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07:35


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

技术领域:一种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涉及低临界工质动力、蓄电池电动力和制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燃油、燃气发动机,及油电混合动力和气(液化气)电混合动力发动机,依赖化石燃料,燃烧耗氧,排放污染大气环境,且需要补充燃料,蓄电池也存在依赖外接电源充电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低临界工质取代化石燃料,以物理反应取代化学反应生成能量,驱动发动机输出动力。引入电磁加热、微波催化技术,为液态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建立超临界温度环境。引入制冷技术,提高气态低临界工质液化还原效率。为低临界工质发动机配置蓄电池电动力装置,两种动力能量互补,运转互控,以混合动力输出形式实现持续的动力输出。它由电磁微波伺服系统、液态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系统、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混合动力输出系统和辅助电源部分所组成:

加热箱31、集热室33的外部敷有保温层,温控开关29与液控开关17共用同一安装在集热室33上的感温头,温控开关29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电磁加热器30电连接,集热室33安装在发动机6汽缸缸体的外围,加热箱31的出口经循环泵32与集热室33的入口通过管路相连,集热室33的出口与加热箱31的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泵电机34与循环泵32同轴安装,泵电机34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微波电路24的信号控制端与安装在发动机6上的转速传感器19电连接,其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磁控管25电连接,磁控管25通过波导26、透镜27安装在发动机6汽缸上,构成电磁微波伺服系统;

储液罐1的外部敷有保温层,储液罐1的输出端经输液阀2与预热管3的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预热管3的输出端经调速阀4与电控喷嘴5通过管路相连,电控喷嘴5安装在发动机6的汽缸上,其喷口开向汽缸中,喷射控制器12的信号控制端与安装在发动机6上的转速传感器19电连接,其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电控喷嘴5电连接,液控开关17与温控开关29共用同一安装在集热室33上的感温头,液控开关17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输液阀2电连接,构成液态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系统;

液化室10、冷却箱22的外部敷有保温层,发动机6汽缸的排气端与缓冲室7的进气端通过管路连通,缓冲室7的排气端与风冷箱8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风冷箱8的排气端与冷却管9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冷却管9安装在冷却箱22中,冷却管9的排气端与液化室10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液化压缩机11的进气端为开放式,安装在液化室10中,液化压缩机11的排气端通过管路和单向阀与储液罐1的输入端相连,液化电机21与液化压缩机11同轴安装,制冷电机23与制冷压缩机13同轴安装,风机电机28与风机18同轴安装,风机18安装在风冷箱8上,液化蓄能器20由蓄电池和气控开关组成,开关的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开关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开关的电输出端与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电连接,冷凝器14的管路绕装在预热管3的外部,蒸发器16安装在冷却箱22中,制冷压缩机13的输出端与冷凝器14相连,冷凝器14通过节流器15与蒸发器16相连,蒸发器16与制冷压缩机13的输入端相连,构成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

从储液罐1的输出端开始,经输液阀2、预热管3、调速阀4、电控喷嘴5、发动机6汽缸、缓冲室7、风冷箱8、冷却管9、液化室10、液化压缩机11,再回到储液罐1的输入端,各构件通过管路相连,构成液态低临界工质的预热,吸热气化做功和气态低临界工质的回收,冷却,加压液化还原,蓄能的封闭循环回路;

转换开关42内设两组执行开关,其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转换开关42中控制蓄电池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与蓄电池37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一路通过调速器38与动力电机39电连接,另一路与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电连接,组成蓄电池动力部分,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与液控开关17的电输出端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一路通过启动开关40与启动机41电连接,另一路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电连接,启动开关40的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启动机41与发动机6通过齿轮传动交联,发电机35与发动机6通过皮带传动交联,组成发动机动力部分,发动机6的动力输出轴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的主动轴交联,发动机齿轮46安装在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的从动轴上,动力电机39的动力输出轴与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的主动轴交联,动力电机齿轮48安装在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的从动轴上,分动减速器45中,发动机齿轮46通过发动机导向齿轮47与动力输出齿轮50交联,动力电机齿轮48通过动力电机导向齿轮49与动力输出齿轮50交联,动力输出轴51安装在动力输出齿轮50上,组成混合动力输出系统;

