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穿刺置管引流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临床上,患者因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胆道梗阻、脓肿、气胸等,需要行胸、腹腔、胆道等部位穿刺置管将液体或气体从体内引流出,查找病因、缓解患者症状。

在胸、腹腔穿刺置管过程中,常规先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穿刺针穿刺入胸膜或腹膜后,置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引流管沿导引钢丝置入胸腔或腹腔,退出导引钢丝,引流管固定,接引流袋。放置引流管成功后,引流管通常需要留置数天至数月。临床上引流管固定多为在穿刺点侧方使用胶带固定或缝线穿透皮肤后打结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患者在翻身等活动过程中,引流管和穿刺点皮肤间容易发生移动,引流管脱出,导致治疗失败加重患者痛苦;引流管松动容易把体外细菌带入体内,同时穿刺点及缝线造成的皮肤损伤,破坏了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发明内容

现有的留置引流管固定方式,常因引流管松动导致引流管脱出;穿刺及缝线固定时的皮肤损伤容易引起皮肤感染。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个新型的引流管固定装置,解决现有引流管留置时的固定及皮肤感染问题。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流管固定装置,包括上层固定盘2、下层软硅胶底盘1,两者通过圆轴4同轴转动连接,两者沿着径向设有相互重合的纵向夹持槽6;其中,上层固定盘2的纵向夹持槽6末端向一侧延伸一以所述圆轴4为轴心的弧形延伸槽8;引流管的第一部位夹持在所述纵向夹持槽6根部后,上层固定盘2绕圆轴4转动时,弧形延伸槽8的一端偏离纵向夹持槽6,另一端配合纵向夹持槽6将引流管夹紧;所述圆轴4上方设有一可将引流管的第二部位夹持住的匚形的固定卡扣3;所述引流管的第二部位较第一部位远离所述上层固定盘2。

优选的,所述弧形延伸槽8的所述另一端上设有一弧形卡扣9;所述下层软硅胶底盘1的与纵向夹持槽6根部对应的位置设有一向上伸出的弧形软硅胶扣7;所述弧形卡扣9与弧形软硅胶扣7相对设置,相互配合地夹紧所述引流管。

优选的,所述匚形的固定卡扣3顶部设有一通过螺纹结构11调节高度的活动杆10,底部设有弹簧14,活动杆10的下端及弹簧14的上端各自设有硅胶固定垫12、13。

优选的,所述上层固定盘2、下层软硅胶底盘1的直径相等,在上层固定盘2上方还同轴紧贴式固定一贴膜组件;所述贴膜组件包括内层圆形贴膜18和外层环形贴膜19;所述贴膜组件具有一与纵向夹持槽6重合且半径更长的开槽20;其中内层圆形贴膜18包括聚氨酯膜(17),粘贴层(16);外层环形贴膜19上层为聚氨酯膜17,中层为药物敷料15,下层为粘贴层16。

优选的,上层固定盘2与下层软硅胶底盘1之间留有微小间隙。

进一步的,环形卡扣9内径略微小于弧形软硅胶扣7的外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对引流管形成两点式固定(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解决引流管松动脱出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皮肤感染等问题。

2)使用方便,设计巧妙;

3)本引流管固定装置可将引流管和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固定,防止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导致的引流管移动、脱出;

4)药物敷料与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贴合,预防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感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引流管固定装置中内层圆形结构的俯视图(上层固定盘转动之前)。

图2是本发明引流管固定装置中内层圆形结构的俯视图(上层固定盘转动之后)。

图3是图1中A向视角下的立面剖视图。

图4是下层软硅胶底座的示意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a)中B向视角下的立面剖视图。

图5是上层固定盘的俯视图。

图6是外层环形贴膜和内层圆形贴膜的示意图,其中(a)是外层环形贴膜和内层圆形贴膜的俯视图,(b)是外层环形贴膜剖视图。

图中,1.下层硅胶底座,2.上层固定盘,3.固定卡扣,4.圆轴,5.转动方向箭头,6.纵向夹持槽,7.弧形软硅胶扣,8.弧形延伸槽,9.弧形卡扣,10.活动杆,11.螺纹结构,12、13.硅胶固定垫,14.弹簧,15.药物敷料层,16.粘贴层,17.聚氨酯膜,18.内层圆形贴膜,19.外层环形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装置分为两个主要部分:1、装置的主体结构部分;2、贴膜部分。

下面先对装置的主体结构部分和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此固定装置为圆盘形结构,包括下层软硅胶底座1,一侧有一纵向夹持槽6,中心有一圆轴4连接上层固定盘2,下层软硅胶底座1如图4所示,夹持槽近中心一侧向上延伸高出下层硅胶底座1,形成一弧形软硅胶扣7。

上层固定盘2如图5,也有一纵向夹持槽6,可与硅胶底座夹持槽上下重合,夹持槽向侧方呈弧形延伸8,末端形成一环形卡扣9,环形卡扣9内径略小于硅胶扣7外径;固定盘一侧具有一方向标志5。

