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4:59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申请涉及通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电源适配器设置可收纳的插脚,以使得电源适配器方便携带。然而,插脚的伸出或收缩都需要用户用手接触插脚,将插脚拔出电源适配器的容槽内,或者将插脚压入电源适配器的容槽内,造成使用不便利。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其中,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外壳、支架、运动部和插脚,所述外壳设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相通的通槽,所述支架收容于所述内腔并设有与所述通槽配合的凸台,所述凸台具有远离所述内腔的抵接面,所述凸台在所述抵接面设有收容槽,所述运动部可移动地连接所述支架,并部分露出所述外壳,以接收移动力矩,所述插脚转动连接于所述凸台,所述插脚可随所述运动部相对所述支架移动,而可翻转地伸出或收缩于所述收容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其中,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支架、可按压地滑动设置于所述支架的按键和可翻转地连接于所述支架的插脚,以及连接所述插脚和按键的驱动组件,所述按键可释放或限制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力矩至所述插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上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子设备组件还包括电子设备,所述电源适配器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以在所述插脚与电源座插接时,向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通过所述支架设置运动部,所述插脚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移动所述运动部,可以使得所述插脚随所述运动部运动而可翻转地伸出或收缩于所述支架,即无需接触插脚,实现插脚旋出于外壳或收纳于外壳,使得电源适配器使用快捷方便,省力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0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2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3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4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4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图46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7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48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49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0是本申请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1是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2是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53是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4是本申请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100,电源适配器100包括支架10、转动连接于支架10的插脚20和可移动地连接支架10的运动部30,插脚20可随运动部30相对支架10运动,而可翻转地伸出或收缩于支架10。可以理解的是,电源适配器100利用插脚20插入电源插座中,可以实现电源适配器100获取电能,从而方便将电能传递至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耳机等电子设备。电源适配器100的插脚20可以为国标、或欧规、或美规、或英规、或澳规、或日规、或韩规等各种标准的插脚。

通过支架10设置运动部30,插脚20转动连接于支架10,移动运动部30,使得插脚20可随运动部30运动而可翻转地伸出或收缩于支架10,即无需接触插脚20,实现插脚20的伸缩,使得电源适配器100使用快捷方便,省力安全。

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外壳90,支架10固定于外壳90内,外壳90对支架10进行稳固防护,以及增加电源适配器100的外观性能。外壳90设有内腔99和与所述内腔99相通的通槽91。插脚20可翻转地从通槽91相对外壳90伸出或收缩。即插脚20转动连接于支架10与通槽91正对处。运动部30穿过外壳90可移动地连接支架10。运动部30至少部分露出外壳90,以便于运动部30接收用户的操控作用力,使得运动部30可相对支架10及外壳90运动。

支架10收容于内腔99,并设有与通槽91配合的凸台109,凸台109具有远离内腔99的抵接面108,凸台109在抵接面108设有收容槽18。插脚20相对支架10及外壳90伸出时,插脚20转动连接支架10的端部位于收容槽18内,另一端部位于收容槽18外。插脚20相对支架10及外壳90收缩时,插脚20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8内,以实现对插脚20隐藏防护,且减小电源适配器100体积方便携带。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及外壳90伸出时,插脚20凸出于抵接面108的部分可插接于电源插座上,抵接面108与电源插座抵接,避免外壳90与电源座接触。外壳90对支架10进行防护。外壳90内还可以收容电连接插脚20的电路板,以便于电源适配器100接收电流,并对电流进行处理。

可选的,凸台109的抵接面108与外壳90的表面平齐,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00的外观平整性。抵接面108与外壳90的表面允许存在一定组装断差,为了保证抵接面108始终优先外壳90的表面与电源插座接触,抵接面108的略凸出于外壳90的外表面。

可选的,凸台109的抵接面108相对外壳90的表面凸出,即凸台109的端部相对外壳90的表面凸出,使得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时,外壳90与电源座始终存在一定间距,以保证外壳90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是,电源适配器100采用了可以翻转地伸出或收缩的插脚20,为了保证插脚20可以经常翻转,使得对插脚20进行承载转动连接的结构部件抗疲劳要求较高。插脚20需要在于电源座插接的情况下获取电能,因此插脚20常面临高压电路短路产生电弧燃烧的情况,因此为保证电源适配器100的安全性,对插脚20进行承载连接的结构部件防火抗燃烧要求较高。显然,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支架10对插脚20进行承载,支架10将插脚20与外壳90进行隔绝,支架10相较于外壳90具有更好的绝缘防护性能,更好的耐磨抗压性能,以及更好的防火防燃烧性能,可以保证电源适配器100的安全性,增加电源适配器100的使用寿命。将插脚20转动连接于支架10,可以避免外壳90与电源座插接,避免外壳90刮花、避免外壳90受损,保证电源适配器100的外观性能。

具体的,外壳90具有第一端部92、与第一端部92相对的第二端部93、设置于第一端部92和第二端部93之间的周侧部94。通槽91设置于周侧部94邻近第一端部92处。外壳90在第一端部92设有与内腔99及通槽91相通的插入孔95。支架10可经插入孔95插入内腔99,并使得凸台109与通槽91限位配合。可以理解的是,内腔99的内周侧壁与支架10的外周侧壁间隙配合,以便于支架10经插入孔95插入内腔99后,可以稳固于内腔99内。通槽91远离插入孔95的一端具有抵挡壁,抵挡壁可以对凸台109进行限位,使得支架10插入内腔99限位,避免支架10过于内缩于外壳90。

可选的,周侧部94具有正表面941和与正表面941相对背表面942,以及连接于正表面941和背表面942之间的侧表面943。通槽91开设于正表面941处。

请参阅图2、图3和图4,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具有正面11、与正面11相对的背面12、连接于正面11和背面12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连接于正面11和背面12之间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凸台109设置于正面11处,并邻近第一端面13处。插脚20从正面11伸出或收缩于支架10。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可以分别位于支架10的前后两端,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可以位于支架10的左右两侧。支架10固定于内腔99后,第一端面13靠近外壳90的第一端部92,第二端面14收容于内腔99内。

本实施方式中,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处于伸出状态时,插脚20的端部相对正表面941凸出。插脚20的端部设置金属导体,以便于插脚20与电源插座内的电源电极导通,且抵接面108抵接于电源座。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处于收缩状态时,插脚20收容于收容槽18,使得电源适配器100的整体呈矩形块状,进而方便收纳携带电源适配器100,以及可以利用支架10对插脚20有效保护,保证了安全性。

具体的,插脚20设有转动轴21和固定于转动轴21上的两个引脚柱22。引脚柱22的长度方向与转动轴21的长度方向垂直。引脚柱22的中心轴线与转动轴21的中心轴线相交。两个引脚柱22在转动轴21的轴向上并排。转动轴21始终位于收容槽18内。转动轴21邻近收容槽18远离第一端面13,以使得引脚柱22远离转动轴21的端部可翻转出收容槽18。当插脚20处于相对支架10收缩状态时,收容槽18的底壁对插脚20限位,以防止插脚20过于收缩至支架10内。当插脚20处于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时,收容槽18邻近转动轴21的侧壁对插脚20进行限位,以防止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夹角过大,不利于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转动轴21可以设有绝缘体,绝缘体对引脚柱22的一端包覆,转动轴21将两个引脚柱22隔开,避免两个引脚柱22短路。引脚柱22为金属件,以实现插脚20获取电流。

凸台109设有两个相对的收容槽18,转动轴21穿过两个收容槽18,两个引脚柱22分别可翻转地伸出或收缩于两个收容槽18。利用两个收容槽18分别对两个引脚柱22收容,使得支架10的稳固性增加,并且可以有效隔绝两个引脚柱22,防止引脚柱22短路。可以理解的是,引脚柱22可翻转地伸出收容槽18,是指引脚柱22以翻转地运动方式相对支架10转动,并使得引脚柱22的端部旋出于收容槽18,以便于引脚柱22的端部可与电源座插接。引脚柱22可翻转地收缩于收容槽18,是指引脚柱22以翻转地运动方式相对支架10转动,并使得引脚柱22整个收纳于收容槽18,以便于携带。

