法、喷雾干燥造粒法、滚动造粒法等公知的造粒法。

优选造粒颗粒分别为多个一次颗粒集合而形成的二次颗粒的方式。

具体而言,优选为多个(优选为从数个到数十个)电极活性物质和任意成分通过黏结材料黏结而形成的二次颗粒。

从容易得到期望的厚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观点出发,造粒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1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0μm以下。

造粒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D50)是通过基于激光散射·衍射法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Microtrac MT3300EX II;麦奇克拜尔株式会社公司制)以干式的方式测量并计算的50%体积平均粒径。50%体积平均粒径是,在得到的粒度分布(体积基准)中,从小粒径侧开始累计的累积频度为50%的地方的粒径。

后述的造粒颗粒的数均粒径是,通过基于激光散射·衍射法的粒度分布测量装置(例如,Microtrac MT3300EX II;麦奇克拜尔株式会社公司制)以干式的方式测量并计算的粒径。例如,如果是50%数均粒径(D50),则是所得到的粒度分布(个数基准)中,从小粒径侧开始累计的累积频度为50%的地方的粒径。

[1.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0具有成型辊101、供给部103、第三搬送部104、作为刮平部的刮平辊105、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压延辊130a、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以及控制部140。成型辊101作为支承部、第一搬送部发挥功能,并且与压延辊130a一起作为压延部130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造装置100具有一根刮平辊和两个挡料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制造装置可以具有两根以上的n根刮平辊和n+1个挡料器,n根刮平辊和n+1个挡料器交替配置,在刮平辊的两端分别配置有一个挡料器。由此,能够稳定地制造条纹状的电极活性物质层。

成型辊101为圆柱状的构件,以能够将轴R101作为中心并向方向DR101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第三搬送部104将基材1向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搬送,成型辊101一边向方向DR101旋转,一边将基材1搬送至下游。第三搬送部104例如为搬送辊。

供给部103向成型辊101的上方、即支承在成型辊101的基材1的主表面上供给造粒颗粒P。作为供给部103,可以使用任意的粉体供给装置。作为粉体供给的机构的例子,可以举出压力泵式、旋转叶片式、螺杆式、滚筒式。

本实施方式的供给部103具有料斗部,所述料斗部具有造粒颗粒投入口和造粒颗粒排出口。从造粒颗粒投入口投入造粒颗粒P,从造粒颗粒排出口将造粒颗粒P供给至被成型辊101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是基材1的主表面。

作为第一搬送部的成型辊101,通过向方向DR101旋转,从而将供给至基材1的主表面上的造粒颗粒P与基材1一同搬送至下游。

作为刮平部的刮平辊105是圆柱形的构件以能够将轴R105作为中心并向方向DR101的相反方向、即方向DR105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刮平辊105安装有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使刮平辊105向方向DR105旋转。

通过使刮平辊105向与基材1的搬送方向相反的方向DR105旋转,从而使被供给并搬送至由成型辊101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上的造粒颗粒P被整平为规定的厚度,形成造粒颗粒层2。

以能够对刮平辊105的周面与作为第一搬送部的成型辊101的周面之间的间隔进行调节的方式,在刮平辊105设置未图示的位置调节机构。通过调节该间隔,能够调节造粒颗粒层2的厚度,其结果,能够调节压延造粒颗粒层2而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单位面积重量)。

如图2所示,刮平辊105具有与轴R105垂直的第一端面105E1和第二端面105E2。

板状的第一挡料器110a与刮平辊105的第一端面105E1平行地配置。此外,板状的第二挡料器110b与刮平辊105的第二端面105E2平行地配置。

第一挡料器110a的刮平辊105侧的主表面与第二挡料器110b的刮平辊105侧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W110相当于制造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宽度。

