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温烘烤式气溶胶生成装置因其具有使用安全、方便、健康、环保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现有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方式主要是电阻式加热或电磁式加热方式,其加热原理是通过热传导将加热组件的热量传递到气溶胶生成制品,但是该种加热方式存在加热不均匀以及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易烧焦的问题。为此,采用红外加热的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红外加热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般将红外加热层的两端分别与正、负电极连接,以在红外加热层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从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另外,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还需要伸入红外加热层所在的区域,且需要严格控制正极和负极的延伸方式,二者之间的间距等因素。

故,现有采用红外加热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其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体、红外发热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导电模块;其中,基体用于插入或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红外发热层设置在基体上,用于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第一电极设置于基体表面且与红外发热层相接触;第二电极设置于基体表面且与红外发热层相接处,并与第一电极间隔设置,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用于与电源组件连接,以向红外发热层供电;第一导电模块设置于基体的表面,且第一导电模块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导电模块至少部分与红外发热层接触。

其中,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不同;其中,第一差值为通电第一时长时,第一导电模块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的电阻率的差值,第二差值为通电第二时长时,第一导电模块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的电阻率的差值。

其中,在未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电模块的电阻率小于红外发热层的电阻率。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具有正的温度系数特性。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用于检测加热组件的温度。

其中,红外发热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且红外发热层的至少部分位于基体和第一导电模块之间,或者位于第一导电模块背离基体的一侧表面。

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第一导电模块一体成型;或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的一个与第一导电模块一体成型。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沿延伸方向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横截面积不同。

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一导电模块均呈长条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平行,第一导电模块设置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且从第一电极延伸至第二电极。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导电模块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导电模块分别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且多个第一导电模块中至少两个第一导电模块的横截面积不同。

其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延伸方向垂直。

其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沿基体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第一导电模块沿基体的周向方向延伸;或多个第一导电模块沿基体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第一导电模块沿基体的周向方向延伸。

其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均呈直线,且相互平行。

其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均呈曲线型,且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模块成轴对称。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电极的横截面积,或小于第二电极的横截面积,或小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任意一个的横截面积。

其中,上述所涉及的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导电模块,设置于基体上且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模块之间。

其中,红外发热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

其中,基体呈中空柱状,内部形成有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收容腔;红外发热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导电模块设置于基体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和电源组件;其中,加热组件用于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该加热组件为上述所涉及的加热组件;其中,电源组件与加热组件电连接,用于向加热组件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加热组件通过设置基体,以插入或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同时,通过设置红外发热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使红外发热层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接触,以在红外发热层通电时使红外发热层向外辐射红外线,从而通过高穿透性的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相比于传统的热传导的加热方式,具有加热均匀性更好、快速加热及烘烤充分的特点,有效保证了充足的出雾量和较好的抽吸体验;同时能够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第一导电模块,使第一导电模块分别连接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使第一导电模块至少部分与红外发热层接触,以使第一导电模块和与其接触区域的红外发热层形成线路并联,第一导电模块可以直接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连接,不需要严格为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之间,或者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二电极之间预留间距,使得结构更为简单,可有效简化制作工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2b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体、红外发热层以及第一导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加热组件1,该加热组件1用于在通电时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以形成气溶胶供使用者抽吸。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优选采用固体基质,固体基质可以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固体基质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基质受热时被释放。当然,气溶胶生成制品也可为液体基质,比如添加香气成分的油类、药液等。以下实施例均以气溶胶生成制品采用固体基质为例。

如图1所示,该加热组件1具体包括基体11、红外发热层20、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302以及第一导电模块303。该加热组件1可用于不同的领域,例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保健等领域。

其中,基体11可呈针状、销钉状,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或者,基体11呈中空管状,其内部形成有收容腔111,气溶胶生成制品可移除地接收在收容腔111内;以下实施例均以基体11呈中空管状为例。具体的,基体11可由透红外的绝缘材料制成,例如石英玻璃、陶瓷、云母等耐高温且透明绝缘的材料。

