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印刷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2:40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对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辊、和在印刷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印刷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在卷筒纸等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具备:将印刷介质从卷筒上放卷的放卷机构、将印刷后的印刷介质收卷成卷筒的收卷机构、和在放卷机构与收卷机构之间的路径的中途对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辊对。输送辊对具备向印刷部的印刷位置供送印刷介质的输送辊和从动辊。印刷装置具备对正在输送的印刷介质施加张紧力(张力)的张紧力施加机构。通过被施加张紧力,从而能够抑制位于与输送辊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处的印刷介质的翘起或皱折的产生。

然而,在印刷介质上与输送辊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处形成的翘起或皱折通过使被施加了张紧力的印刷介质相对于输送辊而滑动,从而会消失或者缩小。根据种类(材质、厚度等)的不同或湿度等的环境的不同等,印刷介质与输送辊之间的摩擦力有所不同。因此,存在若仅通过简单地向印刷介质施加张力或者利用张力施加机构来调节张力则抑制皱折的效果会不充分这样的课题。此外,如果印刷介质相对于输送辊而过度地易于滑动,则输送辊向印刷位置供送印刷介质时的输送位置精度会降低。在此情况下,易于发生印刷偏移等印刷不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1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输送辊,其向印刷介质施加输送力从而对所述印刷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在被输送的所述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卷绕角变更部,其在所述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输送辊的上游处,并且对所述印刷介质与所述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变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2为表示卷绕角变更部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卷绕角变更部以及输送辊对的局部立体图。

图4为表示被变更为较小的卷绕角时的卷绕角变更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5为表示被变更为较大的卷绕角时的卷绕角变更部的局部立体图。

图6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7为表示介质种类与卷绕角θ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参照数据的图。

图8为表示介质的易起皱程度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为表示卷筒重量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0为表示卷筒直径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1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2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3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从动载荷变更机构以及卷绕角变更部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4为表示变更例的印刷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11设为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装置。X轴、Y轴以及Z轴为分别为与宽度方向、进深方向以及铅直方向平行的坐标轴。如果着眼于印刷时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则X轴与印刷介质99的宽度方向平行。因此,在下文中也称为宽度方向X。由于在印刷介质99被实施印刷的印刷位置上,印刷介质99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与Y轴平行,因此也称为输送方向Y。又将印刷介质99沿着输送路径而被输送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Y1。输送方向Y1根据输送路径上的位置而使方向发生变化。另外,宽度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Y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例如为通过向纸张等印刷介质99(以下,也简称为“介质99”)喷出油墨等液体从而在印刷介质99上印刷文字或者图像等的喷墨式打印机。印刷装置11具备壳体12、和对壳体12进行支承的基座13。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对介质99进行输送的输送部14。输送部14具有输送辊对24。输送辊对24包括输送辊25。输送辊25通过向介质99施加输送力,从而输送介质99。在本示例中,输送辊对24具备输送辊25、和相对于输送辊25而进行从动的从动辊26。从动辊26经由未图示的施力机构而朝向输送辊25被施力。

印刷装置11具备放卷部15,所述放卷部15在与输送部14相比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的位置处对将介质99卷叠成卷筒状而得的卷筒101进行支承,并且将介质99从卷筒101上进行放卷。放卷部15对卷筒101以可旋转的状态而进行支承。放卷部15具备作为使卷筒101在将介质99放卷的方向上旋转的驱动源的馈送电机16(卷筒电机)。

输送部14对放卷部15从卷筒101上放卷出的长条状的介质99进行输送。本示例的输送辊25通过在与从动辊26之间夹持介质99的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向介质99施加输送力。输送部14被设置在壳体12内,并且沿着预定的输送路径而对介质99进行输送。

印刷装置11具备在被输送的介质99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27。印刷部27具备向由输送部14输送的介质99喷出液体的喷出部28。本示例的印刷装置11为喷出部28相对于介质99而在扫描方向X上进行扫描的串行打印机。印刷部27具备滑架29和喷出部28,其中,所述滑架29在被输送的介质99的上方的位置上于与输送方向Y1交叉的扫描方向X上进行移动,所述喷出部28被设置于滑架29的下部处。喷出部28为能够从喷嘴28N喷出液体的喷出头。喷出部28以及滑架29被配置于壳体12内。另外,扫描方向X为与输送方向Y1交叉的方向,并且与宽度方向X相同。

喷出部28向介质99中的被支承台22支承的部分喷出液体。喷出部28具有与支承台22对置的喷嘴面28A、和在喷嘴面28A上开口的多个喷嘴28N。在滑架29于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过程中,喷出部28从喷嘴28N朝向介质99而喷出液体。

印刷装置11具备支承台22,所述支承台22具有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2A(参照图2)。在输送方向Y1上与喷出部28对置的印刷位置上,介质99被支承台22的支承面22A支承并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收卷部17,所述收卷部17将通过被喷出液体而印刷有文字或者图像的介质99收卷为卷筒102。收卷部17具备成为对卷筒102进行收卷的驱动源的收卷电机18。收卷部17被支承在对基座13进行支承的移动台19上。在移动台19上设置有用于使印刷装置11移动的多个小脚轮19A。

印刷装置11具备向被收卷部17收卷前的介质99施加张紧力的张紧杆20。收卷部17与输送部14之间的介质99长度根据输送部14供送介质99的供送量、和收卷部17收卷介质99的收卷量之间的差值而发生变化。张紧杆20通过接触收卷部17与输送部14之间的介质99而在将由自重产生的力施加给介质99的同时进行位移,从而向介质99施加适当的张紧力。将向输送辊对24与收卷部17之间的介质99的部分被施加的张紧力称为前张紧力。通过向介质99施加前张紧力,从而可抑制介质99从支承台22上的翘起或皱折。当介质99在支承台22的部分上翘起时,介质99会接触到喷出部28的喷嘴面28A,或者发生从喷出部28被喷出的油墨等液体向介质99的喷落位置偏移的印刷偏移。

印刷装置11作为形成介质99的输送路径的部件,除了具备支承台22之外,还具备上游支承部21以及下游支承部23。上游支承部21、支承台22以及下游支承部23在放卷部15与收卷部17之间形成对介质99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游支承部21、支承台22以及下游支承部23从输送路径的上游朝向下游而依次被配置。

上游支承部21(以下,也简称为“支承部21”)在输送方向Y1上被设置于与输送辊25相比靠上游处,并且对介质99进行支承。支承部21在从放卷部15起至输送部14为止的范围的一部分处对介质99进行支承。

支承台22在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于与输送部14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处,并且在与喷出部28的扫描区域对置的区域内对介质99进行支承。下游支承部23对通过喷出部28而被实施了印刷的介质99的部分进行支承。下游支承部23在与支承台22相比靠下游处且与收卷部17相比靠上游的范围的一部分处对介质99进行支承。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支承台22在壳体12内被水平地配置。上游支承部21和下游支承部23以向越接近支承台22则高度位置变得越高的朝向倾斜的状态而被配置。

放卷部15相对于输送部14以及支承部21而位于铅直方向Z的下方处。即,放卷部15的高度与输送部14以及支承部21的各自的高度相比而较低。因此,如图2所示,支承部21的支承面21A为曲面。支承部21具有支承面21A,所述支承面21A由以越接近支承台22则铅直方向Z上的高度位置越升高的方式向上凸起的弯曲面而构成。

