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0:17


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坐位体前屈属于最常见的一种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常见的坐位体前屈设备,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设备,该设备不使用电,只有一个刻度尺和一个游标,完全没有智能化设计,最终的成绩需要人工查看,容易出现人为错误而造成的误差。另一种设备是带电子传感器的半智能设备,该设备的测距原理是体测人员运动时推动游标,游标的移动会遮挡设备内嵌入的红外光栅,传感器可以根据光栅被遮挡的范围提示本次体测推动的距离。第二种设备具备了信息采集电子化的能力,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该设备的数据仍然需要人工记录,而无法自动识别和获取,这不利于体测成绩的保存和取证。此外,该设备的测量准确度不够高。

综上所述,需要一种新的坐位体前屈测试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提出了本申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根据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体能测试方法,包括:获取体测人员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进行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第一摄像头针对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基体上的图形码所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其中,在基体上沿着可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带动第一摄像头移动;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其中,体测结果包括体测分数、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体能测试方法。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体能测试方法。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体能测试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基于第一摄像头扫描的图形码自动化地计算体测人员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像信息可以被自动化、智能化地获取和识别,无需人工记录,因此体测结果能够非常容易地保存和取证。此外,与简单的红外传感检测方式相比,这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体测方式的误差小、准确度高。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示出用于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体上的部分图形码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图像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分布式存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诸多技术种类。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具体是让机器识别世界,计算机视觉技术通常包括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指纹识别与防伪验证、生物特征识别、人脸检测、行人检测、目标检测、行人识别、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图像语义理解、图像检索、文字识别、视频处理、视频内容识别、三维重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计算摄影、机器人导航与定位等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进步,该项技术在众多领域展开了应用,例如安全防控、城市管理、交通管理、楼宇管理、园区管理、人脸通行、人脸考勤、物流管理、仓储管理、机器人、智能营销、计算摄影、手机影像、云服务、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医疗、人脸支付、人脸解锁、指纹解锁、人证核验、智慧屏、智能电视、摄像机、移动互联网、网络直播、美颜、美妆、医疗美容、智能测温等领域。

为了使得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明显,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可以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采集并识别体测人员推动可移动件移动的情况,以实现对体测结果的自动化、智能化获取,且这种测试方法的准确度较高。

首先,参照图1来描述用于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100。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一个或多个存储装置104。可选地,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06、输出装置108、以及图像拍摄装置110,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12和/或其它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应当注意,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组件和结构只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根据需要,所述电子设备也可以具有其他组件和结构。

所述处理器102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所述处理器102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像处理器(GPU)、专用的集成电路(ASIC)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并且可以控制所述电子设备100中的其它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所述存储装置104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102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下文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由处理器实现)的客户端功能以及/或者其它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各种应用程序和各种数据,例如所述应用程序使用和/或产生的各种数据等。

所述输入装置106可以是用户用来输入指令的装置,并且可以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和触摸屏等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输出装置108可以向外部(例如用户)输出各种信息(例如图像和/或声音),并且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地,所述输入装置106和所述输出装置108可以集成在一起,采用同一交互装置(例如触摸屏)实现。

所述图像拍摄装置110可以采集图像,并且将所采集的图像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104中以供其它组件使用。图像拍摄装置110可以是单独的相机或移动终端中的摄像头等。应当理解,图像拍摄装置110仅是示例,电子设备100可以不包括图像拍摄装置11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具有图像采集能力的器件采集图像,并将采集的图像发送给电子设备100。

示例性地,用于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和装置的示例电子设备可以在诸如个人计算机、终端设备、考勤机、面板机、相机或远程服务器等的设备上实现。

本文所述的体能测试方法是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的方法,为了方便理解,下面首先介绍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坐位体前屈设备200可以包括可移动件210、基体220以及第一摄像头230。可移动件210设置在基体220上。

可移动件(即游标)210用于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沿着与基体220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基体220上沿着可移动件210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不同位置处的图形码用于表示不同的物理位置。第一摄像头230的镜头朝向基体220上的图形码,第一摄像头230用于扫描基体220上的图形码,并将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即图形码图像)传输至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图形码信息判断可移动件210到达的位置,进而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

可移动件210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能够推动的物体,其可以采用任意形状、任意材料实现。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可移动件210可以是一个矩形板,与基体220彼此垂直地设置,用于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进行移动。示例性地,可以在可移动件210的移动方向上铺设一条滑轨,可移动件210可以沿着滑轨移动。

基体220可以是具有一定延伸方向的物体,其也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材料实现。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基体220可以是一个平板,其延伸方向可以与可移动件210的移动方向平行。基体22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图形码,不同的图形码沿着可移动件210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基体220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图形码中的每一个图形码都可以代表一个物理位置。可选地,图形码可以贴附在基体220上。图形码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利用特定的图案、形状表示特定的编码信息的图像。图形码可以是例如二维条形码(即二维码)、一维条形码等。在一个示例中,图形码可以直接表示特定的物理位置。例如,任一图形码包含的信息本身就是特定物理位置的坐标值,针对该图形码进行扫描和解码之后获得的就是该物理位置的坐标值。在另一个示例中,图形码可以间接表示特定的物理位置。例如,任一图形码包含的信息是特定的标识信息,该特定标识信息与特定物理位置的坐标值唯一对应。这种情况下,针对该图形码进行扫描和解码之后获得特定标识信息,随后对特定标识信息进行映射之后就可以获得特定物理位置的坐标值。

可移动件210底部连接有一个第一摄像头230,第一摄像头230能够跟随可移动件210移动,且第一摄像头230的镜头朝向基体220上的图形码。该第一摄像头230自身的高度d以及其与基体220之间的距离h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其可以是任意的大小。例如,第一摄像头230的高度d可以是4厘米,与基体之间的距离h可以是3.5厘米。第一摄像头230的高度d可以是该第一摄像头230从与可移动件210连接的第一端至第一摄像头230的镜头所在的第二端的距离。第一摄像头230与基体220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第一摄像头230的第二端至基体220的图形码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需注意,图2所示的可移动件210、基体220与第一摄像头230的布置方式仅是示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这些部件可以有其他合理的布置方式。例如,基体220与第一摄像头230可以设置在可移动件210的侧面,基体220可以与第一摄像头230位于相同或相近的水平位置上,只要第一摄像头230的镜头能够采集到基体220上的图形码即可。当然,可选地,可移动件也可以设置在基体220的侧面。

第一摄像头230可以实时扫描基体220上的图形码并将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传输至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可以进一步基于当前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判断当前可移动件210到达的位置,进而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体测结果即为体测成绩,其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可移动件210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210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体测分数等。可以理解,当体测人员将可移动件210推到能够到达的最远的位置时,可移动件210当前到达的位置,或者可移动件210当前相对初始位置的移动距离,就可以表示体测人员的成绩。因此,通过判断可移动件达到的位置可以判断体测人员的体测成绩。体测人员的成绩可以直接用可移动件210到达的位置或可移动件210移动的距离表示,也可以转换成分数表示。用于接收并分析图形码信息的处理装置可以是下文所述的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中的中心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合适的处理装置,例如可以是和第一摄像头230安装在一起的处理装置等。