红外发热层20设置于基体11上,用于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20围绕于基体11整个外表面设置,并位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之间,以在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从而利用红外线的高穿透特性对收容于基体11内的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并雾化,以形成气溶胶。其中,由于红外线的热辐射能力较强,使得红外线可以穿透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对其整体同时进行加热,相比于常规的电阻式加热方式或电磁式加热方式,该方式提高了加热效率,且加热均匀性更好,避免了因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保证了充足的出雾量和较好的抽吸体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20也可设置于基体11的内表面,具体可围绕基体11内侧整个表面设置或部分表面设置,其形状、大小、厚度等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制。

其中,红外发热层20可由导电相、红外陶瓷粉以及玻璃结合组成。其中,导电相的材料可选择银、银钯合金、不锈钢合金、TiC、ZrC、SiC、TiB

红外发热层20可采用丝印、涂敷、溅射、印刷或流延成型等方式形成于基体11整个外表面,其厚度和面积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红外发热层20的形状可以为连续的膜状、多孔的网状或条状等,具体可制成膜状面发热并联电路。可以理解,为了使红外发热层20的加热效果更均匀,其在基体11上各处的厚度一致。在本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20为红外陶瓷涂层,红外发热层20通电时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红外加热波长为2.5um~20um,针对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特点,通常加热温度需要350℃以上,能量辐射极值主要在3~5um波段。

在其他实施例中,红外发热层20也可设置于基体11内表面,沿基体11周向围绕内表面且沿基体11轴向方向延伸,其形状、厚度、面积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红外发热层20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如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设置于基体11表面,并沿基体11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且分别与红外发热层20相接触,以实现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连接。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用于与电池组件21电连接,以向红外发热层20和第一导电模块303供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也可设置于红外发热层20背离基体11的一侧表面,这样方便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需要说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设置于基体11表面,可以是设置于基体11的外表面或者是内表面,其形状、大小、厚度等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并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的,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可呈长条形且相互平行。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具体可为导电涂层或导电片,其形状、大小以及厚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基体11表面且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电连接,同时第一导电模块303的至少部分与红外发热层20接触,如此设置以使第一导电模块303和与其接触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形成线路并联,第一导电模块303可以直接与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连接302,不需要严格为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一电极301之间,或者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二电极302之间预留间距,使得结构更为简单,可有效简化制作工艺。

以下定义加热组件1对应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相接触的区域为高阻导电模块区。需要说明,第一导电模块303至少部分与红外发热层20接触,可以是层叠设置接触,也可以是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设置于基体11上的同一层并相接触,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进一步地,加热组件1通电后,通电第一时长时,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的差值为第一差值;通电第二时长时,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的差值为第二差值;其中,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不同。即,在通电过程中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的差值是不同的,即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的差值会随通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的关系,可以是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在通电前不同,通电一定时间后,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逐渐趋于相同。也可以是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在通电前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率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逐渐趋于不同,二者的差值可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因此,加热组件1的高阻导电模块区在不同的通电时间节点的功率密度,与其余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密度之间的差值不同,加热效率也不同,据此可对加热组件1上不同区域设置对应的第一导电模块303,以满足不同的温度场的需要。

在具体实施例中,在加热组件1未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不同;如此设置,使得加热组件1通电后,在加热初始阶段,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相接触的部分红外发热层20处的功率与其他区域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不同,即高阻导电模块区的功率与其他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不同,则其对应的温度也不同,以实现控制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温度。

具体地,在加热组件1未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电模块的电阻率小于红外发热层的电阻率;如此设置,使得加热组件1通电后,在加热初始阶段,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相接触的部分红外发热层20处的功率大于其余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从而使得该区域的温升更快,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更高,气溶胶生成制品上与高阻导电模块区对应的位置升温较快,以保证加热初始阶段的出雾量充足。