如图2所示,构成输送辊对24的输送辊25为以输送电机72(参照图6)为驱动源并利用该驱动力来进行旋转的驱动辊。输送辊25以及从动辊26通过在夹持介质99的夹持状态下进行旋转,从而对介质99进行输送。输送辊25以及从动辊26相对于支承台22而位于输送方向Y的上游处,并且将介质99向支承台22的支承面22A上进行供送。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也可以具备抽吸机构30,所述抽吸机构30以将介质99吸贴在支承台22上的方式来进行抽吸。抽吸机构30例如被组装在支承台22的下部处。支承台22具有在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2A上开口的一个或者多个抽吸孔(省略图示)。抽吸机构30通过使介质99吸附在支承台22上,从而在与喷出部28对置的印刷位置上抑制介质99的翘起或皱折的产生。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1具备卷绕角变更部40,所述卷绕角变更部40对沿着支承面21A而被输送的介质99与输送辊25接触的卷绕角θ(参照图2)进行变更。卷绕角变更部40例如被组装在形成支承部21的装置框架上。

卷绕角变更部40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3而对卷绕角变更部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卷绕角变更部40在介质99的输送方向Y1上被设置于输送辊25的上游处,并且对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变更。

卷绕角变更部40具备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的翼板41。翼板41在支承部21的输送辊25侧的部分处以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1的支承面21A而变更角度的方式被构成。

如图2所示,卷绕角变更部40具备作为对翼板41的角度进行变更的驱动源的电机42、和将电机42的驱动力向翼板41进行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43。动力传递机构43例如由齿轮列而构成。动力传递机构43具备被固定在电机42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44、和将驱动齿轮44的旋转依次传递的多个齿轮45、46、以及与齿轮45、46中的输出齿轮45相啮合的输入齿轮47。输入齿轮47被固定在翼板41的基部上。

如图2所示,翼板41被构成为,能够以可在包括图2中用实线所示的较小的卷绕角θ和图2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较大的卷绕角θ在内的预定的卷绕角θ的范围内调节卷绕角θ的方式进行角度变更。并且,通过使翼板41进行角度变更,从而对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插入的方向进行变更。通过变更该介质99的插入方向,从而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

如图3所示,翼板41例如具有与介质99的最大宽度相比而稍宽的宽度尺寸。翼板41的角度在包括图3中用实线所示的第一角度和图3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角度在内的预定的角度范围内发生变化。通过翼板41,从而介质99跨及宽度全域而使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的插入方向被调节。另外,翼板41也可以并非由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一个板材而构成,而是具备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且在跨及介质99的最大宽度的范围内被排列的多个翼板41。

另外,如图3所示,输送辊对24具备一个输送辊25、和与输送辊25对置且以在宽度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多个从动辊26。利用相当于从动辊26之间的部分而使介质99被夹持。介质99在未被从动辊26夹持的多个部位上比较易于产生翘起或皱折。此时,由于后张力B作用于介质99上,因此作为皱折而易于产生沿着输送方向Y1延伸的所谓的纵向皱折。另外,在下文中,以翘起和皱折作为代表而称为“皱折”。即使是翘起,消失或者缩小的原理也与皱折相同。

介质99通过对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之间的摩擦力F进行调节,从而可以获得抑制皱折效果和提高输送位置精度的效果。如图2所示,被输送至输送辊对24的夹持位置NP的介质99的部分受到与卷绕在输送辊对24的外周面25A上的卷绕角θ相应的摩擦力F。当减小摩擦力F时,通过使产生了皱折的介质99沿着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进行滑动,从而使皱折消失或者缩小。由于通过使后张力作用于介质99中的与输送辊对24相比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部分,从而使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滑动,因此会使纵向皱折等消失或者缩小。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而滑动的情况会使介质99被输送至印刷位置时的输送位置精度降低。因此,为了提高输送位置精度,需要减少介质99的滑动。易起皱程度根据介质99的种类(介质种类)而有所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照每个介质种类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适当的摩擦力F,从而可兼顾皱折的抑制和输送位置精度的提高。

在此,摩擦力F使用卷绕角θ并以下式而被示出。

数学式1

F=μNrθ-Be

在此,μ为输送辊25与介质99之间的摩擦系数,N为从从动辊26受到的从动载荷,r为输送辊25的直径,B为后张力。如此,摩擦力F根据卷绕角θ、从动载荷N、后张力B而发生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卷绕角θ,从而可兼顾对于介质99的皱折的抑制和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的提高。对于从动载荷N和后张力B中的至少一方的控制,既可以实施也可以不实施。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不实施从动载荷N和后张力B的控制的示例来进行说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设置为了使从动载荷N发生变化而所需的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参照图13)。

关于卷绕角θ的调节例

接下来,参照图4、图5而对由卷绕角变更部40实施的卷绕角θ的调节例进行说明。图4为卷绕角θ被调节为相对较小的第一卷绕角θ1的示例。图5为卷绕角θ被调节为与第一卷绕角θ1相比而较大的第二卷绕角θ2的示例。

当电机42进行正转驱动时,翼板41向增大其打开角度的第一方向进行转动。另一方面,当电机42进行反转驱动时,翼板41向减小其打开角度的第二方向进行转动。另外,打开角度是指,翼板41相对于水平面而呈锐角的角度。打开角度为在图4、图5中翼板41越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越变大的角度。

如图4所示,在采用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调节为较小的卷绕角θ(=θ1)。详细而言,通过使电机42进行正转驱动,从而如图4所示那样,使翼板41向打开角度变大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使翼板41的顶端部向上方位移,从而被翼板41的支承面41A引导的介质99的引导位置稍向上方进行位移。由此,调节了被翼板41引导的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插入的方向。其结果为,如图4所示,介质99被调节为较小的卷绕角θ(θ=θ1)。即,介质99从外周面25A受到的摩擦力F变小。

因此,由于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变得易于滑动,从而使皱折消失或者缩小。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采用难以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调节为较大的卷绕角θ(=θ2)。详细而言,通过使电机42进行反转驱动,从而使翼板41向打开角度变小的方向进行转动。通过使翼板41的顶端部向下方位移,从而被翼板41的支承面41A引导的介质99的引导位置稍向下方进行位移。由此,调节了介质99从翼板41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插入的方向。其结果为,如图5所示,介质99被调节为较大的卷绕角θ(θ=θ2)。

难以产生皱折的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不易滑动。因此,可提高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其结果为,不易发生从喷出部28喷出油墨等液体而被形成在介质99上的点的印刷偏移。由此,可提高印刷品质。

印刷装置11的电气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5而对印刷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1具备控制部70。在控制部70上,电连接有通信部71、操作面板31、湿度检测部35、第一旋转编码器74以及第二旋转编码器75。操作面板31具备显示部32和操作部33。在显示部32为触摸面板的情况下,操作部33也可以由触摸面板的操作功能部分而构成。

控制部70经由通信部71而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主机装置110连接。主机装置110具备显示部111和由用户操作的操作部112。主机装置110具有印刷驱动器(省略图示),所述印刷驱动器在从用户处经由操作部112而受理到印刷指示时,生成印刷作业PJ。控制部70经由通信部71而从主机装置110接收印刷作业PJ的数据。另外,主机装置110例如由个人计算机、便携式信息终端(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电话等而构成。

湿度检测部35对壳体12的外部的湿度进行检测。湿度检测部35具有湿度传感器36和温度传感器37,所述湿度传感器36对印刷装置11的周边或者壳体12内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所述温度传感器37对壳体12外的温度进行检测。湿度检测部35利用湿度传感器36所检测出的相对湿度RH(%)、和温度传感器37所检测出的温度T(℃)的信息,并根据预定的计算式来计算出绝对湿度AH。另外,湿度检测部35也可以为仅具备湿度传感器36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为代替湿度检测部35而具备温度传感器37的结构。如此,对印刷装置11周边的环境进行检测的检测部只要为对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以及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进行检测的部件即可。另外,控制部70既可以从湿度检测部35输入绝对湿度检测值,也可以基于从湿度检测部35输入的相对湿度信息和温度信息来计算出绝对湿度信息。

