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导管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6:37


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导管。

背景技术

人体一些器官的血管迂曲且不易到达,如脑部血管和肾脏血管。因此,在临床中进行血管内的介入手术时,一般需要使用导管在血管内建立通路,以向病变部位输送手术器械或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一般期望导管具有较为柔软的远端,以便导管通过迂曲的血管,同时又期望导管具有足够强度的近端,以对导管提供支撑,以使得导管具有良好的轴向力传导能力和足够的径向支撑力。

导管一般包括沿径向从内向外依次嵌套的内层、中间加强层以及外层。中间加强层通常采用金属加强层,以便为导管提供径向的支撑和轴向的增强。具体地,中间加强层可以是金属丝螺旋绕制层和金属丝编织网中的任一者或者是二者的组合。

单一的金属丝螺旋绕制层或金属丝编织网往往不能很好的满足所期望的导管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以及轴向力传导性能;若以金属丝螺旋绕制层作为中间加强层的远端部分,金属丝编织网作为中间加强层的近端部分,如此构成的二者的结合结构可以一定程度满足所期望的导管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以及轴向力传导性能,但是,如此构成的二者的结合结构加工的工序较为繁复。综上所述,目前的导管,难以同时满足所期望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轴向力传导性能以及加工简便的特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导管难以同时满足所期望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轴向力传导性能以及加工简便的特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导管,能够同时满足所期望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轴向力传导性能以及加工简便的特性。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管,包括:沿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内层、中间加强层以及外层;所述中间加强层包括:

远端加强层,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和

近端加强层,设置于所述远端加强层的近端,所述近端加强层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且所述近端加强层的金属丝的层数大于所述远端加强层的金属丝的层数;其中,每层所述金属丝分别沿所述导管的轴向螺旋绕制于所述内层;所述近端加强层和/或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层叠设置的所述金属丝中,一部分层的所述金属丝的螺旋旋向与另一部分层的所述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一层所述金属丝与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一层所述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

上述的导管,由于近端加强层的金属丝的层数大于远端加强层的金属丝的层数,从而近端加强层能够使得导管的近端的整体硬度较大,远端加强层能够使得导管的远端的整体硬度较小,即满足导管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由于远端加强层和近端加强层中的每层金属丝分别沿导管的轴向螺旋绕制于内层,因此,远端加强层和近端加强层中的金属丝能够使得导管具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由于近端加强层和/或远端加强层中的沿导管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金属丝中,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与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从而,当导管受到来自自身轴向的力时,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传力方向与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传力方向沿导管的径向相反,进而能够使得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和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在传力时沿导管的径向相互抵抗,以使得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与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合力尽可能地沿导管的轴向,即满足导管的轴向力传导性能。由于远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因此,在将导管的中间加强层的金属丝绕制于内层时,远端加强层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可以连续不间断地绕制于导管的内层,无需通过额外的其他手段连接,从而使得导管的中间加强层加工简便。综上所述,上述的导管能够同时满足所期望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轴向力传导性能以及加工简便的特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加强层的所述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中,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的其中一层金属丝的近端与另一层金属丝的近端连接;或者,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的其中一层金属丝的远端与另一层金属丝的远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一层所述金属丝与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所述至少一层金属丝和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所述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绕制于另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径向的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轴向的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径向的外侧,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轴向的另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径向的内侧。

在一实施例中,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轴向的另一部分还位于其他任意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径向的内侧;其中,所述其他任意层金属丝为,不同于所述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的其他任意一层金属丝或者其他任意多层金属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轴向依次交替地绕制于另一层金属丝沿所述导管径向的外侧和内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沿所述导管的径向包括一层所述金属丝。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所述金属丝与所述近端加强层中沿所述导管径向的最内侧的所述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

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一层所述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或者,

所述远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分别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所述远端加强层中不同层的所述金属丝的疏密度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

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一层所述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或者,

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两层所述金属丝分别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所述近端加强层中不同层的所述金属丝的疏密度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所述远端加强层和/或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每一层所述金属丝的横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正方向、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中的任一种;不同层的所述金属丝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和/或所述近端加强层中的每一层所述金属丝的疏密度的值范围为1/100~10/1,其中,所述疏密度的值为所述金属丝的的螺旋节距与所述金属丝的直径或宽度之比。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至少一层所述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直径由大变小;和/或,