处理装置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所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像处理器(GPU)、专用的集成电路(ASIC)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基于上述坐位体前屈设备,在体测人员推动可移动件移动时,第一摄像头能够跟随可移动件移动,通过第一摄像头扫描图形码信息可以确定可移动件的移动情况,进而能够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像信息可以被自动化、智能化地获取和识别,无需人工记录,因此体测结果能够非常容易地保存和取证。此外,与简单的红外传感检测方式相比,这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体测方式的误差小、准确度高。

示例性地,第一摄像头230直接设置于可移动件210上,可移动件210移动时带动第一摄像头230移动;或者,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包括承载件(未示出),可移动件210与第一摄像头230分别设置在承载件的相对的两侧,可移动件移动210时通过承载件带动第一摄像头230移动。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摄像头230直接设置于可移动件210上,即二者可以直接连接,使得可移动件210移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摄像头230一同移动。这种直接连接的方案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摄像头230可以间接设置于可移动件210上,例如通过中间的承载件将二者连接在一起。承载件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形状、任意合适的材料实现。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承载件可以实现为一种托板,可移动件210可以设置在托板上方,第一摄像头230可以设置在托板下方。这种通过承载件连接的方案方便装置的更新,维护成本低。

示例性地,可移动件210设置于基体220上方;或者,可移动件210设置于基体220的侧面。可移动件210、基体220与第一摄像头23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只需保持可移动件210的移动方向与基体220的延伸方向平行且第一摄像头230能够随可移动件210移动且能够采集到基体220上的图形码即可。

基体220上的图形码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和大小,并且彼此之间可以具有任何合适大小的间隔,这些都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在图形码是二维码的情况下,其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等。正方形二维码是一种比较方便识别和检测的二维码,下面介绍图形码是正方形二维码的实施例。

示例性地,多个图形码可以等间隔设置;和/或,多个图形码中的每个图形码可以是正方形二维码,多个图形码彼此之间的间隔等于任一图形码的边长的整数倍。该整数倍可以是1倍、2倍、3倍等等。在一个示例中,多个图形码彼此之间的间隔等于任一图形码的边长。

正方形二维码的边长可以是任意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形码可以是1cm×1cm大小的正方形二维码。假设基体220是一个5cm×61cm大小的白色长方形底板,那么基体上可以贴附有31个正方形二维码,每两个正方形二维码之间的间隔相等且等于1cm。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基体上的部分图形码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形码是正方形二维码,且彼此之间的间隔等于每个图形码的边长。在基体上每隔一定距离(例如1cm),贴附有一个正方形二维码(例如1cm×1cm大小的二维码)。每个二维码可以与实际的物理位置相对应。例如沿用上述示例,假设基体220是一个5cm×61cm大小的白色长方形底板,那么基体上可以贴附有31个正方形二维码。此时,二维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可以分别为-20,-18,-16,-14,-12,-10,-8,-6,-4,-2,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该等分距离等于坐位体前屈设备中基体220上的量程。上述物理位置的单位是厘米。返回参考图2,示出基体220最左侧的坐标为-20,最右侧的坐标是40,它们的坐标也都是厘米。图2所示的示例以脚踏板所在的位置为坐标原点,即0。因此,上述31个二维码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与图2所示的示例相关,可以用于表示图2中的基体220上的31个坐标。

按照规定,二维码之间需要设置间隔。间隔如果不是二维码边长的整数倍,则在识别二维码和计算距离的时候会增加识别和计算的难度。而直接将间隔设置成等于二维码的边长的整数倍,则非常易于识别和计算二维码之间的距离,进而也就非常易于计算可移动件210的移动距离。这样,有助于提高成绩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复位装置(图中未示出)。复位装置可以包括电机和伸缩件,电机的转动轴与伸缩件的第一端连接,伸缩件的第二端与可移动件210连接,电机用于在主动转动时带动伸缩件收缩。

复位装置中的伸缩件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能够实现伸缩功能的装置。例如,伸缩件可以是弹簧或者伸缩杆等。在一个实施例中,伸缩件可以是弹簧,电机可以可选地固定在可移动件210的初始位置处。弹簧的第一端与复位装置中的电机的转动轴连接,弹簧的第二端与可移动件210连接。在体测人员将可移动件210从初始位置推到最远位置期间,可以不为电机上电,这样伸缩件的第二端随着可移动件210向远处移动,伸缩件被动拉伸,此时电机的转动轴也随着伸缩件的拉伸而被动转动。而当体测完成,需要复位时,可以给电机上电,控制电机运转。此时电机的转动轴主动转动,且电机的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与体测时相反。在电机的转动轴主动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伸缩件收缩进而使得伸缩件带动可移动件210回到初始位置。

现有的坐位体前屈设备缺乏复位装置,没有主动复位功能,需要用户手动将游标复位回初始位置。而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通过复位装置,坐位体前屈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复位,可以有效提高坐位体前屈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解放人力。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壳体。可移动件210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壳体外部,第一摄像头230和基体220隐藏于壳体内部。

可选地,可移动件210可以全部暴露于壳体的外部。可选地,可移动件210也可以一部分暴露于壳体外部,一部分隐藏于壳体内部。第一摄像头230和基体220可以均隐藏于壳体的内部。示例性地,壳体内可以形成第一腔体,返回参考图2,示出第一腔体240。可移动件21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暴露于第一腔体240的外部,第一摄像头230和基体220可以隐藏于第一腔体240的内部。通过以上方案,可以实现针对体测成绩的隐蔽式测量,设备外观简洁,用户体验更好。

示例性地,壳体内可以设置有补光灯,用于为第一摄像头230补光。壳体内,例如第一腔体240内,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补光灯,用于为第一摄像头230补光,以确保在封闭环境下,拍摄画面足够清晰。

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上的壳体,可以将坐位体前屈设备的部分装置隐藏其中,进而可以保护装置不被破坏且可以提高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美观度。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分别与第一摄像头230和处理装置连接,用于将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传输至处理装置。

返回参考图2,示出通信接口250。通信接口250与第一摄像头230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连接。有线方式可以是光纤、同轴电缆、电话线、网线等。无线方式可以是蓝牙、无线局域网(WiFi)、近场通信(NFC)等。此外,通信接口250与处理装置之间也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连接。通信接口250用于接收第一摄像头230扫描的图形码信息并将图形码信息传输至处理装置。

现有的坐位体前屈设备都是单机设备,没有联网能力,无法自动传输和处理测距信息。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通信接口将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自动传输至处理装置以由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坐位体前屈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示例性地,通信接口250与处理装置之间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第一摄像头230与通信接口250之间可以通过网线连接。

参见图2,示出第一摄像头230与通信接口250之间通过网线连接。第一摄像头230与通信接口250距离较近,且二者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二者之间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传输效率高,传输错误少。通信接口250与处理装置之间通过无线方式连接,这样通信接口250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图形码信息传输至处理装置。这种方案对处理装置的布置位置限制少,便于将处理装置布置在任意需要的位置,例如将处理装置实现为诸如云端服务器的远程处理装置。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可以包括壳体,网线隐藏于壳体内部。

示例性地,上述壳体还可以具有第二腔体,网线可以隐藏于第二腔体内部。

返回参考图2,示出第二腔体260。第二腔体260与上述第一腔体240可以是同一腔体,第二腔体260也可以是第一腔体240的一部分。此外,第二腔体260和第一腔体240还可以是彼此独立的两个腔体。第一摄像头230与通信接口250之间连接的网线可以隐藏于第二腔体260的内部。

