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27:32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中,通常设置有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像素电路中的驱动晶体管能够依据其所接收到的数据信号产生驱动电流,从而驱动发光元件进行发光,使得显示面板呈现出相应亮度的显示画面。

由于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显示面板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不同工作模式下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具有差异。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其中,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复位模块,第一复位模块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为发光元件提供复位信号;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L2,L1<L2;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包括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

像素电路包括第一复位模块,第一复位模块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的控制下为发光元件提供复位信号;

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L2,L1<L2;其中,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控制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驱动电路,用于为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提供信号;

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L2,L1<L2;

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通过在不同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具有不同亮度时,采用不同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并且在低亮度模式下,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低亮度模式下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发光元件在相同时间段内充电的次数也较少,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分区示意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分区示意图;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的一种分布示意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另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1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控制信号的一种时序示意图;

图20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一种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另一种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像素电路的又一种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另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又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29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申请,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 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电连接”可以是指两个组件直接电连接,也可以是指两个组件之间经由一个或多个其它组件电连接。

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申请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申请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申请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在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之前,为了便于对本申请实施例理解,本申请首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说明:

如前所述,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首先对于导致上述技术问题的根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具体的研究和分析过程如下:

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中可设置有相应的复位模块,该复位模块可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向发光元件的阳极提供复位信号,以对发光元件的阳极进行复位,发光元件发光时,发光元件的阳极需要从复位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从复位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的过程可理解为阳极的充电过程。复位模块所对应的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越高,发光元件阳极的充电次数会越多。然而,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在低亮度模式下,像素电路提供的驱动电流较小,因此在低亮度模式下,发光元件阳极每次充电的难度相对较大。若复位模块所对应的控制信号采用固定的刷新频率,将无法兼顾不同模式下发光元件的充电难易程度,导致在低亮度模式下,发光元件阳极的充电难度相对较大,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鉴于发明人的上述研究发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构思在于:通过在不同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具有不同亮度时,采用不同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并且在低亮度模式下,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低亮度模式下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在相同时间段内发光元件充电的次数也较少,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可包括像素电路10和发光元件20。像素电路10包括第一复位模块11。第一复位模块11可与发光元件20的阳极电连接于节点N4。第一复位模块11可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下导通或关闭,在第一控制信号S1控制复位模块11导通时,第一复位模块11能够将复位信号 V0传输至发光元件20的阳极,以对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其中,发光元件20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本文中,复位信号V0的电压可为小于0V的负电压。

示例性的,第一复位模块11可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S1,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可接收复位信号V0,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发光元件20的阳极电连接于节点N4。第一控制信号S1可为脉冲信号,通过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控制第一晶体管T1导通或关闭。

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2,L1<L2。第一控制信号S1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第一控制信号S1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是以复位信号V0写入发光元件20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一个刷新周期中,第一复位模块11 可以导通一次,可以写入发光元件20一次复位信号V0,进而发光元件20 被复位一次。可理解的是,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越小,在相同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的次数越少,发光元件20的阳极充电的次数越少;反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越大,在相同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的次数越多,发光元件20的阳极充电的次数越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还包括驱动电路,驱动电路用于提供上述以及后文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控制信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信号还可以由其他机构提供。

如图1所示,像素电路10还可以包括驱动模块12,驱动模块12的一端可接收数据信号,驱动模块12的另一端可与发光元件20电连接。在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时,像素电路10的驱动模块12可根据其所接收的数据信号向发光元件20提供相应的驱动电流,使得发光元件20呈现出相应的发光亮度,且发光元件20的发光亮度可与驱动模块12所提供的驱动电流的大小相关。

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显示面板会具有不同的显示亮度,例如在显示面板显示白画面时的显示亮度会大于其显示黑画面时的显示亮度,以及在外界环境光较强烈时显示面板所呈现的显示亮度可以大于外界环境光较弱时显示面板所呈现的显示亮度。并且,在不同亮度模式下,驱动模块12可能会接收到不同的数据信号,驱动模块12产生的驱动电流不同。在低亮度模式下,驱动模块12产生的驱动电流较小。发光元件20发光时,发光元件20的阳极需要从复位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发光元件20阳极的充电难度相对较大。此时,通过在不同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具有不同亮度时,采用不同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并且在低亮度模式下,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低亮度模式下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也就是减少发光元件充电的次数,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并不单是指代显示面板的两种工作模式,而是采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代表显示面板的不同工作模式,且在不同模式下,显示面板会具有不同的亮度。在本申请实施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不同,使得显示面板具有不同的亮度。

为便于描述,该实施例以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两种模式(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显示面板显示画面时,会根据该显示面板所显示画面的内容和/或该显示面板所处的环境,使得显示面板呈现不同的亮度。显示面板从最暗到最亮,其亮度跨度较大,使得发光元件对应的驱动电流的变化也较大。可将显示面板的亮度从最暗到最亮划分为不同的亮度段,不同的亮度段可对应显示面板的不同工作模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亮度可包括第一亮度段和第二亮度段,第一亮度段的亮度值小于第二亮度段的亮度值。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为第一模式时显示面板的亮度可在第一亮度段内变化,而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为第二模式时显示面板的亮度可在第二亮度段内变化。

在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下,也就是在相同的亮度模式下,在第一亮度段内,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相同,在第二亮度段内,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相同,且第一亮度段内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不等于第二亮度段内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

