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通常支持不同通信制式的通信网络同时使用,如支持无线保真网络(Wireless Fidelity,Wi-Fi)和蜂窝网络同时进行数据收发。然而,不同通信网络在同时使用时,部分网络频段,如蜂窝网络频段和Wi-Fi的部分频段在频谱上非常接近,导致两者同时工作在弱信号场景时的边带噪声会造成互扰。

目前,主要通过时分复用技术(Time domain techniques,TDM)将不同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分时复用,以解决彼此之间的干扰问题。但开启TDM机制后,同时工作的通信网络如蜂窝网络及Wi-Fi网络的吞吐量均会出现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了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期望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与传输质量。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分别为不同通信制式网络对应的信道;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

所述时分复用模式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以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基于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分别为不同通信制式网络对应的信道;

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

所述时分复用模式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以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基于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与处理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用于引起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是基于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的,从而实现了在不同通信信道共存场景下,根据终端当前所处场景的信号质量,动态合理地配置时分复用机制的开启及关闭。这样,既能改善弱信号场景下的互扰问题,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又能提高强信号场景下通信网络的吞吐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Wi-Fi信道与蜂窝网络频谱相邻近的示意图一;

图2为目前Wi-Fi信道与蜂窝网络频谱相邻近的示意图二;

图3为目前通过TDM技术将Wi-Fi与蜂窝网络进行时分复用的示意图;

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实际场景的一种可选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1、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RSSI是指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属于无线发送层的可选部分,用来判定链接质量。

2、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RSRP主要考虑测量频率带宽上承载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上的接收功率的线性平均值。

3、TDM:TDM是一种使多个信号在不同时隙通过公共信道的技术。

4、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第四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fourth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4G)之一。

5、新空口(New Radio,NR):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 ofmobile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ndards,5G)中的新无线标准。

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多场景的不同模式下发射和接收信号的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以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网络同时使用的场景为例,目前的移动终端通常支持无线局域网和蜂窝网络同时使用。部分蜂窝网络频段和Wi-Fi2.4G及Wi-Fi 5G在频谱上非常接近。如图1所示,2.4GHz Wi-Fi信道紧邻蜂窝网络LTE B7/40/41以及NR n7/40/41频段;如图2所示,蜂窝网络n79频段邻近5GHz Wi-Fi信道。由于频谱非常接近,且当前Wi-Fi与蜂窝网络所使用的滤波器的带外抑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从而导致在Wi-Fi与蜂窝网络同时工作在弱信号场景时,边带噪声会造成互扰。

当Wi-Fi与蜂窝网络同时处在弱信号场景时,不管是Wi-Fi网络还是蜂窝网络的上行功率都是最大功率发射,此时Wi-Fi上行大功率信号对蜂窝接收信号的干扰很大,同时蜂窝上行大功率信号对Wi-Fi接收信号干扰很大。因此弱信号场景Wi-Fi网络与蜂窝网络对彼此的强干扰会造成Wi-Fi网络与蜂窝网络均无法使用,或者数据体验极差等问题。

目前,相关技术通常是通过TDM技术,将Wi-Fi与蜂窝网络分时复用,以解决彼此的干扰问题。这样,将蜂窝网络上行信号与Wi-Fi网络下行信号从时隙上避开,使Wi-Fi网络与蜂窝网络在时序上不会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如图3所示,将蜂窝网络上行信号(如LTE Tx信号)与Wi-Fi网络下行信号(如WLAN PS-POLL帧)进行时分复用,从时隙上互相避开。

然而,相关技术是无论Wi-Fi与蜂窝网络处于何种场景均采用TDM技术进行时分复用,开启TDM机制后,蜂窝网络及WiFi网络的吞吐量均会出现明显下降。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当Wi-Fi网络或者蜂窝网络其中一方处于强信号或者两者均处于强信号场景下时,例如:当Wi-Fi网络或者蜂窝网络其中一方处于强信号下时,此时处于强信号的一方上行信号功率较小,对另一方接收信号干扰很小或者无干扰;而处于弱信号一方上行信号功率较大,但是另一方处于接收强信号,对强接收信号一方干扰很小或者无干扰。因此在当Wi-Fi网络或者蜂窝网络其中一方处于强信号或者两者均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对彼此的干扰影响很小或无影响。这种情况下开启TDM机制会明显降低Wi-Fi与蜂窝网络吞吐量,从而降低终端的数据传输速度或通话质量,影响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通过合理设置信号强度阈值,控制TDM机制开启及关闭,从而实现不同信号强度下Wi-Fi与蜂窝网络共存场景,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或通话质量,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智能音箱、智能手表、便携式多媒体设备等各种类型的用户终端,但并不局限于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过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S101-S102,如下:

S101、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获取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分别为终端支持的不同通信制式对应的信道。也就是说,第一通信信道为第一通信网络对应的信道,第二通信信道为第二通信网络对应的信道;第一通信网络与第二通信网络为不同通信制式的通信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信道包括:第一蜂窝网络通信信道;第二通信信道包括:无线保真网络通信信道、蓝牙通信信道、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通信信道、卫星通信信道、与第二蜂窝网络通信信道中的任一种;其中,第一蜂窝网络通信信道与第二蜂窝网络通信信道的通信制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支持时分复用模式。

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Wi-Fi网络与蜂窝网络的共存场景,或者,蓝牙网络与蜂窝网络、GPS与蜂窝网络、卫星通信与蜂窝网络、以及两种不同蜂窝网络的共存场景等等,具体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与终端的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通信。这样,终端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在识别到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在进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存在数据传输。

示例性地,在终端通过蜂窝网络进行语音通话的同时,通过Wi-Fi网络进行数据上传,可以确定第一通信信道(蜂窝网络)与第二通信信道(Wi-Fi网络)均存在数据传输。具体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终端实时获取第一通信信道当前对应的信号强度,作为第一信号强度,以及实时获取第二通信信道当前对应的信号强度,作为第二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网络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可以通过RSRP来表示,Wi-Fi网络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可以通过RSSI来表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RSRP和RSSI通常为负值,在利用RSRP和RSSI表示信号强度时,RSRP和RSSI的绝对值越大,对应表示的信号强度越小。

S102、基于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基于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表征了终端当前所处场景的信号质量。终端可以将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行对比,来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时分复用模式用于控制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以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存在数据传输的场景下,通过设置各种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来确定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和/或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影响吞吐量的阈值,从而确定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终端的生产环节进行上述吞吐量测试,将确定的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保存在终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包括: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以及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可以在第一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和/或,第二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在第一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处于弱信号场景,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的邻近频段会存在互扰。这种情况下,启动时分复用模式,可以降低噪声干扰,提高数据传输质量。

示例性地:以蜂窝网络为LTE B40频段(RSRP为-120~-115)为例,执行以下测试步骤:

1、终端1(UE1)连接蜂窝网络,终端2(UE2)连接蜂窝网络(关闭Wi-Fi),调整基站下行增益控制UE2的RSRP值在-120dBm至-115dBm(如UE2信号格数在2格,弱信号场景)进行Volte通话测试。

2、调整WiFi网络的RSSI值在-80dBm至-75dBm(弱信号场景),保持Wi-Fi网络处于弱信号下,将UE2连接Wi-Fi网络同时进行网络数据上传业务(如上行占空比75%左右),采用UE1呼叫UE2,观察统计呼通率及通话质量、Wi-Fi断连及数据量等指标。

3、将UE2上传停止后,采用UE1呼叫UE2,观察统计呼通率及通话质量,以及将UE2断连后观察统计呼通率及通话质量、Wi-Fi断连及数据量等指标;

4、将UE2的Wi-Fi网络断开,UE1与UE2建立呼叫通话测试通话质量,确认通话质量正常后将UE2 Wi-Fi网路打开进行网络数据上传业务,关注Volte通话质量及断连情况、Wi-Fi断连及数据量等指标。