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0设有收容腔17,收容腔17用以收容电路板、电源芯片、电源变压模块等器件。插脚20转动连接支架10的一端设置一部分收容于收容腔17,使得插脚20可以与电路板、电源芯片、电源变压模块等器件电连接。可选的,支架10包括第一壳体101和与第一壳体101盖合的第二壳体102,凸台109设置于第一壳体101背离第二壳体102一侧,转动轴21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之间。正面11形成于第一壳体101背离第二壳体102一面,背面12形成于第二壳体102背离第一壳体101一面。利用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对转动轴21夹持,使得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转动顺畅平稳。

具体的,第一壳体101内朝向第二壳体102一侧对应收容槽18形成轴承凸台103,第二壳体102内朝向第一壳体101一侧设有与轴承凸台103对接配合的轴承凸起104。轴承凸台103上设有第一U形槽105,轴承凸起104上设有第二U形槽106。第一U形槽105和第二U形槽106共同对插脚20的转动轴进行承载,实现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翻转。第一U形槽105与收容腔17和收容槽18相通。轴承凸台103的两个侧壁分别设置两个第一U形槽105,以便于转动轴21经第一U形槽105穿过收容槽18,引脚柱22固定于转动轴21穿过收容槽18的部分。第二壳体102对应四个第二U形槽106设置四个轴承凸起104,以增加转动轴21与支架10的结构稳固性,保证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转动顺畅,且对两个引脚柱22有效隔绝。

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两个引脚弹片60,两个引脚弹片60分别与两个引脚柱22电连接。引脚柱22设有远离转动轴21的导电接触端23,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过程中,导电接触端23与引脚弹片60弹性抵触,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收缩状态时,导电接触端23与引脚弹片60分离。

具体的,引脚弹片60包括固定端61和弯曲端62。固定端61对应夹持于轴承凸台103的端部和第二壳体102的内壁支架。弯曲端62与插脚20的引脚柱22相对。弯曲端62沿曲线弯曲。弯曲端62具有弹性形变性能。当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的过程中,导电接触端23转动至与弯曲端62接触,以使得弯曲端62形变,弯曲端62对导电接触端23施加弹性抵触力,使得引脚柱22与引脚弹片60接触更加紧密,使得引脚柱22在翻转过程中存在阻尼力,即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过程中存在阻尼力,以减小插脚20对支架10的翻转冲击作用力。当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收缩状态,导电接触端23转动至与弯曲端62分离状态,弯曲端62回复至自然舒展状态。

更为具体的,第一壳体101在轴承凸台103的一侧还设有弹片卡槽107,引脚弹片60设有卡入弹片卡槽107的导通支脚63,转动轴21的端部伸入弹片卡槽107并与导通支脚63抵触,以使得引脚柱22经转动轴21与导通支脚63保持导通状态。转动轴21设有分别与两个引脚柱22接触的轴心导体,轴心导体的端部伸入弹片卡槽107,并与导通支脚63接触。转动轴21的两个轴心导体连接引脚柱22的部分均被绝缘体包覆,以防止短路。弹片卡槽107对导通支脚63稳固,使得引脚弹片60可以在插脚20相对支架10多次翻转后仍保持与插脚20有效接触,增加引脚弹片60的稳固性,以及与插脚20有效导通性能,增加电源适配器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运动部30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架10上。运动部30可以是设置于背面12、第一侧面15、第二侧面16、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运动部30可以在支架10上呈直线移动,或者是可以在支架10上转动,或者是在支架10上呈直线运动和转动的复合运动。运动部30可以在用户的手动驱动力作用下运动。运动部30与收容槽18分离,以避免运动部30靠近插脚20,从而使得用户可以在支架10上远离插脚20处操控运动部30,而实现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伸出或收缩,以保证安全性。

在第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3和图5,运动部30设有按键31。按键31可按压地滑动设置于支架10。按键31位于收容槽18外。按键31可用作于对插脚20进行锁紧或解锁的运动开关触发键。例如,当按键31未被按压时,按键31一部分相对支架10的外表面凸出,插脚20处于锁紧状态,插脚20保持相对支架10静止,插脚20被限定在相对支架10收缩的状态。当按键31被按压时,按键31相对支架10收缩,插脚20处于解锁状态,插脚20被触发接收驱动作用力,以实现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运动,其中,插脚20可以从收容腔17内的驱动件51接收驱动作用力,驱动件51可以为任能够输出动力的器件,例如插脚20可以从弹簧接收弹性作用力、或者从磁体接收磁力、或者是从活塞接收气压力。

可以理解的是,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后,对插脚20施加作用力,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再收缩回去,插脚20的翻转扭矩可再回传至驱动件51,以使得驱动件51进行储能,最终按键31再次复位至相对支架10凸出的状态,且插脚20和传动部40再次被锁紧。

本实施例中,按键31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按键31的直线滑动方向大致垂直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具体以按键31穿过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举例说明。支架10在第一侧面15设有按键孔151。按键孔151由设置于第一壳体101边缘的第一半孔和设置于第二壳体102边缘的第二半孔拼接形成。按键31装配于按键孔151。按键31被按压时,按键31可收缩于按键孔151内。按键31未被按压时,按键31的端部可伸出按键孔151,以呈现按键31部分相对支架10凸出的状态,方便按键31被按压。外壳90在侧表面94对应设有供按键31穿过的按键外孔944,以使得按键31部分相对外壳90凸出,以便于按键31接收按压作用力。

本实施例中,按键31包括按键底座311和设置于按键底座311上的按键帽312。按键底座311与按键孔151滑动配合。按键帽312用以接收按压作用力。按键帽312接收按压作用力后,按键帽312位于按键孔151内,按键底座311可触发插脚20接收驱动件51的驱动力矩,使得插脚20呈解锁状态并开始转动。当按键帽312未接收按压作用力,按键底座311可带动按键帽312复位至相对支架10凸出的状态,按键底座311可再次对插脚20的转动轴21锁紧,以限制传动部40和插脚20的转动轴21运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图6和图7,按键底座311的外周侧壁上设有导滑凸起313,按键孔151的内周侧壁上设有与导滑凸起313滑动配合的导滑槽。利用导滑凸起313与导滑槽滑动配合,可以使得按键底座311与按键孔151滑动顺畅,提高按键31可按压滑动的操控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按键底座311的外周侧壁设有导滑槽,按键孔151的内周侧壁设有与导滑槽滑动配合的导滑凸起313,导滑凸起313与导滑槽滑动配合,可以使得按键底座311与按键孔151滑动顺畅。

可选的,按键底座311呈矩形块状,按键底座311在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导滑凸起313。

可选的,按键帽312呈圆形柱状,以方便按键31按压,提高按键31的按压舒适性。

可选的,按键31的直线可滑动方向与转动轴21的轴向平行,以方便利用按键31具有相对支架10非转动性,进而可限制转动轴21转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按键孔151也可以设置于背面12,或者设置于第一端面13、或者设置于第二端面14,即按键31可以在支架10的背面12上被按压、或者在第一端面13上被按压、或者在第二端面14上被按压。

本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连接按键31和插脚20的驱动组件50,按键31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31释放驱动组件50的驱动力矩至传插脚20的转动轴21;按键31处于未按压状态时,按键31限制驱动组件50释放驱动力矩至插脚20的转动轴21。驱动组件50可释放转动扭矩至转动轴21,也可释放直线滑动力矩至转动轴21,也可以释放转动扭矩和直线力矩的复合力矩至转动轴21。可以理解的是,按键31处于按压状态时,按键31与驱动组件50的一部分解锁配合,以解除驱动组件50被限制的状态。按键31处于未按压状态时,按键31与驱动组件50的一部分锁紧配合,以保持驱动组件50被限制的状态。

