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射出液从外部转移至注射器侧的转接器、以及使用了该转接器的射出液的转移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对生物体等对象区域射出药液等的装置,可以示例出无针注射器,而近年来,从操作的容易程度、卫生方面等出发而进行了不具有注射针的无针注射器的开发。一般而言,在无针注射器中,已被实用化的构成是将被压缩气体、弹簧等驱动源加压的药液朝向对象区域射出,并利用该药液所具有的动能将药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内部的构成。由于在这样的无针注射器中不存在形成射出液的流路的机械性的结构(例如,注射针),因此,在使用装置的准备阶段,为了将射出液卫生地转移至无针注射器需要相应的注意。

这里,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耦合装置将无针注射器与导管连接而转移射出液的构成。在该耦合装置的一侧安装有无针注射器,在另一侧安装有导管。导管中贮存有要通过无针注射器射出的射出液。另外,耦合装置的抵接面形成为模仿无针注射器的前端面的形状,而且耦合装置的孔口形成为与无针注射器侧的孔口相面对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为了抑制杂菌等的产生,耦合装置的抵接面是以在将射出液从导管转移至无针注射器时,射出液不会附着于无针注射器的前端面的方式形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2/016133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技术中,为了在转移射出液时不使无针注射器的前端面接触射出液(为了防止杂菌等在无针注射器的前端面繁殖),耦合装置的前端部的孔口的直径形成为小于无针注射器的喷嘴部的孔口的直径。一般而言,无针注射器是对射出液作用高压力并利用其能量使射出液向对象区域射出的装置,因此,为了该射出,其孔口直径是极小的。因此,在现有技术中,耦合装置侧的孔口直径要比这样的无针注射器侧的孔口直径小,因此,在想要使用该耦合装置转移射出液时,该转移需要较长的时间。另外,在转移极少量的射出液的情况下,会形成为射出液难以向耦合装置的孔口的前端移动的构成,因此,其周围存在的空气也会一起被吸入并被转移至无针注射器。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射出液从外部适宜地转移至无针注射器的技术。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构成:使转接器的开口端小于收容部的内径、且大于射出装置的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并且在转接器内部配置直径连续缩减的给定空间、以使得在转移时不存在会导致射出液发生分散的空间。基于这样的构成,能够借助转接器将射出液从外部卫生且快速地转移至射出装置,而且能够在该转移时抑制射出液与空气的不慎混合。

具体而言,本发明是用于对射出装置经由其射出喷嘴的射出口转移给定射出液的转接器,所述射出装置是将给定射出液从射出喷嘴射出的装置,所述转接器具备外壳和填充喷嘴,所述外壳划定出收容待转移的所述给定射出液的收容部、且相对于所述射出装置可装卸地构成,所述填充喷嘴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收容部连通地设置,且形成为在所述外壳被安装于所述射出装置时能够与所述射出喷嘴的形成有所述射出口的该射出装置的端面接触而使收容于该收容部的所述给定射出液向该射出喷嘴侧流出,并且,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设定为小于该收容部的内径且大于该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并且,在从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区域起到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为止的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至少包含该一部分区域的连续的给定空间以该给定空间的内径向着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侧缩减的方式形成。

上述射出装置是将射出液从射出喷嘴射出至外部的装置,在该射出时,作为准备阶段,需要从外部经由其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将射出液转移进来,本发明的转接器是在这样的将射出液转移至射出装置时使用的。此时,转接器可以被安装于射出装置本身,也可以以另外的方法被安装于构成射出装置的部件。在本发明中,对于被安装于该部件的构成的转接器而言,只要该部件构成射出装置的一部分,则也可以理解为是安装于该射出装置的转接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关于其射出液的射出,射出装置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态。例如,作为对经由转接器进行转移的射出液进行用于射出的加压的能量,也可以是以化学方式生成的能量,例如,可以是由火药/炸药等经氧化反应而产生的燃烧能。另外,作为另外的方法,用于该加压的能量也可以是以电气方式生成的,作为其一例,可以是由投入的电力所驱动的压电元件、电磁致动器所带来的能量。作为其它的方法,用于该加压的能量还可以是以物理方式生成的,作为其一例,可以是弹性体的弹性能、压缩气体等压缩物体所具有的内能。另外,用于该加压的能量还可以是将这些燃烧能、电力带来的能量、弹性能等内能适当组合而成的复合型能量。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经由转接器转移至射出装置的射出液,可以示例出包含可期待在射出的对象区域内起到功效的成分、可期待在对象区域内发挥给定功能的成分的物质。因此,只要至少能够射出,则射出液的物理形态可以以溶解在液体内的状态存在,或者也可以是不溶解于液体而仅经过了混合的状态。作为一例,作为待送入的给定物质,可列举用于增强抗体的疫苗、用于美容的蛋白质、用于毛发再生的培养细胞等,可以以能够将它们射出的方式,通过包含于液体的介质中而形成射出液。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介质,优选为在向对象区域内部进行注射的状态下不会妨害给定物质的上述功效、功能的介质。作为其它方法,上述介质可以是通过在向对象区域内部进行注射的状态下与给定物质共同作用而发挥出上述功效、功能的介质。