电源调节电路36的一端与蓄电池37电连接,电源调节电路36的另两端,一端与发电机35电连接,另一端与喷射控制器12、微波电路24、液控开关17、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温控开关29的电输入端及泵电机34电连接,喷射控制器12的电输出端与电控喷嘴6电连接,微波电路24的电输出端与磁控管25电连接,液控开关17的电输出端,一路与输液阀2电连接,另一路与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电连接,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出端,一路通过启动开关40与启动机41电连接,另一路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电连接,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的电输出端与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电连接,温控开关29的电输出端与电磁加热器30电连接,组成辅助电源部分。

本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以低临界工质取代化石燃料,以物理反应做功取代化学反应做功的形式,对燃油、燃气发动机进行技术改造,并与蓄电池为电源的电动力装置组成新型的混合动力输出装置,以获得持续的动力输出。低临界工质发动机动力部分具有无燃耗,不耗氧,无排放,低噪音的特点,适用于对燃油、燃气发动机的改装。

附图说明:

图1: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原理图。

图2:发动机与动力电机混合动力输出示意图。

图3:分动减速器结构图。

图中:1、储液罐,2、输液阀,3、预热管,4、调速阀,5、电控喷嘴,6、发动机,7、缓冲室,8、风冷箱,9、冷却管,10、液化室,11、液化压缩机,12喷射控制器,13、制冷压缩机,14、冷凝器,15、节流器,16、蒸发器,17、液控开关,18、风机,19、转速传感器,20、液化蓄能器,21、液化电机,22、冷却箱,23、制冷电机,24、微波电路,25、磁控管,26、波导,27、透镜,28、风机电机,29、温控开关,30、电磁加热器,31、加热箱,32、循环泵,33、集热室,34、泵电机,35、发电机,36、电源调节电路,37、蓄电池,38、调速器,39、动力电机,40、启动开关,41、启动机,42、转换开关,43、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4、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5、分动减速器,46、发动机齿轮,47、发动机导向齿轮、48、动力电机齿轮,49、动力电机导向齿轮,50、动力输出齿轮,51、动力输出轴。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说明电磁微波伺服系统的结构和实施方式:

加热箱31、集热室33的外部敷有保温层,温控开关29与液控开关17共用同一安装在集热室33上的感温头,温控开关29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电磁加热器30电连接,集热室33安装在发动机6汽缸缸体的外围,加热箱31的出口经循环泵32与集热室33的入口通过管路相连,集热室33的出口与加热箱31的入口通过管路相连,泵电机34与循环泵32同轴安装,泵电机34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微波电路24的信号控制端与安装在发动机6上的转速传感器19电连接,其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磁控管25电连接,磁控管25通过波导26、透镜27安装在发动机6汽缸上,构成电磁微波伺服系统。

加热箱31、循环泵32、集热室33及连接管路所组成的回路中充装耐高温油液。温控开关29为降温导通开关,在集热室33中的温度低于设置温度时,温控开关29导通,通过电源调节电路36为电磁加热器30接通电源,电磁加热器30通电启动,交变磁场在加热箱31的金属箱体上产生电磁感应,强大的涡流在克服金属材料的内阻流动时完成电能向热能的转换,对加热箱31中的油液进行加热,泵电机34通电运转,驱动循环泵32循环加热箱31与集热室33回路中的油液,将加热箱31中的热交换到集热室33中,为液态的低临界工质在发动机6的汽缸中气化做功建立温度环境。如果使用二氧化碳做动力工质,其临界温度是31.2℃,若将集热室33中油液加热至160℃,可为喷入发动机6汽缸中的雾态二氧化碳的气化建立高于其临界温度5倍的超临界温度环境。

微波电路24、磁控管25、波导26、透镜27及转速传感器19组成微波催化系统,为使微波催化系统的反应速度与液态的低临界工质的喷射配时同步,磁控管25采用半导体元件。

喷射控制器12、微波电路24的工作受控于发动机6的点火配时机构。安装在发动机6上的转速传感器19,将发动机6转动的机械动作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喷射控制器12和微波电路24,活塞行程至上止点位置,喷射控制器12控制电控喷嘴5将液态的低临界工质以雾态喷入发动机6的汽缸中,微波电路24同步启动磁控管25,通过波导26、透镜27,将微波波束发射至发动机6的汽缸中。微波可使低临界工质的分子高速翻转,摩擦生热,对进入发动机6汽缸中的雾态低临界工质的气化起到加速作用,微波产生的能量与电磁加热器30生成的超临界热能叠加,使雾态的低临界工质瞬间气化,形成爆发力。

结合图1说明液态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系统的结构和实施方式:

储液罐1的外部敷有保温层,储液罐1的输出端经输液阀2与预热管3的输入端通过管路相连,预热管3的输出端经调速阀4与电控喷嘴5通过管路相连,电控喷嘴5安装在发动机6的汽缸上,其喷口开向汽缸中,喷射控制器12的信号控制端与安装在发动机6上的转速传感器19电连接,其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电控喷嘴5电连接,液控开关17与温控开关29共用同一安装在集热室33上的感温头,液控开关17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与输液阀2电连接,构成液态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系统。

储液罐1中充装液态的低临界工质。喷射控制器12的动作受控于发动机6的转速,液控开关17为升温导通开关,受控于集热室33的温度变化,在集热室33达到设置温度时导通。发动机6初始启动,集热室33中油液被电磁加热器30加热至设置温度时,液控开关17导通,为输液阀2接通电源,输液阀2通电打开,储液罐1中的液态低临界工质进入预热管3中,打开调速阀4,由喷射控制器12控制,液态的低临界工质通过电控喷嘴5以雾态喷入发动机6的汽缸中,由集热室33释放的热能和微波释放的催化能量叠加发力,使雾态的低临界工质瞬间气化,形成爆发力,推动发动机6运转,输出动力。

结合图1说明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的结构和实施方式:

液化室10、冷却箱22的外部敷有保温层,发动机6汽缸的排气端与缓冲室7的进气端通过管路连通,缓冲室7的排气端与风冷箱8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风冷箱8的排气端与冷却管9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冷却管9安装在冷却箱22中,冷却管9的排气端与液化室10的进气端通过管路相连,液化压缩机11的进气端为开放式,安装在液化室10中,液化压缩机11的排气端通过管路和单向阀与储液罐1的输入端相连,液化电机21与液化压缩机11同轴安装,制冷电机23与制冷压缩机13同轴安装,风机电机28与风机18同轴安装,风机18安装在风冷箱8上,液化蓄能器20由蓄电池和气控开关组成,开关的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开关的电输入端与电源调节电路36电连接,开关的电输出端与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电连接,冷凝器14的管路绕装在预热管3的外部,蒸发器16安装在冷却箱22中,制冷压缩机13的输出端与冷凝器14相连,冷凝器14通过节流器15与蒸发器16相连,蒸发器16与制冷压缩机13的输入端相连,构成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

在封闭循环的回路中使用低临界工质,要为液态的低临界工质气化做功后建立顺畅的排放环境,还要提高做功后的气态的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速度,才能确保发动机6的正常运转,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就是为发动机6提供顺畅的排放环境和提高做功后的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和蓄能的速度而设置。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的导通和关闭受控于缓冲室7中气压变化,在缓冲室7中气压上升时导通,在缓冲室7中气压与机外环境气压等值时关闭。发动机6启动后向缓冲室7中排气,缓冲室7中气压上升,液化蓄能器20中的开关导通,通过电源调节电路36为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接通电源,液化电机21通电运转,驱动液化压缩机11经风冷箱8、冷却管9、液化室10回收发动机6排入缓冲室7中的气态低临界工质。风机电机28通电,驱动风机18运转。制冷电机23通电,驱动制冷压缩机13运转,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进入制冷状态。发动机6做功后排入缓冲室7的气态低临界工质,先进入风冷箱8中,由风机18对其进行风冷降温,再进入冷却管9中,由蒸发器16对其进行强冷降温,经强冷降温后体积浓缩的气态低临界工质进入液化室10中,由液化压缩机11将其压入储液罐1中进行液化还原。

冷却浓缩气态低临界工质,是为缩减流经液化压缩机11的气态低临界工质的体积,降低同量级气体的回收所需压力,进而提升液化压缩机11的压气效率。

冷凝器14的管路绕装在预热管3外部的目的是冷热互为利用,蒸发器16在对冷却管10中气态低临界工质进行冷却时交换到冷凝器14中的热,可对预热管3中的液态低临界工质进行加热,同时,由于冷凝器14中的热被预热管3中低温的液态低临界工质吸收,提升冷凝器14的散热速度,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

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对气态的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的全过程就是向储液罐1中蓄能的全过程。

结合图1说明低临界工质封闭循环回路的结构。

从储液罐1的输出端开始,经输液阀2、预热管3、调速阀4、电控喷嘴5、发动机6汽缸、缓冲室7、风冷箱8、冷却管9、液化室10、液化压缩机11,再回到储液罐1的输入端,各构件通过管路相连,构成液态低临界工质的预热,吸热气化做功和气态低临界工质的回收,冷却,加压液化还原,蓄能的封闭循环回路。低临界工质封闭循环,一次灌装可长时间使用。液化压缩机11安装在液化室10中,与外部环境隔绝,发动机6对外无排放,运转机件工作在封闭环境中,可简化其进、排气端机械结构,还可降低其相关部位的密封等级,机械噪声也会相应降低。

