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工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6:26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板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工艺。

背景技术

常见的板材多为扁平状矩形板,多应用于建筑行业,因此需要建筑板材具备一定的使用性能,板材一般采用辊轧生产、成卷生产以及浇筑成型等加工方式,其中,浇筑成型是将制作板材用的浆料分层浇筑,然后将多层浆料进行结合,以提高成型后的建筑板材的层间结合力,且可以增强建筑板材的使用性能。

现有的建筑板材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板材与骨架的排布方向进行调整,因此使用时比较麻烦,且板材在受环境影响后,其层间容易发生分裂、剥落等现象。

对于上述板材容易发生分裂、剥落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11128384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提升方法及装置,该装置通过成型筒发生旋转,并在成型筒上逐层增加浆料,使得成型筒上形成湿坯,再通过阵列针在湿坯上扎出阵列孔,然后在成型筒外壁的湿坯上增加浆料层,从而增强建筑板材的层间结合力。

然而上述的装置还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上述装置的成型筒需要旋转增加浆料,因此当浆料处于成型筒的两侧或下方时,浆料容易滴落,从而浆料难以附着在成型筒上,且成型筒外侧的浆料滴落后容易造成浆料层的厚度不均匀,从而无法确保成型后的建筑板材的平整度。

2.上述装置涉及的成型筒在旋转期间与弧形针刺瓦上的阵列针发生接触时,阵列针的端部会与成型筒外壁的湿坯之间产生相对位移,随后阵列针插入至湿坯内,因此阵列针会对湿坯施加拉扯力,使得湿坯在拉扯力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无法确保湿坯的平整度,且经过拉扯后的湿坯容易使成型后的建筑板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发生开裂、断裂等不良现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工艺,其使用了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该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包括底座、浆料盛放单元和注料单元,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浆料盛放单元和注料单元,注料单元位于浆料盛放单元的外部。

所述浆料盛放单元包括驱动电机、支撑转盘、支撑柱、盛放筒、伸缩杆和摇晃组件,其中:底座上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置有驱动电机,安装槽上端转动设置有支撑转盘,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支撑转盘相连接,支撑转盘顶部安装有支撑柱,支撑柱顶部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设置有盛放筒,且支撑转盘与盛放筒之间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转盘和盛放筒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底座和盛放筒之间设置有摇晃组件;浆料盛放单元可以使盛放筒进行转动,通过盛放筒将其底部的浆料摊平,以确保盛放筒内的浆料层的厚度均匀。

所述注料单元包括L型板、承托板、伸缩气缸、压平板、注浆泵和下料管,其中:底座上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L型板,两个L型板远离底座的一侧共同设置有承托板,承托板上左右对称安装有两个伸缩气缸,两个伸缩气缸的伸缩端穿过承托板后共同连接有滑动设置在盛放筒内壁的压平板,承托板的上端中部安装有注浆泵,注浆泵的出料端穿过承托板后安装有下料管,下料管远离注浆泵的一端延伸至压平板内部;注料单元通过注浆泵向盛放筒内间歇注入液态浆料,随后通过压平板可以对盛放筒底部的浆料层进行挤压成型,以确保浆料层固化后的平整度,且可以完成浆料的分层浇注和固化,以便于提高多层浆料层之间的层间结合力。

使用上述的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对板材的层间结合力进行提高时包括如下步骤:

S1、注入浆料:首先通过注料单元向浆料盛放单元内注入一定量的浆料;

S2、浆料挤压成型:通过注料单元将S1中的浆料加工为固态的板材;

S3、二次加料:通过注料单元向S2中的板材上分层浇注浆料,随后重复S2的工作步骤;

