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5:22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屏支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柔性屏的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材的发展,现已出现了一种可弯折柔性显示屏,从而设计出如折叠手机、折叠显示显等折叠式电子设备。所述柔性显示屏一般通过铰链机构对所述柔性显示屏的折弯处进行支撑。然而,现有的折叠式电子设备一般只有展开或折叠两种状态,不能实现折叠式电子设备的多角度的限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实现多角度限位的折叠装置、设置有所述折叠装置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折叠装置,用于支撑柔性屏,所述折叠装置包括可折弯机构及助折组件,所述可折弯机构包括中部铰节及连接于所述中部铰节相对两侧的两个转动铰节,所述柔性屏贴合于所述中部铰节和所述转动铰节;所述助折组件包括联动机构及限位机构,所述联动机构连接于所述中部铰节与两个所述转动铰节;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于所述联动机构的抵推件、抵持件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提供所述抵持件与所述抵推件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所述转动铰节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转动;所述抵推件相对于所述抵持件转动,所述抵推件与所述抵持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所述转动铰节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定位在特定角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柔性屏、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所述壳体包括两个框体,所述折叠装置设置于两个所述框体之间,所述柔性屏设置于所述壳体及所述折叠装置上,所述柔性屏随所述折叠装置折弯或展平。

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包括可折弯机构及助折组件,所述助折组件包括联动机构及连接于所述联动机构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的弹性件弹性抵推抵持件抵顶所述抵推件;在可折弯机构弯折时,所述转动铰节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转动,以实现所述可折弯机构的弯折或展平;所述抵推件与所述抵持件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所述转动铰节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定位至特定角度;因此,所述可折弯机构在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能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得附着于所述可折弯机构上的柔性屏在随所述可折弯机构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用方便,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壳体及柔性屏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折叠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折叠装置的进一步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折叠装置的进一步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可折弯机构的立体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可折弯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的其中一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助折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的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的助折组件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图13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的联动机构和限位机构组装后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的正视图;

图19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的第一弯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联动机构在第一弯折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的第二弯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联动机构在第二弯折状态下的剖视示意图;

图23是图7中的其中一助折组件的助转机构和部分的可折弯机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的助转机构和可折弯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27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的折叠装置的正视图;

图29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弯折9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的折叠装置在联动机构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2是图30中的折叠装置在助转机构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3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弯折18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的电子设备的折叠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图34中的折叠装置在联动机构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6是图34中的折叠装置在助转机构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100的壳体20及柔性屏30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5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50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50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折叠装置5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其中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折叠装置50,以及设置于壳体20和折叠装置50上的柔性屏30。所述壳体20包括两个框体21,所述折叠装置50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21之间。所述柔性屏30设置于两个框体21和折叠装置50。所述柔性屏30包括对应折叠装置50的可折弯区域31,以及连接于可折弯区域31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所述折叠装置50用于支撑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所述柔性屏30随所述折叠装置50折弯或展平,所述可折弯区域31可以弯折形成U形或水滴形或者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中,可折弯区域31能弯折成水滴形。

