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具有织物布料的包类产品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3:28


具有织物布料的包类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包类产品技术领域,涉及具有至少部分由针织布料制成的包类产品。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包类产品从物料上区分可分为织物类和皮革类,织物类布料又包括有针织布和梭织布,结构多是以裁切好的裁片进行拼接后以实现造型和功能,拼接方式多是以车缝工艺方法来完成的包类成品为主。

现有织物类的包类产品多是采用梭织布,梭织布是由经纬两个方向的纱线相互垂直交织而成的布,可以任意裁切成裁片,需要在裁片拼接处车缝橡根的工艺,将拼接止口包住防止布料毛边外露导致散口。这种工艺步骤较多,受车缝操作者影响较大,容易出现走线不均等情况,且拼接位置很厚,手感不舒适,也不美观;并且内层布料容易出现针洞,多次洗水后针洞无法避免散口的问题出现。

皮革类的包类产品以采用PU皮和真皮为主,产品在拼接后需在拼接止口用油边封边或用车缝皮革包边,并且真皮较硬,多以手工操作,成本也较高,皮革类的包类产品无法洗水和太阳暴晒,会有皮革开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织物布料的包类产品,无需进行裁片后拼接,相比于传统包类产品是由各种大小裁片进行拼装制作方式,操作过程简化且工时短,生产效率低,接缝少,表面平整度好。

本申请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织物布料的包类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制成的第一织物部件,第一织物部件呈现整体一片式,第一织物部件具有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用于容纳物件的至少一部分空间的连接边缘,在连接边缘之间进行车缝或粘合连接。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的技术效果是,采用针织方式形成的一片式的第一织物部件构成包类产品,通过编织技术可以织出所需要的裁片造型,可以一片式完成也可以多片式组合完成,无需进行裁片拼接;由于采用针织方式,可在纱线内添加功能型纱线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功能,如增加热纱提高整个织片的支撑度,添加防水、防尘纱线可以增加面料的防水和易清洗功能等,同时可以满足设计上各种不同结构图案和纹理图案的独立效果;采用一体针织编织完成,可方便的与其它种类的编织物、皮革类、胶片类、压合纤维类物料搭配,在连接工艺上采用车缝与无缝、模定等工艺进行组合。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设有第一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采用第一针织类型形成,第二区域采用不同于第一针织类型的第二针织类型形成,以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表现为不同的纹理结构。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区域的纹理结构包含有至少一个图案,图案包含有文字、图形或颜色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区域的纹理结构呈现为基本光滑表面,第二区域的纹理结构呈现为粗造表面。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具有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形成的孔。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具有位于包类产品的开口处的自由边缘,自由边缘具有封边结构;

封边结构包括第一织物层,第一织物层折叠后粘合于自由边缘的两侧表面。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封边结构还包括加强部件,加强部件被夹设于第一织物层中或加强部件被夹设于第一织物层与自由边缘之间。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形成包类产品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包类产品的侧壁内侧面或外侧面粘合有第二织物层。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形成包类产品的底布的至少一部分,包类产品的底布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依次粘合有棉片层和塑料层。

作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织物部件还具有用于供手部握持的第三区域;或者是,

包类产品还包括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制成的用于供手部握持的第二织物部件,第二织物部件呈现整体一片式,第二织物部件车缝或粘合连接于第一织物部件。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第一织物部件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包类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封边结构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封边结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封边结构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封边结构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侧壁的贴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连接边缘的贴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底布复合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底布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织物部件;11-连接边缘;12-第一区域;13-第二区域;14-孔;15-自由边缘;16-侧壁;17-底布;18-第三区域;2-第二织物部件;

20-第一织物层;21-第二织物层;22-粘合层;23-棉片层;24-塑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提供一种具有织物布料的包类产品,包括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制成的第一织物部件1,第一织物部件1呈现整体一片式,第一织物部件1具有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用于容纳物件的至少一部分空间的连接边缘11,在连接边缘11之间进行车缝或粘合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包类产品例如手提包、背包、手包等等,第一织物部件1呈现整体一片式是指第一织物部件1整体由针织方式编织成一整片,未经过裁切或不需要进行裁切,但并不包括对边缘纱线的线头的裁剪,本实施例中的针织方式采用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对此并不限制采用何种具体的针织类型。

如此,采用针织方式形成的一片式的第一织物部件1构成包类产品,通过编织技术可以织出所需要的裁片造型,可以一片式完成也可以多片式组合完成,无需进行裁片拼接;由于采用针织方式,可在纱线内添加功能型纱线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功能,如增加热纱提高整个织片的支撑度,添加防水、防尘纱线可以增加面料的防水和易清洗功能等,同时可以满足设计上各种不同结构图案和纹理图案的独立效果;采用一体针织编织完成,可方便的与其它种类的编织物、皮革类、胶片类、压合纤维类物料搭配,在连接工艺上采用车缝与无缝、模定等工艺进行组合。