S4、成型板材取出、后处理:将S3中成型后的板材从浆料盛放单元内取出,从而完成板材的加工,并可以提高板材的层间结合力,随后将板材投放至下一工序,以便于对板材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摇晃组件包括环形架、定位块、限位滑槽、滑移块、定位气缸和支撑弹簧杆,其中:盛放筒的底部开设有环形滑槽,环形滑槽内转动设置有环形架,环形架的下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两个定位块的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滑槽,限位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移块,底座左侧且位于滑移块下方设置有定位气缸,定位气缸的伸缩端与其上方的滑移块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底座右侧且位于滑移块下方安装有支撑弹簧杆,支撑弹簧杆与其上方的滑移块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摇晃组件使盛放筒处于倾斜状态且继续转动,从而盛放筒带动其下侧壁的浆料进行周向摇晃,使得浆料均匀的摊平在盛放筒底部,以确保摊平后的浆料的厚度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盛放筒由筒体和闭合门组成,其中,筒体的前侧且靠近其下端转动设置有闭合门,筒体的左右两侧壁且靠近其前侧均设置有一个U型架,U型架的开口处靠近筒体,U型架的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有旋转螺柱,闭合门的左右两侧壁均安装有与U型架的开口处位置相对应的插接片,插接片上开设有与旋转螺柱相配合定位孔;通过打开闭合门便于将筒体内的固化后的板材取出,操作便捷。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滑槽的横截面为倒凸型结构,环形架的横截面为与环形滑槽相配合的倒凸型结构,通过环形架与环形滑槽之间的凹凸配合可以避免环形架从环形滑槽中脱落,且环形架的外壁沿其周向均匀转动设置有多个滚珠,滚珠与环形滑槽内壁之间滚动连接;通过滚珠可以减小与环形滑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提高盛放筒转动时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筒体和闭合门的外壁以及筒体的底部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电加热片,且筒体和闭合门的连接处均设置有U型结构的密封垫;通过电加热片可以对盛放筒内的浆料进行加热处理,以加快浆料的固化速度,通过密封垫可以对筒体和闭合门之间的缝隙进行补偿,避免浆料从筒体和闭合门之间缝隙中流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压平板内部开设有与下料管相连通的储料腔体,且压平板的下端开设有多个与储料腔体相连通的出料口,每个出料口的底部均安装有与其相连通的空心插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空心插杆为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且空心插杆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溢料孔;储料腔体内的浆料经过出料口流入空心插杆,随后通过溢料孔流出至盛放筒内,且通过空心插杆可以插在浆料层上,使得固化后的浆料层顶部形成若干个锥形孔,随后在浆料层顶部再次浇注液态浆料并将锥形孔填充,以便于提高多层浆料层之间的层间结合力。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盛放筒的内壁四周均开设有定位滑槽,压平板的四周安装有滑动设置在定位滑槽内的辅助滑块;通过辅助滑块和定位滑槽可以对压平板进行定位,便于压平板只能沿定位滑槽进行上下滑动,使得压平板始终与盛放筒的底部呈平行状态,避免压平板发生倾斜而造成盛放筒底部的浆料层厚度不均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的浆料盛放单元可以使盛放筒进行转动,通过盛放筒将其底部的浆料层摊平,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浆料损耗,且可以确保盛放筒内的浆料层的厚度均匀。

2.本发明的注料单元通过注浆泵向盛放筒内间歇注入液态浆料,随后通过压平板可以对盛放筒底部的浆料层进行挤压成型,以确保浆料固化后的平整度,且可以完成浆料的分层浇注和固化,以便于提高多层浆料层之间的层间结合力。

3.本发明的摇晃组件使盛放筒处于倾斜状态且继续转动,从而盛放筒带动其下侧壁的浆料进行周向摇晃,使得浆料均匀的摊平在盛放筒底部,以确保摊平后的浆料的厚度一致。

4.本发明通过电加热片可以对盛放筒内的浆料进行加热处理,以加快浆料的固化速度,通过密封垫可以对筒体和闭合门之间的缝隙进行补偿,避免浆料从筒体和闭合门之间缝隙中流出。