将网线隐藏于壳体内部,由此,能够避免网线与其他装置混杂在一起,可以有效保障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安全性,也可以提高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美观性。

示例性地,可移动件210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摄像头230连接的移动充电器(未示出),移动充电器用于为第一摄像头230供电。坐位体前屈设备还可以包括滑轨,可移动件210沿滑轨移动,滑轨末端设置有无线充电区域,在可移动件210位于无线充电区域处时,无线充电区域能够为移动充电器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件210内可以设置有移动充电器,该移动充电器与第一摄像头230连接,以用于为第一摄像头230充电。可移动件210设置在滑轨上,可以沿滑轨移动。返回参见图2,示出滑轨270。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滑轨270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二腔体260内。滑轨270可以具有起始端和末端。滑轨270的起始端是在体测人员正常体测时距离体测人员近的一端,滑轨270的末端是距离体测人员远的一端。滑轨270的末端处可以设置有无线充电区域。无线充电区域中设置有无线充电设备,将可移动件210推动至滑轨末端处的无线充电区域即可以为移动充电器充电。

在上述充电装置中,无线充电区域可以为移动充电器充电,以保障移动充电器可以及时为第一摄像头230充电,使第一摄像头230处于有电状态,进而避免了由于没有及时为第一摄像头230充电,而导致坐位体前屈设备无法使用的情况。

通过无线充电的方式,可以将坐位体前屈设备设计为便携式,便于随时随地搬运并在任意地点安置坐位体前屈设备。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还可以包括用于为第一摄像头补光130的补光灯,移动充电器还与补光灯连接,进一步用于为补光灯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坐位体前屈设备中的壳体内还可以包括为第一摄像头补光的一个或者多个补光灯,移动充电器不仅能够为第一摄像头充电,还可以为补光灯充电,由此可以保证补光灯及时获得电力,以便能够随时为第一摄像头补光。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还可以包括滑轨,可移动件可以与滑轨滑动连接。如上所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滑轨270。可移动件210可以与滑轨270滑动连接,以便能够沿滑轨270移动。可选地,可移动件210可以直接与滑轨270滑动连接。可选地,可移动件210还可以通过承载件与滑轨滑动170连接。这种情况下,可移动件210可以设置在承载件上,承载件与滑轨270直接滑动连接,使得可移动件210也能够沿滑轨270移动。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承载件,可移动件210与第一摄像头230分别设置在承载件的相对的两侧,承载件与滑轨滑动170连接,承载件上设置有阻尼调节件,阻尼调节件抵靠滑轨270,通过调节阻尼调节件在承载件上的位置以调节承载件与滑轨之间的阻尼。

坐位体前屈测试常见的不规范动作包括单手推板、膝盖弯曲(即屈腿)以及短时间内猛推等。以上不规范动作会造成最后的体测成绩不真实,破坏测试的标准。其中,单手推板违规和屈腿违规可以在体能测试过程中通过下文描述的不规范动作判定方式进行判定。而短时间猛推动作可以通过改善坐位体前屈设备的机械化结构来提前预防。预防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增大可移动件滑动的阻力来防止其被轻易推跑。

在一个示例中,可移动件210和第一摄像头230可以分别设置在一个承载件上。例如,承载件可以包括两个相对的面,可移动件210可以设置在承载件的两个相对的面中的第一个面上,而第一摄像头230设置在承载件的两个相对的面中的第二个面上。此外,承载件可以与滑轨270进行滑动连接。在承载件连接在滑轨270上之后,承载件的两个相对的面可以部分包覆住滑轨270,即,使得承载件的第一个面可以位于滑轨270的第一侧,例如滑轨270上方,而承载件的第二个面可以位于滑轨270的第二侧,例如滑轨270下方。这样,可移动件210与第一摄像头230也可以分别位于滑轨270的上方和下方(如图2所示)。

在承载件的任一位置,例如在承载件的与可移动件21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侧面上,可以设置有阻尼调节件。示例性地,阻尼调节件可以是诸如旋钮的位置可调节的部件。阻尼调节件的一端可以抵靠滑轨,另一端可以被抓握旋转。当用户旋转阻尼调节件时,其相对滑轨的距离可以发生变化,距离滑轨越近,阻尼调节件与滑轨之间的压力越大,反之压力则越小。而阻尼调节件与滑轨之间的压力增大,则会导致承载件与滑轨之间的阻尼增大,进而使得可移动件移动的阻力增大。反之,阻尼调节件与滑轨之间的压力减小,则会导致承载件与滑轨之间的阻尼也减小,进而使得可移动件移动的阻力减小。因此,通过阻尼件,可以方便地调节可移动件移动的阻力的大小。通过将可移动件移动的阻力调节到合适的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短时间内猛推动作的发生。

下面描述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前述的坐位体前屈设备和辅助测试设备。辅助测试设备可以包括中心处理装置。中心处理装置与第一摄像头230可通信地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摄像头230当前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并基于当前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

中心处理装置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LA)、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所述中心处理装置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像处理器(GPU)、专用的集成电路(ASIC)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它形式的处理单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中心处理装置可以经由上述通信接口250与第一摄像头230连接。中心处理装置可以设置在任何合适的位置,其可以与坐位体前屈设备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于坐位体前屈设备。

如上所述,图形码与特定的物理位置相对应,因此中心处理装置可以通过当前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确定可移动件210当前到达的位置,进而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

基于包含上述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可以通过第一摄像头扫描图形码的方式自动化地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像信息可以被自动化、智能化地获取和识别,无需人工记录,因此体测结果能够非常容易地保存和取证。此外,与简单的红外传感检测方式相比,这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体测方式的误差小、准确度高。

示例性地,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摄像头和/或人脸识别装置。第二摄像头设置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和第一目标高度处,第二摄像头用于采集目标体测区域处的体测人员的图像;中心处理装置与第二摄像头连接,中心处理装置基于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人脸识别装置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二目标距离和第二目标高度处,用于采集体测人员的人脸图像并基于人脸图像识别体测人员的身份。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400的俯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400包括坐位体前屈设备200。为方便理解,图4还示出目标体测区域402。目标体测区域是指体测人员在使用坐位体前屈设备200时可能会出现的区域。目标体测区域可以预先检测和确定,例如在坐位体前屈设备出厂时即预先确定好目标体测区域在哪。目标体测区域可以是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立体区域,即针对体测人员可能会出现的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都可以进行预先的检测和确定。

第二摄像头可以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和第一目标高度处。第二摄像头与目标体测区域的距离可以用第二摄像头与目标体测区域之间最近的水平距离衡量。即,第二摄像头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处就是指第二摄像头与目标体测区域之间的最近的水平距离为第一目标距离。第二摄像头的高度可以用第二摄像头距离地面的高度衡量。即,第二摄像头设置在第一目标高度处就是指第二摄像头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一目标高度。示例性地,第二摄像头可以可选地设置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处的支撑件404上且可以设置于支撑件404的第一目标高度处。支撑件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装置,例如支撑件可以是一种立杆。第一目标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距离,第一目标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高度。示例性地,第一目标距离可以是距离目标体测区域1至3米处,第一目标高度可以是高出地面50厘米至2米的高度。例如,第一目标距离可以是1.5米,第一目标高度可以是70厘米。中心处理装置可以接收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第二摄像头可以实时采集图像。中心处理装置可以根据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在坐垫上做出准备动作,并且还可以根据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在体测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等。中心处理装置可以设置在任何合适的地方,例如其也可以设置在支撑件404上。