构成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作为挡料器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四氟乙烯(PTF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超高分子聚乙烯、单体浇铸尼龙(UMC)、氯乙烯(PVC)、聚缩醛、甲基丙烯酸树脂等树脂;铝、不锈钢等金属。由于能够减小挡料器的动摩擦系数,作为挡料器的材料,优选树脂,更优选PTFE等氟树脂。

优选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与基材1的动摩擦小。具体而言,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的动摩擦系数优选为0.50以下,优选为0.40以下。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的动摩擦系数理想为0,作为下限能够为0.04以上。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与基材1的动摩擦系数能够根据JIS K 7125进行测量。

此外,由于挡料器的动摩擦系数越小,造粒颗粒与挡料器的黏附性也越容易降低,所以能够抑制造粒颗粒附着在挡料器上导致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平滑性的降低。

此外,为了降低动摩擦系数,也可以对挡料器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该表面处理,可以举出例如氟树脂涂覆处理、涂覆润滑剂、电镀处理等。

在由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以及刮平辊105构成的刮平装置的两端部也可以分别安装有限制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在旋转轴的轴向移动的固定件。固定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固定于旋转轴的固定板、以及具备螺旋弹簧、板簧、橡胶板等弹性体的弹性构件的结构。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弹性构件将配置在刮平辊105两端的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分别向刮平辊105的轴向中心按压,由此,固定件将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以它们不在旋转轴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固定。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固定件,从而使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自由旋转。固定件将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以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自由旋转且不在旋转轴的轴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从而使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都不易因制造时的振动等而改变在刮平装置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的主表面间的距离变动,能够稳定地制造具有规定宽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

固定件可以配置成能够从旋转轴上拆装,根据需要,可以从刮平装置上拆卸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和刮平辊105。由此,在由于磨损等原因而需要更换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或刮平辊105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仅更换需要更换的构件。因此,能够减少更换构件的时间,延长制造装置100的连续运转时长,稳定地制造电极活性物质层3。

如图3所示,第一挡料器110a具有隔着基材1与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的周面相向的第一表面111a。

第二挡料器110b也具有隔着基材1与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的周面相向的第二表面111b。

第一表面111a和第二表面111b均具有沿着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的周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11a和第二表面111b是凹状曲面,该凹状曲面具有与成型辊101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优选具有成型辊101的曲率半径的95%以上且110%以下的曲率半径。由于第一表面111a和第二表面111b为沿着成型辊101的周面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少供给至成型辊101上方的造粒颗粒P从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从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向成型辊101的轴R101方向外侧漏出。在此,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量G1、以及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量G2分别能够通过后述的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和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进行调节。

在第一表面111a的相反侧的、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端面112a固定有第一测位部120a。在第二表面111b的相反侧的、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端面112b固定有第二测位部120b。第一测位部120a和第二测位部120b可以是激光位移计等测量器。由于在第一挡料器110a固定有第一测位部120a,所以当后述的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使第一挡料器110a升降时,第一测位部120a也与第一挡料器110a一起升降。同样地,由于在第二挡料器110b固定有第二测位部120b,所以当后述的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使第二挡料器110b升降时,第二测位部120b也与第二挡料器110b一起升降。因此,第一测位部120a能够测量与间隙量G1对应的距离(距离D1)。此外,第二测位部120b能够测量与间隙量G2对应的距离(距离D2)

在第一挡料器110a,以从固定有第一测位部120a的第一端面112a贯通至第一表面111a的方式,设有作为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狭缝113a。第一狭缝113a设置成与第一挡料器110a的主表面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测位部120a从未图示的激光照射口照射激光,照射出的激光通过第一狭缝113a,被与第一表面111a相向的、造粒颗粒P的面反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狭缝113a也可以不与第一挡料器110a的主表面平行。

被反射的激光通过第一狭缝113a,被第一测位部120a的未图示的受光部接收,能够测量第一测位部120a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之间的距离D1。