第一旋转编码器74对构成放卷部15的馈送电机16的旋转进行检测。即,第一旋转编码器74对利用馈送电机16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的卷筒101的旋转进行检测。第一旋转编码器74将包括与馈送电机16的旋转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在内的编码器信号向控制部70进行输出。控制部70对基于从第一旋转编码器74输入的第一编码器信号并通过放卷部15而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介质99的放卷量(馈送量)进行检测。

此外,第二旋转编码器75对构成输送部14的输送电机72的旋转进行检测。第二旋转编码器75将包括与输送电机72的旋转量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在内的编码器信号向控制部70进行输出。控制部70基于从第二旋转编码器75输入的第二编码器信号来对输送辊对24输送介质99的输送量进行检测。

此外,在控制部70上电连接有馈送电机16、输送电机72、收卷电机18、喷出部28、滑架电机73、抽吸机构30以及卷绕角变更部40。输送电机72为构成输送部14的输送辊25的驱动源。滑架电机73为滑架29的驱动源。另外,印刷装置11也可以代替串行打印机而为行式打印机,在此情况下,成为从图5中去除了滑架电机73的结构。

在控制部70从主机装置110接收的印刷作业PJ中包含有印刷控制所需的各种指令、由用户所指定的印刷条件信息、和印刷图像数据。控制部70通过基于印刷作业PJ中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而对各种电机16、18、72等进行控制,并且基于印刷图像数据来对喷出部28进行控制,从而从喷嘴28N喷出液体,由此能够利用液滴喷落在介质99上而形成的点来描绘图像。

此外,控制部70被构成为,包括省略图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储存器。控制部70对印刷装置11中的介质99的输送、和由印刷部27而实施的向介质99印刷信息的印刷动作进行控制。详细而言,控制部70并不限于针对自身所执行的全部处理而实施软件处理。例如,控制部70也可以具备针对自身所执行的处理的至少一部分而实施硬件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例如,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即,控制部70可以作为包括依据计算机程序(软件)而进行工作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的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这些组合在内的电路(circuitry)而构成。处理器包括CPU、以及RAM和ROM等存储部80,存储部80对以使CPU执行处理的方式而被构成的程序代码或者指令进行存储。存储部80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利用通用或者专用的计算机来访问的所有可利用的介质。

图6所示的控制部70的CPU通过执行被存储于存储部80中的控制程序,从而对包括印刷控制在内的各种控制进行管理。在存储部80中,除了存储有该控制程序之外,还存储有在卷绕角变更部40决定卷绕角θ时所参照的参照数据RD。

此外,作为由通过CPU执行程序而构成的软件所组成的功能部分,控制部70具备作为判断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种类判断部81、卷筒重量推断部82、卷筒直径推断部83及输送负载检测部84。

介质种类判断部81对作为介质99的种类的介质种类进行判断。介质种类判断部81基于印刷作业PJ中所包含的印刷条件信息中的介质种类信息而对介质种类进行判断。作为介质种类,包括普通纸、光泽纸、哑光纸等。此外,在介质种类的信息中,也可以包括与介质99的厚度(克重)相关的信息。因此,介质种类判断部81未将介质种类限于普通纸、光泽纸等种类,而使用厚度的信息来进一步区分按照介质厚度划分的薄纸和厚纸等的厚度,从而对介质种类进行判断。此外,印刷装置11也可以具备照相机、图像传感器等拍摄部,并基于摄像机拍摄到的介质99的图像来使介质种类判断部81对介质种类进行判断。而且,介质种类判断部81也可以利用传感器来对介质99的厚度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对也按照厚度区分的介质种类进行判断。

控制部70通过基于介质种类判断部81所出判断的介质种类来对参照数据RD进行参照,从而决定与介质种类相对应的卷绕角θ。控制部70以成为该决定的卷绕角θ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驱动控制。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介质种类而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控制部70通过卷绕角θ的调节而对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摩擦力F进行调节。通过摩擦力F的调节,从而根据介质种类来对介质99相对于输送带25的易滑动程度进行调节。

卷筒重量推断部82对作为被放卷部15支承的卷筒101的重量的卷筒重量进行推断。用户通过对操作部33、112进行操作,从而输入卷筒101的初始卷筒直径。此外,基于来自对馈送电机16的旋转进行检测的第一旋转编码器74的编码器信号而取得卷筒101的旋转量(放卷长度)。卷筒重量推断部82根据介质种类、介质尺寸以及克重等信息,来决定介质99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卷筒重量推断部82通过从基于初始卷筒直径的初始重量中减去由卷筒101的当前的直径和旋转量所决定的介质99的放卷累计长度和介质99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的乘积,从而计算出卷筒重量。初始重量也可以由操作人员利用操作部33、112的操作来进行输入。

控制部70也可以以成为与卷筒重量相应的卷绕角θ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卷筒重量来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在此情况下,控制部70也可以以卷筒重量越大则卷绕角θ越变大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换言之,控制部70也可以以随着卷筒重量变小而减小卷绕角θ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在卷筒重量较大的期间,后张力B容易变大,而随着卷筒重量变小,后张力B也会变小的缘故。较大的后张力B具有抑制皱折的效果,另一方面,容易助长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滑动从而降低输送位置精度。因此,也可以根据对后张力B产生影响的卷筒重量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

卷筒直径推断部83对作为被放卷部15支承的卷筒101的直径的卷筒直径进行推断。卷筒直径推断部83通过对从第一旋转编码器74输入的编码器信号的脉冲边缘的数量进行计数,从而取得卷筒101的旋转量(放卷量)。卷筒直径推断部83使用初始卷筒直径、放卷长度和介质厚度来对当前的卷筒直径进行推断。另外,卷筒直径推断部83也可以具备对被安装在放卷部15上的卷筒101的直径进行计测的传感器。在此情况下,卷筒直径推断部83也可以基于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对卷筒直径进行推断。

控制部70也可以以成为与卷筒直径相应的卷绕角θ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卷筒直径来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在此,惯性力矩取决于辊101及放卷部15等的旋转系统的惯性和卷筒直径。惯性力矩越大,则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越大。相对于输送辊对24的输送开始定时的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会增大后张力B。因此,控制部70也可以根据卷筒直径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例如,控制部70也可以以卷筒直径越大则卷绕角θ越变大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

输送负载检测部84对输送辊对24输送介质99时的输送负载进行检测。该输送负载作为对输送辊25进行驱动的输送电机72所承受的电机负载而被检测出。输送负载检测部84例如将控制部70驱动输送电机72的电流值(电机电流值)作为输送负载而检测出。控制部70对输送电机72的电流值进行反馈控制,以使输送辊25能够以目标输送速度来输送介质99。控制部70对示出了介质99的从输送开始位置起的输送位置与目标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输送速度配置文件数据进行存储。控制部70为了实施使基于来自第二旋转编码器75的编码器信号而取得的介质99的实际输送速度接近目标输送速度的反馈控制,而对输送电机72的电流值进行控制。输送负载检测部84例如将输送电机72电流值作为输送负载而检测出。

控制部70基于输送负载检测部84所检测出的输送负载而对输送电机72进行控制。由此,也可以实施上述的反馈控制。即,控制部70也可以实施如下的反馈控制(TFB控制),所述反馈控制为,以使输送负载检测部84所检测出的实际输送负载接近目标输送负载的方式来对输送电机72进行控制的控制。而且,控制部70也可以基于输送负载检测部84所检测出实际输送负载而对卷绕角变更部40的卷绕角θ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70也可以在输送负载较大时,将卷绕角θ控制得较大。例如,由于后张力B较大时输送负载会变大,因此也可以通过增大卷绕角θ而增大摩擦力F,从而使输送位置精度提高。另外,在根据卷筒重量和卷筒直径中的至少一方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输送负载的参数来变更卷绕角θ的调节程度。