5.本发明涉及的空心插杆与成型筒底部的浆料层之间呈垂直状态,且空心插杆可以垂直插入至浆料层内,从而能够防止空心插杆对浆料造成拉扯力,进而避免浆料层发生变形,随后在浆料层顶部再次浇注液态浆料并将锥形孔填充,以便于提高多层浆料层之间的层间结合力,且可以提高建筑板材的使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盛放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浆料盛放单元的局部剖切图。

图5是本发明的浆料盛放单元的剖视图(从前向后看)。

图6是本发明的浆料盛放单元的工作状态图。

图7是本发明的盛放筒和压平板的局部剖切图。

图8是本发明的图7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底座;2、浆料盛放单元;21、驱动电机;22、支撑转盘;23、支撑柱;24、盛放筒;241、筒体;242、闭合门;243、U型架;244、旋转螺柱;245、插接片;246、电加热片;247、密封垫;248、定位滑槽;25、伸缩杆;26、摇晃组件;261、环形架;262、定位块;263、限位滑槽;264、滑移块;265、定位气缸;266、支撑弹簧杆;3、注料单元;31、L型板;32、承托板;33、伸缩气缸;34、压平板;341、储料腔体;342、出料口;343、空心插杆;344、辅助滑块;35、注浆泵;36、下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工艺,其使用了一种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该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包括底座1、浆料盛放单元2和注料单元3,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浆料盛放单元2和注料单元3,注料单元3位于浆料盛放单元2的外部。

参阅图4、图5和图7,所述浆料盛放单元2包括驱动电机21、支撑转盘22、支撑柱23、盛放筒24、伸缩杆25和摇晃组件26,其中:底座1上端中部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设置有驱动电机21,安装槽上端转动设置有支撑转盘22,驱动电机21的输出轴与支撑转盘22相连接,支撑转盘22顶部安装有支撑柱23,支撑柱23顶部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设置有盛放筒24,所述盛放筒24的内壁四周均开设有定位滑槽248,通过支撑柱23可以对盛放筒24施加向上的顶升力,使得盛放筒24在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且支撑转盘22与盛放筒24之间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伸缩杆25,伸缩杆2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转盘22和盛放筒24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伸缩杆25能够配合支撑转盘22带动盛放筒24进行转动,且伸缩杆25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延伸或收缩,底座1和盛放筒24之间设置有摇晃组件26。

参阅图3,所述盛放筒24由筒体241和闭合门242组成,其中,筒体241的前侧且靠近其下端转动设置有闭合门242,筒体241的左右两侧壁且靠近其前侧均设置有一个U型架243,U型架243的开口处靠近筒体241,U型架243的中部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有旋转螺柱244,闭合门242的左右两侧壁均安装有与U型架243的开口处位置相对应的插接片245,插接片245上开设有与旋转螺柱244相配合定位孔;初始状态下,闭合门242与筒体241之间处于闭合状态,插接片245插入至U型架243的开口处,且旋转螺柱244插接在定位孔内;所述筒体241和闭合门242的外壁以及筒体241的底部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有电加热片246,且筒体241和闭合门242的连接处均设置有U型结构的密封垫247;通过电加热片246可以对盛放筒24内的浆料进行加热处理,以加快浆料的固化速度,通过密封垫247可以对筒体241和闭合门242之间的缝隙进行补偿,避免浆料从筒体241和闭合门242之间缝隙中流出。

具体工作时,首先将制作板材的浆料注入盛放筒24内,随后打开驱动电机21,驱动电机21带动支撑转盘22转动,支撑转盘22通过伸缩杆25带动盛放筒24进行转动,使得盛放筒24在摇晃组件26的作用下使浆料摊平在盛放筒24的底部,从而确保盛放筒24内的浆料层的厚度均匀;多层浆料层均固化并粘结之后,转动旋转螺柱244,旋转螺柱244从定位孔内抽出,随后打开闭合门242,使得闭合门242沿其与筒体241的铰接处向前侧旋转,再将筒体241内的固化后的板材取出即可,随后将闭合门242恢复至初始状态。