当显示面板的亮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发光元件对应的驱动电流会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使得发光元件发光时其阳极充电的难易程度类似,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信号在同一亮度段内的刷新频率可相同,这样发光元件在同一亮度段内的充电次数相同,以改善显示面板在同一亮度段内的显示均一性。而不同亮度段内,发光元件对应的驱动电流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不同,以针对性地调节不同亮度段时发光元件充电的难易程度,以平衡不同亮度段时发光元件的充电难易程度,进而在不同亮度段时均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另外,当显示面板的亮度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变化时,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固定不变,能够降低因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频繁切换而产生的功耗,即有利于显示面板的低功耗。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亮度段对应的最高亮度值与最低亮度值之间的差值为ΔL1,第二亮度段对应的最高亮度与最低亮度之间的差值为ΔL2,ΔL1<ΔL2。

显示面板的亮度可以由其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等级决定,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等级可由灰阶来表示,以显示面板的灰阶位数8bit为例,其可以划分为0~255共256个灰阶,且从0灰阶到255灰阶,发光元件的亮度逐渐增大。通常在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较低时,微小的发光亮度变化就能够被人眼所察觉;而在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较高时,人眼对发光亮度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较大的亮度变化才能够被人眼所察觉。通过使显示面板的较低亮度段中的亮度跨度(ΔL1)小于较高亮度段中的亮度跨度(ΔL2),可使得低亮度段下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调整更精细,进一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换个角度来说,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还可以包括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3,L2<L3。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三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5,F2<F5。并且,L3-L2>L2-L1。

同样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并不单是指代显示面板的三种工作模式,而是采用第一模式、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代表显示面板的不同工作模式,且在不同模式下,显示面板会具有不同的亮度。

随着显示面在不同工作模式下亮度的降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也呈降低趋势,并且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较高时,其适用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范围较宽,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较低时,其适用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范围较窄,这样使得低亮度范围内第一控制信号刷新频率的调整更精细,进一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区控制,例如可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划分为多个子显示区,第一控制信号在同一子显示区的刷新频率可以相同,第一控制信号在不同子显示区的刷新频率可以不同。如此以来,可根据各个子显示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调节第一控制信号在各个子显示区的刷新频率,确保显示面板的亮度在各个子显示区均能够具有较高的显示均一性。

图2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分区示意图。作为一个示例,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至少可包括第一子显示区AA1 和第二子显示区AA2。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也就是在同一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子显示区AA1的刷新频率相同,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刷新频率相同,且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子显示区AA1的刷新频率不等于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刷新频率。

这样可以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进行分区控制,可根据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调节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的刷新频率,确保显示面板的亮度在第一子显示区和第二子显示区均能够具有较高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可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第一边缘b1和第二边缘b2。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可包括绑定区BA,第二边缘b2位于第一边缘b1远离绑定区BA的一侧。绑定区BA可包括绑定端子(图中未示出),绑定端子可电连接驱动芯片。另外绑定端子可通过信号走线(图中未示出)连接显示区AA内的各像素电路。这样驱动芯片输出的信号可通过绑定端子以及信号走线传输至显示区AA内的各像素电路。例如,信号走线可用于传输如图1所示的第一电源电压PVDD。

信号走线可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随着与绑定区BA 距离的增加,信号走线上信号的压降(IR drop)会越来越大,导致绑定区 BA远端的显示区和绑定区BA近端的显示区的亮度不同,具体表现为绑定区BA远端的显示区的亮度低于绑定区BA近端的显示区的亮度,绑定区BA远端的显示区容易出现显示不均(Mura)的问题。

为了能够兼顾不同位置的显示区的显示均一性,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子显示区AA1位于第二子显示区AA2远离第一边缘b1的一侧;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子显示区AA1的刷新频率为F6,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刷新频率为F7,F6 <F7。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分区示意图。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AA可设置有多条数据线21,数据线21可沿第一方向X延伸,多条数据线21可在第二方向Y 上排布。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数据线21可与显示区AA中的像素电路连接,用于传输像素电路所需的数据信号。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可包括绑定区BA,绑定区BA位于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绑定区BA可包括绑定端子(图中未示出),绑定端子可电连接驱动芯片。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NA还可设置有多条扇出线22,扇出线22可连接在数据线21与绑定端子之间,这样驱动芯片输出的数据信号可通过绑定端子、扇出线 22以及数据线传输至显示区AA内的各像素电路。

可选的,多条扇出线22可在第二方向Y上排布。在第二方向Y上,左右两侧的扇出线22可与左右两侧的数据线21对应连接,中间的扇出线 22可与中间的数据线21对应连接。请继续参考图3,在第二方向Y上左右两侧的扇出线22的走线长度可大于位于中间的扇出线22的走线长度,这样左右两侧的显示区域对应的压降较大,因此左右两侧的显示区域内数据信号存在充电不足的可能性较大,更容易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

为了能够兼顾不同位置的显示区的显示均一性,如图3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第二子显示区AA2可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子显示区AA1之间;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子显示区AA1的刷新频率为F8,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子显示区AA2的刷新频率为F9,F8<F9。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压降较大的子显示区(第一子显示区AA1),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压降较小的子显示(第二子显示区AA2),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压降较大的子显示区中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发光元件在相同时间段内充电的次数也较少,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压降较大的子显示区容易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

图4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的分布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20可包括出射不同颜色光线的多种发光元件。例如,发光元件20可包括出射不同颜色光线的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

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也就是在同一模式下,第一发光元件21 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为F10,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为F11,F10≠F11。