与第一挡料器110a同样地,在第二挡料器110b,也以从固定有第二测位部120b的第二端面112b贯通至第二表面111b的方式,设有作为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狭缝113b。第二狭缝113b设置成与第二挡料器110b的主表面平行。通过第二测位部120b,能够测量第二测位部120b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之间的距离D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狭缝113b也可以不与第二挡料器110b的主表面平行。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分别为狭缝形状,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也可以分别为圆柱形状。

通过将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分别固定在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并设置第一狭缝113a和第二狭缝113b来测量距离D1和距离D2,从而能够降低第一测位部120a和第二测位部120b的晃动,提高距离D1和距离D2的测量精度。

第一测位部120a和第二测位部120b分别与后述的控制部140电连接。

如图1所示,在第一挡料器110a设置有调节间隙量G1的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在第二挡料器110b也设置有调节间隙量G2的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作为用于调节间隙量G1或间隙量G2的机构,能够使用具有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的升降机构等任意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分别固定有螺母。与螺母配合的滚珠丝杠构成为沿着与成型辊101的轴R101正交的方向。在滚珠丝杠的端部安装有伺服电机,以能够旋转驱动滚珠丝杠。

如上所述,在刮平辊105设有位置调节机构,以能够调节刮平辊105的周面与作为第一搬送部的成型辊101的周面之间的间隔。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和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以分别能够与刮平辊105的周面和成型辊101的周面之间的间隔调节独立地对间隙量G1和间隙量G2进行调节的方式构成。

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和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分别与后述的控制部140电连接。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和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分别从控制部140接收控制信号。基于来自控制部140的信号,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调节间隙量G1,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调节间隙量G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伺服电机的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基于来自控制部140的信号,以规定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使滚珠丝杠旋转,作为伺服电机的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基于来自控制部140的信号,以规定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量使滚珠丝杠旋转。由此,能够使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独立地升降,能够独立地调节间隙量G1和间隙量G2。

压延部130由作为压延辊发挥功能的成型辊101、以及压延辊130a构成。压延辊130a是圆柱状的构件,以轴R130a为中心,在将基材1和造粒颗粒层2搬送至下游的方向上,以固定的速度被旋转驱动。轴R101和轴R130a配置成彼此平行。在成型辊101的周面与压延辊130a的周面之间设有间隙。造粒颗粒层2被引导至成型辊101和压延辊130a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造粒颗粒层2形成在基材1上,基材1与造粒颗粒层2的层叠体被引导至成型辊101和压延辊130a的间隙。层叠在基材1的造粒颗粒层2在通过成型辊101和压延辊130a的间隙时被压延而与基材1黏附,在基材1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厚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

成型辊101的周面与压延辊130a的周面之间的间隙(距离)能够根据期望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空隙率等适当调节。

作为构成成型辊101和压延辊130a的周面的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橡胶、金属、无机物材料。

压延辊130a也可以具有对其周面进行加热的机构。由此,能够对造粒颗粒层2一边加热一边压延。通过对造粒颗粒层2一边加热一边压延,从而能够将造粒颗粒P所包含的黏结材料软化或熔融,将造粒颗粒P彼此更牢固地黏结。

如图4所示,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与控制部140电连接。图5和图6为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40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控制部140包括:数据获取部141、间隙量计算部142、存储部143、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调节判定部145、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

数据获取部141从第一测位部120a获取距离D1的数据(步骤S11)。

间隙量计算部142基于距离D1的数据和存储在存储部143的第一挡料器110a的尺寸数据,计算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作为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1(步骤S12)。

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基于计算出的间隙量G1和存储在存储部143的间隙量阈值T1的差,确定间隙量G1的调节量ΔG1(步骤S13)。作为间隙量阈值T1,设定成大于0μm的值。

调节判定部145判定间隙量G1的调节量ΔG1是否为0(是否需要调节间隙量G1)(步骤S14),在ΔG1为0的情况下(步骤S14:是),回到步骤S11。

在ΔG1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14:否),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指示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进行已确定的调节量ΔG1的调节(步骤S15)。