另外,控制部70也可以在接通电源后,在将介质99安置在输送部14上的状态下,当受理到卷轴测量开始的指示时,执行卷轴测量。在卷轴测量中,也可以在介质99上未作用有张紧力的状态下,对使收卷部17将介质99收卷时的收卷负载进行测量。并且,控制部70也可以利用在该收卷负载的转矩换算值上加上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宽度相应的目标张紧力的转矩换算值而得到的目标旋转转矩来对收卷电机18进行控制。以此方式,也可以向收卷中的介质99中的输送部14与卷绕侧的辊102之间的介质99的部分施加前张紧力。

此外,控制部70也可以通过对由输送部14而实现的介质99的输送量、和由放卷部15而实现的介质99从卷筒101上的放卷量进行控制,从而对卷筒101与输送部14之间的介质99的部分施加后张力。详细而言,控制部70也可以通过将放卷量控制得稍少于输送量,而在使输送辊25上产生微小的滑动的同时输送介质99,从而向介质99施加后张力。

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介质99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使其含水率增加。当含水量增加时,介质99的纸纤维会吸水而变得柔软,从而易于产生皱折。此外,油墨等液体附着后的介质99的总水分量会变多。介质99因油墨而溶胀,此后通过油墨干燥而收缩。因此,由于介质99溶胀、收缩时的伸缩量变大,因而易于产生皱折。而且,当印刷前的部分和印刷后的部分中收缩量不同时,例如也存在因为在印刷区域处介质99溶胀、收缩而产生的皱折向与输送辊对24相比靠上游处传播的情况。如此,湿度高对于介质99而言易于产生皱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印刷装置11周边的湿度进行检测,并根据湿度来管理介质99的易起皱程度。

而且,控制部70基于易起皱程度的信息而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70根据被检测出的湿度来决定卷绕角θ。卷绕角变更部40调节为与湿度相应的卷绕角θ。

在此,当卷绕角变更部40增大卷绕角θ时,介质99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受到的摩擦力F会根据[数1]的公式而变大。

接下来,参照图7而对参照数据RD进行说明。参照数据RD例如为表示介质种类与卷绕角θ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格数据。按照每个介质种类来设定卷绕角θ。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介质A与卷绕角θ1被建立对应关系,介质B与卷绕角θ2被建立对应关系,介质C与卷绕角θ3被建立对应关系。介质种类A、B、C、…例如为普通纸、照片纸、光泽纸、哑光纸、优质纸等。对于卷绕角θ1、θ2、θ3、…,例如决定卷绕角变更部40应当变更的卷绕角θ。

此外,易起皱程度依存于介质99的厚度(克重)、刚性(杨氏模量)以及环境等。

图8为表示易起皱程度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参照数据RD以满足在该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关系的方式而被创建。在图8所示的坐标图中,横轴为易起皱程度,纵轴为卷绕角θ。

如图8所示,介质99根据介质种类的不同而易起皱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也可以按照每个介质种类而设定能够抑制皱折的卷绕角θ的范围内的尽可能大的卷绕角θ。当卷绕角θ变小时,介质99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受到的摩擦力F会变小。也就是说,当卷绕角θ变小时,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变得易于滑动。在相对于输送辊25而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介质99的部分上产生的皱折会通过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而进行滑动从而易于消失或缩小。

另一方面,当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而变得易于滑动时,将介质99向印刷位置输送时的输送位置精度会降低。当卷绕角θ变大时,介质99从输送带25的外周面25A受到的摩擦力F会变大。因此,介质99向印刷位置被输送时的输送位置精度会变高。如此,为了抑制皱纹而减小卷绕角θ,从而使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15而易于滑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输送位置精度而增大卷绕角θ,从而使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25而不易滑动。如此,防皱对策和输送位置精度对策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8所示的曲线L1可知,对于易起皱程度较大的介质种类而设定较大的卷绕角θ,且对于皱折易生产度较小的介质种类而设定较小的卷绕角θ。由此,可兼顾皱折抑制效果和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的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而对根据卷筒直径和卷筒重量来使卷绕角θ变化的控制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卷筒重量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此外,图10为表示卷筒直径与卷绕角θ之间的关系的坐标图。

如图9的曲线L2所示,卷绕角θ也可以被设定为,卷筒重量越大则卷绕角θ越大的值。在卷筒101被重新更换的初期,卷筒重量最大。然后,随着介质99从卷筒101上被放卷而进行印刷,卷筒重量以及卷筒直径逐渐变小。卷筒重量对介质99起到使后张力变大的作用。因此,通过由卷绕角θ决定的摩擦力来改善由后张力而引起的输送位置精度的降低。因此,为了确保输送位置精度,卷绕角θ在卷筒重量较大的期间较大,且随着卷筒重量变小而被调节为较小的值。

如图10的曲线L3所示,也可以在卷筒直径越大时越使卷绕角θ被设定为较大的值。在卷筒101被重新更换的初期,卷筒直径最大。然后,随着介质99从卷筒101上被放卷而进行印刷,卷筒直径逐渐变小。卷筒直径越大,则越容易产生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会增大后张力。也就是说,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在该延迟发生期间使介质99的放卷量少于由输送辊25而实现的介质99的供送量,因此在增大后张力的方向上起作用。因此,卷绕角变更部40针对于由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而引起的后张力的增加,而使卷绕角θ变大。换言之,如图10的曲线L3所示,控制部70以随着卷筒直径变小而使卷绕角θ变小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

卷筒101的角加速度依存于包括卷筒101及放卷部15在内的旋转系统的惯性(惯性力矩)。由于该惯性依存于卷筒直径(半径),因此角加速度依存于卷筒直径。也就是说,卷筒直径越大,则卷筒旋转开始时的角加速度越小。因此,考虑到在卷筒直径较大的期间因旋转开始延迟而产生的张紧力,从而卷绕角变更部40使卷绕角θ变大。然后,随着卷筒直径变小,因旋转开始延迟而产生的张紧力也会变小,因此卷绕角变更部40使卷绕角θ逐渐变小。如此,控制部70以成为与卷筒直径相应的卷绕角θ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70对于馈送电机16不实施根据卷筒101的卷筒重量及卷筒直径来调节后张力的后张力控制(BTC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70虽然根据输送部14的供送量及供送速度来对放卷部15的放卷量以及放卷速度进行控制,以不会产生过度的张紧力,但是不实施将张紧力调节为目标值的BTC控制。控制部70根据卷筒重量以及卷筒直径的变化,以使从卷筒101上的放卷速度以及放卷量分别成为目标值(目标速度、目标量)的方式来对馈送电机16的驱动速度以及驱动量进行控制。因此,从放卷部15上被放卷出的介质99的张紧力在某范围内不均匀。

实施方式的作用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用户例如通过在放卷部15上安置新的卷筒101,并使输送辊对24夹持从卷筒101上引出的预定长度的介质99,从而将介质99安置在输送部14上。

用户通过对主机装置110的操作部112或者印刷装置11的操作部33进行操作,从而输入印刷条件信息。在印刷条件信息中,包括介质尺寸、介质种类、印刷颜色(彩色/单色)、印刷次数(印刷层数)、印刷分辨率等信息。

用户通过对操作部33、112进行操作,从而指示印刷作业PJ。印刷作业PJ中包含有印刷条件信息以及印刷图像数据等。控制部70通过基于印刷作业PJ中所包含的指令来对放卷部15、输送部14、收卷部17及印刷部27进行控制,从而在介质99上印刷基于印刷图像数据的文字或者图像。

