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的检测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荧光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负极具有极低的电势和极高的能量密度,是构建新一代二次电池的突破口,近年来获得了产、学、研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锂负极在长期循环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不均匀锂沉积(锂枝晶)、副反应造成的电极和电解液活性物质流失以及库伦效率下降等问题。一方面,高活性的锂金属负极与电解液和添加剂之间通过化学和电化学反应形成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被认为是决定电池长循环性能的关键因素,尤其是SEI的微观形貌、界面分布、化学和热力学性质对负极行为起到了直接且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锂枝晶是由高度活泼的锂原子在成核位点上进行不规则电沉积而产生的类似树枝状的金属晶体,不仅会导致电池性能恶化、库仑效率下降以及容量衰减加快,而且易造成电池内部短路并引发热失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由于电池系统的复杂性和锂金属的独特特性,锂枝晶的成核和生长行为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检测手段难以进行深入表征和直接观察。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沉积锂、锂枝晶、副产物、死锂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的可视化观察和定量化检测的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的检测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的检测方法,所述锂金属负极为锂电池中经过充放电循环后的锂金属负极,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荧光探针对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检测;所述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其中,R

R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

R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

R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

R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喹唑啉酮衍生物包括苯基喹唑啉酮、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4-吡啶基喹唑啉酮及2-呋喃基喹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行检测的步骤包括:

制备包含所述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探针溶液;

使所述探针溶液与所述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接触,并对所述锂金属负极的表面进行荧光测试,以对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行荧光测试的步骤包括:

采用激发光照射所述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根据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荧光信号分布对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和/或,采用激发光照射所述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根据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不同分布区域的荧光强度差异对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方法具有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探针溶液所采用的溶剂包括醚类溶剂、烷烃溶剂、呋喃类溶剂、酮类溶剂及腈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2)所述激发光为波长为300nm~365nm的紫外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探针溶液中所述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浓度为0.5mg/mL~5mg/mL。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的检测项包括所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沉积锂、副产物、锂枝晶、死锂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膜中的一项或多项;

所述副产物包括锂盐和/或聚合物,所述锂盐包括氟化锂、氯化锂、醋酸锂、碳酸锂、氢氧化锂、氧化锂及醇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合物包括聚碳酸亚乙烯酯、聚碳酸酯及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以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探针,喹唑啉酮衍生物骨架结构中含有高活性的内酰胺基团,内酰胺基团能够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活性锂、锂枝晶和不均匀锂沉积发生反应,导致反应前后的荧光颜色和信号发生变化;而内酰胺基团不会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副产物和SEI膜发生反应,荧光颜色和信号不会发生变化,即保持本征荧光发射。因此,采用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探针形成了更为直观、精确的荧光变化差异,从而根据反应前后荧光颜色变化以及信号分布情况实现可视化检测,以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及其分布进行定性检测。

同时,喹唑啉酮衍生物所具有的芳基或杂芳基基团,可使得其在固态体系下难以发生分子运动,分子转动受限,可以延展喹唑啉酮衍生物分子内的共轭平面结构,使其具有高的荧光发射产率,从而在其与锂金属负极反应后具有明显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检测,可以识别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微观形貌以及各种组分的积累程度和相对丰度,从而实现了锂金属负极表面组分的定量检测。而且荧光检测成像结果与锂金属负极极片表面的真实外观基本对应一致,并基于荧光成像结果将电池的性能衰减和失效以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锂枝晶、不均匀锂沉积和副产物的积累量联系起来,从而有望为分析电池失效的原因以及早期防控预警电池性能失效提供可行性。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简单便捷、灵敏度和精确度均较高,可以同时实现直接观察和定量检测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可以为分析锂金属负极表面提供直观的、可视化和定量的表征结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检测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喷洒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前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荧光图;

图3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

图4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稳定性谱图;

图5为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

图6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术语: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的选择范围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所列项目中任一个项目,也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所述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包括任意的两个相关所列项目、任意的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目、或者全部相关所列项目的组合。比如,“A和/或B”包括A、B以及“A与B的组合”三种并列方案。

本文中,“进一步”、“更进一步”、“特别”、“例如”、“如”、“示例”、“举例”等用于描述目的,表示在前与在后的不同技术方案在涵盖内容上存在关联,但并不应理解为对前一技术方案的限定,也不能理解为对本文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文中,如无其他说明,A(如B),表示B为A中的一种非限制性示例,可以理解A不限于为B。