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至少一层所述金属丝沿所述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宽度由大变小。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所述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同一层所述金属丝的最小直径与最大直径之比的范围为1:100~1:1;和/或,同一层所述金属丝的最小宽度与最大宽度之比的范围为1:100~1:1。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导管的轴向,所述近端加强层的长度范围5cm~200cm。

在一实施例中,沿所述导管的轴向,所述近端加强层的远端到所述导管的最远端的距离范围为1cm~180c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远端加强层的部分表面上附着有显影金属层,且所述显影金属层位于所述远端加强层的远端。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导管的内层与中间加强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第二实施例的导管的内层与中间加强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第三实施例的导管的内层与中间加强层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内层110;

中间加强层120;远端加强层121;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1b;第三疏密段121c;第四疏密段121d;第五疏密段121e;近端加强层122;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三层金属丝12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所述“远端”表示远离医护人员操作的一端,所述“近端”表示靠近医护人员操作的一端。

请参考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管。导管包括:沿径向由内向外依次套设的内层110、中间加强层120以及外层(未示出)。

内层110和外层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中间加强层120包括: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近端加强层122设置于远端加强层121的近端,即近端加强层122与远端加强层121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依次排布。

远端加强层121沿导管的径向包括至少一层金属丝。近端加强层122沿导管的径向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每层金属丝分别沿导管的轴向螺旋绕制于内层110。具体地,远端加强层和/或近端加强层中的任一层金属丝所采用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是:不锈钢、镍及其合金、钛及其合金、镍钛合金、钨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远端加强层和/或近端加强层中的任一层金属丝的直径或宽度的范围优选为0.0005英寸~0.5英寸。近端加强层122的金属丝的层数大于远端加强层121的金属丝的层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沿导管的径向包括一层金属丝。近端加强层122沿导管的径向包括层叠设置的三层金属丝。

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沿导管的径向可包括两层以上的层叠设置的金属丝。近端加强层沿导管的径向可包括两层、四层等其他数量层的金属丝。

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沿导管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金属丝中,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与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122中的三层金属丝可分为沿导管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三层金属丝1223。其中,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的螺旋旋向相同,且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的螺旋旋向分别与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螺旋旋向相反。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同,且第一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分别与第三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远端加强层中包括两层以上的金属丝时,远端加强层中的沿导管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金属丝也可以是,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与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

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则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的近端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的远端为连续的。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沿导管的径向包括一层金属丝,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即近端加强层122沿导管径向的最内侧的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则远端加强层121的该一层金属丝的近端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远端为连续的。因此,在将远端加强层121的该一层金属丝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分别绕制于导管的内层110时,可以是在绕制完远端加强层121的该一层金属丝之后,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或者,也可以在绕制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之后,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远端加强层121的该一层金属丝,无需通过额外的其他手段和加工工序连接远端加强层121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从而使得导管的中间加强层120加工简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三层金属丝(即近端加强层沿导管径向的最外侧的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则也可以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三层金属丝,无需通过额外的其他手段和加工工序连接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三层金属丝。或者,还可以是: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二层金属丝(即近端加强层沿导管径向的最内侧金属丝和最外侧金属丝之间的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则也可以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二层金属丝,无需通过额外的其他手段和加工工序连接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二层金属丝。