出射不同颜色光线的发光元件的发光效率不同,可根据出射不同颜色光线的发光元件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调节不同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确保显示面板的不同发光元件均能够具有较高的显示均一性。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20还可以包括第三发光元件23,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和第三发光元件23出射的光线颜色可以均不相同。在同一模式下,第三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与F10、F11可以均不相同,或者,第三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与F10、F11中的一者相同。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发光元件21可出射红色光线,第二发光元件22 可出射绿色光线,第三发光元件23可出射蓝色光线,第三发光元件23的发光效率最大,第一发光元件21的发光效率次之,第二发光元件22的发光效率最小。

在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和第三发光元件23要显示的亮度一致的情况下,由于三者的发光效率不同,因此三者对应的驱动电流不一致。具体的,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的驱动电流最大,第一发光元件21 对应的驱动电流次之,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驱动电流最小。发光元件的驱动电流越小,越容易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此时,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最大,第一发光元件21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次之,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最小。

在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元件22和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的驱动电流一致的情况下,由于三者的发光效率不同,所以三者对应的亮度不同。具体的,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亮度最大,第一发光元件21对应的亮度次之,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的亮度最小。发光元件的亮度越小,越容易出现显示不均的问题,此时,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最大,第一发光元件21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次之,第三发光元件23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以最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调光方式可包括功率调制调光方式和脉宽调制调光方式。功率调制调光方式可称为DC调光,脉宽调制调光方式可称为PWM调光。采用脉宽调制调光方式进行亮度调节,即保持数据电压不变,通过调节占空比达到所需的目标亮度。采用功率调制调光方式进行亮度调节,即保持占空比不变,通过调节数据电压达到所需的目标亮度。

第一控制信号在功率调制调光方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2,第一控制信号在脉宽调制调光方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3,F12>F13。在高亮度模式下,可以采用功率调制调光方式,在低亮度模式下,可采用脉宽调制调光方式。例如,显示面板在第二模式下可采用功率调制调光方式,显示面板在第一模式下可采用脉宽调制调光方式。此时,通过在不同调光方式下显示面板采用不同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并且在低亮度模式对应脉宽调制调光方式的情况下,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对应的功率调制调光方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脉宽调制调光方式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发光元件在相同时间段内充电的次数也较少,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像素电路中可设置驱动晶体管,从而为电流型的发光元件提供驱动电流,控制发光元件发光。然而,由于像素电路的驱动晶体管可能工作在非饱和状态,在驱动晶体管开启时,对于PMOS型驱动晶体管而言,可能存在栅极电位比漏极电位还要高的情况,对于NMOS型驱动晶体管而言,可能存在栅极电位比漏极电位还要低的情况;长期保持上述这种情况就会导致驱动晶体管内部的离子极性化,进而驱动晶体管内部形成内建电场,导致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不断偏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像素电路10 还可包括驱动模块12和偏置调节模块13。驱动模块12用于为发光元件20 提供驱动电流,驱动模块12包括驱动晶体管T2。偏置调节模块13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下为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提供偏置调节信号DVH。

本申请实施例中,偏置调节模块13向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提供偏置调节信号DVH,如此以来可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与其第一极或第二极之间的电压差,缓解或抵消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的偏移,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进一步提高显示均一性。第一复位模块11和偏置调节模块13接收的控制信号相同,这样可以利用一个信号同时控制两个模块,有利于降低成本。

偏置调节模块13可包括第三晶体管T3。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接收第一控制信号S1,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接收偏置调节信号DVH,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T3的晶体管类型可相同,例如第一晶体管T1 和第三晶体管T3均为PMOS型晶体管,或者,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T3均为NMOS型晶体管。本申请附图中以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 T3均为PMOS型晶体管示意,这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第一复位模块11和偏置调节模块13所包含的晶体管的类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T3的栅极接收的控制信号相同 (T1和T3均接收第一控制信号S1),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三晶体管T3会同时导通或关断。

需要说明的是,当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为其源极时,该驱动晶体管 T2的第二极为其漏极,当驱动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为其源极时,该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为其漏极。图1和图6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偏置调节模块13 与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S电连接于节点N2,以将偏置调节信号提供至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对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和源极的电压差、以及源极和漏极的电压差进行调节的情况。图5和图7中示例性的示出了偏置调节模块13还可以与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D电连接于节点N3,以将偏置调节信号提供至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对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和漏极的电压差、以及源极和漏极的电压差进行调节的情况。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图7中的任一附图所示,像素电路10还可以包括数据写入模块14和阈值补偿模块15,数据写入模块14用于传输数据信号Vdata,阈值补偿模块15用于在第二控制信号S2 的控制下将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模块12且对驱动模块12的阈值电压进行补偿。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

示例性的,如图1,数据写入模块14的一端可以接收数据信号Vdata,数据写入模块14的另一端可与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电连接于节点N2。数据写入模块14导通时,数据写入模块14能够将数据信号Vdata写入至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在阈值补偿模块15导通时,数据信号Vdata由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传输至其漏极,并经由阈值补偿模块15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并且阈值补偿模块15对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进行补偿,使得驱动晶体管T2能够根据数据信号Vdata提供相应的驱动电流。

数据写入模块14可以包括第四晶体管T4,该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可以接收控制信号S41,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接收数据信号Vdata,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电连接。阈值补偿模块15可包括第五晶体管T5,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S2,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电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