参阅图4、图5和图6,所述摇晃组件26包括环形架261、定位块262、限位滑槽263、滑移块264、定位气缸265和支撑弹簧杆266,其中:盛放筒24的底部开设有环形滑槽,环形滑槽内转动设置有环形架261,所述环形滑槽的横截面为倒凸型结构,环形架261的横截面为与环形滑槽相配合的倒凸型结构,通过环形架261与环形滑槽之间的凹凸配合可以避免环形架261从环形滑槽中脱落,且环形架261的外壁沿其周向均匀转动设置有多个滚珠,滚珠与环形滑槽内壁之间滚动连接;通过滚珠可以减小与环形滑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提高盛放筒24转动时的稳定性;环形架261的下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定位块262,两个定位块262的底部均开设有限位滑槽263,限位滑槽263内滑动设置有滑移块264,滑移块264与限位滑槽263之间通过凹凸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因此当定位气缸265通过滑移块264对定位块262施加顶升力或下拉力时,滑移块264不会从限位滑槽263内脱落,且当环形架261随盛放筒24沿支撑柱23的顶部进行旋转时,定位块262随环形架261发生相应的位移,底座1左侧且位于滑移块264下方设置有定位气缸265,定位气缸265的伸缩端与其上方的滑移块264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底座1右侧且位于滑移块264下方安装有支撑弹簧杆266,支撑弹簧杆266与其上方的滑移块264之间通过铰链连接的方式相连接,定位气缸265对盛放筒24施加下拉力或顶升力时,支撑弹簧杆266可以对盛放筒24施加与定位气缸265相反的力,以确保盛放筒24转动时的稳定性;初始状态下,盛放筒24为水平状态。

具体工作时,当盛放筒24发生转动时,打开定位气缸265,定位气缸265的伸缩端发生伸缩并带动其顶部的滑移块264和定位块262向下移动,使得定位块262对环形架261施加向下的拉力,环形架261带动盛放筒24沿支撑柱23的顶部进行逆时针旋转(如图6所示),此时盛放筒24处于倾斜状态并在支撑柱23和伸缩杆25的作用下继续转动,从而盛放筒24带动其下侧壁的浆料进行周向摇晃,使得浆料均匀的摊平在盛放筒24底部,以确保摊平后的浆料的厚度一致,浆料摊平完成之后,定位气缸265的伸缩端复位,使得盛放筒24恢复至初始状态,随后将电加热片246接通外部电源,通过电加热片246对盛放筒24内壁的浆料进行加热固化处理。

参阅图2、图7和图8,所述注料单元3包括L型板31、承托板32、伸缩气缸33、压平板34、注浆泵35和下料管36,其中:底座1上端左右对称设置有两个L型板31,两个L型板31远离底座1的一侧共同设置有承托板32,承托板32上左右对称安装有两个伸缩气缸33,两个伸缩气缸33的伸缩端穿过承托板32后共同连接有滑动设置在盛放筒24内壁的压平板34,所述压平板34内部开设有与下料管36相连通的储料腔体341,且压平板34的下端开设有多个与储料腔体341相连通的出料口342,每个出料口342的底部均安装有与其相连通的空心插杆343;所述空心插杆343为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且空心插杆343的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溢料孔;压平板34的四周安装有滑动设置在定位滑槽248内的辅助滑块344;通过辅助滑块344和定位滑槽248可以对压平板34进行定位,便于压平板34只能沿定位滑槽248进行上下滑动,使得压平板34始终与盛放筒24的底部呈平行状态,避免压平板34发生倾斜而造成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厚度不均匀;承托板32的上端中部安装有注浆泵35,注浆泵35的出料端穿过承托板32后安装有下料管36,下料管36远离注浆泵35的一端延伸至压平板34内部;本实施例中,注浆泵35的进料端连接在外部的供料池内。

