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儿童载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8:27


儿童载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载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活动的椅背架的儿童载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儿童载具,例如婴儿车等,包括一附有头靠板的背靠板。背靠板能相对于车架的框架旋转成一倾斜位置以及一横平位置。头靠板连接在背靠板顶缘并且能相对于背靠板旋转成与背靠板大致相平行或相垂直的位置。

当幼儿乘坐在车架内时,背靠板可旋转至倾斜位置,以供幼儿的背部能靠抵在背靠板,此时,头靠板可调整成与背靠板大致相平行的状态,而在婴儿需要平躺的场合下,例如睡觉或换尿布时,通过将背靠板旋转横平位置,便能让幼儿较舒适的平躺在背靠板上,同时,通过将头靠板旋转至相对于背靠板大致相垂直的状态,便能在幼儿的头部方向提供一挡止部,避免幼儿往头靠板的方向滑出。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头靠可自动回复的儿童载具。

一种儿童载具,包括:车架;座椅架,设置于所述车架上;及椅背架,包括:背靠组件,所述背靠组件能相对所述座椅架在一竖直位置及一横平位置之间转动;头靠组件,枢接至所述背靠组件的顶部;连动侧件,与所述靠背组件滑动连接,所述连动侧件的顶部枢接至该头靠组件,所述连动侧件的底部通过一连接带与所述座椅架相连;及弹性件,设置在该背靠组件与该头靠组件之间。

上述儿童载具中,通过背靠组件、头靠组件与连动侧件之间的连动结构设计,再配合连接带和弹性件,便能实现当背靠组件旋转时头靠组件也能一同旋转,如此一来,使用者便只需要操作背靠组件,便能连动头靠组件到其适当的对应位置,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靠组件包括背靠支撑件和固定设于所述背靠支撑件上的顶篷固定座,所述背靠支撑件的底部与所述座椅架枢接,所述连动侧件与所述顶篷固定座的一端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动侧件上开设有滑槽,所述顶篷固定座的顶端设有能够在所述滑槽内滑动的定位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滑槽的任意一端时,所述连动侧件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篷固定座绕所述定位销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动侧件上设有一挂耳,所述座椅架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椅背架还包括与所述座椅架枢接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连接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挂耳上,所述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限位孔后,固定在所述固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带为柔性织带,当所述背靠组件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连接带处于松弛状态;当所述背靠组件处于横平位置时,所述连接带处于紧绷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靠组件还包括用以调整所述背靠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座椅架的倾斜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靠组件还包括第一顶篷支撑条和第二顶篷支撑条,所述第一顶篷支撑条的两端分别枢接在两个顶篷固定座上,所述第二顶篷支撑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顶篷固定座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扭簧,用以使所述头靠组件维持在与所述背靠组件相平行的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固定于所述背靠组件顶段的扭簧部以及连接所述扭簧部并且能靠抵于所述头靠组件前面的顶推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靠组件呈一板状结构,所述连动侧件的顶部分别枢接所述头靠组件左右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包含车手推杆,所述椅座架及所述连动侧件底端部与所述车手推杆枢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椅架包括座椅支撑杆和座椅板,所述座椅板在所述车手推杆的驱动下在所述座椅支撑杆上滑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儿童载具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儿童载具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儿童载具的立体图,其中背靠组件位于竖直位置。

图6为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所示儿童载具的侧视图。

图8为根据一实施例的儿童载具的立体图,其中背靠组件位于趋于横平位置。

图9为图8所示儿童载具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儿童载具的另一个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背景技术部分的描述,目前的这种婴儿车存在的缺点在于,头靠板相对于背靠板的旋转需要使用者自行操作扳动,且头靠板在背靠板由横平位置转回倾斜位置时,头靠板无法自动回位成与背靠板大致相平行的状态,使用上稍不方便,且在背靠板转换期间,会有安全上的问题或是造成幼儿不舒适的情况产生。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头靠可自动回复的儿童载具。

参阅图1,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儿童载具100包括车架10、座椅架20,以及椅背架30。座椅架20设置于车架10上。椅背架30可枢转地设置在座椅架20上。