请参阅图7及图8,图7是图5中的折叠装置50的进一步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8是图6中的折叠装置50的进一步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折叠装置50包括可折弯机构52及连接于所述可折弯机构52的助折组件54;助折组件的数量可以两个或者多个,本实施例中,所述助折组件54的数量为三个,其中两个所述助折组件54设置于可折弯机构52背面相对的两端,另一个所述助折组件54设置于可折弯机构52背面的中部。可折弯机构52包括中部铰节521及连接于所述中部铰节521相对两侧的两个转动铰节523,柔性屏30贴合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和所述转动铰节523;具体地,柔性屏30的背面贴合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和所述转动铰节523的正面。每一助折组件54包括联动机构55、限位机构56及助转机构57,联动机构55位于限位机构56与助转机构57之间;联动机构55连接于所述中部铰节521与两个所述转动铰节523;限位机构56包括设于所述联动机构55的抵推件562、抵持件563及弹性件565,所述弹性件565提供所述抵持件563与所述抵推件562之间相互抵顶的弹力;所述转动铰节523通过所述联动机构55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转动,具体地,其中一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转动通过所述联动机构55带动另一转动铰节523同步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转动,以实现所述可折弯机构52的展平或弯折;所述抵推件562相对于所述抵持件563转动,所述抵推件562与所述抵持件563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所述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定位至特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叠装置50包括两个助折组件54,两个助折组件54设置于可折弯机构52背面相对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折叠装置50包括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助折组件54,助折组件54设置于可折弯机构52的背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正面指与所述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相同的面,背面指与所述柔性屏30的出光面朝向背离的面。电子设备100例如是,但不局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电视、智慧手表、VR头戴显示器、车载显示器等其它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和部件。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的“连接”是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情况,比如A和B连接包括A和B直接连接或者通过第三个元件C或更多的其他元件连接。连接还包括一体化连接和非一体化连接两种情况,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一体形成并连接,非一体化连接是指A和B是非一体化形成并连接。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50包括可折弯机构52及助折组件54,所述助折组件54包括联动机构55及连接于所述联动机构55的限位机构56,所述限位机构56的弹性件565弹性抵推抵持件563抵顶所述抵推件562;在可折弯机构52弯折时,其中一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弯折过程中通过所述联动机构55带动另一转动铰节523同步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弯折,以实现所述可折弯机构52的弯折,所述抵推件562与所述抵持件563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所述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定位至特定角度,即两个转动铰节523之间的夹角为0度至180之间特定角度。在可折弯机构52展平时,其中一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展平过程中通过所述联动机构55带动另一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同步展平,以实现所述可折弯机构52的展平,所述抵推件562与所述抵持件563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所述转动铰节523相对于所述中部铰节521定位至特定角度,即两个转动铰节523之间的夹角为180度至0度之间特定角度。因此,所述可折弯机构52在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能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得附着于所述可折弯机构52上的柔性屏30在随所述可折弯机构52折弯或展平的过程中实现多角度的限定,使用方便,提升用户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7-图10,图9是图8中的折叠装置50的可折弯机构52的立体结分解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的可折弯机构52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中部铰节521包括条状的第一铰节体5210及连接于第一铰节体5210背面的盖体5218,第一铰节体5210包括正面及背朝所述正面的背面5211,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设有用于定位助折组件54的定位区域5212。本实施例中,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设有三个第一连接区域5212,其中两个第一连接区域5212位于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相对的两端,另一个第一连接区域5212位于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5211的中部,三个助折组件54分别连接于三个所述第一连接区域5212。每一第一连接区域5212包括第一安装部5213、位于第一安装部5213相对两端的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第一安装部5213对应助折组件54的联动机构55,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助折组件54的限位机构56,所述第三安装部对应助转机构57;第一安装部521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避位槽52130,两个所述避位槽52130用于分别收容联动机构55的部分结构。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有用于收容抵持件563和弹性件565的收容槽5214,所述第二安装部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5213的一端设有连接孔5215。所述第三安装部设有第一圆弧面5216,具体地,所述第三安装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圆弧面5216,所述第三安装部上还设有若干连接孔5215。第一铰节体5210于每一第一连接区域5212的一端相对的两侧分别凸设止挡块5217。盖体5218为条形框,盖体2518的内表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相互间隔的若干支撑块2519及若干垫片,当盖体2518覆盖于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时,支撑块2519抵顶于第一铰节体2510的背面,若干所述垫片分别抵触助折组件54,以使助折组件54与可折弯机构52的连接更牢固。

每一转动铰节523包括条状的第二铰节体5230及设置于第二铰节体5230的背面5231的第二连接区域5232。本实施例中,第二铰节体5230的背面5231设有三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其中两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位于第二铰节体5230相对的两端,另一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位于第二铰节体5230的中部,第二连接区域5232用于连接对应的助折组件54的联动机构55及助转机构57。每一第二连接区域5232包括第一连接部5233及第二连接部5236,所述第一连接部5233及第二连接部5236均为设于背面5231上的圆弧块,第一连接部5233设有圆弧形的第一导滑槽5234,所述第一导滑槽5234沿转动铰节523的长度方向穿通第一连接部5233;第二连接部5236设有圆弧形的第二导滑槽5237,第一导滑槽5234的轴心线平行于第二导滑槽5237的轴心线,第一导滑槽5234较第二导滑槽5237更靠近中部铰节521。第二铰节体5230靠近中部铰节521的一侧于每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之间设有止挡槽5235,止挡槽5235对应止挡块5217。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6,图11是图8中的折叠装置50的其中一助折组件54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的助折组件54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中的助折组件54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4是图12中的助折组件54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5是图13中的联动机构55和限位机构56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6是图14中的联动机构55和限位机构56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抵推件562包括第一凸轮5620,抵持件563包括第二凸轮5630,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相互可转动抵持;当第一凸轮5620相对于第二凸轮5630转动时,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5630向远离或靠近所述第一凸轮5620的滑动,弹性件565被挤压,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能使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限位至特定角度。具体地,第一凸轮5620包括圆形的套筒及设于所述套筒一端的凹凸面,所述凹凸面包括第一凸出部5624及第一凹陷部5625,第一凸出部5624及第一凹陷部5625沿所述套筒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一凸出部5624的数量及第一凹陷部5625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第一凸轮5620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凸出部5624及一个第一凹陷部5625、两个第一凸出部5624及两个第一凹陷部5625、三个第一凸出部5624及三个第一凹陷部5625,或者四个第一凸出部5624及四个第一凹陷部5625等。