具体的,驱动组件50包括限位件52和驱动件51,限位件52连接转动轴21和驱动件51,按键31处于未按压状态时,限位件52与按键31锁紧配合,并限制驱动件51的驱动力矩传递至转动轴21,按键31处于按压状态时,限位件52与按键31解锁配合,并将驱动件51的驱动力矩传递至转动轴21。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52与转动轴21连接,以使得限位件52运动时转动轴21也随之运动,限位件52静止时转动轴21也随之静止。限位件52在与按键31解锁配合状态下,可带动转动轴21转动。限位件52在与按键31锁紧配合状态下,可对转动轴21保持限制运动作用,使得转动轴21保持相对支架10静止。

具体的,限位件52包括第一连接端521和与第一连接端521相对的第二连接端522。第一连接端521与插脚20的转动轴21连接。第二连接端522与按键底座311进行锁紧配合或解锁配合。限位件52还设有动力接收部523,动力接收部523用以接收驱动件51的驱动力矩,使得限位件52可将驱动力矩传递至转动轴21。动力接收部523可以设置于第一连接端521或第二连接端522,或者设置于第一连接端521和第二连接端522之间。

本实施例中,驱动件51可释放转动扭矩至限位件52。限位件52的第一连接端521可以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支架1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端521与转动轴21的端部固定连接,以使得限位件52和转动轴21同步转动,进而使得限位件52的转动扭矩有效传递至转动轴21,避免限位件52空转,以保证插脚20可有效翻转。

可选的,第一连接端521设有卡槽524,转动轴21的端部设有插入卡槽524的卡板401,实现第一连接端521与转动轴21固定连接。卡板401设置于转动轴21远离引脚柱22的一端。当然,传动部40也可以是与转动轴21插接固定设置、或螺接固定设置、或焊接固定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按键底座311的导滑凸起313与按键孔151的导滑槽相配合,使得支架10限制按键31转动,使得按键31无法相对支架10转动。在按键31与限位件52的第二连接端522锁紧配合时,按键31可限制限位件52转动,即限位件52在与驱动件51连接的情况下因按键31的限制作用而使得驱动件51的转动扭矩无法经限位件52释放,也就是按键31对限位件52锁紧,可以限制传动部40和插脚20转动。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限位件52可经传动部40将驱动力矩传递至转动轴21,即限位件52与转动轴21间接连接。例如,第一连接端521与传动部40通过齿轮啮合传递转动扭矩。第一连接端521设有齿轮,传动部40设有齿轮或齿轮组,传动部40与第一连接端521啮合。限位件52在接收驱动件51的转动扭矩后,第一连接端521经齿轮与齿轮啮合而向传动部40传递转动扭矩。传动部40设置一个齿轮与转动轴21同轴,并与转动轴21固定设置,使得传动部40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最终限位件52在解锁状态下可将转动扭矩传递至插脚20,使得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7和图9,按键31与限位件52可以采用卡合的方式进行锁紧配合。具体的,按键底座311远离按键帽312的端面设有朝向按键帽312延伸的插孔319。第二连接端522插入插孔319内,可与插孔319滑动配合,以便于按键31可按压。第二连接端522的外周侧壁设有限位凸起525。插孔319的内周侧壁设有可与限位凸起525配合的限位卡槽314。当按键31处于未按压状态时,限位卡槽314与限位凸起525配合,以限制限位件52相对按键31转动,此时按键31无法相对支架10转动,即限位件52也无法相对支架10转动。传动部40与限位件52固定,使得传动部40受按键31限制而无法相对支架10转动,即插脚20的转动轴21也受按键31的限制而无法相对支架10转动,插脚20保持收缩于收容槽18的状态。当按键31处于被按压状态,限位凸起525相对限位卡槽314滑动,并且滑动至相错位状态,进而限位件52与按键31解锁配合,使得限位件52不受按键31的转动限制,驱动件51的动能可经限位件52释放,即限位件52在驱动件51的驱动作用下相对支架10转动,限位件52带动传动部40和转动轴21转动,最终驱动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52与按键31还可以采用磁吸的方式锁紧配合,例如,第二连接端522和按键底座311分别设有两个相互磁吸的磁体,当按键31未按压时,第二连接端522与按键底座311磁吸,使得限位件52相对按键31固定,即按键31与限位件52锁紧配合;当按键31按压时,第二连接端522和按键底座311因磁吸力小于按压作用力而分离,实现按键31与限位件52解锁配合。

可选的,限位件52的第二连接端522可绕限位件52的中心轴线设置多个限位凸起525,多个限位凸起525绕限位件52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布。按键31对应设置多个限位卡槽314,多个限位卡槽314绕按键31的中心轴线对称排布。

可选的,按键31的中心轴线、限位件52的中心轴线、传动部40的中心轴线和转动轴21的中心轴线同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驱动件51驱动限位件52带动传动部40及转动轴21转动后,限位件52的限位凸起525相对限位卡槽314靠近插孔319的底部,此时,限位卡槽314与限位凸起525错开,按键31受限位凸起525的阻挡作用而不能复位。通过手动转动插脚20,使得插脚20收缩于收容槽18后,插脚20的转动轴21经传动部40带动限位件52转动,以使得限位凸起525转动至与限位卡槽314对齐的位置,进而使得限位凸起525再次滑动至与限位卡槽314相配合的位置,按键31实现复位,以便于下次按压按键31。手动按压插脚20收缩于收容槽18的过程中,插脚20的转动扭矩经传动部40和限位件52传递至驱动件51,使得驱动件51可以再次储存动能,以待下次按压按键31后释放动能。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7和图10,驱动件51设有弹性件,弹性件连接于按键31和限位件52,当按键31处于未按压状态,弹性件可储存转动扭矩;当按键31处于按压状态,弹性件释放转动扭矩至限位件52。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按键31,另一端固定连接限位件52。弹性件在两端之间设有沿曲线扭转的弯曲臂。当限位凸起525与限位卡槽314配合时,弹性件在两端之间的弯曲臂呈预压缩形变状态,即弹性件储存了弹性扭转动能。通过按压按键31,使得限位凸起525相对限位卡槽314滑动至相脱离状态,弹性件两端之间的弯曲臂开始朝自然舒展状态回复形变,即弹性件的两端在垂直按键31滑动方向的平面上相互张开运动,实现弹性件释放转动扭矩,从而带动限位凸起525相对按键31和支架10转动,最终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出至伸出状态。当手动按压插脚20收缩于收容槽18时,插脚20经传动部40带动限位件52相对按键31转动,使得弹性件的两端在垂直按键31滑动方向的平面上相对闭合运动,而弹性件两端之间的弯曲臂再次受压缩形变至呈预压缩状态,实现弹性件储存扭转动能。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还提供滑动复位力矩至按键31,以使按键31被按压后回复至未按压状态。弹性件在两端之间的弯曲臂沿螺旋曲线延伸。在按压按键31相对限位件52滑动的过程中,弹性佳件的两端在按键31滑动方向上压缩,即弹性件储存直线滑动力矩。在限位凸起525与限位卡槽314对齐,并滑动配合的过程中,弹性件的两端在按键31滑动方向上张开,即弹性件释放直线滑动力矩至按键31,使得按键31回复至未按压状态。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为矩形弹簧。弹性件的两端可以随按键31和限位件52相互转动而储存或释放转动扭矩,同时也因按键31和限位件52相互滑动而储存或释放直线滑动力矩,即一个弹性件可以同时存在两个方向的动能储存或释放,增加弹性件的利用效率,且简化驱动组件50的结构,提高了电源适配器100的操控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远离按键31的一端也可以是固定于传动部40,或者是固定于转动轴21上,弹性件的两端只需要满足在按键31与限位件52相互转动过程中可以储存或释放转动扭矩,以及在按键31与限位件52相互滑动的过程中可以储存或释放滑动扭矩即可。