本实施例中,第一织物部件1设有第一区域12和至少一个第二区域13,第一区域12采用第一针织类型形成,第二区域13采用不同于第一针织类型的第二针织类型形成,以使第一区域12和第二区域13表现为不同的纹理结构。

如此,不同的纹理结构具有不同纹理与颜色的组合,使包类产品具有很好的质感和时尚的外观效果,也可以根据包不同位置的功能不同,通过不同的纹理结构,使得功能区域化,满足功能不同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3的纹理结构包含有至少一个图案,图案包含有文字、图形或颜色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这些图案可以是增加外观效果的图形,也可以是产品的标志logo,还可以是多种不同颜色配合形成的外观效果等,如此,不仅会减少包类产品的重量,也可以塑造跟多品类的造型,在视觉上有更加强烈的对比效果。

需要说明是,第二区域13的数量可以是设置多个,可以处理包类产品的不同位置,第二区域13的纹理结构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包类产品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区域13,并且分别具有不同的纹理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2的纹理结构呈现为基本光滑表面,第二区域13的纹理结构呈现为粗造表面。如此,第一区域12为包类产品的主要部分,而第二区域13通过不同的纹理结构,使得功能区域化,满足功能不同的要求,粗造表面使包类产品具有很好的质感和时尚的外观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织物部件1具有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形成的孔14。如此,在第一织物部件1上形成有需要的孔14,不再需要通过裁剪来进行开孔,一体织造出来的孔14,并且具有不散口的轮廓边。

本实施例中,第一织物部件1具有位于包类产品的开口处的自由边缘15,自由边缘15具有封边结构;封边结构包括第一织物层20,第一织物层20折叠后粘合于自由边缘15的两侧表面。

由于在开口位置容易磨损,且需要一定的强度来支撑保护开口处的形状造型,对自由边缘15进行封边处理以达到要求,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一种封边结构的示例,其中15是自由边缘;20是第一织物层,22是粘合层,粘合层可以采用胶水或胶膜等,先将粘合层涂在第一织物层20的底上,将第一织物层20和自由边缘15用车缝工艺固定,运返(卷边)后将第一织物层20贴在自由边缘15的表面上。在图5和图6中示出了另一种封边结构的示例,先将粘合层涂在第一织物层20的底上,再将自由边缘15夹在第一织物层20中间贴合,使第一织物层20包住自由边缘15的边。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加自由边缘15的封边强度,封边结构还包括加强部件,加强部件被夹设于第一织物层20中或加强部件被夹设于第一织物层20与自由边缘15之间。示例性地,加强部件为橡根,加强部件未在图中示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织物部件1形成包类产品的侧壁16的至少一部分,为了减小包类产品的内部与物件的摩擦损坏,包类产品的侧壁16内侧面或外侧面粘合有第二织物层21。

在图7中示出一种侧壁16贴合结构的示例,16是织物布料的侧壁;21是第二织物层,22是粘合层。先将粘合层涂在第二织物层21的表面上,再将侧壁16和第二织物层21贴合固定。此外,在图8中示出第一织物部件1的两个连接边缘11贴合结构的示例,其中11是连接边缘;22是粘合层,先将粘合层涂在连接边缘11的表面上,将两个连接边缘11的表面用粘合层贴合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织物部件1形成包类产品的底布17的至少一部分,为了增加底布17的承重及防止变形,包类产品的底布17的内侧面或外侧面依次粘合有棉片层和塑料层,棉片层保证塑料层与第一织物部件1之间的缓冲弹性,塑料层优选TPU材料制成。

在图9和10中示出了一种底布17复合结构的示例,其中17是织物布料的底布,22是粘合层,23是棉片层,24是TPU材料的塑料层,将底布17和塑料层24涂上粘合层22,与棉片层23贴合,将棉片层23夹在底布17和塑料层24中间贴合固定。通过运用模定工艺,可对包类产品的底布、前后侧壁、左右侧面壁等,进行局部位置贴合再高温定型使其形成3D形状,实现支撑功能区域化和外观造型立体化。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包类产品握持,在第一织物部件1还具有用于供手部握持的第三区域18,第三区域18例如为手提带或手提孔等。在其它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包类产品还包括采用针织方式编织制成的用于供手部握持的第二织物部件2,第二织物部件2也呈现为整体一片式,第二织物部件车缝或粘合连接于第一织物部件1,第二织物部件2例如为手提带等。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织物层20或第二织物层21也可以采用其它种类的编织物、皮革类、胶片类、压合纤维类物料进行替代,实现特定的功能及需求;通过不同的纹理结构织出不同的立体图案,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纱线来实现图案的撞色效果和织片的肌理效果;在编织过程中,与不同的功能纱线配比不同的比例,而达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功能或局部功能。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技术分类

0612011606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