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是以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晶体管T2 的栅极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第二控制信号S2的一个刷新周期中,阈值补偿模块15可以至少导通一次,从而可以写入发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一次数据信号Vdata。可理解的是,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越小,在相同时间段内,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越少;反之,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越大,在相同时间段内,驱动晶体管T2 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越多。

示例性的,像素电路10还可以包括存储电容Cst,存储电容Cst的一端与正性的第一电源信号PVDD电连接,存储电容Cst的另一端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于节点N1。存储电容Cst对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压进行存储,确保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压的准确性。

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的过程可理解为是对存储电容Cst进行充电的过程,该过程会产生功耗。在相同时间段内,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越多,则功耗越大,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越少,相应的功耗则越少。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控制信号 S1的刷新频率,如此一来,在相同时间段内,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20被复位的次数,避免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较多,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功耗。

示例性的,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为固定频率,其刷新频率可不随显示模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第一模式下,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等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在第二模式下,第二控制信号 S2的刷新频率可小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

示例性的,数据写入模块14在控制信号S41的控制下导通或者关闭,控制信号S41的刷新频率与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相同。控制信号 S41的刷新频率是以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控制信号S41的一个刷新周期中,数据写入模块14可以导通一次,可以写入发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一次数据信号Vdata。

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偏置调节模块13和第一复位控制 11均受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而在不同亮度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 的刷新频率不同,将影响偏置调节信号DVH的写入,进而影响对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调节效果,容易出现闪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对于导致上述技术问题的根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显示过程中需要根据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来确定单位延长的时间,需要将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和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关联起来,才能改善闪屏问题。

具体的,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和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符合下述关系式(1)、(2)时,可改善闪屏问题。

F3=F1/n1 (1)

F4=F2/n2 (2)

其中,F1表示第一控制信号S1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F2表示第一控制信号S1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F3表示第二控制信号S2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F4表示第二控制信号S2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 n1为大于等于F1/f的自然数,n2为大于等于F2/f的自然数,f为第二控制信号S2的最大刷新频率。

第二控制信号S2的最大刷新频率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第二控制信号S2的最大刷新频率可为60HZ、90HZ、120HZ、144HZ、165HZ等。当然,这仅仅是一些示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上述关系式(1)、(2)可总结为,第二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N,N为大于等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f,且N为自然数。

示例性的,n2≥n1。如此一来,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越大,可供选择的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的数量越多。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可供选择的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的数量,请参考如下表1。

表1

表1中示例了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以为360HZ、240HZ及 120HZ,并且以第二控制信号S2的最大刷新频率为120HZ为例,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以为360HZ时,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在 120,90,72,60…1Hz中选择。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以为240HZ 时,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在120,80,60…1Hz中选择。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以为120HZ时,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可在 120,60,30…1Hz中选择。

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越大,可供选择的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的数量越多,第二控制信号S2的变频范围越大,第二控制信号S2 的变频精度也越高。例如,在高亮度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较大,这样可在较大的变频范围内选择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在低功耗需求下,可将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设置的小一些,以保证功耗。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1任意一个附图所示,也可以将偏置调节模块13的控制信号和第一复位模块11的第一控制信号S1设置为相互独立,避免第一控制信号S1的频率变化影响偏置调节信号DVH的写入。

具体的,像素电路10还可包括驱动模块12和偏置调节模块13。驱动模块12用于为发光元件20提供驱动电流,驱动模块12包括驱动晶体管 T2。偏置调节模块13用于在第三控制信号S3的控制下为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提供偏置调节信号DVH。第三控制信号S3和第一控制信号S1为不同的控制信号。

例如,第三控制信号S3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由不同的驱动电路生成。第三控制信号S3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相互独立。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可为固定频率,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可不随第一控制信号S1 的刷新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第三控制信号S3 的刷新频率设置为随应用场景变化。

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是以偏置调节信号DVH写入驱动晶体管 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第三控制信号S3的一个刷新周期中,偏置调节模块13可以导通一次,可以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一次偏置调节信号DVH。可理解的是,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越小,在相同时间段内,偏置调节信号DVH写入驱动晶体管T2 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的次数越少;反之,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越大,在相同时间段内,偏置调节信号DVH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的次数越多。通过对发光元件20的阳极复位,可改善残影现象,从而提升显示效果。通过将偏置调节信号DVH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可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改善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的偏移情况,提高显示均一性。然而,发明人研究发现,发光元件20的阳极复位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更为重要一些,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发光元件20的复位效果,在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 S1的刷新频率可大于或者等于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如此一来,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被复位的次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被调节的次数,以保证发光元件20的复位效果。

例如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包括复位阶段和偏置阶段。第一控制信号S1 控制第一复位模块11在复位阶段导通,发光元件20被复位。第三控制信号S3控制偏置调节模块13在偏置阶段导通,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被调节。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多个复位阶段均匀分布,多个偏置阶段均匀分布,复位阶段的数量大于或等于偏置阶段的数量。作为一个示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为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的整数倍。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在多个复位阶段占据的时间长度内可均匀插入多个偏置阶段,例如每两个复位阶段可对应一个偏置阶段。如此一来,多个复位阶段和多个偏置阶段是相对均匀分布的,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出现闪烁现象。

