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和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了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及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致密砂岩来说,石油和天然气赋存在岩石的孔隙中。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烃源岩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往往经过多次运移后进入具有良好保存条件的岩石孔隙空间中,进而富集成藏;在油气开采时,石油和天然气利用地层与井筒间的压力差,从岩石孔隙进入井筒中,进而被采出地面。因此,不管是油气藏的形成还是油气的开采,岩石孔隙结构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石油和天然气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移、成藏,也决定了在开采过程中石油天然气是否易于采出、油气井能否高产。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是表征储层孔隙结构的有效方法,通过向薄片中灌注染色树脂或液态胶,完成压铸后对染色部分面积进行分析统计,得到孔隙半径的主要区间、形态特征、频率分布;在对整段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表征时,通常使用的技术是将铸体薄片孔隙结构与测井曲线(如可以从侧面反映孔隙结构的核磁共振测井数据)进行标定,赋予测井曲线以定量的孔隙半径意义,便可以实现整套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表征,进而对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及渗透性进行判断。

但是常规的铸体薄片所观测到的实为切割近球状孔隙空间的二维平面,得到的孔隙半径分布为面积分布,面积为半径的2次方;真实储层中的孔隙是在空间中呈三维分布,且核磁共振测井弛豫谱亦反映的是孔隙三维空间的体积分布,体积为半径的3次方,因此铸体薄片孔隙分布与核磁共振等测井曲线所表征的孔隙半径分布存在明显的维度差异,这样会导致计算的储层孔径分布偏离实际,准确度低,给后期勘探判断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的计算方法与真实地层三维空间中的孔隙分布存在明显的维度差异问题,提供一种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和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可消除铸体薄片实验所得孔隙半径分布与真实地层三维空间中的孔隙半径分布的维度差异,增强了其与反映孔隙空间立体分布的测井曲线的匹配性,给储层特征分析、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岩心薄片样品进行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得到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对应的面积频率数据;

步骤2、对孔隙半径面积离散分布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连续分布曲线;

步骤3、计算不同孔隙半径区间对应的视体积频率分布数据

步骤31、在所述步骤2得到的连续分布曲线中,将某个孔隙半径区间等间隔划分成若干个微元,利用连续分布曲线函数计算每个微元的面积频率;

步骤32、根据划分后的微元序列和每个微元的面积频率,计算对应孔隙半径区间的平均孔隙半径,然后利用平均孔隙半径和对应孔隙区间的面积频率,计算得到对应孔隙半径区间的视体积频率分布;

步骤33、采用步骤31-步骤32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到其他孔隙半径区间的视体积频率数据;

步骤4、将半径由切割孔隙的数学期望值校正至真实值,对视体积频率数据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边界值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

首先对岩心薄片进行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获取不同孔隙半径区间对应的面积频率数据,然后以面积频率为纵坐标,孔径半径为横坐标,获取拟合后的连续分布曲线,再利用连续分布区间将面积频率数据转换为视体积频率数据,之后将不同体积频率数据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的边界值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提供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的计算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可消除铸体薄片实验所得孔隙分布与真实地层三维空间中的孔隙分布的维度差异,增强了其与反映孔隙空间立体分布的测井曲线的匹配性,给储层特征分析、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岩心薄片样品取自柱塞岩心样品的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过程中,铸体薄片中灌注的胶质颜色满足:HSV色彩空间三通道中H通道值≥150,S通道值≥0.6,V通道值≥0.6。灌注胶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孔隙空间的形态、尺寸等特征便于观察,但胶质的颜色不可与岩石除孔隙外的其他成分混淆,否则会严重影响孔隙的识别。由于致密砂岩中石英骨架、长石、岩屑等矿物成分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通过对干扰色的统计,认为干扰色通常位于低H值、低S值和低V值区间,故取相对较高的H值、S值和V值可以避开干扰色的影响,故胶质颜色满足H通道值≥150,S通道值≥0.6,V通道值≥0.6。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过程中,分析采样间隔不超过10μm。通过对致密砂岩铸体薄片进行统计,发现超过65%的样品,其面积频率的峰值在0~10μm区间,为保证拟合和表征的精度,设置实验分析采样间隔不超过10μm。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对孔隙半径面积频率的离散分布数据设置了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以实现对边界点取值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鉴于面积频率数据呈现出的“小孔面积频率高、中孔、大孔面积频率逐渐降低”的频率分布特征,为获得更好地拟合效果,使用偏态分布函数对孔隙半径二维面积频率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连续分布曲线。

