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耳机框体以及耳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0:08


耳机框体以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佩戴在耳朵上使用的耳机框体以及耳机。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在佩戴在耳朵上的状态下,具备插入耳朵的插入部和经由连结路与插入部连结的框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耳机。该框体以位于插入部的斜上方的方式向耳廓的外侧突出。在佩戴在耳朵上的状态中,插入部的背面构成为与耳屏的内侧面和对耳屏的内侧面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31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耳机是通过耳屏的内侧面以及对耳屏的内侧面这两个部位卡在耳朵上的形状,为了达到高保持力,需要对这些耳屏的内侧面以及对耳屏的内侧面施加强的压力。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对耳朵的压力并实现高保持力的耳机框体以及耳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耳机框体具有插入外耳道的插入部和与上述插入部连接的主体部,上述主体部具备与耳廓腔的表面接触的底面、和与耳屏以及对耳屏接触的侧面,上述侧面具有凹陷部,经由该凹陷部与上述对耳屏的上部接触,在上述凹陷部以外的部位与上述耳屏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减轻对耳朵的压力并实现高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耳机的主要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3是耳机的主视图。

图4是耳机的后视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的耳机的侧视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的耳机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察的耳机的仰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的耳机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用户的耳朵在佩戴耳机时与耳机接触的部位的图。

图10是耳机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与图10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耳机的立体图。

图12是比较凹陷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2主体

3插入部

10耳机框体

11无线通信部

12驱动单元

21突出部

212操作部

221底面

222侧面

223凹陷部

223a第一端

223b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耳机1佩戴在耳朵上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耳机1的主要结构的一例的框图。图3是耳机1的主视图。图4是耳机1的后视图。图5是从后方观察的耳机1的侧视图。图6是从前方观察的耳机1的侧视图。图7是从下方观察的耳机1的仰视图。图8是从上方观察的耳机1的俯视图。

以下,如图1所示那样定义方向。具体而言,在用户将耳机1佩戴在左耳LE1上的状态下,将耳机1和用户的左耳LE1排列的方向定义为X1方向(方向X1)。另外,方向X1表示左右方向。从耳机1朝向用户的左耳LE1的方向是+X1(从左向右)方向。另外,将垂直方向定义为Z1方向(方向Z1)。方向Z1表示上下方向。垂直上方向为+Z1(从下向上)方向。另外,将与X1方向和Z1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1方向(方向Y1)。方向Y1表示前后方向。将左耳LE1从前向后的方向设为+Y1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所示的、圆圈中有×的附图标记以从纸面跟前朝向纸面背面的方向为正方向,双重圆圈为负方向。

耳机1是基于音频信号发出声音的音频设备。耳机1经由诸如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无线通信从智能电话等信息处理终端或便携式音乐播放装置等播放器接收音频信号。耳机1基于接收到的音频信号发出声音。

在以下的说明中,耳机1是包括耳机框体10以及内置在耳机框体10中的部件、例如电子部件的音频设备。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耳机框体10仅表示框体。

耳机1由插入到左耳LE1使用的单元L1和插入到右耳LE1使用的单元R1这两个单元构成。单元L1和单元R1左右对称。单元L1以及单元R1彼此不接触(例如,不通过耳机线等连接)。即,耳机1是由左右独立的单元构成的真无线耳机。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无线耳机。

在本实施方式的耳机1中,单元L1和单元R1除了左右对称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说明插入到左耳LE1使用的单元L1,省略单元R1的说明。

如图2所示,单元L1具备耳机框体10、无线通信部11、驱动单元12、电池13、多个充电端子14、用户接口15、麦克风(未图示)和LED(未图示)。耳机1还具备处理器16、闪速存储器17和RAM18。需要说明的是,耳机1可以具备无线通信部11、驱动单元12、电池13、多个充电端子14、用户接口15、麦克风以及LED以外的电子部件。另外,耳机1也可以不具备麦克风以及LED。

闪速存储器17存储有处理器16的动作程序。

处理器16从作为存储介质的闪速存储器17读出程序,在RAM18中展开,由此进行各种动作。处理器16控制无线通信部11、驱动单元12、用户接口15等。处理器16例如进行基于从用户接口15接受到的操作的处理。另外,处理器16监视多个充电端子14的状态以及电池13的状态。处理器16例如在电池13的容量变少时,使LED(未图示)闪烁等,向用户报知。电池13向耳机1的电子部件(例如,无线通信部11、驱动单元12、电池13、多个充电端子14、用户接口15、处理器16、闪速存储器17和RAM18等)供给电力。