当然,如果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的调节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更为重要一些,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小于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等于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如此一来,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被复位的次数可以小于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被调节的次数,以保证驱动晶体管T2偏置状态的调节效果。同时,由于在低亮度模式下,发光元件阳极的充电难度相对较大,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因此在低亮度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小于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而在高亮度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等于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这样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下保持第三控制信号S3的刷新频率相同,避免不同模式下偏置调节信号DVH的写入差异,而仅在低亮度模式下来降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减少发光元件充电的次数,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像素电路10的数据写入模块 14可用于在第四控制信号S42的控制下向驱动模块12提供数据信号Vdata。第四控制信号S42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为不同的控制信号。

例如,第四控制信号S42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由不同的驱动电路生成。第四控制信号S42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相互独立。第四控制信号S42 的刷新频率可为固定频率,第四控制信号S42的刷新频率可不随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频率变化而影响数据写入模块14向驱动模块12提供数据信号Vdata。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将第四控制信号S42的刷新频率设置为随应用场景变化。

示例性的,数据写入模块14包括第四晶体管T4,第四晶体管T4的栅极可接收第四控制信号S42,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可接收数据信号 Vdata,第四晶体管T4的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电连接。第四控制信号S42可为脉冲信号,通过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控制第四晶体管T4导通或关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像素电路10的数据写入模块 14可用于在第四控制信号S42的控制下分时向驱动模块12提供数据信号 Vdata和偏置调节信号DVH。第四控制信号S42和第一控制信号S1可为不同的控制信号。像素电路10的工作过程可包括数据写入阶段和偏置阶段。数据写入模块14在偏置阶段复用为偏置调节模块,数据写入模块14在数据写入阶段用于提供数据信号Vdata。数据写入模块14在偏置阶段用于提供偏置调节信号DVH。在偏置阶段,数据写入模块14与驱动模块12导通,且阈值补偿模块15关断,偏置调节信号DVH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用于调整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

此处,偏置调节信号DVH可以为与像素电路10连接的数据信号线上提供的数据信号Vdata,也可以为驱动芯片额外提供的偏置调节信号,只要能够起到在数据写入模块与驱动模块导通,且阈值补偿模块关断时,能够写入驱动晶体管的漏极,调整驱动晶体管的偏置状态作用的偏置调节信号,均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4,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可包括前置阶段和发光阶段。其中,在至少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前置阶段包括复位阶段p,在复位阶段p,第一复位模块为发光元件提供复位信号。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包括前置阶段和发光阶段,在一些情形中,前置阶段与发光阶段可以依序进行。以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结构为例,图1中示例性的示出第一复位模块11、驱动模块12、偏置调节模块13数据写入模块14以及发光控制模块17包括的均为PMOS型晶体管,阈值补偿模块15和初始化模块16包括的均为 NMOS型晶体管。本申请中,图14至图18所述的时序可对应于图1所示的像素电路结构。结合参考图14和图1,在至少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前置阶段包括复位阶段p,在复位阶段p,第一控制信号S1控制第一复位模块11导通,复位信号V0通过第一复位模块11传输至发光元件20 的阳极,以对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在发光阶段之前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可避免上一帧画面影响下一帧画面的显示效果。

另外,由于偏置调节模块13也受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在偏置调节模块13和第一复位模块11的晶体管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在复位阶段p 第一控制信号S1可控制偏置调节模块13导通,偏置调节信号DVH通过偏置调节模块13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以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也就是说,复位阶段p同时为偏置调节阶段,复位阶段p和偏置调节阶段可完全重叠,在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同时,可进行对驱动晶体管的偏置状态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至图7任意一个附图所示,像素电路还包括数据写入模块14,数据写入模块14用于选择性地为驱动模块 12提供数据信号Vdata。

结合参考图1和图15,显示面板的一个数据写入周期共包括S帧刷新画面,S>0。数据写入周期可包括数据写入帧和保持帧,保持帧不包含数据写入阶段。帧是以一个发光阶段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数据写入帧,数据写入模块14向驱动晶体管T2提供数据信号Vdata,在保持帧,数据写入模块14不再向驱动晶体管T2提供数据信号Vdata。

数据写入帧可包括数据写入阶段d,像素电路可包括阈值补偿模块15,在数据写入阶段d,阈值补偿模块15可导通,数据写入模块14传输的数据信号可经过阈值补偿模块15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

其中,至少数据写入帧包括复位阶段p。该复位阶段p可在数据写入阶段d之前进行,即在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之前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避免因上一阶段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位对数据信号写入的影响,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同时偏置调节模块13在复位阶段p可处于导通状态,偏置调节信号DVH可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由于复位阶段p之前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未进行初始化,因此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压为上一帧写入的数据电压,驱动晶体管T2在复位阶段p导通,偏置调节信号DVH可写至驱动晶体管T2的漏极,这样可以在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之前就对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和漏极的电压差进行调整,从而调整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保证驱动晶体管T2特性的一致性,进而可保证数据信号写入的一致性,可进一步提升显示均一性。另外,继续参考图15,在该复位阶段p,阈值补偿模块15可处于导通状态,由于驱动晶体管T2在复位阶段p导通,偏置调节信号DVH也可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这样可以在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之前对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位进行统一化处理,可进一步保证驱动晶体管T2特性的一致性,从而更好的提高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至图7任意一个附图所示,像素电路还包括初始化模块16,初始化模块16可在第六控制信号S6的控制下,将初始化信号Vref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示例性的,初始化模块 16可包括第六晶体管T6,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可接收第六控制信号S6,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可接收初始化信号Vref,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电连接。第六控制信号S6可为脉冲信号,通过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控制第六晶体管T6导通或关闭。本文中,初始化信号 Vref的电压可为小于0V的负电压。