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基于被指示的调节量ΔG1,使第一挡料器110a升降,调节间隙量G1(步骤S16)。

同样地,数据获取部141从第二测位部120b获取距离D2的数据(步骤S21)。

间隙量计算部142基于距离D2的数据和存储在存储部143的第二挡料器110b的尺寸数据,计算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作为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2(步骤S22)。

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基于计算出的间隙量G2和存储在存储部143的间隙量阈值T2的差,确定间隙量G2的调节量ΔG2(步骤S23)。作为间隙量阈值T2,设定成大于0μm的值。

调节判定部145判定间隙量G2的调节量ΔG2是否为0(是否需要调节间隙量G2)(步骤S24),在ΔG2为0的情况下(步骤S24:是),回到步骤S21。

在ΔG2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24:否),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指示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进行已确定的调节量ΔG2的调节(步骤S25)。

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基于被指示的调节量ΔG2,使第二挡料器110b升降,调节间隙量G2(步骤S26)。

对于用于使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调节间隙量G1的处理和用于使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调节间隙量G2的处理,控制部140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依次执行。

控制部140也可以包括距离预测部150。

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距离预测部150的控制部140的结构的示意图。控制部140除了包括数据取得部141、间隙量计算部142、存储部143、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调节判定部145、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之外,还包括距离预测部150。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与控制部140电连接。

距离预测部150包括数据集合获取部151、数据集合分析部152、预测距离数据保存部153。

图8和图9为用于说明包括距离预测部150的控制部140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数据集合获取部151获取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旋转两圈以上期间的距离D1的数据集合A1(步骤S101)。

数据集合分析部152分析获取的数据集合A1,预测因成型辊101的旋转而变动的距离D1(步骤S102)。

预测距离数据保存部153将预测出的距离D1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103)。

间隙量计算部142基于存储在存储部143中的预测出的距离D1的数据和第一挡料器110a的尺寸数据,计算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作为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1(步骤S104)。

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基于计算出的间隙量G1和存储在存储部143中的间隙量阈值T1的差,确定间隙量G1的调节量ΔG1(步骤S105)。作为间隙量阈值T1,设定成大于0μm的值。

调节判定部145判定间隙量G1的调节量ΔG1是否为0(是否需要调节间隙量G1)(步骤S106),在ΔG1为0的情况下(步骤S106:是),回到步骤S104。

在ΔG1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指示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进行已确定的调节量ΔG1的调节(步骤S107)。

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基于被指示的调节量ΔG1,使第一挡料器110a升降,调节间隙量G1(步骤S108)。

数据集合获取部151获取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101旋转两圈以上期间的距离D2的数据集合A2(步骤S201)。

数据集合分析部152分析获取的数据集合A2,预测因成型辊101的旋转而变动的距离D2(步骤S202)。

预测距离数据保存部153将预测出的距离D2存储在存储部143中(步骤S203)。

间隙量计算部142基于存储在存储部143中的预测出的距离D2的数据和第二挡料器110b的尺寸数据,计算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作为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2(步骤S204)。

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144基于计算出的间隙量G2和存储在存储部143的间隙量阈值T2的差,确定间隙量G2的调节量ΔG2(步骤S205)。作为间隙量阈值T2,设定成大于0μm的值。

调节判定部145判定间隙量G2的调节量ΔG2是否为0(是否需要调节间隙量G2)(步骤S206),在ΔG2为0的情况下(步骤S206:是),回到步骤S204。

在ΔG2不为0的情况下(步骤S206:否),间隙量调节指示部146指示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进行已确定的调节量ΔG2的调节(步骤S207)。

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基于被指示的调节量ΔG2,使第二挡料器110b升降,调节间隙量G2(步骤S208)。

