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11:32


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加热装置,已知有通过热来定影纸张上的调色剂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纸张上的墨液干燥的干燥装置等。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定影装置具有在长条状的基板上设置了发热体、电接点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导体图案等的加热部件(加热器)。

然而,在基板上设置了这样的导体图案的加热部件中,使发热体发热时,由于对导体图案的通电,导体图案也会产生轻微的发热。因此,严格来说,加热部件整体的发热分布会受到导体图案的发热的影响。

因此,根据导体图案的发热分布,有可能因其原因而在加热部件的温度分布里产生不均。因此,在具有这种加热部件的装置中,要求有抑制因导体图案的发热引起的加热部件的温度的不均所导致的不良情况的对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62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其包括:旋转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接触形成夹持部的对置部件;加热所述旋转部件的加热部件,以及对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对置部件的至少一方加压并压靠到另一方的加压机构,所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加压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加压力相对地小于发热量小的一侧的加压力。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加热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定影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定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所示是加热单元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加热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所示是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8所示是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是连接器被连接到加热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所示是对加热器的电力供给的图。

图11所示是通常的通电路径的图。

图12所示是发生了预想之外的分流时的通电路径的图。

图13所示是发生了预想之外的分流时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图。

图14所示是图13情况下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的图。

图15所示是对全部发热部都通电时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图。

图16所示是图15情况下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的图。

图17所示是等加压条件下的加压机构的加压力的图。

图18所示是小尺寸纸通过纸张时的状态图,上侧是加热器、中央是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图、下侧是定影带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图。

图19是表示大尺寸纸张通过时的样子的图,上侧是加热器、中央是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图,下侧是表示定影带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20所示是加压条件的变更时机的流程图。

图21所示是与图20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加压条件的变更时机的流程图。

图22所示是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机构的定影装置的图,上侧是加热器、中央是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图,下侧是表示定影带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23所示是基于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的加压条件的变更时机的流程图。

图24所示是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机构的定影装置的图,上侧是加热器、中央是定影装置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的图,下侧是表示定影带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图。

图25所示是基于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的加压条件的变更时机的流程图。

图26(a)、图26(b)所示是等加压条件下的加压机构的图。

图27(a)、图27(b)所示是第一加压条件下的加压机构的图。

图28(a)、图28(b)所示是第二加压条件下的加压机构的图。

图29(a)、图29(b)所示是不同实施方式的加压机构的图。

图30所示是另一个不同实施方式的加压机构的图。

图31所示是设有对加压辊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的定影装置的图。

图32所示是加热器的短边方向尺寸和阻抗发热体的短边方向尺寸的俯视图。

图33(a)、图33(b)所示分别是加热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34所示是其他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5所示是另外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6所示是再一个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7所示是不同的构成的加热器的电力供给图。

图38所示是在图37的加热器中发生了预想之外的分流时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图。

图39所示是图38情况下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的图。

图40所示是在图37的加热器中对全部发热部都通电时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图。

图41所示是图40情况下的每个块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的方式。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以下,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加热装置,是以通过热来使调色剂定影的定影装置来说明的。

在图1所示的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置有感光鼓10。感光鼓10是能够在表面上承载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鼓状的旋转体,在图的箭头方向上旋转。在感光鼓10的周围,构成有使感光鼓10的表面均匀带电的带电辊11、具有向感光鼓10的表面供给调色剂的显影辊7等的显影装置12、用于清洁感光鼓10的表面的清洁刮板13等。

在处理单元2的上方配置有曝光部3。曝光部3基于图像数据发出的激光Lb通过反光镜14照射到感光鼓10的表面。

另外,在与感光鼓10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了具有转印充电器的转印机构15。转印机构15将感光鼓10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

供纸部4位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包括有收容了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P的供纸卡盒16,从供纸卡盒16向输送路径5输出纸张P的供纸辊17等。在供纸辊1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有对位辊18。

定影装置9具有通过后述的加热部件来加热的定影带20、能够对该定影带20加压的加压辊21等。

接着,参照图1来对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当印刷动作(图像形成动作)开始时,首先是感光体鼓10通过带电辊11在其表面被充电。然后,根据图像数据来从曝光部3照射激光光束Lb,被照射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后就形成了静电潜像。在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10中,调色剂从显影装置12来供给到表面部分,并作为调色剂图像(显影剂像)来被可视像化。然后,残留在转印后的感光体鼓10里的调色剂等会通过清洁刮板/清洁刮刀13来被除去。

另一方面,当印刷动作开始时,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通过供纸部4的供纸辊17的回转驱动,收容在供纸卡盒16里的纸张P就被送出到输送路径5中了。

被送出到输送路径5里的纸张P通过对位辊18来计算时机,并以与感光鼓10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相向而对的时机来朝着转印机构15和感光鼓10的对置部即转印部输送,并通过转印机构15的转印偏压施加来转印调色剂图像。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去定影装置9,并通过被加热的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来加热和加压后,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从定影带20分离,并由设置在定影装置9的下游侧的输送辊对来输送后,朝着设于装置外侧的排纸托盘来排出。

接着,对定影装置9的更为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9包括作为旋转部件或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0、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并形成夹持部N而作为对置部件或加压部件的加压辊21,以及加热定影带20的加热单元19。另外,加热单元19具有作为加热部件的面状的加热器22、作为保持加热器22的保持部件的加热器支撑件23、以及作为支撑加热器支撑件23的支撑部件的支撑件24。

定影带20由环状的带部件构成,例如具有外径为25mm、厚度为40~120μm的聚酰亚胺(PI)制的筒状基体。为了提高耐久性并确保脱模性,在定影带20的最表层形成由PFA或PTFE等氟素系树脂形成的厚度为5~50μm的脱模层。也可以在基体和脱模层之间设置由厚度为50~500μm的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另外,定影带20的基体并不限于聚酰亚胺,也可以是PEEK等耐热性树脂或镍(Ni)、SUS等的金属基体。也可以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敷作为滑动移动层的聚酰亚胺或PTFE等。