如图15及图16所示,联动机构55包括两个转动轴551、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转动轴551的两个连杆件552,以及位于两个所述连杆件552之间的齿轮组合554,每一连杆件552设有啮合所述齿轮组合554的第一齿轮5521,所述第一齿轮5521的分度圆的直径大于第一凸轮5620的外径。每一连杆件552连接有所述抵推件562,两个所述第一凸轮5620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转动轴551。所述抵持件563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凸轮5630,两个所述第二凸轮5630分别滑动地套设于两个所述转动轴551,两个所述连杆件552远离第一凸轮562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转动铰节523,所述连杆件552随所述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转动以带动所述转动轴551及所述第一凸轮5620相对于所述第二凸轮5630转动。

具体地,转动轴551包括轴体5510及位于所述轴体5510一端的定位环5512,所述轴体5510靠近所述定位环5512处设有定位部5513,所述连杆件552通过定位部5513与转动轴55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定位部5513为设于轴体5510的外壁并沿轴体5510的轴向延伸的定位面。轴体5510靠近定位环5512的一端形成连接段5515,所述连接段5515用于连接至助转机构57;轴体5510远离连接段5515的端部设有卡槽5516,所述卡槽5516位于轴体5510的外周壁并沿所述轴体5510的周向围设一圈。

连杆件552还包括套筒5522及连接于套筒5522外周壁的连杆5523,所述套筒5522用于套设于轴体5510,抵推件562连接于套筒5522的一端,具体地,第一凸轮5620的套筒连接于所述套筒5522,且第一凸轮5620的套筒与套筒5522共轴心线,套筒5522的外径大于第一凸轮5620的套筒的外径。第一齿轮5521设于套筒5522的外周壁,具体地,第一齿轮5521位于背离连杆5523的一侧,第一齿轮5521的轴心线与套筒5522的轴心线共线。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5521的齿牙沿套筒5522的周向排列的转动角度为90度,即套筒5522的四分之一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齿轮5521;优选地,第一齿轮5521绕套筒5522设置一圈的齿牙数为14个。抵推件562设于套筒5522远离第一齿轮5521的端部,套筒5522的轴心线与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的轴心线共线。套筒5522具有腰形的轴孔5524,转动轴551插入套筒5522的轴孔5524后能定位在定位部5513上。连杆5523相对的两侧分别凸设有导滑条5525,所述导滑条5525沿连杆5523的长度方向延伸。

齿轮组合554包括两个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5542,两个所述连杆件552的第一齿轮5521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齿轮5542啮合,第二齿轮5542的分度圆的直径小于第一齿轮5521的分度圆的直径,且第二齿轮5542围设一圈的齿牙数量少于第一齿轮5521围设一圈的齿牙数量。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5521一圈的齿牙数量为14个,第二齿轮5542一圈的齿牙数量为10个。在转动轴551一定宽度和高度空间下,通过设置在两个转动轴551之间的两个第二齿轮5542来增大第一齿轮5521的分度圆的直径,从而能增大第一凸轮5620的外径,使得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能提供较大的摩擦扭力,且能减少第一凸轮5620的疲劳磨损,从而延长第一凸轮5620的使用寿命。齿轮组合554还包括两个旋转轴5544,两个第二齿轮5542分别固定套接于两个旋转轴5544的中部。旋转轴5544的外周壁靠近其中一端部处设有止挡环5545,旋转轴5544的外周壁远离止挡环5545的另一端设有卡槽5547。