上述测试步骤对应的测试结果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Wi-Fi网络信道与蜂窝网络信道同时处于弱信号场景下,开启TDM模式对于通话质量体验提升明显,说明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终端确定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或者,在第二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终端确定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或者,在第一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第二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终端不启动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和/或,第二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说明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中的至少一方处于强信号场景。此时处于强信号的一方上行信号功率较小,对另一方接收信号干扰很小或者无干扰;而处于弱信号一方上行信号功率较大,但是另一方处于接收强信号,对强接收信号一方干扰很小或者无干扰。因此,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中的至少一方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对彼此的干扰很小或无干扰,此时可以不开启时分复用模式,示例性地,以频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的收发速率,并降低通信时延,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的TDM技术方案无法对当前用户所处的场景进行合理配置,导致用户不管是在强信号还是弱信号均会启用TDM机制。而同时工作的两种通信网络信道的其中一方处于强信号,或者两者均处于强信号场景时对彼此的干扰影响很小或无影响,此时开启TDM技术进行时分复用,反而使得双方通信网络信道的吞吐量均明显下降。而在同时工作的两种通信网络信道均处于弱信号场景时对彼此的干扰很大,此时两种通信网络信道的吞吐量均明显下降,开启TDM技术进行时分复用,可以将两种通信网络信道在时序上错开,避免互扰产生,从而使得弱信号下两种通信网络信道的吞吐量均得到明显提升。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在不同通信信道共存场景下,根据终端当前所处场景的信号质量,动态合理地配置时分复用机制的开启及关闭。这样,既能改善弱信号场景下的互扰问题,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又能提高强信号场景下通信网络的吞吐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S101之前,还可以执行S01-S03,以确定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如下:

S01、在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第三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多个第一吞吐量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通信信道置于弱信号场景,也即在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对应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第三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测试第一通信信道在多个候选信号强度下,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与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的吞吐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吞吐量测试是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均存在数据传输,也即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的共存场景下进行测试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多个第一吞吐量组。其中,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可以包括表征弱信号的候选信号强度与表征强信号的候选信号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中的每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多个第一吞吐量组的每个第一吞吐量组;每个第一吞吐量组包括:第一吞吐量与第二吞吐量;第一吞吐量表征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第二吞吐量表征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

也就是说,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共存的场景下,可以基于第二通信信道的弱信号场景,测试第一通信信道在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下,启用时分复用模式与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吞吐量表现,得到每种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时的第一吞吐量,以及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时的第二吞吐量。

示例性地,可以在信令模式下,Wi-Fi网络信道与蜂窝网络信道互扰频段上,以Wi-Fi网络信道(相当于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为-75dBm至-80dBm(相当于Wi-Fi弱信号)为测试条件,对蜂窝网络信道(相当于第一通信信道)在多个RSRP(相当于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下进行吞吐量测试,得到如表2所示的测试结果,如下: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蜂窝网络信道的RSRP大于-110dBm时,TDM模式启用后蜂窝网络信道的吞吐量相比不开启TDM模式出现明显下降,此时蜂窝网络信道处于强信号场景,与Wi-Fi网络信道之间的互扰较小,此时不开启TDM模式的数据传输性能明显优于开启TDM模式,也即不开启TDM模式的性能收益更高。

当蜂窝网络信道的RSRP小于-110dBm时,TDM模式开启后蜂窝网络信道的吞吐量相比不开启TDM模式出现明显优化,此时蜂窝网络信道与Wi-Fi网络信道均处于弱信号场景,互扰影响较大,开启TDM模式的数据传输性能明显优于不开启TDM模式,也即开启TDM模式的性能收益更高。

S02、在多个第一吞吐量组中,确定第一吞吐量小于第二吞吐量的差值最小的第一目标吞吐量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吞吐量组表征了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下启用与不启用TDM模式的吞吐量差别。以表1为例可以看出,随着蜂窝网络信道的RSRP逐渐减小,也即蜂窝网络信道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弱,启用TDM模式时蜂窝网络信道的吞吐量(第二吞吐量)会超过不启用TDM模式时蜂窝网络信道的吞吐量(第一吞吐量)。这样,可以在多个第一吞吐量组中,确定第一吞吐量小于第二吞吐量的第一吞吐量组,并将第一吞吐量小于第二吞吐量的第一吞吐量组中,第一吞吐量小于第二吞吐量的差值最小的第一吞吐量组确定为第一目标吞吐量组。