第二摄像头的数量和位置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第二摄像头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第二摄像头的数量是多个的情况下,不同第二摄像头的布置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摄像头的布置以所有第二摄像头的图像采集范围能够覆盖目标体测区域为准,即无论布置多少第二摄像头,也无论将其布置在哪些位置,只要能够采集到完整的目标体测区域处的图像即可。

现有的坐位体前屈设备并不具备针对不规范动作的监测能力,无法对体测人员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捕捉和判定。而根据本申请,可以通过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中的第二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由此,能够实现实时的、自动化的不规范动作判定,以更好地监测体测人员的体测过程。

人脸识别装置可以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二目标距离和第二目标高度处。人脸识别装置与目标体测区域的距离可以用人脸识别装置与目标体测区域之间最近的水平距离衡量。即,人脸识别装置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二目标距离处就是指人脸识别装置与目标体测区域之间的最近的水平距离为第二目标距离。人脸识别装置的高度可以用人脸识别装置距离地面的高度衡量。即,人脸识别装置设置在第二目标高度处就是指人脸识别装置与地面之间的高度为第二目标高度。示例性地,人脸识别装置可以可选地设置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二目标距离处的支撑件404上且可以设置于支撑件404的第二目标高度处。第二目标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距离,第二目标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高度。示例性地,第二目标距离可以是距离目标体测区域1至3米处,第二目标高度可以是高出地面50厘米至2米的高度。例如,第二目标距离可以是1.5米,第二目标高度可以是70厘米。第二目标距离与第一目标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目标高度和第一目标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人脸识别装置可以用于对体测人员进行人脸识别以判断体测人员的身份。示例性地,人脸识别装置可以包括可见光摄像头、红外光摄像头和结构光投射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人脸识别装置可以采集体测人员的可见光图像、红外光图像和结构光图像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可以利用这些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可选地,人脸识别装置还可以包括活体检测装置,活体检测装置可以基于采集的活体检测信息对体测人员进行活体判断,以使得人脸识别装置能够进一步基于活体判断结果确定体测人员的身份。通过活体检测可以防止体测人员的假体攻击行为。

可选地,中心处理装置可以与人脸识别装置连接,中心处理装置可以从人脸识别装置接收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示例性地,中心处理装置可以进一步用于将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与身份信息关联起来。例如,中心处理装置可以将关联在一起的体测结果与身份信息保存在存储装置中或者进一步上传至第三方平台。将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与身份信息关联起来便于后期针对任意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进行查看。

现有的坐位体前屈设备不具备信息录入功能,无法自动获取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而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装置对体测人员进行人脸识别以确认身份信息,这样可以实现针对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的自动识别,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坐位体前屈测试的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力。

示例性地,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支撑件。第二摄像头、人脸识别装置和中心处理装置均设置在支撑件上。

在实施例中,第一目标距离与第二目标距离可以相等。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支撑件404,例如立杆。第二摄像头和人脸识别装置可以均设置在支撑件404上,支撑件404可以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或第二目标距离处。可选地,中心处理装置也可以设置在支撑件404上。

将第二摄像头、人脸识别装置和中心处理装置均设置在同一支撑件404上,方便对装置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装置的集成度,以及提高用户体验。

示例性地,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和输出装置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测试设备可以包括第一通信接口,第一通信接口可以用于接收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中心处理装置与第一通信接口连接,用于从第一通信接口接收图形码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接口可以是有线通信接口也可以是无线通信接口,其与上述坐位体前屈设备上的通信接口250是匹配的。第一通信接口接收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信息,然后将图形码信息传输至与其另一端连接的中心处理装置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测试设备可以包括第二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与中心处理装置连接,用于将体测结果上传到第三方平台。

在实施例中,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与中心处理装置连接的第二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可以是有线通信接口,也可以是无线通信接口。例如,第二通信接口可以是标准网络接口(RJ45),可通过路由器和交换机联入校园网或者其他上传成绩的第三方平台,并且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将体测结果上传至第三方平台。API可以可选地设置在中心处理装置中,用以上传体测人员的第一体测信息。第一体测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身份信息、动作不规范信息、体测结果等。

基于第二通信接口,可以上传数据至第三方平台,由此能够保存数据,以便于后续核对成绩。

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测试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出装置,输出装置与中心处理装置连接,用于输出体测人员的体测信息(可以称为第二体测信息),体测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身份信息、动作不规范信息、体测结果、语音引导信息等。

输出装置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能够输出信息的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和/或扬声器等。

语音引导信息用于指引体测人员进行体测。例如,语音引导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引导体测人员移动至人脸识别装置前方以进行身份识别的信息;引导体测人员移动至目标体测区域的信息;引导体测人员做出准备动作的信息;引导体测人员开始体测的信息;引导体测人员体测结束的信息,等等。

通过输出装置输出各种体测信息,方便体测人员或其他监督人员及时了解体测成绩,了解体测人员的不规范动作等,也便于为体测人员进行语音引导,方便体测人员熟悉体测流程,这种方案可以提高人机交互程度,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示例性地,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还可以包括坐垫。图4示出坐垫406。坐垫406可以与坐位体前屈设备搭配使用。将坐垫406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引导体测人员到达正确的位置进行体测。

下面介绍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程序产品。体能测试方法可以是由上述用于接收第一摄像头采集的图形码的处理装置所实现的方法。所述处理装置可以是任意处理装置,例如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中的中心处理装置等。

下面,将参考图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5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5所示,体能测试方法500包括步骤S510和S520。

步骤S510,获取体测人员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进行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第一摄像头针对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基体上的图形码所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可以称为目标图形码图像),其中,在基体上沿着可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带动第一摄像头移动。

上文已经描述了坐位体前屈设备中的各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此处不赘述。可选地,在体能测试过程中,第一摄像头可以实时采集一系列图形码图像,并将这些图形码图像传输给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可以自行从这些图形码图像中确定体能测试完成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可选地,在体能测试过程中,第一摄像头可以实时采集一系列图形码图像并从中确定体能测试完成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随后第一摄像头可以仅将目标图形码图像传输给处理装置。可选地,第一摄像头也可以仅采集体能测试完成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并将该图像传输给处理装置。

步骤S520,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其中,体测结果包括体测分数、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基于上述步骤S510中获取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的图形码图像,可以确定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进而可以获得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

根据上述体能测试方法,可以基于第一摄像头扫描的图形码自动化地计算体测人员的成绩。通过这种方式,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像信息可以被自动化、智能化地获取和识别,无需人工记录,因此体测结果能够非常容易地保存和取证。此外,与简单的红外传感检测方式相比,这种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体测方式的误差小、准确度高。

此外,如果在基体上直接标记各不同的物理位置的坐标值并采用字符识别(OCR)技术识别坐标值的数字的话,当采集到的图像在边缘部分仅存在部分数字时,边缘处的数字容易被误识别,从而会造成测试结果的误差。而采用图形码的方式表示物理位置的话,如果图像边缘仅存在部分图形码,则会无法识别出结果,从而避免对坐标的误识别所带来的误差,进而有助于提高体测结果的准确性。

