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和移动终端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30


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和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一般配置有摄像模组,以使移动终端能够实现拍照、摄像等功能。在相关技术方案当中,逐步出现了一些能够改变摄像模组摄像方向的移动终端。这些移动终端上的摄像模组能够通过光路改变元件的旋转而改变其摄像方向,从而使摄像模组在前置摄像状态、后置摄像状态等不同摄像状态间自如切换。

但是我们发现,光路改变元件在驱动件带动下沿预设方向转动至预设工作位置时,光路改变元件可能会在惯性的作用下过量的转动,进而导致光路改变元件和摄像模组之间的相对方位出现一定误差,这影响了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和移动终端,其能够改善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包括:

光路改变元件,用于将外界光线引入至摄像模组,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具有旋转轴;

旋转驱动部,与所述旋转轴传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部用于带动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围绕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沿预设方向转动,以使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被配置成在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处于所述预设工作位置时,限制住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继续沿所述预设方向转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处于所述预设工作位置时,所述限位部处于所述光路改变元件沿所述预设方向上的外侧,并且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相抵接。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具有第一抵接面,所述限位部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抵接面相抵接的第二抵接面,所述第一抵接面和所述第二抵接面均为平面。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光路改变元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部,所述限位部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

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相抵接时,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彼此磁吸。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中至少一者为电磁铁。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光路改变元件具有第一摩擦接触面;所述光路调整机构还包括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的摩擦部,所述第一摩擦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摩擦接触面彼此接触,以使所述摩擦部在所述光路改变元件沿所述预设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向所述光路改变元件施加摩擦阻力。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光路改变元件设置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入光侧外,并且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垂直于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主体;

摄像模组;以及

如第一方面所描述的所述光路调整机构;

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和所述光路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方向包括彼此反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预设工作位置包括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所述光路改变元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的入光端朝向于所述主体的前侧,所述光路改变元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至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的入光端朝向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可选地,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壳体,所述摄像模组和所述光路调整机构收容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的前侧外轮廓上形成有前置视窗,处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的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的入光端与所述前置视窗相对;

所述壳体的后侧外轮廓上形成有后置视窗,处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的所述光路改变元件的入光端与所述后置视窗相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路调整机构和移动终端,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限位部被配置成在光路改变元件于旋转驱动部带动下而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时,限制住光路改变元件继续沿预设方向转动,避免光路改变元件在惯性的作用下而出现过量的转动,使光路改变元件能够如期望地准确处于预设工作位置,进而改善了摄像模组的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路调整机构和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路调整机构和摄像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示意出了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路调整机构和摄像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光路改变元件围绕旋转轴的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一工作位置;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路调整机构和摄像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光路改变元件围绕旋转轴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路改变元件入光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00-光路改变元件,1110-旋转轴,1120-反射棱镜,1121-反射面,1130-固定板,1131-第一抵接面,1132-第一摩擦接触面,1200-支架,1210-限位部,1211-第二抵接面,1220-摩擦部,1221-第二摩擦接触面,2000-摄像模组;3000a-前置视窗,3000b-后置视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独特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申请,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实例中,不会对已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申请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申请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申请所公开的原理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本实施例的主体是一种移动终端,具体是一种手机,其包括主体和连接在主体之上的光路调整机构,这里主体具体指移动终端用于实现自身功能的局部结构或全部结构。

请参见图1和图2,可以看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路调整机构包括:

光路改变元件1100,用于将外界光线引入至摄像模组2000,光路改变元件具有旋转轴1110;

旋转驱动部,旋转驱动部与旋转轴1110传动连接,旋转驱动部用于带动光路改变元件1100围绕旋转轴1110的轴线沿预设方向转动,以使光路改变元件1100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

限位部1210,限位部1210被配置成在光路改变元件1100处于预设工作位置时,限制住光路改变元件1100继续沿预设方向转动。

请结合图2、图3和图4,其中,光路改变元件1100沿预设方向转动而最终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此时,限位部1210能够限制住光路改变元件1100,避免光路改变元件1100于惯性作用下沿预设方向发生进一步的、非预期的转动,从而有效保障了光路改变元件1100和摄像模组2000相对方位的精确性,使得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准备地将外界光线引入至摄像模组2000,保障了摄像模组2000的成像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光路改变元件1100即指光路调整机构当中用于改变外界光线传递方向并将外界光线传递至摄像模组2000的部件,其可以是棱镜、透镜或者分光镜等等。请结合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光路改变元件1100包括设置有反射面1121的反射棱镜1120,反射棱镜1120通过其反射面1121而将外界光线传递至摄像模组2000,反射棱镜1120的相背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板1130,固定板1130为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一部分,用于作为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连接支撑部位。