可选的,按键底座311远离键帽的一端端面设有与插孔319相通的固定槽315。弹性件的一端伸入插孔319内,并设有固定于固定槽315的第一卡勾511,以增加弹性件与按键31的稳固性。限位件52的第一连接端521设有固定孔,弹性件远离按键31的一端套设于限位件52上,并设有插入固定孔的第二卡勾512,以增加弹性件与限位件52的稳固性。固定孔形成限位件52的动力接收部523,弹性件利用第二卡勾512与固定孔稳固配合,带动限位件52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件远离按键31的一端也可以固定于第二连接端522,或者固定于第一连接端521和第二连接端522之间。

在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驱动件51还可以驱动限位件52作直线滑动运动。利用传动部40连接限位件52和插脚20的转动轴21,以使得传动部40将限位件52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具体的,限位件52设有齿条,传动部40设有固定连接转动轴21并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的齿轮。限位件52上的齿条与转动轴21上的齿轮啮合,或者限位件52的齿条经换向齿轮与转动轴21上的齿轮啮合,或者限位件52的齿条经多个依次啮合的齿轮与转动轴21上的齿轮啮合。按键底座311的周侧设有横向贯穿的过孔3119。限位件52还设有与齿条相平行设置的导滑条529。限位件52的长度方向垂直按键31的可滑动方向。按键31的可滑动方向平行转动轴21的轴向。在按键31未按压时,导滑条529与过孔3119错开,导滑条529的端部抵持于按键底座311的周侧,使得限位件52、按键31、传动部40和转动轴21均保持相对支架10静止状态,即限位件52与按键31锁紧配合。在按键31按压至导滑条529与过孔3119正对,驱动件51可驱动导滑条529与过孔3119滑动配合,即限位件52与按键31解锁配合,以使得限位件52获得直线滑动力矩,齿条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转动轴21转动,最终使得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驱动件51为连接支架10和限位件52的矩形弹簧。在按压未按压时,驱动件51处于压缩状态。当按键31按压后,驱动件51朝自然舒展状态回复,进而驱动件51释放直线滑动力矩至限位件52。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或者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另一实施例中,驱动件51均可以替换为可储存动能的其他结构部件,例如,驱动件51可以是两个相互排斥的磁体,其中一个磁体固定于支架10,另一个固定于限位件52,通过限位件52相对支架10运动实现两个磁体压缩或舒展,即实现动能储存或释放,以满足按键31按压后插脚20可相对支架翻转伸出的要求。又例如,驱动件51可以是设置于气腔中的活塞,活塞固定限位件52,通过限位件52相对支架运动,实现活塞在气腔中滑动,并使得气腔内的气体压缩或膨胀,即实现驱动件51储存或释放动能,以满足按键31按压后插脚20可相对支架翻转伸出的要求。

在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按键31的直线滑动力矩可直接经传动部40传递至插脚20的转动轴21,以使得插脚20可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的状态。具体的,传动部40设有固定连接按键31的传动滑块491和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蜗杆492,传动滑块491与蜗杆492相啮合。通过按压按键31,按键31带动传动滑块491相对支架10滑动,传动滑块491带动蜗杆492转动,从而使得蜗杆492带动插脚20的转动轴21转动,最终实现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状态。利用支架10内设有可磁吸传动滑块491的限位磁体,在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后,限位磁体对传动滑块491磁吸,使得插脚20保持在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当需要将插脚20收容于收容槽18时,通过对插脚2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大于限位磁体对传动滑块491的磁吸力,最终使得传动滑块491与限位磁体分离,插脚20翻转至收容于收容槽18,按键31复位,以便于下次按压按键31。

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0也可以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外壳90的结构进行改进,例如提供另一种不包括外壳90的电源适配器,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其他结构形式外壳的电源适配器,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0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上并不限定外壳90的结构形式,任何采用了类似第一实施例中利用按键31释放或限制驱动组件50的驱动力矩至插脚20,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翻转伸出或收缩的方案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阅图14、图15和图16,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收容于支架10内的传动部40,传动部40连接于运动部30和插脚20,以将所述运动部30的运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插脚20,以使插脚20相对外壳90翻转。即通过移动运动部30相对支架10运动,使得运动部30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或收缩。

提供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运动部30可滑动设置于支架10,并位于收容槽18外,传动部40将运动部30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插脚20的转动轴21。运动部30可沿直线相对支架10滑动。运动部30与传动部40直接连接,以使得运动部30的直线滑动力矩可传递至传动部40。传动部40直接连接转动轴21,以使得传动部40可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使得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转动。

本实施例中,运动部30设有滑盖32,滑盖32设置于支架10背离收容槽18一侧。收容槽18设置于第一壳体101背离第二壳体102的一面。滑盖32滑动连接于第二壳体102。滑盖32的滑动方向平行第一侧面15并垂直转动轴21。滑盖32堆叠于第二壳体102上。滑盖32可滑动至完全覆盖第二壳体102的位置,以及可滑动至与第二壳体102部分叠合的位置。滑盖32与外壳90背离通槽91一侧盖合。滑盖32部分穿过外壳90与第二壳体102滑动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当滑盖32滑动至完全覆盖第二壳体102的位置,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状态。如图16所示,当滑盖32滑动至部分叠合第二壳体102的位置,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收缩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滑盖32滑动至完全覆盖第二壳体102的位置,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收缩状态;滑盖32滑动至与第二壳体102部分叠合的位置,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状态。

请参阅图16、图17和图18,可选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均呈圆弧曲面状。滑盖32设有两个相对的弯曲侧边。弯曲侧边呈圆弧曲面延伸。弯曲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二壳体102相对的两侧边对齐,以使得电源适配器100的外观整体简洁化。

可选的,收容槽18还贯穿支架10的第一端面13,以便于清理收容槽18的灰尘杂质。转动轴21大致位于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中间的位置,以便于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后,插脚20与第一壳体101的中心大致正对,进而方便利用支架10对插脚20施加插接力,以便于插脚20与电源插座插接。

可选的,如图18、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壳体102设有两个相对的滑槽1021。两个滑槽1021分别邻近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滑盖32设有两个滑动凸起321,两个滑动凸起321分别与两个滑槽1021滑动配合,以实现滑盖32相对第二壳体102滑动导向,并限制滑盖32在支架10宽度方向移动,支架10宽度方向为第一侧面15与第二侧面16相对的方向。第二壳体102的内侧设有分别邻近两个滑槽1021的卡扣凸缘1022。滑动凸起321穿过滑槽1021的导滑卡扣322。导滑卡扣322扣合于卡扣凸缘1022,以限制滑盖32在支架10厚度方向上移动,支架10厚度方向为正面11与背面12相对的方向。

可选的,第二壳体102设有导滑通孔1023。导滑通孔1023位于两个轴承凸起104之间。滑盖32设有穿过导滑通孔1023的连接部323。连接部323连接传动部40。导滑通孔1023对连接部323滑动导向,且方便滑盖32连接传动部40,保证滑盖32的直线滑动力矩可传递至传动部4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滑盖32也可以是滑动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通过用户在电源适配器100的侧边进行滑动滑盖32操控,实现快速便捷地伸出或收缩插脚20。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图17和图18,传动部40设有固定连接连接部323的推块41和一端与推块41转动并滑动配合的摇杆42。摇杆42远离推块41的一端与插脚20的转动轴21固定设置,以带动插脚20转动。摇杆42的一端可朝靠近或远离滑盖32方向与推块41滑动配合,同时摇杆42也会以连接推块41的一端作为转动轴21相对滑盖32转动。摇杆42相对滑盖32转动的轴向与转动轴21的轴向平行。当滑盖32的滑动凸起321滑动至滑槽1021的闭合端部时,摇杆42的一端相对推块41滑动至远离滑盖32的位置,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收缩或伸出状态。当滑盖32的滑动凸起321滑动至滑槽1021距离两封闭端中间的位置,摇杆42的一端相对推块41滑动至靠近滑盖32的位置,插脚20翻转至转动半程的位置,即插脚20翻转至大致相对支架10倾斜状态。