在该印刷之前,控制部70对介质种类进行判断。详细而言,介质种类判断部81既可以基于印刷条件信息来对决定卷绕角θ时所使用的介质种类进行判断,也可以使用用户对操作部33、112进行操作而输入的介质种类来对介质种类进行判断。介质种类既可以为普通纸、照片纸这样的按照纸质被区分的通常的介质种类,也可以为按照厚度(克重)被区分等、用于卷绕角控制而被区分的介质种类。

控制部70通过基于介质种类而对参照数据RD进行参照,从而决定与介质种类相应的卷绕角θ。介质种类为决定易起皱程度的一个参数。此外,湿度为决定易起皱程度的另一个参数。控制部70根据湿度而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此外,卷绕角θ有调节后张力B的影响的作用。当后张力B变得过大时,介质99会相对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而变得过度地易于滑动,从而会使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降低。因此,控制部70也可以根据卷筒重量以及卷筒直径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以此方式,卷绕角θ根据介质种类而被决定。而且,卷绕角θ也可以被决定为,与湿度、温度等环境信息、卷筒重量、卷筒直径等相应的值。

接下来,控制部70通过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为被决定了的卷绕角θ。对易起皱程度较高的介质种类施加相对较小的卷绕角θ(=θ1),对易起皱程度较低的介质种类施加相对较大的卷绕角θ(=θ2)。也就是说,对皱折易生产度较高的第一介质种类施加了与第二介质种类相比而较小的卷绕角θ,该第二介质种类与第一介质种类相比皱折易生产度较低。

详细而言,控制部70通过对电机42进行控制,从而将翼板41调节为图4所示的打开角度。由此,对介质99相对于外周面25A而插入的方向进行调节。其结果为,如图4所示,被调节为较小的卷绕角θ(=θ1)。此外,控制部70通过对电机42进行控制,从而将翼板41调节为图5所示的打开角度。由此,对介质99从翼板41相对于外周面25A而插入的方向进行调节。其结果为,如图5所示,被调节为较大的卷绕角θ(θ=θ2)。

因此,对于每个介质种类而言,接近于皱折的消失、缩小有效的最小限度的卷绕角θ来使介质99与外周面25A接触。在介质99上与输送辊对24相比靠上游侧的部分处,有时会产生沿着输送方向Y1而延伸的纵向皱折等。在此情况下,由于受到后张力B的力的介质99会以相对于输送辊对24而在宽度方向X上扩展的方式进行滑动,因此会使皱折消失或者缩小。因此,针对于易起皱的介质种类,通过使卷绕角θ变小来减小摩擦力F,从而使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对24而易于滑动。另一方面,针对不易起皱的介质种类,通过使卷绕角θ变大来增大摩擦力F。由此,由于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对24而不易滑动,因此确保了输送位置精度。其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印刷装置11中,无论在何种介质种类中,都能够兼顾抑制介质99到达输送辊对24前的部分的皱折的效果、和确保介质99向印刷位置被输送的输送位置精度的效果。

例如,在卷绕角θ不依赖于介质种类而为恒定的情况下,可以设定能够应对易起皱程度较高的介质种类和较低的介质种类的双方的中间的卷绕角θ。此时,在易起皱程度较高的介质种类的介质99的情况下,虽然通过过大的卷绕角θ来确保了输送位置精度,但是皱折的抑制效果会大幅降低。在此情况下,存在因折痕等而引起的印刷不良增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易起皱程度较低的介质种类的介质99的情况下,尽管不易产生皱折,但是由于过小的卷绕角θ而存在不必要地使输送位置精度降低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存在因印刷位置偏移等而引起的印刷不良增加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会被调节为图4所示的较小的卷绕角θ,而在不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会被调节为图5所示的较大的卷绕角θ。如此,会被调节为与按照易起皱程度而被区分的介质种类相应的适当的卷绕角θ。

此外,随着印刷进行,卷筒101的卷筒重量以及卷筒直径会逐渐地变小。控制部70也可以根据卷筒重量和卷筒直径中的至少一方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在卷筒重量较大的期间,后张力B易于变大。由于当后张力B较大时,介质99相对于输送辊对24而变得易于滑动,因此使卷绕角θ变大而增大介质99与输送辊25之间的摩擦力F。

此外,在卷筒直径较大时,由于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而使后张力B易于变大。因此,当卷筒直径较大时,通过使卷绕角θ变大而增大介质99与输送辊25之间的摩擦力F。因此,即使随着印刷进行而卷筒重量和卷筒直径变小,卷绕角θ也会根据该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在印刷过程中卷筒101的重量或直径发生变化,但通过被调节为适当的卷绕角θ,从而也会使由皱折引起的印刷不良和由印刷偏移引起的印刷不良同时降低。

此外,控制部70也可以根据输送负载检测部84所检测出的输送电机72的输送负载而对卷绕角变更部40的卷绕角θ进行反馈控制。即,控制部70在被检测出的输送负载较大时,通过将卷绕角θ变更为较大的值,从而增大介质99与输送辊25之间的摩擦力F。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中,卷绕角变更部40中的电机42等的驱动源以及动力传递机构43被配置在形成一部分支承部21的装置框架内。而且,只有为了调节卷绕角θ而用于变更介质99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的部件即翼板41以可转动的状态被配置在支承部21的下游端部附近。因此,虽然具备卷绕角变更部40,但是印刷装置11不易大型化。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印刷装置11具备卷绕角变更部40,所述卷绕角变更部40在印刷介质99的输送方向Y1上被设置于输送辊25的上游处,并且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调节。因此,易于兼顾在被输送辊25压溃前对印刷介质99的皱折进行抑制的效果、和通过输送辊25而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因此,能够抑制由皱折而引起的印刷不良以及由输送位置精度的降低而引起的印刷不良。

(2)印刷装置11具备放卷部15,所述放卷部15在与输送辊25相比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的位置处对将印刷介质99卷叠成卷筒状而得的卷筒101进行支承,并将印刷介质99从卷筒101上进行放卷。根据该结构,在由输送辊25输送通过放卷部15而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长条的印刷介质99的结构中,易于兼顾在被输送辊25压溃前对印刷介质99的皱折进行抑制的效果、和通过输送辊25而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3)印刷装置11具备支承部21,所述支承部21被设置在输送方向Y1上于与输送辊25相比靠上游处,并且对印刷介质99进行支承。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支承部21而对从放卷部15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中的到输送辊25之前的部分进行支承。由于印刷介质99被支承部21支承,因此不易产生皱折。

(4)卷绕角变更部40在支承部21的输送辊25侧的部分处具备翼板41,所述翼板41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1而变更角度。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翼板41的角度,从而可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要具有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1而变更角度的翼板41即可,因此印刷装置11不易大型化。

(5)具备作为对印刷介质99的种类进行判断的判断部的一个示例的介质种类判断部81。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印刷介质99的种类来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能够调节为与印刷介质99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卷绕角θ。因此,易于兼顾印刷介质99上的皱折的抑制效果、和通过输送辊25而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的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6)控制部70实施对放卷部15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根据该结构,通过对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皱折,并且易于确保输送位置精度。