在具体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的高阻导电模块区的电阻率可略小于其他区域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这样可以使得高阻导电模块区的功率密度与其他区域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密度相比不会过大,从而实现对该高阻导电模块区温度场的微调,使得温度调节相对更加温和,避免出现加热初始阶段出雾量过多而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的使用时间缩短的问题。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加热组件1未通电状态下,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率大于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率;如此设置,使得加热组件1通电后,在加热初始阶段,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相接触的部分红外发热层20处的功率小于其余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功率,从而使得该其余区域的温升更快,发出的红外线的强度更高,气溶胶生成制品上与该区域对应的位置升温较快,以保证加热初始阶段的出雾量充足。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a,图2a为图1的A-A向剖视图;红外发热层20的至少部分位于基体11和第一导电模块303之间;即第一导电模块303形成于红外发热层20背离基体11的一侧表面。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b,红外发热层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电模块303背离基体11的一侧表面;即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基体11的表面,红外发热层20的部分覆盖第一导电模块303,其余部分设置于基体11的表面。或者,红外发热层20与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基体11表面的同一层,且至少部分相互接触。本申请提供的红外发热层20与第一导电模块303在基体11上的相对位置更加灵活,具体可根据制作工艺或其他需要进行选择。

其中,第一导电模块303具体可根据需要设置于加热组件1的预设位置,以在该预设位置形成快速升温的高温区域,使该高温区域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快速雾化,以保证加热初期的出雾量。其中,预设位置可为远离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吸嘴的位置,以防温度过高出现烫嘴问题;当然,也可为远离吸嘴的任意其它位置;具体可根据实际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模块303具有正的温度系数(PTC)特性,采用具有正的温度系数(PTC)特性的材料制成,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相应温度系数和居里温度的PTC材料;比如钛酸钡半导体陶瓷、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等。其中,居里温度是指电阻值开始阶跃性地增高时的温度。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正的温度系数特性,使得与其接触的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与之形成并联线路,则对应加热组件1上的该区域的并联电阻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电阻要小,流经该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电流较大,功率密度较大,故该区域升温相较于其他区域较快;当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该区域并联后的总阻值也逐渐增大,使得流经该区域红外发热层20的电流与流经其他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电流趋于一致,则功率密度也趋于一致,从而达到对气溶胶生成制品均匀加热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导电模块303具有PTC特性,使得加热组件1还可通过监测第一导电模块303的阻值实现加热组件1的测温功能,进而调控加热组件1的温度场,以达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最佳雾化效果,且无需额外增加热电偶以及其他测温元件,进一步简化结构。

具体的,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一电极301以及第二电极302一体成型,或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中的其中一个一体成型;以便于制备。具体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可以与第一电极301以及第二电极302一起采用涂敷、丝印、溅射或印刷等方式形成于基体11上,或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中的其中一个采用同种方式形成于基体11上。其中,部分红外发热层20设置于基体11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以及第一导电模块303之间,或部分红外发热层20设置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以及第一导电模块303背离基体11的一侧表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延伸方向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至少两个不同位置的横截面积不同;则通电加热时,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延伸方向的不同区域的阻值不同,从而使得其温度也不同,以实现局部区域内的温度精准调节;具体可根据需要对不同位置处的横截面积进行设置,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302和第一导电模块303均可呈长条形,即直线型。其中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相互平行,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之间,且从第一电极301延伸至第二电极302。具体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也可在0°~90°之间或90°~180°之间,不包括0°和180°。具体可根据加热组件1上相应区域的温度场的需要来设定该角度,使得加热组件1相应的区域可以预设需要的温度场,在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时已达到最佳雾化效果。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呈长条形且相互平行,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之间且从第一电极301延伸至第二电极302,且第一导电模块303具体呈曲线型,也可以理解为呈波浪型。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整体延伸走向B分别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垂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波浪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整体延伸走向B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也可在0°~90°之间或90°~180°之间,不包括0°和180°。具体可根据加热组件1上相应区域的温度场的需要来设定该角度,使得加热组件1相应的区域可以预设需要的温度场,在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时已达到最佳雾化效果。

