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无人机起降平台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无人机起降平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

背景技术

近年来,遥控无人机走进人们的视野,例如:多旋翼无人机,凭借其小巧灵活的特性广泛应用在摄影采拍、取证、远程探查乃至军事领域。

在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飞行和图像采集过程中,无人机尤其是小型的起降条件很重要,草丛,山沟里的砂石路,坑洼的水泽地等等环境中存在诸多影响无人机安全起降的因素,例如在户外普通乡间土路或野草草丛中上起飞降落,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起降过程中经常把周围的尘土和杂质吹起来,造成无人机的云台和镜头等高精密电子部件被污染,而长期被污染会导致部件功能丧失和损坏。继而,设计者设计了简易的起降平台。

但是,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仅为单层布材,其仅适用于平整地面的起降,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特殊环境下还需要手动举起,极易误伤操作者。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以解决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仅为单层布材,仅适用于平整地面的起降,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还容易误伤操作者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其包括:

层叠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平台架和第二平台架,所述第一平台架背离所述第二平台架的一侧可拆卸设有第一支撑布,以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布上设有若干气孔;所述第二平台架朝向所述第一平台架的一侧可拆卸设有第二支撑布,以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支撑布沿第一方向的正投影至少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支撑布;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层叠的方向;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台架背离所述第一平台架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无人机起降平台的支撑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还包括定位灯;

所述定位灯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布背离所述第二支撑布的一侧,所述定位灯为镭射灯。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还包括第一航向灯和第二航向灯;

所述第一平台架具有导向线,所述导向线的两端分别对应无人机的头部和尾部,所述导向线将所述第一平面分为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航向灯和所述第二航向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上背离所述第二平台架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航向灯和所述第二航向灯不同。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平台、至少三伸缩支腿以及电源盒;

所述支撑平台的第一侧用于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或所述第二平台架;

至少三所述伸缩支腿于所述支撑平台的第二侧转动接于所述支撑平台,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平台的中心收纳或展开;

所述电源盒设置于所述支撑平台或所述伸缩支腿上,所述电源盒与所述定位灯电连接。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布为防雨布。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中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均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

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绕所述第一方向均匀地间隔分布,用于承托所述第一支撑布或所述第二支撑布以形成所述第一平面或所述第二平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还包括主轴;

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沿所述主轴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均为伸缩伞结构;

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具有收缩和展开状态,如果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分别撑起所述第一支撑布和所述第二支撑布形成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如果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处于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平台架和所述第二平台架向所述主轴合拢。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中所述主轴包括内轴和套接于所述内轴的外轴筒;

所述外轴筒包括沿所述内轴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轴筒、第二轴筒以及第三轴筒,所述第二轴筒固定套接于所述内轴,所述第一轴筒和所述第三轴筒沿所述内轴的轴向滑动套接于所述内轴,且所述第一轴筒和所述第三轴筒相连接;

所述第一平台架包括若干第三支撑杆和若干第四支撑杆;若干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一端绕所述内轴的轴向均匀且间隔的转动连接于所述内轴的顶端,若干所述第四支撑杆与所述若干第三支撑杆一一对应,所述第四支撑杆的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一轴筒的顶端,另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杆,用于随所述第一轴筒沿所述内轴的滑动撑起或收缩所述第三支撑杆;

所述第二平台架包括若干第五支撑杆和若干第六支撑杆;若干所述第五支撑杆的第一端绕所述内轴的轴向均匀且间隔的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轴筒的顶端,若干所述第六支撑杆与所述若干第五支撑杆一一对应,所述第六支撑杆的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三轴筒的顶端,另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五支撑杆,用于随所述第三轴筒沿所述内轴的滑动撑起或收缩所述第五支撑杆。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还包括第一稳定线束;

若干所述第一稳定线束绕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稳定线束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布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支撑布的边缘。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前述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还包括第二稳定线束;