无线通信部11例如接收内容的音频信号。另外,无线通信部11例如基于由用户接口15接受到的操作,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驱动单元12对由无线通信部11接收到的内容的音频信号进行模拟转换。驱动单元12基于模拟信号发出声音。

如图1所示,耳机框体10具备主体2和插入部3。主体2和插入部3连结。

插入部3是插入到用户的外耳道的部位。如图4所示,插入部3被耳塞32覆盖。耳塞32例如由硅橡胶、聚氨酯或环氧树脂等挠性高的树脂构成。耳塞32与耳道紧密接触,以阻挡用户周边的声音。耳塞32可以与插入部3成为一体,也可以是可装卸的。耳塞32在能够从插入部3装卸的情况下,也可以准备大小不同的多个种类。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根据耳朵的尺寸来选择适当的尺寸的耳塞。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主体2由突出部21和连结部22构成。主体2接收音频信号,驱动耳机1,输出声音。连结部22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

突出部21是从左耳LE1突出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突出部21从用户的左耳LE1向-X1(从右向左)方向突出。突出部21形成为内部空间比连结部22大(参照图4)。如图3所示,突出部21的底面210形成为长圆形状的筒形状。更具体而言,底面210形成为上后侧的宽度W1比下前侧的宽度W2长。换言之,底面210形成为朝向-Y1方向(从后侧向前侧)而尖细的形状。

在突出部21中内置有麦克风、LED、开关等电子部件。在突出部21的底面210设置有贯通孔211。LED的光经由贯通孔211向突出部21的外部射出。

由于突出部21的内部的空间比连结部22的内部的空间大,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用于内置电子部件的区域,并能够提高音质。

突出部21具备接受用户操作的操作部212。如图6所示,操作部212设置在佩戴耳机1时的上侧的侧面。操作部212设置在宽幅侧(图3所示的W1侧)。操作部212例如接受耳机1的电源的接通断开操作。耳机1例如在通过操作部212从用户接受到电源的接通断开操作时,使LED点亮或熄灭。

突出部21形成为底面210的-Y1方向的部分尖细那样的椭圆形状的筒形状,且操作部212设置在后上侧(宽幅侧),由此对于用户来说,容易用手指操作。这样,通过将操作部212设置在突出部21,用户能够容易地直接操作耳机1。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连结部22是由底面221和侧面222构成的大致圆筒形状。连结部22在底面221与插入部3连结。另外,连结部22在与底面221侧的相反侧与突出部21连结。换言之,突出部21在与底面210的相反侧与连结部22连结。即,连结部22位于突出部21与插入部3之间。

连接部22内置有驱动单元12。驱动单元12将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转换成声音。连结部22还内置有电池13和用于对电池13进行充电的多个充电端子14。在底面221,设置有供多个充电端子14各自的端部露出的贯通孔41(参照图4)。

图9是表示用户的左耳LE1的图,是表示佩戴耳机1时与耳机1接触的部位的图。但是,图9所示的左耳LE1的形状是未佩戴耳机1(未变形)状态的形状。连接部22的底面221在佩戴时与用户的耳廓腔接触。更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连结部22的底面221与作为耳廓腔的表面的部位52接触。

如图5、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在连结部22的侧面222,形成有凹陷部223。凹陷部223朝向内侧(连结部22的内部)凹陷。凹陷部223沿着侧面222的周向形成。凹陷部223形成为侧面222的圆周的大约一半的长度(参照图4)。凹陷部223与用户的对耳屏的上部(部位511)接触。凹陷部223沿着耳轮的内侧的形状在图9所示的区域51中接触。凹陷部223的凹陷从周向观察在中心最深,随着向突出部21侧和底面221侧而变浅,平滑地变化。

凹陷部223形成为侧面222的圆周的大约一半的长度。因此,凹陷部223与对耳屏的上部接触,如在区域51中所示,从对耳屏中的耳屏侧的部位511到对耳屏的后侧的对耳轮的下侧的部位512而贴合用户的耳朵。