联动机构55还包括第一定位件555,限位机构56还包括第二定位件566,所述第一定位件555连接于两个转动轴551的一端,第二定位件566连接于两个转动轴551相对的另一端;连杆件552、抵推件562、抵持件563及弹性件565位于第一定位件555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具体地,第一定位件555为矩形定位片,所述矩形定位片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通孔5552,所述矩形定位片的中部于两个通孔5552之间设有间隔的两个轴孔5554,通孔5552的轴心线平行于轴孔5554的轴心线;通孔5552用于轴体5510可转动地插接,轴孔5554用于可转动地插接旋转轴5544的端部。第一定位件555相对的两端面设为圆弧面。联动机构55还包括两个U形卡扣557,所述卡扣557用于卡接于旋转轴5544的卡槽5547内。

抵持件563还包括连接部5632及设于所述连接部5632相对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二凸轮5630,弹性件565位于第二定位件566与抵持件563之间,转动轴551可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抵持件563能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具体地,第二凸轮5630包括圆形的套筒及设于所述套筒一端的凹凸面,所述凹凸面包括第二凸出部5634及第二凹陷部5635,第二凸出部5634及第二凹陷部5635沿所述套筒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列;第二凸轮5630上的第二凸出部5634的数量及第二凹陷部5635的数量与第一凸轮5620上的第一凹陷部5625的数量及第一凸出部5624的数量一致,使得第一凸出部5624与第二凹陷部5635配合,第二凸出部5634与第一凹陷部5625配合。连接部5632设有两个轴孔5636,第二凸轮5630的轴心线平行于轴孔5636的轴心线。

第二定位件566包括矩形的定位片5661、凸设于定位片5661一侧面中部的延伸杆5663,以及凸设于定位片5561相对的另一侧的延伸片5664;定位片5661相对的两端分别设有圆形通孔5665,延伸杆566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圆形通孔5665的轴心线。定位片5661相对的两端面设为圆弧面。延伸片5664设有连接孔5667。

限位机构56还包括固定套设于转动轴551的摩擦件567,所述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第二定位件566与所述弹性件565之间。具体地,摩擦件567为圆形的摩擦片,所述摩擦片的中部开设定位孔5672。摩擦件567通过定位孔5672固定连接于转动轴551。优选地,摩擦件567相对的两侧面分别设有若干孔5674,这些孔5674能增大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件567相地的两侧面也可以分别设有若干凸部,这些凸部能增大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

限位机构56还包括垫片568,所述垫片568滑动地套设于两个转动轴551,所述垫片568位于所述弹性件565与所述摩擦件567之间。具体地,垫片568呈矩形,垫片568相对的两端分别设为圆弧面。垫片568设有三个通孔5682,其中两个通孔5682位于垫片568相对的两端,另一个通孔5682位于垫片568的中部。限位机构56还包括两个C形卡扣569,所述C形卡扣569用于卡接于转动轴551的卡槽5516内。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65包括套设于每一转动轴551的第一弹簧5651及第二弹簧5653,所述第二弹簧5653位于垫片568与抵持件563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15-图18,图17是图15中的联动机构55和限位机构56组装后的立体剖视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55的正视图。组装联动机构55及限位机构56时,将两个转动轴551远离定位环5512的端部分别插入第一定位件555的两个通孔5552中,直至第一定位件555止挡于转动轴551的定位环5512;将齿轮组合554位于两个连杆件552之间,且两个第二齿轮5542分别啮合两个第一齿轮5521,其中两个旋转轴5544的止挡环5545与抵推件562位于同侧;将两个转动轴551远离定位环5512的端部分别插入两个连杆件552的套筒5522中,且齿轮组合554的两个旋转轴5544设有卡槽5547的端部分别插入第一定位件555的两个轴孔5554,直至每一旋转轴5544的卡槽5547穿过对应的轴孔5554,即卡槽5547外露出第一定位件555背离连杆件552的侧面;此时,每一第一凸轮5620与对应的第一齿轮5521共转动轴551。将两个卡扣557分别卡接于两个旋转轴5544的卡槽5547,卡扣557抵顶第一定位件555的侧面以防止旋转轴5544脱离轴孔5554;将抵持件563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51上以使抵持件563的两个第二凸轮5630分别与两个第一凸轮5620相互可转动抵持,具体地,将两个转动轴551设有卡槽5516的端部分别插入抵持件563的两个第二凸轮5630的内腔,且两个旋转轴5544分别插入抵持件563的两个轴孔5636内,直至止挡环5545抵顶于连接部5632的侧面;将两个第一弹簧5651分别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51,且将第二弹簧5653放置于两个第一弹簧5651之间;将垫片568套接地两个转动轴551上,使第一弹簧5651及第二弹簧5663夹持于抵持件563与垫片568之间;将两个摩擦件565分别套接于两个转动轴551,再将第二定位件566的延伸杆5663穿过垫环及垫片568中部的通孔5682后插入第二弹簧5663的内腔,使两个旋转轴551设有卡槽5516的端部分别穿过第二定位件566的两个圆形通孔5665,直至每一旋转轴551的卡槽5516外露出对应的圆形通孔5665背离延伸杆5663的侧面;再将两个C形卡扣569分别卡接于两个旋转轴551的卡槽5516。此时,两个C形卡扣569分别抵顶定位片5661背离延伸杆5663的侧面,弹性件565处于被挤压状态,即弹性件565具有预弹力,第一弹簧5651具有预弹力F0,第二弹簧5653具有预弹力F1;每一第一凸轮5620可转动抵持于对应的第二凸轮5630,即第一凸出部5624容置于第二凹陷部5625,第二凸出部5634容置于第一凹陷部5625;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及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力F等于第一弹簧5651的预弹力F0与第二弹簧5653预弹力F1的一半之和,即F=F0+1/2*F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簧5651与第二弹簧5653属于同一型号,即第一弹簧5651与第二弹簧5653相同,即第一弹簧5651及第二弹簧5653均具有预弹力F0;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及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力为F=F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簧5653可以省略,此时,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及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等于第一弹性件5651的预弹力,即F=F0。

