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人工腱索调控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4:11


人工腱索调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腱索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粘液样变性、心脏缺血性疾病、心肌病变等,导致二尖瓣结构中瓣环、瓣叶、腱索或乳头肌发生病变,导致二尖瓣的瓣叶不能完全关闭。

通过微创介入手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是大部分心脏瓣膜疾病的更优选择。通常主要的介入治疗方式有人工腱索植入术、二尖瓣瓣环成形术及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等。其中,在瓣叶上植入人工腱索能够有效地治疗因腱索断裂、瓣叶脱垂等导致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同时又保持二尖瓣结构的生理完整性。但是,植入人工腱索一段时间后,由于心脏容量等因素的变化,往往需要再次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以避免出现二尖瓣再次反流等心脏瓣膜功能异常。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腱索长度调节装置,首先利用挂钩捕捉人工腱索,再通过器械拉伸腱索,人工腱索的拉伸量决定了对人工腱索长度的调控量。具体的,将人工腱索拉伸量达到长度调控要求时,通过两个定位夹子将人工腱索固定,实现人工腱索长度调控。然而,该技术存在调控器械过于复杂,捕捉腱索不易,腱索长度调控量不稳定的缺陷,这些问题都将导致在人工腱索长度调控中,出现手术失败或者无法有效调控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不仅更容易捕捉腱索,而且对腱索的损伤更小,并且调控方式灵巧,可根据病患实际临床需求对人工腱索的长度进行精确灵活的定量调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其中,所述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包括用于容纳所述人工腱索的植入件,所述植入件包括用于勾取人工腱索的夹头、设置于所述夹头内的推顶件和与所述推顶件近端连接的调节组件,所述夹头内设有多个卡槽,所述推顶件在所述夹头内沿轴向向远端移动,所述推顶件的远端面推顶所述夹头勾取的人工腱索,以增加容纳在所述夹头内的人工腱索的长度,所述调节组件卡入所述卡槽中以固定所述推顶件在所述夹头中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通过植入件的夹头勾取人工腱索,然后利用推顶件将人工腱索抵顶入所述夹头内,通过调节组件调节并固定推顶件在夹头中的位置,调节人工腱索在夹头内的长度,从而实现调控人工腱索。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夹头与推顶件的开合即可完成腱索的捕获和调控,操作简便;

(2)夹头与推顶件开启后,形成较大的腱索捕获空间,更容易捕捉腱索;

(3)夹头和推顶件通过光滑平顺的表面与腱索接触,降低腱索损伤,提高器械安全性;

(4)通过调节组件调节推顶件在夹头中的位置,可根据病患实际临床需求对人工腱索的长度进行精确灵活的定量调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和植入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和植入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另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另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夹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夹头的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夹头的仰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推顶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推顶件的正视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推顶件的侧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调节组件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的调节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调节组件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调节组件的弹性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调节组件的弹性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连接套筒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连接套筒的侧视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连接套筒的俯视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芯轴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与调节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第二调节杆与调节组件的分离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第二调节杆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第一调节杆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第一调节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与植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与植入件的解脱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第一调节杆的外管的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6是图34的驱动装置的X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在调控过程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在调控过程中另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在调控过程中的截面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在调控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对人工腱索进行调控的变化过程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在调控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植入件在调控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在调控过程中另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4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在调控过程中另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在调控过程中另一状态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人工腱索调控系统的结构,本发明所述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用于对植入瓣叶的人工腱索01长度进行调控,以保证心脏瓣膜功能正常。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包括用于容纳人工腱索01的植入件1000,植入件1000包括夹头1100、设置于夹头1100内的推顶件1200和与推顶件1200近端连接的调节组件1300,夹头1100内设有多个卡槽1101,,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内沿轴向向远端移动,推顶件1200的远端面推顶夹头1100勾取的人工腱索01,以增加容纳在夹头1100内的人工腱索01的长度,调节组件1200卡入卡槽1101中以固定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中的位置1100在调控时,通过夹头的开合即可完成腱索的捕获和调控,操作简便;夹头开合形成较大的腱索捕获空间,更容易捕捉腱索;夹头和推顶件通过光滑平顺的表面与腱索接触,降低腱索损伤,提高器械安全性;通过调节组件调节推顶件在夹头中的位置,可根据病患实际临床需求对人工腱索的长度进行精确灵活的定量调节。