示例性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可以在具有存储器和处理器的设备、装置或者系统中实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可以部署在图像采集端处,例如,可以部署在具有图像采集功能的坐位体前屈设备处。

替代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还可以分布地部署在服务器端(或云端)和终端处。例如,可以在坐位体前屈设备处采集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将采集的图形码传送给服务器端(或云端),由服务器端(或云端)进行体能测试。

示例性地,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包括:基于定位线在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位置信息,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基于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确定体测结果;其中,定位线是在第一摄像头的画面中处于指定位置处的直线,定位线的延伸方向与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垂直;或者,定位线是基于将可移动件的朝向体测人员的侧面在第一摄像头的画面中进行投影所确定的线。

返回参考图3,示出一条示例性的定位线310。定位线可以是一条虚拟的线,其相对第一摄像头的位置是固定的,即在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在可移动件移动过程中,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是在变化的,由于定位线位置固定,因此在不同的图像中,与定位线重叠的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可以以定位线为基准,将与定位线重叠的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作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可以理解,由于定位线相对第一摄像头的画面是固定的,同时第一摄像头随可移动件一起移动,因此,体能测试完成时采集到的目标图形码图像中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与体能测试开始时采集到的初始图形码图像中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之间的差,与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的物理位置与体能测试开始时可移动件的物理位置之间的差,这两者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能测试完成时定位线所对应的图像信息,可以确定在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初始图像中不包含定位线,可以通过第一摄像头的处理器在初始图像中叠加定位线,这样第一摄像头输出至上述处理装置的图形码图像上将带有定位线。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摄像头可以将不带定位线的图形码图像输出至处理装置中,由上述处理装置在接收的图形码图像上叠加定位线。当然,无论第一摄像头还是处理装置,均可以不叠加定位线,只要处理装置能够确定在每张图形码图像上定位线的位置即可。

定位线的位置可以是指定的,其可以处于第一摄像头的画面中的任一合适的位置处。在比较可取的实施例中,定位线是基于将可移动件的朝向体测人员的侧面在第一摄像头的画面中进行投影所确定的线。返回参考图2,以虚线示出可移动件的朝向体测人员的侧面A’。将侧面A’延长并在基体上或说在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上形成投影,可以获得一条与x轴(x轴的定义将在下文描述)平行的投影线,该投影线可以作为定位线。以体测人员手部接触的面的投影线作为定位线,进而基于该定位线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这种方式测量获得的位置信息和/或距离信息比较准确。

可以理解,无论定位线如何设置,定位线在体能测试结束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与定位线在体能测试开始时的初始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之间的距离,等于可移动件移动的距离。此外,在定位线是基于将可移动件的朝向体测人员的侧面在第一摄像头的画面中进行投影所确定的线(可以称为投影线)的情况下,定位线在体能测试结束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物理位置等于体能测试结束时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在定位线与投影线之间存在特定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定位线在体能测试结束时的目标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物理位置与该特定距离进行求和或求差的方式来计算获得体能测试结束时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

示例性地,基于定位线在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位置信息,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包括:在定位线落在任一图形码上的情况下,从图形码图像中,确定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或之后的目标图形码,当前图形码是定位线落在其上的图形码;至少基于当前图形码和目标图形码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需注意,在基体上,前和后可以基于体能测试过程中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定义。例如,按照可移动件的前进方向,更早出现的位置视为在前,更晚出现的位置视为在后。类似地,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还是之后也可以基于体能测试过程中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定义。例如,沿可移动件前进方向早于当前图形码出现的图形码可以定义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的图形码,沿可移动件前进方向晚于当前图形码出现的图形码可以定义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后的图形码。

当前图形码是定位线落在其上的图形码,相对来说该当前图形码的识别准确度不如两侧的图形码高。因此,基于当前图形码之前或之后的图形码间接计算可移动件当前到达的位置,这种方式的测量结果会更准确。

示例性地,至少基于当前图形码和目标图形码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包括:计算定位线与当前图形码的目标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目标边是与定位线平行的任一边;基于定位线与目标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计算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至少基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以及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计算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基于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目标边可以是当前图形码的与定位线平行的两个边中的任一个边,其可以是在前的边,也可以是在后的边。边的前和后也可以参照上文描述的前后方位的定义来理解,此处不赘述。

由于图形码的大小与实际物理尺寸之间的关系是已知的,例如正方形二维码的实际大小是1cm×1cm。此外,每个图形码在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中所占据的像素的数目也是已知的。因此,可以计算获得图形码图像中图形码上的每个像素所表示的距离,该距离是常量。通过定位线与目标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也就可以计算所述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其余的信息,例如每个图形码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每两个图形码之间的间隔、以及每个图形码的边长等都是已知的。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

为了准确确定距离,可以定义坐标系。例如,将图形码图像中与可移动件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设定为y轴,将与y轴垂直的方向设定为x轴。在图形码是二维码的情况下,可以基于图形码上的定位块识别图形码在x轴和y轴上的位置。可以理解,在计算图形码之间的间隔、图形码的边长、定位线与图形码的边之间的距离等长度信息时,针对的都是y轴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计算。

示例性地,至少基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以及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计算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包括: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在定位线之前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第一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以及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一和值,将第一和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在定位线之后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第一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以及当前图形码的边长的第二和值,并确定第二和值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一差值,将第一差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后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在定位线之前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与第二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当前图形码的边长的第二差值,确定第二差值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三和值,将第三和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后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在定位线之后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与第二距离、当前图形码与目标图形码之间的间隔、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三差值,将第三差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其中,第一距离是与任一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刻度线与该图形码的在后的边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是与任一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刻度线与该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之间的距离。

图形码可以表示某一物理位置,也就是说图形码可以与某一游标刻度(本文称为位置刻度线)相对应。由于图形码本身具有一定的宽度,因此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图形码与位置刻度线的对齐位置。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将每个图形码的某一个边与位置刻度线对齐。例如,可以将用于表示16cm的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与位置刻度线16对齐。参见图3,以虚线示出用于表示16cm的图形码的在前(图3的左右方向对应于基体上的前后方向,同时也是y轴方向)的边所在的平面A。此外,图3中,还在图形码上方示出对应的位置刻度线的值“16”。如图3所示,将图形码的在前的边A与对应的位置刻度线“16”对齐。在另一个示例中,还可以将每个图形码的中心线与位置刻度线对齐。在又一个示例中,还可以将每个图形码的在后的边与位置刻度线对齐。当然,图形码与位置刻度线的对齐还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此处不一一列举。可以理解,当图形码所对应的位置刻度线与图形码的对齐位置不同时,位置刻度线与图形码的在后的边以及在前的边之间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在位置刻度线与图形码的对齐位置确定的情况下,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也可以预先确定。