由于射出液以这种方式被递送至对象区域内,因此,在从被转接器的外壳划定出的收容部转移至射出装置时,需要在卫生方面加以留意。特别是在转移需要长时间时,射出液暴露于外部环境中的时间变长,从卫生方面出发是不优选的。上述转接器的外壳在为了转移射出液而安装于射出装置时,形成能够在填充喷嘴与射出装置的射出喷嘴的端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射出液的转移的状态。而且,填充喷嘴的开口端被设定为小于收容部的内径但大于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因此,无需徒劳地减小射出液流出的填充喷嘴直径,能够避免射出液的转移速度大幅降低而导致转移时间长期化。另外,在该转移时,填充喷嘴与射出装置的端面相接,可以将转接器稳定地定位于射出装置,因而能够实现射出液的适当转移。

另外,在射出液从收容部被转移至射出装置的过程中,可从收容部的一部分区域通过填充喷嘴的内部空间而向着其开口端移动。这里,在上述转接器中,至少包含该一部分区域的连续的给定空间以使得该给定空间的内径向着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侧缩减的方式形成。根据这样的构成,在转移时,射出液在填充喷嘴内不会分散而易于集中,因此,能够抑制在转移时夹带周围的空气而转移至射出装置。由此,根据本申请的转接器,能够将射出液从外部适当地转移至无针注射器。进而,更优选上述给定空间为包含上述一部分区域和上述填充喷嘴的内部空间整体的空间,在该情况下,对于上述给定空间而言,可以以从上述一部分区域起到上述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为止该给定空间的内径向着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侧直径连续缩减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成,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射出液在填充喷嘴的分散,即使在转移极少量的射出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与空气的混合存在。

另外,在上述的转接器中,上述填充喷嘴可以具有从该填充喷嘴向其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突起部,且该突起部以该外壳被安装于上述射出装置时该突起部的前端抵接于该射出装置的端面的方式形成。通过使上述转接器具有这样的突起部,环状的该突起部以包围填充喷嘴与射出喷嘴连通的部位的方式与射出装置的端面接触。其结果是,在转移射出液时,能够更稳定地将转接器定位于射出装置,并且可抑制射出液的泄漏,从而更好地实现向射出装置的转移。

另外,上述突起部可以由挠性构件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将转接器定位于射出装置时,突起部会适当地变形而在转接器与射出装置之间形成适当的接触状态。由此,在转接器与射出装置之间会产生适当的密封性,因而能够在转移射出液时抑制射出液泄漏,使更多的射出液转移至射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形成突起部的挠性构件不需要限定为特定的材料,可以从对射出液的转移有用的密封性的观点出发而选择适当的挠性材料。

这里,在上述的转接器中,上述射出装置可以具备在内部具有上述射出喷嘴的柱状的喷嘴部,且该喷嘴部以该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在其端面露出的方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上述外壳可以具有第1筒状部,所述第1筒状部以在该外壳内包围上述填充喷嘴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外壳被安装于上述射出装置时处于相对于上述喷嘴部的外周壁面嵌合的状态。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经由外壳而将转接器安装于射出装置时,会形成为第1筒状部与喷嘴部的外周壁面接触支撑的位置关系,因而能够提高其安装状态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转接器中,上述喷嘴部的上述外周壁面形成沿着该喷嘴部的轴向倾斜的锥面,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外壳被安装于上述装置主体时,上述第1筒状部的内壁面可以处于按压着上述喷嘴部的上述外周壁面并与其发生了上述嵌合的状态。其结果是,第1筒状部的内壁面与喷嘴部的外周壁面的接触支撑增强,因此能够期待更加稳定的转接器的安装。

另外,在上述的转接器中,可以进一步具备保持部,所述保持部在上述外壳被安装于上述射出装置时保持上述第1筒状部与上述喷嘴部的上述外周壁面嵌合的状态。利用该保持部,可保持第1筒状部与喷嘴部的外周壁面的嵌合状态,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射出液的转移。

从提高转接器与射出装置的定位的稳定性的观点考虑,上述外壳也可以具有第2筒状部,所述第2筒状部以在该外壳内包围上述第1筒状部的方式设置、并且在该外壳被安装于上述射出装置时处于相对于该射出装置的外周壁面嵌合的状态。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借助第1筒状部与喷嘴部的接触、以及第2筒状部与射出装置的接触这两者,可实现转接器相对于射出装置的定位。其结果是,转接器的安装状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加,可以更加良好地进行射出液的转移。

