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24:27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柔性屏技术的出现,带有柔性屏的电子设备已成为未来电子设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电子设备可以在小屏和大屏之间切换,使电子设备同时具有小屏的便携性,又具有大屏的体验。作为小屏使用时,电子设备处于收合状态,作为大屏使用时,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然而,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的中部位置因为电子设备壳体的间距变大而导致中间位置缺少支撑,从而在受力时容易凹陷,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常规电子设备的柔性屏容易凹陷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包括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

柔性屏,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柔性屏能够随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伸缩展开或收合;

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件能够朝向或背离所述柔性屏移动;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滑动部和驱动部,所述滑动部及所述驱动部均与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源连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以驱动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移动;

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支撑件,以带动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柔性屏移动以使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柔性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相对移动,柔性屏可以随着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相对移动而进行展开或收合,从而使电子设备在大屏和小屏之间切换,使电子设备同时具有小屏的便携优点,又具有大屏的体验。在柔性屏展开的过程中,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支撑件朝向或背离柔性屏移动,如此,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伸展状态下,使支撑件支撑在柔性屏的内侧面,在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下,有效缓解了柔性屏受到按压作用导致下陷的问题,进而保证了柔性屏及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拆解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装配状态下某一截面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与第一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及第一壳体等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和支撑装置装配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传动装置的运动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壳体与支撑件的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支撑件与支撑连杆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110-第一壳体;111-第一连接耳;112-第三导向结构;120-第二壳体;

200-柔性屏;210-柔性屏本体;220-柔性支撑件;221-固定块;

300-支撑装置;310-支撑件;311-第一导向结构;312-第二导向结构;313-第二连接耳;

400-传动装置;410-支撑连杆机构;411-第一支杆;412-第二支杆;413-第一连杆;414-第二连杆;420-传动杆;

500-驱动装置;510-动力组件;511-驱动电机;512-齿轮组;513-丝杆;520-移动件;521-滑动部;5211-限位部;522-驱动部;5221-连接孔位;523-螺纹部;

610-第一滑块;620-第二滑块;630-第三滑块;

70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考图1至图1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00、柔性屏200、支撑装置300和驱动装置500。

壳体100为电子设备的基础安装构件,其可以用于安装柔性屏200、支撑装置300和驱动装置500。壳体100包括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以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可相对伸展或收缩。可选地,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可以滑动连接。例如,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至少一者上设置导轨,另一者滑动连接于导轨,以使壳体100之间可以伸展或收合。另外,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还可以围设成容纳空腔,支撑装置300和驱动装置500等构件设置在容纳空腔内,从而可以通过壳体100对支撑装置300、驱动装置500等构件进行遮盖,一方面可以防止外部环境或人为影响支撑装置300、驱动装置500等构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容纳空腔内的构件进行遮盖,从而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性能。

柔性屏200为电子设备的显示、操作构件,其可以为用户提供显示功能,如,播放视频等。当然,用户还可以触摸柔性屏200的表面,以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柔性屏200设置在壳体100上,且柔性屏200能够随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相对移动而展开或收合。可选地,柔性屏200的一端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10,另一端可以设置于第二壳体120,如此,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伸展时,柔性屏200可以随着展开,从而以大屏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显示功能,且便于用户操作,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体验。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收缩时,柔性屏200随着收合,从而以小屏的形式展现给用户,方便于用户携带。可选地,可以是柔性屏200的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壳体120中,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壳体110上。此种方式可以使柔性屏200随着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伸缩而展开或收合,从而在大屏和小屏之间切换。

本申请实施中,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伸展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隔,柔性屏200在与该间隔相对的区域缺少支撑,从而在柔性屏200受到按压作用力时,与间隔相对的区域容易下陷,导致柔性屏200扭曲,甚至损坏,严重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在壳体100内且与上述间隔相对的区域设置支撑装置300,通过支撑装置300可以对柔性屏200进行支撑,从而有效防止柔性屏200受到按压作用力而下陷的问题。