进一步的,设置的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为:当孔隙半径趋近于0,其面积频率无限接近于0,孔隙半径趋近于无穷大时,其面积频率趋近于0:

式中,r为铸体薄片孔隙结构分析所得的毛管半径,P为某一毛管半径所对应的面积频率。

进一步的,偏态分布函数为:

式中,F(r)为毛管半径偏态分布面积频率密度,r为毛管半径,μm;a为偏度;μ为偏态分布的均值;σ为偏态分布的标准差。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2中,平均孔隙半径由式一计算得到的;

式一: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3中,将平均孔隙半径和对应孔隙区间的面积频率带入式二,计算得到对应孔隙半径区间的视体积频率;

式二:

式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将半径由切割孔隙的数学期望值校正至真实值,是将对孔隙半径区间的边界值除以转换因子;

转换因子是由式三计算得到的:

式三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

一种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计算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

步骤二、测试步骤1同一块岩心的核磁共振T2分布;

步骤三、建立步骤一得到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与步骤二得到的核磁共振T2分布的对应关系;

步骤四、使用步骤三得到的对应关系,将整个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数据转换为随深度变换孔隙半径分布,即得到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结果。

本发明提供储层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可消除铸体薄片实验所得孔隙分布与真实地层三维空间中的孔隙分布的维度差异,增强了其与反映孔隙空间立体分布的核磁共振T2分布的匹配性,有效提高了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给储层特征分析、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公开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首先对岩心薄片进行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获取不同孔隙半径区间对应的面积频率数据,然后以面积频率为纵坐标,孔径半径为横坐标,获取拟合后的连续分布曲线,再利用连续分布区间将面积频率数据转换为视体积频率数据,之后将不同体积频率数据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的边界值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提供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可消除铸体薄片实验所得孔隙分布与真实地层三维空间中的孔隙分布的维度差异。

2.本发明提供储层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增强了其与反映孔隙空间立体分布的核磁共振T2分布的匹配性,有效提高了储层孔隙半径分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给储层特征分析、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偏态分布函数对样品1的铸体孔隙半径面积频率分布进行连续拟合的拟合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孔隙半径视体积频率分布计算时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展示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样品1实测孔隙半径面积频率分布及经过维度转换后的孔隙半径视体积频率分布对比直方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孔隙半径由视体积频率分布校正为最终的体积频率分布的原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未考虑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维度局限性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孔隙半径面积频率分布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T2)的对应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了维度转换及校正所得到的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T2)的对应关系图。

图8为用于计算孔隙半径分布的核磁共振测井T2数据,以及分别使用未经维度转换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数据和经过了维度转换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数据,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建立了刻度关系后,得到的随深度变化的孔隙半径分布图。

图9为未经维度转换组、经过维度转换组的平均孔隙半径值与恒速压汞平均孔隙半径值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铸体薄片孔隙半径维度转换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对岩心薄片样品进行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得到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对应的面积频率数据;

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岩心薄片样品取自柱塞岩心样品的端面:进行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维度转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其与包括且不仅限于核磁共振弛豫谱数据进行匹配,故要求铸体薄片检材与其他实验的检材尽可能同源,故取标准柱塞岩心样品的端面作为铸体薄片检材。