本实施例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还包括用于输送植入件1000的输送装置2000及驱动装置4000,通过输送装置2000将植入件1000的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移动至目标位置,然后利用驱动装置4000经输送装置2000控制推顶件1200将人工腱索01抵顶入夹头1100内,调节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中的位置,调节人工腱索01在夹头1100中的长度,并在调节组件1300的限定作用下,使得人工腱索01调控稳固,满足了人工腱索01调控要求,降低了手术失败的风险。

请参阅图1、图4、图5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在使用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时,操作者通过可调弯鞘管或者预塑形导管等中空的导引装置(图未示出),通过介入的方式将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经由股静脉等小切口送入患者体内,之后在患者体外操控导引装置、输送装置2000及驱动装置4000,以调整植入件1000的位置。当植入件1000到达预定的治疗位点后,再操控驱动装置4000,利用驱动装置4000经输送装置2000控制推顶件1200将人工腱索01抵顶入夹头1100内,并控制调节组件1300对人工腱索01的长度进行限定调控,最后通过操控驱动装置4000控制输送装置2000与植入件1000分离,即将除植入件1000的其余器械撤出体外,实现对人工腱索01调控。

植入件1000可植入心脏且可与人工腱索01相连。植入件1000包括夹头1100、推顶件1200和调节组件1300。夹头1100、推顶件1200和调节组件1300均可拆卸地连接于输送装置2000的远端。夹头1100可相对推顶件1200开合,以勾取人工腱索01,并且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勾住人工腱索01后,将人工腱索01顶入夹头1100内,人工腱索在夹头1100中形成U形,从而改变人工腱索01在夹头1100中的长度,以调节人工腱索01的整体长度。

请参阅图7、图8、图9和图10,夹头1100包括两端均开放的中空柱形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近端1110和远端1120。近端1110与输送装置2000连接。夹头1100的近端面、远端面与夹头1100的外周侧面的连接处设有圆弧倒角,以保证夹头1100的外表面圆滑,防止夹头1100对人工腱索01或患者组织造成损伤。夹头1100中设有贯通轴向的容纳孔1109,即,容纳孔1109由夹头1100的近端向远端延伸,推顶件1200由夹头1100的近端推入至容纳孔1109内。容纳孔1109在近端面及远端面的开口处均设置圆弧倒角,以避免容纳孔1109的开口对人工腱索01造成损伤。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为圆弧面,以避免损伤人工腱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也可以是椭圆形面,或者是矩形面。容纳孔1109的内径根据推顶件1200的外径及人工腱索01的外径调整。容纳孔1109的内径大致等于推顶件1200的外径与人工腱索01的两倍外径之和。容纳孔1109的深度根据人工腱索01需要调控的最大长度进行设定。容纳孔1109的深度大致可以是人工腱索01需要调控的最大长度的一半。

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与推顶件1200的外周侧面间隙配合并可相对运动。夹头1100的近端1110设置为钩形,从而便于勾取人工腱索01并将人工腱索01拉拽至夹头1100的内部。即夹头1100的近端1110设有连通容纳孔1109并贯穿夹头1100外周侧壁的勾槽1108,勾槽1108可勾住人工腱索01。勾槽1108在夹头1100的外周侧面及近端面都具有开口,且勾槽1108与夹头1100的外周侧面、近端面、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连接处均设有圆弧倒角,从而避免损伤人工腱索01。临床实际使用中,人工腱索01通常采用e-PTFE缝线或者PET缝线,且外径为0.2mm~0.5mm。人工腱索01的数量通常为两股。当人工腱索01植入心脏后,内皮细胞在缝线上爬覆,会增加人工腱索01的外径。为了保证夹头1100能勾取内皮化后的人工腱索01,并保证人工腱索01顺利进入容纳孔1109,还要保证植入在人工腱索01上的植入件1000的稳定性,使其牢固不脱落,本实施例通过夹头1100的开合形成较大的腱索捕获空间,配合贯穿夹头1100的外周侧壁的勾槽1108勾取人工腱索01,降低捕捉难度,操作简便;此外,圆柱形的容纳孔1109与推顶件1200配合形成人工腱索01的容纳空间,并且容纳空间与人工腱索01过盈配合,保证植入件1000在人工腱索01上的稳定性。