车架10包含一对前脚杆11、一对后脚杆12、一车手推杆13、两个扶手15,以及两个辅助杆16。前脚杆11和后脚杆12的末端分别连接有车轮(未标示)。位在同一侧的前脚杆11与后脚杆12的顶端共同枢接在同一侧的扶手15的前端处。车手推杆13在本实施例中大致呈倒U形而具有左右相间隔的两个侧杆段131。两个侧杆段131的底端分别枢接在两个后脚杆12上。两个辅助杆16分别位在车手推杆13的两个侧杆段131内侧,并且辅助杆16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侧杆段131相同。辅助杆16的底端与侧杆段131的底端枢接,扶手15的后端枢接在辅助杆16的顶端处。

如图1所示,座椅架20包括一对座椅支撑杆21以及可在座椅支撑杆21上滑动的座椅板22。具体的,座椅支撑杆21大致呈L形,其一端与前脚杆11枢接,另一端与辅助杆16枢接。座椅板22的后端分别跟两个辅助杆16枢接。座椅板22的两侧设有套筒部222。套筒部222套设在座椅支撑杆21上,并可在车手推杆13的带动下在座椅支撑杆21上滑动。

如图2至图4所示,椅背架30包括背靠组件32、头靠组件34、弹性件36(见图5)、一对连动侧件38、及一对连接座39。

背靠组件32包括背靠支撑件322和固定设于背靠支撑件322上的两个顶篷固定座324。背靠支撑件322大致呈倒U字形,并具有左右相间隔的两个侧段321以及连接两个侧段321顶部的顶段323。每一侧段321的末端固定在连接座39上,并可随连接座39一起相对于座椅架20向前或向后旋转。头靠组件34大致呈板状,头靠组件34的下端通过铰链可旋转地连接在背靠支撑件322的顶段323。

请参阅图5和图6,弹性件36设置在头靠组件34与背靠组件32之间。更详细地,弹性件36包括两个套设在背靠支撑件322的顶段323的扭簧部362,以及一连接在两个扭簧部362之间并且大致呈倒U字形的顶推部364。顶推部364靠抵在头靠组件34的前面,两个扭簧部362受到一预压扭转的力量而使顶推部364往后向头靠组件34偏压,从而使头靠组件34维持在与背靠组件32大致平行的状态。

请再次参阅图2,每一顶篷固定座324固定设置在背靠支撑件322的侧段321上,且顶篷固定座324的延伸方向大致与侧段321垂直。背靠组件32还包括第一顶篷支撑条332和第二顶篷支撑条334。第一顶篷支撑条332大致为倒U字形,其两端分别枢接在两个顶篷固定座324的顶部外侧。第二顶篷支撑条334的形状与第一顶篷支撑条332较为类似,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顶篷固定座324的一侧。儿童载具100的顶篷(图未示)可以套设在第一顶篷支撑条332和第二顶篷支撑条334之间,并且可以通过第一顶篷支撑条332的枢转来调节顶篷(图未示)的展开面积。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3,每一连动侧件38大致呈略带弧形的镂空长条,其具有一顶端部382及一底端部384。两个连动侧件38的顶端部382分别枢接在头靠组件34左右两侧边缘,因此,在连动侧件38的拉动下,头靠组件34可以克服弹性件36的弹力而相对背靠支撑件322的顶段323旋转。连动侧件38的底端部384沿轴向开设有长条形的滑槽386,滑槽386的延伸方向大致与背靠支撑件322的侧段321平行。顶篷固定座324的顶端内侧设有能够在滑槽386内滑动的定位销326。更进一步,定位销326为圆柱形,滑槽386的两端为圆弧形,从而使得当定位销326位于滑槽386的任意一端时,连动侧件38能够相对于顶篷固定座324绕定位销326做一定角度的旋转。

