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隔热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6:40


隔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遮盖汽车的车窗以阻挡阳光进入车内的隔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车窗的玻璃的黑体辐射率(Emissivity),也就是所述车窗的玻璃受热后的再发射辐射率约0.84,所以当阳光照射到所述车窗时,一部分热能会被所述车窗直接反射出车外,另一部分热能会直接穿透所述车窗进入车内,而其余的84%热能则会被所述车窗的玻璃吸收,之后再分别向车内与车外二次辐射排出,此将导致车内温度上升,所以厂商或车主通常会在所述车窗处贴设一隔热膜借以遮阳隔热,然而由于所述隔热膜在吸收热能后,同样会分别向车内及车外二次辐射,因此隔热效果不佳,所述车窗现有的隔热设计仍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至少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缺点的隔热装置。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适用于安装于汽车内,所述汽车界定出乘坐空间,并包含车体,及嵌装于所述车体上的车窗,所述车体具有车壳,所述隔热装置包含座体单元,及隔热单元。所述座体单元设置于所述车体且对应遮挡在所述车窗内侧,所述座体单元具有透光性,并包括设置在所述车窗内侧的外膜片,及设置在所述外膜片内侧且周缘与所述外膜片接合的内膜片,所述外膜片与所述内膜片相配合界定出对应所述车窗位置的隔热空间,所述隔热空间具有数个连通下侧且朝向所述乘坐空间的进气孔,及数个连通上侧且朝向所述车壳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气孔。所述隔热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座体单元的所述外膜片面向所述隔热空间的一侧上的隔热层。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座体单元还包括至少一支撑在所述外膜片与所述内膜片之间以维持间距的支撑柱。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外膜片具有面向所述车窗且表面光滑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全面贴靠于所述车窗上。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外膜片具有面向所述车窗且中央内凹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周边贴靠于所述车窗上,且所述外侧面中央与所述车窗相间隔形成间隔空间。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每一所述进气孔皆为上下等宽的穿孔。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每一所述进气孔皆为下宽上窄的锥形孔,面向所述乘坐空间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背向所述乘坐空间的一端的宽度。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隔热单元还包括贴设在所述座体单元的外膜片面向所述车窗的一侧上的隔热层。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座体单元的所述外膜片与所述内膜片的材质都是PC、PET、TAC、或PVC。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座体单元的所述外膜片与所述内膜片的厚度皆为0.1㎜~2㎜。

本发明的隔热装置,所述隔热单元的所述隔热层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钨或纳米氧化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隔热装置不仅能通过所述隔热单元阻挡阳光,更能通过所述座体单元导引热能经由所述车壳散出,所以隔热性佳。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使用示意图,说明本发明隔热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

图3是一不完整的剖视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

图4是一不完整的剖视放大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

图5是一不完整的剖视放大图,说明本发明隔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

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隔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

图7是一不完整的剖视侧视图,说明所述第三实施例;

图8是一不完整的剖视放大图,说明所述第三实施例;

图9是一不完整的剖视放大图,说明本发明隔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以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2、3、4,本发明隔热装置2的一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安装于一汽车1内,所述汽车1可以是一般轿车或休旅车。所述汽车1界定出一乘坐空间11,并包含一车体12,及一嵌装于所述车体12上的车窗13,所述车体12具有一由金属材质制成的车壳121,及一设置在所述车壳121内面且可由泡棉材质制成的内装122,所述车壳121与所述内装122间形成有一缝隙123。所述车窗13可以是前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全景挡风玻璃、侧窗或天窗,本第一实施例是以所述车窗13为全景挡风玻璃,而且所述隔热装置2是设置在对应副驾驶座的上方位置为例来说明,但实施上所述隔热装置2的形状、尺寸及安装位置皆不以此为限。而所述隔热装置2包含一座体单元3,及一隔热单元4。

所述座体单元3设置于所述车体12内且对应遮挡在所述车窗13内侧,在本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座体单元3是以其上侧边及右侧边插入所述车壳121与所述内装122间的缝隙123中被夹压定位,但其定位方式不以插入所述缝隙123为限,也可以采用吊挂、粘贴或锁固等固定方式。所述座体单元3具有透光性,并包括一设置在所述车窗13内侧的外膜片31、一设置在所述外膜片31内侧且中央与所述外膜片31相间隔而周缘与所述外膜片31相接合的内膜片32,及四个彼此间隔地支撑在所述外膜片31与所述内膜片32间以维持间距的支撑柱33。

所述外膜片31为一平板,并具有一面向所述车窗13且表面光滑的外侧面311,所述外侧面311全面贴靠于所述车窗13上。所述内膜片32为一凹盘,并具有一呈矩形的内侧壁321、一由所述内侧壁321的上缘往所述外膜片31的方向弯折延伸并形成有凹凸齿形的上边壁322、二分别由所述内侧壁321的左、右两侧缘往所述外膜片31的方向弯折延伸的侧边壁323,及一由所述内侧壁321的下缘往所述外膜片31的方向弯折延伸并具有排孔的下边壁324。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支撑柱33是由所述内膜片32的内侧壁321同体往所述外膜片31的方向突出而成,但实施上不受限于此,也可以是由所述外膜片31同体往所述内膜片32的方向突出而成,要注意的是支撑柱33的数目不限于四个,依实际需求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以上。所述外膜片31与所述内膜片32的材质都是PC、PET、TAC或PVC,本第一实施例是采用透明的PC薄膜,而且所述外膜片31与所述内膜片32的厚度皆为0.1㎜~2㎜,较佳的厚度为0.5㎜。