上述的导管,由于近端加强层122的金属丝的层数大于远端加强层121的金属丝的层数,从而近端加强层122能够使得导管的近端的整体硬度较大,远端加强层121能够使得导管的远端的整体硬度较小,即满足导管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由于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每层金属丝分别沿导管的轴向螺旋绕制于内层110,因此,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金属丝能够使得导管具有足够的径向支撑力。由于近端加强层122和/或远端加强层121中的沿导管的径向层叠设置的金属丝中,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与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从而,当导管受到来自自身轴向的力时,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传力方向与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传力方向沿导管的径向相反,进而能够使得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和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在传力时沿导管的径向相互抵抗,以使得该一部分层的金属丝与该另一部分层的金属丝的合力尽可能地沿导管的轴向,即满足导管的轴向力传导性能。由于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至少一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因此,在将导管的中间加强层120的金属丝绕制于内层110时,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该至少一层金属丝可以连续不间断地绕制于导管的内层110,无需通过额外的其他手段连接,从而使得导管的中间加强层120加工简便。综上所述,上述的导管能够同时满足所期望的远端软近端硬的特性、径向支撑性能、轴向力传导性能以及加工简便的特性。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122的所述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中,至少两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金属丝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的其中一层金属丝的近端与另一层金属丝的近端连接;或者,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的其中一层金属丝的远端与另一层金属丝的远端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以及第三层金属丝1223全部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由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三层金属丝1223沿导管的径向从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则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是依次绕制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三层金属丝1223。也就是说,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第二层金属丝1222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其中,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近端与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近端连接,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远端与第三层金属丝1223的远端连接,从而,在近端加强层122中沿导管径向层叠设置的各层金属丝分别绕制于导管的内层110时,可以先从导管远端向近端绕制第一层金属丝1221,接着,从导管近端向远端绕制第二层金属丝1222,再从导管远端向近端绕制第三层金属丝1223,即可以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近端加强层122的该各层金属丝,使得导管的中间加强层120加工简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而第三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为非一体成型的两根金属丝通过额外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或者,还可以是第三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而第一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为非一体成型的两根金属丝通过额外的连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中的所述至少一层金属丝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所述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全部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从而,在将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各层金属丝分别绕制于内层110时,则可以连续不间断地依次绕制远端加强层121中的所述至少一层金属丝、近端加强层中的所述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金属丝。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该一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又由于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以及第三层金属丝1223全部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从而,在将远端加强层121和近端加强层122中的各层金属丝分别绕制于内层110时,则可以连续不间断地依次绕制远端加强层121中的该一层金属丝、近端加强层122中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第二层金属丝1222以及第三层金属丝1223。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远端加强层沿导管径向包括层叠设置的两层金属丝。远端加强层的该两层金属丝与近端加强层的第一层金属丝、第二层金属丝以及第三层金属丝全部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其中,远端加强层的该两层金属丝中,沿导管径向位于较内侧的一层金属丝的远端与位于较外侧的另一层金属丝的远端连接。而且,远端加强层中的该位于较外侧的另一层金属丝的近端与近端加强层中的第二层金属丝的远端连接。因此,在将远端加强层和近端加强层中的各层金属丝分别绕制于内层时,则可以连续不间断地依次绕制近端加强层的第一层金属丝、远端加强层的该两层金属丝中沿导管径向位于较内侧的金属丝、位于较外侧的金属丝、第二层金属丝以及第三层金属丝。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122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金属丝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具体地,如前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第二层金属丝1222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则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螺旋旋向相反,第二层金属丝1222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螺旋旋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绕制走向是相反的,其中一层金属丝(例如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绕制走向为沿导管的轴向由远端向近端绕制,另一层金属丝(例如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绕制走向为沿导管的轴向由近端向远端绕制。因此,在绕制完成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时,并且即将开始绕制该另一层金属丝时,则需要沿导管的轴向更换绕制的走向。

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由于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因此,在绕制完成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时并且即将开始绕制该另一层金属丝时,不但需要沿导管的轴向更换绕制的走向,而且需要更换绕制金属丝时的螺旋旋向(沿走向方向看的旋向),从而可以使得该其中一层金属丝的绕制末端与该另一层金属丝的绕制起始端紧紧缠绕,不会轻易松脱,进而有利于中间加强层的结构稳定可靠。而且,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的螺旋旋向相反,还可以使得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导管的轴向力的传导能力。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122中的一体成型的该至少两层金属丝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绕制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