支撑装置300为电子设备的承载构件,其可以为柔性屏200提供支撑作用力,以防止柔性屏200受压下陷。可选地,支撑装置300包括支撑件310。支撑件31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支撑件310能够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也即,支撑件310可以沿第一方向相对柔性屏200可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相对伸缩的方向垂直。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310可以是支撑板,支撑板的支撑表面与柔性屏200的内侧表面平行,保证支撑板与柔性屏200之间较佳的接触性,从而在支撑板的支撑作用下,柔性屏200可以保持平整而不扭曲。

为了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可相对伸缩运动,以及支撑件310可以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了驱动装置500,驱动装置500与支撑件310和第二壳体120分别连接。可选地,驱动装置500可以具有滑动部521和驱动部522,滑动部521及驱动部522均与驱动装置500的动力源连接,如此,通过一个动力源可以同时带动滑动部521和驱动部522运动。其中,滑动部521用于带动支撑件310移动,驱动部522与第二壳体120连接,并通过驱动部522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移动。

传动装置400为电子设备的动力传输构件,其用于将驱动装置500输出的动力传递至支撑件310。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装置400连接在滑动部521与支撑件310之间,从而可以带动支撑件310相对于柔性屏200移动,以使支撑件310支撑柔性屏200。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支撑件310能够支撑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需要防止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对支撑件310的运动产生干涉。如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展开的情况下,支撑件310能够支撑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收缩的情况下,支撑件310脱离柔性屏200,并回缩至第一壳体110内。

基于上述设置,在驱动装置500的驱动作用下,驱动部522将动力传递至第二壳体120,使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伸缩,与此同时,柔性屏200可以随着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相对伸缩而进行展开或收合,从而使电子设备可以在大屏和小屏之间切换,使电子设备同时具有小屏的便携优点,又具有大屏的体验。在柔性屏200展开的过程中,驱动装置500还通过相互传动连接的滑动部521和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沿第一方向靠近柔性屏200的内侧面,从而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伸展状态下,支撑件310能够支撑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在支撑件310的支撑作用下,有效缓解了柔性屏200受到按压导致下陷的问题,进而保证了柔性屏200及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图3至图5,为了实现驱动装置500驱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移动,以及通过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00包括动力组件510和传动连接于动力组件510的移动件520,在动力组件510的驱动作用下,移动件520可以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二方向与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相对伸缩的方向平行。可选地,动力组件510可以是直线动力组件,如气缸、液压缸、电动缸、电机丝杆滑块组件等。

可选地,参考图5,移动件520可以是长条形结构,滑动部521位于移动件520的一端,驱动部522位于移动件520的另一端。如此,动力组件510可以通过移动件520分别驱动传动装置400和第二壳体120运动,并通过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且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移动,从而实现壳体100的展开或收合。

参考图5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件520包括作为滑动部521的限位槽,该限位槽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移动的方向延伸设置。为了将传动装置400与驱动装置500传动连接,传动装置400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可移动地设置于限位槽中。随着连接部在限位槽内移动,当限位槽的其中一个端部与连接部止抵时,限位槽会将驱动装置500输出的动力和运动传递至连接部,并由连接部带动传动装置400运动,从而由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移动。与此同时,在限位槽与连接部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即,连接部在限位槽内移动时,驱动装置500无法向传动装置400传递动力和运动,使得传动装置400无法带动支撑件310移动,然而在限位槽相对于连接部移动的过程中,驱动装置500可以通过驱动部522带动第二壳体120移动,从而使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相对移动,进而实现壳体100的展开或收合。