下面以每个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与对应位置刻度线对齐为例描述本申请的可移动件的位置确定方式。可以理解,在每个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与对应位置刻度线对齐的情况下,第一距离等于二维码的边长,第二距离等于0。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形码可以是二维码,第一摄像头一共扫描到三个二维码。参见图3,示出扫描到的三个二维码C1、C2和C3。在该示例中,当前二维码是三个二维码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二维码C2。可以从这三个二维码中选择当前二维码之前的二维码C1,作为目标二维码。假设扫描目标二维码C1得到的物理位置是16cm。此外,可以计算定位线与当前二维码的目标边B1,即距离目标二维码C1更近的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随后,将这些像素换算成距离,假设换算后是6mm。最后,将以上两个数值再加上相邻两个二维码之间的距离1cm以及二维码的边长1cm(即第一距离),就可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即,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16+0.6+1+1=18.6cm。同理地,如果目标二维码选择的是当前二维码之后的二维码C3,假设扫描目标二维码C3得到的物理位置是20cm。然后计算定位线与当前二维码的目标边B2,即距离目标二维码C3更近的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将这些像素换算成距离,假设换算后是4mm。最后将目标二维码C3对应的物理位置减去相邻两个二维码之间的距离1cm以及定位线与目标边B2之间的距离4mm(由于第二距离是0,因此这里相当于也减去了第二距离)。即,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20-0.4-1=18.6cm。总之,无论从哪个方向,均可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18.6cm处的位置,并进而可以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选择不同的图形码作为目标图形码以及选择当前图形码的不同边作为目标边的位置确定方式各不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上文描述的示例理解各种情况下的位置确定方式,本文不一一赘述。

示例性地,基于定位线在图形码图像中所对应的位置信息,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包括:在定位线未落在任何图形码上的情况下,从图形码图像中确定位于定位线之前或之后的目标图形码;基于目标图形码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在定位线未落在任何图形码上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基于定位线之前或之后的目标图形码来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示例性地,基于目标图形码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包括:计算定位线与目标图形码的目标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目标边是与定位线平行的任一边;基于定位线与目标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计算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基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以及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计算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基于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目标边是目标图形码的与定位线平行的两个边中的任一边。上文已经描述了定位线与某一目标边之间的距离的计算方式及结合该距离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的意义,此处不赘述。

示例性地,基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以及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计算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包括: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定位线之前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距离定位线更远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四和值,确定第四和值与第二距离的第四差值,将第四差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定位线之前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距离定位线更近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第一距离以及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五和值,将第五和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定位线之后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距离定位线更远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与第一距离的第六和值,并确定第六和值与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五差值,将第五差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在目标图形码为位于定位线之后的图形码且目标边为距离定位线更近的边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与第二距离、定位线至目标边的距离的第六差值,将第六差值确定为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其中,第一距离是与任一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刻度线与该图形码的在后的边之间的距离,第二距离是与任一图形码所表示的物理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刻度线与该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之间的距离。

下面仍然以每个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与对应位置刻度线对齐为例描述本申请的可移动件的另一种位置确定方式。可以理解,在每个图形码的在前的边与对应位置刻度线对齐的情况下,第一距离等于二维码的边长,第二距离等于0。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形码可以是二维码,第一摄像头一共扫描到三个二维码。参见图3,示出扫描到的三个二维码C4、C5和C6。在该示例中,定位线310'未落在任何二维码上。可以从这三个二维码中选择位于定位线之前的二维码C4,作为目标二维码。假设扫描目标二维码C4得到的物理位置是30cm。此外,可以计算定位线与目标二维码的目标边B3,即距离定位线更近的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随后,将这些像素换算成距离,假设换算后是3mm。最后,将以上两个数值再加上二维码的边长1cm(即第一距离),就可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即,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30+0.3+1=31.3cm。同理地,如果目标二维码选择的是位于定位线之后的二维码C5,假设扫描目标二维码C5得到的物理位置是32cm。然后计算定位线与目标二维码的目标边B4,即距离定位线更近的边,之间的像素的数目。将这些像素换算成距离,假设换算后是7mm。最后将目标二维码C5对应的物理位置减去定位线与目标边B4之间的距离7mm(由于第二距离是0,因此这里相当于也减去了第二距离)。即,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32-0.7=31.3cm。总之,无论从哪个方向,均可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是31.3cm处的位置,并进而可以确定可移动件到达的位置和/或移动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摄像头每次至少采集到三个图形码。每次至少采集到三个图形码,方便能够选择位于当前图形码之前或之后的图形码作为目标图形码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如上所述,结合当前图形码之前或之后的图形码来确定定位线所对应的物理位置的方案更加准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方法还包括:实时判断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是否在第一目标时段内未发生变化;如果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在第一目标时段内未发生变化,则确定体测人员的体能测试完成。

第一目标时段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时长。图形码图像在第一目标时段内未发生变化,说明体测人员已将可移动件推到最远位置,此时可以基于确定体测人员的体能测试完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在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之前,方法还包括:对图形码图像进行畸变矫正处理。

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由于拍摄距离等原因,可能存在畸变。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利用第一摄像头的内参以及外参对畸变图像进行矫正,然后针对矫正后的图像分析其中的图形码所表示的位置信息,进而确定对应的体测结果。

示例性地,体能测试方法500还可以包括:接收第二摄像头采集的体测人员的图像,第二摄像头设置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和第一目标高度处,用于采集位于目标体测区域内的体测人员的图像;对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人体姿态识别,以确定多个关键点的位置;基于多个关键点的位置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摄像头固定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和第一目标高度处。上文已经描述了第二摄像头的布置方式和图像采集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第二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由此,能够实现实时的、自动化的不规范动作判定,以更好地监测体测人员的体测过程。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首先对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人体姿态识别,以确认体测人员在体能测试时的姿态。示例性而非限制性地,可以针对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之后再针对预处理的图像进行姿态识别。预处理可以包括诸如缩放、颜色空间转换等。姿态识别可以采用任意现有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人体骨骼检测模型实现。即,可以通过人体骨骼检测模型检测人体相关骨骼点,即关键点的位置。人体骨骼检测模型检测的多个关键点可以至少包括12个主要关键点,这12个主要关键点可以包括左脚、右脚、左膝、右膝、左臀、右臀、左手、右手、左肘、右肘、左肩、右肩。除以上主要关键点以外,人体骨骼检测模型可以可选地检测任意数量的其他附加关键点。

通过人体关键点的位置判断姿势是否符合不规范动作的方案实现简单,姿势判断准确,便于快速、实时地监测体测人员的体测过程。

示例性地,基于多个关键点的位置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包括:在第一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确定体测人员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第一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缺少任一侧手臂上的关键点;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第一坐标轴上的距离大于第一距离;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第二坐标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左肘关键点和右肘关键点在第二坐标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三目标距离;其中,第一坐标轴是与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坐标轴,第二坐标轴是与第一坐标轴垂直的坐标轴,第一坐标轴和第二坐标轴位于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第一条件可以包括:缺少任一侧手臂上的关键点。任一侧手臂可以包括该侧从肩部到手部的肢体。相应地,任一侧手臂的关键点可以包括该侧的肩部关键点、肘部关键点和手部关键点。可以判断是否同时出现2侧手臂的关键点,如果只出现了一侧手臂的关键点,那么可以直接判定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如果两侧手臂都出现关键点,则第一条件还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判断条件。其一,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第一坐标轴上的距离大于第一目标距离。第一坐标轴是与可移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坐标轴,可以用y轴表示。第一目标距离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大小,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目标距离为50个像素点,如果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y轴上的距离大于50个像素点,则可以判定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其二,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第二坐标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二目标距离。第二坐标轴是与第一坐标轴垂直的坐标轴,可以用x轴表示。第二目标距离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大小,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在一个示例中,第二目标距离为100个像素点,如果左手关键点和右手关键点在x轴上的距离小于100个像素点,则可以判定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其三,左肘关键点和右肘关键点在第二坐标轴上的距离小于第三目标距离。第三目标距离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大小,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在一个示例中,假设第三目标距离也是100个像素点,即如果左肘关键点和右肘关键点在x轴上的距离小于100个像素点,则可以判定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判断手臂关键点在第一坐标轴和第二坐标轴上的距离判定是否存在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由此,可以提高不规范动作判定的准确性。