结合图1、图2、图3说明混合动力输出系统的结构和实施方式:

转换开关42内设两组执行开关,其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转换开关42中控制蓄电池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与蓄电池37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一路通过调速器38与动力电机39电连接,另一路与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电连接,组成蓄电池动力部分,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与液控开关17的电输出端电连接,其电输出端,一路通过启动开关40与启动机41电连接,另一路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电连接,启动开关40的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启动机41与发动机6通过齿轮传动交联,发电机35与发动机6通过皮带传动交联,组成发动机动力部分,发动机6的动力输出轴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的主动轴交联,发动机齿轮46安装在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的从动轴上,动力电机39的动力输出轴与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的主动轴交联,动力电机齿轮48安装在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的从动轴上,分动减速器45中,发动机齿轮46通过发动机导向齿轮47与动力输出齿轮50交联,动力电机齿轮48通过动力电机导向齿轮49与动力输出齿轮50交联,动力输出轴51安装在动力输出齿轮50上,组成混合动力输出系统。

蓄电池动力部分与发动机动力部分采取并联输出形式,发动机6与动力电机39通过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和分动减速器45进行动力交替切换,输出动力,驱动负载。两种动力的转换是依据缓冲室7中的气压变化来实现,由安装在缓冲室7上的转换开关42进行识别和控制。

缓冲室7中气压的上限值设置在即将影响发动机6正常运转的气压值上,其下限值设置在与机外环境气压相等的气压值上。

在整机运转期间,液化蓄能器20中的蓄电池由发电机35为其充电蓄能,在整机停机后,如果缓冲室7中气压高于下限值,液化蓄能器20中的开关继续导通,接通液化蓄能器20中的蓄电池与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的连接,由液化蓄能器20中的蓄电池为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供电,回收缓冲室7中的残留气体,将缓冲室7中气压恢复到设置的下限值后,液化蓄能器20中的开关关闭,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断电停机,发动机动力部分进入待机状态,整机再行启动时,发动机动力部分首先启动。

整机初始启动,在集热室33中油液被加热到设置温度后,液控开关17导通,输液阀2通电打开,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导通,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通电吸合,启动开关40导通,启动机41通电运转,启动发动机6,转速传感器19将发动机6转动的机械动作转变成电信号,传递给喷射控制器12和微波电路24,发动机动力部分进入运转状态。

发动机动力部分运转时,发动机6做功后的气体排入缓冲室7中,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同步回收缓冲室7中气体,由于液化电机21的配置功率小,气体的回收速度会滞后于发动机6的排气速度,缓冲室7中气压不断上升,当缓冲室7中气压上升至设置的上限值时,转换开关42中控制蓄电池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导通,接通蓄电池37与调速器38的连接,同时接通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的连接,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通电吸合,蓄电池37输出的电能通过调速器38驱动动力电机39运转,动力电机39接替发动机6输出动力。在蓄电池动力部分运转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各系统的相关电路、电器由蓄电池37供电待机,集热室33中温度保持在设置值上,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继续回收缓冲室7中的残留气体,当缓冲室7中气压恢复到设置的下限值时,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导通,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通电吸合,启动开关40导通,启动机41通电启动发动机6,发动机6接替动力电机39输出动力。

分动减速器45的设置,是将发动机6和动力电机39的动力交替输出给负载,并将发动机6和动力电机39的高转速降为负载所需的转速。

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与分动减速器45完成两种动力输出的交替切换。当发动机动力部分运转时,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通电吸合,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断电分离,发动机6将动力通过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传递给发动机齿轮46,发动机齿轮46再通过发动机导向齿轮47导向,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齿轮50,使动力输出齿轮50与发动机6同向旋转,通过动力输出轴51输出动力,驱动负载。当蓄电池动力部分运转时,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通电吸合,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断电分离,动力电机39将动力通过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传递给动力电机齿轮48,动力电机齿轮48再通过动力电机导向齿轮49导向,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输出齿轮50,使动力输出齿轮50与动力电机39同向旋转,通过动力输出轴51输出动力,驱动负载。分动减速器45中的各动力齿轮、导向齿轮和动力输出齿轮的转速比由发动机6、动力电机39的转速与负载需要转速决定。

