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及温控气流调节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8:38


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及温控气流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控气流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及温控气流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在使用制冷制暖设备时,通常会遇到其产生的气流直接吹向使用者的情况,这种直吹感会导致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使用体验。在制冷模式下,使用者的局部肌肤在高风速冷气的吹袭下,会产生过冷感觉,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而在制热模式下,使用者在高风速暖气的吹袭下,会导致使用者的鼻粘膜、口腔粘膜以及肌肤会产生快速风干感觉,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现有的制冷制暖设备往往会通过加装缓冲降速结构来降低直吹感,但是由于风速被降低而不能快速改变室内温度,可见现有制冷制暖设备不能同时兼顾快速调温和降低直吹感,为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及温控气流调节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适用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所述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出风系统以及第二出风系统,所述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朝向目标区域送风;

当需要降温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启动制冷模式,所述第二出风系统启动送风模式;

当需要升温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均启动制热模式并汇合出风。

进一步地,当需要降温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沿其水平或水平向上呈夹角的方向出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沿其水平或水平向下呈夹角的方向出风。

进一步地,当需要升温时,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分别出风后,汇合气流沿所述第二出风系统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呈夹角的方向出风。

进一步地,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吸取所述第二出风系统产生的部分气流后汇合出风。

由此,在使用该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当需要降温时,操作第一出风系统处于制冷模式吹送冷气,第二出风系统处于送风模式吹送室内空气(即不启用温度调控功能),且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各自独立出风。由于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机体内,那么第一出风系统发出的冷风气流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上部沿第一出风系统的水平或水平向上夹角的方向吹出后,冷风气流在流向使用者所需要的方位的过程中会在空气的阻拦下减速,由于冷风气流的密度大于室内空气的密度,冷风气流在减速的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落向地面,减速下落的冷风气流落在使用者的头部以及头部以下的部位上,对使用者所处环境实现降温,同时让使用者感受避免气流直吹的不适,享受到低风感所带来的舒适。另外,由于第二出风系统只处于送风模式,那么第二出风系统会不断地将经过减速下落到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附近区域内的冷空气和常温空气吸入,然后混合均匀形成气流的温度高于由第一出风系统所产生的冷风气流,然后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沿第二出风系统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夹角的方向吹送出去,在不增加直吹感和冷感的前体下,加速了空气的混合流动过程,从而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当需要升温时,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均启动制热模式,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由于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由上至下依次排布设置在机体上,且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的方向指向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区域,那么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发出的暖风气流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沿第二出风系统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夹角的方向吹出后,暖风气流在流向使用者所需要的方位的过程中会在空气的阻拦下实现减速,由于暖风气流的密度小于室内空气的密度,暖风气流在减速的同时也会上升,减速上升的暖风气流上浮到使用者的主要躯干(腿部以上的部位)上,对使用者所处环境实现升温,同时让使用者感受避免气流直吹的不适感,享受到低风感所带来的舒适。

此外,当使用者想调整所处区域下层的温度时,使用者可以控制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和/或第一出风系统吸取第二出风系统产生的部分气流后汇合出风,具体根据升温或降温的需求来同时操控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的温控模式,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的出风方向指向装置下部区域,那么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的风力可以集中朝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区域进行吹送,从而达到温度调节的效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包括机体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所述机体内的第一出风系统以及第二出风系统,其中,

所述机体上设有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上部,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下部,且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连通;

所述第一出风系统包括第一风机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风力发生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

由此,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风机的第一风力发生口连通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以实现对气流的调节,从而实现快速调温,且能避免气流对使用者产生直吹感。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同轴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连接;