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过程中,铸体薄片中灌注的胶质颜色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HSV色彩空间三通道中H通道值≥150,S通道值≥0.6,V通道值≥0.6。灌注胶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孔隙空间的形态、尺寸等特征便于观察,但胶质的颜色不可与岩石除孔隙外的其他成分混淆,否则会严重影响孔隙的识别。由于致密砂岩中石英骨架、长石、岩屑等矿物成分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表1为统计的各干扰颜色及其在HSV(色调、饱和度、亮度)色彩空间中的特征,通过对干扰色的统计,认为干扰色通常位于低H值、低S值和低V值区间,故取相对较高的H值、S值和V值可以避开干扰色的影响,故胶质颜色满足H通道值≥150,S通道值≥0.6,V通道值≥0.6。

表1各干扰色成分来源及HSV特征

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铸体薄片孔隙特征实验过程中,分析采样间隔不超过10μm。通过对致密砂岩铸体薄片进行统计,发现超过65%的样品,其面积频率的峰值在0~10μm区间,为保证拟合和表征的精度,设置实验分析采样间隔不超过10μm。

步骤2、对孔隙半径面积离散分布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连续分布曲线;

具体的,所述步骤2中,对孔隙半径面积频率的离散分布数据设置了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以实现对边界点取值的控制,在此基础上,鉴于面积频率数据呈现出的“小孔面积频率高、中孔、大孔面积频率逐渐降低”的频率分布特征,为获得更好地拟合效果,使用偏态分布函数对孔隙半径二维面积频率数据进行趋势拟合,得到连续分布曲线。

具体的,设置的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为:当孔隙半径趋近于0,其面积频率无限接近于0,孔隙半径趋近于无穷大时,其面积频率趋近于0:

式中,r为铸体薄片孔隙结构分析所得的毛管半径,P为某一毛管半径所对应的面积频率。

对于本实施例的样品1,其孔隙半径面积分布频率分布具有如表2中的特征,即在毛管半径的低值区频率高,随着毛管半径的增大,其面积频率逐渐递减为0。该样品对于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布具有一般代表性。

表2本实施例中代表性样品毛管半径面积频率分布表

需要注意的是,孔隙半径面积频率在低值区明显呈现出高频特征,在高值区呈现出频率缓慢降低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偏态分布特征,结合上述具体的狄利克雷边界条件,认为使用偏态分布函数进行拟合可以满足其分布律。

具体的,偏态分布函数为:

式中,F(r)为毛管半径偏态分布面积频率密度,r为毛管半径,μm;a为偏度;μ为偏态分布的均值;σ为偏态分布的标准差。

参见图2所示为1号样品使用偏态分布函数拟合得到的毛管半径频率分布图,拟合偏度a值为49.5,其分布特征符合所述狄利克雷边界条件,且与铸体薄片实测孔隙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即在0~10μm及10~20μm区间内具有较高的面积频率,并随毛管半径的增加,面积频率逐渐降低,符合典型的偏态分布特征。

步骤3、计算不同孔隙半径区间对应的视体积频率数据

步骤31、在所述步骤2得到的连续分布曲线中,将某个孔隙半径区间等间隔划分成若干个微元,利用连续分布曲线函数计算每个微元的面积频率;

对于近球状的孔隙,由于体积和面积之间相差一个乘积因子

对于本实施例,从0开始作为下标对各实验采样区间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用R表示各实验分析采样区间的最大孔隙半径值。各采样区间的孔隙半径最大值可表示为:

R

这里设R

式中,

图3为本实施例中进行孔隙半径视体积频率分布计算时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展示图。图3a为其中第二个采样区间(10μm~20μm)的各物理量相互关系示意图,该采样区间中,每个α

步骤32、根据划分后的微元序列和每个微元的面积频率,计算对应孔隙半径区间的平均孔隙半径,然后利用平均孔隙半径和对应孔隙区间的面积频率,计算得到对应孔隙半径区间的视体积频率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2中,平均孔隙半径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

对于图3a中的采样区间,A

特别地,A

式中,

为一个向量,表示某一采样区间内的孔隙半径微元:

对于图3a中的采样区间,N

特别地,N

N

式中,r

使用以上公式对图3a采样区间的平均孔隙半径

根据每个实验分析采样间隔内的平均孔隙半径及实验所得的面积频率,计算孔隙半径的视体积频率分布:

式中,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计算得到的体积频率分布称之为“视体积频率分布”,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孔隙半径区间中的孔隙半径值,是切割近球状孔隙的孔隙半径数学期望,而非真实的孔隙半径,还需要通过后续步骤4中的校正才可得到真实的孔隙半径区间,届时的体积频率分布方为最终的体积频率分布,故此处的体积频率分布称为视体积频率分布。

对于本实施例的实际情况,具体的,由于Δr=1μm,A

N

步骤33、采用步骤31-步骤32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到其他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视体积频率数据;

图3b为包含了多个采样区间的、各物理量相互关系示意图。对于图3b,本实施例中,实验采样间隔为10μm,每个采样间隔区间的面积频率从左到右分别用S

表3及图4展示了本实施例中样品1孔隙分布面积频率和视体积频率的对比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增加了乘积因子——半径R,面积频率和视体积频率明显不同,对于低孔隙半径区间,由于乘积因子较小,其所占的视体积频率相比于面积频率有所降低,而高孔隙半径区间则相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了偏态分布对孔隙半径面积分布进行了拟合,虽然70~80μm区间的面积分布为0,但拟合值不可避免地会与真值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是该区间视体积频率略大于0的原因。

表3本实施例中代表性样品毛管半径面积—视体积频率对比表

步骤4、将半径由切割孔隙的数学期望值校正至真实值,对视体积频率数据对应的孔隙半径区间边界值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

在本实施例的步骤1中,由于铸体薄片孔隙半径面积频率分布实验是对岩心进行切割并且对薄片进行平面观察,无法保证切割得到的近圆状孔隙平面的圆半径刚好等于真实的近球状孔隙空间的球半径。具体的,由于在铸体薄片制片过程中,对近球状孔隙空间的切割是随机的,从球半径为0到最大球半径,任何微元被切到的概率是均等的,因此,进一步的,进行步骤4,其具体操作方式为: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求取在立体空间中对球状孔进行平面切割所得毛管半径的数学期望,计算毛管半径期望值与真实值的比值,将孔隙半径视体积频率分布进行校正,得到最终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结果。图5展示了该步骤的基本原理。

具体的,所述步骤4中,将半径由切割孔隙的数学期望值校正至真实值,是将孔隙半径区间的边界值(即期望值)除以转换因子,得到孔隙半径真实值,即R=r

式中,Ratio为转换因子,计算结果为一个常量0.866;R为近球状孔隙的真实孔隙半径值,μm。

表4展示了进行了步骤4之后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频率分布表,从表中第一行可以看出,由于切割得到的Ratio是小于1的,因此该步骤实际上是将每个采样区间的半径范围拓宽了,而每个区间的频率值没有发生变化。

表4本实施例中代表性样品真三维半径区间体积频率分布表

实施例2

一种储层孔隙分布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实施例1得到的所述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即表4的数据;

步骤二、测试步骤1同一块岩心的核磁共振T2分布;

步骤三、建立步骤一得到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与步骤二得到的核磁共振T2分布的对应关系;

步骤四、使用步骤三得到的对应关系,将整个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数据转换为随深度变换孔隙半径分布,即得到储层孔隙分布。

由于岩心、薄片资料相对于整个储层来说是离散的,若使用离散的孔隙结构信息对储层进行表征与评价,则无法反映储层的全貌。测井曲线可以对储层进行连续反映,但其本身并不具备对孔隙半径进行直接表征的能力,仅能通过孔隙度这一宏观参数对储层进行表征,因此大大降低了储层表征精度。鉴于此,一种理想的储层精细评价方式,便是使用离散的、来源于铸体薄片的孔隙结构信息,对测井曲线进行刻度,使测井曲线间接具备对孔隙半径进行计算的能力,然后利用这一刻度模型,使用测井数据计算出随深度连续分布的孔隙半径,这样便实现了对储层特征的精细表征。