结合图1和图3,上层固定盘2中心连接有一固定卡扣3,卡扣侧方开口,卡扣内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中心上下层为硅胶固定垫12,13,下层固定垫13有弹簧14连接至卡扣底部,上层固定垫12连接具有螺纹结构11的活动杆10,可旋转向下移动上层硅胶垫;

下面介绍贴膜的部分:

结合图6,最外层贴膜为圆形,一侧有纵行槽至圆心,分为内层圆形结构18和外层环形贴膜19,外层环形贴膜19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上层聚氨酯膜17,中层药物敷料层15,下层粘贴层16。圆形结构18由2层结构组成,分别为上层聚氨酯膜17,下层粘贴层16。

硅胶底座1下方的贴膜组件分为两层分别为药物敷料15,底层为粘贴层16。

临床上引流管固定多为在穿刺点侧方使用胶带固定或缝线穿透皮肤后打结固定。但是这种固定方式,患者在翻身等活动过程中,引流管和穿刺点皮肤间容易发生移动,引流管脱出,导致治疗失败加重患者痛苦;引流管松动容易把体外细菌带入体内,同时穿刺点及缝线造成的皮肤损伤,破坏了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容易引起皮肤感染。

新型固定装置在留置引流管成功后,将引流管通过夹持槽置入软硅胶扣,旋转上层固定盘2,使环形卡扣9移动夹持硅胶扣9固定引流管;下层硅胶底座1与上层固定盘2通过旋转来使上下夹持槽分离,封闭硅胶扣,使引流管不会通过夹持槽脱出如图2。再将引流管放入中心的固定卡扣3进一步固定,防止引流管发生扭曲、滑脱。固定装置底部的粘贴层粘贴穿刺点周围皮肤,在穿刺点处完成引流管固定,防止引流管和穿刺点发生松动导致的引流管松脱;同时采用粘贴的方式避免了缝线固定导致的皮肤破损。同时,使用药物敷料紧贴穿刺点皮肤,抑制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感染。固定完成后,最上层再覆盖配套的环形贴膜,将固定装置进一步和皮肤固定,贴膜外围的药物敷料层扩大了抑菌范围,进一步预防皮肤感染。

本固定装置将引流管和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固定,防止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导致的引流管移动、脱出;药物敷料与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贴合,预防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感染。

使用时,上层固定盘2可沿着中心轴旋转,使环形卡扣9移动至弧形软硅胶扣7,包绕硅胶扣使两者夹紧,此时上下两层的夹持槽形成错位,来封闭夹持槽;上层固定盘中心连接有一匚形的固定卡扣3,固定卡扣3侧方开口,使引流管可以从侧方放入卡扣内;卡扣内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中心上下层为软硅胶固定垫12、13,下层的固定垫13通过弹簧14连接至卡扣底部,上层的固定垫12连接一具有螺纹结构11的活动杆10,活动杆10旋转向下移动上层硅胶垫,可使上下硅胶垫夹紧引流管;下层硅胶垫向下移动,使引流管远离侧方开口,使其不会从侧方滑出。

最外层贴膜为圆形,分为内层圆形贴膜18和外层环形贴膜19,一侧有纵行槽至圆心。内层圆形贴膜与硅胶底座的形状大小一致,分为二层结构,上层由聚氨酯膜构成的透气防水层,可以阻隔外界污染物,防水透气;下层为聚丙烯酸酯构成的粘贴层;外层环形贴膜分三层结构,上层为聚氨酯膜,中层为浸有葡萄糖酸氯己定的药物敷料,下层为由聚丙烯酸酯构成的粘贴层。

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常规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麻,穿刺针穿刺入胸膜或腹膜后,置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引流管沿导引钢丝置入胸腔或腹腔,退出导引钢丝,将固定装置的上下层夹持槽重合后,将引流管沿着夹持槽推至硅胶扣,使硅胶扣包绕住引流管,将固定装置压紧皮肤,使其与穿刺点周围皮肤粘贴固定;旋转固定盘,使环形卡扣9移动至硅胶扣,包绕硅胶扣使两者夹紧引流管。将引流管从固定卡扣侧方开口放入卡扣内,旋转卡扣的活动杆使内部硅胶垫固定引流管;最后将外层贴膜覆盖至固定装置上方,纵行槽使贴膜能够避开引流管位置,使贴膜与固定装置完美贴合,压紧外层贴膜,将外层贴膜粘贴至固定装置及周围皮肤。其他类似引流管均可应用此固定装置进行固定。

本发明对引流管形成两点式固定(匚形的固定卡扣3和弧形卡扣9),解决引流管松动脱出的问题,使用方便,设计巧妙;还可将引流管和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固定,防止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导致的引流管移动、脱出;药物敷料与穿刺点周围皮肤紧密贴合,预防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发生感染。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自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桦褐孔菌素D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检测方法
  • 一种大蒜中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集成提取方法
  • 一种从苦荞叶中同时提取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 一种利用牛血提取食用复合氨基酸的方法
  • 一种从大豆中提取氨基酸的方法
  • 一种桦树汁中提取多种氨基酸的方法
  • 一种桦褐孔菌粗提液的制备方法及桦褐孔菌提取液
技术分类

0612011654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