所述第一风机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机体内,所述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机上,以在所述驱动电机工作时,所述主动齿轮能够驱动所述从动齿轮带动所述第一风机相对所述机体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风力发生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由此,驱动电机工作时,驱动电机驱动主动齿轮转动,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啮合传动作用下,主动齿轮驱动从动齿轮带动第一出风系统相对机体转动,使得第一出风系统的第一风力发生口与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连通。例如当驱动电机顺时针转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逆时针转动,第一风力发生口朝靠近第一出风口扭转偏置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各自独立出风;当驱动电机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顺时针转动,第一风力发生口朝靠近第二出风口扭转偏置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机的外壳上,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虚拟旋转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由此,由于从动齿轮与第一风机的虚拟旋转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第一风力发生口的位置也是围绕该虚拟旋转中心轴线排布的,那么驱动电机工作时,主动齿轮驱动从动齿轮带动第一风机相对机体转动的同时,第一风力发生口的位置也同轴地相对于机体进行转动,而且第一风力发生口的位置只会围绕该虚拟旋转中心轴线进行转动,不会上下窜动,使得第一风力发生口的位置更加稳定可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机上设有出风软管,所述第一风力发生口设在所述出风软管的出风末端;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直导轨,所述出风软管的的出风末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直导轨上,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出风软管在所述直导轨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风力发生口与所述所述第一出风口或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由此,驱动电机工作时,驱动电机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移动,使得第一出风系统的第一风力发生口与第一出风口或第二出风口连通。例如当驱动电机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向上移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朝靠近第一出风口移动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各自独立出风;当驱动电机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向下移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朝靠近第二出风口移动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汇合出风。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上还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系统还包括第一吸风口以及吸风口驱动组件,所述吸风口驱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一吸风口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系统的气路之间切换移动。

由此,当使用者需要快速调控温度时,吸风口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吸风口移动到第二出风系统的气路上,以使得第一出风系统能够通过第一吸风口吸收经过第二出风系统处理过的气流,以获得加强温度调控效果;当使用者想解除该快速调控模式时,吸风口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吸风口重新移动到进风口上,使得第一出风系统的第一吸风口与第二出风系统的气路脱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系统还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风机沿着所述第一出风系统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系统的气路上;

所述第二出风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以及第二风机,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沿着所述第二出风系统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第二出风系统的气路上。

由此,通过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一风机沿着第一出风系统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出风系统的气路上,第一出风系统在工作时,第一风机产生强吸力,将空气吸入,经过第一换热器的热交换后,最后从第一风力发生口吹出。第二风机工作时,在第二出风系统的气路方向上产生吸风气路和吹风气路,第二风机位于吹风气路上,第二换热器位于吸风气路上,以使得室内的空气被吸入后,先通过第二换热器的处理,调控温度后再由第二风机吹送出去。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后壳和前壳;

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共同合围形成内部安装腔体,所述第一出风系统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均设置在所述内部安装腔体内,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后壳上,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壳上。