夹头1100内设有多个卡槽1101,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容纳孔1109的内壁设有沿深度方向排布的多个卡槽1101,每一卡槽1101用于与调节组件1300相配合,并对推顶件1200进行定位,以固定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中的位置从而调控人工腱索01在容纳孔1109内的长度。具体的,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设有两列卡槽1101,两列卡槽1101相对设置,每列卡槽1101沿容纳孔1109的深度方向排布。通过移动推顶件1200在容纳孔1109内的位置,并且控制调节组件1300与卡槽1101配合,从而实现将推顶件1200固定在容纳孔1109中,并且不同的卡槽1101对应限定推顶件1200在容纳孔1109内不同的位置。由于推顶件1200在容纳孔1109的位置决定了人工腱索01被顶入容纳孔1109的长度,从而实现调控收容在夹头1100的容纳孔1109中的人工腱索01的长度,因此可根据病患实际临床需求对人工腱索01的长度进行精确灵活的定量调节。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容纳孔1109内设置限位滑槽,推顶件1200的周侧面设有与限位滑槽摩擦配合的限位滑轨,利用调节组件1300对推顶件1200进行摩擦定位,也可以实现推顶件1200在容纳孔1109内无极定位,从而方便调控人工腱索01在容纳孔1109内的长度。

夹头1100的近端面在容纳孔1109的开口旁边位置设有两个螺纹孔1103,两个螺纹孔1103用于与输送装置2000螺纹连接,从而在患者体外通过驱动装置4000及输送装置2000对夹头1100的开合运动进行远程控制,以及解除夹头1100与输送装置2000的连接,从而将植入件1000留置在患者体内。夹头1100可以是金属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例如夹头1100的材质可以是SUS316L不锈钢,或者是PEEK等。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推顶件1200可容置在夹头1100的容纳孔1109中,与夹头1100间隙配合并可相互运动。操作者通过控制夹头1100的前进和后退,可勾取人工腱索01,并使人工腱索01穿过勾槽1108。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可在输送装置2000的传输作用下相互开合,当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相互打开远离时,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存在间距,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可以允许人工腱索01经过,以方便夹头1100勾取人工腱索01;当夹头1100勾取到人工腱索01时,即人工腱索01穿入勾槽1108后,将夹头1100从远端至近端与推顶件1200逐渐合上,推顶件1200逐渐进入夹头1100的容纳孔1109中,实现对人工腱索01的捕获。并且在人工腱索01被推顶件1200顶入容纳孔1109内并形成U形弯曲状,通过调整推顶件1200在夹头1100内的深度,即调整推顶件1200与夹头1100的闭合程度,从而改变人工腱索01在夹头1100中的长度,以实现调控人工腱索01的整体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的开启空间较大,可以增大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对人工腱索的捕获空间,更加快速高效地利用夹头1100勾取到人工腱索01,提高调控操作效率。

请参阅图7、图11、图12和图13,本实施方式中,推顶件1200呈中空的矩形块状。推顶件1200具有靠近远端的抵顶端1210和靠近近端的连接端1220。抵顶端1210抵接人工腱索01,并将人工腱索01抵顶入容纳孔1109内。连接端1220与输送装置200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推顶件1200包括与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间隙配合的两个第一配合侧面1209,和连接于两个第一配合侧面1209之间的两个第二配合侧面1208。第一配合侧面1209与容纳孔1109内表面间隙配合,以保证推顶件1200可沿容纳孔1109的深度方向滑动。第一配合侧面1209为圆弧曲面。第二配合侧面1208与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存在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允许人工腱索01穿过。容纳空间的最大间距与人工腱索01的外径大致相等,以方便推顶件1200将人工腱索01顶入容纳孔1109后,人工腱索01可稳固于容纳孔1109内,并且推顶件1200与夹头1100不会对人工腱索01造成损伤。由于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均通过光滑平顺的表面与人工腱索接触,可有效降低腱索损伤,提高器械安全性。