(7)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通过卷筒重量推断部82而被推断出的卷筒101的重量来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卷筒101的重量来变更卷绕角θ,因此更易于兼顾皱折的抑制效果和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8)卷绕角变更部40根据通过卷筒直径推断部83而被推断出的卷筒101的直径来变更卷绕角θ。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卷筒101的直径来变更卷绕角θ,因此更易于兼顾皱折的抑制效果和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而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说明。图11所示的卷绕角变更部40在支承部21上的输送辊25侧的部分处具备作为成为出口部的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可变部件51,所述可变部件51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而构成。卷绕角变更部40为,构成支承部21的出口部分的可变部件51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而被构成的出口部可变机构50。出口部可变机构50具备作为成为出口部分的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升降式可变部件51、作为驱动源的电机52、和将电机52的驱动力传递至可变部件51的动力传递机构53。可变部件51在上部具有对介质99进行引导的引导面51A。动力传递机构53例如由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构成,所述齿条和小齿轮机构包括与被固定在电机52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55相啮合的小齿轮54、和与小齿轮54相啮合的齿条51B。齿条51B被形成在成为可变部件的与引导面51A相反一侧的部分的基部上。

当电机52被正转驱动时,可变部件51会上升。由此,引导面51A会上升,从而使得介质99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被变更。其结果为,被调节为较小的卷绕角θ。控制部70在采用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对电机52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较小的卷绕角θ。

另一方面,当电机52被反转向驱动时,可变部件51会下降。由此,引导面51A会下降,从而使得介质99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被变更。其结果为,被调节为较大的卷绕角θ。控制部70在采用不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对电机52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的相应的较大的卷绕角θ。

如此,即使通过在与输送辊25相比靠上游侧处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1的出口部分能够位移的输出部可变机构50,也能够根据易起皱程度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9)卷绕角变更部40在支承部21的输送辊25侧的部分处具备作为出口部的一个示例的可变部件51,所述可变部件51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而构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作为支承部21的输送部侧的部分(出口部)的可变部件51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支承部21中的可变部件51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印刷装置11不易大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而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说明。图12所示的卷绕角变更部40以能够变更支承部21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详细而言,卷绕角变更部40为,具备作为支承部21而发挥功能的作为辊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辊61,并且以支承辊61的整体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而构成的辊可变机构60。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21为辊,卷绕角变更部40以能够变更作为辊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辊61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

辊可变机构60具备支承辊61、作为驱动源的电机63、和将电机63的驱动力传递至支承辊61的动力传递机构64。支承辊61的外周面成为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引导面61A。此外,支承辊61通过被滑动式的支承部件62所支承,从而能够进行位置的变更。另外,支承辊61相对于支承部件62既可以以可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也可以以无法旋转的状态而被固定。

动力传递机构64例如由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构成,所述齿条和小齿轮机构包括与齿轮67进一步相啮合的小齿圈65、和与小齿圈65相啮合的齿条62A,其中,齿条67与被固定在电机63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66相啮合。齿条62A在支承部件62中被形成在与支承辊61相反一侧的基部上。

在采用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控制部70对电机63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较小的卷绕角θ。详细而言,通过使电机63正转驱动,从而使支承辊61上升。由此,引导面61A会上升,从而使得被引导面61A支承的介质99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被变更。其结果为,被调节为较小的卷绕角θ。

另一方面,在采用不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控制部70对电机63进行控制,从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较大的卷绕角θ。详细而言,通过使电机63被反转驱动,从而支承辊61会下降。由此,引导面61A会下降,从而使得被引导面61A支承的介质99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被变更。其结果为,被调节为较大的卷绕角θ。

如此,通过以支承辊61能够位移的方式而构成的辊可变机构60,也能够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适当的卷绕角θ,其中,所述支承辊61构成了在与输送辊25相比靠上游侧处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部21。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10)卷绕角变更部40以能够变更支承部21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支承部21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支承部21自身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在采用部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即可的基础上,易于避免印刷装置11的大型化。

(11)支承部21为作为辊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辊61。卷绕角变更部40以能够变更支承辊61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兼作为支承部21的辊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兼作为支承部21的支承辊61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在采用部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即可的基础上,易于避免印刷装置11的大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而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为对作为介质99从从动轮26受到的载荷的从动载荷N进行变更的结构。图13所示的印刷装置11具备对从动辊26进行支承的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被构成为,能够对在夹持位置NP处被输送辊25和从动辊26夹持的印刷介质99从从动辊26受到的载荷、即从动载荷N进行变更。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通过控制部70而被控制。详细而言,如图13所示,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具备保持部91和支承杆92,所述支承杆92经由支轴92A以可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保持部91上。在支承杆92的顶端部处,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从动辊26。在支承杆92的与支承从动辊26的顶端部相反一侧的基部、与经由支轴93A而以可摆动的方式被支承的调节杆93的顶端部之间,夹装有弹簧等弹性部件94。当调节杆93处于图13所示的姿势角时,弹性部件94处于以预定的长度而被压缩了的状态,根据弹性部件94的被压缩了的长度,而对从动辊26施加有向输送辊对24的外周面25A被按压的施力。在调节杆93中的位于与支承弹性部件94的顶端部相反一侧的基部上,设置有将该基部设为一部分的凸轮机构95。凸轮机构95具有将调节杆93的基部设为凸轮随动件的凸轮96。凸轮96例如由偏心凸轮而构成。凸轮96利用电机97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电机97通过控制部70而被控制。另外,凸轮96并不限定于偏心凸轮等的旋转式的凸轮,只要能够变更从动载荷N,则也可以为其他方式的构成凸轮机构的凸轮。

如上述数学式(1)所示,从动载荷N越大,则摩擦力F越变大。在图13所示的示例中,弹性部件94处于被最大限度压缩的状态。此时,介质99从从动辊26受到最大的从动载荷N(=Nmax)。当电机97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被驱动而使凸轮96进行旋转时,通过使调节杆93以支轴93A为中心而向图13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从而使弹性部件94伸长。其结果为,使从动辊26按压介质99的按压力提高。由此,印刷介质99从从动辊26受到的从动载荷N变小。另外,从动载荷N相当于介质99从外周面25A受到的阻力。

控制部70在采用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通过对电机97进行控制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较小的卷绕角θ,从而将从动载荷N调节得较小。通过较小的从动载荷N而会使摩擦力F变小。另一方面,控制部70在采用不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的情况下,通过对电机97进行控制而调节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较大的卷绕角θ,从而将从动载荷N调节得较大。通过较大的从动载荷N而会使摩擦力F变大。如此,即使在仅通过卷绕角变更部40而能够变更摩擦力F的范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卷绕角θ和从动载荷N组合在一起来进行控制,从而扩大能够调节摩擦力F的范围。由此,通过更适当地对摩擦力F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兼顾皱折的抑制效果和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12)印刷装置11具备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所述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被构成为,能够对被输送辊25和从动辊26所夹持的印刷介质99从动辊26受到的载荷、即从动载荷N进行变更。控制部70通过对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0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动载荷N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由于除了卷绕角θ之外还能够变更从动载荷,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之间的摩擦力进行调节。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皱折而引起的印刷不良和由输送位置偏移而引起的印刷不良。