加压辊21由例如外径为25mm的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来构成。弹性层21b由硅橡胶形成,厚度例如为3.5mm。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的是弹性层21b的表面形成由厚度例如为40μm左右的氟素树脂层构成的脱模层21c。

定影带20通过后述的加压机构向加压辊21一侧被加压,并压接到加压辊21上。由此,就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夹持部N。另外,加压辊21的作用是作为驱动力从设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的驱动机构传递来后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另一方面,定影带20的构成是随着加压辊21的旋转而从动旋转。当定影带20旋转时,由于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滑动移动,为了提高定影带20的滑动移动性,也可以在加热器22和定影带20之间放置油或润滑脂等的润滑剂。

加热器22在定影带20的旋转轴方向或整个长度方向(以下也称为"带长度方向")上被设置为长条状,并在对应于加压辊21的位置处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接触。加热器22是用于加热作为被加热部件的定影带20并将定影带20加热到规定的定影温度的部件。

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地,将发热部60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与定影带20一侧的相反侧(加热器支撑件23一侧)。此时,由于发热部60的热经由基体材料50传递到定影带20,因此基体材料50优选由氮化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来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器22的构成中,还可以进一步在基体材料50的与定影带20的相反侧(加热器支撑件23一侧)的面上设置绝缘层。

定影带20相对于加热器22也可以是通过非接触或低摩擦片等来间接地接触的情况,但为了提高对定影带20的热传递效率,优选的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直接地接触。另外,虽然也可以使加热器22与定影带20的外周面接触,但由于定影带20的外周面与加热器22接触导致损伤时有可能降低定影质量,所以,优选的是加热器22接触的面为定影带20的内周面。

加热器支撑件23及支撑件24被配置在定影带20的内侧。支撑件24由金属制的通道材料构成,其两端部分被定影装置9的两侧壁部支撑。通过支撑件24来支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与加热器22一侧为相反一侧的面,加热器22及加热器支撑件23对于加压辊21的加压力被保持为没有大的弯曲,并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夹持部N。

加热器支撑件23由于容易因加热器22的热而变成高温,所以优选由耐热性的材料来形成。例如,当加热器支撑件23由LCP等低导热性的耐热性树脂来形成时,能够抑制从加热器22向加热器支撑件23的传热,并能够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0。

当印刷动作开始时,通过向加热器22供给电力,发热部60发热,定影带20就被加热了。另外,加压辊21被旋转驱动,定影带20开始从动旋转。然后,在定影带20的温度达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通过承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输送(参照图2的箭头A方向)到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夹持部N),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及加压,就定影在纸张P上了。

图3所示是定影装置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定影装置9的装置框体40包括由一对侧壁部件28和前壁部件27构成的第一装置框体25,和由后壁部件29构成的第二装置框体26。一对侧壁部件28被配置在带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通过两个侧壁部件28来支承定影带20、加压辊21及加热单元19的两端侧。在各侧壁部件28中设有多个卡合突起28a,通过各卡合突起28a与设置在后壁部件29中的卡合孔29a的卡合,来组装第一装置框体25和第二装置框体26。

另外,各侧壁部件28设有用于插通加压辊21的旋转轴等的插通槽28b。插通槽28b在后壁部件29一侧开口,并且与之相反的一侧是不开口的抵碰部。在该抵碰部一侧的端部设有支承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轴承30。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到轴承30上,由此通过两侧壁部件28被支承为可以旋转。

另外,在加压辊21的旋转轴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驱动传递部件的驱动传递齿轮31。在加压辊21被两侧壁部件28支承的状态下,驱动传递齿轮31以比侧壁部件28更向外侧露出的状态来配置。由此,当定影装置9被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时,驱动传递齿轮31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的齿轮连接,成为能够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状态。还有,作为向加压辊21传递驱动力的驱动传递部件,除了驱动传递齿轮31之外,也可以是张紧架设驱动传递带的带轮、联轴器等。

在加热单元1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支承定影带20、加热器支撑件23、支撑件24等的一对凸缘32。在各凸缘32上设置有导向槽32a。通过使该导向槽32a沿着侧壁部件28的插通槽28b的边缘进入,凸缘32就组装到侧壁部件28上了。

另外,作为施力部件的一对弹簧33抵接在各凸缘32上。通过各弹簧33将支撑件24及凸缘32向加压辊21一侧施力,定影带20被推压抵接到加压辊21上,并在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之间形成了夹持部。弹簧33的与凸缘32抵接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被后述的加压杆加压。

另外,如图4所示,在构成第二装置框体26的后壁部件29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孔部29b,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定位。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设有作为定位部的突起101。通过将该突起101插入定影装置9的孔部29b,使突起101与孔部29b嵌合,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来进行定影装置主体的带长度方向的定位。另外,在后壁部件29的与设有孔部29b的端侧为相反的端侧中没有设置定位部。由此,伴随温度变化的定影装置主体的带长度方向的伸缩就不受限制了。

图5所示是加热单元19的立体图,图6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定影带一侧的面(图5及图6中的跟前侧的面)中设有用于收容加热器22的矩形的收容凹部23a。收容凹部23a形成为与加热器22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但收容凹部23a的长度方向尺寸L2设定得比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尺寸L1稍长。如此,由于收容凹部23a形成为比加热器22稍长,即使加热器22因热膨胀而在其长度方向上伸长,加热器22和收容凹部23a也不会干涉。另外,加热器22以收容在该收容凹部23a内的状态,通过作为供电部件的后述的连接器来与加热器支撑件23一起被夹入并保持。

一对凸缘32具有被插入定影带20的内侧来支承定影带20的C字状的带支承部件32b、与定影带20的端面接触来限制带长度方向的移动(偏靠)的凸缘状的带限制部件32c,以及插入加热器支撑件23及支撑件24的两端侧并支承它们的支承凹部32d。通过将带支承部件32b插入定影带20的两端部,在轮带的非旋转时,基本上不产生圆周方向(带旋转方向)的张力,即是以所谓的自由带方式来支承的。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加热器支撑件23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中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凹部23e。通过图5及图6的左侧所示的凸缘32的嵌合部32e与该定位凹部23e的嵌合,来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与凸缘32的带长度方向的定位。另一方面,在图5及图6的右侧所示的凸缘32中,没有设置嵌合部32e,不与加热器支撑件23进行带长度方向的定位。如此,通过仅在带长度方向的单侧进行加热器支撑件23相对于凸缘32的定位,即使加热器支撑件23随着温度变化而向带长度方向伸缩,其伸缩也不受到限制。