可选的,摇杆42沿转动轴21的径向延伸。摇杆42的一端相对推块41滑动的方向平行支架10厚度方向。

可选的,摇杆42与转动轴21一体设置,以增加摇杆42与转动轴21的稳固性。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图20、图22,推块41设有转轴滑动槽411,摇杆42的一端设有与转轴滑动槽411滑动并转动配合的可滑动转轴421。可滑动转轴421由摇杆42远离转动轴21一端横向延伸。可滑动转轴421与转动轴21平行。当滑盖32相对第二壳体102滑动时,可滑动转轴421在转轴滑动槽411内滑动,并且以自身中心轴线作为轴心进行转动。摇杆42相对第二壳体102转动,并带动转动轴21转动。

可选的,推块41设有两个相对的夹板412和分别固定于两个夹板412的加强筋413。加强筋413设置于夹板412背离另一夹板412的一侧。转轴滑动槽411设置于两个夹板412之间。两个夹板412对可滑动转轴421进行滑动导向,以及允许可滑动转轴421转动。

可选的,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摇杆42设置两个连杆422,两个连杆422沿转动轴21的轴向并排。可滑动转轴421固定于两个连杆422远离转动轴21的端部,以使得可滑动转轴421结构稳固。

可以理解的是,滑盖32相对第二壳体102的直线滑动力矩被分解为沿平行支架10厚度方向的直线力矩和以转动轴21为轴心的转动扭矩。摇杆42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使得转动轴21转动,最终使得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或收缩。

进一步地,在第二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图17、图19和图22,电源适配器100包括设置于支架10内的第一阻尼件71和设置于插脚20的第二阻尼件72,第一阻尼件71用以提供阻止第二阻尼件72运动的阻尼力,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受阻。

当运动部30相对支架10沿直线滑动时,第二阻尼件72随插脚20的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转动,即第二阻尼件72绕转动轴21的轴心转动,并相对第一阻尼件71转动配合。第一阻尼件71位于第二阻尼件72的圆弧转动轨迹切线方向上。当第二阻尼件72转动至靠近并抵触第一阻尼件71时,第一阻尼件71对第二阻尼件72施加阻尼力,使得第二阻尼件72随转动轴21转动受阻,进而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转动受阻。利用第一阻尼件71与第二阻尼件72相配合,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或收缩过程中存在阻滞感,以避免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或收缩停止时对支架10造成较大冲击。

可选的,第一阻尼件71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侧与转动轴21正对处。第二阻尼件72设置于转动轴21的周侧。第二阻尼件72设置于转动轴21周侧并与摇杆42相对的另一侧。

可选的,第一阻尼件71为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侧阻尼凸台。第二阻尼件72为设置于转动轴21周侧的转动凸起。第二阻尼件72沿转动轴21的径向延伸。当滑盖32相对第二壳体102滑动时,转动轴21相对支架10转动,第二阻尼件72随转动轴21滑动至靠近第一壳体101时,第二阻尼件72与第一阻尼件71紧密抵触,并且第二阻尼件72与第一阻尼件71的相互抵触力,随第二阻尼件72距离第一壳体101距离减小而增大。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阻尼件72转动至刚与第一阻尼件71接触时,摇杆42的可滑动转轴421在转轴滑槽1021内滑动至远离滑盖32处,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或收缩状态,此时第一阻尼件71对第二阻尼件72的阻尼力最小。当第二阻尼件72转动至与第一阻尼件71抵触力最大时,摇杆42的可滑动转轴421在转轴滑槽1021内滑动至靠近滑盖32处,插脚20翻转至大致相对支架10倾斜状态,此时第一阻尼件71对第二阻尼件72的阻尼力最大。

具体的,第一阻尼件71的端部设有两个第一凸齿711,两个第一凸齿711之间形成阻尼凹槽,第二阻尼件72的端部设有可与阻尼凹槽抵触配合的第二凸齿721。当第二凸齿721随转动轴21转动至与第一凸齿711接触时,第一凸齿711阻碍第二凸齿721继续随转动轴21转动,使得转动轴21转动过程中存在停滞感。第二凸齿721转动至与阻尼凹槽配合时,两个第一凸齿711对第二凸齿721进行卡合,使得转动轴21转动过程中存在停滞定位感,以使得滑盖32滑动过程中需要克服第一阻尼件71与第二阻尼件72的阻尼力才能使得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或收缩,以提高滑动滑盖32的操控感。

更为具体的,第一凸齿711的端部呈圆弧曲面状凸出,或/和第二凸齿721的端部呈圆弧曲面状凸出,以便于第一凸齿711与第二凸齿721转动配合时,可以允许第二凸齿721相对第一凸齿711的表面滑过,从而实现第二凸齿721与阻尼凹槽配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阻尼件71也可以设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第一凸齿711。

本申请提供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23、图24和图25,与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传动部40设有固定连接运动部30的齿条43和多个依次啮合的齿轮44,首端的齿轮44与齿条43啮合,末端的齿轮44固定连接插脚20的转动轴21,并与插脚20的转动轴21同轴设置。齿条43随运动部30相对支架10沿直线滑动,齿条43带动首端的齿轮44转动,进而带动末端的齿轮44转动,末端的齿轮44带动转动轴21转动,最终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或收缩。

本实施例中,齿条43固定于滑块的连接部323上。齿条43位于滑盖32朝向第二壳体102一侧。齿条43的长度方向平行滑盖32的滑动方向。传动部40设有转动连接支架10并与齿条43啮合的第一齿轮441,以及固定连接转动轴21并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的第二齿轮442。第二齿轮442与第一齿轮441啮合。第一齿轮441构成首端的齿轮44,第二齿轮442构成末端的齿轮44。第一齿轮441的转轴端部夹持于轴承凸台103和轴承凸起104之间。第二齿轮442固定于转动轴21的中间位置,以便于转动轴21的中间处接收转动扭矩,使得转动轴21平衡转动。第一齿轮441的外径大于第二齿轮442的外径,使得滑盖32滑动较小的距离后,第二齿轮442可以转动大致90°,实现插脚20翻转伸出。

可选的,齿条43与滑盖32一体设置。

可选的,第一齿轮441在两个轴承凸台103和两个轴承凸起104之间转动设置。

可选的,滑盖32部分覆盖与第二壳体102。

可选的,滑盖32远离第二壳体102的表面设有凸台329,凸台329便于滑盖32接收推拉力。

当滑盖32滑动至与第二壳体102的端部边缘平齐时,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收缩状态。当滑盖32滑动至与第二壳体102的中心大致正对时,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插脚20的转动轴21大致与第一壳体101的中心正对,以便于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后,方便插入电源插座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部40也可以设置一个齿轮44,齿轮44固定连接转动轴21并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齿轮44还与齿条43啮合。当滑盖32带动齿条43滑动后,齿轮44在齿条43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转动轴21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传动部40也可以设置一个与第一齿轮441和第二齿轮442啮合的齿轮,或者在第一齿轮441和第二齿轮442之间设置更多依次啮合的齿轮,第一齿轮441构成首端的齿轮,第二齿轮442构成末端的齿轮。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6、图27和图28,在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一阻尼件71设有两个相对的弹片712,两个弹片712之间形成夹槽,第二阻尼件72设置于运动部30上,第二阻尼件72设有与夹槽配合的凸块722。第二阻尼件72随运动部30相对第一阻尼件71沿直线滑动。第二阻尼件72在滑动过程中,两个弹片712对凸块722的弹性夹持作用力形成第二阻尼件72的阻尼力。两个弹片712固定于第二支架10内侧,并分别位于导滑通孔1023的两侧。凸块722固定于滑盖32连接齿条43的一侧。