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介质种类和卷筒重量等而对卷绕角θ进行了调节,但是根据印刷装置11中的部件的结构和所考虑的参数,调节的程度并不限定于所述内容。例如也可以在卷筒重量越大时则越使卷绕角θ被设定为较小的值。在由卷筒重量而引起的对于介质99的后张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将后张力调节为适当的值,也可以减小卷绕角θ。对于卷筒直径和输送负载也为相同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卷筒直径越大时则越使卷绕角θ被设定为较小的值。此外,例如也可以在输送负载越大时则越使卷绕角θ被设定为较小的值。通过使卷绕角θ变小,从而会减小后张力B和作为与输送负载相同朝向的力的摩擦力F。由此,使过度的后张力B和过度的输送负载接近适当的值。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根据介质种类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在印刷停止时和印刷执行时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的结构。此处的印刷执行是指印刷作业的执行,印刷停止是指印刷作业的停止。例如,在印刷介质99保持被输送辊对24夹持的状态而被放置到下一次印刷开始时为止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印刷介质99上产生卷痕。因此,为了抑制这种卷痕,也可以在正在印刷中和正在停止中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控制部70以与印刷执行时的卷绕角θ相比而使印刷停止时的卷绕角θ变小的方式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例如,在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40的情况下,通过在开始印刷前将翼板41配置在图4所示的引导位置上,从而被调节为印刷停止时的较小的卷绕角θ。当开始印刷时,控制部70通过将翼板41配置在图5所示的引导位置上,从而被调节为印刷执行时的较大的卷绕角θ。印刷执行时的卷绕角θ既可以不依赖于介质种类而为恒定值,也可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被变更为与介质种类相应的值。在印刷停止时,例如也可以调节为最小的卷绕角θ。另外,虽然停止印刷时也可以仅是接通电源时的印刷停止时,但是也可以包括电源断开时的印刷停止时。根据该结构,控制部70通过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使印刷停止时的卷绕角θ被调节为与印刷执行时的卷绕角θ相比而较小。因此,在印刷执行过程中能够调节为适当的卷绕角θ,并且在印刷停止时被变更为与执行印刷时的卷绕角θ相比而较小的卷绕角θ。因此,能够抑制在印刷停止时在与输送辊25接触的印刷介质99的部分上形成卷痕的情况。

·另外,控制部70也可以以更细致的定时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具体而言,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印刷作业的执行过程中,在正在实施印刷介质99的输送时增大卷绕角θ,而在未实施印刷介质99的输送时减小卷绕角θ。由此,能够对形成卷痕的情况进行抑制。

·如图14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作为单张纸的印刷介质99上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100。印刷装置100具备对印刷介质99进行载置的载置部103、对被载置在载置部103上的印刷介质99进行馈送的馈送辊104、和具有对被馈送来的印刷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面105A的上游支承部105。支承面105A例如也可以为平面。构成输送部14的输送辊对24位于与馈送辊104相比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处。输送辊对24具备输送辊25和从动辊26。印刷介质99中的馈送辊104与输送辊对24之间的部分被支承面105A支承。在输送方向Y1上与输送辊对24相比靠上游且与馈送辊104相比靠下游的位置处配置有卷绕角变更部40。卷绕角变更部40被构成为,能够对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变更。在与输送辊对24相比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处设置有在印刷位置上对印刷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台22、和将在印刷位置上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介质99排出的排出辊对106。通过卷绕角变更部40而实施卷绕角θ的调节时的印刷介质99优选为,在输送辊25和与其相比靠上游侧处的其他的辊这两个部位处被夹持。例如,也可以在馈送辊104和输送辊25之间的路径上配置有其他的输送辊(省略图示)。即使是这样的单张纸等印刷介质99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卷绕角θ的调节来兼顾皱折的抑制和输送位置精度的提高。由此,能够抑制由皱折或输送位置精度的降低而引起的印刷画质的降低。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作为实施使用了卷绕角变更部40的卷绕角θ的调节、和对馈送电机16进行控制从而对后张力B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后张力控制)(BTC控制))。BTC控制是指,通过馈送电机16的控制而将后张力B调节为适当的值的控制。控制部70实施对放卷部15进行控制从而对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根据印刷装置11的机型、印刷条件和介质种类的不同,在仅通过由卷绕角θ所实现的摩擦力F的调节存在限度的情况下,还通过使用了馈送电机16的BTC控制而被调节的后张力B来对摩擦力F进行调节。根据所述[数学式1],还对作为决定摩擦力F的参数之一的后张力B进行调节。由此,能够更适当地对摩擦力F进行调节。虽然对于控制部70而言增加了一个对于馈送电机16的控制,但是通过利用卷绕角变更部40来从卷绕角θ和后张力B的双方控制摩擦力F,从而能够使可调节摩擦力F的范围扩大,由此能够应对更多的介质种类。在此,后张力B根据介质种类而被调节。详细而言,对于易产生的皱折的介质种类,施加在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对24之间能够抑制皱折的程度的后张力B。另一方面,对于不易产生皱折的介质种类,施加在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对24之间不会产生导致输送位置精度的降低的滑动的程度的后张力B。根据该结构,通过对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从而能够在有效地抑制皱折的同时,易于确保输送位置精度。

·卷绕角变更部40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为利用其他原理来变更卷绕角θ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具备使输送辊25升降的升降功能。也可以设为,通过变更输送辊25相对于支承部21的位置来对印刷介质99从支承部21向外周面25A插入的方向进行变更的结构。

·作为卷绕角变更部的一个示例,也可以设置以如下方式而构成的辊可变机构,即,能够沿着外周面25A的圆周方向而对从动辊26与输送辊25的外周面25A抵接的位置进行变更。通过利用该辊可变机构来将从动辊26与外周面25A抵接的夹持位置在圆周方向上进行变更,从而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接触的卷绕角θ进行变更。

·虽然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40从作为与被印刷面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引导印刷介质99,但是也可以从作为被印刷面的表面引导印刷介质99。例如,也可以设为,翼板41、可变部件51、支承辊61中的一个与印刷介质99的表面接触,从而对印刷介质99进行引导。另外,在引导面与印刷介质99背面接触的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卷绕角变更部40中,通过利用支承部21的下侧的空间来配置包括电机及动力传递机构在内的驱动系统,从而能够极力避免印刷装置11的大型化。

·控制部70在印刷装置11为串行打印机情况下,也可以配合于对印刷介质99的印刷动作而将卷绕角θ调节为不同的值。例如,在印刷作业之中,也可以将对印刷介质99实施印刷时的卷绕角θ设置成大于不对印刷介质99实施印刷时的卷绕角θ。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对在印刷介质99的输送的停止中被实施的印刷时印刷介质99因外力等而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关系到印刷位置精度的提高。

·也可以在放卷部15与输送辊对24之间配置中间辊。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在从卷筒101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99的部分处形成松弛的松弛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70以在辊101与中间辊之间的印刷介质99的部分上形成松弛的方式来对馈送电机16进行控制。控制部70也可以实施对中间辊与输送辊对24间印刷介质99的部分施加后张力B的张紧控制。

·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介质种类来对卷绕角θ进行了变更,但是也可以设为,代替介质种类而根据介质种类以外的其他参数来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的结构。作为其他参数,可以列举出卷筒重量、卷筒直径、湿度和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也可以实施如下控制,即,对印刷介质99与输送辊25之间的摩擦力F进行测量或者推断,并且控制部70以使该摩擦力F接近每个介质种类的目标摩擦力的方式来对卷绕角θ进行调节。在摩擦力F的测量或者推断中,也可以使用输送负载检测部84所检测出的输送负载的信息。此外,用户也可以利用测量设备来对摩擦力F或者能够决定摩擦力F的信息的值进行测量。

·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通过控制部70基于用户利用操作部33、112的操作而输入的摩擦力F或者卷绕角θ之外的其他输入值来对卷绕角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被调节为与输入值相应的卷绕角θ的结构。

·控制部70也可以以使根据卷筒直径而使印刷介质99从卷筒101上被放卷时的放卷转矩成为固定的方式来对馈送电机16进行控制。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卷筒101的旋转开始延迟。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去除根据卷筒直径来变更卷绕角θ的控制。

·输送辊25并不限定于构成输送辊对24的驱动辊。输送辊25也可以为不具有成对的从动辊的单独的辊。例如,也可以为与沿着引导面而被引导的印刷介质99的引导面相反的面接触从而对印刷介质99施加输送力的输送辊25。