请一并参阅图15-图22,图19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55的第一弯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是图19中的联动机构55在第一弯折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1是图17中的联动机构55的第二弯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的联动机构55在第二弯折状态下的剖视图。将联动机构55由展平状态进行弯折时,将其中一连杆件552相对于抵持件563向另一连接件552弯折,所述其中一连杆件552沿对应的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即所述转动轴551在抵持件563对应的通孔5552内转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521的通过齿轮组合554带动另一第一齿轮5521转动,所述另一第一齿轮5521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套筒5522、抵推件562及连杆552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同步相互靠拢;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65,弹性件565弹性抵推垫片568使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

上述过程中,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力等于第一弹性件5651的弹力和第二弹性件5653弹力的一半之和;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和/或两个所述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能使两个连杆件552限位在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具体地,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0度至90度的弯折过程中,抵推件562抵推抵持件563滑动,抵持件563抵推弹性件565弹性变形使所述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加大,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增大,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增大,以使两个连杆件552能被限位在0度至9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图19及图20表示两个连杆件552相互弯折并限位在90度处。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90度至180度的弯折过程中,弹性件565弹性抵推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向滑动,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减少,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减小,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减小,但仍然能确保两个连杆件552被限位在9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图21及图22表示两个连杆件552相互弯折并限位在180度处。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对应扭矩M1,摩擦件567的每一个摩擦面的摩擦阻力为M2,则每一转动轴551的总摩擦扭力M=M1+2*M2。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连杆件552朝相向方向一同转动,每一连杆件552沿对应的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两个第一齿轮5521一同带动齿轮组合554的两个第二齿轮5542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同步相互靠拢;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65,弹性件565弹性抵推垫片568使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

将联动机构55由完全弯折状态进行展开时,将其中一连杆件552相对于抵持件563朝远离另一连接件552展开,所述其中一连杆件55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即转动轴551在抵持件563对应的通孔5552内转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521的通过齿轮组合554带动另一第一齿轮5521转动,所述另一第一齿轮5521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套筒5522、抵推件562及连杆552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同步相互远离;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5630,弹性件565弹性抵推于垫片568与抵持件563之间使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