两个连接座39分别与座椅架20枢接。具体的,请同时参阅图3和图4,座椅架20的座椅板22的边缘垂直向上延伸形成枢接部226,连接座39通过销轴与枢接部226的内侧枢接,由此使得固定在连接座39上的背靠支撑件322能够相对于座椅架20旋转。请参阅图3和图4,背靠组件32还包括角度调整机构35。角度调整机构35大致为倒U形,其末端与连接座39活动相连。角度调整机构35能够调节并锁定椅背架30相对于座椅架20的倾斜角度,使其定位于竖直位置、平躺位置或其间的任何倾斜位置,给用户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

请同时参阅图2和图4,连动侧件38的底部还通过一连接带40与座椅架20相连。具体的,连动侧件38的底端部384设有一挂耳388,座椅架20的座椅板22上靠近连接座39的位置开设有固定孔224,连接座39上开设有限位孔392。连接带40一端固定在挂耳388上,另一端穿过限位孔392后,固定在座椅板22的固定孔224内。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带40也可直接连接在挂耳388和固定孔224之间,此时,限位孔392也可省略。连接带40为可弯折的柔性织带,材料可如尼龙、布料、皮筋或金属链等。连接带40具有松弛和紧绷的两种状态,以下结合不同的使用场景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同时参阅图5至图7,当背靠组件32处在竖直位置时,背靠组件32相对座椅架20呈大致直立的状态。此时,定位销326位于滑槽386的靠近连接座39的一端,连接带40处于未受力的松弛状态。头靠组件34由于受到弹性件36的偏压力而呈大致与背靠组件32相平行的状态,以便于当幼童乘坐在儿童载具100内时,其身体能往后贴靠于背靠组件32,而头部能往后靠抵于头靠组件34。

请同时参阅图8和图9,当乘坐在儿童载具100内的幼童需要躺平时,可以通过角度调整机构35将背靠组件32朝后旋转,并且带动连动侧件38相对座椅架20一同旋转至大致呈水平方向的横平位置。在此过程中,连接带40由松弛状态逐渐转变成紧绷状态,并对连动侧件38施力,使得定位销326开始向滑槽386的远离连接座39的一端滑动,从而使得连动侧件38相对于顶篷固定座324开始向下滑动,并进一步驱动头靠组件34克服弹性件36的弹力而相对背靠支撑件322的顶段323向前旋转。当定位销326位于滑槽386的远离连接座39的一端时,头靠组件34旋转至与背靠组件32大致相垂直的状态,此时弹性件36的扭簧部362被扭转形变而蓄积弹性回复力。在图9所示状态时,幼儿可平躺在呈大致横平位置的背靠组件32上,而大致垂直的头靠组件34能产生类似于阻挡壁的效果,从而防止出现幼儿往头部的方向滑动或从儿童载具100上滑落而发生危险的情况。

同理,当需要背靠组件32再度由横平位置旋转至竖直位置时,可通过释锁角度调整机构35后将背靠组件32朝前旋转。连接带40由紧绷状态逐渐转变成松弛状态,并停止对连动侧件38施加拉力。在弹性件36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头靠组件34驱动连动侧件38向上滑动,最终使得头靠组件34恢复至大致与背靠组件32相平行的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背靠组件32、头靠组件34与连动侧件38之间的连动结构设计,再配合连接带40和弹性件36,便能实现当背靠组件32旋转时头靠组件34也能一同旋转,如此一来,使用者便只需要操作背靠组件32,便能连动头靠组件34到其适当的对应位置,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

请同时参阅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由于座椅架20的座椅板22可相对于座椅支撑杆21滑动,当车手推杆13相对车架10转动时,座椅板22能够相对车架10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由此导致乘坐于儿童载具100中的儿童发生移动,即整个儿童载具100的重心移动。如此,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转动车手推杆13以调整儿童载具100的重心,使得儿童载具100的重心在换向后后移,推动起来更加省力。相对于现有的背靠支撑件、顶篷固定座等都直接固定在车架上的儿童载具而言,本实施例的背靠支撑件322、顶篷固定座324等元件都直接设置在座椅架20上,因此不会影响座椅板22的前后滑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电动载具及电动载具动力启闭方法
  • 用于儿童载具之支撑架的管件、支撑架及儿童载具
  • 用于儿童载具之支撑架的管件、收折支撑架及儿童载具
技术分类

0612011623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