另外,也可以从收容部中收容有射出液的转接器转移至射出装置的方法的方面理解本申请发明。即,该方法包括:准备用于对射出装置经由其射出喷嘴的射出口转移给定射出液的转接器,所述射出装置是将该给定射出液从该射出喷嘴射出的装置,其中,所述转接器具备外壳和填充喷嘴,所述外壳划定出收容待转移的该给定射出液的收容部,所述填充喷嘴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收容部相连地设置、且其开口端设定为小于该收容部的内径且大于该射出喷嘴的射出口,在从与该填充喷嘴相连的该收容部的一部分区域起到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为止的该外壳的内部空间中,至少包含该一部分区域的连续的给定空间以该给定空间的内径向着该填充喷嘴的开口端侧缩减的方式形成;相对于所述射出装置安装所述外壳,并使所述填充喷嘴的前端与所述射出喷嘴的形成有所述射出口的该射出装置的端面接触;将所述给定射出液注入所述收容部;在所述转接器位于所述射出装置的铅直方向上的上方的状态下,从所述收容部移出所述给定射出液并向该射出装置转移。另外,与上述转接器相关而公开的技术思想只要不产生技术上的矛盾则也可以应用于上述方法的发明。

发明的效果

实现了从外部将射出液适当地转移至无针注射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以火药驱动的无针注射器的示意性结构的图。

图2A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无针注射器中所配置的装置装配体的第1子装配体的示意性结构的图。

图2B是示出构成图1所示的注射器中所配置的装置装配体的第2子装配体的示意性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对图2A所示的第1子装配体转移由无针注射器射出的射出液的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转接器的剖面图。

图5是示出将转接器安装于第1子装配体的状态的第1图。

图6是示出使用了转接器的射出液的转移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将转接器安装于第1子装配体的状态的第2图。

符号说明

1:注射器(无针注射器)

2:注射器外壳

3:注射部

4:柱塞

5:活塞

10:装置装配体

10A:子装配体

10B:子装配体

30:筒身

31:喷嘴部

31a:射出口

31b:射出喷嘴

31c:前端面

32:收容部

44:杆部

90:转接器

91:上侧周壁部

92:填充喷嘴

92a:开口端

92b:突起部

93:筒状部

93a:内壁面

94:帽缘部

95:下侧周壁部

95a:内壁面

96:保持装置

96a:第1构件

96b:第2构件

99:外壳

99a:收容部

R1:一部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将射出液转移至无针注射器(以下,简称为“注射器”)1的转接器90进行说明。该注射器1是利用火药的燃烧能将相当于本申请的注射目标物质的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无针注射器,即,是不经由注射针而将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而进行注射的装置。在对转接器9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之前,对注射器1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为示例,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表示在注射器1中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用语,使用“前端侧”及“基端侧”。该“前端侧”靠近后述的注射器1的前端,即表示靠近射出口31a的位置,该“基端侧”表示在注射器1的长度方向上与“前端侧”相反侧的方向,即,表示驱动部7侧的方向。另外,在转接器90中,射出液转移时流动的下游侧、即图4所示的下方被视为“前端侧”,作为其相反侧的图4所示的上方被视为“基端侧”。

<注射器1的结构>

这里,图1是示出注射器1的示意性结构的图,也是沿注射器1的长度方向的剖面图。注射器1通过将装置装配体10安装于注射器外壳2而构成,所述装置装配体10是将后述的由注射部3和柱塞4构成的子装配体(参照后述的图2A)10A与由注射器主体6、活塞5及驱动部7构成的子装配体(参照后述的图2B)10B装配成一体而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以下的记载中,被注射器1投与至对象区域的射出液通过使液体介质中含有可期待在该对象区域发挥功效、功能的给定物质而形成。在该射出液中,给定物质可以是溶解于作为介质的液体中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处于不溶解而仅经过了混合的状态。

作为射出液中包含的给定物质,例如,可以示例出能够射出至作为生物体的对象区域的生物体来源的物质、发挥期望的生理活性的物质,例如,作为生物体来源的物质,可以列举DNA、RNA、核酸、抗体、细胞等,作为发挥生理活性的物质,可以列举低分子医药品、用于热疗法、放射疗法的金属粒子等无机物质、包含作为载体的担体的具有各种药理/治疗效果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成为射出液的介质的液体,只要是适合将这些给定物质施用于对象区域内的物质即可,与水性、油性的情况无关。另外,只要能够用注射器1将给定物质射出,则对作为介质的液体的粘性没有特别限定。