另外,如图6所示,在支撑件2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中设置有台阶部24a来限制支撑件24相对于各凸缘32的移动。各台阶部24a通过与凸缘32的抵碰来限制支撑件24相对于凸缘32的长度方向的移动。但是,这些台阶部24a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凸缘32是介由间隙(松动)来配置的。这样,通过至少一方的台阶部24a相对于凸缘322是介由间隙来配置,即使支架24随着温度变化而在带长边方向伸缩,其伸缩也不会受到限制。

图7所示是加热器22的俯视图,图8所示是其分解立体图。

如图8所示,加热器22具有基体材料50、设置在基体材料50上的第一绝缘层51、设置在第一绝缘层51上的具有发热部60等的导体层52,以及覆盖导体层52的第二绝缘层53。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定影带20一侧(夹持部N一侧)按基体材料50、第一绝缘层51、导体层52(发热部60)、第二绝缘层53的顺序层叠,从发热部60发出的热经由第二绝缘层53向定影带20传递(参照图2)。

基体材料50是由不锈钢(SUS)、铁、铝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长条状的板材。另外,作为基体材料50的材料,除了金属材料之外,还可以使用陶瓷、玻璃等。在基体材料50使用陶瓷等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基体材料50和导体层52之间的第一绝缘层51。另一方面,由于金属材料对急速加热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并且加工容易,因此适合于实现低成本化。即使在金属材料中,特别是铝和铜,由于具有高导热性和难以发生温度不均,所以优选使用。另外,不锈钢与它们相比,具有可以廉价地制造的优点。

各绝缘层51、53由耐热性玻璃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来构成。另外,作为这些材料,也可以使用陶瓷或聚酰亚胺(PI)等。

导体层52由具有多个阻抗发热体59的发热部件60、多个的电极61以及将它们电连接的多个作为导体的供电线62来构成。各阻抗发热体59通过设置在基体材料50上的多个供电线62,与三个电极61中的任意两个并列电连接。

发热部60例如是通过丝网印刷等将调和了银钯(AgPd)或玻璃粉末等的糊状物涂覆到基体材料50上,然后通过对该基体材料50进行烧结而形成的。作为发热部60的材料,除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银合金(AgPt)或氧化钌(RuO2)的阻抗材料。

供电线62由电阻值比发热部60小的导体构成。作为供电线62及电极61的材料,可以使用银(Ag)或银钯(AgPd)等,并通过对这样的材料进行丝网印刷等来形成供电线62及电极61。

图9所示是连接器70被连接到加热器22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具有树脂制的壳体71,和设置在壳体71上的多个接触端子72。各接触端子72由板簧构成,与供电用的线束73连接。

如图9所示,连接器70以从表面侧和背面侧一起夹住加热器22和加热器支撑件23的方式来安装。在该状态下,设置在各接触端子72的前端的接触部72a通过与各自对应的电极61弹性接触(压接),发热部60就借助于连接器70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源电连接了。由此,成为能够从电源向发热部60供给电力的状态。另外,为了确保与连接器70的连接,各电极61的至少一部分未被第二绝缘层53覆盖而成为露出的状态(参照图7)。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的阻抗发热体59中,由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构成的第一发热部(第一阻抗发热体组)60A,和由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构成的第二发热部(第二阻抗发热体组)60B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发热控制的构成。具体来说就是,构成第一发热部60A的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分别经由第一供电线62A与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一电极61A连接。另外,构成第一发热部60A的各阻抗发热体59经由第二供电线62B与设置在第一电极61A一侧的相反的端侧的第二电极61B连接。另一方面,构成第二发热部60B的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经由第三供电线62C或第四供电线62D与设置在基体材料50的长度方向一端的(第一电极61A之外的)第三电极61C连接。另外,这些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与第一发热部60A的各阻抗发热体59同样地经由第二供电线62与第二电极61B连接。

另外,各电极61A~61C经由上述的连接器70与电源64连接,并从电源64来供给电力。电极61A和电源64之间设置有作为切换部件的开关65A,通过开关65A的开启ON和关闭OFF,能够切换电压的施加。同样地,电极61C和电源64之间设置有作为切换部件的开关65C,通过开关65C的开启ON和关闭OFF,能够切换电压的施加。更进一步地,这些开关65A、65C的开启ON关闭OFF以及向加热器22供给电力的时机是由控制电路66来控制的。另外,控制电路66基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这些控制。例如,可以根据设置在定影夹持部N的入口或出口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纸张的通过纸张时机,并能够对是否供给加热器22电力及开关65A、65C进行切换。

在对第一电极61A及第二电极61B施加电压的情况下,通过使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通电,仅第一发热部60A发热。另一方面,在对第二电极61B及第三电极61C施加电压时,通过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通电,只有第二发热部60B发热。另外,如果对所有的电极61A~61C都施加电压,就能够使第一发热部60A及第二发热部60B双方的(全部)阻抗发热体59发热。例如,在对A4尺寸(通过纸张宽度:210mm)以下的比较小的宽度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仅使第一发热部60A发热,在对超过A4尺寸(通过纸张宽度:210mm)的比较大的宽度尺寸的纸张进行通过纸张时,通过在第一发热部60A之外使得第二发热部60B也发热,就能够形成与纸张宽度对应的发热区域。