在上述过程中,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力等于第一弹性件5651的弹力和第二弹性件5653弹力的一半之和;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扭力和/或两个所述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能使两个连杆件552限位在18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具体地,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180度至90度的弯折过程中,抵推件562抵推抵持件563滑动,抵持件563抵推弹性件565弹性变形使所述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加大,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增大,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增大,以使两个连杆件552能被限位在180度至9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90度至0度的展开过程中,弹性件565弹性抵推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向滑动,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减少,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减小,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减小,但仍然能确保两个连杆件552能限位在9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其他的使用方式中,可以将两个连杆件552朝相互远离的方向一同转动,每一连杆件552沿对应的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以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两个第一齿轮5521一同带动齿轮组合554的两个第二齿轮5542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相互远离而展平;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5630,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65,弹性件565弹性抵推垫片568使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5653可以省略,在联动机构55折弯或展开的过程中,每一转动轴551上的第一凸轮5620、第二凸轮5630及摩擦件567上的轴向力等于第一弹性件5651的弹力。

请一并参阅图7-图8及图23-图24,图23是图7中的助折组件50的助转机构57和部分的可折弯机构52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4是图23中的助转机构57和可折弯机构52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助转机构57包括转动件571,所述转动件57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中部铰节521,转动件571相对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转动铰节523,所述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转动以带动转动件571相对于中部铰节521转动。具体地,助转机构57包括两个转动件571,每一转动件571包括转动部5711及连接于所述转动部5711的连接部5715,转动部5711设于转动件571的第一端,连接部5715设于转动件571的第二端,转动部5711可转动地连接于中部铰节521,连接部5713连接于转动铰节523。转动部5711呈圆弧片状,转动部5711包括圆弧形的第一助转面5712及背离第一助转面5712的第二助转面5713,第二助转面5713平行于第一助转面5712,第一助转面5712用于贴合中部铰节521的第一圆弧面5216。当第一助转面5712贴合至第一圆弧面5216时,第一助转面5712与第一圆弧面5216的轴心线共线。。连接部5715为自转动部5711的一侧沿垂直第一助转面5712的轴心线方向延伸的片状结构,连接部5715背离转动部5711的侧部向远离转动部5711的一侧延伸两个延伸杆5716,每一延伸杆5716的末端设有转动筒5717,两个转动筒5717的轴心线共线且平行于第一助转面5712的轴心线。

所述助转机构57还包括安装件573,连接部5711被夹持于安装件573与中部铰节521之间,安装件573设有与第二助转面5713配合的第二圆弧面5730。具体地,安装件573包括矩形的安装块5731,第二圆弧面5730设于安装块5731面朝转动件571的表面,本实施例中,安装块5731面朝转动件571的表面上设有两个第二圆弧面5730,两个第二圆弧面5730位于安装块5731相对的两侧;安装块5731面朝转动件571的表面于第二圆弧面5730相的两端分别凸设有定位钩5733。安装块5731上开设有若干连接通孔5735,其中一连接通孔5735位于两个第二圆弧面5730之间,其他连接通孔5735位于两个第二圆弧面5730的周围。安装块5731面朝助折组件54的端面设有连接孔5736。

助折组件54还包括两个连接框58,每一连接框58用于转动件571及连杆件552与转动铰节523的连接。连接框58包括矩形的连接板581、设于连接板581的同表面的第一连接部583及第二连接部585,第一连接部583包括凸设于连接板581上间隔的两个凸条5831,两个凸条583相对的侧面设有导滑槽5833。第二连接部583包括凸设于连接板581上相互间隔的三个凸块5851,每相邻的两个凸块5851之间形成收容槽5833;每一凸块5851的末端设有轴孔5854,这些轴孔5854的轴心线共线。第一连接部583的端部凸设有圆弧形的导滑片586,所述导滑片586能与转动铰节523的第二导滑槽5237配合。