装置装配体10以相对于注射器外壳2可自由装卸的方式构成。在装置装配体10中包含的注射部3与柱塞4之间形成的收容部32(参照图2A)中,在注射器1工作前的准备阶段填充有射出液,并且,该装置装配体10是在每次进行射出液的射出时要进行更换的单元。另一方面,注射器外壳2侧包含电池9,所述电池9对装置装配体10的驱动部7所包含的点火器71供给电力。通过由使用者进行按下设于注射器外壳2的按钮8的操作,可经由布线而在注射器外壳2侧的电极与装置装配体10的驱动部7侧的电极之间进行从电池9的电力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注射器外壳2侧的电极和装置装配体10的驱动部7侧的电极,以在装置装配体10被安装于注射器外壳2时会自动地发生接触的方式设计了两个电极的形状及位置。另外,注射器外壳2是只要电池9残留有能够供给至驱动部7的电力即可重复使用的单元。其中,在注射器外壳2中,在电池9没电了的情况下,可以仅更换电池9而继续使用注射器外壳2。

这里,基于图2A及图2B对子装配体10A及10B的构成、以及两个子装配体中包含的注射部3、柱塞4、活塞5、注射器主体6、驱动部7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注射部3具有包含收容部32的喷嘴部31,并且在子装配体10A中以能够在收容部32内滑动的方式配置有柱塞4,所述收容部32是能够收容射出液的空间。喷嘴部32的前端侧的外周形成为柱状。

注射部3的筒身30可以使用例如公知的尼龙6-12、聚芳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硫醚或液晶聚合物等。另外,这些树脂中可以包含玻璃纤维、玻璃填料等填充物,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情况下,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玻璃纤维,在聚苯硫醚的情况下,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玻璃纤维,另外,在液晶聚合物的情况下,可以包含20~80质量%的矿物。

另外,在该筒身30的内部形成的收容部32中以柱塞4能够向喷嘴部31方向(前端侧方向)滑动的方式进行配置,柱塞4与注射部3的筒身之间形成的空间成为封入有射出液320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射出液320使用图3等记载的转接器90被转移至收容部32内,对于其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这里,通过使柱塞4在收容部32内滑动,收容于收容部32的射出液320被按压而在设置于喷嘴部31的前端侧的射出喷嘴31b通过,并通过射出口31a被射出。射出口31a在喷嘴部31的前端侧的端面(前端面)31c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前端面31c除射出口31a以外基本上为平面。

柱塞4在收容部32内的滑动是顺畅的,而且由不会导致射出液320从柱塞4侧泄漏的材质形成。作为具体的柱塞4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丁基橡胶、硅橡胶。进一步可以列举:苯乙烯类弹性体、氢化苯乙烯类弹性体、在该弹性体中混合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α-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液体石蜡、工艺用油等油、滑石、流延胶(cast)、云母等粉体无机物而成的物质。还可以采用聚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酰胺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天然橡胶、异戊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丁苯橡胶这样的各种橡胶材料(特别是硫化处理后的橡胶)、它们的混合物等作为柱塞4的材质。另外,为了确保/调整柱塞4与注射部3之间的滑动性,也可以利用各种物质对柱塞4的表面、注射部3的收容部32的表面进行涂敷/表面加工。作为其涂敷剂,可以利用PTFE(聚四氟乙烯)、硅油、类金刚石碳、纳米金刚石等。

这里,如图2A所示,柱塞4具有头部41和躯干部42,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具有比头部41及躯干部42的直径小的直径的颈部43连接。这样地缩小颈部43的直径是为了形成可成为密封构件的O形环的收容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头部41的前端侧的轮廓形成为与喷嘴部31的内壁面的轮廓基本一致的形状。由此,在射出液射出时,柱塞4向喷嘴部31侧滑动,在收容部32中到达位于最里面的最里侧位置时,可以尽可能减小在柱塞4与喷嘴部3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的间隙,从而能够抑制射出液320在收容部32内残留而造成浪费。其中,柱塞4的形状只要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射器中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即可,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

另外,在柱塞4中设有从躯干部42的基端侧的端面进一步向基端侧的方向延伸的杆部44。该杆部44与躯干部42相比,其直径足够小,但具有使用者能够把握该杆部44而使其在收容部32内移动的程度的直径。使用者在将射出液转移至收容部32时,通过把握该杆部44移动柱塞4,由此从外部将射出液吸入收容部32内。另外,以在柱塞4位于注射部3的收容部32的最里侧位置的情况下杆部44也从注射部3的基端侧的端面突出、使用者可以把握该杆部44的方式,确定了杆部44的长度。