本文中,“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等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也不能理解为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重要性或数量。而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起到非穷举式的列举描述目的,应当理解并不构成对数量的封闭式限定。

在本申请中,“取代”表示被取代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基所取代。

在本申请中,“烷基”可以表示直链和/或支链烷基。烷基的碳数可以为1至50、1至30、1至20、1至10或1至6。包含该术语的短语,例如,“C

“芳基或芳香基团”是指在芳香环化合物的基础上除去一个氢原子衍生的芳族烃基,可以为单环芳基、或稠环芳基、或多环芳基,对于多环的环种,至少一个是芳族环系。例如,“取代或未取代的C

“杂芳基或杂芳香基团”是指在芳基的基础上至少一个碳原子被非碳原子所替代,非碳原子可以为N原子、O原子、S原子等。例如,“取代或未取代的C

术语“烯基”是指具有2至40个碳原子、2至10个碳原子或2至6个碳原子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乙烯不饱和的位点(例如,1至6个位点)的支化或未支化的不饱和烃基的单基。

术语“炔基”是指具有2至40个碳原子、2至20个碳原子或2至6个碳原子并且具有至少一个乙炔(三键)不饱和度的位点(例如,1至6个位点)的不饱和烃的单基。

术语“烷氧基”是指烷基-O-、烯基-O-和炔基-O-基团,其中烷基、烯基和炔基如本文所定义的。

术语“卤代”或“卤素”是指氟、氯、溴和碘。

锂电池负极表面所形成的不均匀锂沉积、锂枝晶以及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比如,降低库伦效率以及加快容量衰减,而且容易造成电池热失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检测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对监控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的检测方法无法直观的观察,也无法定量表征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锂金属负极成分的检测方法,以实现可视化观察和定量化检测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锂金属负极成分的检测方法,锂金属负极为锂电池中经过充放电循环后的锂金属负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采用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荧光探针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检测;所述喹唑啉酮衍生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其中,R

R

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以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探针,喹唑啉酮衍生物骨架结构中含有高活性的内酰胺基团,内酰胺基团能够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活性锂、锂枝晶和不均匀锂沉积发生反应,导致反应前后的荧光颜色和信号发生变化;而内酰胺基团不会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副产物和SEI膜发生反应,荧光颜色和信号不会发生变化,即保持本征荧光发射。因此,采用喹唑啉酮衍生物作为探针形成了更为直观、精确的荧光变化差异,从而根据反应前后荧光颜色变化以及信号分布情况实现可视化检测,以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及其分布进行定性检测。

同时,喹唑啉酮衍生物所具有的芳基或杂芳基基团,可使得其在固态体系下难以发生分子运动,分子转动受限,可以延展喹唑啉酮衍生物分子内的共轭平面结构,使其具有高的荧光发射产率,从而在其与锂金属负极反应后具有明显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检测,可以识别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微观形貌以及各种组分的积累程度和相对丰度,从而实现了锂金属负极表面组分的定量检测。而且荧光检测成像结果与锂金属负极极片表面的真实外观基本对应一致,并基于荧光成像结果将电池的性能衰减和失效以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锂枝晶、不均匀锂沉积和副产物的积累量联系起来,从而有望为分析电池失效的原因以及早期防控预警电池性能失效提供可行性。

此外,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简单便捷、灵敏度和精确度均较高,可以同时实现直接观察和定量检测锂金属负极表面成分,可以为分析锂金属负极表面提供直观的、可视化和定量的表征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芳基或杂芳基基团使喹唑啉酮衍生物固态体系下难以发生分子运动的机理具体是“分子内运动受限”机理(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s,RIM)。

在本申请中,“取代或未取代”表示所定义的基团可以被取代,也可以不被取代。当所定义的基团被取代时,应理解为任选被本领域可接受的基团所取代,包括但不限于:氰基、异氰基、硝基、卤素、C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R