·输送部14并不限定于由一个输送辊对24而构成的结构,也可以为包括输送辊对24以及其他输送辊对或者输送辊的结构。其他输送辊对或者输送辊也可以为,将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介质99的部分向壳体12的外部进行输送的排出辊对。在其他输送辊对或者输送辊位于放卷部15与输送辊对24之间的输送路径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对卷绕角θ进行变更的对象的辊。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支承台22也可以为不具备抽吸机构30的结构。即,支承台22也可以为利用不具有抽吸孔的支承面22A来对印刷介质99进行支承的结构。

·印刷装置11并不限定于串行打印机,也可以为行式打印机或者页打印机。在印刷装置11为行式打印机的情况下,印刷部27不具备滑架29,而具有能够同时印刷与印刷介质99的最大宽度相比而较长的范围的印刷头。印刷头对通过输送部14而以预定速度被输送的印刷介质99实施印刷。在此情况下,印刷头也可以为喷出油墨等液体的喷出头(喷出部)。

·印刷装置11并不限定于喷墨打印机,也可以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片式打印机。此外,印刷装置11也可以为点击打式打印机或者热转印式打印机。

·印刷装置11既可以为喷墨式的印染装置,也可以为其他印刷方式的印染装置。

·印刷装置11也可以具备图像读取部(扫描仪)。印刷装置11在具备图像读取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为复合机。

以下,对从所述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中被导出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一种印刷装置具备:输送辊,其向印刷介质施加输送力从而对所述印刷介质进行输送;印刷部,其在被输送的所述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卷绕角变更部,其在所述印刷介质的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输送辊的上游处,并且对所述印刷介质与所述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变更。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调节。因此,易于兼顾抑制在被输送辊压溃之前从印刷介质翘起或者皱折的效果、和确保通过输送辊而被输送的印刷介质的输送位置精度。

(B)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放卷部,所述放卷部对在与所述输送辊相比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的位置处将所述印刷介质卷叠成卷筒状的卷筒进行支承,并且将所述印刷介质从所述卷筒上进行放卷。

根据该结构,在输送辊输送通过放卷部而从卷筒上被放卷出的长条的印刷介质的结构中,易于兼顾在被输送辊压溃之前对印刷介质的翘起或者皱折进行抑制的效果、和由输送辊输送的印刷介质的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C)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与所述输送辊相比靠上游处,并且对所述印刷介质进行支承。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支承部来对从放卷部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中的到输送辊之前的部分进行支承。由于印刷介质被支承部支承,因此不易产生皱折。

(D)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卷绕角变更部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输送辊侧的部分处具备翼板,所述翼板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变更角度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翼板的角度,从而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具备能够相对于支承部而变更角度的翼板即可,因此印刷装置不易大型化.

(E)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卷绕角变更部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输送辊侧的部分处具备出口部,所述出口部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作为支承部的输送部侧的部分的出口部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支承部中的出口部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印刷装置不易大型化。

(F)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卷绕角变更部以能够变更所述支承部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支承部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支承部自身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在采用部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即可的基础上,印刷装置11不易大型化。

(G)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所述支承部为辊,所述卷绕角变更部以能够变更所述辊的位置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兼作为支承部的辊的位置,从而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的外周面接触的卷绕角进行调节。因此,由于只需将兼作为支承部的辊设置成能够进行位置变更即可,因此在采用部件数量较少的简单的结构即可的基础上,印刷装置不易大型化。

(H)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也可以设为,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以使印刷停止时的所述卷绕角与印刷执行时的所述卷绕角相比而减小的方式来对所述卷绕角变更部进行控制。

根据该结构,通过控制部对卷绕角变更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印刷停止时的卷绕角被调节为与印刷执行时的卷绕角相比而较小。因此,在印刷执行的过程中能够调节为适当的卷绕角,且在印刷停止时会被变更为与印刷执行时的卷绕角相比而较小的卷绕角。因此,能够对在印刷停止时与输送辊接触的印刷介质的部分形成卷痕的情况进行抑制。

(I)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具备:从动辊,其相对于所述输送辊而进行从动;从动载荷可变机构,其被构成为能够对从动载荷进行变更,所述从动载荷为被所述输送辊和所述从动辊所夹持的所述印刷介质从所述从动辊受到的载荷;控制部,其通过对所述从动载荷可变机构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从动载荷进行变更。

根据该结构,由于除了卷绕角之外也能够变更从动载荷,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对印刷介质与输送辊之间的摩擦力进行调节。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皱折而引起的印刷不良和由输送位置偏移而引起的印刷不良。

(J)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判断部,所述判断部对所述印刷介质的种类进行判断,所述卷绕角变更部根据所述印刷介质的种类来对所述卷绕角进行变更。

根据该结构,能够调节为与印刷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适当的卷绕角。因此,易于兼顾印刷介质上的皱折的抑制效果、和通过输送辊而被输送的印刷介质的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K)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实施对所述放卷部进行控制从而对从所述卷筒上被放卷出的所述印刷介质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从卷筒上被放卷出的印刷介质的张紧力进行调节的张紧控制,从而能够在有效地抑制皱折的同时,易于确保输送位置精度。

(L)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卷筒重量推断部,所述卷筒重量推断部对所述卷筒的重量进行推断,所述卷绕角变更部根据所述卷筒的重量来对所述卷绕角进行变更。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卷筒的重量来对卷绕角进行变更,因此更易于兼顾皱折的抑制效果和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M)上述印刷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卷筒直径推断部,所述卷筒直径推断部对所述卷筒的直径进行推断,所述卷绕角变更部根据所述卷筒的直径来对所述卷绕角进行变更。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卷筒的直径来变更卷绕角,因此更易于兼顾皱折的抑制效果和输送位置精度的确保。

符号说明

11…印刷装置;12…壳体;13…基座;14…输送部;15…放卷部;17…收卷部;18…收卷电机;19…移动台;19A…小脚轮;20…张紧杆;21…作为支承部的一个示例的上游支承部;21A…支承面;22…支承台;22A…支承面;23…下游支承部;24…输送辊对;25…输送辊;25A…外周面;26…从动辊;27…印刷部;28…喷出部;28A…喷嘴面;28N…喷嘴;29…滑架;30…抽吸机构;31…操作面板;32…显示部;33…操作部;35…湿度检测部;36…湿度传感器;37…温度传感器;40…卷绕角变更部;41…翼板;42…电机(驱动源);43…动力传递机构;44…驱动齿轮;45…齿轮;46…输出齿轮;47…输入齿轮;50…出口部可变机构;51…作为出口部的一个示例的可变部件;51A…引导面;51B…齿条部;52…电机(驱动源);53…动力传递机构;54…齿轮;55…驱动齿轮;60…辊可变机构;61…作为辊的一个示例的支承辊;61A…引导面;62…支承部件;62A…齿条;63…电机(驱动源);64…齿条和小齿轮机构;65…小齿轮;66…驱动齿轮;70…控制部;71…通信部;72…输送电机;73…滑架电机;74…第一旋转编码器;75…第二旋转编码器;80…存储部;81…介质种类判断部;82…卷筒重量推断部;83…卷筒直径推断部;84…输送负载检测部;90…从动载荷可变机构;91…保持部;92…保持杆;92A…支轴;93…调节杆;93A…支轴;94…弹簧;95…凸轮机构;96…凸轮;97…电机(驱动源);99…印刷介质;100…印刷装置;101…卷筒(放卷部侧);102…卷筒(收卷部侧);103…载置部;104…馈送辊;105…上游支承部;105A…支承面;106…排出辊对;110…主机装置;111…显示部;112…操作部;PJ…印刷作业;RD…参照数据;θ…卷绕角;θ1…第一卷绕角;θ2…第二卷绕角;N…从动载荷;B…后张力;F…摩擦力;X…宽度方向(扫描方向);Y…输送方向;Y1…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技术分类

061201163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