示例性地,基于多个关键点的位置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包括:在第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确定体测人员存在屈腿的不规范动作,第二条件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第一夹角大于第一目标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二目标夹角。其中,第一夹角是左臀关键点至左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与左脚关键点至左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夹角,第二夹角是右臀关键点至右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与右脚关键点至右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目标夹角和第二目标夹角均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大小,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第一目标夹角和第二目标夹角中任一者可以是例如5°、8°、10°、15°等等。第一目标夹角和第二目标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解析人体骨骼检测模型返回的关键点坐标。例如,可以获取左臀、左膝和左脚的关键点的坐标,然后使用坐标点在矩阵中重建一个视觉矩阵,即建立左臀、左膝和左脚的关键点的关联模型或骨架模型。类似地,可以获取右臀、右膝和右脚的关键点的坐标,通过同样方法,使用关键点在矩阵中重建一个视觉矩阵,即建立右臀、右膝和右脚的关键点的关联模型或骨架模型。可以基于建立的模型计算左臀关键点至左膝关键之间的连线与左脚关键点至左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第一夹角,或者右臀关键点至右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与右脚关键点至右膝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第二夹角。如果第一夹角>第一目标夹角,或者第二夹角>第二目标夹角,则可以说明该体测人员存在屈腿动作,判定为违规;反之可判定为合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通过骨骼点的坐标判断腿部的夹角进而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存在屈腿的不规范动作,由此监督体测人员的体测成绩是否有效,这样可以提高体测成绩的测试准确性。

示例性地,体能测试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确定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的情况下,输出告警信息和/或判定体测结果无效。

如果是在确定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的情况下,则可以判定成绩无效。此时,可选地,可以通过语音方式播报成绩无效,并播报成绩无效的原因。此外,可以可选地无效成绩上传至第三方平台,例如校园网或者学校教务网等。可选地,在确定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的情况下,还可以输出告警信息。告警信息可以包括视频、图像、语音、灯光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告警信息可以通过输出装置输出。输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屏、扬声器、告警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以上方式,在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的情况下,可以及时输出告警信息进行告警,以提示体测人员或监督人员重新进行体测或者执行其他操作。在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的情况下,还可以及时判定成绩无效。

示例性地,体能测试方法500还可以包括:获取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在体测人员的体能测试完成之后,将体测人员的体测执行信息与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关联起来存储在存储装置中,体测执行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动作不规范信息;体测结果;体测过程中针对体测人员采集的视频或图像;体测过程中针对图形码采集的视频或图像;存在不规范动作时针对体测人员抓拍的图像。

获取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的方式可以是任意的。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装置自动识别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以由用户通过输入装置输入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用户可以是体测人员或监督人员等任意人员。

体测人员的体测成绩可以用体测人员将可移动件推到最远位置时可移动件的物理位置表示。当体测人员的体测完成之后,如果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则可以记录其动作不规范信息。动作不规范信息可以包括不规范动作的类别信息(例如属于单手推板的不规范动作还是属于屈腿的不规范动作)和/或不规范动作发生的时间信息等。此外,如果体测人员存在不规范动作,还可以可选地通过第二摄像头对其发生不规范动作时的图像进行抓拍,获得一个或多个抓拍图像,并将这些图像存储起来。此外,无论是否存在不规范动作,均可以通过第二摄像头全程记录体测过程中体测人员的动作,获得体测过程中针对体测人员采集的视频,或者针对体测人员进行随机或定期的抓拍,获得体测人员的一个或多个静态图像。此外,还可以在体测过程中通过第一摄像头针对图形码采集视频或者一个或多个静态图像,并将针对图形码采集的视频或图像存储起来。

以上动作不规范信息;体测结果;体测过程中针对体测人员采集的视频或图像;体测过程中针对图形码采集的视频或图像;存在不规范动作时针对体测人员抓拍的图像等可以视为体测执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与身份信息关联存储,方便后期随时进行调阅和查看。

示例性地,方法还包括:接收目标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基于目标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在存储装置中进行搜索;输出搜索到的与目标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相关联的体测执行信息的至少一部分。

目标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同样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自动获取或者由用户输入。在输出体测执行信息时,可以输出其中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输出哪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例如,如果想要查看目标体测人员的不规范动作,则可以仅输出其动作不规范信息以及存在不规范动作时的抓拍图像。

通过以上方案,当体测人员无论是对最终成绩,还是对不规范动作提出异议时,均可以通过回放图像或回放录像等方式进行取证。

示例性地,体能测试方法500还可以包括:接收人脸识别装置输出的体测人员的身份信息,人脸识别装置设置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二目标距离和第二目标高度处,用于采集体测人员的人脸图像并基于人脸图像识别体测人员的身份;输出引导信息,以指示体测人员到达目标体测区域;基于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做出准备动作,在做出准备动作的情况下输出体测开始指令,其中,第二摄像头设置在目标体测区域周围的第一目标距离和第一目标高度处,用于采集位于目标体测区域内的体测人员的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体能测试开始时,体测人员可以走到人脸识别装置上处进行人脸识别。人脸识别装置采集到当前体测人员的人脸图像进行人脸别后,确定体测人员的身份。如果确认当前体测人员是身份已知的体测人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装置上的扬声器语音播报“xxx(体测人员姓名)检录成功”。随后,可以可选地通过人脸识别装置上的扬声器进一步语音引导体测人员移动至目标体测区域,并引导体测人员做出准备动作。在当前体测人员做出准备动作后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装置上的扬声器语音播报体测开始指令,以指示体测人员开始进行坐位体前屈的体测。虽然上文以人脸识别装置上的扬声器为例描述引导或指示信息输出的方式,但是其仅是示例,以上各种引导或指示信息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输出装置进行输出,该输出装置可以集成在人脸识别装置中,也可以独立于人脸识别装置。

示例性地,在体测人员的体测完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将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与其身份信息关联起来。例如,可以将关联在一起的体测结果与身份信息保存在存储装置中或者进一步上传至第三方平台。将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与身份信息关联起来便于后期针对任意体测人员的成绩进行查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人脸识别装置进行对体测人员进行人脸识别以确认身份信息,并且通过输出引导信息引导体测人员进行体测,由此可以提高体能测试的智能化程度,用户体验较好。

示例性地,基于第二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做出准备动作包括:基于左手关键点、左肘关键点和左肩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左侧手臂是否伸直;基于右手关键点、右肘关键点和右肩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右侧手臂是否伸直;基于左脚关键点、左膝关键点和左臀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左侧腿部是否伸直;基于右脚关键点、右膝关键点和右臀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右侧腿部是否伸直;基于左手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左手是否落在可移动件上;基于右手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右手是否落在可移动件上;基于左脚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左脚是否落在脚踏板上;基于右脚关键点的坐标判断右脚是否落在脚踏板上;在左侧手臂、右侧手臂、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伸直,左手和右手落在可移动件上,且左脚和右脚落在脚踏板上的情况下,确定体测人员做出准备动作。