这里,返回注射部3的说明。设置于注射部3侧的喷嘴部31的射出喷嘴31b的内径以比收容部32的内径更细的方式形成。通过这样的构成,被加压至高压的射出液320可从射出喷嘴31b的射出口31a被射出至外部。另外,在位于注射部3的基端侧的颈部33形成了用于将后述的子装配体10B侧的注射器主体6与注射部3结合的螺纹部33a。该颈部33的直径设定为小于筒身30的直径。

接下来,基于图2B对包含活塞5、注射器主体6、驱动部7的子装配体10B进行说明。活塞5以被由驱动部7的点火器71生成的燃烧产物加压、从而在注射器主体6的筒身60的内部形成的通孔64内滑动的方式构成。这里,在注射器主体6中,以通孔64作为基准,在前端侧形成有接合凹部61。该接合凹部61是与上述的注射部3的颈部33结合的部位,与设置在颈部33的螺纹部33a进行螺纹连接的螺纹部62a形成在接合凹部61的侧壁面62上。另外,通孔64和接合凹部61通过连通部63而连接在一起,连通部63的直径设定为小于通孔64的直径。另外,在注射器主体6中,以通孔64作为基准,在基端侧形成了驱动部用凹部65。在该驱动部用凹部65配置有驱动部7。

另外,活塞5是金属制的,具有第1躯干部51及第2躯干部52。活塞5以第1躯干部51朝向接合凹部61侧、且第2躯干部52朝向驱动部用凹部65侧的方式配置在通孔64内。该第1躯干部51及第2躯干部52与注射器主体6的通孔64的内壁面相对,且活塞5在通孔64内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第1躯干部51与第2躯干部52之间通过比各躯干部的直径细的连结部相连,在由此形成的两个躯干部之间的空间中,为了提高与通孔64的内壁面的密合性而配置有O形环等。另外,活塞5也可以是树脂制的,在该情况下,要求耐热性、耐压性的部分可以组合使用金属。

这里,在第1躯干部51的前端侧的端面设置有按压柱部53,所述按压柱部53的直径小于第1躯干部51、且具有比注射器主体6的连通部63的直径更小的直径。在该按压柱部53在其前端侧的端面开口而设有收容孔54,所述收容孔54的直径为杆部44的直径以上,而且其深度比杆部44的长度深。因此,在活塞5被点火器71的燃烧产物加压时,按压柱部53可以经由其前端侧的端面将其燃烧能传递至柱塞4的躯干部42的基端侧的端面。需要说明的是,活塞5的形状也不限定于图2B中记载的形状。

接着,对于驱动部7进行说明。驱动部7的筒身72形成为筒状,在其内部具有点火器71,并以使点火器71产生的燃烧能可传递至活塞5的第2躯干部52的方式如上所述地配置于驱动部用凹部65,所述点火器71是使点火药燃烧而产生用于射出的能量的电气式点火器。具体而言,驱动部7的筒身72也可以是将注射成型后的树脂固定于金属的套圈而成的。关于该注射成型,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作为驱动部7的筒身72的树脂材料,是由与注射部3的筒身30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的。

这里,点火器71中使用的点火药的燃烧能是用于注射器1将射出液射出至对象区域的能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该点火药,可优选列举:包含锆和高氯酸钾的火药(ZPP)、包含氢化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THPP)、包含钛和高氯酸钾的火药(TiPP)、包含铝和高氯酸钾的火药(APP)、包含铝和氧化铋的火药(ABO)、包含铝和氧化钼的火药(AMO)、包含铝和氧化铜的火药(ACO)、包含铝和氧化铁的火药(AFO)、或者是由包含这些火药中多种的组合构成的火药。这些火药在刚刚点火后的燃烧时会产生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但在变为常温而燃烧产物凝结时,由于不包含气体成分,因此显示出压力急剧降低的特性。只要能够实现行射出液的适当的射出,也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火药作为点火药。

另外,在注射器1中,为了调整经由活塞5而施加于射出液的压力变化,除上述点火药以外,还配置有气体发生剂80,所述气体发生剂80利用点火器71中火药燃烧所产生的燃烧产物而发生燃烧并产生气体。其配置部位可如图1、图2B所示那样,是能够暴露于来自点火器71的燃烧产物的部位。另外,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如国际公开公报01-031282号、日本特开2003-25950号公报等公开的那样,将气体发生剂80配置在点火器71内。作为气体发生剂的一例,可以举出包含硝化纤维素98质量%、二苯胺0.8质量%、硫酸钾1.2质量%的单基无烟火药。另外,也可以使用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安全带预紧器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的各种气体发生剂。通过调整配置在通孔64内时的气体发生剂的尺寸、大小、形状、特别是表面形状,可以使该气体发生剂的燃烧结束时间发生变化,由此能够调整对射出液施加的压力的变化,从而使其射出压达到期望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射出液320对子装配体10A的转移可使用图3所示的转接器90进行。因此,在子装配体10A中结束了该射出液320的转移的状态下,例如,如图2A所示地,拔出柱塞4,直至柱塞4的躯干部42的基端侧的端面达到比注射部3的基端侧的端面稍微突出的位置。