更为具体的,推顶件1200的抵顶端1210设有弧形的凹面1203,凹面1203用于容纳并通过人工腱索01,并将人工腱索01顶入容纳孔1109内。为了避免损伤人工腱索01,凹面1203与抵顶端1210的连接处设置圆弧倒角,以使得推顶件1200的抵顶端1210表面尽量光滑。可以理解的是,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光滑平顺设置,夹头1100的外表面与容纳孔1109的内表面经圆弧倒角面光滑平顺连接,使得夹头1100与人工腱索接触位置光滑平顺,避免夹头1100与人工腱索01接触的位置对人工腱索01造成损伤。而且,推顶件1200的抵顶端1210端面光滑设置,以及推顶件1200的周侧面光滑设置,以及抵顶端1210端面与推顶件1200的周侧面连接处通过圆弧倒角面光滑平顺连接,使得推顶件1200与人工腱索接触处光滑圆润,避免了人工腱索的受损,提高了器械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推顶件1200沿轴向设有收容槽1207。收容槽1207内收容调节组件1300,并利用调节组件1300将推顶件1200与夹头1100固定。推顶件1200的外壁设有连通至收容槽1207的通槽1201,具体的,推顶件1200在两个第一配合侧面1209分别设有两个通槽1201,每个通槽1201均贯通至收容槽1207的内壁,从而可以将收容槽1207与夹头1100的卡槽1101相连通。位于收容槽1207内的调节组件1300的一部分自通槽1201伸出并卡入卡槽1101,从而通过调节组件1300固定推顶件1200与夹头1100之间的相对位置,达到固定调控人工腱索01的作用。推顶件1200在两个第二配合侧面1208还分别设有两个固定槽1202,且两个固定槽1202呈轴对称设置。固定槽1202用于与输送装置2000的部分配合,实现推顶件1200与输送装置2000的连接与解脱。推顶件1200可以是金属制成,例如SUS316L不锈钢,也可以是PEEK等高分子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14和图15,本实施方式中,调节组件1300包括弹性件1310和连接件1320。弹性件1310收容于收容槽1207内,弹性件1310在舒展状态下,其端部可经通槽1201伸出并弹性卡入卡槽1101内。弹性件1310还可在弹性压缩的状态下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207内,使得弹性件1310与夹头1100分离,实现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的相对运动。连接件1320固定连接弹性件1310,并与输送装置2000可拆卸连接。连接件1320将输送装置2000的传送动力传递至弹性件1310,以使得弹性件1310在收容槽1207内可滑动至部分伸出通槽1201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调节组件1300对推顶件1200与卡槽1101的锁止配合,以及在夹头1100内部设置多个卡槽1101以对推顶件1200精确定位,使得可根据病患实际临床需求对人工腱索01的长度进行精确灵活的定量调节。

具体的,请参阅图15、图16、图17和图18,弹性件1310包括连接连接件1320的稳固部1311、连接稳固部1311的弯曲部1312和随弯曲部1312弯曲形变而伸缩的伸缩部1313,伸缩部1313远离弯曲部1312的端部可经通槽1201卡入卡槽1101。稳固部1311大致呈矩形板件。稳固部131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弯曲部1312连接。两个弯曲部1312相对稳固部1311弯曲。弹性件1310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弯曲部1312与稳固部1311大致呈钝角。弹性件1310在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207时,弹性件1310处于紧压缩状态,伸缩部1313抵触于容纳孔1109的内壁,弯曲部1312与稳固部1311大致呈锐角。伸缩部1313伸出通槽1201时,弹性件1310处于半压缩状态,弯曲部1312弹性抵触于容纳孔1109的内壁,弯曲部1312大致与稳固部1311呈相互垂直状态。

当然,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图20和图21所示,弯曲部1312还可以是呈折弯弯曲的板件状。弹性件1310在自然舒展状态下,弯曲部1312带动伸缩部1313稍微相对稳固部1311靠拢,使得弹性件1310在自然舒展状态下,体积较小。弹性件1310在弹性压缩状态下,伸缩部1313对推顶件1200的弹性力相对较小,避免弹性件1310在推顶件1200内难以移动。

请参阅图14和图15,连接件1320包括限位垫片1321及解脱块1330。解脱块1330穿过稳固部1311,限位垫片1321连接于解脱块1330穿过稳固部1311一端,并抵持于稳固部1311的远端,以限制解脱块1330脱离稳固部1311,保证连接件1320与弹性件1310稳固连接。优选的,限位垫片1321与解脱块1330及稳固部1311激光焊接。

调节组件1300与输送装置2000对接,具体是通过在调节组件1300的近端设有第一卡勾1331,第一卡勾1331具有一定曲率且与输送装置2000的远端彼此适配。具体地,第一卡勾1331设置于调节组件1300的连接件1320的解脱块1330的近端。当解脱块1330的第一卡勾1331与输送装置2000的一部分适配后,输送装置2000的一部分限制了解脱块1330与输送装置2000脱离,即实现调节组件1300与输送装置2000相连。当弹性件1310的伸缩部1313卡入卡槽1101后,后撤输送装置2000,连接件1320的第一卡勾1331与输送装置2000解脱,实现植入件1000留在患者体内。弹性件1310由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优选镍钛合金。在弹性件1310的制作过程中,先将镍钛片经激光切割,再放置在定型模具中经过高温水冷定型,最终获得所需要的弹性件1310。限位垫片1321和解脱块1330优选采用SUS316L不锈钢制成。

