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CO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7:49


一种CO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O

背景技术

在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下,CCUS(CO

CO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CO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

第一气相集管,第二气相集管,第一液相集管置于船舶左舷侧,船舶左舷侧的集管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气相集管、第一液相集管、第三气相集管。

第三气相集管,第四气相集管,第二液相集管置于船舶右舷侧,船舶右舷侧的集管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三气相集管、第二液相集管、第四气相集管。

第一气相集管,第二气相集管,第一液相集管,第三气相集管,第四气相集管,第二液相集管为船舶对外管路接口。

第一气相集管和第二气相集管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气相阀,两个第一气相阀下游管路汇总处与第二气相阀连接,第二气相阀与第一气相管路的一端连接。

第三气相集管和第四气相集管上分别再设置一个第一气相阀,第一气相阀下游管路汇总处与第三气相阀连接,第三气相阀与第一气相管路的一端连接。

第一液相集管上依次设置第一液相阀和第二液相阀,第二液相阀的出口端与液相管路的一端连接,第二液相集管上依次设置第四液相阀和第五液相阀,第五液相阀的出口端与液相管路连接。

第一气相管路与液相管路的连通处设有第四气相阀。

第一气相管路的一端与第一气相集管,第二气相集管,第三气相集管,第四气相集管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五气相阀,第五气相阀通过管道与第六气相阀连接,第六气相阀再通过管路与第七气相阀连接,第七气相阀的出口端连接在CO

第五气相阀的进口端设置一条分管路,分管路与第八气相阀连接,第八气相阀通过管道与第九气相阀连接,第九气相阀的出口端连接在第七气相阀的进口端的管路上。

第六气相阀与第九气相阀下游管路汇总处设有一条管路与第二吹扫泄放管路连接,与第二吹扫泄放管路连接的管路上设有调节阀,第二吹扫泄放管路另一端为透气出口。

第一气相管路上的第六气相阀与第七气相阀之间再设置一条分管路,分管路上安装第一吹扫阀并连接至CO

第一气相管路上的第六气相阀与第七气相阀之间设置第三条分管路,第三条分管路上安装一个第二吹扫阀并与第一吹扫泄放管路连接,第一吹扫泄放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干燥空气。第一吹扫泄放管路和第二吹扫泄放管路通过一个第三吹扫阀相连。

液相管路的一端与液相集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液相阀相连,第三液相阀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加注管路、喷淋管路、扫舱管路、卸货管路,加注管路的另一端与设置在CO

加注阀和第三液相阀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吹扫阀并与第二吹扫泄放管连接。

第一气相管路上第五气相阀与第六气相阀之间安装一段第二气相管路,第二气相管路的另一端分别与货物蒸发/加热器和货物压缩机单元的一端连接,货物蒸发/加热器的另一端与蒸发器管路连接,蒸发器管路与液相管路连接,货物压缩机单元的另一端连接一条高温气相管路,高温气相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八气相阀与第九气相阀之间的管路上。

CO

上述CO

上述CO

上述CO

上述CO

本发明可采用多套集管进行货物传输,系统冗余度高;本发明液货舱设置4个CO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液货舱干舱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液货舱加压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液货舱预冷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液货装载操作采用货物气体自然回流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液货装载操作采用采用货物压缩机强制回流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液货卸载操作采用货物气体自然回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液货卸载操作采用货物蒸发/加热器补压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液货装载、卸载操作后的液相管路采用外部气体吹扫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液货装载、卸载操作后的液相管路采用货物压缩机吹扫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液货卸载后液货舱的扫舱操作采用外部回气加压扫舱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液货卸载后液货舱的扫舱操作采用货物压缩机加压扫舱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液货舱扫舱完成后的泄压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液货舱通风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液货舱卸货泵故障的紧急排空采用外部回气加压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液货舱卸货泵故障的紧急排空采用货物压缩机加压采用货物压缩机加压操作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气相集管,2、第二气相集管,3、第三气相集管,4、第四气相集管,5、第一液相集管,6、第二液相集管,7、第一气相阀,8、第二气相阀,9、第一气相管路,10、第一液相阀,11第二液相阀,12、液相管路,13、CO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CO

第一气相集管1,第二气相集管2,第一液相集管5置于船舶左舷侧,船舶左舷侧的集管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气相集管1、第一液相集管5、第三气相集管3。

第三气相集管3,第四气相集管4,第二液相集管6置于船舶右舷侧,船舶右舷侧的集管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三气相集管3、第二液相集管6、第四气相集管4。

第一气相集管1,第二气相集管2,第一液相集管5,第三气相集管3,第四气相集管4,第二液相集管6为船舶对外管路接口。

第一气相集管1和第二气相集管2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气相阀7,两个第一气相阀7下游管路汇总处与第二气相阀8连接,第二气相阀8与第一气相管路9的一端连接。

第三气相集管3和第四气相集管4上分别再设置一个第一气相阀7,第一气相阀7下游管路汇总处与第三气相阀51连接,第三气相阀51与第一气相管路9的一端连接。

第一液相集管5上依次设置第一液相阀10和第二液相阀11,第二液相阀11的出口端与液相管路12的一端连接。第二液相集管6上依次设置第四液相阀52和第五液相阀53,第五液相阀53的出口端与液相管路12连接。