可选的,第二壳体102内侧设有两个相对的固定凸台1029。两个弹片712分别固定于两个固定凸台1029上,并分别位于两个固定凸台1029相互靠近的一侧。

可选的,凸块722设置于滑盖32的连接部323上。凸块722在连接部323上分别朝向两个固定凸台1029凸出,以便于凸块722分别与两个弹片712抵触配合。凸块722与滑盖32一体设置。

可选的,齿条43设置于凸块722背离滑盖32一面,以便于齿条43与第一齿轮441相啮合。齿条43与凸块722一体设置。

具体的,固定凸台1029设有两个固定卡槽1028。两个固定卡槽1028在平行滑盖32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弹片712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固定卡勾713,两个固定卡勾713分别与两个固定卡槽1028稳固配合。弹片712在两个固定卡勾713之间设置有第一拱起部714。第一拱起部714呈折弯线端拱起。第一拱起部714可在受抵触作用力下产生弹性形变。其中一个弹片712的第一拱起部714朝另一个弹片712拱起。两个第一拱起部714之间形成卡持区域。凸块722在朝向弹片712的一侧设有第二拱起部723。当凸块722经过卡持区域,第二拱起部723与第一拱起部714抵触配合时,第一阻尼件71阻止第二阻尼件72滑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拱起部723随凸块722滑动至刚与第一拱起部714接触时,第一拱起部714开始产生形变,滑盖32滑动开始受阻,插脚20从收缩状态向伸出状态翻转并转动受阻,且若滑盖32继续滑动,所受阻力会越来越大。当第二拱起部723的拱起端点继续随凸块722滑动至与第二拱起部723的拱起端点接触时,第一拱起部714的形变程度最大,凸块722滑动受阻阻力最大,此时滑盖32的滑动存在停滞感,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倾斜状态。当第二拱起部723的拱起端点继续随凸块722滑动至滑过第二拱起部723的拱起端点时,第一拱起部714开始朝自然舒展状态形变,凸块722滑动受阻阻力会逐渐减小,且此时第二拱起部723会在第一拱起部714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快速滑动,以使得滑盖32快速滑动,且插脚20快速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由于插脚20翻转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后,第一拱起部714对第二拱起部723存在限位压合的作用,防止凸块722和滑盖32回退,并利用滑盖32、传动部40和插脚20的传动关系,实现对插脚20锁止,使得插脚20保持在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

更为具体的,如图28所示,弹片712包括第一倾斜段715和相对第一倾斜段715折弯的第二倾斜段716。当滑盖32带动插脚20由收缩状态向伸出状态滑动时,凸块722首先与第一倾斜段715接触,最终被第二倾斜段716锁止。第一拱起部714的拱起端点形成于第一倾斜段715与第二倾斜段716的连接点处。第一倾斜段715的端点至第一拱起部714的拱起端点在平行滑盖32滑动方向上的设置第一距离L。第一倾斜段715的端点至第一拱起部714的拱起端点在垂直滑盖32滑动方向上的设置第二距离H。第二倾斜段716的长度方向与垂直滑盖32滑动方向设置倾斜夹角A。通过调节第一距离L,可以调节滑盖32在滑动过程中的阻滞行程以及快速滑动行程。通过调节第二距离H,可以调节弹片712对凸块722的弹性抵持力大小,从而调节滑盖32的滑动阻尼力大小。通过调节倾斜夹角A,可以调节弹片712对滑盖32的锁止力大小。

请参阅图29、图30,本申请提供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滑盖32覆盖第二壳体102的一部分,以使得第二壳体102的侧边相对滑盖32露出,从而使得支架10的侧面相对滑盖32露出,以便于提高外观性能。传动部40还包括与第二齿轮442啮合的滑动齿条45。请继续参阅图31和图32所示,进一步不同的是,第二齿轮442的外径大于第一齿轮441的外径,且第一齿轮441的轴心相较于第二齿轮442的轴心靠近第一壳体102。如图33和图34所示,利用第二齿轮442的外径大于第一齿轮441的外径,使得滑动齿条45的滑动行程小于滑盖32的滑动行程,以便于滑动齿条45上的第二阻尼件72与第一阻尼件71阻尼配合。第二阻尼件72设置于滑动齿条45上。滑动齿条45滑动设置于第一壳体101内侧,并在第二齿轮442转动作用下相对第一壳体101滑动。滑动齿条45的滑动方向与齿条43的滑动方向相反。当滑盖32带动齿条43朝远离支架10端面滑动时,滑动齿条45朝靠近支架10端面滑动。当滑盖32带动齿条43朝靠近支架10端面滑动时,滑动齿条45朝远离支架10端面滑动。通过将第二阻尼件72设置于滑动齿条45上,使得传动部40可以有效获得阻尼力,实现对传动部40的运动有效阻止,使得插脚20在翻转至伸出状态或收缩状态可以有效锁止限位。

具体的,请参阅图33和图34,第一阻尼件71设有固定于第一壳体101内侧的第一锁止凸台717和与第一锁止凸台717相对的第二锁止凸台718。第一锁止凸台717设有第一卡槽,第二锁止凸台718设有第二卡槽。第一锁止凸台717和第二锁止凸台718的相对方向平行滑盖32的滑动方向。第一锁止凸台717和第二锁止凸台718分别邻近支架10的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第二阻尼件72设有固定于滑动齿条45两端的第一弹性卡扣723和第二弹性卡扣724。第一弹性卡扣723和第二弹性卡扣724均可以采用具有弹性形变性能的材料制成。当滑盖32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出时,滑动齿条45滑动至邻近第一端面13处,第一弹性卡扣723与第一卡槽卡合,第二弹性卡扣724与第二卡槽分离,使得滑动齿条45保持与第一壳体101锁止的位置,插脚20保持相对支架10伸出的状态。当滑盖32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收缩时,滑动齿条45滑动至邻近第二端面处,第二弹性卡扣724与第二卡槽卡合,第一弹性卡扣723与第一卡槽分离,使得滑动齿条45保持与第一壳体101锁止的位置,插脚20保持相对支架10收缩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弹性卡扣723卡入第一卡槽的过程中,第一弹性卡扣723先接触第一锁止凸台717并逐渐开始产生形变,并最终卡入第一卡槽后回复至自然舒展状态,使得滑盖32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状态时,先存在停滞感并最终稳定在滑动至端部锁止的位置。同理,在第二弹性卡扣724卡入第二卡槽的过程中,第二弹性卡扣724先接触第二锁止凸台718并逐渐开始产生形变,并最终卡入第二卡槽后回复至自然舒展状态,使得滑盖32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收缩状态时,先存在停滞感并最终稳定在滑动至端部锁止的位置。

请参阅图35、图36和图37,本申请提供第五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传动部40设有固定连接滑盖32并滑动设置于第一壳体101的齿条43,以及固定于转动轴21并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的齿轮44,齿轮44与齿条43相啮合。

具体的,滑盖32的连接部323设有第一连接轴324和与第一连接轴324并排的第二连接轴325。第一连接轴324和第二连接轴325穿过外壳90。第一连接轴324和第二连接轴325在滑盖32的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壳体102设有两个导滑通孔1023。第一连接轴324和第二连接轴325穿过两个导滑通孔1023,并分别在两个导滑通孔1023内滑动。滑动齿条45贴合于第一壳体101内侧滑动。滑动齿条45设有朝向第二壳体102凸出的连接凸台451。连接凸台451的端部设有第一配合孔和与第一配合孔相对的插柱453,第二连接轴325设有第二配合孔。第一连接轴324插入第一配合孔,插柱453插入第二配合孔,以使得滑盖32与齿条43经孔轴配合稳固。齿条43在连接凸台451的一端设有多个排布的传动锯齿,以使得齿条43的传动锯齿与齿轮44的传动锯齿啮合。