另外,在子装配体10B中,首先,从图2B所示的注射器主体6的基端侧插入活塞5。此时,以使按压柱部53朝向接合凹部61侧的方式将活塞5插入通孔64。进而,活塞5的前端侧的端面、即收容孔54开口的按压柱部53的前端侧的端面以达到从接合凹部61的底面(与侧壁面62正交的面)突出给定量的状态被定位。对于活塞5的定位,可以适当利用公知的技术,例如使用在通孔64内设定用于定位的标记的定位用夹具等。然后,在通孔64内配置气体发生剂80,并且在驱动部用凹部65安装驱动部7。需要说明的是,活塞5在通孔64中的固定力为能够利用由驱动部7的点火器71所产生的燃烧产物施加的压力而使活塞5在通孔64内充分顺畅地滑动的程度,而且是在子装配体10A被安装于子装配体10B时使得活塞5足以抵抗从柱塞4受到的力而不会导致活塞5的位置发生变动的程度。

这样构成的子装配体10A通过螺纹部33a与62a的螺纹连接而被安装于子装配体10B,由此可以形成装置装配体10。此时,随着两者的结合的进行,达到柱塞4的杆部44进入并被收容于活塞5的按压柱部53中设置的收容孔54内的状态,并最终达到按压柱部53的前端侧的端面与柱塞4的躯干部42的基端侧的端面接触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收容孔54具有足以收容杆部44的大小,因此,在该接触状态下,收容孔54的里侧的内壁面(特别是收容孔54的底面)不会与杆部44的基端侧的端部接触,因此杆部44不会受到来自活塞5侧的负荷。进一步,在直到达到最终的螺纹连接位置为止继续前进时,如上所述,由于活塞5的位置在充分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会被固定于通孔64,因此,通过按压柱部53被挤压、并使得柱塞4前进至射出口31a侧,在注射部3内对柱塞4进行定位。需要说明的是,与该柱塞4的推出量相对应的射出液320的一部分被从射出口31a喷出。

像这样地将柱塞4定位至最终位置时,装置装配体10的形成完成。在该装置装配体10中,处于活塞5相对于注射器主体6被定位至给定位置的状态,以该活塞5作为基准,注射部3的收容部32中的柱塞4的位置被机械性最终确定。该柱塞4的最终位置是在装置装配体10中唯一确定的位置,因此可以以最终收容在收容部32内的射出液320的量作为预先确定的给定量。

进而,该装置装配体10被安装于注射器外壳2,通过由使用者在使射出口31a与对象区域接触的状态下按下按钮8,射出液320经由活塞5、柱塞4而被加压,其射出被进行,从而射出液320被注射至对象区域内。

<射出液向收容部32的转移>

如上所述,在使注射器1工作之前,使用者需要进行子装配体10A及子装配体10B的装配,特别是在子装配体10A的装配中,使用者需要将射出液从外部转移至最初为空的收容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射出液的转移中使用图3所示的转接器90。以下,对于使用了转接器90的射出液的转移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基于图3~图5对转接器9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转接器90的立体图,图4是转接器90的剖面图。另外,图5是示出转接器90的使用状态的图,在使用转接器90将射出液转移至注射器1的子装配体10A的情况下,成为转接器90被安装于子装配体10A的状态。

转接器90具有形成其主体的外壳99。外壳99由经过了注射成型的给定的树脂材料而形成。关于该注射成型,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作为转接器90的树脂材料,为与注射部3的筒身30相同的树脂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公知的尼龙6-12、聚芳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硫醚或液晶聚合物等。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为了对转接器90中包含的突起部92b赋予适当的挠性,与注射部3的筒身30相比,可以基于与树脂材料的硬度相关的给定参数(例如,维氏硬度)而选择硬度更低的材料。另外,突起部92b的材料可以与外壳99的材料不同,例如,可以使外壳99的材料采用聚丙烯,而突起部92b的材料采用硅橡胶。

外壳99具有: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位于上方的上侧周壁部91、相对于该上侧周壁部91相连的帽缘部94、以位于该帽缘部94的下方的方式相对于帽缘部94相连的下侧周壁部95。如图3所示,上述的上侧周壁部91、帽缘部94、下侧周壁部95是能够从转接器90的外部视觉辨认的部位。其中,上侧周壁部91具有以随着从帽缘部94向着上方行进上侧周壁部91向转接器90的中心轴L1靠近的方式以锥形的状态与帽缘部94相连的大致筒状的形状。因此,通过上侧周壁部91,在外壳99的内部划定出给定的空间99a。该给定的空间99a作为收容射出液的收容部99a而发挥功能。收容部99a如后所述在其下方与填充喷嘴92连接在一起,并以包含其连结部位的收容部99a的下方的一部分区域R1的内径从上侧向下侧(填充喷嘴92侧)变小的方式形成了收容部99a。