可选地,限位槽的两端处分别设有限位部5211,通过各端的限位部5211与连接部止抵来带动传动装置400运动。具体为,连接部在限位槽内移动的情况下,连接部无法带动传动装置400运动,当连接部与限位槽一端的限位部5211止抵时,连接部会随着限位槽同步移动,并由连接部带动传动装置400运动,从而由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移动。相反,当连接部与限位槽另一端的限位部5211止抵时,连接部会随着限位槽反向移动,并由连接部带动传动装置400反向运动,从而由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反向移动。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支撑件310与壳体100产生运动干涉,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相对距离大于支撑件3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时,使支撑件310与柔性屏200的内侧面止抵。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对限位槽的长度进行特殊设计,并使限位槽沿第二方向具有一定的长度,以便于使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相对伸缩的过程,与支撑件31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柔性屏200内侧面的过程形成一定间隔。从而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展开之后,支撑件310与柔性屏200的内侧面止抵,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收合之前,支撑件310脱离柔性屏200的内侧面,进而有效防止上述两个过程出现运动干涉。

具体为,在电子设备切换至大屏的过程中,动力组件510通过移动件520的驱动部522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远离,以使壳体100逐渐伸展。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距增大到支撑件3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时,随着移动件520继续移动,限位槽的远离传动装置400一端的限位部5211与连接部止抵,从此刻开始,移动件520既通过驱动部522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远离,又通过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朝向柔性屏200移动,最终使支撑件310抵接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从而实现了电子设备的展开,并对柔性屏200进行支撑。

在电子设备切换至小屏的过程中,动力组件510通过驱动部522带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靠近,以使壳体100逐渐收缩。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距减小到支撑件3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时,随着移动件520继续移动,限位槽的靠近传动装置400一端的限位部5211与连接部止抵,从此刻开始,移动件520既驱动第二壳体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靠近,又通过传动装置400带动支撑件310背离柔性屏200移动,最终使支撑件310脱离柔性屏200的内侧面,并为壳体100避位,从而实现了电子设备的收合。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为防止支撑件310与壳体100发生触碰而产运动干涉,可以使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距增大或减小到略大于支撑件3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时,使支撑件310移入或移出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空间,从而保证了支撑件310的运动过程与壳体100的伸缩运动过程互不干扰,保证了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

参考图2、图6和图7,为了通过驱动装置500驱动支撑件310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本申请实施例的传动装置400包括传动杆420和支撑连杆机构410,支撑连杆机构410设置于支撑件31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通过支撑连杆机构410可以对支撑件310进行支撑,并通过传动杆420将支撑连杆机构410和驱动装置500连接,从而将驱动装置500输出的动力和运动传递至支撑连杆机构410;另外,支撑件310与第一壳体110滑动连接,传动杆420的一端与连接部铰接,另一端与支撑连杆机构410铰接。

基于上述设置,在驱动装置500的驱动作用下,当限位槽端部的限位部5211与连接部止抵时,限位槽会将动力和运动传递至连接部,由于传动杆420铰接在连接部和支撑连杆机构410之间,从而通过传动杆420可以将动力和运动从连接部传递至支撑连杆机构410,以通过支撑连杆机构410带动支撑件310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进而实现对柔性屏200的支撑作用或解除支撑作用。另外,由于支撑件31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可相对滑动,使得支撑件310能够高精度地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

继续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连杆机构410包括第一支杆411、第二支杆412、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支撑件310上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610和第二滑块620。其中,第一支杆4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块610及第一壳体110铰接,使得第一支杆411的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一滑块610转动,并随第一滑块610相对于支撑件310移动,第一支杆411的另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转动。第二支杆41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块620及第一壳体110铰接,使得第二支杆412的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滑块620转动,并随第二滑块620相对于支撑件310移动,第二支杆412的另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转动。

为了使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同步相向运动,在两者之间设置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具体为,第一连杆4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杆411和支撑件310铰接,使得第一连杆413的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杆411转动,另一端可以相对于支撑件310转动。第二连杆4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杆412和支撑件310铰接,使得第二连杆414的一端可以相对于第二支杆412转动,另一端可以相对于支撑件310转动。如此,支撑件310受力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柔性屏200时,支撑件310通过第一连杆413带动第一支杆411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转动,并通过第二连杆414带动第二支杆412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转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的同步转动,以使支撑件310保持平衡而不倾斜。