S03、将第一目标吞吐量组对应的第一候选信号强度,确定为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中,终端将第一目标吞吐量组对应的第一候选信号强度,确定为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示例性地,以表1为例,将-111确定为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S101之前,还可以执行S11-S13,以确定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如下:

S11、在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第四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多个第二吞吐量组。

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中的每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对应多个第二吞吐量组的每个第二吞吐量组;每个第二吞吐量组包括:第三吞吐量与第四吞吐量;第三吞吐量表征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第四吞吐量表征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

S12、在多个第二吞吐量组中,确定第三吞吐量小于第四吞吐量的差值最小的第二目标吞吐量组。

S13、将第二目标吞吐量组对应的第二候选信号强度,确定为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过程与上述确定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执行S01-S03与S11-S13中的任一个,来确定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中的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或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中的另一个信号强度阈值可结合经验或其他实验方式确定。也可以通过执行S01-S03与S11-S13,来确定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或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具体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根据预设时间周期,周期性获取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以及基于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也就是说,在到达预设时间周期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重新获取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并基于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示例性地,终端在S102之后,可以启动或重置计时器,计时器的周期为预设时间周期。在在到达预设时间周期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重新执行S101-S102的过程,以重新获取当前最新的第一信号强度与第二信号强度,来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这样,可以实时根据终端所处场景的信号质量,更新通信控制模式,合理选择更适合当前场景的模式进行通信,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与质量,提高用户的数据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未到达预设时间周期的情况下,终端确定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的数据传输是否完成。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中的任一通信信道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说明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中的任一通信信道上不存在数据传输,此时终端不再处于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的共存场景,不需要进行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判断。终端确定完成数据传输的第一通信信道或第二通信信道上不存在数据传输,退出上述的周期性处理过程。

下面,结合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实际场景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S71、确定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

S71中,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相当于上述的预设间隔时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可以提前被写入终端的存储空间,在终端初始化或该值被调用时从相应的存储空间加载,从而确定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

S72、确定共存场景下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及Wi-Fi网络的RSSI阈值。

S72中,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相当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Wi-Fi网络的RSSI阈值相当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与Wi-Fi网络的RSSI阈值可以预先通过上述S01-S03以及S11-S13的过程确定并写入终端的存储空间,在终端初始化或该值被调用时从相应的存储空间加载,从而确定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及Wi-Fi网络的RSSI阈值。

S73、实时获取蜂窝网络的RSRP值及Wi-Fi网络的RSSI值。

S73中,蜂窝网络的RSRP值相当于上述的第一信号强度;Wi-Fi网络的RSSI值相当于上述的第二信号强度。

S74、确定是否处于共存场景弱信号。

S74中,终端在蜂窝网络信道与Wi-Fi网络信道均存在数据传输,蜂窝网络的RSRP值不大于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且Wi-Fi网络的RSSI值不大于Wi-Fi网络的RSSI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处于共存场景弱信号,执行S75。

终端在蜂窝网络信道与Wi-Fi网络信道均存在数据传输,蜂窝网络的RSRP值大于蜂窝网络的RSRP阈值,和/或,Wi-Fi网络的RSSI值大于Wi-Fi网络的RSSI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不处于共存场景弱信号,执行S76。

示例性地,当蜂窝网络的RSRP值大于RSRP阈值(如RSRP值大于-110dBm),或者,Wi-Fi网络的RSSI值大于RSSI阈值(如RSSI值大于-75dBm),则判定终端当前处于强信号状态,共存场景下不开启TDM模式;当蜂窝网络的RSRP值小于RSRP阈值(如RSRP值小于-110dBm),并且Wi-Fi网络的RSSI值小于RSSI阈值(如RSSI值小于-75dBm),则判定终端当前处于弱信号状态,共存场景下开启TDM模式。

S75、开启TDM模式。

S76、关闭TDM模式。

S77、正常进行Wi-Fi数据传输及蜂窝网络通话业务。

S77中,终端根据S75或S76的工作模式配置,正常进行Wi-Fi网络信道上的Wi-Fi数据传输及蜂窝网络信道上的蜂窝网络通话业务。

S78、确定是否达到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

S78中,终端执行S77一段时间后,确定是否达到信号强度评估间隔时间。若是,返回执行S73继续执行流程以根据实时信号强度配置TDM模式开启或关闭;若否,执行S79。