进一步的,上述旋转驱动部具体指用于向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旋转轴1110施加以扭矩的驱动部件。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驱动部包括其输出轴与旋转轴1110传动连接的电机(未图示)。在旋转驱动部的带动下,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围绕旋转轴1110的轴线沿预设方向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进而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这里,预设工作位置即指光路改变元件1100正常工作时的预期位置,处于该位置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将外界光线引入至摄像模组2000,从而使得摄像模组2000如预期的正常成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预设方向并不限制于单一方向,上述预设方向可以是两彼此反向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预设方向为两彼此反向的方向时,光路改变元件1100所具有的预设工作位置也可以包括多个工作位置。

示例的,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预设方向包括彼此反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请结合图3,图3中的弧线箭头用于表征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转动方向,虚线箭头用于表征外界光线的传递路径,可以看出的是,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沿第一方向转动至第一工作位置,于第一工作位置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反射面1121朝向于移动终端主体的前侧,用于将主体前侧的外界光线反射并传递至摄像模组2000,从而使得摄像模组2000实现前置摄像。

请结合图4,图4中的弧线箭头用于表征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转动方向,虚线箭头用于表征外界光线的传递路径,可以看出的是,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沿第二方向转动至第二工作位置,于第二工作位置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反射面1121朝向于移动终端主体的后侧,用于将主体后侧的外界光线反射并传递至摄像模组2000,从而使得摄像模组2000实现后置摄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摄像模组2000的光轴穿过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反射面1121,也即外界光线通过反射面1121进行一次反射之后即射入至摄像模组2000。但这并不应当理解为对光路改变元件1100、摄像模组2000之间的光路构成方式上的限制。光路改变元件1100和摄像模组2000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光学元件。

进一步的,关于限位部1210,上述限位部1210主要用于对光路改变元件1100进行限位,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光路改变元件1100处于预设工作位置时,限位部1210处于光路改变元件1100于预设方向上的外侧,并且限位部1210和光路改变元件1100相抵接。其中,由于光路改变元件1100处于预设工作位置时,限位部1210处于光路改变元件1100于预设方向上的外侧并与光路改变元件1100彼此抵接,所以此时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无法继续沿之前的预设方向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光路改变元件1100具有第一抵接面1131,限位部1210具有用于与第一抵接面1131相抵接的第二抵接面1211。这里,第一抵接面1131和第二抵接面1211可以为任意形状的面,比如曲面、弧面或者球面。为避免因第一抵接面1131和第二抵接面1211具有不规则起伏,而导致限位部1210和光路改变元件1100抵接时发生磕碰、错位,在实施例中,第一抵接面1131和第二抵接面1211均为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文中所描述的,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方向包括彼此反向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应的,预设工作位置也包括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可以看出的是,无论光路改变元件1100是沿第一方向(具体是图2、图3和图4中围绕旋转轴轴线的顺时针方向)围绕旋转轴的轴线1110进行转动,还是沿第二方向(具体是图2、图3和图4中围绕旋转轴轴线的逆时针方向)围绕旋转轴1110的轴线进行转动,光路改变元件1100均会与限位部1210相抵接。这是因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用于限制光路改变元件1100沿对应预设方向转动的限位部1210被配置成了一体的,并且两者的第二抵接面1211共面。当然,在不影响申请目的的前提下,实施人员可以将用于限制光路改变元件1100沿对应预设方向转动的限位部1210配置成分体的。

进一步的,在光路改变元件1100处于预设工作位置时,上述旋转驱动部可以向旋转轴1110施加以一较大扭矩,从而让光路改变元件1100在限位部1210和上述扭矩的共同作用下,保持于预设工作位置。但是,使得旋转驱动部始终输出以较大扭矩会降低旋转驱动部的使用寿命。并且,在旋转驱动部和旋转轴1110通过齿轮组进行传动连接时,齿轮组相啮合的齿轮间容易出现跳齿,这会使得光路改变元件1100在预设工作位置时发生一定程度的跳动,影响摄像模组2000的正常成像。