具体地,如前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第二层金属丝1222和第三层金属丝1223为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其中,沿导管径向,第二层金属丝1222绕制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第三层金属丝1223绕制于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外侧。由于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因此,在绕制该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时,可以先绕制较内侧的该另一层金属丝(例如第一层金属丝1221),然后再连续不间断地绕制较外侧的该其中一层金属丝(例如第二层金属丝1222),从而方便绕制。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远端加强层121中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包括三个疏密度相互不同的疏密段,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该三个疏密段分别为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依次从密集变得稀疏,从而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沿导管轴向的长度分别为30cm、30cm、30cm。第一层金属丝1221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60cm。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远端加强层包括两层以上的金属丝,则也可以是:远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两层金属丝分别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不同层的金属丝的疏密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中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该一层金属丝可以是近端加强层中的任一层金属丝,则也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或者也可以是,近端加强层中的至少两层金属丝分别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由密变疏,则也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近端加强层中不同层的金属丝的疏密度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每一层金属丝的横截面形状分别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正方向、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中的任一种。不同层的金属丝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例如都是圆形横截面。或者,不同层的金属丝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第三层金属丝1223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近端加强层121中的一层金属丝的横截面为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和/或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每一层金属丝的疏密度的值范围为1/100~10/1。疏密度的值即可以用于衡量金属丝绕制于内层时沿导管轴向的疏密程度。对于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金属丝来说,则疏密度的值为金属丝的螺旋节距与金属丝的直径之比。对于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的金属丝来说,则疏密度的值为金属丝的螺旋节距与金属丝的宽度之比。

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不同层的金属丝的疏密度相同或者不同。对于同一层金属丝,其疏密度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沿导管近端向远端从密集变得稀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的疏密度的值依次为1:1、3:1、7:1。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疏密度的值为1:2,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疏密度的值为2:1,第三层金属丝1223的疏密度的值为10:1。

请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至少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宽度由大变小。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宽度由大变小。具体地,由图1可见,第一疏密段121a的金属丝的宽度大于第二疏密段121b的金属丝的宽度,且第二疏密段121b的金属丝的宽度等于第三疏密段121c的金属丝的宽度,从而第一疏密段121a的金属丝的宽度分别大于第二疏密段121b的金属丝的宽度和第三疏密段121c的金属丝的宽度,进而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

可以理解的,若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的横截面为圆形,则可以是,远端加强层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直径由大变小。

在其他实施例中,除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以外,也可以是:远端加强层的其他层的金属丝或者近端加强层的任意层的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宽度或直径由大变小。

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同一层金属丝的最小直径与最大直径之比的范围为1:100~1:1。

在一实施例中,沿导管的轴向,近端加强层122的长度范围5cm~200cm。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层金属丝1222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70cm,则近端加强层122的长度为70cm。

在一实施例中,沿导管的轴向,近端加强层122的远端到导管的最远端的距离范围为1cm~180cm。在本实施例中,近端加强层122的远端到导管的最远端的距离为80cm。

请参考图2,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管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的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中间加强层120的近端加强层122包括两层金属丝,该两根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该两层金属丝分别为相邻地绕制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近端与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近端连接。近端加强层122的相邻地绕制的该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另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内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是,沿导管径向,第二层金属丝1222沿导管的轴向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内侧。由此可见,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层金属丝1222是沿导管的径向内外穿插地与第一层金属丝1221层叠的,并非是全部层叠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的,从而可以使得第二层金属丝1222与第一层金属丝1221结合地更为紧密,在导管受到沿轴向的外力作用时,第二层金属丝1222与第一层金属丝1221不易松开,进而使得导管能够具有更好地轴向力传导性能。

具体地,在绕制近端加强层122的相邻地绕制的该两层金属丝时,可以先沿导管的远端向近端绕制第一层金属丝1221,然后连续不间断的沿导管的近端向远端绕制第二层金属丝1222。其中,在沿导管的近端向远端绕制第二层金属丝1222时,可以先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一部分绕制在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然后再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另一部分穿插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内侧。