若干所述第二稳定线束绕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稳定线束的第一端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布的边缘,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利用第一平台架和第二平台架配合第一支撑布和第二支撑布形成两层叠且间隔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上还设有气孔,进而在对无人机进行承托时,无人机起飞降落过程向下的气流能够通过气孔和两平面间的间隙向侧面排出,不会直接吹向无人机下方的地面造成扬尘,避免了尘土或砂石对无人机云台和镜头的污染损坏;支撑组件的设置还能够配合进行稳定的支撑,确保无人机的独立起飞和降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仅为单层布材,仅适用于平整地面的起降,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还容易误伤操作者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中第一平台架和第二平台架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中第一支撑布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第一平台架1、第三支撑杆11、第四支撑杆12、凹槽13、限位件14、第一稳定线束15、第二稳定线束16、第二平台架2、第五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2、支撑组件3、支撑平台31、伸缩支腿32、第一支撑布4、气孔41、第二支撑布5、主轴6、内轴61、第一轴筒62、第二轴筒63、第三轴筒64、定位灯7、第一航向灯8、第二航向灯9、电源盒10、第一方向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目前多旋翼小型无人机配合单层布材质的圆形起降平台进行工作,该平台只适宜地面平整且不影响起降安全的地方,然而不管是野外采拍还是户外专业的工作都会经常出入在户外的草丛,山沟里的砂石路,坑洼的水泽地等等,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存在诸多影响无人机安全起降的因素;在户外普通乡间土路或草丛等环境下起飞降落,高速旋转的螺旋桨起降过程中经常把周围的尘土和树叶等杂质吹起来,造成无人机的云台和镜头等高精密电子部件被污染,而长期被污染会导致部件功能丧失和损坏,缩短无人机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一种可拆卸的双层结构,上层为可以透过气流的第一支撑布4,下层采用防尘防雨的第二支撑布5,这样既有防尘防潮和隔离低矮灌木及杂草的功能,又能够在起飞时进行整流,实现便携且能够迅速搭建无人机起降平台,有效解决了无人机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还容易误伤操作者的问题。

实施例1

参考附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其包括支撑组件3、层叠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所述第一平台架1背离所述第二平台架2的一侧可拆卸设有第一支撑布4,以形成第一平面,所述第一支撑布4上设有若干气孔41;所述第二平台架2朝向所述第一平台架1的一侧可拆卸设有第二支撑布5,以形成第二平面;所述第二支撑布5沿第一方向a的正投影至少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支撑布4;所述第一方向a为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层叠的方向;所述支撑组件3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台架2背离所述第一平台架1的一侧,用于支撑所述无人机起降平台的支撑面。

具体的,为了解决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仅为单层布材,仅适用于平整地面的起降,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还容易误伤操作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人机起降平台,设置上下层叠的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为了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提供支撑平面,使得第一支撑布4能够对无人机进行稳定支撑的前提下还能够通过气孔41将气流向下传递并经过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之间的间隙外排,防止产生地效,同时也避免了向下的气流引起尘土和杂质升起对无人机镜头、云台造成损坏,实现有效整流。同时,支撑组件3的设置能够为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提供支撑且能够向上抬升一定距离,避免低矮灌木等对第一平面的影响,保证无人机的独立起降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主要针对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当然,对相关结构和材质进行适应性选择后同样可以运用在中大型无人机上;本实施例下述第一方向a为实际中垂直地面的竖直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为刚性结构,可以但不限于是框架式结构、板状结构、桌体式结构等等,只要能够为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提供支撑面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可以为固定不动的也可以为可伸缩的形式。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可以通过主轴6进行间隔的设置实现二者的同轴,进而保证支撑的稳定性,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间的距离不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形成的支撑面的形状在此不限,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多边形,相应地,支撑布则对应适配即可,支撑布可以通过粘接、绑带连接等方式与平台架进行适配安装。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的尺寸与无人机螺旋桨的尺寸相适配,要大于等于螺旋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圆的面积,例如:直径60cm。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均为柔性材质,被撑起后既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支撑,收纳时可折叠还能够有效降低整体起降平台的重量。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布4上设有若干气孔41,使得无人机起降时螺旋桨产生的向下的气流能够由气孔41下排至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之间,并由二者之间的间隔向侧边排出,既能避免产生地效、实现减压又能够防止气流造成地面的尘土、落叶等杂质飞起损坏无人机云台和镜头。气孔41的尺寸和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调整,只要保证第一支撑布4的气体通过率大于等于80%即可;参考附图5,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将第一支撑布4设置为高强度尼龙纤维的4mm*4mm密织网格布,提高无人机起降过程中的精度和稳定性。第二支撑布5在靠近地面侧为向下的气流进行导向同时还要阻隔地面向上的气流和杂质,本实施例中可以但不限于将第二支撑布5设置为尼龙材质的防风、防雨布,既能够防尘防潮还能够隔离低矮灌木和杂草。

其中,支撑组件3为能够对上方平台架进行支撑的刚性结构,可以为框架结构、桌体结构、小车结构、支腿结构等等;支撑组件3可以通过与主轴6的可拆卸连接实现对上方平台架的支撑,进而也能够实现无人机起降平台的便携,用时安装闲时拆卸收纳;支撑组件3对应的支撑面即为地面、台阶、石头等等无人机起降环境中的起降点。