第一气相管路9与液相管路12的连通处设有第四气相阀54。

第一气相管路9的一端与第一气相集管1,第二气相集管2,第三气相集管3,第四气相集管4连接,另一端连接第五气相阀55,第五气相阀55通过管道与第六气相阀56连接,第六气相阀56再通过管路与第七气相阀57连接,第七气相阀57的出口端连接在CO

第五气相阀55的进口端设置一条分管路,分管路与第八气相阀58连接,第八气相阀58通过管道与第九气相阀59连接,第九气相阀59的出口端连接在第七气相阀57的进口端的管路上。

第六气相阀56与第九气相阀59下游管路汇总处设有一条管路与第二吹扫泄放管路16连接,与第二吹扫泄放管路16连接的管路上设有调节阀50,第二吹扫泄放管路16另一端为透气出口19。

第一气相管路9上的第六气相阀56与第七气相阀57之间再设置一条分管路,分管路上安装第一吹扫阀14并连接至CO

第一气相管路9上的第六气相阀56与第七气相阀57之间设置第三条分管路,第三条分管路上安装一个第二吹扫阀18并与第一吹扫泄放管路17连接,第一吹扫泄放管路17的另一端连接干燥空气。第一吹扫泄放管路17和第二吹扫泄放管路16通过一个第三吹扫阀60相连。

液相管路12的一端与液相集管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液相阀20相连,第三液相阀2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加注管路21、喷淋管路22、扫舱管路23、卸货管路24,加注管路21的另一端与设置在CO

加注阀26和第三液相阀20之间设置一个第四吹扫阀61并与第二吹扫泄放管16连接。

第一气相管路9上第五气相阀55与第六气相阀56之间安装一段第二气相管路32,第二气相管路32的另一端分别与货物蒸发/加热器33和货物压缩机单元34的一端连接,货物蒸发/加热器33的另一端与蒸发器管路49连接,蒸发器管路49与液相管路12连接,货物压缩机单元34的另一端连接一条高温气相管路35,高温气相管路35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八气相阀58与第九气相阀59之间的管路上。

CO

CO

卸货泵48型式是潜液泵或深井泵,每一个CO

货物压缩机单元34包括气液分离器44、气体加热器45、气体压缩机46、稳压罐47,气体加热器45是电加热器,或是采用换热流体介质加热的加热器,气体压缩机46可以是柱塞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

温度监测装置37采用0%液位高度、25%液位高度、50%液位高度、75%液位高度、95%液位高度、气相高度等6个液位高度处的液货温度监测。

如图1所示,CO

如图1所示,CO

如图1所示,货物蒸发/加热器33能够实现将液相管路12内的液货经蒸发或加热器蒸发气化,蒸汽通过管路补充至CO

如图1所示,货物压缩机单元34包括气液分离器44、气体加热器45、气体压缩机46、稳压罐47,气体加热器45可以是电加热器,也可以是采用其他换热流体介质加热的加热器,气体压缩机46可以是柱塞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或其他功能等同型式。

在CO

如图1所示,CO

如图1所示,CO

如图1所示,CO

如图1所示,CO

系统功能描述:

通过上述系统阀门、管路、设备的连接和设备功能,可实现系统的功能如下:

如图2所示,液货舱干舱操作:通过气相管路从外部接收干燥CO

如图3所示,液货舱加压操作:在液货舱装载液态CO

如图4所示,液货舱预冷操作:在液货舱装载液态CO

如图5所示,液货装载操作:接收外部CO

如图6所示,若外部加注方的气体压力过高,无法通过自然回流的方式时,需采用货物压缩机单元34强制回流。由第一液相集管5接收外部加注的液态CO

如图7所示,液货卸载操作:卸货泵48将液货舱内液货通过液相管路12卸载至外部,为平衡液货舱内压力,需接收外部回流的CO

如图8所示,当外部无CO

如图9所示,液货装载、卸载操作后的液相管路12吹扫操作:采用外部提供的气体CO

如图10所示,当采用将液货舱内的CO

如图11所示,液货卸载后液货舱的扫舱操作:利用外部提供的气体CO

如图12所示,多个液货舱并联存储液货时,也可用货物压缩机单元34将来自另一液货舱的CO

如图13所示,液货舱扫舱完成后的泄压操作:通过液货舱顶部调节阀50,调节货舱泄压速率,避免局部压力骤降引发固体干冰风险。此时,操作需开启的阀门:调节阀50,第七气相阀57,系统其余阀门关闭。

如图14所示,液货舱通风操作:液货舱泄压完成后,可采用干燥空气,经吹扫管路通风至液货舱顶部,液货舱内的CO

如图15所示,液货舱卸货泵48故障的紧急排空:当液货舱内卸货泵48故障,无法完成卸货功能时,利用外部提供的气体CO

如图16所示,若采用多个液货舱并联存储时,也可用货物压缩机将来自另一液货舱的CO

系统实际运行时,第二气相集管2或第三气相集管3或第四气相集管4均可开启,替代第一气相集管1的功能;第一液相集管5也可开启,替代液相集管6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11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