请参阅图1、图22、图23和图24,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2000包括连接驱动装置4000的管体组件2900和连接管体组件2900的连接组件2800。连接组件2800与植入件1000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2800与植入件1000连接时,可带动夹头1100相对推顶件1200开合运动以勾取人工腱索01,以及带动弹性件1310的伸缩部1313滑入至伸出通槽1201。连接组件2800与植入件1000分离时,连接组件2800同时与推顶件1200及连接件1320分离,方便植入件1000留在患者体内。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图3,图23~图26,连接组件2800包括连接套筒2100、芯轴2300、第一调节杆2200和第二调节杆2400。连接套筒2100连接于管体组件2900的远端。连接套筒2100对芯轴2300、第一调节杆2200和第二调节杆2400进行伸缩导向。芯轴2300活动地穿设在连接套筒2100中,芯轴2300的远端与夹头1100的近端可拆卸连接。第一调节杆2200可相对于连接套筒2100滑动及转动,第一调节杆2200的远端伸出连接套筒2100并与推顶件1200可拆卸连接。第二调节杆2400活动地穿设于第一调节杆2200中,可相对于连接套筒2100及第一调节杆2200滑动并与连接件1320对接。

具体的,参阅图22至图24,连接套筒2100包括相互对合的上盖2110和筒体2120。筒体2120连接于管体组件2900。上盖2110的近端设有至少一个轴向贯通的通孔2111。通孔2111用于穿装芯轴2300,对芯轴2300起伸缩导向作用。优选地,通孔2111的数量为两个,以穿装两个芯轴2300,两个芯轴2300的远端分别与夹头1100的两个螺纹孔1103螺接,使得芯轴2300带动夹头1100相对输送装置2000往近端或远端方向的运动更加稳定。上盖2110的远端在中心轴处设有穿装孔2112,用于穿装第一调节杆2200。穿装孔2112的两侧对称设有凸起的骨位2113,两个骨位2113用于与推顶件1200的收容槽1207配合,对推顶件1200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推顶件1200绕连接套筒2100轴向转动。筒体2120的近端面2121与管体组件2900的远端通过卡合、胶合等方式连接。连接套筒2100整体优选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SUS304不锈钢,也可以选择POM等高分子材料。上盖2110与筒体2120分别单独成型并通过激光、粘合、卡接、过盈等方式连接,优选激光焊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2110与筒体2120也可以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25,芯轴2300包括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杆体2302,杆体2302的远端设有螺纹段2301。螺纹段2301与夹头1100的螺纹孔1103螺接,从而将芯轴2300与夹头1100相连。杆体2302插入连接套筒2100的通孔2111中。芯轴2300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SUS304不锈钢。

请参阅图26和图27,第二调节杆2400活动地穿设于第一调节杆2200中是指,第一调节杆2200设置中空孔2201,第二调节杆2400活动地穿插于中空孔2201,第二调节杆2400的远端可伸出或收入中空孔2201中。参阅图28,第二调节杆2400的远端设置具有一定曲率的第二卡勾2401,与调节组件1300的连接件1320的近端的第一卡勾1331彼此适配,以使第二调节杆2400与调节组件1300对接。当第二调节杆2400的端部收入中空孔2201时,适配的部位也收入中空孔2201内,中空孔2201限制第二调节杆2400的远端与连接件1320的近端的适配处,从而使得第二调节杆2400与连接件1320相连接,即,使得植入件1000的调节组件1300与输送装置2000相连接。在第一调节杆2200相对于第二调节杆2400后撤后,第二调节杆2400的远端伸出中空孔2201,第二调节杆2400的远端与连接件1320的近端的适配处不再受到中空孔2201的限制,第二卡勾2401伸出中空孔2201并与第一卡勾1331分离,第二调节杆2400与连接件1320分离,即连接组件2800与植入件1000分离。第二调节杆2400的材质为金属,例如SUS304不锈钢。