R

进一步地,R

R

更进一步地,R

R

具体地,喹唑啉酮衍生物可以包括苯基喹唑啉酮(CAS No.1022-45-3)、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56071-04-6)、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4765-59-7)、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1801530-64-2)、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1396108-98-7)、4-吡啶基喹唑啉酮(CAS No.6484-23-7)及2-呋喃基喹唑啉酮(CAS No.26059-84-7)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苯基喹唑啉酮、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4-吡啶基喹唑啉酮及2-呋喃基喹唑啉酮的结构式分别如式1~7所示:

请参阅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锂金属负极成分的检测方法具体包括步骤S100~S300:

S100:对锂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后,取出锂金属负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00可以省略。

S200:制备包含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探针溶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制备探针溶液的步骤包括:

将喹唑啉酮衍生物溶于溶剂中,形成探针溶液。其中,溶剂的选择不做限制,选用具有挥发性的惰性溶剂即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溶剂包括醚类溶剂、呋喃类溶剂、烷烃溶剂、呋喃类溶剂、酮类溶剂及腈类溶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醚类溶剂可以为乙醚;呋喃类溶剂可以为四氢呋喃;烷烃类溶剂可以为正己烷和/或环己烷;酮类溶剂可以为丙酮;腈类溶剂可以为乙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探针溶液中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浓度为0.5mg/mL~5mg/mL,例如,0.5mg/mL、1mg/mL、2mg/mL、3mg/mL、4mg/mL,优选为1mg/mL。喹唑啉酮衍生物的浓度为1mg/mL时,可以获得最佳的检测效果。

步骤S300:使探针溶液与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接触,并对锂金属负极的表面进行荧光测试,以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锂金属负极的表面进行荧光测试的步骤包括:

采用激发光照射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根据锂金属负极表面的荧光信号分布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和/或,采用激发光照射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根据锂金属负极表面不同分布区域的荧光强度差异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具体的,通过观察锂金属负极表面的荧光信号分布,可以区分锂金属负极表面的不同成分,实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可视化分析。采用荧光光谱仪测定锂金属负极表面的荧光强度和波长可以实现对前述各检测项目的半定量分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使探针溶液与待测锂金属负极的表面接触具体是指将探针溶液喷洒至锂金属负极的表面。

在本申请中,激发光具体为能够激发喹唑啉酮衍生物发射荧光的光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激发光为波长为300nm~365nm的紫外光。优选的,激发光为波长为320nm的紫外光。

可以理解,副产物即为锂金属负极表面发生的副反应的产物。用不同的循环圈数、不同的充放电电流大小对电池进行充放电循环时,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能对不同条件下的电池情况进行可视化和半定量的分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的检测项包括锂金属负极表面的沉积锂、副产物、锂枝晶、死锂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中的一项或多项。其中,喹唑啉酮衍生物中的内酰胺基团能够与活性锂、不均匀沉积锂及锂枝晶发生反应,导致反应前后的荧光颜色和信号发生变化(反应前呈现白色固态荧光,反应后呈现蓝色固态荧光);而内酰胺基团不会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副产物和SEI膜发生反应,荧光颜色和信号不会发生变化,即保持本征荧光发射。因此,根据荧光颜色和信号的不同可以区分锂金属负极表面的不同成分实现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可视化分析。依据荧光强度的差异可直观反映出不同区域的不均匀沉积锂或锂枝晶的丰度、锂枝晶分布、副产物积累程度、SEI膜的生长程度和分布区域等并可通过荧光光谱仪实现不同成分的定量分析。具体地,副产物包括锂盐和/或聚合物,所述锂盐包括氟化锂、氯化锂、醋酸锂、碳酸锂、氢氧化锂、氧化锂及醇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聚合物包括聚碳酸亚乙烯酯、聚碳酸酯及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锂电池为锂氧电池、锂硫电池、锂氧化物电池、锂空电池或锂锂电池。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优先参考本申请中给出的指引,还可以按照本领域的实验手册或常规条件,还可以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或者参考本领域已知的实验方法。

下述各实施例所采用的锂金属电池为Li|Li对称扣式电池,正负极均为锂片,电解液为1mol/L LiPF

实施例1

(1)用蓝电设备对对称扣式电池进行充放电循环,充放电程序为静置2h,1.0mAh/cm

(2)将苯基喹唑啉酮溶于乙醚中配制浓度为1mg/mL的溶液,制得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