但是,为了实现图像形成装置及定影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作为配置在定影带内侧的部件之一的加热器的小型化是重要的。即,通过减小加热器的短边方向(图10中的箭头Y方向:沿着设有加热器22的发热部60A、60B的面上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或者是与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不同于与图10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即加热器22的厚度方向的方向),能够使定影带小口径化,进而能够实现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具体而言,作为减小加热器短边方向的方法,例如可举出以下三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减小发热部(阻抗发热体)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但是,减小发热部短边方向时,由于定影带被加热的加热区域的宽度变小,在需要同样确保对定影带施加的热量的情况下,会产生升温峰值变高的问题。升温峰值升高时,被设置在加热器背面的恒温器、保险丝等的过度升温检测装置的温度有可能超过耐热温度,或者过度升温检测装置有可能误动作。另外,升温峰值变高时,由于从加热器向定影带的传热效率也降低,所以从能量效率的观点出发并非优选。这样,就存在难以采用使发热部在短边方向上变小的方法的情况。

作为第二种方法,是对于没有设置发热部、电极、供电线的部分减小短边方向上的长度。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发热部与供电线之间、电极与供电线之间的间隔变小,因此有可能无法确保绝缘性。鉴于现有的加热器的结构,使发热部与供电线之间、电极与供电线之间的间隔进一步减小处于困难的状况。

作为剩下的第三种方法,是使供电线在短边方向上变小的方法。该方法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具有可以实现的余地。但是,减小供电线的短边方向上的长度时,由于供电线的电阻值变大,因此有可能在加热器的导电路径上产生预想之外的分流。特别是为了应对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而增大发热部的发热量,来减小发热部的电阻值时,由于供电线的电阻值和发热部的电阻值相对接近,所以就容易发生预想之外的分流。作为避免这种预想之外的分流的方法,考虑的是通过将供电线在短边方向上变小的量来相应地增大厚度方向(与长度方向及短边方向交叉的方向),从而确保截面积,并抑制供电线的电阻值的变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变得难以对供电线进行丝网印刷,就会被迫进行供电线的形成方法的变更。因此,难以采用增厚供电线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实现加热器的短边方向的小型化,需要在预见电阻值上升的基础上来减小供电线的短边方向长度,并需要另外采取对策来应对随此可能发生的预想之外的分流。

下面,以上述加热器22为例,来说明预想之外的分流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图11所示的加热器22中,为了仅使第一发热部60A的各阻抗发热体59发热而在第一电极61A和第二电极61B里施加电压时,通常电流会流过第一供电线62A,并通过两端以外的各阻抗发热体59而流向第二供电线62B。

但是,由于伴随上述小型化的供电线的电阻值的增大、伴随发热量提高的发热部的电阻值的降低,而使得供电线和发热部各自的电阻值的差变小时,就如图12所示地,会产生预想之外的路径的分流。即,通过图12中的左起第二个阻抗发热体59的电流的一部分,会在前方的第二供电线62A的分歧部X处朝着与第二电极61B一侧的相反侧流动。然后,分流后的电流通过图12中的左端的阻抗发热体59,并进一步依次通过第三供电线62C、第三电极61C、第四供电线62D、右端的阻抗发热体59后,与第二供电线62B合流。

如此,在图12所示的加热器22中,包括第二供电线62B中的从分歧部X向图的左侧延伸的部分、构成第二发热部60B的两端的各阻抗发热体59、第三电极61C、第三供电线62C以及第四供电线62D的部分,构成了以预想之外的路径来流过电流的分歧导电路径E3。

另外,如果加热器22的导电路径是至少具有连接第一发热部60A和第一电极61A的第一导电部E1、从第一发热部60A向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中的第一方向S1(图12的右侧)延伸并与第二电极61B连接的第二导电部E2、和从第二导电部E2在与第一方向S1相反的第二方向S2(图12的左侧)里分歧后不经由第一导电部E1而与第二导电部E2或第二电极61B连接的分歧导电路径E3时,这种预想之外的分流就可能在对第一发热部60A通电时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分歧导电路径E3上设置有第二发热部60B和第三电极61C,但在没有设置第二发热部60B及第三电极61C的导电路径、或即使是设置有除此以外的导电部件的导电路径,也存在着产生预想之外的分流的可能性。

然后,在发生了预想之外的分流时,由于电流在未设想过的路径中流过,所以就会因为供电线的发热而在加热器22的温度分布中产生不均。例如,在图13所示的加热器22中,从第一电极61A向第一发热部60A的各阻抗发热体59均匀地流过各为20%的电流,其中通过图中左起第二个阻抗发热体59的电流在其前方的分歧部X中分流5%时,在按每个阻抗发热体59被划分的各块内产生的供电线的发热量就如图中的表所示。

这里,由于各供电线在加热器22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短,该部分中的发热量很少,因此就忽略该发热量,并且仅计算各供电线在加热器2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部分所发生的发热量。具体来说就是计算在第一供电线62A、第二供电线62B、第四供电线62D在各自的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中所产生的发热量。另外,由于发热量(W)以下式(1)表示,因此图13的表所示的发热量为方便起见是以流经各供电线的电流(I)的二次方来计算的。因此,图13的表所示的发热量的数值只不过是简单地计算出的值,与实际的发热量不同。

W(发热量)=R(电阻)×I

根据图13来具体说明发热量的计算方法时,在第一块中,由于流过第一供电线62A的电流为100%,流过第四供电线62D的电流为5%,因此各自的二次方的和10025(10000+25)就成为第一块中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另外,在第二块中,由于流过第一供电线62A的电流为80%、流过第二供电线62B的电流为5%,流过第四供电线62D的电流为5%,因此它们的二次方的共计值6450(6400+25+25)就成为第二块中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另外,在其他的块中,也同样地计算发热量。