控制部140通过包括距离预测部150,从而预测变动的距离D1和距离D2,基于预测出的距离D1和距离D2,使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调节间隙量G1,使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调节间隙量G2。由此,容易地使调节量ΔG1和调节量ΔG2跟随距离D1和距离D2的变动。由此,能够减少供给至成型辊101上方的造粒颗粒P从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从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之间的间隙,向成型辊101的轴R101方向外侧漏出。此外,通过使间隙量G1和间隙量G2不为0μm,能够减少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与基材1接触而在基材1产生形变的情况。减少基材1的形变的结果,能够抑制基材1的断裂,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稳定性。

对于距离D1的预测处理和距离D2的预测处理,控制部140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依次执行。

由数据集合分析部152进行的数据集合A1或数据集合A2的分析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进行。作为分析方法,可以举出例如时间序列分析等。通过将成型辊101周长作为重复单位分析获取的数据集合A1或数据集合A2,从而能够预测变动的距离D1或距离D2。

预测的距离D1和距离D2例如也可以作为以成型辊101的旋转角度为变量的函数来预测。

控制部140的功能能够通过包括输入接口、输出接口、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装置(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储器)等)的计算机实现。在输入接口连接有第一测位部120a和第二测位部120b。在输出接口连接有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和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CPU和存储装置通过总线连接。在存储装置存储有程序。CPU执行在存储装置中存储的程序。

制造装置100构成为: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1、以及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2分别大于0μm。由此,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与基材1接触而在基材1产生的形变减小。基材1的形变减小的结果,能够抑制基材1的断裂,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稳定性。

间隙量阈值T1和间隙量阈值T2能够分别设定为大于0μm的任意的值。例如,间隙量阈值T1和间隙量阈值T2能够分别优选设定为造粒颗粒P具有的10%数均粒径(D10)以下,更优选为5%数均粒径(D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数均粒径(D3)以下。下限值通常大于造粒颗粒P具有的体积平均粒径(D50)的0%。

通过将间隙量阈值T1和间隙量阈值T2分别设为所述上限值以下,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供给至成型辊101的上方的造粒颗粒P从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以及从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由成型辊101的周面支承的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向成型辊101的轴R101方向外侧漏出。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减少漏出的造粒颗粒P被运送至压延部130而与造粒颗粒层2一起被压延的情况。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成型不良。进而,有能够有效地减少造粒颗粒P的漏出,从而能够提高造粒颗粒P的成品率,降低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成本。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制造装置可以在刮平装置的上游侧进一步具有:对供给的造粒颗粒的高度进行测量的高度传感器、以及用于根据来自高度传感器的信息对从供给部供给的造粒颗粒的量进行调节的控制部。由此,能够降低通过压延造粒颗粒层2而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每单位面积的重量(单位面积重量)的不稳定,以高精度调节单位面积重量。

(任意的结构)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本发明的制造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而配置任意的结构。

例如,作为任意的结构,能够具有涂覆部,所述涂覆部配置在制造装置的供给部的上游侧,将黏结材料涂覆液涂覆在基材上。在制造装置具有涂覆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黏结材料涂覆液涂覆在基材上而形成黏结材料涂覆液层,并将造粒颗粒供给在黏结材料涂覆液层上,因此能够使造粒颗粒黏附在基材上。作为涂覆部,例如能够具有槽模头、凹版头、棒涂头、刀涂头等。

此外,制造装置能够在压延部的下游侧具有对形成出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基材进行回收的回收部。作为回收部,例如能够为卷绕基材的辊。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造装置200具有:成型辊201、供给部103、第二搬送部202、作为刮平部的刮平辊105、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压延辊230b、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以及控制部140。成型辊201作为支承部、第一搬送部、以及压延部发挥功能。

供给部103将造粒颗粒P供给至制造装置200的成型辊201上,具体而言,供给至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201的周面上。作为第一搬送部的成型辊201,通过向方向DR201旋转,从而将造粒颗粒P搬送至下游。通过刮平辊105向与方向DR201相反的方向DR105旋转,从而使被供给并搬送至成型辊201的周面上的造粒颗粒P被整平成规定的厚度,形成造粒颗粒层2。