依据上述所列,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利用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配合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形成两层叠且间隔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第一平面上还设有气孔41,进而在对无人机进行承托时,无人机起飞降落过程向下的气流能够通过气孔41和两平面间的间隙向侧面排出,不会直接吹向无人机下方的地面造成扬尘,避免了尘土或砂石对无人机云台和镜头的污染损坏;支撑组件3的设置还能够配合进行稳定的支撑,确保无人机的独立起飞和降落;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无人机起降平台仅为单层布材,仅适用于平整地面的起降,无法满足山区、丛林等特殊地区的起降要求,还容易误伤操作者的问题。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定位灯7;所述定位灯7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布4背离所述第二支撑布5的一侧,所述定位灯7为镭射灯。

具体的,无人机进行夜间勘察时,无人机为了规避山体和树木以及建在山区的其他建筑物,从而往往飞的高于勘察区域的海拔,在无人机返航时,因夜间地面无明显标识,往往会找不到安全降落区域和初始起飞点,容易造成飞机降落失误,不仅造成经济损失也会影响相关数据采集;进而本实施例中设置定位灯7,定位灯7为镭射灯,可以但不限于是绿色镭射灯,夜间能够产生镭射光柱为无人机的降落提供明显标识。本实施例中定位灯7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布4的表面上,优选地是设置在第一支撑布4中心的位置上,可以利用主轴6进行稳定安装。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所述第一平台架1具有导向线(图中未示出),所述导向线的两端分别对应无人机的头部和尾部,所述导向线将所述第一平面分为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航向灯8和所述第二航向灯9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上背离所述第二平台架2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航向灯8和所述第二航向灯9不同。

具体的,为了提高无人机降落时的精度,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分别为发红色光和绿色光的灯;对于无人机来说,以其头部为准,机体左右两侧设有左红右绿航向灯,进而本实施例中以此为准设置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确定无人机起降平台对应无人机的头部和尾部的朝向后,二者连线即为导向线,该导向线可以是实际存在进行标记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以头部为准,第一平面上对应导向线的左右两侧分别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应地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则分别设置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优选地是设置第一支撑布4上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相背的边缘上。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定位灯7、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的工作稳定,本实施例中设置电源盒10,电源盒10与定位灯7、第一航向灯8和第二航向灯9电连接为其供电,且电源盒10上设有开关,以实现用时开启闲时关闭,提高资源利用率;电源盒10可以是一次性电源盒也可以为能够进行反复充电的电源盒10。本实施例中,电源盒10可以设置在平台架上也可以设置在支撑组件3上。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支撑平台31和至少三伸缩支腿32;所述支撑平台31的第一侧用于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或所述第二平台架2;至少三所述伸缩支腿32于所述支撑平台31的第二侧转动接于所述支撑平台31,以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撑平台31的中心收纳或展开。

具体的,为了实现支撑组件3的稳定支撑即便携效果,本实施例中将支撑组件3设置为可伸缩支腿的形式,支撑平台31为刚性结构,可以为板状或块状结构,其上设置中心开孔(图中未示出),配合螺栓与上方主轴6进行可拆卸连接,支撑平台31的下侧设置伸缩支腿32,伸缩支腿32的数量至少为3个形成三足鼎立姿态,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为四个伸缩支腿32,有效保证支撑稳定。本实施例中伸缩支腿32可以但不限于通过折页或转轴与支撑平台31进行转动连接,以实现伸缩支腿32用时撑开闲时收纳;伸缩支腿32的开合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可以是固定角度的例如45度,也可以设计为角度可变的,角度可变时则需要设置以限位绑带(图中未示出),可以同时连接各个伸缩支腿32保持某个开合角度,该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的,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支腿32还是可伸缩的形式,可伸缩高度1m,整体平台展开高度1.5m,实现支撑组件3支撑高度的可调,例如伸缩支腿32包括多节同轴且相互套接的轴筒,相邻轴筒之间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弹块实现拉伸状态下的定位,该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的,在此不做过多限定。本实施例中支撑平台31上还可以设有水平检测元件(图中未示出),保证整体平台组装过程中的水平状态,助益无人机的独立起降。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均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图中未示出);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绕所述第一方向a均匀地间隔分布,用于承托所述第一支撑布4或所述第二支撑布5以形成所述第一平面或所述第二平面。