参阅图29及图30,第一调节杆2200包括外管2220和穿装在外管2220中的内杆2210。外管2220与管体组件2900连接,外管2220穿装于连接套筒2100的通孔2111内,以对内杆2210运动导向。通过控制外管2220的近端运动,可以使得外管2220的运动力矩传导至内杆2210的远端。中空孔2201设置于内杆2210。即第二调节杆2400可与内杆2210插接配合。第一调节杆2200的远端设有限位销2212,用于与推顶件1200的固定槽1202可拆卸连接,限位销2212滑入或滑出固定槽1202以固定或解脱第一调节杆2200与推顶件1200。具体地,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的远端部的外周侧壁上轴对称设有两个限位销2212,每个限位销2212分别与推顶件1200一侧的固定槽1202配合,实现将推顶件1200与连接套筒2100锁止和解脱的功能。如图31及图32所示,当限位销2212挂在推顶件1200的固定槽1202上时,则将推顶件1200与连接套筒2100锁止住,限制推顶件1200沿连接套筒2100轴向运动。通过旋转外管2220,可带动内杆2210旋转,使得限位销2212旋转出固定槽1202,即实现第一调节杆2200与推顶件1200解脱状态,此时推顶件1200可沿连接套筒2100轴向运动。外管2220和内杆2210优选金属材料制成,如SUS304材质,外管2220与内杆2210的连接方式优选激光焊接。如图33所示,外管2220可以采用内窥镜用管体,如蛇骨管等具有一定支撑性及可弯曲性能的金属管体。

请参阅图2、图3、图34和图35,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2000的管体组件2900包括中空的输送鞘管3100、穿装在输送鞘管3100中的内管3200、对称穿装在输送鞘管3100中且与内管3200大致平行的两根第一钢缆芯3300,以及穿装在内管3200中的第二钢缆芯3400,其中,输送鞘管3100为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高分子管体,或者金属-高分子多层复合管体;内管3200为具有柔性的金属管;第一钢缆芯3300、第二钢缆芯3400均为三股金属丝绕制而成的钢缆。如前,两根第一钢缆芯3300的远端分别与两根芯轴2300的近端固定相连,连接方式优选激光焊接,从而可在患者体外操控第一钢缆芯3300,并经第一钢缆芯3300带动芯轴2300及夹头1100完成相应动作。第二钢缆芯3400的远端与第二调节杆2400的近端固定相连。输送鞘管3100与连接套筒2100的一端相连,连接方式优选激光焊接,从而可通过控制第二钢缆芯3400运动,带动第二调节杆2400完成相应动作,以控制第二调节杆2400与调节组件1300对接。内管3200内穿插第一调节杆2200的外管2220,通过驱动内管3200转动及后撤运动,从而带动第一调节杆2200转动及后撤运动。

请参阅图34、图35、图36和图37,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还包括驱动装置2000,驱动装置4000通过输送装置2000分别连接至芯轴2300、第一调节杆2200和第二调节杆2400,以驱动夹头1100勾取人工腱索、驱动推顶件1200抵顶人工腱索并与第一调节杆2200分离,以及驱动调节组件1300的连接件1320带动弹性件1310卡入卡槽1101后与第二调节杆2400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驱动装置4000的体外远程操作,输送鞘管3100、内管3200、第一钢缆芯3300和第二钢缆芯3400均为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柔性管体,以使得连接组件2800及植入件1000保持与驱动装置4000相对固定的状态,方便驱动装置4000经管体组件2900操控植入件1000勾取人工腱索01。内管3200可将驱动装置4000的旋转扭力传递至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使得限位销2212旋转处固定槽1202,实现推顶件1200与连接套筒2100解锁,方便推顶件1200与连接套筒2100分离。内管3200还将驱动装置4000的后撤力传递至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使得第二调节杆2400伸出内杆2210,实现第二调节杆2400的第二卡勾2401与调节组件1300的第一卡勾1331分离,即植入件1000与连接组件2800的解脱分离。第一钢缆芯3300将驱动装置4000的旋转扭矩传及伸缩力矩传递至芯轴2300,使得芯轴2300可带动夹头1100相对推顶件1200夹合,以及带动芯轴2300转动螺接或分离于夹头1100。第二钢缆芯3400将驱动装置4000的保持作用力传递至第二调节杆2400使得第二调节杆2400可相对第一调节杆2200伸出。