可选的,请参阅图35和图38,第一壳体101内侧设有对齿条43进行滑动导向的齿条滑槽1019。齿条滑槽1019的两个相对内侧壁对齿条43进行滑动导向。齿条滑槽1019的内壁设有第一定位槽和与第一定位槽相对的第二定位槽。齿条43的外侧壁设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具有弹性形变性能。当定位凸起滑动至与第一定位槽配合时,插脚20翻转至相对外壳90收缩。当定位凸起431滑动至与第二定位槽配合时,插脚20翻转至相对外壳90伸出。当定位凸起431抵触于齿条滑槽1019的内壁时,齿条43在齿条滑槽1019内滑动存在阻尼力,以使得滑盖32滑动过程中存在阻滞感。

请参阅图39、图40和图41,本申请还提供第六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运动部30设有滑键33,滑键33设置于支架10,并位于收容槽18外。滑键33沿直线滑动设置于支架10。滑键33穿过外壳90的侧表面943。滑键33的滑动方向平行外壳90的长度方向。滑键33与传动部40连接,并将直线滑动力矩传递至传动部40,传动部40将滑键33的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滑键33为支架10上可以滑动的操控键。用户通过滑动滑键33,即可实现操控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或收缩状态。

可选的,滑键33滑动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

可选的,滑键33部分伸出支架10,以便于滑键33伸出支架10的部分接收滑动推拉作用力。

具体的,第一壳体101的边缘设有第一条形槽,第二壳体102的边缘设有第二条形槽。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共同形成滑键33的滑动导向槽331。滑动导向槽331开设于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以便于用户在电源适配器100的侧边滑动操控滑键33,达到方便快捷省力的效果。

滑键33包括滑动底座332和设置于滑动底座332上的滑动键帽333。滑动底座332呈矩形板件状态。滑动底座332的长度方向平行滑盖32的滑动方向。滑动底座332位于收容腔17内。滑动键帽333呈矩形凸台状。滑动键帽333的长度方向平行滑动底座332的长度方向。滑动键帽333的长度小于滑动底座332的长度。滑动键帽333的端部伸出支架10。当滑动键帽333由滑动导向槽331一端向另一端滑动过程中,滑动底座332始终封盖滑动导向槽331,避免滑动导向槽331进入灰尘杂质至收容腔17内。滑动底座332远离滑动键帽333的一侧与传动部40连接,以将滑键33的滑动力矩传递至传动部40。

可选的,滑动键帽333远离滑动底座332的端部端面上设有多个呈波浪曲线起伏的锯齿。多个锯齿沿滑动键帽333的长度方向排列,以便于用户推动滑动键帽333。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1、图42和图43,传动部40设有固定于滑动底座332的齿条43、与齿条43啮合并转动连接支架10的第一齿轮441、与第一齿轮441啮合并转动连接支架10的第二齿轮442、与第二齿轮442啮合并转动连接支架10的换向齿轮45和与换向齿轮45啮合并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第三齿轮443,第三齿轮443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第一齿轮441形成于齿条43啮合的首端的齿轮,第三齿轮443形成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末端的齿轮。通过滑键33带动齿条43滑动,齿条43带动第一齿轮441、第二齿轮442、换向齿轮45和第三齿轮443转动,最终控制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或翻转。第一齿轮441的转轴轴向平行正面11与背面12相对的方向。第二齿轮442的转轴轴向与第一齿轮441的转轴轴向平行。换向齿轮45的转轴轴向与第二齿轮442的转轴轴向平行。换向齿轮45设有与第二齿轮442啮合的底部齿轮451和与底部齿轮451同轴的锥形齿轮452。锥形齿轮452与第三齿轮443啮合。

可选的,第一齿轮441的转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第二齿轮442的转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换向齿轮45的转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

可选的,第二齿轮442的外径小于第一齿轮441的外径。

可选的,齿条43与滑动底座332一体设置。

可选的,运动部30设有两个滑键33,两个滑键33分别滑动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电源适配器100包括两个传动部40,两个传动部40分别连接于两个滑键33,且两个第三齿轮443分别固定于转动轴21的两端,以便于利用两个滑键33可快速操控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第一齿轮441的外径大于第二齿轮442的外径,可以实现较大的传动比,使得滑键33滑动较小距离后,可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轮441和第三齿轮443之间还可以设置一个齿轮或者更多的依次啮合的齿轮,以增加传动部40的传动效果,满足更多使用需求。

请参阅图44和图45,在与第六实施例相类似的另一实施例中,齿条43与固定于转动轴21的齿轮44啮合。齿条43设有倾斜的锯齿面,锯齿面排布多个第一传动锯齿。固定于转动轴21的齿轮44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且齿轮44设有倾斜的锥形锯齿面,锥形锯齿面上排布多个传动锯齿。齿条43与齿轮44啮合,从而实现了简化滑键33与插脚20之间传动部40的结构,使得电源适配器100更加轻薄小巧化。

请参阅图46和图47,本申请提供第七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运动部30设有按压盖34,按压盖34滑动设置于支架10的端部。按压盖34在接受用户按压作用力后,可相对外壳90沿直线滑动。按压盖34将直线滑动力矩传递至传动部40,传动部40将直线滑动力矩转换成转动扭矩并传递至转动轴21。

可选的,按压盖34滑动设置于第一端面13或第二端面14。按压盖34的滑动方向平行第一端面13或第二端面14的法向。

可选的,按压盖34完全覆盖第一端面13或第二端面14。

具体的,请参阅图48、图49和图50,支架10在第一端面13设有延伸至收容腔17内的导滑孔171。按压盖34包括按压盖板341和设置于按压盖板341的滑动凸起342。滑动凸起342与导滑孔171滑动配合。按压盖板341可覆盖第一端面13。按压盖板341朝向收容槽18一侧设有连接传动部40的连接部323。当按压按压盖34朝向支架10收缩时,按压盖34将滑动力矩传递至传动部40,传动部40带动转动轴21转动,并带动插脚20相对外壳90翻转至伸出状态。当按压盖34回复至相对支架10伸出状态时,传动部40带动插脚20相对外壳90翻转至收缩状态。

可选的,连接部323设有插杆3231。插杆3231与传动部40插接,以将按压盖34的滑动力矩传递至传动部40。

本实施例中,传动部40包括固定连接按压盖34的齿条43和与齿条43啮合并固定于转动轴21的齿轮44。齿轮44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齿条43贴合于第一壳体101滑动设置。齿条43的端部与连接部323固定连接。齿条43的长度方向平行按压盖34的滑动方向。齿轮44固定于转动轴21上,并位于两个引脚柱22之间。

可选的,齿条43的端部设有连接凸块432,连接凸块432设有与插杆3231插接的连接插孔433,以使得插杆3231与按压盖34稳固连接。

可选的,第一壳体101设有齿条滑槽1019,齿条滑槽1019对齿条43进行滑动导向。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弹性回复件80,弹性回复件80弹性连接于外壳90和齿条43之间,弹性回复件80用以提供按压盖34回复至相对支架10伸出的弹性回复力。

第一壳体101在齿条滑槽1019远离按压盖34的一端设有固定挡板1018。弹性回复件80的一端固定抵触于固定挡板1018上,另一端固定抵触于齿条43远离连接部323的一端。当按压盖34被按压而相对支架10收缩时,齿条43对弹性回复件80进行压缩,使得弹性回复件80产生弹性形变。当按压盖34的按压力被撤销后,弹性件回复件60朝自然舒展状态回复,使得齿条43推动按压盖34相对外壳90伸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回复件80也可以是连接于支架10和按压盖34之间,用以提供按压盖34相对支架10伸出的弹性回复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100还包括连接于支架10和传动部40的限位杆70。限位杆70用以对传动部40的运动状态定位。