结合参考图1和图15,至少数据写入帧还包括初始化阶段c,在初始化阶段c,初始化模块16导通,初始化信号Vref经初始化模块16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接收初始化信号Vref进行初始化。复位阶段p的时间长度为t1,初始化阶段c的时间长度为t2,t1< t2。

在初始化阶段c,也可以调整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与其源极或漏极之间的电压差,因此初始化阶段也可缓解或抵消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的偏移,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由于偏置调节模块13也受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在偏置调节模块13和第一复位模块11的晶体管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在复位阶段p第一控制信号S1可控制偏置调节模块13导通,偏置调节信号DVH通过偏置调节模块13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或漏极,以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由于初始化阶段c也能起到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的效果,初始化阶段c的时间长度大于复位阶段p 的时间长度的情况下,可以偏置调节信号DVH的电压值设置的小一些,这样在整体上并不会减弱对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调节效果,且减小偏置调节信号DVH的电压值可达到一定的降功耗的目的。

例如,初始化阶段的时间长度越长,偏置调节信号DVH的电压值可以越小。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参考图1和图16,至少一数据写入帧所包括的复位阶段p的数量可大于初始化阶段c的数量。例如,至少一数据写入帧可包括M个初始化阶段c和N个复位阶段p,N>M≥1,N和M 为整数。

如前文介绍的,由于偏置调节模块13也受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在偏置调节模块13和第一复位模块11的晶体管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在复位阶段第一控制信号S1可控制偏置调节模块13导通,因此在N个复位阶段,偏置调节模块13可处于导通状态,在至少一数据写入帧,偏置调节模块13可对驱动晶体管T2进行N次偏置状态的调节。

数据写入帧可包括数据写入阶段d,在数据写入阶段d,数据信号 Vdata可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

作为一个示例,N个复位阶段p中的至少一个复位阶段p可在数据写入阶段d之前进行,偏置调节模块13在复位阶段p可处于导通状态,这样可以在数据信号写入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之前就对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进行调整,保证驱动晶体管T2特性的一致性,进而可保证数据信号写入的一致性,可进一步提升显示均一性。

经本申请的发明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数据信号写入到驱动晶体管T2 的栅极之后,驱动晶体管T2的状态还不是太稳定,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仍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会引起驱动晶体管T2的阈值电压Vth在发光阶段的初期不稳定,导致发光阶段的初期发光亮度发生变化。

有鉴于此,本申请考虑在数据写入阶段与发光阶段之间也对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进行调整,进而再次对于驱动晶体管T2块的阈值电压进行调节,以使驱动晶体管T2的特性曲线尽快恢复到数据信号写入时所对应的正常阈值电压,避免发光阶段初期发光亮度的变化。

作为又一个示例,N个复位阶段中的至少一个复位阶段可在数据写入阶段d之后且在发光阶段之前进行,偏置调节模块13在复位阶段p可处于导通状态,这样可以在数据写入阶段d与发光阶段之间对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进行调整,保证驱动晶体管T2特性的一致性,减少由于显示灰阶不同或上一帧数据信号不同等因素导致的写入和发光不同,有效避免发光阶段初期发光亮度的变化,从而可进一步提升显示均一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参考图1和图17,至少一数据写入帧可包括多个复位阶段,至少两个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可相同。

例如,至少一数据写入帧包括第一复位阶段p1和第二复位阶段p2,第一复位阶段p1的时间长度为t3,第二复位阶段p2的时间长度为t4,t3=t4。

偏置调节模块13在复位阶段可处于导通状态,由于两个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相同,偏置调节电压DVH在第一复位阶段和第二复位阶段的电压值可以相同,从而在不同复位阶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偏置调节效果;另外,可避免在不同时间段切换偏置调节电压DVH的电压值,可降低功耗。

当然,第一复位阶段和第二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偏置调节电压DVH在第一复位阶段和第二复位阶段的电压值。例如,t3>t4的情况下,偏置调节电压DVH在第一复位阶段的电压值可以小于其在第二复位阶段的电压值。又例如,t3<t4的情况下,偏置调节电压DVH在第一复位阶段的电压值可以大于其在第二复位阶段的电压值。

示例性的,在第一复位阶段p1,阈值补偿模块15可处于导通状态;在第二复位阶段p2,阈值补偿模块15可处于关闭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结合参考图1和图18,至少一保持帧包括复位阶段p,且至少一保持帧内复位阶段p的时间长度长于数据写入帧内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

数据写入帧内可以包括初始化阶段,在初始化阶段初始化信号Vref可以写入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而对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行初始化。在保持帧,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信号可不存在刷新;也就是说在保持帧,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可不被初始化。因此,在保持帧只能靠偏置调节模块13来调节驱动晶体管的偏置状态。

偏置调节模块13在复位阶段可处于导通状态,如此一来,通过增加保持帧中的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可增加偏置调节模块13在保持帧的导通时长,从而增加保持帧中驱动晶体管处于偏置调节状态的时长,使得偏置调节模块13在保持帧中对驱动晶体管的偏置调节效果和在数据刷新帧中偏置调节效果趋于一致,进而可以改善保持帧中的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与数据写入帧中的驱动晶体管的阈值电压的差异,使得数据写入帧的亮度与保持帧的亮度差异变小,进一步提高显示均一性。