然后,图14所示是图13的表中示出的各块的总计发热量图。如图14所示,各块的总计发热量由于上述预想之外的分流的影响,以发热区域中央的第四块为基准是左右不对称的。

另外,即使在对所有的发热部都通电的情况下,由于流过导电部的电流的大小差,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也会左右不对称。即,如上所述,在使加热器22小型化时,由于电极、导电部的配置也受到制约,所以也难以使得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左右对称。另外,如上所述,在试图实现装置的高速化的情况下,由于导电部中流动的电流值变大,左右的差也变大,所以就不能忽视其差。以下,对于在所有的发热部里都通电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所有的发热部里都通电时,在左右两端的阻抗发热体59以及与其连接的供电线62C、62D中也流过20%的电流,这一点与上述的情况不同。对此,流到供电线62A的电流的值与之前相同。此时,在第一块中,由于流过第一供电线62A的电流为100%,流过第四供电线62D的电流为20%,因此各自的二次方的共计值10400(10000+400)就成为第一块中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另外,在第二块中,由于流过第一供电线62A的电流为80%、流过第二供电线62B的电流为20%,流过第四供电线62D的电流为20%,因此它们的二次方的共计值7200(6400+400+400)就成为第二块中的供电线的总计发热量。另外,在其他的块中,也同样地计算发热量。

然后,如图16所示,各块的总计发热量以发热区域中央的第四块为基准是左右不对称的。特别是,与所有的阻抗发热体59连接的第二供电线62B的下游侧、即第七块中电流值变大为120%,就在左右的发热量中产生了差。

这种左右非对称的供电线的发热量的不均,就成为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的原因。当加热器22的温度在长度方向上不均时,由于定影在纸张上的图像在温度高的部分光泽度高,在温度低的部分相反地光泽度变低,所以就有可能发生整体的光泽不均匀,从而可能导致画质的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均等地加热小尺寸纸和大尺寸纸,各块的长度都是相同设置的。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进行上述的部分通电的情况(通过小尺寸纸的情况)和对所有的发热部都通电的情况下(通过大尺寸纸的情况),为了分别抑制加热器22长度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光泽不均或图像光泽不均匀),采取如下说明的对策。

如图17所示,分别支承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及另一侧的端部的凸缘321、322通过各自独立的加压机构来加压,定影带20通过该加压被压接到加压辊21上并形成夹持部N。

在不需要变更加压条件的情况下(详细而言,后述),对凸缘321的加压力F

图18所示是加热器22和定影装置9内的其他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图,图的上侧所示是加热器22,中间所示是定影装置9内的各部件,并显示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关系。另外,图的下侧所示是各长度方向的位置中的定影带20的温度(温度T)的分布。图18中通过的纸张P是加热器22对应的小尺寸的纸张,例如是A4尺寸的纸张。

如图18的上侧所示,对应于小尺寸的纸张,在加热器22中仅对第一发热部60A通电。此时,如上所述,加热器22的发热量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图的左侧)变大,如图18的下侧所示,定影带20的温度T也在图的左侧变大。这里,"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发热量大"是指用以单个加热器22来测定时的发热量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从上述等加压条件来改变加压机构对各凸缘321、322的加压力,并根据定影带20的温度T的分布(或者加热器22的发热量的分布)来变更加压力。具体来说就是,如图18的中间所示,将对于支承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一侧的端部的凸缘321的加压力变更为比加压力F

另外,如图19所示,在通过大尺寸纸(例如A3尺寸的纸张)时,即在所有的发热部都通电时,长度方向另一侧的温度T(加热器22的发热量)会比一侧的大。这时,将对凸缘321的加压力不从等加压条件来改变地设定为加压力F

加压力和夹持压能够采用压力分布测量系统进行面压测量,并将加压区域中的加重除以面积来计算。具体而言,可以使用表面压力分布测量系统(霓达公司制:I-SCAN)等。

夹持部宽度的测定方法是将事先由其他图像形成装置制作的实黑图像在定影装置中进行通过纸张的途中,强制停止定影装置并使其停止10秒钟后,在抽取了实黑图像的实黑图像上,能够形成夹持部宽度的光泽部分。

通过测量该光泽部分的宽度,就能够知道夹持部宽度。另外,夹持部宽度的测定方法也可以将OHP纸在夹持部进行通过纸张,并在持续一定时间的接触状态后抽出OHP纸,通过测定所形成的夹持部的痕迹的宽度来获知夹持部宽度。

接着,通过图20来对以上说明的各个加压条件的切换时机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首先当电源投入图像形成装置1时(步骤S0),电力就被供给到定影装置里了。此时,加压机构运转,定影带20以等加压条件被推压到加压辊21上(步骤S1)。

当图像形成装置1收到印刷指令时(步骤S2),图像形成装置1识别印刷的纸张的尺寸,并开始印刷动作(图像形成动作)(步骤S3)。还有,这里所说的印刷动作(图像形成动作)是指,如上所述地,从印刷指令到达图像形成装置,开始用于印刷的各种动作(定影带至定影温度为止的加热,或输送纸张的各种辊的旋转动作等)起,直到最后的纸张中的印刷结束后被排纸到装置外,并结束用于印刷的各种动作为止。

当印刷动作开始时,通过加热器22将定影带20加热至目标温度以及维持在该温度,形成能够进行定影动作的状态。在印刷动作开始后,根据被打印的纸张尺寸,来改变对定影带20加压的加压机构的加压条件(步骤S4)。具体来说就是如上所述地,在小尺寸纸的情况下设定为第一加压条件,在大尺寸纸的情况下设定为第二加压条件(步骤S5A、5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的是第一加压条件或第二加压条件中的某一个,根据纸张的尺寸等印刷条件,也可以设置成设定为等加压条件的情况。另外,作为改变上述印刷动作开始后的加压条件的时机,能够设定为例如印刷动作刚开始后或到最初的纸张进入定影装置为止的规定的时机等的时机。

然后,在加压机构以在步骤S5A、5B设定的加压条件的状态,在定影装置里进行通过纸张。然后,对所有的纸张的定影动作结束,并且印刷动作结束时(步骤S6),将加压机构改变为等加压条件(步骤S7)。

如上所述,根据通过纸张的纸张尺寸来改变加压条件,能够在定影带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使得定影动作时的纸张的定影性能对齐,并且能够抑制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光泽不均匀。另外,通过在印刷动作执行时以外设定为等加压条件,能够极度减少加压力的左右偏差所产生的时间,并能够抑制定影带20及加压辊21的磨损的左右偏差。

