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7:02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其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的CUP(Camera Under Panel,屏下摄像头)是指将摄像头设置于显示面板下方,显示面板CUP区域则是指显示面板中位于摄像头上方的区域,显示面板的CUP区域需要具备透光性以及显示功能。为了使CUP区域具有更好的透光性,一般会对CUP区域的阴极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在图案化处理的过程中阴极与阴极之间的电极连接线容易被激光破坏,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的宽度造成的影响。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区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阴极层及若干个发光件;其中,若干个发光件设置于衬底的一侧;阴极层包括发光件的阴极。在第一区域内,显示面板包括:镂空部、电极连接线、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镂空部贯穿阴极层,且镂空部位于相邻的发光件之间;电极连接线,连接相邻两个发光件的阴极;第一遮光部位于电极连接线与衬底之间的至少任意一膜层,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与电极连接线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遮光部与至少部分镂空部不交叠;第二遮光部设置于发光件与衬底之间的任意一膜层,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遮光部与发光件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不同层,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遮光部用于保护电极连接线,以防止电极连接线被激光刻掉,且第一遮光部位于电极连接线与衬底之间的任意一膜层降低了第一遮光部与电极连接线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从而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的宽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及图2中CC区域的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4-图9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10-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

图14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的平面示意图;

图15-图19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与第四遮光部的投影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与第四遮光部的投影示意图;

图22-图26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的至少部分边缘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1、衬底;102、第二遮光部;103、跳线孔;104、第三遮光部;105、第四遮光部;106、信号线;107、阴极层;108、镂空部;109、遮光层;110、第一遮光部;111、凹凸结构;120、电极连接线;121、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2、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30、发光件;131、阴极;132、阳极;140、第一正投影;141、第一子投影;142、第二子投影;143、凸起;150、第二正投影;160、第三正投影;170、电路单元;171、转接电极;172、晶体管;200、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区域等,但这些区域等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区域等彼此区分开。

本案申请人通过细致深入研究,对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AA及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显示区AA为进行发光显示的主要区域,非显示区NA主要用于设置封装结构、外围电路、外围信号线等。

请参阅图1及图2,显示区AA包括第一区域A1。可以理解为,第一区域A1为CUP区域,显示面板的CUP区域的下方可以设置摄像头或者其他光感器件。

为了保证第一区域A1的透光率,在显示面板的CUP区域有时需要对阴极进行图形化处理。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在进行图形化处理时需要利用MS层(即金属遮挡层)进行遮挡,由于现有的MS层设置于靠近衬底的膜层,而激光在经过MS层时会发生衍射现象,从而导致了宽度较窄的电极连接线容易受到激光衍射的影响,其宽度及完整性无法保证。

图3为图1及图2中CC区域的一种局部示意图;图4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请结合图3与图4、图5,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1、阴极层107、以及若干个发光件130。若干个发光件130设置于衬底101的一侧,阴极层107包括发光件130的阴极131。

结合图3与图4、图5,显示面板100在第一区域A1包括:第一遮光部110、电极连接线120及镂空部108;镂空部108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阴极层107,且镂空部108位于相邻的发光件130之间,即第一区域A1内至少部分相邻的发光件130的阴极131之间可以包括镂空部108。第一遮光部110位于衬底101朝向发光元件130的一侧;电极连接线120连接相邻两个发光件130的阴极131。第一遮光部110位于电极连接线120与衬底101之间的至少任意一膜层,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遮光部110与镂空部108的至少部分不交叠。

在第一区域A1中,镂空部108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贯穿阴极层107,且镂空部108位于相邻的发光件之间;相邻的两个发光件130所分别包括的阴极131通过电极连接线120电连接在一起,可以增加第一区域A1的光透过率。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区域A1中的阴极层107需要采用激光做图案化处理,以实现不同发光件130所分别包括的阴极131通过电极连接线120电连接在一起且阴极层107包括镂空部108。其中,电极连接线120可以与阴极131同层设置。为了增加第一区域A1的光透过率,则电极连接线120的宽度更窄,被激光过刻后产生断线的风险极大。

第一遮光部110用于保护电极连接线120,以防止电极连接线120被激光刻蚀掉。当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的距离越大时,激光衍射的宽度越大,则激光对电极连接线120造成过刻的风险越大。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遮光部110位于电极连接线120与衬底101之间的任意一膜层降低了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从而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宽度的影响。

请参阅图4及图5,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发光件130还包括阳极132。发光件130可以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件130的阴极131与阳极132之间设置有有机发光层。发光件130也可以为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或者Mini-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区分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将阴极131的定义为:阴极131是指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阳极132的投影覆盖的那部分阴极层107。