另外,在上侧周壁部91的内部,设有位于收容部99a的下方、且与收容部99a连通的填充喷嘴92。填充喷嘴92具有通过使上侧周壁部91的内壁面的一部分以使其内部空间变窄的方式向着转接器90的前端侧呈环状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因此,填充喷嘴92的最上端(基端)与收容部99a连通,其最上端的填充喷嘴92的内径与连接的收容部99a的最下端的内径一致。另一方面,在填充喷嘴92的最下端(前端)、即该突起部的前端部形成开口端92a,开口端92a的内径设定为小于收容部99a的内径、特别是小于收容部99a中内径最小的上述最下端的内径。并且,对于填充喷嘴92而言,以其内径从其最上端向着作为最下端的开口端92a而减小的方式形成有填充喷嘴92。这样,在填充喷嘴92的内部空间中,形成了使收容部99a中收容的射出液流入的流路,该射出液可以通过开口端92a后在外壳99内进一步向下方移动。

另外,还设有在填充喷嘴92的外周从中部向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状部93。筒状部93的内壁面93a与转接器90的中心轴L1基本平行。筒状部93相当于第1筒状部。由该内壁面93a划定出的内部空间的内径与位于注射部3的筒身30的前端部(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为位于最左侧的部分)的柱状的喷嘴部31的外径相对应,优选为基本一致。并且,在填充喷嘴92中,将从设置了筒状部93的位置直到填充喷嘴92的前端部为止的部位作为突起部92b。突起部92b形成为向筒状部93的内部空间呈环状突出的状态,通过突起部92b的前端侧的端缘而划定了填充喷嘴92的开口端92a。突起部92b的长度(或者沿中心轴L1的方向的高度)为足以将开口端92a收容于筒状部93的内部空间的程度,换言之,为可确保筒状部93从突起部92b的前端部向下方充分延伸的状态的程度。

接着,帽缘部94是在上侧周壁部91的最下端的端部连接、且如图4所示那样地与中心轴L1正交的平面构件。另外,下侧周壁部95是与帽缘部94正交设置的筒状的构件,其内壁面95a与转接器90的中心轴L1基本平行。该下侧周壁部95相当于第2筒状部。由内壁面95a划定出的内部空间的内径与注射部3的筒身30的中部(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是喷嘴部31所位于的前端部与设有螺纹部33a的基端部之间的部分,是筒身30中最粗的部分)的外径相对应,优选为基本一致。因此,由内壁面95a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内径大于上述的由内壁面93a形成的内部空间的内径。另外,由内壁面95a形成的内部空间在外壳99内与由上侧周壁部91形成的内部空间连通。但是,筒状部93并未到达由内壁面95a形成的内部空间。

这样构成的转接器90在进行射出液的转移时,如图5所示地,以转接器90位于子装配体10A的上方的方式相对于子装配体10A进行安装。基于图5对该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在进行转接器90的安装时,优选以子装配体10A的射出口31a朝向上方(铅直方向)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射出口31a不必一定朝向上方,但由于在如后所述地进行射出液的转移时是以射出液收容于收容部99a的状态进行杆部44的操作,因此,为了不使射出液洒出,优选使射出口31a尽可能朝向上方。另外,在转接器90刚刚安装于子装配体10A后,考虑到以后的杆部44的操作,要形成为柱塞4的头部41与位于收容部32的最里侧的端面接触的状态。

相对于这样的子装配体10A,筒身30的前端部被插入至转接器90的下侧周壁部95的内部空间,形成为下侧周壁部95的内壁面95a与筒身30的中部嵌合的状态,而且处于筒状部93的内壁面93a与筒身30的柱状的前端部嵌合的状态。进而,在保持这样的嵌合状态的同时,进行子装配体10A相对于转接器90的插入、直至突起部92b的前端部碰触到喷嘴部31的前端面31c。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的安装状态表示突起部92b的前端部碰触到喷嘴部31的前端面31c的状态。