接下来,依次说明设定了与上述不同的加压条件的切换时机的实施例。

在图21所示的流程图的实施例中,印刷动作开始后(步骤S3),直至在定影装置中通过了B张的纸张为止,不进行加压条件的变更并设定为等加压条件(步骤S11 A、11B)。另外,定影装置中通过B张的纸张时是指设置在定影夹持部N的出口侧的传感器检测到第B张的纸张的后端的时刻。然后,通过B张的纸张后,根据纸张尺寸来进行加压条件的变更(步骤S5A、5B)。之后,在印刷动作结束后再次变更为等加压条件等的步骤是同样的。另外,图21所示是印刷的纸张在B张以上的情况,在比B张少的情况下,就不改变等加压条件地结束印刷动作。

刚开始印刷动作后,加热器22及定影带20的温度偏差小。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到通过B张为止将加压条件设定为等加压条件,就能够以等加压条件在不易产生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光泽不均匀的时间段加压。因此,与上述在刚开始印刷动作后变更加压条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产生加压偏差的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的磨损的左右偏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定影装置中通过第B张纸张后变更加压条件的,但并不限于此,通过在与第B张的纸张排出到机外后或通过定影装置的入口侧后等对应的位置里设置传感器,就能够选择这些时机。另外,也可以在印刷动作开始后经过规定的C时间,根据纸张尺寸来变更加压条件。即使在该情况下,将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不易产生定影不均匀的时间带设定为等加压条件,能够进一步抑制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的磨损的左右偏差。另外,关于C时间,不限于从印刷动作开始时起,可以选择从最初的纸张通过了规定的定位辊的时刻起、或从到达定影装置时开始等的时机。另外,B张或C时间可以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生产率或定影带的热容量、纸张的线速度或纸张厚度等来选择最佳的值,例如可以设定为B=2张、C=10秒。

接着,说明根据温度检测机构的检测温度来变更加压条件的情况。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也是与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与定影带20相向而对地分别设置了用于检测定影带20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检测机构41a、41b。作为温度检测机构41a、41b,例如能够采用热敏电阻,此外也能够适当地使用公知的温度检测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是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分别被设置在与通过定影夹持部的小尺寸的纸张P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及另一侧端部对应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被分别设置在与第二块和第六块对应的位置里。

根据该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检测出的温度Tb和温度Ta的差是否超过所设定的阈值的温度差T1,判断加压条件的变更的有无。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机构41a、41b的温度检测结果用于通过小尺寸纸时的加压条件的判断。

具体来说就是,如图23所示,当印刷指令发出,开始小尺寸纸的印刷动作时(步骤S2、S3),就每隔规定的时间来由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检测温度Ta、Tb。然后,在温度Ta比温度Tb大了温度T1以上时(步骤S41),将加压机构变更为第一加压条件,并减小长度方向一侧的加压力。即,使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检测到的温度高的一侧的加压力变小。之后,在印刷动作结束后再次变更为等加压条件等的步骤是同样的。另外,在印刷动作中温度差没有超过T1时,就直接结束印刷动作(步骤S43)。

另外,也可以在对应于大尺寸纸的宽度方向端部的位置里设置温度检测机构。例如,如图24所示,温度检测机构41a、41b分别被设置在与大尺寸的纸张P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及另一侧端部对应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被分别设置在与第一块和第七块对应的位置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温度检测机构41a、41b的温度检测结果用于通过大尺寸纸时的加压条件的判断。

具体来说就是,如图25所示,开始大尺寸纸的印刷动作时(步骤S2、S3),就每隔规定的时间来由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检测温度Ta、Tb。然后,在温度Tb比温度Ta大了温度T2以上时(步骤S42),将加压机构变更为第二加压条件,并减小长度方向另一端的加压力。即,使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检测到的温度高的一侧的加压力变小。

如上所述,通过温度检测机构41a、41b来检测定影带20的温度,能够以更适当的时机来改变加压条件,就能够抑制加热器2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即,能够有效地抑制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光泽不均匀。更进一步地,能够进一步减少产生加压偏差的时间,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的磨损的左右偏差。

为了有效地防止图像的光泽不均匀和定影性的不均匀,优选的是将温度T1、T2设定在20deg以下。另外,需要考虑温度检测机构41a、41b的温度检测误差、配置的误差、纸张输送位置相对于定影夹持部的偏差以及各阻抗发热体59的配置的误差来设定温度T1、T2。即,为了抑制这些因素引起的误检测,更为优选的是将温度T1、T2设定在10deg左右。

如上所述,对于大尺寸纸、小尺寸纸的各种情况,能够以各时机来变更加压条件。在一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变更为第一加压条件的条件和变更为第二加压条件的条件既可以是共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尺寸纸的情况下,是在印刷动作开始后立即变更为第一加压条件,但在大尺寸纸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通过B张纸后变更的,可以根据各个温度偏差的产生方法来适当地选择。另外,也可以仅对某一尺寸的纸张来变更加压条件。

另外,作为与上述时机不同的时机,也可以仅在对定影装置通过纸张中(纸张P通过图2的定影夹持部N时)变更加压条件。由此,就不会极度损害防止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定影性的不均匀的效果,并能够进一步减少产生加压偏差的时间。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与等加压条件的情况相比,是对保持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定影带20的凸缘来减小加压力的,但与此相反,也可以是对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小的一侧来增大加压力的结构。

更进一步地,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将加压条件返回到等加压条件的时机是在印刷动作结束之后的,但也可以是最后的纸张刚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排出之后(刚刚排出到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机外之后)、或最后的纸张刚通过定影装置之后(纸张P的后端刚刚通过了图2的定影夹持部N之后)。由此,就不会极度损害防止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定影性的不均匀的效果,并能够进一步减少产生加压偏差的时间。

接着,对用于加压凸缘321、322并改变其加压力的加压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26(a)所示,定影装置9具有用于对设置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一侧的凸缘321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80A。加压机构80A具有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33、作为加压机构的加压杆81、作为加压力调整机构的凸轮82等。