可选地,连接部为第三滑块630,传动杆4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块610和第三滑块630铰接。如此,在限位槽端部的限位部5211的带动作用下,第三滑块630随着限位槽移动,并通过传动杆420带动第一滑块610移动,与此同时,第一支杆411相对于第一滑块610转动,并随着第一滑块610移动,最终实现支撑连杆机构410的运动。

基于上述设置,在驱动装置500的驱动作用下,传动杆420通过第一滑块610对支撑件310施加作用力,一方面,支撑件310在第一滑块610的作用下朝向或背离柔性屏200移动,另一方面,第一滑块610还可以相对于支撑件310滑动。基于此,驱动装置500可以通过传动装置400实现支撑件310的移动,从而使支撑件310支撑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上,或者脱离柔性屏200的内侧面而收缩至第一壳体110内。在支撑件310移动的过程中,支撑连杆机构410还可以使支撑件310保持平衡,从而保证支撑件310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倾斜。

参考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420和第一滑块610两者的铰接点,与第一支杆411和第一滑块610两者的铰接点重合;第一支杆411和第一壳体110两者的铰接点,与第二支杆412和第一壳体110两者的铰接点重合;第一连杆413和支撑件310两者的铰接点,与第二连杆414和支撑件310两者的铰接点重合。基于上述设置,第一连杆413、第二连杆414和支撑件310三者共同围成三角形结构,通过三角形结构可以提高支撑连杆机构410的稳定性;第一连杆413、第一支杆411、第二支杆412和第二连杆414四者共同围成四边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支撑连杆机构41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第一支杆411与第二支杆412长度相等,第一支杆411、第二支杆412和支撑件310三者共同围成等腰三角形结构。由此,通过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可以使支撑件310两端的受力更加均匀,保证了支撑件310的平衡性。

第一连杆413与第二连杆414长度相等,第一连杆413、第一支杆411、第二支杆412和第二连杆414四者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结构。由此,通过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可以使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同步相向或相背运动,保证了支撑件310的平衡性。

另外,传动杆420和第一支杆411两者的铰接点、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两者的铰接点、以及第二支杆412和第二滑块620两者的铰接点共线,使得三个铰接点处的作用力更加均匀,从而使支撑件310更加平衡且不易倾斜。

参考图8,为了提高支撑件310的运动精度,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支撑件310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结构311和第二导向结构312,其中,第一滑块610与第一导向结构311滑动连接,第二滑块620与第二导向结构312滑动连接,第二方向为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相对移动的方向。可选地,第一导向结构311可以是滑槽或滑轨,第一滑块610可以沿第一导向结构311相对于支撑件310滑动,从而保证第一滑块610与支撑件310之间的运动精度。同样地,第二导向结构312可以是滑槽或滑轨,第二滑块620可以沿第二导向结构312相对于支撑件310滑动,从而保证第二滑块620与支撑件310之间的运动精度。基于上述设置,在支撑连杆机构410运动时,可以分别使第一滑块610和第二滑块620相对于支撑件310运动,以使支撑件31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柔性屏200,由于第一滑块610与支撑件310之间的运动精度,以及第二滑块620与支撑件310之间的运动精度得以保证,大大提高了支撑件310的运动精度。

参考图7和图8,为了将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110上,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壳体110上设置第一连接耳111,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均与第一连接耳111铰接。可选地,在第一连接耳111上开设通孔,相应地,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的端部均开设通孔,将第一连接耳111、第一支杆411和第二支杆412各自的通孔对齐,并穿入销轴,通过销轴实现三者的铰接。