显示面板100在第一区域A1还包括:第二遮光部102,第二遮光部102设置于阳极132与衬底101之间的任意一膜层。第二遮光部102与发光件13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与发光件130的阴极131交叠,以用于保护发光件130的阴极131,从而防止发光件130的阴极131被激光刻蚀掉,以保证阴极131的完整性及发光件130的性能。

其中,第一遮光部110和第二遮光部102不同层,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和第二遮光部102至少部分交叠。由于阴极131与衬底101之间的导电结构与电极连接线120与衬底101之间的信号线、和/或电路元件等导电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将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设置在同一膜层可能会影响该些导电结构的设置。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设置在不同层,并且可以根据激光刻蚀对阴极131的过刻风险和对电极连接线120的过刻风险,灵活地设置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所分别在的膜层。而将第一遮光部110和第二遮光部102设置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交叠,可以避免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连接被激光刻蚀破坏的风险。

显示区AA还包括第二区域A2,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相邻,第一区域A1对外界光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区域A2对外界光的透过率。在第二区域A2内,显示面板100包括:至少一层遮光层109,遮光层109位于发光件130和衬底101之间的至少任意一膜层,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遮光层109与阴极层107至少部分交叠。

进一步地,设置在第一区域A1内的发光件所电连接的电路单元170可以位于第二区域A2内,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区域A1对外界光的透过率。遮光层109可以位于电路单元170与衬底101之间,则遮光层109可以对电路单元170所包括的晶体管172进行遮光,例如,可以遮挡激光,以避免激光对晶体管172性能的影响。电路单元170包括转接电极171及晶体管172,转接电极171分别与对应的晶体管172及对应的发光件130的阳极132电连接,以实现晶体管172为对应的发光件130供电。

至少部分遮光层109可以与阴极层107中的阴极131至少部分交叠。

请参阅图5,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遮光部102与阴极131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遮光部102与阴极131之间的最小距离。

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的距离比第二遮光部102与阴极131的距离小,即第一遮光部110距离电极连接线120更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更小,而这种更小的距离能够有效减小激光被第一遮光部110遮挡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对电极连接线120刻蚀宽度的影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衬底101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第二遮光部102与衬底101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位于不同的膜层,且第一遮光部110位于更远离衬底101的膜层,也就是第一遮光部110位于更靠近阴极层107的膜层中。

请参阅图5,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在衬底101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交叠部分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L;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和第二遮光部102之间的距离为H,L=H tanθ,0<θ≤30°;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相邻两个发光件之间的电极连接线120。

请参阅图4及图5,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则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相邻的发光件130的阴极131;和/或,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相邻的电极连接线120。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至少部分交叠能有效保证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实现电连接,提高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连接良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位于不同膜层,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的投影部分交叠,从而能够提高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连接良率。

例如,请参阅图4及图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述平面的方向,第二遮光部102的投影与第一遮光部110的投影部分交叠,且第二遮光部10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大于等于阴极131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实现了第一遮光部110及第二遮光部102在相交叠的区域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双重保护,防止了激光衍射造成的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之间发生电绝缘。

请参阅图4及图5,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设置于衬底101与阳极132之间的膜层;相邻两个阳极132之间相离,第一遮光部11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阳极132沿第一方向的距离,第一方向X平行于相邻两个发光件130之间的电极连接线120。可以理解为,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电极连接线120。

请参阅图4与图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大于等于相邻两个发光件130所分别包括的阴极131之间的距离,第一方向平行于相邻两个发光件130之间的电极连接线120。可以理解为,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电极连接线120,因此第一遮光部110能够对电极连接线120起到保护作用,以实现相邻两个发光件130所包含的阴极131之间的电连接。

图6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请参阅图6及图7,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阳极132之间相离,且相邻两个阳极132之间电绝缘,第一遮光部110与阳极132同层,即第一遮光部110及阳极132被同一绝缘层所承载。第一遮光部110沿第一方向的宽度D1小于等于相邻两个阳极132沿第一方向的距离d1,其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相邻两个发光件130之间的电极连接线120。可以理解为,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交叠,且第一遮光部110不与阳极132交叠,第一遮光部110与发光件130的阳极132同层设置,且第一遮光部110与发光件130的阳极132电绝缘。

此时,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对应的发光件130所包括的阳极132及至少部分电极连接线120。从而能够保证发光件130所包括的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连接良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6,第一遮光部110与阳极132同层,第一遮光部110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D1小于相邻两个阳极132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1,其中,第一方向X平行于相邻两个发光件130之间的电极连接线120。可以理解为,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部1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阳极132相离。第一遮光部110与阳极132同层设置,可以实现第一遮光部110与阳极132利用同种材料在同一制程工艺中制得,节约成本;同时,阳极132的反光性可以增加激光的利用率。