在所有的测井方法中,核磁共振测井是唯一对孔隙结构有表征能力的测井方法,虽然反演得到的参数为弛豫时间谱,并非孔隙半径,但一般来说弛豫时间谱与孔隙半径分布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使用弛豫时间来刻度孔隙半径。由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是对孔隙半径体积频率分布的体现,这就要求作为刻度目标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必须也是体积频率分布。以下分别使用未进行维度转换及校正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和进行了上述操作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与弛豫时间T2谱作比较,以展现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图6为本实施例所用所有岩心中的其中两块,使用现有技术——即未考虑铸体薄片孔隙半径分布维度局限性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孔隙半径分布,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T2)的对应关系(图6a和图6b分别代表不同的两块岩心的对应关系图)。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测井行业领域,一般将T2进行对数刻度后再用于与孔隙半径标定。从图中可以看出,未进行维度转换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与T2的对应关系差:前者呈现明显的偏态分布特征,小孔占比很大,小孔到大孔比例逐渐降低,而后者的偏态分布程度明显弱于后者,呈现的是小孔、大孔占比低,中孔占比较高的趋势。因此,若不进行维度转换及校正,强行将两者进行刻度、建立转换关系,则会导致转换关系明显失真。

图7为本实施例所用所有岩心中的其中两块岩心,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即进行了维度转换及校正所得到的孔隙半径分布,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谱(T2)的对应关系(图7a和图7b分别代表不同的两块岩心的对应关系图)。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及测井行业领域,一般将T2进行对数刻度后再用于与孔隙半径标定。从图中可以看出,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与T2的对应关系好,两者均呈现出小孔、大孔占比低、中孔占比较高的特征,且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和现有方法相比可以显著提升转换模型的匹配精度。

在图7中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对本实施例所用的所有岩心,找到弛豫时间T2和孔隙半径的匹配关系,便可以将核磁共振测井T2分布转换为孔隙半径分布。图8展示了用于计算孔隙半径分布的核磁共振测井T2数据(a),以及分别使用未经维度转换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数据和经过了维度转换的铸体薄片孔隙分布数据,分别与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建立了刻度关系后,得到的随深度变化的孔隙半径分布图(b和c),从图中可以看出,未经维度转换一组,4714m-4721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2~25μm,4721m-4724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0~25μm,4724m-4728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0~15μm;经维度转换一组,4714m-4721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10~40μm,4721m-4724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3~40μm,4724m-4728m井段孔隙半径主要在3~25μm,经维度转换一组计算得到的孔隙半径明显大于未经转换一组。

为判断哪一组计算得到的孔隙半径更为准确,使用各组统计得到的平均孔隙半径与经恒速压汞实验得到的平均孔隙半径进行对比,若与恒速压汞平均孔隙半径更为接近,则该组更为准确。恒速压汞是一种可以测量孔隙半径体积分布的实验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但由于价格昂贵、实验周期长、存在环境风险等因素,不同于铸体薄片实验可以批量制片、批量分析,其一般仅在一段储层中零散采样分析,由于其测量得到的孔隙半径分布是体积频率分布,因此可以用于检验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图9为在图8基础上加权求和得到的未经维度转换组、经过维度转换组的平均孔隙半径值,与恒速压汞平均孔隙半径值的对比。由于使用的是相同的刻度方法,两组数据计算得到的平均孔隙半径值形态相似,但由于在是否进行维度转换这一步骤上存在差异,因此数值上存在明显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段储层4块恒速压汞平均孔隙半径,与经维度转换组平均孔隙半径更为接近,因此证实了经维度转换得到的孔隙半径更接近于储层真实情况。

因此,综合图6、图7中的铸体薄片孔隙半径与弛豫时间T2的匹配情况,及图9中计算得到的平均孔隙半径与恒速压汞平均孔隙半径的对比情况,证实了本发明技术方法相对于现有方法的优越性。

本发明提供储层孔隙分布的计算方法,将常规的平面铸体薄片孔隙分布特征转换到三维立体空间特征,增强了其与反映孔隙空间立体分布的核磁共振T2分布的匹配性,有效提高了储层孔隙分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给储层特征分析、油气藏描述等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以及页岩气储层的评价方法
  • 一种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的表征方法以及页岩气储层的评价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9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