请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近端加强层122中相邻地绕制的该两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依次交替地绕制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和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在沿导管的近端向远端绕制第二层金属丝1222时,可以先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第一部分绕制在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再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第二部分穿插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内侧,接着再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第三部分绕制在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外侧,接着又将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第四部分穿插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内侧,以此类推,直至完全绕制完成第二层金属丝1222,则第二层金属丝1222依次交替地绕制于第一层金属丝1221沿导管径向的外侧和内侧,如此可以使得第二层金属丝1222与第一层金属丝1221结合地更为紧密,在导管受到沿轴向的外力作用时,第二层金属丝1222与第一层金属丝1221不易松开,进而使得导管能够具有更好地轴向力传导性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加强层的近端加强层包括三层、四层等更多层金属丝时,也可以是:其他的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例如第三层金属丝和第四层金属丝,或者,第三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该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另一部分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内侧。进一步地,也可以是其他的相邻地绕制的两层金属丝(例如第三层金属丝和第四层金属丝,或者,第三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中,其中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依次交替地位于另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和内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加强层的近端加强层包括三层金属丝时,也可以是:第三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外侧,第三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内侧。其中,第三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轴向的该另一部分还可以位于第一层金属丝沿导管径向的内侧,也就是说,在绕制第三层金属丝时,第三层金属丝穿插于第二层金属丝的内侧的同时可以穿插至第一层金属丝的内侧,从而可以使得第三层金属丝与第一层金属丝和第二层金属丝结合的更为紧密,不易松开,进而使得导管能够具有更好地轴向力传导性能。同理,若中间加强层的近端加强层包括四层金属丝时,则还可以是:第四层金属丝穿插于第三层金属丝的内侧的同时可以穿插至第二层金属丝,进一步地,第四层金属丝还可以同时穿插于第一层金属丝的内侧。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的金属丝的疏密度的值为3:1。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疏密度的值为1:1,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疏密度的值为5:1。远端加强层121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20cm,近端加强层122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50cm,第二层金属丝1222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70cm。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远端距离导管最远端的距离为20cm。

请参考图3,第三实施例中的导管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中,第三实施例中的导管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管的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例中,中间加强层120的近端加强层122包括两层金属丝,该两根金属丝为一体成型的同一根金属丝。按照绕制金属丝时的先后顺序分层,该两层金属丝分别为相邻地绕制的第一层金属丝1221和第二层金属丝1222,第一层金属丝1221的近端与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近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的一层金属丝包括五个疏密程度不同的疏密段,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该五个疏密段分别为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第四疏密段122d、第五疏密段122e。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第四疏密段122d依次从密集变得稀疏,从而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第四疏密段122d、第五疏密段122e的疏密度的值依次为1:2、1:1、3:1、5:1、1:10。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2b、第三疏密段122c、第四疏密段122d、第五疏密段122e沿导管轴向的长度分别为3cm、10cm、30cm、20cm、40cm。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疏密度的值为1:1,沿导管轴向的长度为20cm。第二层金属丝1222的远端到导管最远端的距离为83cm,即近端加强层122的远端到导管最远端的距离为83cm。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层金属丝的横截面分别为圆形。远端加强层121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直径由大变小。具体地,由图3可见,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1b以及第三疏密段121c的金属丝的直径相同,且分别大于第四疏密段121d的金属丝的直径,第四疏密段121d的金属丝的直径又大于第五疏密段122e的金属丝的直径,从而有利于满足导管近端硬远端软的特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疏密段122e的金属丝的直径为0.0005英寸,第四疏密段121d的金属丝的直径为0.001英寸。第一疏密段121a、第二疏密段121b以及第三疏密段121c的金属丝的直径均为0.003英寸。近端加强层122中的每层金属丝的直径均为0.003英寸。

可以理解的,若远端加强层的该一层金属丝的横截面为圆形以外的其他形状,则可以是,远端加强层的一层金属丝沿导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的宽度由大变小。

在一实施例中,远端加强层121的金属丝的部分表面上附着有显影金属层,且显影金属层位于远端加强层121的远端,从而显影金属层可以用于导管的显影,以便对导管在人体血管内定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疏密段122e的金属丝的表面上附着有显影金属层。显影金属层的材质是显影金属,可以但不限于是铂及其合金、钯及其合金、银及其合金、金及其合金、钽及其合金、钨及其合金。显影金属层可以是通过电镀、溅射、沉积等方式附着于远端加强层121的金属丝的部分表面。显影金属层的厚度可以但不限于是3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疏密段122e的疏密度的值较大,而且第五疏密段122e的金属丝的表面上附着有显影金属层,从而有利于导管的显影效果良好,实现导管的清晰定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制造装置、及球囊导管制造方法、导管连接装置、导管连接方法、及进行了连接的导管
  • 球囊导管、球囊导管制造装置、及球囊导管制造方法、导管连接装置、导管连接方法、及进行了连接的导管
技术分类

0612011621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