请一并参阅图7-图14及图23-图28,图25是图3中的折叠装置50的立体剖视示意图;图26是图25中的折叠装置50的正视图;图27是图4中的折叠装置50的立体剖视示意图;图28是图27中的折叠装置50的正视图。组装助折组件54至可折弯机构52时,将两个转动铰节523放置于第一铰节体5210相对的两侧,两个转动铰节523和第一铰节体5210并排放置,将每一联动机构55及限位机构56放置于对应的定位区域5212上,具体地,联动机构55放置于第一安装部5213上,两个连杆件552分别对应避位槽52130,限位机构56放置于定位区域5212的第二安装部上,两个第一弹簧5651分别收容于两个收容槽5214内,且第二定位件566的连接孔5667正对连接孔5215;将助转机构57的两个转动件571放置于对应的定位区域5212的第三安装部上,使转动件571的第一助转面5712贴合于第一圆弧面5216;将每一安装件573覆盖于第一铰节体5210对应的定位区域5212上,具体地,将安装件573覆盖于助转机构57的转动件571上,两个所述转动轴551的连接段5515分别插入安装件573的两个连接孔5736中,安装件573的两个第二圆弧面5730贴合于两个转动部5711的第二助转面5713,安装件573的若干连接通孔5735分别正对若干连接孔5215,且安装件573的定位钩5733卡接于第一铰节体5210相对的两侧,若干锁固件分别穿过连接孔5667及连接通孔5735锁固于对应的连接孔5215;将两个连接框58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连接区域5232,具体地,连接框58的导滑片586滑动地插入第二连接部5236的第二导滑槽5237内,且第一连接部5233容置于连接框58对应的收容槽5833内;将每一连杆件552的导滑条5525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对应的第一连接部583的收容槽5833中;将每一转动件571的两个转动筒5717插入对应的连接框58的两个收容槽5833中,直至凸块5851的轴孔5854、转动筒5717的内腔及第一导滑槽5234正对,将转轴587插接于轴孔5854、转动筒5717的内腔及第一导滑槽5234内,以使转动件571及连杆件552通过连接框58连接于转动铰节523;每一止挡块5217抵顶于转动铰节523的止挡槽5235,使两个转动铰节523及中部铰节521的正面共面,防止转动铰节523相对中部铰节521反折弯。再将盖体5218连接于第一铰节体5210的背面,使盖体5218覆盖安装件573。转动件571与中部铰节521之间的转动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51的轴心线,所述转动轴心线较转动轴551的轴心线更靠近中部铰节521的正面;即转动件571的第一助转面5712或第二助转面5713的轴心线平行于转动轴551的轴心线,且第一助转面5712或第二助转面5713的轴心线较转动轴551的轴心线更靠近中部铰节521的正面。

请一并参阅图1-图4,将安装完成的折叠装置50置于两个框体21之间,将两个转动铰节523远离中部铰节521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框体21。此时,两个框体21的正面、中部铰节521的正面及转动铰节523的正面共面。柔性屏30的背面连接于两个框体21的正面及折叠装置50的正面,可折弯区域31正对折叠装置50,两个非折弯区域33分别正对两个框体21的正面。当柔性屏30处在展平状态时,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相互贴合,弹性件565具有预弹力而抵推抵持件563,以限定可折弯机构52保持展平状态,两个连杆件552的连杆5523之间的夹角为0度。由于中部铰节521的正面为完整面,中部铰节521无段差存在,因此,柔性屏30在展平时不会受到段差处的冲击,柔性屏30不会出现彩点、亮点等不良问题,保证柔性屏30的可靠性,同时,也提升柔性屏30的触摸手感,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29至图36,弯折电子设备100时,对电子设备100的两个框体21至少其中一个施加折弯的力,使连接于两个所述框体21的转动铰节523朝相互邻近的方向转动,通过三个助折组件54实现折叠装置50的折弯,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可折弯机构52弯折。具体地,如对其中一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所述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铰节253相对于中部铰节251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使每一连杆件552的导滑条5525在对应的第一连接部583的导滑槽5833滑动,连接件552的套筒5522、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521的通过齿轮组合554带动另一第一齿轮5521转动,所述另一第一齿轮5521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套筒5522、抵推件562及连杆552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同步相互靠拢;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5630,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而挤压弹性件565,弹性件565弹性抵推垫片568使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在联动机构55弯折的过程中,转动件571的转动筒5717沿转轴587相对于连接框58转动,转动部5711的第一助转面5712及第二助转面5713分别相对于对应的第一圆弧面5216及第二圆弧面5730转动,以实现两个转动铰节523的相互靠拢,使得折叠装置50呈折弯状态,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折叠装置50弯折,直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的正面相互贴合,可折弯区域31弯折成水滴状,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无缝折叠。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扭力和两个所述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之和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即若柔性屏30的反弹力为M0,在一定角度范围内(50°-130°),确保总摩擦扭力M大于或等于反弹力与悬停安全扭矩增量之和,也就是M≥M0+ΔM,其中ΔM为悬停安全扭矩增量。具体地,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0度至90度的弯折过程中,抵推件562抵推抵持件563滑动,抵持件563挤压弹性件565弹性变形使所述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加大,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增大,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增大,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逐渐弯折而形成反弹力,所述折叠装置50的摩擦阻力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使使两个框体21能限位在0度至9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图29表示两个框体21相互弯折并限位在90度处,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之间的夹角为90度。两个框体21之间的角度从90度至180度的弯折过程中,弹性件565弹性抵推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向滑动,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减少,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减小,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减小,但折叠装置50的摩擦阻力仍然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能确保两个框体21能限位在90度至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图35表示两个框体21相互弯折并限位在180度处,即柔性屏30的两个非折弯区域33相互平行;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弯折围成水滴形,减少弯折后的可折弯区域31的占空比,从而能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助折组件54中的摩擦件567可以省略,只需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扭力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即可,能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折弯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两个转动铰节21相对于向靠近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折叠装置50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折弯。