弹簧33的一端与凸缘321连接,另一端与加压杆81连接。

加压杆81在其长度方向一端部具有支点81a。支点81a被固定在定影装置9的框架部(例如图3的侧壁部28)上,加压杆81被设置为能够以支点81a为中心旋转(参照图26a的两箭头)。加压杆8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凸轮82抵接,与凸轮82抵接一侧(图26a的右侧)的相反侧的面与弹簧33连接。

凸轮82被设置为能够以凸轮轴82a为中心旋转。另外,凸轮轴82a与驱动控制机构83连接。

驱动控制机构83具有对凸轮轴82a施加旋转驱动力的电动机84、控制电动机的控制部85。

加压杆81的一端侧通过凸轮82来被加压,由此,该加压力就经由弹簧33传递到凸缘321,定影带20就朝着加压辊21一侧被加压了。

如图26(b)所示,与加压凸缘321的加压机构80A同样地,在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加压凸缘322的加压机构80B。加压机构80B具有与加压机构80A基本相同的结构。设置在加压机构80A、80B中的各自的凸轮82具有共通的凸轮轴82a,并通过共通的驱动控制机构83来被施加驱动力后仅旋转相同的相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凸轮82,82的相位错开120度。使凸轮轴82a旋转的驱动控制机构是由以120度间隔来驱动的脉冲电动机驱动机构构成的。另外,各加压杆81被设置为能够以支点81a为中心独立地旋转。

通过加压机构80A对凸缘321加压,加压机构80B对凸缘322加压,定影带20就与加压辊21压接,并形成定影夹持部N。

通过驱动控制机构83旋转凸轮轴82a来对凸缘321,322进行加压力的变更。即,通过各凸轮82以凸轮轴82a为中心的旋转,来改变与加压杆81抵接的面,并改变其加压力。

在等加压条件下,如图26(a)及图26(b)所示,加压机构80A、80B的双方的凸轮82将其长径一侧(半径R1侧)朝向加压杆81,并且各加压力被设定为相同加压力即加压力F

如图27(a)及图27(b)所示,通过使凸轮轴82a旋转规定的旋转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图26a的相位顺时针旋转120度),就能够变更到第一加压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加压机构80A的凸轮82使短径一侧(半径R2侧)与加压杆81抵接,加压机构81B的凸轮82使长径一侧与加压杆81抵接。通过使加压机构80A的凸轮82与加压杆81抵接的面从长径一侧变化到短径一侧,凸轮82对加压杆81的加压力就变小,相应地,弹簧33对凸缘321的弹簧负荷也变小。即,对凸缘321进行加压的力变小。另一方面,加压机构80B一侧的加压力不变化。由此,各加压力就被设定为加压力F

另外,如图28(a)及图28(b)所示,通过使凸轮轴82a旋转不同于朝着第一加压条件变更时的规定的旋转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图26a的相位顺时针旋转240度),就能够变更到第二加压条件。具体来说就是,加压机构80A的凸轮82使长径一侧与加压杆81抵接,加压机构81B的凸轮82使短径一侧与加压杆81抵接,来将各加压力设为加压力F

这样,通过错开加压机构80A、80B的各凸轮82,82的相位,就能够以共通的凸轮轴82a使凸轮82,82旋转,并变更各自的加压条件,从而能够在减小加压机构80A、80B的驱动力的同时,防止各凸轮82,82产生旋转相位的偏移。

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减小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加压力的结构的加压机构,但也可以是增大发热量小的一侧的加压力的结构的加压机构。即,也可以是在第一加压条件下增大加压机构80B的加压力,在第二加压条件下增大加压机构80A的加压力的结构。

作为一例,能够采用图29(a)及图29(b)所示的加压机构80A及加压机构80B。与上述的加压机构不同的是,凸轮82的短径一侧(半径R2侧)的范围较大,长径一侧(半径R1侧)的范围较小。加压机构80A和加压机构80B的相位相差120度这一点是相同的。图29(a)及图29(b)所示是等加压条件的情况,通过从图的状态顺时针旋转120度,加压机构80B的凸轮82使长径一侧与加压杆81抵接,并变更为加压机构80B的加压力F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变更加压机构80A、80B的加压力的情况,但也可以是通过改变加压机构80A、80B的加压力,定影带20对加压辊21的压入量变化,并且定影夹持部宽度变化的构成。

例如,如图3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压机构80A中,代替弹簧33的是在加压杆81上设置有向凸缘321一侧突出并与凸缘321抵接的加压部81b。另外,加压机构80B也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在采用上述弹簧33的结构中,即使加压杆81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弹簧33的压缩量的变化,其变化量就会被吸收。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321移动了相应于加压杆81向图的左右方向移动的量,定影带20对加压辊21的加压状态会变化。即,定影夹持部N的宽度会变化。

另外,在图30中例示了短径一侧的范围较窄的凸轮82的情况,但如图29所示,也可以采用长径一侧的范围较窄的凸轮82,并且是增大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小的一侧的定影夹持部N的宽度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通过相对减小加压机构的加压力,能够抑制加热器22或定影带20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即,能够抑制图像的光泽不均匀或光泽不均匀。因此,也能够应对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和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加压机构对支承定影带的凸缘进行加压的例子,但也可以如图31所示,加压机构对加压辊21的轴21d加压,并将加压辊21向定影带20推压。另外,在图31中,示出加压机构对加压辊21的轴21d加压的构成,但也可以对支承加压辊21的轴的轴承进行加压。

另外,本发明尤其适合于在短边方向上小型化的加热器。具体来说就是,优选的是将本发明适用于图32所示阻抗发热体59的短边方向尺寸R相对于加热器22(基体材料50)的短边方向尺寸Q的比(R/Q)在25%以上的加热器22。更进一步地,本发明更为优选的是适用于上述短边方向的尺寸比(R/Q)在40%以上的加热器22。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小型的加热器22,就能够期待更大的效果。

另外,为了抑制上述加热器22的温度的不均匀,也可以使用具有PTC特性的阻抗发热体。PTC特性是指温度变高时电阻值变高(在施加恒定电压时加热器输出功率下降)的特性。通过采用具有PTC特性的发热部,在低温时通过高输出就能够快速上升,而在高温时能够通过低输出来抑制过度升温。例如,如果PTC特性的TCR系数为300~4000ppm/度左右,就在确保加热器所需的电阻值的同时实现低成本化。更为优选的是,TCR系数为500~2000ppm/度。