为了将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转动连接在支撑件310上,本申请实施例在支撑件310上设置第二连接耳313,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均与第二连接耳313铰接。可选地,在第二连接耳313上开设通孔,相应地,在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上均开设通孔,将第二连接耳313、第一连杆413和第二连杆414各自的通孔对齐,并穿入销轴,通过销轴实现三者的铰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展开的情况下,支撑件310支撑于柔性屏200,且支撑件310与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20中的至少一者之间具有浮动间隙。基于此浮动间隙,一方面可以保证支撑件310能够顺利移入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空间,并支撑在柔性屏200的内侧面,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支撑件310与壳体100之间具有一定的浮动量,以防止支撑件310与壳体100触碰而产生运动干涉。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杆420还可以直接转动连接在滑动部521上,此时,移动件520移动时,同步驱动支撑连杆机构410和第二壳体120等构件。为了防止支撑件310与壳体100触碰,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相对展开的状态下,支撑件310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分别具有较大的空间,也即,提供较大的冗余量,从而保证在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的间距增大或缩小至支撑件310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之前,支撑件310已经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空间中移出,进而同样保证了支撑件310与壳体100互不运动干涉。

参考图4,为了使移动件520沿第二方向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动力组件510可以是直线驱动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组件510包括驱动电机511、齿轮组512和丝杆513,齿轮组512可以包括多个啮合连接的传动齿轮,驱动电机511与其中一个传动齿轮连接,丝杆513与另一个传动齿轮连接,如此,驱动电机511可以通过齿轮组512驱动丝杆513旋转。相应地,驱动部522的一端设有螺纹部523,螺纹部523套设于丝杆513外侧,并与丝杆513螺纹连接。可选地,螺纹部523可以是螺纹孔,螺纹孔套设在丝杆513上,使得螺纹部523与丝杆513之间螺纹连接,从而在丝杆513旋转时,可以驱动螺纹部523沿丝杆513的轴线方向来回移动,进而实现移动件520沿第二方向的来回移动。

参考图4和图5,为了将驱动装置500与第二壳体120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驱动部522与第二壳体120上分别设置连接孔位5221,连接孔位5221中穿设有紧固件。在装配时将驱动部522与第二壳体120各自的连接孔位5221对齐,并穿入紧固件,通过紧固件将驱动部522与第二壳体120固定在一起。可选地,紧固件可以是螺钉、螺栓、销轴、销钉等。如此,在驱动装置500的驱动作用下,第二壳体120可以相对于第一壳体110移动。

参考图6,为了使柔性屏200不易褶皱,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柔性屏200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第二壳体120并朝向第一壳体110延伸,柔性屏200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块221,固定块221与第一壳体110之间连接弹性件700。在弹性件700的弹力作用下,柔性屏200的另一端始终具有朝向第一壳体110移动的趋势,从而对柔性屏200具有张紧的作用,进而保证柔性屏200平整不褶皱。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200包括柔性屏本体210和柔性支撑件220,柔性屏本体210设置于柔性支撑件220上,固定块221固定于柔性屏支撑件220。可选地,柔性屏本体210与柔性支撑件220的形状相似,通过柔性支撑件220可以对柔性屏本体210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柔性屏本体210平整。

参考图3,为了使支撑件310、第二壳体120等构件受力均衡,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多组驱动装置500,多组驱动装置500均与支撑件3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两组驱动装置500,两组驱动装置500在第三方向上对称设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即第二方向分别垂直。可选地,其中一组驱动装置500固定在第一壳体110上,并位于电子设备的头部的一侧,另一组驱动装置500固定在第一壳体110上,并位于电子设备的尾部的一侧,且两组驱动装置500在第三方向上对称设置。如此,通过两组驱动装置500可以同步驱动支撑件310和第二壳体120等构件,进而使受力更加均匀、平衡。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驱动装置500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参考他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0与支撑件310中的一者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导向结构112,另一者与第三导向结构112滑动配合。可选地,可以在第一壳体110上设置沿第一方向的滑轨,支撑件310与滑轨滑动连接,如此可以防止支撑件310倾斜,保证了支撑件310的移动精度,进一步保证了柔性屏200的平整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壳体100处于伸展状态下,通过支撑装置300可以对柔性屏200的内侧面进行支撑,使柔性屏200在受压时不会下陷,从而保证了柔性屏200以及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相关技术
  • 电子设备、外部电子设备及包括电子设备和外部电子设备的系统
  • 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电子设备用铜合金的制造方法、电子设备用铜合金轧材及电子设备用组件
技术分类

0612011328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