具体的,限位杆70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上,限位杆7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齿条43的连接凸块432上。利用限位杆70的一端与连接凸块432的滑动位置定位配合。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后,限位杆70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凸块432的第一预设位置,以使得插脚20保持相对支架10伸出的状态。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收缩后,限位杆70的一端固定在连接凸块432的第二预设位置,以使得插脚20保持相对支架10收缩状态。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连接凸块432上设有曲线滑槽434,曲线滑槽434具有第一卡持端4341和与第一卡持端4341相对所第二卡持端4342。第一卡持端4341与第二卡持端4342之间的滑槽沿曲线延伸。第一卡持端4341与第二卡槽端在按压盖34的滑动方向上相对。第一卡持端4341相对第二卡持端4342远离按压盖34。限位杆70的一端设有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01的限位转轴,限位杆70的另一端设有限位滑块72。限位滑块72与限位转轴平行延伸。限位滑块72与曲线滑槽434滑动配合。当限位滑块72滑动至第一卡持端4341时,撤销对按压盖34的作用力,齿条43受弹性回复件80的弹性作用力,以及受限位滑块72的限位作用力,使得齿条43保持远离固定挡板1018的静止状态,即按压盖34保持相对支架10伸出的静止状态。当限位滑块72滑动至第二卡持端4342时,撤销对按压盖34的作用力,齿条43受弹性回复件80的弹性作用力,以及受限位滑块72的限位作用力,使得齿条43保持靠近固定挡板1018的静止状态,即按压盖34保持相对支架10收缩的静止状态。

可选的,第一卡持端4341和第二卡持端4342均“V”形槽状,以使得限位滑块72滑动至第一卡持端4341或第二卡持端4342可对齿条43进行滑动限位。

请参阅图51、图52和图53,本申请还提供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运动部30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架10,传动部40将运动部30的转动扭矩传递至插脚20,以使插脚20可相对支架10翻转。

本实施例中,运动部30部分露出于支架10及外壳90,以便于用户手动拨动运动部30相对支架10转动,运动部30转动经传动部40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地伸出或收缩。运动部30位于收容槽18外,以避免运动部30干涉插脚20转动。运动部30的转轴轴向可以是平行转动轴21的轴向,也可以是垂直转动轴21的轴向,或者是与转动轴21的轴向相倾斜设置。运动部30的转动幅度可以小于插脚20的转动幅度,也可以是大于插脚20的转动幅度,或者是等于插脚20的转动幅度。运动部30的转动速率可以小于运动部30的转动速率也可以大于插脚20的转动速率,或者是等于插脚20的转动速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3和图54,运动部30设有旋钮35,旋钮35转动设置于支架10邻近收容槽18的一侧,旋钮35部分露出支架10。旋钮35穿过外壳90的侧表面943,且旋钮35的旋转平面平行外壳90的长度方向,以便于用户在外壳90的侧边触摸即可旋动旋钮35。旋钮35包括轮盘351和与轮盘351固定的旋轴352。轮盘351一部分露出支架10及外壳90,以接收拨动力。轮盘351呈圆形板件状。旋轴352转动连接支架10,以便于轮盘351可相对支架10稳定转动。传动部40可以连接轮盘351或连接旋轴352,以接收旋钮35的转动扭矩,并将转动扭矩传递至转动轴21。旋钮35为支架10上可以转动的操控键。用户通过转动旋钮35,即可实现操控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至伸出或收缩状态。

可选的,旋钮35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

具体的,第一壳体101的边缘设有第一条形槽,第二壳体102的边缘设有第二条形槽。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共同形成轮盘351的转动槽353。转动槽353开设于第一侧面15或第二侧面16,以便于用户在电源适配器100的侧边转动操控旋钮35,达到方便快捷省力的效果。

轮盘351较大面积的两面垂直旋轴352。旋轴352轴向平行支架10的厚度方向,以使得轮盘351的厚度方向与支架10的厚度方向平行,方便用户沿支架10的侧边滑动触摸,即可触动轮盘351转动。

可选的,轮盘351的周侧面上设有多个呈波浪曲线起伏的锯齿。多个锯齿沿轮盘351的周向等距排列,以便于用户转动旋钮35。轮盘351设置多个锯齿,从而使得轮盘351可以形成齿轮,以方便轮盘351的转动扭矩传递至传动部40。

本实施例中,传动部40设有与轮盘351啮合并转动连接支架10的第一齿轮441、与第一齿轮441啮合并转动连接支架10的换向齿轮45和与换向齿轮45啮合并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第二齿轮442,第二齿轮442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第一齿轮441形成与旋钮35连接的首端的齿轮,第二齿轮442形成固定连接转动轴21的末端的齿轮。通过轮盘351带动第一齿轮441转动,第一齿轮441带动换向齿轮45和第二齿轮442转动,最终控制插脚20相对支架10伸出或翻转。第一齿轮441的转轴轴向平行正面11与背面12相对的方向。换向齿轮45的转轴轴向与第一齿轮441的转轴轴向平行。换向齿轮45设有与第一齿轮441啮合的底部齿轮451和与底部齿轮451同轴的锥形齿轮452。锥形齿轮452与第二齿轮442啮合。

可选的,第一齿轮441的转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换向齿轮45的转轴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101和第二壳体102。

可选的,第一齿轮441的外径小于轮盘351的外径。

可选的,运动部30设有两个旋钮35,两个旋钮35分别转动设置于支架10的第一侧面15和第二侧面16。电源适配器100包括两个传动部40,两个传动部40分别连接于两个旋钮35,且两个第二齿轮442分别固定于转动轴21的两端,以便于利用两个旋钮35可快速操控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

可以理解的是,利用轮盘351的外径大于第一齿轮441的外径,可以实现较大的传动比,使得旋钮35转动较小幅度后,可带动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轮441和换向齿轮45之间还可以设置第三齿轮443或者更多的依次啮合的齿轮,以增加传动部40的传动效果,满足更多使用需求。

请参阅图55,在与第八实施例相类似的另一实施例中,旋钮35设有旋钮齿轮359,旋钮齿轮359与固定于转动轴21的齿轮44啮合。旋钮齿轮359设有倾斜的锯齿面,锯齿面排布多个第一传动锯齿。固定于转动轴21的齿轮44与转动轴21同轴设置,且齿轮44设有倾斜的锥形锯齿面,锥形锯齿面上排布多个第二传动锯齿。多个第一传动锯齿与多个第二传动锯齿啮合,以实现旋钮齿轮359与齿轮44啮合,从而实现了简化旋钮35与插脚20之间传动部40的结构,使得电源适配器100更加轻薄小巧化。

请参阅图5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200,所述电子设备组件200包括电源适配器100和电子设备300。电源适配器100与电子设备300电连接,电源适配器100用以在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时,向电子设备300充电。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设备300可以是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耳机等设备。电子设备300设有电源端口3001。电源适配器100设有与电源端口3001电连接的充电端1001,充电端1001可以与电源端口3001有线或无线充电。

可选的,电子设备300为手机,电源端口3001设置于电子设备300的底端。充电端1001与电源端口3001插接,并经电缆线与电子设备300内的电池电连接。电源端口3001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充电端1001为USB(Universal 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插头。充电端1001设置于电缆线1002的一端。电缆线1002远离充电端1001一端伸入支架10内与引脚弹片60电连接。当插脚20相对支架10翻转伸出后,插脚20与电源座插接,使得电源适配器100获得电流,电源适配器100将电流进行处理后经充电端1001传递至电子设备300,以实现对电子设备300进行充电。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光纤连接器组件及其光纤插头组件和对应的适配器
  • 显示组件、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卡托组件、电子设备和卡托组件控制方法
  • 天线组件及具有此天线组件的无线通信电子设备、遥控器
  • 便携式电源适配器、电子设备、电源适配器以及组装电源适配器的方法
  • 电源适配器及包括电源适配器的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584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