图14至图18所示的时序图以第一复位模块11和偏置调节模块13共用第一控制信号S1为例,如图8所示,第一复位模块11和偏置调节模块 13也可接收不同的控制信号。图8中示例性的示出第一复位模块11、驱动模块12、偏置调节模块13数据写入模块14以及发光控制模块17包括的均为PMOS型晶体管,阈值补偿模块15和初始化模块16包括的均为NMOS型晶体管。本申请中,图19和图20所示的时序图可对应于图8所示的像素电路结构。

作为一个示例,结合参考图8和图19,显示面板的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包括前置阶段和发光阶段。在至少一帧画面时间内,像素电路的前置阶段包括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q。在复位阶段p,第一控制信号S1控制第一复位模块11导通,复位信号V0通过第一复位模块11 传输至发光元件20的阳极,以对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在偏置阶段q,第三控制信号S3可控制偏置调节模块13导通,偏置调节信号DVH通过偏置调节模块13传输至驱动晶体管T2的源极,以调节驱动晶体管T2的偏置状态。

由于一控制信号S1和第三控制信号S3可为相互独立的信号,在前置阶段,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q在时间上可以无交叠,或者,复位阶段p 和偏置阶段q在时间上可至少部分交叠。图19中以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 q在时间上无交叠且偏置阶段q在复位阶段p之后示意,这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另外,在前置阶段,可以包括多个偏置阶段q。例如前置阶段还可包括数据写入阶段,在数据写入阶段前后均可包括至少一个偏置阶段q。

作为又一个示例,结合参考图8和图20,显示面板的一个数据写入周期共包括S帧刷新画面,S>0。数据写入周期可包括数据写入帧和保持帧,保持帧不包含数据写入阶段。数据写入帧可包括至少一个复位阶段p和至少一个偏置阶段q。保持帧可包括至少一个复位阶段p和至少一个偏置阶段q。同理,在数据写入帧或者保持帧,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q在时间上可以无交叠,或者,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q在时间上可至少部分交叠。图20以数据写入帧以及保持帧内的复位阶段p和偏置阶段q在时间上无交叠且偏置阶段q在复位阶段p之前示意,这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示例性的,数据写入帧内偏置阶段的数量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写入帧内多个偏置阶段的时间长度之和可以小于保持帧内偏置阶段的时间长度。数据写入帧内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和保持帧内复位阶段的时间长度可以相等。

在不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不同,为了保证在不同模式下发光元件的复位效果,在不同模式下发光元件的每次被复位的时长可相等。具体的,如图21所示,以第一控制信号S1的导通电平为低电平,第一控制信号S1的关断电平为高电平为例,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周期为第一刷新周期,在第一刷新周期内第一控制信号S1为导通电平的时间长度为t4。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周期为第二刷新周期,在第二刷新周期内第一控制信号S1为导通电平的时间长度为t5, t4=t5。

在第一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为F1,第一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为1/F1。在第二模式下,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为F2,第一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为1/F2。F1<F2,第一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大于第二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在第一刷新周期内第一控制信号S1为关断电平的时间长度大于在第二刷新周期内第一控制信号S1为关断电平的时间长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至13任一项附图所示,像素电路还包括发光控制模块17,发光控制模块17用于在第五控制信号EM的控制下使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可小于或等于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频率。

发光控制模块17导通时,驱动模块12产生的驱动电流可传输至发光元件20,进而控制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

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频率是以驱动电流写入发光元件20的最小周期而计算的,在第五控制信号EM的一个刷新周期中,发光控制模块17可以导通一次,驱动电流可传输至发光元件20,进而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可理解的是,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频率越大,在相同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的次数越多。

由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小于或等于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频率,在相同时间段内,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的次数小于或者等于发光元件20进入发光阶段的次数,由于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的次数相对较少,可使得发光元件20发光时充电的次数相对较少,从而可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示例性的,发光控制模块17可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71和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2。第一发光控制模块171可包括第七晶体管T7,第七晶体管 T7的栅极可接收第五控制信号EM,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正性的第一电源信号PVDD电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可与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电连接。第二发光控制模块172可包括第八晶体管T8,第八晶体管T8 的栅极可接收第五控制信号EM,第八晶体管T8的第一极与驱动晶体管T2 的第二极电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第二极可与发光元件20的阳极电连接。发光元件20的阴极与负性的第二电源信号PVEE电连接。

第五控制信号EM可为脉冲信号,通过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控制第七晶体管T7和第八晶体管T8导通或关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不同亮度模式下,复位信号可不同。具体的,在第一模式下,复位信号为V1,在第二模式下,复位信号为V2,V1>V2。V1和V2可均为小于0V的负电压。

如上文介绍的,发光元件发光时,发光元件的阳极需要从复位电压提升至目标电压。目标电压与复位电压之间的差值越大,则发光元件的阳极越不容易提升至目标电压。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V1设置为大于V2,相当于在第一模式下,降低了目标电压与复位电压之间的差值,从而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可进一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2或23所示,显示面板的一个数据写入周期共包括S帧刷新画面,包括数据写入帧和保持帧,S>0;至少一保持帧的时间长度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倒数可相等。

图22和图23中仅仅示意出了数据写入帧、保持帧和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倒数所占据的时间长度,并不表示各控制信号的具体变化情况。

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倒数等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因此保持帧的时间长度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相等。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依次执行第一控制信号的多个刷新周期。由于保持帧的时间长度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相等,保持帧的起始时刻可以和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起始时刻分别相等,这样保持帧和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多个保持帧和第一控制信号的多个刷新周期可以相对均匀分布,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出现闪烁现象。