其中,由于在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之间的直线距离相等,且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相同的情况下,波浪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曲线总长度大于图3所对应的直线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直线总长度,根据公式:R(电阻)=ρ(电阻率)L(导线长度)/S(导线横截面积);可知,相比于图3中的直线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图4对应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较大,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高阻导电模块区的总电阻比图3对应实施例中的高阻导电模块区的总电阻要大,则图4对应实施例中的高阻导电模块区的加热速率比图3对应实施例中的高阻导电模块区的功率密度要小,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对加热组件1的温度场进行微调。

具体的,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电极301的横截面积;或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电极302的横截面积;或者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电极301的横截面积且小于第二电极302的横截面积。这样能够使得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相对第一电极301和/或第二电极302的电阻较大,在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电连接时,不至于被第一导电模块303短路。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例中,可根据加热组件1需要快速升温的区域以及该区域的温度场的需要对第一导电模块303的位置和其横截面积进行具体设置。

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302以及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厚度一般较小且三者的厚度基本相同,因此,横截面积越大,则宽度越大;因此,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电极301的横截面积,或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电极302的横截面积,或者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电极301的横截面积且小于第二电极302的横截面积;可以理解为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宽度小于第一电极301的宽度,或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宽度小于第二电极302的宽度,或者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宽度小于第一电极301的宽度且小于第二电极302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宽度为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302或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间隔设置,每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分别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电连接,即每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从第一电极301延伸至第二电极302;且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中至少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不同。容易理解,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不同,则其阻值不同,其在加热组件1的相应区域的总电阻也不相同,从而不同横截面积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在加热组件1的相应区域的功率密度也不相同,则相应区域的升温速率不同,即对应形成多个不同的温度场;从而可以将横截面积大的第一导电模块303设置于需要快速升温区域的对应位置,将横截面积略小的设置于相邻区域对应的位置,使得加热组件1的相邻区域可以实现温度梯度下降或上升,以丰富温度场的温度分布方式,适应更多种类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需求。

在一具体实施中,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均呈直线型,且相互平行,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垂直,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相同,即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相同,在加热组件1上相应的区域的面积相同,因此相应区域的加热速率也相同,以实现加热组件1上更多的区域均可共同快速升温,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快速加热雾化,出雾速度更快。

当然,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还可以是三个、四个或五个等,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或形状或延伸方向等也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以控制不同的温度场,以满足不同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加热需求;比如,多个直线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中其中一个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301的延伸方向垂直,另一个与第一电极301呈一夹角倾斜设置,该夹角小于90°。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均呈曲线型,即波浪型,且两个波浪型的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其延伸方向成轴对称;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延伸方向B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垂直,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相同。与图5中第三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在加热组件1相应区域的分布范围更广。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均呈曲线型,且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成轴对称;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横截面积和形状也可以是不全相同的,以控制不同的温度场。

请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电模块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红外发热层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还包括第二导电模块304,第二导电模块304设置于基体11上且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之间。具体的,第二导电模块304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材料相同,也为PTC特性材料,第二导电模块304与红外发热层20的至少部分接触,且第二导电模块304与第一导电模块303一体成型。容易理解,第二导电模块304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功能相同,可使得其在加热组件1上相应的区域的加热速率提高。第二导电模块304与第一导电模块303相互配合,以形成需要的温度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模块304位于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之间,且从一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垂直延伸至另一个第一导电模块303,第二导电模块304具体为曲线型,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模块304的延伸方向为第二导电模块304的整体的延伸方向C。同样,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电模块304的个数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二导电模块304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导电模块304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之间,每个第二导电模块304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其横截面积可以相同或不同,以配合第一导电模块303在加热组件1相应的区域形成不同的温度场。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和/或多个第二导电模块304也可以是上述五个实施例的组合形式,以在加热组件1相应的区域形成不同加热速率的温度场,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检测加热组件1上不同区域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和/或第二导电模块304的电阻对相应不同区域的温度进行监测,以对其加热过程中的功耗进行相应的调节,且不需要额外添加热电偶以及其他测温元件。