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4000包括手柄4900,手柄4900设有连接管4100,连接管4100与输送鞘管3100连接,且连接管4100内部与输送鞘管3100内部导通,以使得内管3200、第一钢缆芯3300和第二钢缆芯3400均穿过连接管4100内部。手柄4900靠近连接杆4100的一端还设有夹合旋钮4200,夹合旋钮4200可相对连接管4100转动,夹合旋钮4200相对手柄4900的转动扭矩经输送装置2000传递至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并转换为夹头1100相对推顶件1200开合的直线力矩。驱动装置4000还设有滑动连接手柄4900的滑动件4800,滑动件4800随夹合旋钮4200相对手柄4900转动而与夹头1100同步相对手柄4900滑动。滑动件4800设有两个相对手柄4900伸出并对称设置的分支杆4810,两个分支杆4810的端部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解脱旋钮4300,第一解脱旋钮4300连接第一钢缆芯3300,转动第一解脱旋钮4300可带动第一钢缆芯3300相对手柄4900转动,进而带动芯轴2300相对连接套筒2100转动。两个第一解脱旋钮4300轴向固定于同一滑动件4800上,滑动件4800与夹合旋钮4200螺纹连接,以使得夹合旋钮4200相对手柄4900转动,可带动滑动件4800相对手柄4900沿轴向滑动,滑动件4800经第一解脱旋钮4300带动第一钢缆芯3300沿轴向相对手柄4900滑动,进而带动芯轴2300沿轴向相对连接套筒2100伸缩。则当旋转旋钮4200时,可控制滑动件4800从近端到远端沿轴向运动,从而同时带动第一解脱旋钮4300沿轴向运动,此时第一解脱旋钮4300相连的第一钢缆芯3300带动芯轴2300的前后运动,进而实现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的打开和闭合。通过旋转第一解脱旋钮4300,可实现与第一钢缆芯3300相连的芯轴2300和与其螺纹连接的夹头1100之间的解脱。

驱动装置4000在手柄4900远离夹合旋钮4200的一端设有第二解脱旋钮4500,第二解脱旋钮4500与柔性内管3200固定连接,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转动,可经内管3200带动第一调节杆2200的外管2220转动,实现限位销2212滑入或滑出固定槽1202,即实现推顶件1200与连接套筒2100稳固或解脱。第二解脱旋钮4500与内管3200可机械连接或者胶接。可选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旋钮4500,可带动外管2220和内杆2210旋转,当内杆2210的限位销2212转出推顶件1200的固定槽1202,可以实现推顶件1200的解脱。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4000还设有滑动钮扣4440,滑动钮扣4440限定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转动。滑动钮扣4440滑动连接于手柄4900靠近第二解脱旋钮4500的一端。滑动钮扣4440设有挡块4401,第二解脱旋钮4500设有与挡块4401配合的限位凹槽4501。通过将滑动钮扣4440往靠近第二解脱旋钮4500方向推动,使得挡块4401进入限位凹槽4501,则滑动钮扣4440限制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旋转,将滑动扭矩4400往远离第二解脱旋钮4500一端方向推动,挡块4401撤出限位凹槽4501,则解锁旋钮450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手柄4900设有按键,将按键按入第二解脱旋钮4500,限制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转动,将按键按出第二解脱旋钮4500,实现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解锁。

本实施方式中,图34、图38和图39,驱动装置4000还设有与第二钢缆芯3400固定连接的固定块4700,以及可驱动固定块4700沿手柄4900轴向滑动的第三解脱旋钮4600。第三解脱旋钮4600相对手柄4900转动经输送装置2000带动调节组件1300与输送装置2000稳固或分离。固定块4700与第二钢缆芯3400连接从而可驱动第二调节杆2400沿连接套筒2100的轴向运动,固定块4700与第二钢缆芯3400可机械连接或者胶接。第三解脱旋钮4600与第二解脱旋钮4500螺纹连接,第三解脱旋钮4600与第二解脱旋钮4500可相对运动。可选的,逆时针旋转第三解脱旋钮4600,可推动固定块4700向手柄4900方向运动,由于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与调节件1300固定的相对限位关系,固定块4700与第二解脱旋钮4500的相对距离处于紧绷状态,则限制了固定块4700和第二解脱旋钮4500的相对运动,即第二钢缆芯3400与柔性内管3200相对固定,保证第二调节杆2400无法相对第一调节杆22002400后撤,避免连接件1320意外解脱。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解脱旋钮4500还可相对手柄4900滑动,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手柄4900滑动经输送装置2000带动调节组件1300的移动至限定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的位置。第二解脱旋钮4500和固定块4700相对固定时,通过向远离手柄4900方向后撤第二解脱旋钮4500,可带动固定块4700后撤,实现调节组件1300后撤,直至弹性件1310的伸缩部1313卡入夹头1100的卡槽1101,从而将推顶件1200和夹头1100固定在一起,以固定人工腱索01的长度。

可选的,顺时针旋转第三解脱旋钮4600,使得第三解脱旋钮4600处于可相互运动的状态,即解锁第二钢缆芯3400与内管3200之间的相对运动。通过向远离手柄4900方向回撤第二解脱旋钮4500,使得第二解脱旋钮4500相对固定块4700靠拢,即可带动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后撤,直至第一调节杆22002400和连接件1320的第一卡勾1331之间的曲率配合处失效,即可实现第二调节杆2400与调节组件1300解脱。