成型辊201与压延辊230b成对地构成压延部230。压延辊230b是圆柱形的构件,以轴R230b为中心,在将基材1和造粒颗粒层2搬送至下游的方向上,以固定的速度被旋转驱动。成型辊201的轴R201与压延辊230b的轴R230b以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在成型辊201的周面与压延辊230b的周面之间设有间隙。被成型辊201的周面搬送的造粒颗粒层2随着成型辊201的旋转,被引导至成型辊201与压延辊230b之间的间隙。

第二搬送部202例如为搬送辊,将基材1搬送至压延部230。具体而言,将基材1搬送至构成压延部230的压延辊230b的周面,基材1随着压延辊230b的旋转,被引导至成型辊201和压延辊230b的间隙。

造粒颗粒层2和基材1被引导至成型辊201与压延辊230b之间的间隙而层叠,在通过成型辊201与压延辊230b之间的间隙时被压延,在基材1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厚度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

成型辊201的周面与压延辊230b的周面之间的间隙能够根据期望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厚度、空隙率等适当调节。作为构成压延辊230b的周面的材料的例子,可以举出在压延辊130b的说明中列举出的材料。压延辊230b也可以具有对其周面进行加热的机构。

制造装置200以与制造装置100同样的方式构成为: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201的周面)的间隙量G1、以及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作为支承部的成型辊201的周面)的间隙量G2分别大于0μm。由此,第一挡料器110a和第二挡料器110b与成型辊201接触而产生的磨损减少。其结果,能够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稳定性。

制造装置200由于具有与制造装置100相同结构的第一挡料器110a、第二挡料器110b、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以及控制部140,与制造装置100同样地,能够有效地减少供给至成型辊201上的造粒颗粒P从第一挡料器110a的第一表面111a与成型辊201的周面的间隙、以及从第二挡料器110b的第二表面111b与成型辊201的周面的间隙,向成型辊201的轴R201方向外侧漏出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减少漏出的造粒颗粒P被运送至压延部230而与造粒颗粒层2一起被压延的情况。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所得到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成型不良。进而,有能够有效地减少造粒颗粒P的漏出,从而能够提高造粒颗粒P的成品率,降低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成本。

[3.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图11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300具有:支承部301、供给部103、第三搬送部104、作为第一搬送部和压延部的一对压延辊330a、330b、作为刮平部的刮平辊105、第一挡料器310a、第二挡料器310b、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第一间隙量调节部131a、第二间隙量调节部131b、以及控制部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01为盘状。供给部103将造粒颗粒P供给至支承部301的上方,即支承在支承部301的基材1的主表面上。也就是说,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为基材1的主表面。作为第一搬送部的压延辊330a、330b通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将基材1和供给至基材1的主表面上的造粒颗粒P搬送至下游。

刮平辊105构成为能够调节刮平辊105的周面与支承部301的间隔。

如图12所示,板状的第一挡料器310a与刮平辊105的第一端面105E1平行地配置。此外,板状的第二挡料器310b与刮平辊105的第二端面105E2平行地配置。

第一挡料器310a的刮平辊105侧的主表面与第二挡料器310b的刮平辊105侧的主表面之间的距离W310相当于制造的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宽度。