另外,在一个例子中,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可以在基体11的相背的两端分别与电源组件的正极及负极连接;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也可以在基体11的同一端分别与电源组件的正极及负极连接,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为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基体1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个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导电模块304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二导电模块304沿基体11的轴向方向延伸。请参见图9,在又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一第一导电模块303沿基体11的轴向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导电模块304沿基体11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第二导电模块304沿基体11的周向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导电模块303和/或多个第二导电模块304的间隔设置方向和延伸方向具体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还可以是板状结构,用于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内对其进行加热并雾化。请参见图10,图10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为板状结构。其中,基体11包括矩形本体112和从矩形本体一边沿轴向方向D向外延伸的尖端凸起113,以方便加热组件1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其中,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相间隔设置于矩形本体112上,且第一电极301与第二电极302围绕矩形本体112周向设置;红外发热层20围绕基体设置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之间,并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相接触;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至少部分相接触,并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电连接。图10中提供的加热组件1,其另一面关于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以及红外发热层20的结构可以与图中所示的这一面成对称结构或者不对称均可,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与上述实施例一样,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的延伸方向所成的角可以任意设置,第一导电模块303的形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同样,第一导电模块303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当然,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加热组件1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模块304,第二导电模块304的结构以及功能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还可以是销钉状,加热组件1包括柱状本体和沿柱状本体轴向方向向外延伸的尖端凸起,以方便加热组件1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可以理解为,上文所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柱状加热组件1可以看做是本实施例中的柱状本体,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的一端增加了一尖端凸起。具体的,柱状本体可以是空心的也可以是实心的,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为了避免红外发热层20、第一电极301、第二电极302以及第一导电模块303和第二导电模块304被气溶胶生成制品腐蚀或污染,可以在其表面设置一层保护层,或者将其设置于基体11的内壁表面。可以理解,销钉状的加热组件1的结构与功能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一样,且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该加热组件1通过设置基体11,以插入或收容气溶胶生成制品;同时,通过设置红外发热层20、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并使红外发热层20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相接触,以在红外发热层20通电时使红外发热层20向外辐射红外线,从而通过高穿透性的红外线加热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制品;相比于热传导的加热方式,具有加热均匀性更好、快速加热及烘烤充分的特点,有效保证了充足的出雾量和较好的抽吸体验;同时能够避免气溶胶生成制品出现局部高温导致气溶胶生成制品被烧焦的问题。另外,通过设置与第一电极301和第二电极302分别连接的第一导电模块303,并使第一导电模块303与红外发热层20的至少部分层叠设置,以使第一导电模块303和与其层叠设置的部分红外发热层20在加热回路中形成并联电路,从而使加热组件1对应第一导电模块303所在区域的总电阻相比于附近区域的红外发热层20的电阻要小,功率密度要大,升温速度较快,实现了加热组件1局部区域的快速加热,进而使得该加热组件1在加热初期能够先加热局部气溶胶生成制品,雾化速度更快,有效保证了加热初期充足的出雾量。进一步地,通过使第一导电模块303具有PTC特性,使得第一导电模块303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加热组件1上位于第一导电模块303所在区域的总电阻也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从而使第一导电模块303所在区域的功率密度与加热组件1上红外发热层20对应的其他区域的功率密度逐渐趋于相等,进而达到对气溶胶生成制品加热的均温效果。此外,由于该第一导电模块303具有PTC特性,从而使得加热组件1可以通过监测第一导电模块303的阻值以实现测温功能,且无需额外添加热电偶以及其他测温元件。

以上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1均可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请参见图11,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涉及的加热组件1和电源组件2。其中,加热组件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组件1的相关描述,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电源组件2与加热组件1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1供电。电源组件2具体可包括电池组21与电路22,电池组21用于向加热组件1供电,电路22用于在电池组21和加热组件1之间引导电流以及控制加热组件1的电压,以调节加热组件1的温度。电池组21可以是干电池、锂电池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470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