当需要展平电子设备100时,向外拉开其中一框体21,使连接于两个框体21上的两个转动铰节2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转动。具体地,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中一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所述其中一框体21带动对应的转动铰节253相对于中部铰节251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使每一连杆件552的导滑条5525在对应的第一连接部583的导滑槽5833滑动,连接件552的套筒5522、转动轴551、第一齿轮5521及抵推件562沿所述转动轴551的轴心线转动,转动的第一齿轮5521的通过齿轮组合554带动另一第一齿轮5521转动,所述另一第一齿轮5521的转动带动对应的转动轴551、套筒5522、抵推件562及连杆5523转动,从而使得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相互远离;同时,每一连杆件552上的抵推件562相对于抵持件563转动,使抵推件562的第一凸轮5620转动地抵推第二凸轮5630,弹性件565弹性抵顶于垫片568与抵持件563之间使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的轴向滑动,摩擦件567被夹持于所述垫片568与第二定位件566之间,且摩擦件567随着对应的转动轴551相对于垫片568及第二定位件566转动;在联动机构55弯折的过程中,转动件571的转动筒5717沿转轴587相对于连接框58转动,转动件571的转动部5711的第一助转面5712及第二助转面5713分别相对于对应的第一圆弧面5216及第二圆弧面5730转动,以实现两个转动铰节523的相互远离,使得折叠装置50展开,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31随折叠装置50展开,直至柔性屏30展平。

在上述过程中,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和两个所述摩擦件567的摩擦扭力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能使两个框体21限位在18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具体地,联动机构55的两个连杆件552之间的角度从180度至90度的弯折过程中,抵推件562抵推抵持件563滑动,抵持件563抵推弹性件565弹性变形使所述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加大,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增大,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增大,所述折叠装置50的摩擦阻力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以使两个框体21能限位在180度至9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两个框体21之间的角度从90度至0度的弯折过程中,弹性件565弹性抵推抵持件563沿转动轴551向滑动,弹性件565的压缩量逐渐减少,以使弹性件565的弹力逐渐减小,使第一凸轮5620与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阻力及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均逐渐减小,但折叠装置50的摩擦阻力仍然大于柔性屏30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能确保两个框体21能限位在90度至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

在对电子设备100的其他折弯方式中,还可以同时对两个框体21施加向外拉开的力,两个框体21分别带动两个转动铰节21相对于向远离柔性屏30的一侧转动,并通过折叠装置50以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展开。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100的折叠装置50通过三个助折组件54实现同步折弯或展开,由于助折组件54中的弹性件565能提供较大的轴向力,使得第一凸轮5620与所述第二凸轮563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扭力,且摩擦件567也具有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由第一凸轮5620与所述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扭力与摩擦件567的摩擦阻力之和形成的折叠装置50的总摩擦扭力足够大,能实现电子设备100弯折限位在0度-180度之间的特定角度,实现整机的悬停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助折组件54的第二弹簧5653可以省略,此时,所述第一凸轮5620与所述第二凸轮5630之间的摩擦扭力大于所述柔性屏30的可折弯区域的反弹力,以使转动铰节523相对于中部铰节521定位在特定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修改助折组件54的第一凸轮及第二凸轮的个数以及摩擦件的数量可以适配不同规格和叠层的柔性屏。

以上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基于可折叠的电子设备的显示方法
  • 一种应用于折叠伞的收合装置以及使用该收合装置的折叠伞
  • 可弯曲电子设备、可弯曲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电子设备显示屏驱动芯片驱动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可折叠双屏电子设备转轴装置及其可折叠双屏电子设备
  •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596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