通过上述设计,所述外膜片31与所述内膜片32相配合界定出一对应所述车窗13位置的隔热空间34,所述隔热空间34具有数个连通下侧且朝向所述乘坐空间11的进气孔35,及数个连通上侧且朝向所述车壳121的排气孔36。所述进气孔35是排列形成在所述下边壁324上,即前述的排孔,每一所述进气孔35如图4所示皆为上下等宽的穿孔。所述排气孔36是形成在所述上边壁322,而且本第一实施例的所述上边壁322与所述外膜片31相对应的侧缘一起插入所述缝隙123内,使得所述排气孔36进入所述缝隙123内,但在实施上所述上边壁322与所述外膜片31相对应的侧缘也可以不插入所述缝隙123,而是邻近地位于所述缝隙123外侧,但是所述排气孔36排出的热气仍能对流至所述车壳121进行热交换。此外,所述上边壁322与所述下边壁324也可以上下颠倒设置,甚至在设计上也可以改变所述上边壁322的形状,使所述上边壁322的形状相同于所述下边壁324,或是改变所述下边壁324的形状,使所述下边壁324的形状相同于所述上边壁322,在此不再说明。由于所述座体单元3是倾斜设置在所述车体12内,所以所述排气孔36的位置高于所述进气孔35。

所述隔热单元4包括一设置在所述座体单元3的所述外膜片31面向所述隔热空间34的一侧上的隔热层41,所述隔热层41的材质为纳米氧化钨或纳米氧化锌,具有防晒及隔热效果,当然其材质不以此为限,也可采用一般市售的隔热膜、多层光学膜或隔热纸等。

当阳光射入所述汽车1的车窗13,经过所述车窗13的反射、穿透及吸收后,继续向内照射的阳光及向内二次辐射的热能射入所述隔热装置2,会被所述隔热单元4的隔热层41反射及吸收,所述隔热层41吸收的热能会再同时向外及向内二次辐射,而且向内辐射的热能会滞留在所述隔热空间34的空气中,于此同时所述乘坐空间11内的空气会自所述进气孔35流入所述隔热空间34,携带所述热能自然地向上对流,并从所述排气孔36排放至所述缝隙123中,此时所述热能即会热交换传导至所述车壳121,再经由导热佳且面积大的所述车壳121快速地向外散出,可有效阻隔二次辐射的热能,并能达到通风散热的效果。

参阅图5,本发明隔热装置2的一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每一所述进气孔35皆为下宽上窄的锥形孔,面向所述乘坐空间11的一端的宽度大于背向所述乘坐空间11的一端的宽度,能顺畅导引空气向上进入所述隔热空间34,并能防止所述隔热空间34内的热气向下逆流出所述进气孔35。

参阅图6、7、8,本发明隔热装置2的一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所述外膜片31的所述外侧面311中央往内凹陷,所述外侧面311具有一位于中央且与所述车窗13相间隔形成一间隔空间315的隔空面部312、一位于所述隔空面部312周边且贴靠于所述车窗13上的贴靠面部313,及一连接所述隔空面部312与所述贴靠面部313的连接面部314。通过所述外膜片31的形状设计,除了能减少接触所述车窗13的面积以降低磨损,还能与所述车窗13间形成有所述间隔空间315,更有利于降低热传递或热辐射作用,可提升隔热效果。

参阅图9,本发明隔热装置2的一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三实施例,其差别在于:所述隔热单元4增加所述隔热层41的数量,还包括一贴设在所述座体单元3的所述外膜片31面向所述车窗13的一侧上的隔热层41,确能进一步提升隔热效果。当然实施上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加工方法,在所述外膜片31的整个表面包覆一层隔热层41,使其内、外侧面都被覆有所述隔热层41,在此不再说明。

综上所述,本发明隔热装置2设置在所述车窗13内侧,不仅能通过所述隔热单元4阻挡阳光,更能通过所述隔热空间34使二次辐射的热能经由所述车壳121散出,可预防车内温度升高,并能降低冷气的使用,具有优良的遮阳隔热效果,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的范围。

相关技术
  • 隔热性能测试装置、隔热性能测试方法及应用
  • 一种全天候狙击手隔热垫和隔热装置
  • 一种纳米微孔隔热板隔热层滚花加工装置
  • 真空隔热材料及使用了真空隔热材料的隔热箱及冰箱及制冷/空调装置及热水装置及设备及真空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
  • 真空隔热材料及使用了真空隔热材料的隔热箱及冰箱及制冷/空调装置及热水装置及设备及真空隔热材料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84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