电极连接线120包括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及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第一子电极电接线与位于其两端的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相连,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覆盖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且与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无交叠。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覆盖阴极131,且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

请参阅图6,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遮光部102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D2大于等于阳极132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d2,且D2-d2≥d1-D1。可以理解为,电极连接线120包括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及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第一子电极电接线与位于其两端的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相连,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且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部1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阳极132相离,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发光件130,且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至少覆盖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

请参阅图6,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的投影与第二遮光部102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遮光部110的投影覆盖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第二遮光部102覆盖发光件130、第二子电极连接线122以及至少部分第一子电极连接线121。

可选地,请参阅图7,第一遮光部110与阳极132同层,第一遮光部110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D1等于相邻两个阳极132沿第一方向X的距离d1。可以理解为,第一遮光部110由具备遮光性能的绝缘材质制成,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电极连接线120,且沿第一方向X第一遮光部1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阳极132相接。

请参阅图4至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种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交叠,且第一遮光部110不与阴极131交叠;第二遮光部102与阴极131交叠,且第二遮光部102至少部分与电极连接线120部分交叠。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至少部分交叠,在交叠部分实现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双重保护,防止了激光衍射造成的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之间发生电绝缘,并且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沿第二方向的宽度的影响。

可选地,请参阅图4至图7,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第一遮光部110的至少部分及电极连接线120的至少部分与第二遮光部102无交叠。则第二遮光部102可以与发光件130一一对应设置,且不同发光件130分别对应的第二遮光部102之间无连接。

图8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可选地,请参阅图8,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分别覆盖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第一遮光部110保护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不受激光刻蚀。

图9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技术方案中,请参阅图9,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述平面的方向,第二遮光部102的投影覆盖第一遮光部110的投影。实现了第一遮光部110及第二遮光部102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双重保护,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沿第二方向的宽度的影响。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

请参阅图10至图12,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遮光部102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投影140,发光件130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投影150。其中,第一正投影140覆盖第二正投影150,进一步地,第一正投影140的形状可以与第二正投影150的形状相似。第一正投影140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可实施的图形,第二正投影150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可实施的图形。

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部及发光件的投影示意图。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遮光部102的正投影为第一正投影140,发光件130的正投影为第二正投影150,第一遮光部110的正投影为第三正投影160。其中,第一正投影140包括连接的第一子投影141和第二子投影142;第一子投影141覆盖第二正投影150且第一子投影141的形状与第二正投影150的形状相似;第二子投影142由第一子投影141向第三正投影160的方向延伸且第二子投影142与第三正投影160部分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分别覆盖部分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第二遮光部102保护电极连接线120与阴极131不受激光刻蚀。因此,实现了第一遮光部110及第二遮光部102对阴极131及电极连接线120的双层保护,有效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沿第二方向的宽度的影响。

图14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的平面示意图。

当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相邻的电极连接线120时,第二遮光部102包括凸起143及主体部143’,凸起143位于主体部143’的外侧且与主体部143’连接。主体部143’的形状可以与第二正投影150的形状相似且主体部143’的投影为第一子投影141并覆盖对应第二正投影150,凸起143的投影为第二子投影142。凸起143的设置,一方面,不会过多的增加第二遮光部102的面积,保证第一区域A1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另一方面,保证了第二遮光部102与第一遮光部110充分交叠,减小两者不交叠导致电极连接线120被过刻的风险。因此,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方向至少部分交叠能保证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实现电连接,提高阴极131与电极连接线120之间的连接良率。

图15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6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7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18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请参阅图15至图18,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与第二遮光部102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跳线孔103;显示面板100在第一区域还包括第三遮光部104,第三遮光部104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跳线孔103。跳线孔103用于设置不同导电膜层之间的跳线,以实现不同导电膜层之间的电连接。通过设置与跳线孔103交叠的第三遮光部104,以避免激光通过跳线孔103所在区域透射后对阴极131及电极连接线120进行误刻的风险。

进一步地,第三遮光部104可以设置在所述跳线孔103靠近衬底101的一侧。

例如,请参阅图15,第一遮光部110上设置有跳线孔103,第三遮光部104包括:第一子遮光部104a,第一子遮光部104a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一遮光部110上的跳线孔103。

例如,请参阅图16,第二遮光部102上设置有跳线孔103,第三遮光部104包括:第二子遮光部104b,第二子遮光部104b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投影覆盖第二遮光部102上的跳线孔103。