由此,后壳和前壳共同合围形成内部安装腔体,第一出风系统和第二出风系统均安装设置在内部安装腔体内,整个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在底座的支撑下竖立在地面上,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温控气流调节装置未工作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第一出风口展开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风力发生口朝向第一出风口时B-B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第一风力发生口朝向第二出风口时B-B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机体;11、后壳;111、进风口;12、前壳;121、第一出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23、面板;124、汇流口;125、防逆流件;126、升降式导风开口组件;13、底座;14、安装座;141、上盖板;1411、引流口;142、下盖板;2、第一出风系统;21、第一风机;211、第一风力发生口;22、第一换热器;23、驱动机构;231、驱动电机;232、从动齿轮;233、主动齿轮;24、第一吸风口;25、吸风口驱动组件;3、第二出风系统;31、第二风机;32、第二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1-6,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其包括机体1以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机体1内的第一出风系统2以及第二出风系统3;机体1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21设置在机体1的上部,第二出风口122设置在机体1的下部,且第二出风口122与第二出风系统3连通;第一出风系统2包括第一风机21以及驱动机构23,驱动机构23驱动第一风机21的第一风力发生口211连通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该温控气流调节装置为制冷制暖设备,具体可以为立式空调或其他室内温控设备。其中,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均设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本实施例采用涡轮风机作为第一风机21的具体类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机21的类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宜性调整;另外,当第一风力发生口211与第二出风口122连通时,第一出风口121可以为第一出风系统2增加进风量。该温控气流调节装置通过驱动机构23驱动第一风机21的第一风力发生口211连通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以实现对气流的调节,从而实现快速调温,且能避免气流对使用者产生直吹感。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3包括驱动电机231、主动齿轮233以及从动齿轮232,主动齿轮233同轴设置在驱动电机231的输出轴上,主动齿轮233与从动齿轮232啮合连接;第一风机21可枢转地设置在机体1内,从动齿轮232设置在第一风机21上,以在驱动电机231工作时,主动齿轮233能够驱动从动齿轮232带动第一风机21相对机体1转动,以使得第一风力发生口211与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连通。当驱动电机231工作时,驱动电机231驱动主动齿轮233转动,在主动齿轮233与从动齿轮232的啮合传动作用下,主动齿轮233驱动从动齿轮232带动第一出风系统2相对机体1转动,使得第一出风系统2的第一风力发生口211与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连通。例如当驱动电机231顺时针转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211逆时针转动,第一风力发生口211朝靠近第一出风口121扭转偏置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各自独立出风;当驱动电机231逆时针转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211顺时针转动,第一风力发生口211朝靠近第二出风口122扭转偏置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从动齿轮232设置在第一风机21的外壳上,且从动齿轮232与第一风机21的虚拟旋转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由于从动齿轮232与第一风机21的虚拟旋转中心轴线同轴设置,第一风力发生口211的位置也是围绕该虚拟旋转中心轴线排布的,那么驱动电机231工作时,主动齿轮233驱动从动齿轮232带动第一风机21相对机体1转动的同时,第一风力发生口211的位置也同轴地相对于机体1进行转动,而且第一风力发生口211的位置只会围绕该虚拟旋转中心轴线进行转动,不会上下窜动,使得第一风力发生口211的位置更加稳定可控。

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上还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口111;第一出风系统2还包括第一吸风口24以及吸风口驱动组件25,吸风口驱动组件25驱动第一吸风口24在进风口111和第二出风系统3的气路之间切换移动。当使用者需要快速调控温度时,吸风口驱动组件25驱动第一吸风口24移动到第二出风系统3的气路上,以使得第一出风系统2能够通过第一吸风口24吸收经过第二出风系统3处理过的气流,以获得加强温度调控效果;当使用者想解除该快速调控模式时,吸风口驱动组件25驱动第一吸风口24重新移动到进风口111上,使得第一出风系统2的第一吸风口24与第二出风系统3的气路脱开。

参阅图2和图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系统2还包括第一换热器22,第一换热器22与第一风机21沿着第一出风系统2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出风系统2的气路上;第二出风系统3包括第二换热器32以及第二风机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二风机31沿着第二出风系统3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二出风系统3的气路上。具体的,本实施例采用贯流风机作为第二风机31的具体类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风机31的类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宜性调整。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2和第一风机21沿着第一出风系统2的出风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出风系统2的气路上,第一出风系统2在工作时,第一风机21产生强吸力,将空气吸入,经过第一换热器22的热交换后,最后从第一风力发生口211吹出。第二风机31工作时,在第二出风系统3的气路方向上产生吸风气路和吹风气路,第二风机31位于吹风气路上,第二换热器32位于吸风气路上,以使得室内的空气被吸入后,先通过第二换热器32的处理,调控温度后再由第二风机31吹送出去。

再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包括底座13以及设置在底座13上的后壳11和前壳12;后壳11与前壳12共同合围形成内部安装腔体,第一出风系统2与第二出风系统3均设置在内部安装腔体内,进风口111设置在后壳11上,第一出风口121与第二出风口122设置在前壳12上。具体的,第一出风口121设在前壳12的顶部,可以为一个简单的开口或包括有升降驱动和导风板组件的升降式导风开口组件126;前壳12上连接有一面板123,第二出风口122设在该面板123的下端,面板123与前壳12之间形成一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上设有可与第一风力发生口211连通的汇流口124,且汇流口124处设有防止第二出风系统3产出的气流从出风通道串到第一出风系统2中的防逆流件125。后壳11和前壳12共同合围形成内部安装腔体,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均安装设置在内部安装腔体内,整个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在底座13的支撑下竖立在地面上,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