示例性的,数据写入帧的时间长度可以为保持帧的时间长度的整数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2或23,数据写入帧的时间长度和保持帧的时间长度之和为t6,t6为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倒数的整数倍。

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倒数等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因此 t6为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的整数倍。如图22所示,t6可为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的4倍,或者,如图23所示,t6可为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周期的时间长度的2倍。

同理,在数据写入周期内,第一控制信号的多个刷新周期可以均匀分布,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出现闪烁现象。

如图24所示,控制信号S2、S41、S6的刷新频率可相等,Active1表示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周期,Active2表示控制信号S2、S41、S6的刷新周期,Active5表示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周期,hold表示保持帧。

作为一些示例,第五控制信号EM在不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可相等,例如,第五控制信号EM的刷新频率可固定为360HZ。在第一模式下,各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选择组合2或者组合4,在第二模式下,各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可选择组合1或者组合2。

图24仅仅是一些示例,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晶体管可以为NMOS型晶体管,也可以为PMOS型晶体管。对于NMOS型晶体管来说,导通电平为高电平,截止电平为低电平。即,NMOS型晶体管的栅极为高电平时,其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导通,NMOS型晶体管的栅极为低电平时,其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关断。对于PMOS型晶体管来说,导通电平为低电平,截止电平为高电平。即,PMOS型晶体管的控制极为低电平时,其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导通,PMOS型晶体管的控制端为高电平时,其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关断。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各晶体管的栅极作为其控制极,并且,根据各晶体管的栅极的信号以及其类型,可以将其第一极作为源极,第二极作为漏极,或者将其第一极作为漏极,第二极作为源极,在此不做区分,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导通电平和截止电平均为泛指,导通电平是指任何能够使晶体管导通的电平,截止电平是指任何能够使晶体管截止/关断的电平。

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中,仅示意了第一晶体管T1、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七晶体管T7以及第八晶体管T8为PMOS型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也可以为NMOS型晶体管,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另外,本申请实施例及附图中,仅示意了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为NMOS型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也可以为PMOS型晶体管,本申请对此也不作限定。基于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相同的技术构思,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该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可以应用于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像素电路10和发光元件20,像素电路 10包括第一复位模块11。第一复位模块11可与发光元件20的阳极电连接。第一复位模块11可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下导通或关闭,在第一控制信号S1控制复位模块11导通时,第一复位模块11能够将复位信号V0传输至发光元件20的阳极,以对发光元件20进行复位。其中,发光元件20 包括但不限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

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2,L1<L2。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如图25所示,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步骤S101。

步骤S101,控制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控制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通过在不同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具有不同亮度时,采用不同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并且在低亮度模式下,采用较低的刷新频率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相对于高亮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低亮度模式下对发光元件进行复位的次数较少,也就是减少发光元件充电的次数,从而可从整体上降低发光元件的充电难度,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6、图7所示,像素电路10 还可包括驱动模块12和偏置调节模块13。驱动模块12用于为发光元件20 提供驱动电流,驱动模块12包括驱动晶体管T2。偏置调节模块13用于在第一控制信号S1的控制下为驱动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提供偏置调节信号DVH。像素电路10还可以包括数据写入模块14和阈值补偿模块15,数据写入模块14用于传输数据信号Vdata,阈值补偿模块15用于在第二控制信号S2的控制下将数据信号Vdata写入驱动模块12且对驱动模块12的阈值电压进行补偿。

如图26所示,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102。

步骤S102,控制第二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信号S2的刷新频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控制信号S1的刷新频率,如此一来,在相同时间段内,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小于或等于发光元件20被复位的次数,避免驱动晶体管T2的栅极被数据信号Vdata刷新的次数较多,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功耗。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步骤S102具体可以包括步骤 S1021和步骤S1022。

步骤S1021,控制第二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3, F3=F1/n1,n1为大于等于F1/f的自然数;

步骤S1022,控制第二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4, F4=F2/n2,n2为大于等于F2/f的自然数;

其中,f为第二控制信号的最大刷新频率。

如此可改善闪屏问题。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还包括第三模式,第三模式下所述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3,L2<L3。

如图28所示,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还包括步骤S103。

步骤S103,控制第一控制信号在所述第三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5, F2<F5;L3-L2>L2-L1。

如此一来,随着显示面在不同工作模式下亮度的降低,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也呈降低趋势,并且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较高时,其适用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范围较宽,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较低时,其适用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范围较窄,这样低亮度范围内第一控制信号的刷新频率的调整更精细,进一步改善在低亮度模式下,显示面板容易出现显示均一性差的问题。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电路,用于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提供信号。显示面板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为L1,第二模式下显示面板的亮度 L2,L1<L2;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一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1,第一控制信号在第二模式下的刷新频率为F2,F1<F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接收的第一控制信号由驱动电路提供,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控制信号具备的特征,均可以由驱动电路提供。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具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的技术特征,能够达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29示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2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图29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 2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依照本申请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申请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申请以及在本申请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申请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 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
  •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及显示驱动电路、显示装置
  • 选通驱动器电路、显示装置和驱动显示装置的方法
  • 一种像素电路、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使用了由该方法制造的半导体晶体管的驱动电路、包括该驱动电路和显示元件的像素电路、该像素电路配置成行列状的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 半导体晶体管的制造方法、使用了由该方法制造的半导体晶体管的驱动电路、包括该驱动电路和显示元件的像素电路、该像素电路配置成行列状的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557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