在动力输出过程中,以发动机动力部分的动力输出为主,以蓄电池动力部分的动力输出为辅。发动机动力部分与蓄电池动力部分交替运转,持续输出动力。

启动开关40受到集热室33中温度和缓冲室7中气压的双重控制,启动开关40的电输入端通过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连接在液控开关17的电输出端上,液控开关17在集热室33达到设置温度时导通,启动开关40才能通电导通。启动开关40的气控端安装在缓冲室7上,设置在缓冲室7中气压处于下限值时导通,在缓冲室7中气压上升时关闭。启动开关40只能在集热室33达到设置温度时和缓冲室7中气压处于下限值时导通,因此,启动机41只能在集热室33达到设置温度和缓冲室7中气压处于下限值时通电运转,双重控制又是双重保护,确保启动机41不出现错误动作。在蓄电池动力部分运转过程中,只要缓冲室7中残留气体被清空,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导通,启动开关40随之自动导通,为启动机41接通电源,自动启动发动机6,发动机动力部分接替蓄电池动力部分输出动力。

结合图1说明辅助电源部分的电路结构和实施方式:

电源调节电路36的一端与蓄电池37电连接,电源调节电路36的另两端,一端与发电机35电连接,另一端与喷射控制器12、微波电路24、液控开关17、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温控开关29的电输入端及泵电机34电连接,喷射控制器12的电输出端与电控喷嘴5电连接,微波电路24的电输出端与磁控管25电连接,液控开关17的电输出端,一路与输液阀2电连接,另一路与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入端电连接,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的电输出端,一路通过启动开关40与启动机41电连接,另一路与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电连接,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的电输出端与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电连接,温控开关29的电输出端与电磁加热器30电连接,组成辅助电源部分。

发电机35输出的电能主要用于对输液阀2、喷射控制器12及电控喷嘴5、微波电路24及磁控管25、液化蓄能器20、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电磁加热器30、泵电机34、启动机41、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动力电机电磁离合器44提供电源支持。

电源调节电路36为简单的智能控制电路,其作用是,在整机初始启动时,接通蓄电池37与喷射控制器12、微波电路24、液控开关17、温控开关29、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及泵电机34的连接,由蓄电池37为喷射控制器12及电控喷嘴5、微波电路24及磁控管25、泵电机34供电。通过液控开关17为输液阀2供电。通过液控开关17,经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部分的执行开关为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供电,又经启动开关40为启动机41供电。通过温控开关29为电磁加热器30供电。通过液化蓄能器20中的开关为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供电。

在发动机动力部分运转正常,发电机35输出电能后,电源调节电路36接通发电机35与喷射控制器12、微波电路24、液控开关17、温控开关29、液化蓄能器20中开关及泵电机34的连接,由发电机35接替蓄电池37,为喷射控制器12及电控喷嘴5、微波电路24及磁控管25、泵电机34供电。通过液控开关17为输液阀2供电。通过液控开关17,经转换开关42中控制发动机动力部分的执行开关为发动机电磁离合器43供电,又经启动开关40为启动机41供电。通过温控开关29为电磁加热器30供电。通过液化蓄能器20中的开关为液化电机21、制冷电机23、风机电机28供电。

在发动机动力部分运转期间,发电机35在对各电路、电器供电的同时,电源调节电路36继续保持发电机35与蓄电池37的连接,由发电机35为蓄电池37补充因发动机动力部分初始启动对相关电路、电器供电所消耗的电能,补充蓄电池动力部分运转期间所消耗的电能,补充蓄电池动力部分运转时维持发动机动力部分待机状态各电路、电器所消耗的电能。在蓄电池37的电能补足后,断开发电机35与蓄电池37的连接。

本配置蓄电池辅助动力的低临界工质发动机的技术在用于改装燃油、燃气发动机时,可直接使用被改装发动机所配置的大部分零部件和控制系统,配时机构、油路、电路均可经简单的技术处理直接利用,如,喷射控制器12由电喷控制电路代替,电控喷嘴5由喷油嘴代替,缓冲室7由油箱改装,风冷箱8由风冷水箱改装。集热室33由发动机缸体外围冷却水套改装。发电机35按需换装大功率的,以满足电磁、微波伺服系统和气态低临界工质回收液化还原蓄能系统的电能消耗及为蓄电池37补充电能需求。蓄电池37也需相应扩增容量。拆除发动机外围的配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的零部件。

技术分类

061201158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