另外,再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机体1内还设置有安装座14,安装座14包括上盖板141与下盖板142;第一出风系统2设置在上盖板141上,上盖板141上设有第一吸风口24的引流口1411,且上盖板141隔断第一出风系统2与第二出风系统3;第二出风系统3设置在下盖板142上,且上盖板141与下盖板142形成第二出风系统3的独立空间。汇流口124位于上盖板141的上方。在安装座14的支撑下,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可以稳定地设置在机体1内部,具有结构稳定的特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气流调节方法,适用于上面提供的温控气流调节装置,该温控气流调节方法如下:

控制所述第一出风系统2与所述第二出风系统3朝向目标区域送风;

当需要降温时,第一出风系统2启动制冷模式,第二出风系统3启动送风模式;

当需要升温时,第一出风系统2与第二出风系统3均启动制热模式并汇合出风。

在使用该温控气流调节方法时,当需要降温时,第一出风系统2启动制冷模式吹送冷风,第二出风系统3启动送风模式吹送室内空气(即不启用温度调控功能),且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各自独立出风。由于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机体1内,那么第一出风系统2发出的冷风气流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上部沿第一出风系统2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夹角的方向吹出后,冷风气流在流向使用者所需要的方位的过程中会在空气的阻拦下减速,由于冷风气流的密度大于室内空气的密度,冷风气流在减速的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会落向地面,减速下落的冷风气流落在使用者的头部以及头部以下的部位上,对使用者所处环境实现降温,同时让使用者感受避免气流直吹的不适,享受到低风感所带来的舒适。另外,由于第二出风系统3只处于送风模式,那么第二出风系统3会不断地将经过减速下落到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附近区域内的冷空气和常温空气吸入,然后混合均匀形成气流的温度高于由第一出风系统2所产生的冷风气流,然后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沿第二出风系统3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夹角的方向吹送出去,在不增加直吹感和冷感的前体下,加速了空气的混合流动过程,从而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

当需要升温时,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均启动制热模式,且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由于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由上至下依次排布设置在机体1上,且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的方向指向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区域,那么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发出的暖风气流汇合后,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沿第二出风系统3的水平或水平向下夹角的方向吹出后,暖风气流在流向使用者所需要的方位的过程中会在空气的阻拦下实现减速,由于暖风气流的密度小于室内空气的密度,暖风气流在减速的同时也会上升,减速上升的暖风气流上浮到使用者的主要躯干(腿部以上的部位)上,对使用者所处环境实现升温,同时让使用者感受避免气流直吹的不适感,享受到低风感所带来的舒适。

此外,当使用者想调整所处区域下层的温度时,第一出风系统2吸取第二出风系统3产生的部分气流后汇合出风。此操作主要在室内已经具有相对人体一定冷温度或热温度的场景情况下进行。具体的,使用者可以操控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和/或第一出风系统2吸取第二出风系统3产生的部分气流后汇合出风,具体根据升温或降温的需求来同时操控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的温控模式,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的出风方向指向装置下部区域,那么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的风力可以集中朝温控气流调节装置的下部区域进行吹送,从而达到快速温度调节的效果。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较的区别在于,温控气流调节装置中第一出风机上设有出风软管,第一风力发生口211设在出风软管的出风末端;驱动机构23包括驱动电机231以及直导轨,出风软管的的出风末端滑动连接在直导轨上,驱动电机231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移动,以使第一风力发生口211与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连通。驱动电机231工作时,驱动电机231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移动,使得第一出风系统2的第一风力发生口211与第一出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连通。例如当驱动电机231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向上移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211朝靠近第一出风口121移动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各自独立出风;当驱动电机231驱动出风软管在直导轨上向下移动时,第一风力发生口211朝靠近第二出风口122移动并连通,实现了第一出风系统2和第二出风系统3汇合出风。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温控气流调节装置及温控气流调节方法
  • 一种用于集中供热中的智能温控暖气流量调节系统及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8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