在该安装状态下,处于喷嘴部31的射出口31a与填充喷嘴92的开口端92a重合的状态。因此,形成了收容于收容部99a的射出液能够经由开口端92a及射出口31a而流入子装配体10A的喷嘴部31侧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状态下,由于开口端92a大于射出口31a,因此,环状的突起部92b以包围射出口31a而不将其堵塞的方式以环状与前端面31c接触。进一步,如上所述,由于包含突起部92b的外壳99是由能够发挥适当的挠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因此,在因安装转接器90时使用者的操作而使突起部92b碰触前端面31c时,突起部92b适当地挠曲,可在突起部92b与前端面31c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状态。由此,在突起部92b与前端面31c之间会产生良好的密封性,在将射出液注入收容部99a时,可以抑制射出液白白地泄漏。

这样,在图5所示的安装状态下,处于突起部92b与前端面31c以环状接触的状态,而且处于转接器90相对于子装配体10A被筒状部93和下侧周壁部95稳定地支撑的状态。因此,可以实现安全的射出液的转移。

实际的射出液的转移按照图6所示的流程进行。首先,准备上述的转接器90(S101的处理)。此时,如上所述地形成为在子装配体10A中柱塞4的头部41与位于收容部32的最里侧的端面接触的状态。接着,如上所述地将转接器90安装于构成注射器1的子装配体10A而形成图5所示的安装状态(S102的处理)。然后,在收容部99a位于上方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下,从收容部99a的敞开端将待转移的射出液注入收容部99a内。

在射出液对收容部99a的注入结束时,以不使射出液洒出的方式保持收容部99a位于上方的状态,同时由使用者将杆部44向下方拉下。通过该杆部44的运动,收容部99a内的射出液经由射出口31a而流入射出喷嘴31b,到达收容部32,由此进行转移。这里,在转接器90中,着眼于收容部99a的一部分区域R1和填充喷嘴92的内部的全部空间。这些空间(区域)是转接器90的内部中从一部分区域R1起至开口端92a为止的连续的空间,该空间相当于给定空间。因此,该连续的空间以其内径从转接器90的上侧朝向开口端92a缩小的方式构成。

对于这样的构成而言,在转接器90的内部空间中,其内壁面相对于中心轴L1连续地倾斜、内部空间逐渐变得狭窄。由杆部44被向下方拉下而产生的抽吸力作用于射出液时,由于存在这样的连续的倾斜面,射出液在填充喷嘴92内不容易分散而易于相对于射出口31a集中。特别是在待转移的射出液的量少的情况下,从填充喷嘴92的内壁面受到的阻力的影响增大,难以使上述抽吸力有效地作用于射出液,但通过形成这样的连续的倾斜面所形成的射出液的集中结构(例如,漏斗状的结构),可以有效地进行射出液的转移,并且在该转移时能够在抑制周围存在的空气与射出液混合的程度的同时实现转移。需要说明的是,更优选如上所述地在填充喷嘴92内的全部空间形成上述的连续的倾斜面,只要不容易发生射出液与空气的混合,则也可以在填充喷嘴92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中包含由除上述连续的倾斜面以外的内壁面(例如,与中心轴L1平行的内壁面)所划定的空间。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开口端92a大于射出口31a,因此,在杆部44被向下方拉下时,射出液容易在填充喷嘴92内较顺畅地流动。进一步,环状的突起部92b以高密封性与前端面31c接触,因此可以有效地产生随杆部44的移动而产生的抽吸力,从这一点考虑,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射出液的转移。

在通过杆部44的操作而完成射出液的转移时,从子装配体10A取下转接器90,会形成为图2A所示地射出液被填充于收容部32的状态。然后,通过将该子装配体10A与子装配体10B组合并安装于注射器外壳2,从而可以准备能够使用的状态的注射器1。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转接器9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形成筒状部93的内壁面93a与柱状的喷嘴部31的外周面嵌合的状态,使转接器相对于子装配体10A的安装状态变得稳定。在本变形例中,进一步将喷嘴部31的外周面形成为沿其轴向倾斜的锥面(例如,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是以向着图的右侧(注射部3的基端侧)喷嘴部31的外径变大的方式形成的锥面)。通过这样地形成锥面,可以使子装配体10A易于插入转接器90,而且由于内壁面93a与锥面相互挤压并嵌合,因此可以增大安装状态下的结合力,能够形成更稳定的安装状态。

<变形例2>

对于本变形例的转接器90,基于图7进行说明。在图7所示的转接器90中,设置了保持转接器90与子装配体10A的安装状态的保持装置96。保持装置96包含设置在转接器90侧的第1构件96a和设置在子装配体10A侧的第2构件96b,是通过两个构件机械性的连接等而保持转接器90与子装配体10A的安装状态的装置。作为保持装置96,可以举出例如能够卡合、脱离的卡扣机构。通过采用这样的保持装置96,能够增大安装状态下的结合力,可以保持更稳定的安装状态。

相关技术
  • 转接器、以及射出液的转移方法
  • 液滴射出装置以及液滴射出装置的喷嘴恢复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75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