图10是耳机1的立体图。图11是耳机1的立体图,是从与图10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图。在此,将侧面222中未形成凹陷部223的部位作为侧部224。

在凹陷部223中,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将侧面222的周向的两端定义为第一端223a和第二端223b。优选地,凹陷部223从耳屏的下侧以位于对耳轮的下侧的方式佩戴。更具体而言,优选地,凹陷部223的第一端223a以位于如图9所示的、对耳屏中的耳屏侧的部位511的方式佩戴。另外,优选地,如图11所示的凹陷部223的第二端223b以位于如图9所示的对耳屏的后侧、对耳轮的下侧即部位512的方式佩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223a与对耳屏中的耳屏的下侧接触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耳机框体10中,凹陷部223与对耳屏的上部(区域51)接触即可。

图12是比较凹陷部223的第一端223a和第二端223b的剖面示意图。凹陷部223的第一端223a的凹陷的深度形成得比第二端223b的凹陷的深度深。另外,优选为凹陷部223的深度例如形成为从第一端223a朝向第二端223b逐渐变浅。换言之,形成第一端223a的凹陷的面223c比形成第二端223b的凹陷的面223d宽。一般来说,对耳屏的前侧较高,后侧较低。因此,如果前侧的第一端223a较深,后侧的第二端223b较浅,则与耳朵贴合。另外,通过这样的结构,耳机框体10能够分散施加在耳朵上的压力。

进而,在侧面222的侧部224,将凹陷部223的第一端223a侧的一端定义为第一端224a。第一端224a在佩戴耳机1时与耳屏(部位53)接触。耳机框体10通过侧部224的第一端224a与耳屏接触而进一步增加对耳朵的保持力。

本实施方式的耳机框体10从第一端223a到第二端223b,凹陷部223与对耳屏的上部接触,且没有凹陷的侧部224与耳屏接触,从而不会对对耳屏以及耳屏的内侧面施加强压力。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耳机框体10能够减轻对耳朵的压力并实现高保持力。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优选为插入部3与连结部22的底面221的中心部以外连结。在图8中,记载有连结底面210的中心和底面221的中心的轴Ax1。如图8所示,优选为插入部3在轴Ax1上以外的位置与连结部22连结。这样,耳机框体通过插入部3与连结部22的中心部以外连结而成为沿着耳朵的形状,贴合感增加。即,通过使用耳机框体10,外部的声音阻挡,沉浸感进一步增加。

另外,耳机框体10的连结部22的底面221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连结部22的底面221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长度L1和长度L2不同的构造。耳廓腔的大小以及形状因用户而异。更具体而言,耳屏的部位53与对耳屏中的对耳轮侧的部位512的距离(长度)不同。连结部22的底面221例如是以长度L1为长边方向、以长度L2为短边方向的椭圆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在佩戴时将耳机框体10沿R1方向旋转,来使连结部22的底面221的直径从长度L1变化到长度L2。

例如,耳朵大的用户使从部位53朝向部位512的方向与连结部22的底面221的直径为长度L1的方向一致。耳朵小的用户使从部位53朝向部位512的方向与连结部22的底面221的直径为长度L2的方向一致。即,用户可以调节椭圆形状的连结部22的底面221的直径,以使其与部位53和部位512之间的距离匹配。由此,耳机框体10与用户的耳朵的大小以及形状无关地与用户的耳朵贴合。即,耳机框体10能够维持耳机1的保持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耳机1的突出部21形成为朝向-Y1方向(从后侧向前侧)而尖细的形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突出部21例如也可以是截面积沿着-Y方向不变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224a在佩戴耳机1时与耳屏(部位53)接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端224a也可以不与耳屏接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耳机1不需要是左右独立的单元。耳机1的左右单元可以通过耳机线连接。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耳机1并不限定于无线通信用的耳机。耳机1也可以通过耳机线与播放器(播放设备)连接。

另外,操作部212并不限定于接受电源的接通断开操作。操作部212例如也可以接受变更音量的操作。另外,操作部212也可以接受内容的播放或停止的操作。

最后,应该认为本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等同的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蓝牙耳机、蓝牙耳机盒和蓝牙耳机MAC地址交换方法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耳机充电装置、耳机充电盒和耳机充电系统
  • 一种定制耳机固定架框体整理装置
  • 耳机充电盒电路、耳机充电盒、耳机电路、耳机及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587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