电阻温度系数(TCR)可以使用下述式(2)来计算。式(2)中的T0为基准温度,T1为任意温度,R0为基准温度T0中的电阻值,R1为任意温度T1中的电阻值。例如,在图7所示的上述加热器22中,当第一电极61A和第二电极61B之间的电阻值在25℃(基准温度T0)下为10Ω(电阻值R0)、125℃(任意温度T1)下为12Ω(电阻值R1)时,从下式(2)计算的电阻温度系数就是2000ppm/℃。

电阻温度系数(TCR)=(R1-R0)/R0/(T1-T0)×10

另外,适用本发明的加热器并不限于具有如图7等所示的块状(四边形)的阻抗发热体59的加热器22,例如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如图33(a)或图33(b)所示那样的将直线折回那样的形状的阻抗发热体59的加热器22、或具有其他形状的阻抗发热体的加热器。另外,在图中,着色的部位表示阻抗发热体59。在图33(a)中,是从沿着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形成的供电线62A、62D开始,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里供电线一部分延伸的例子。另一方面,图33(b)所示是包括从沿着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形成的供电线62A、62D开始,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折弯的区域也作为阻抗发热体59来形成的例子。

另外,本发明除了上述定影装置之外,还可适用于如图34~图36所示的定影装置。以下,对图34~图36所示的各定影装置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图34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是,在相对于定影带20与加压辊21一侧为相反的一侧配置有推压辊90,并通过该推压辊90和加热器22夹着定影带20加热。另一方面,在加压辊21一侧,在定影带20的内周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91。夹持部形成部件91由支撑件24支承,通过夹持部形成部件91和加压辊21夹着定影带20来形成夹持部N。

在图34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也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设置有对定影带20和加压辊21中的至少一方加压而向另一方按压的加压机构,来使得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加压力相对于发热量小的一侧的加压力相对地变小。由此,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夹持压力就相对地变小。更进一步地,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夹持部宽度相对地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即,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的定影性的差,并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上的光泽偏差。因此,能够抑制纸张的图像不均匀和光泽不均匀。

接着,在图35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省略了前述的推压辊90,为了确保定影带20和加热器22的圆周方向接触长度,加热器22沿着定影带20的曲率形成为圆弧状。其它的构成与图34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构成相同。

最后,对图36所示的定影装置9进行说明。定影装置9由加热组件92、作为旋转部件(定影部件)的定影辊93、作为对置部件的加压组件94构成。加热组件92包括在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加热器22、加热单元19及加热带120。另外,定影辊93由实心的铁制芯棒21a、形成于该芯棒21a表面上的弹性层21b以及形成于弹性层21b外侧的脱模层21c构成。另外,在加热组件92相对于定影辊93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有加压组件94。加压组件94配置有夹持部形成部件95和支撑件96,并以包含这些夹持部形成部件95和支撑件96的方式将加压带97配置为能够旋转。然后,使得纸张P通过加压带97与加压辊93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2,对其进行加热及加压来定影图像。

在图36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由于加热组件92加热定影辊93,如前所述,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图中的深度方向)上的一侧与另一侧有发热量的偏差时,在定影辊93中,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也会产生温度的偏差。

于是,在图36所示的定影装置9中,设置有对作为旋转部件(定影部件)的定影辊93和作为对置部件的加压组件94的至少一方加压而向另一方按压的加压机构,来使得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加压力相对于发热量小的一侧的加压力相对地变小。由此,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夹持压力就相对地变小。更进一步地,加热器22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夹持部宽度相对地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2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即,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的定影性的差,并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上的光泽偏差。因此,能够抑制纸张的图像不均匀和光泽不均匀。

另外,关于配置在加热器22的基体材料50上的电极等的布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产生温度偏差的加热器。

例如,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其他的加热器的例子,图37所示的加热器22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所有的电极都被设置在长度方向的一侧。即,与图10等的加热器22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电极61B被设置在长度方向一侧。另外,如图37所示,由于第二电极61B被设置在长度方向一侧,因此与第二电极61B直接连接的供电线延伸至长度方向另一侧后折回,并与各阻抗发热体5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这些第二电极61B和各阻抗发热体59的供电线之中从连接各阻抗发热体59的部分至长度方向另一侧的折回部分为止称为第二供电线62B,将与折回部分连续朝着长度方向一侧延伸的部分至第二电极61B的部分称为第五供电线(导电体)62E。

在这样的加热器22中,仅对第一发热部60A通电时,以及对第一发热部60A及第二发热部60B通电时,也会分别产生如上所述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偏差。

首先,在仅对第一发热部60A通电的情况下,如图38及图39所示,预想之外的分流会朝着第三供电线62C一侧产生。因此,各块的总计发热量以发热区域中央的第四块为基准为左右不对称,长度方向一侧的发热量与另一侧相比变大。另外,在对第一发热部60A及第二发热部60B通电的情况下,如图40及图41所示,也会以第四块为基准总计发热量呈现左右非对称,长度方向另一侧的发热量与一侧相比变大。

然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上,通过使加热器22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加压机构产生的加压力比发热量小的一侧相对地小,就能够减小加热器22的发热量大的一侧的夹持部N中的夹持压力和夹持部宽度,并能够抑制加热器22的长度方向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即,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的定影性的差,并能够抑制在长度方向上的光泽偏差。因此,能够抑制纸张的图像不均匀和光泽不均匀。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说明的定影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干燥涂敷在纸张上的墨水的干燥装置,更进一步地,还能够适用于将作为覆盖部件的膜材热压接到纸张等片材表面的层压机,及对包装材料的密封部进行热压接的热封机等的热压接装置那样的加热装置。通过将本发明适用于这样的装置,能够抑制加热器2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一侧的温度偏差引起的不良情况。

作为记录介质,除了用纸P(普通纸)以外,还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OHP片材等。

相关技术
  • 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加热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图像加热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复印装置和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83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