判断左侧手臂是否伸直可以采用与上述判断左腿或右腿是否伸直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实现。例如,可以判断左肩关键点至左肘关键点的连接线与左手关键点至左肘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第三夹角是否大于第三目标夹角,如果是,则确定左侧手臂没有伸直,否则确定左侧手臂是伸直的。类似地,可以判断右肩关键点至右肘关键点的连接线与右手关键点至右肘关键点的连接线之间的第四夹角是否大于第四目标夹角,如果是,则确定右侧手臂没有伸直,否则确定右侧手臂是伸直的。第三目标夹角和第四目标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任何合适的大小,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此外,第三目标夹角和第四目标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判断左侧腿部是否伸直和判断右侧腿部是否伸直可以基于上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进行判断,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还可以检测左手和右手是否落在可移动件上以及左脚和右脚是否落在脚踏板上。示例性地,可以通过目标检测技术检测可移动件和脚踏板所在的区域。此外,可以判断左手关键点的坐标与可移动件所在区域之间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可以确定左手落在可移动件上。类似地,可以判断右手关键点的坐标与可移动件所在区域之间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可以确定左手落在可移动件上。类似地,可以判断左脚关键点的坐标与脚踏板所在区域之间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可以确定左脚落在脚踏板上。类似地,可以判断右脚关键点的坐标与脚踏板所在区域之间的距离,如果该距离小于一定阈值,则可以确定右脚落在脚踏板上。

在左侧手臂、右侧手臂、左侧腿部和右侧腿部伸直,左手和右手落在可移动件上,且左脚和右脚落在脚踏板上的情况下,确定体测人员做出准备动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基于多个关键点判断体测人员是否做出准备动作以判定是否可以开始进行体能测试,由此,可以提高体能测试的智能化程度。

示例性地,体能测试方法500还包括:实时判断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是否在第二目标时段内未发生变化;如果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在第二目标时段内未发生变化,则向复位装置中的电机发送复位指令,以控制电机运转,其中,复位装置可以包括伸缩件和电机,电机的转动轴与伸缩件的第一端连接,伸缩件的第二端与可移动件连接,电机用于在主动转动时带动伸缩件收缩。

第二目标时段与上述第一目标时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目标时段和第二目标时段相同,在实时判断第一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在第一目标时段或第二目标时段(二者是同一时段)内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确定体测人员的体能测试完成,并可以进行自动复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实时判断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在第二目标时段内是否未发生变化。第二目标时段可以是任何合适的长度,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制。例如,第二目标时段可以是3秒。如果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在3秒内发生了变化,表示体测人员还未结束体能测试。如果第一摄像头扫描到的图形码在连续3秒内未发生变化,表示体测人员已经完成了体能测试。此时,可以向复位装置中的电机发送复位指令,以控制复位装置中的电机带动伸缩件移动,将可移动件恢复至初始位置。

基于复位装置,坐位体前屈设备无需人工手动复位,可以实现自动复位,这有助进一步提高坐位体前屈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解放人力。

下面简单介绍体能测试方法的一种示例性流程。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参见图6,体能测试方法的流程大致如下:

1.考生听到监考官点名后,可以回答“XXX到”,然后走到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中的人脸识别装置处进行人脸识别。

2.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识别到考生信息后,可以提示“考生名字检录成功”,然后语音引导考生至坐位体前屈运动区(即目标体测区域),并做出准备动作。

3.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的第二摄像头检测到考生做出准备动作后,可以语音播放“XXX请开始考试”,此时考生听到允许开始考试后,可以按照坐位体前屈动作的详细要求进行体测和推动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

4.若考试运动中出现屈腿、单手推板等不规范动作时,坐位体前屈测试系统可以识别考生动作并且判定为违规。

5.有效成绩上报,同时将摄像头(第二摄像头和/或第一摄像头)采集的视频和/或图像上传至校园网,并语音播报考生成绩。如果存在不规范动作,则可以语音播报成绩无效,并播报成绩无效的原因,同时将该成绩也上传至第三方平台。

6.考试结果后,语音播报请考生离场。

上文在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体能测试方法500时,主要结合上述坐位体前屈设备200进行描述,但是需注意,这仅是一种示例,上述体能测试方法500并不局限于应用在图2所示的坐位体前屈设备上,上述体能测试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基于图形码原理进行体测的体测设备上。

根据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体能测试装置。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70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700包括获取模块710和确定模块720。各个模块可分别执行上文中图5描述的体能测试方法的各个步骤。以下仅对该体能测试装置700的各部件的主要功能进行描述,而省略以上已经描述过的细节内容。

获取模块710用于获取体测人员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进行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第一摄像头针对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基体上的图形码所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其中,在基体上沿着可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带动第一摄像头移动。获取模块71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

确定模块720用于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其中,体测结果包括体测分数、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模块720可以由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102运行存储装置104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来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电子设备800包括存储器810和处理器820。

存储器810存储用于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中的相应步骤的计算机程序指令。

处理器820用于运行存储器81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以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的相应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820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体测人员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进行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第一摄像头针对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基体上的图形码所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其中,在基体上沿着可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带动第一摄像头移动;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其中,体测结果包括体测分数、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示例性地,电子设备800还可以包括图像采集装置830。图像采集装置830用于采集图形码。即,图像采集装置830可以是第一摄像头。图像采集装置830是可选的,电子设备800包括图像采集装置830的情况下,电子设备800可以是坐位体前屈设备本身。电子设备800也可以不包括图像采集装置830,这种情况下,电子设备800可以是不同于坐位体前屈设备的设备。

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在存储介质上存储了程序指令,在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或处理器运行时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的相应步骤,并且用于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中的相应模块。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智能电话的存储卡、平板电脑的存储部件、个人计算机的硬盘、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便携式紧致盘只读存储器(CD-ROM)、USB存储器、或者上述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程序指令在被计算机或处理器运行时可以使得计算机或处理器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和/或者可以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方法。

在一个实施例中,程序指令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以下步骤:获取体测人员基于坐位体前屈设备进行的体能测试完成时第一摄像头针对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基体上的图形码所采集到的图形码图像,其中,在基体上沿着可移动件的移动路径设置有多个图形码,坐位体前屈设备的可移动件在体测人员的推动下带动第一摄像头移动;基于图形码图像确定体测人员的体测结果;其中,体测结果包括体测分数、体能测试完成时可移动件所对应的位置信息、可移动件被推动的距离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体能测试方法5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的各模块可以通过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体能测试的电子设备的处理器运行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或者可以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的计算机指令被计算机运行时实现。

此外,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在运行时用于执行上述体能测试方法500。

尽管这里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示例实施例,应理解上述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意图将本申请的范围限制于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所有这些改变和修改意在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的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设备,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申请并帮助理解各个申请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申请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本申请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相应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其发明点在于可以用少于某个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的特征来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申请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了特征之间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本申请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体能测试装置中的一些模块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申请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申请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申请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对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保险产品的测试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图像分类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程序及存储介质
  • 闪存器件可靠性测试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Monkey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接口测试方法、接口测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体能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雷达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技术分类

0612011576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