对应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光路改变元件1100上设置有第一磁性部,限位部1210上形成有第二磁性部;限位部1210与光路改变元件1100相抵接时,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彼此磁吸,从而使得限位部1210和光路改变元件1100彼此紧密接触。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光路改变元件1100在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作用下而稳定地保持于预设工作位置。这样,旋转驱动部即可关闭,并且与旋转驱动部所连接的传动组件并不会发生跳齿问题,从而改善了旋转驱动部的使用寿命并避免了传动组件出现故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如上所描述的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指两者通过磁性彼此相互吸引,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可以由磁性材料所组成或者为电磁铁。而在对应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上述第一磁性部为电磁铁。如此设置,在光路改变元件1100准备切换工作位置时,第一磁性部即可断电而使得其与第二磁性部之间不再紧密接触,限位部1210和光路改变元件1100也随即不再紧密接触。此时,旋转驱动部即输出一合适扭矩即可带动光路改变元件1100转动,无须克服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的磁吸力,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模式切换更为灵敏。

请结合图1,在本实施例中,光路调整机构还包括支架1200,支架1200设置于摄像模组2000的入光侧并且与摄像模组2000固定连接,上述限位部1210均形成于支架1200之上。这里,为进一步提升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运动稳定性,使光路改变元件1100能够具有合适的转动速度,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00还包括摩擦部1220,摩擦部1220具有第二摩擦接触面1221,第二摩擦接触面1221用于和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第一摩擦接触面1132彼此接触,以使摩擦部1220在光路改变元件1100沿预设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向光路改变元件1100施加摩擦阻力,从而使得光路改变元件1100运动得更为平稳,避免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转动速度因旋转驱动部输出功率呈曲线变化等因素而出现大幅度变化。更为具体的,请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存在两组摩擦部1220,两组摩擦部1220构成了支架1200与摄像模组2000相连接的支脚部分,两组摩擦部1220分别设置于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两侧,并且两者朝向彼此的面各自界定出其第二摩擦接触面1221;另外,请参见图5,第一摩擦接触面1132则由光路改变元件1100当中设置于反射棱镜1120横向两侧的固定板1130所界定。

关于上述旋转轴1110,其可以被配置成:旋转轴1110的轴线与摄像模组2000的光轴共线。

但是如此设置,当光路改变元件1100设置于摄像模组2000的入光侧时,在不布置额外传动组件的前提下,旋转驱动部只能设置在光路改变元件1100背向于摄像模组2000一侧。旋转驱动部无法依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调整其相对摄像模组2000的方位,这可能会造成移动终端结构上的臃肿,影响用户体验。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旋转轴1110的轴线垂直于摄像模组2000的光轴。也即,光路改变元件1100可以如图2、图3和图4中的围绕旋转轴1110轴线的顺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而最终移动至预设工作位置。这样旋转驱动部即能够依据移动终端的实际情况而设置于光路改变元件1100左右两侧当中的任意一侧并与旋转轴1110同一侧的端部传动连接,以达到提升空间利用率,缩小移动终端体积的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光路改变元件1100而言,其并不限制于设置于移动终端壳体(未图示)的内部或外部。

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光路改变元件1100具有伸出状态和收容状态,处于伸出状态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伸出于壳体之外并能够正常接收外界光线。此时,光路改变元件1100通过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转动,即可使得摄像模组2000实现前摄或者后摄功能。而当光路改变元件1100处于收容状态时,光路改变元件1100收入于壳体之内,与外界光线彼此隔断,于此时刻,摄像模组2000并不工作。

又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光路改变元件1100始终处于壳体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摄像模组2000具体是一种潜望模组,潜望模组和光路调整机构一并收容于壳体的内部。

具体的,请参见图3,壳体的前侧外轮廓上形成有前置视窗3000a,处于第一工作位置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入光端与前置视窗3000a相对;请参见图4,壳体的后侧外轮廓上形成有后置视窗3000b,处于第二工作位置的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入光端与后置视窗3000b相对。这里,光路改变元件1100的入光端即指其用于接收外界光线的一端,光路改变元件1100还具有与其入光端相对应的出光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主要在壳体的前侧外轮廓和后侧外轮廓上分别开设了前置视窗3000a和后置视窗3000b。这样,光路改变元件1100并不需要伸出于壳体即可使得摄像模组2000实现前摄、后摄,在结构上更为简单。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壳体的前侧即指:移动终端在被用户使用时,其壳体面向于用户的一侧;而壳体的后侧即指移动终端在被用户使用时,其壳体背向于用户的一侧。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主体是一种手机,但这并不应当理解为对移动终端主体上的限制。前文当中所描述的移动终端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游戏机甚至是车载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等。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针对本申请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作为参考,但与本申请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申请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申请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申请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申请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申请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和阈值分割的磁力显微镜气相光路自动调整方法
  • 一种基于激光加工检测的球绞结构光路调整装置
  • 一种具备调节功能的新型激光二极管光路整形机构
  • 光路调整机构与光路调整组件
  • 一种基于数字微镜单元的光路调整机构及其调整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