如图13所示,第一挡料器310a具有隔着基材1与支承部301的主表面相向的第一表面311a。

第二挡料器310b也具有隔着基材1与支承部301的主表面相向的第二表面311b。

第一表面311a和第二表面311b均具有沿着支承部301的主表面的平面形状。

以第一表面311a和第二表面311b分别与支承部301主表面平行的方式设置第一挡料器310a和第二挡料器310b。

在第一挡料器310a以从固定有第一测位部120a的第一端面312a贯通至第一表面311a的方式,设置有作为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狭缝313a。第一狭缝313a设置成与第一挡料器310a的主表面平行。与第一挡料器310a同样地,在第二挡料器310b,也以从固定有第二测位部120b的第二端面312b贯通至第二表面311b的方式,设置有作为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狭缝313b。第二狭缝313b设置成与第二挡料器310b的主表面平行。通过将第一测位部120a、第二测位部120b分别固定在第一挡料器310a和第二挡料器310b,设置第一狭缝313a和第二狭缝313b来测量距离D1和距离D2,从而能够降低第一测位部120a和第二测位部120b的晃动,提高距离D1和距离D2的测量精度。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分别为狭缝形状,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也可以分别为圆柱形状。

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狭缝313a也可以不与第一挡料器310a的主表面平行。此外,第二狭缝313b也可以不与第二挡料器310b的主表面平行。

一对压延辊330a、330b构成为,作为第一搬送部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压延部发挥功能。一对压延辊330a、330b以各自的旋转的轴R330a、330b彼此平行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01与一对压延辊330a、330b以包含压延辊330a的旋转的轴R330a和压延辊330b的旋转的轴R330b的平面与包含支承部301的主表面的平面正交的方式配置。

制造装置300与制造装置100同样地构成为:第一挡料器310a的第一表面311a与供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1、以及第二挡料器310b的第二表面311b与供有给造粒颗粒P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材1的主表面)的间隙量G2分别大于0μm。由此,第一挡料器310a和第二挡料器310b与基材1接触而在基材1产生的形变减小。基材1的形变减小的结果,能够抑制基材1的断裂,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稳定性。

[4.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图14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在制造装置400中,支承部301与一对压延辊330a、330b以包含压延辊330a的旋转的轴R330a和压延辊330b的旋转的轴R330b的平面与包含支承部301的主表面的平面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制造装置400中,也与制造装置300同样地,第一挡料器310a和第二挡料器310b与基材1接触而在基材1产生的形变减小。基材1的形变减小的结果,能够抑制基材1的断裂,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层3的制造稳定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材

2:造粒颗粒层

3:电极活性物质层

P:造粒颗粒

100:制造装置

101:成型辊(支承部、第一搬送部、或压延部)

R101:轴

DR101:方向

103:供给部

104:第三搬送部

105:刮平辊(刮平部)

105E1:第一端面

105E2:第二端面

R105:轴

DR105:方向

110a:第一挡料器

110b:第二挡料器

W110:距离

111a:第一表面

111b:第二表面

112a:第一端面

112b:第二端面

113a:第一狭缝(第一贯通孔)

113b:第二狭缝(第二贯通孔)

120a:第一测位部

120b:第二测位部

130:压延部

130a:压延辊

131a:第一间隙量调节部

131b:第二间隙量调节部

140:控制部

141:数据获取部

142:间隙量计算部

143:存储部

144:间隙量调节量确定部

145:调节判定部

146:间隙量调节指示部

150:距离预测部

151:数据集合获取部

152:数据集合分析部

153:预测距离数据保存部

201:成型辊

R201:轴

DR201:方向

202:第二搬送部

230:压延部

230b:压延辊

R230b:轴

301:支承部

310a:第一挡料器

310b:第二挡料器

330a:压延辊

330b:压延辊

R330a:轴

R330b:轴

W310:距离

311a:第一表面

311b:第二表面

312a:第一端面

312b:第二端面

313a:第一狭缝(第一贯通孔)

313b:第二狭缝(第二贯通孔)

相关技术
  • 一种生物质多孔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应用
  • 活性物质、活性物质复合材料、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车辆
  • 锂二次电池活性物质烧成用耐火匣钵及利用其的活性物质制造方法
  • 负极活性物质粒子、负极、锂离子二次电池和负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制造方法
  • 电极活性材料、电极片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 电极活性物质层、电极体、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极活性物质层的制造方法
  • 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二次电池及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物质的前体
技术分类

0612011667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