S79、确定数据传输或通话业务是否结束。

S79中,若确定数据传输或通话业务结束,终端执行S80,若确定数据传输或通话业务未结束,则跳转执行S77,继续正常进行Wi-Fi数据传输或蜂窝网络通话业务。

S80、退出。

S80中,若确定数据传输或通话业务结束,说明不需要继续保持蜂窝网络信道与Wi-Fi网络信道的共存场景,共存场景不存在则不存在互扰,不需要考虑启用或不启用时分复用。终端退出图7的处理流程,不再获取蜂窝网络的RSRP值与Wi-Fi网络的RSSI值以及进行是否启用TDM模式的判断。

可以理解的是,在蜂窝网络与Wi-Fi网络共存的场景下进行信号质量评估,动态合理地开启或者关闭TDM模式,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质量与传输速度,改善了蜂窝网络与Wi-Fi网共存场景的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数据传输装置1包括:获取模块11与确定模块12,其中:

获取模块11,用于在第一通信信道与第二通信信道上均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第二信号强度;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分别为不同通信制式网络对应的信道;

确定模块1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其中,

所述时分复用模式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以时分复用的工作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基于第一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的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包括: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以及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和/或,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且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不大于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还包括:测试模块,所述测试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第三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所述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多个第一吞吐量组;所述多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中的每个第一候选信号强度对应所述多个第一吞吐量组的每个第一吞吐量组;所述每个第一吞吐量组包括:第一吞吐量与第二吞吐量;所述第一吞吐量表征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所述第二吞吐量表征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在所述多个第一吞吐量组中,确定所述第一吞吐量小于所述第二吞吐量的差值最小的第一目标吞吐量组;将所述第一目标吞吐量组对应的第一候选信号强度,确定为所述预设第一信号强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信道对应的信号强度小于预设第四信号强度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进行吞吐量测试,确定所述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对应的多个第二吞吐量组;所述多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中的每个第二候选信号强度对应所述多个第二吞吐量组的每个第二吞吐量组;所述每个第二吞吐量组包括:第三吞吐量与第四吞吐量;所述第三吞吐量表征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所述第四吞吐量表征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通信信道对应的吞吐量;在所述多个第二吞吐量组中,确定所述第三吞吐量小于所述第四吞吐量的差值最小的第二目标吞吐量组;将所述第二目标吞吐量组对应的第二候选信号强度,确定为所述预设第二信号强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11,还用于根据预设时间周期,周期性获取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

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周期性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中的至少一个,结合所述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确定是否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1还包括:退出模块;所述确定模块12,还用于在未到达所述预设时间周期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上的数据传输是否完成;在所述第一通信信道与所述第二通信信道中的任一通信信道完成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确定完成数据传输的第一通信信道或第二通信信道上不存在数据传输;

所述退出模块,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12确定完成数据传输的第一通信信道或第二通信信道上不存在数据传输的情况下,退出周期性处理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一种可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终端3包括:存储器32与处理器33。其中,存储器32和处理器33通过通信总线34连接;存储器32,用于存储可执行指令;处理器33,用于执行存储器32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上述处理器执行时,将引起上述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铁电随机存储器(FerroelectricRandom Access Memory,F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PROM)、可擦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EP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闪存、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执行指令可以采用程序、软件、软件模块、脚本或代码的形式,按任意形式的编程语言(包括编译或解释语言,或者声明性或过程性语言)来编写,并且其可按任意形式部署,包括被部署为独立的程序或者被部署为模块、组件、子例程或者适合在计算环境中使用的其它单元。

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以但不一定对应于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可以被存储在保存其它程序或数据的文件的一部分,例如,存储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Hyper TextMarkup Language)文档中的一个或多个脚本中,存储在专用于所讨论的程序的单个文件中,或者,存储在多个协同文件(例如,存储一个或多个模块、子程序或代码部分的文件)中。作为示例,可执行指令可被部署为在一个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在位于一个地点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又或者,在分布在多个地点且通过通信网络互连的多个计算设备上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