具体的,为了保证对于支撑布的支撑且能够有效降低整体平台的重量,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设置为架体的形式,平台架体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为刚性杆状或板状结构,可以但不限于是铝合金材质;若干第一支撑杆围绕主轴6均匀且间隔设置,向远离主轴6的方向延伸,以形成支撑布的承托面;第一支撑杆上远离主轴6的一端可自由悬置也可以通过环状骨架进行整体固定,环状骨架可以是一体化几个也可以由多个弧状结构拼接而成,例如通过三通管结构实现相邻环状骨架以及第一支撑杆的连接;再例如通过四通管结构实现上层环状骨架、第一支撑杆以及下层环状骨架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可以是相对于还主轴6固定设置的省却组装的步骤,也可以是相对于主轴6活动设置的实现用时撑起闲时关闭。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主轴6;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沿所述主轴6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均为伸缩伞结构;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具有收缩和展开状态,如果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处于展开状态,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分别撑起所述第一支撑布4和所述第二支撑布5形成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如果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处于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平台架1和所述第二平台架2向所述主轴6合拢。

具体的,为了对于支撑布的支撑且实现整体平台的便携,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设置为伸缩伞结构,进而能够在用时撑起闲时关闭;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为联动形式,展开和收缩过程均为同步的。

相应地,所述主轴6包括内轴61和套接于所述内轴61的外轴筒;所述外轴筒包括沿所述内轴61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轴筒62、第二轴筒63以及第三轴筒64,所述第二轴筒63固定套接于所述内轴61,所述第一轴筒62和所述第三轴筒64沿所述内轴61的轴向滑动套接于所述内轴61,且所述第一轴筒62和所述第三轴筒64相连接;所述第一平台架1包括若干第三支撑杆11和若干第四支撑杆12;若干所述第三支撑杆11的第一端绕所述内轴61的轴向均匀且间隔的转动连接于所述内轴61的顶端,若干所述第四支撑杆12与所述若干第三支撑杆11一一对应,所述第四支撑杆12的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一轴筒62的顶端,另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杆11,用于随所述第一轴筒62沿所述内轴61的滑动撑起或收缩所述第三支撑杆11;所述第二平台架2包括若干第五支撑杆21和若干第六支撑杆22;若干所述第五支撑杆21的第一端绕所述内轴61的轴向均匀且间隔的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轴筒63的顶端,若干所述第六支撑杆22与所述若干第五支撑杆21一一对应,所述第六支撑杆22的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三轴筒64的顶端,另一端转动接于所述第五支撑杆21,用于随所述第三轴筒64沿所述内轴61的滑动撑起或收缩所述第五支撑杆21。该设置方式下,第一轴筒62和第三轴筒64可以通过在二者内部与内轴61之间的间隙中穿设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实现连接。具体的,参考附图3,内轴61的顶端绕其轴向间隔设有若干沿其轴向延伸的凹槽13,第三支撑杆11插入凹槽13中并利用转轴与凹槽13转动连接,以能够绕转轴转动,即绕第三支撑杆11所在的内轴61的边缘的切线方向转动,第四支撑杆12、第五支撑杆21以及第六支撑杆22的转动设置同理设置,在此不做过多赘述;第三轴筒64和第一轴筒62相对于内轴61同步向上运动时第六支撑杆22和第四支撑杆12分别支撑第五支撑杆21和第三支撑杆11;相应地,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内轴61的下端设置限位件14,第三轴筒64向上运动过程中限位件14会陷入内轴61内,第三轴筒64向上运动到位后限位件14弹出对第三轴筒64限位,防止其下滑,使得上方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能够保持展开状态,欲收缩第一平台架1和第二平台架2时则向内轴61内按压限位件14,向下滑动第三轴筒64即可。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起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一稳定线束15;若干所述第一稳定线束15绕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稳定线束1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布4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支撑布5的边缘。

具体的,为了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的稳定且同步地展开,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稳定线束15,第一稳定线束15为无弹性线束,可以为柔性线束也可以为金属线束。第一稳定线束15两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布4和第二支撑布5,既能够保证二者的同步展开与收缩,又能够保持展开后的稳定状态。

进一步地,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升降平台,在具体实施中,还包括第二稳定线束16;若干所述第二稳定线束16绕所述第一方向a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稳定线束16的第一端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布5的边缘,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3。

具体的,为了保证整体平台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稳定线束16,第二稳定线束16为无弹性线束,可以为柔性线束也可以为金属线束。第二稳定线束16的一端固接于第二支撑布5的边缘,另一端可以通过钩挂或绑扎的方式接于支撑组件3,例如:在支撑组件3上设置对应的挂环,在第二稳定线束16上预留挂钩,用时钩挂连接闲时拆解收纳;该设置方式下还能够同时保证第二支撑布5和支撑组件3的稳定展开状态。且可以理解的是,在支撑组件3完成支撑状态后再进行第二稳定线束16的连接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