请参阅图34和图37,在应用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进行介入式人工腱索调控手术过程中,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人工腱索01调控:

首先,通过介入方式,经患者的小切口通过穿刺导丝(图未示出)及可调弯鞘管(图未示出)将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的远端送入患者体内,并将植入件1000输送预定的治疗位点,本实施例中,指进入左心室,直至二尖瓣的瓣叶下方。

然后,通过操作驱动装置4000的夹合旋钮4200,使得夹合旋钮4200相对手柄4900的转动扭矩转换为滑动件4800相对手柄4900的滑动扭矩,进而利用滑动件4800带动第一钢缆芯3300移动,第一钢缆芯3300经芯轴2300带动夹头1100相对固定于连接套筒2100的推顶件1200打开;在夹头1100相对推顶件1200打开至一定距离后,使得人工腱索01进入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之间,控制夹头1100的勾槽1108勾取人工腱索01。

再然后,请参阅图34、图40~图44,在夹头1100勾住人工腱索01后,反向旋转夹合旋钮4200,使得夹合旋钮4200经滑动件4800、第一钢缆芯3300及芯轴2300带动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相闭合,可通过控制旋夹合转旋钮4200的圈数,控制夹头1100合上的量,即调整人工腱索01伸入夹头1100内的调控量。

再然后,超声等医学影像观察二尖瓣的反流程度,直至到达二尖瓣反流消失或最轻微的状态,转动第三解脱旋钮4600,使得固定件相对第二解脱旋钮4500紧固,即内管3200与第二钢缆芯3400相对固定,进而第一调节杆2200与第二调节杆2400相对固定,控制第二解脱旋钮4500、第三解脱旋钮4600和固定件整体朝远离手柄4900方向后撤,使得第二调节杆2400经第二卡勾2401与第一卡勾1331卡合的结构带动弹性件1310的伸缩部1313伸出通槽1201,并且伸缩部1313卡入夹头1100的第一阶的卡槽1101,此时,推顶件1200进入夹头1100的深度最小,使得夹头1100和推顶件1200对人工腱索01的调控量最小;在伸缩部1313卡入第一阶的卡槽1101后,转动夹合旋钮4200使得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继续闭合,则可加大人工腱索01在夹头1100内的调控量;当推顶件1200带动弹性件1310的伸缩部1313与夹头1100的最后一阶的卡槽1101配合时,推顶件1200伸入夹头1100的深度最大,即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对人工腱索01的调控量达到最大。

再然后,参阅图34、图45、图46和图47,在确定夹头1100与推顶件1200的合上位置后,旋转第三解脱旋钮4600,使得第三解脱旋钮4600远离第二解脱旋钮4500,并且第三解脱旋钮4600与第二解脱旋钮4500可相对运动;即实现第三解脱与第二解脱旋钮4500解锁后,再旋转第二解脱旋钮4500,利用第二解脱旋钮4500经内管3200带动外管2220和内杆2210旋转,使得内杆2210的限位销2212转出固定槽1202,实现第一调节杆2200的内杆2210与推顶件1200分离解脱。

再然后,旋转第一解脱旋钮4300,利用第一解脱旋钮4300带动第一钢缆芯3300转动,进而带动芯轴2300转动,使得芯轴2300的端部与夹头1100螺纹孔1103解脱分离,最终实现夹头1100及推顶件1200与输送装置2000分离。

再然后,将第三解脱旋钮4600旋转到底,解锁第二钢缆芯3400与内管3200之间的相对运动,将第二解脱旋钮4500朝远离手柄4900方向后撤,即可带动内杆2210后撤,直至第二卡勾2401和第一卡勾1331之间的曲率配合处失效,完成第二调节杆2400与连接件1320解脱,即完成植入件1000与连接组件2800的解脱;

最后,将输送装置2000撤出患者体内,即完成人工腱索01的调控。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9000也可以通过经心尖或者外科手术的方式植入患者体内,利用夹头1100勾取人工腱索等植入在患者体内的缝线,再通过推顶件1200将人工腱索等缝线顶入夹头1100中,再通过调节组件1300调控缝线长度并固定,在这种使用情况中,本发明的人工腱索调控系统可以仅包含植入件1000。

综上,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该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防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人工腱索调控装置以及人工腱索调控系统
  • 腱索调控植入件、腱索调控装置及腱索调控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30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