具体工作时,首先打开注浆泵35,注浆泵35通过下料管36将浆料注入储料腔体341内,使得储料腔体341内的浆料依次经过出料口342、空心插杆343以及溢料孔后流在盛放筒24的下侧壁,随后通过摇晃组件26带动盛放筒24转动的同时沿支撑柱23的顶部进行周向摇晃,使得浆料均匀的摊平在盛放筒24底部,且压平板34随盛放筒24运动,因此储料腔体341内的浆料可以均匀的散布在出料口342内,从而能够避免储料腔体341内残留浆料,然后打开伸缩气缸33,伸缩气缸33的伸缩端发生延伸并带动压平板34向下移动至盛放筒24的下侧,使得压平板34与盛放筒24底部之间的距离为一层浆料层的厚度,然后通过电加热片246将盛放筒24内的浆料进行加热,以加快浆料的固化速度,与此同时,通过压平板34可以对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进行挤压,以确保浆料层固化时的平整度。

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固化之后,伸缩气缸33的伸缩端带动压平板34向上进行小幅度移动,压平板34移动的距离相当于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的厚度,由于浆料层在固化过程中,空心插杆343始终插在浆料层内,因此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上将产生锥形孔,当压平板34向上移动时,空心插杆343内残留的浆料将流出,可以对空心插杆343和浆料层之间进行润滑,以便于将压平板34从浆料层上拔出,避免压平板34与浆料层之间发生粘结而难以取下;随后再次向盛放筒24内注入浆料,使得浆料流在浆料层上,再通过摇晃组件26带动盛放筒24进行周向摇晃并使浆料填充至浆料层的锥形孔内,然后通过电热片对浆料再次进行固化处理,通过锥形孔内的锥形的浆料可以使两层浆料层之间的粘结更加牢固,防止多层浆料层之间发生脱离;上述步骤为注料单元3的工作步骤,重复上述步骤即可以完成多层浆料层的摊平以及固化处理,进而可以多层浆料层粘结为板材。

参阅图1,使用上述的提高建筑板材层间结合力的装置对板材的层间结合力进行提高时包括如下步骤:

S1、注入浆料:首先打开注浆泵35,注浆泵35通过下料管36将制作板材的浆料注入至盛放筒24内,随后打开驱动电机21,驱动电机21通过支撑转盘22带动盛放筒24进行转动,随后通过定位气缸265将其顶部的滑移块264和定位块262向下移动,使得环形架261带动盛放筒24处于倾斜状态并继续转动,从而盛放筒24带动其下侧壁的浆料进行周向摇晃,使得浆料均匀的摊平在盛放筒24底部,浆料摊平完成之后,盛放筒24恢复至初始状态。

S2、浆料挤压成型:打开伸缩气缸33,伸缩气缸33的伸缩端发生延伸并带动压平板34向下移动至盛放筒24的下侧,使得压平板34与盛放筒24底部之间的距离为一层浆料层的厚度,然后将电加热片246接通外部电源,通过电加热片246对盛放筒24内壁的浆料层进行加热固化处理,期间通过压平板34可以对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进行挤压,以确保浆料层固化时的平整度。

S3、二次加料:盛放筒24底部的浆料层固化之后,伸缩气缸33的伸缩端带动压平板34向上进行小幅度移动,随后再次向盛放筒24内注入浆料,使得浆料流在浆料层上,再通过摇晃组件26带动盛放筒24使浆料填充至浆料层的锥形孔内,然后通过电热片对浆料再次进行固化处理,随后重复上述步骤即可以完成多层浆料层的摊平以及固化处理,进而可以多层浆料层粘结为板材。

S4、成型板材取出、后处理:多层浆料层均固化并粘结之后,打开闭合门242,再将筒体241内的固化后的板材取出,从而完成板材的加工,随后将板材投放至下一工序,以便于对板材进行后续的加工处理。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47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