请参阅图17,当第三遮光部104同时包括第一子遮光部104a及第二子遮光部104b时,第一子遮光部104a与第二子遮光部104b可以同层设置。

请参阅图18,当第三遮光部104同时包括第一子遮光部104a及第二子遮光部104b时,第一子遮光部104a可以与第二子遮光部104b不同层设置。例如,当第一遮光部110相对于第二遮光部102更远离衬底101时,则第一子遮光部104a可以相对于第二子遮光部104b更远离衬底101。使得第一子遮光部104a更靠近第一遮光部110上的跳线孔103,第二子遮光部104b更靠近第二遮光部104b上的跳线孔103,进一步减小激光从跳线孔透射或者衍射的风险。

请参阅图19,图19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0在第一区域A1还包括第四遮光部105,第四遮光部105位于第一遮光部110朝向衬底101的一侧;第四遮光部105包括硅,第一遮光部110包括金属。显示面板100在第一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摄像头或者其他光感器件,由于第一遮光部110为金属,而金属具有反光性,因此,第一遮光部110朝向衬底101反射的光线会对第一区域下方的光感器件造成影响,第四遮光部105能够遮挡第一遮光部110朝向衬底101反射的光线,从而降低第一遮光部110表面的反光对光感器件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四遮光部105与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遮光部102复用。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与第四遮光部的投影示意图;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与第四遮光部的投影示意图。

请参阅图20与图21,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突出于第四遮光部10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可以理解为,第四遮光部10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部分第一遮光部110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因此第四遮光部105既降低第一遮光部110表面的反光对光感器件造成的影响又不会影响到电极连接线120的宽度。

例如,如图20所示,第四遮光部10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遮光部110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面的正投影的中部,因此,第四遮光部105有效降低了第一遮光部110表面的反光对光感器件造成的影响。

例如,如图21所示,第一遮光部11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宽度与第四遮光部10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宽度相等,因此,第四遮光部105较大程度的降低了第一遮光部110表面的反光对光感器件造成的影响又不会影响到电极连接线120的宽度。

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电路单元170及与电路单元170电连接的信号线106;第一遮光部110与电路单元170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信号线106同层设置。将第一遮光部110与电路单元170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信号线106同层设置,一方面简化了显示面板100制备的工艺程序,另一方面降低了显示面板100整体的膜层数量,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5、图8、图9、图15-图19所示,电路单元170包括晶体管172,第一遮光部110与晶体管172的源极/漏极同层设置。

图22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22所示,第一遮光部110与晶体管172的栅极同层设置。

图23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可选地,请参阅图23,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信号线106,信号线106设置于衬底101与发光件130之间的膜层,第一遮光部110与信号线106同层设置。将第一遮光部110与信号线106同层设置能够使得第一遮光部110与信号线106在同一制程工艺中制得,一方面简化了显示面板100制备的工艺程序,另一方面降低了显示面板100整体的膜层数量,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图24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25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26为图3中沿NN’方向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24至图26所示,第二遮光部102可以与电路单元170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信号线106同层设置。将第一遮光部110与电路单元170中的至少部分结构和/或信号线106同层设置,一方面简化了显示面板100制备的工艺程序,另一方面降低了显示面板100整体的膜层数量,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轻薄化。

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遮光部102与晶体管172的栅极同层设置。

可选地,如图24所示,第二遮光部102与晶体管172的有源层同层设置。

可选地,如图25所示,第二遮光部102与晶体管172的源极/漏极同层设置。

可选地,如图26所示,第二遮光部102与信号线106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遮光部102所在膜层位于第一遮光部110所在膜层朝向衬底101的一侧。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遮光部102位于电路单元170朝向衬底101的一侧。例如,第二遮光部102与遮光层109同层设置。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遮光部的至少部分边缘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27,在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遮光部110的边缘处包括凹凸结构111。第一遮光部110的边缘形状可以为锯齿形状、曲线形状或其他凹凸形状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请参阅图27,第一遮光部110的边缘处包括锯齿形状,锯齿形状能够有效降低激光在第一遮挡部边缘发生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影响。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请参考图2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是手机。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也可以是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第一遮光部110用于保护电极连接线120,以防止电极连接线120被激光刻蚀,且第一遮光部110位于电极连接线120与衬底101之间的任意一膜层降低了第一遮光部110与电极连接线120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的距离,从而降低了激光衍射对电极连接线120的宽度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 一种显示装置的绑定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
  • 层叠体以及使用该层叠体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前面板、图像显示装置、带图像显示功能的反射镜、电阻膜式触摸面板及静电电容式触摸面板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具有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7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