(3)将步骤(2)中制得的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喷洒在步骤(1)中的负极锂片表面,待乙醚挥发后,即可在波长320nm的紫外灯光照下获得荧光图,见图2(b)。其中,呈现蓝色荧光的为活性锂(锂片基底)、不均匀锂沉积和锂枝晶;呈现白色荧光的为副反应产物和SEI膜。由图2(a)和(b)可知,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负极表面接触反应后的荧光分布与锂金属负极表面的形貌基本一致,且成像对比度很高,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视性。蓝色和白色的荧光强度可直观反映出不同区域的锂不均匀沉积或锂枝晶的丰度、副产物积累程度等。

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单质反应前后的分子结构变化如下所示:

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单质反应后,经烯醇互变的阴离子中间体转变为稳定的苯酚盐结构。苯基喹唑啉酮在反应前,表现出白色固态荧光;与锂金属作用后形成苯基喹唑啉酮锂盐,荧光发射变为蓝色,说明其具有对锂金属的响应能力,适用于锂电池中锂金属负极界面物种的成像表征。

图3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由图3(a)可知,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在320nm波长激发光下呈现荧光双峰,分别位于399nm和538nm处,表现为白色荧光;由图3(b)可知,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后,呈现荧光单峰,位于396nm处,原538nm处的荧光峰消失,表现为蓝色荧光。反应前后荧光信号差异明显,对比度高,且发射强度高,说明具有可读性和可视性较好。因此,依据锂负极片表面的荧光颜色变化可辨别不同的化学组分(锂或副产物);依据荧光信号分布可判断极片表面各物种的大致分布区域;依据荧光强度的差异可观察各类物种的积累程度并可通过荧光光谱仪实现定量分析。

图4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稳定性谱图。由图4(a)可知,苯基喹唑啉酮在320nm波长的激发光下连续激发1h后,在399nm处的荧光强度保持为90.2%;由图4(b)可知,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后的苯基喹唑啉酮锂盐在320nm波长激发光下连续激发1h后,在396nm处的荧光强度保持为47.5%,说明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后均有较好的荧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白能力。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56071-04-6)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其中,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如图5所示。由图5(a)可知,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397nm和521nm处,呈现白色荧光;由图5(b)可知,3-甲氧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413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实施例3

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4765-59-7)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如表1所示,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388nm和503nm处,呈现白色荧光;4-硝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399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实施例4

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1801530-64-2)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如表1所示,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394nm和511nm处,呈现白色荧光;4-甲酰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400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CAS No.1396108-98-7)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如表1所示,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405nm和540nm处,呈现白色荧光;三苯胺基苯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422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由实施例2~5测试结果可知,喹唑啉酮衍生物分子骨架中修饰不同数量和种类的取代基团不影响该类物质与锂金属的作用效果,不影响该类物质的电极成像表征能力,且能实现对荧光发射波长和强度的精确调变。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4-吡啶基喹唑啉酮(CAS No.6484-23-7)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4-吡啶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如表1所示,4-吡啶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400nm和536nm处,呈现白色荧光;4-吡啶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398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实施例7

实施例7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2-呋喃基喹唑啉酮(CAS No.26059-84-7)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2-呋喃基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如表1所示,2-呋喃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前表现为双发射峰,分别位于403nm和537nm处,呈现白色荧光;2-呋喃基喹唑啉酮在与锂金属作用后表现为单发射峰,位于399nm处,呈现蓝色荧光,成像表征效果与实施例1无异。

由实施例6~7的测试结果可知,喹唑啉酮衍生物分子骨架中R

对比例1

对比例1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喹唑啉酮(CAS No.491-36-1)代替实施例1中的苯基喹唑啉酮,制备相同浓度的喹唑啉酮探针溶液。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如图6所示。由图6(a)可知,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前,无明显荧光信号;由图6(b)可知,喹唑啉酮与锂金属作用后,出现的发射峰较弱,难以实现对锂金属负极表面不同组分的检测。说明喹唑啉酮衍生物分子结构中的R

表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范围。

相关技术
  • 金属锂负极、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金属锂负极的锂电池
  • 一种具有高比表面介孔保护膜的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锂硫电池的氮化硅改性金属锂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 金属锂负极保护液、金属锂负极表面保护方法、负极极片、锂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 金属锂负极保护液、金属锂负极表面保护方法、负极极片、锂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技术分类

0612011649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