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脑部低温灌流仪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4:59


脑部低温灌流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脑部低温灌流仪。

背景技术

亚低温治疗是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运用条件已成熟。在脑卒中的治疗中,以全身或局部体表降温术和中度低温较为常用,治疗中会使用到人体亚低温控温仪,人体亚低温控温仪是控制循环液体的温度和流量,并通过冰帽或者冰毯对患者头部及全身进行物理降/升温控制一种仪器,但使用人体亚低温控温仪对全身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并发症多,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故限制临床使用;若只使用冰帽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物理的降温处理,因头皮及颅骨血供丰富,只能降低表面温度,对患者的颅内脑组织降温极为缓慢。

为提高手术过程中人体温度的调节速度,公开号为CN103417325B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亚低温治疗-血管内热交换体温精确控制装置,该装置由血管内导管系统、体外盐水循环系统和热交换控制器三部分组成。血管内导管系统与体外盐水循环系统通过管道连接,组成闭环的盐水流动通道。循环水泵控制无菌盐水在这个闭环通道中流动,而热交换线圈浸泡在制冷剂中,通过加热制冷装置可以改变制冷剂的温度,从而调节无菌盐水的温度。热交换控制器由加热制冷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和显示操作单元组成,通过电路实现连接。热交换控制器可以改变体外盐水循环系统中盐水的温度,从而使血管内导管系统得到温控盐水,使之通过导管系统的球囊表面与患者血液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为中枢系统高危患者或低体温患者进行核心体温调节的目的。

上述装置通过改变体外循环的盐水温度来实现患者体温的调节的方式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常规的热交换线圈大多通过电热丝外套设导热金属的方式制成,在生理盐水的加热过程中,热交换线圈外的导热金属会被盐加速氧化,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加热易使导热金属表面氧化出细小的孔,让生理盐水与导热金属管内的电热丝接触,而加了盐的水导电性更强,易使电热丝短接或短路,从而让电流瞬间变的很大,造成短路,不利于该装置的长期稳定使用,并减小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加手术的风险性,因此,本申请提供了脑部低温灌流仪来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脑部低温灌流仪以解决现有的亚低温治疗仪在加热生理盐水的过程中,热交换线圈外的导热金属会被盐加速氧化,同时长时间的高温加热易使导热金属表面氧化出细小的孔,让生理盐水与导热金属管内的电热丝接触,而加了盐的水导电性更强,易使电热丝短接或短路,从而让电流瞬间变的很大,造成短路,不利于该装置的长期稳定使用,并减小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增加手术的风险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脑部低温灌流仪,包括灌流仪主体,所述灌流仪主体内安装有注有冷却液的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上连通有第一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其中一个出液端连通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出液端连通有热交换器,所述第一导管上安装有用于将所述储液罐内冷却液经所述第一导管泵入所述热交换器内的第一泵体,所述热交换器的其中一个出液端连通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连通有第二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进液端与所述储液罐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进液端连通有采集管,所述采集管远离所述热交换器的一端与患者体内血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另一出液端连通有注液管,所述灌流仪主体上安装有用于将所述注液管内的血液泵回者体内的第二泵体;所述灌流仪主体上安装有用于测量患者体温的多个体温传感器;还包括多个用于对所述储液罐进行加热或制冷的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储液罐上安装有用于限位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限位部件带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运动的驱动部件,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通过转动使加热面或制冷面与所述储液罐外表面贴触,所述储液罐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储液罐内安装有相连接的分流部件、引流部件,所述分流部件用于将进入所述储液罐内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并引导至所述引流部件,所述引流部件用于延长经所述分流部件分流的冷却液与储液罐侧壁接触时间;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灌流仪主体内的安装壳,所述安装壳上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安装壳上转动套接有多个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均位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储液罐转动套接;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固定套接在所述固定轴上的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用于限位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数量相适配的导热垫。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呈倒锥形,所述储液罐的出液口上固定套接有倾斜放置的集液盘,所述储液罐上安装有罐盖,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与所述罐盖相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另一进液端连通有第三导管,所述第三导管上设置有第三泵体,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的另一出液端连通有排液管。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储液罐内壁上的多个固定板,所述分流部件包括卡接在多个所述固定板上的同一分流盘,所述分流盘的顶部呈圆弧形,所述分流盘上呈周圈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所述第一分流板位于所述分流盘的中部,所述第二分流板位于所述分流盘的边缘位置处,多个所述第一分流板上固定连接有同一稳流套,所述稳流套与所述分流盘不接触,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的出液端连通有贯穿所述罐盖并与所述稳流套套设的连接管,所述第二分流板远离所述分流盘中心的一侧与所述储液罐的内壁抵触,所述分流盘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分流板数量相同的导液口,所述导液口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分流板之间,所述导液口延伸至所述固定板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二分流板的横截面为V形,所述第一分流板、所述第二分流板的尖部开设有圆角。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件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储液罐内壁一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条,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条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相错的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二导流条的顶部均开设有导流斜面,所述导液口的宽度小于两个所述第一导流条之间的间距,所述导液口的底部低于所述第一导流条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分流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与所述固定板数量相适配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抵触。

优选地,所述分流盘上开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分流板内侧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分流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固定连接有液面传感器、水温传感器,所述储液罐上还安装有用于检测经注液管流回患者体内血液状态的监测传感器模组。

优选地,所述限位框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相适配的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贯穿所述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两端部均开设有卡槽,所述限位框上卡接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限位条,所述限位条上固定连接有两个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侧边相适配的第二限位筋,所述限位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所述限位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板,所述限位框上开设有线槽。

优选地,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组与所述导热垫外形相适配的限位角,每组所述限位角包括四个所述限位角,四个所述限位角分别于所述导热垫的四角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灌流仪主体上还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一泵体、所述第二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二泵体、所述监测传感器模组、所述第三泵体、所述体温传感器、所述伺服电机、所述液面传感器、所述水温传感器电性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储液罐、半导体制冷片、限位部件、驱动部件,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温时,通过驱动部件驱动限位部件带动半导体制冷片的加热面与储液罐贴触,使半导体制冷片可对储液罐进行加热,并实现患者体内血液的复温,避免加热电器元件与生理盐水直接接触,从而造成的加热电器元件氧化损坏,有利于本装置的长期稳定使用,保障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

通过设置储液罐、半导体制冷片,当需要对患者进行降温时,使半导体制冷片通电工作,多个半导体制冷片通电并对储液罐进行降温,通过第一三通电磁阀、第一泵体将储液罐内被冷却的冷却液泵送至热交换器内,对热交换器进行降温,并经第二导管、第二三通电磁阀泵回储液罐,同时通过第二泵体将经采集管进入热交换器内,并被热交换器内冷却液降温的血液经注液管泵回患者体内,实现患者的快速降温,使用患者自身血液,通过闭环的体外循环,对血液进行降温后,灌注到患者颅内动脉,以快速达到对患者颅脑的低温控制,降低患者出现排异、溶血、疾病传播的几率,减小治疗风险。

通过设置排液管,当需要排除储液罐内的冷却液时,调节第一三通电磁阀即可通过排液管将储液罐内的冷却液排出,通过设置第三导管,当需要向储液罐内添加冷却液时,调节第二三通电磁阀,即可通过第三泵体将外部冷却液经第三导管、第二三通电磁阀泵入储液罐内,完成冷却液的添加,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通过设置分流部件,被热交换器内血液温度影响的冷却液经第二导管、第二三通电磁阀、连接管流入储液罐内,通过稳流套和第一分流板的引导使流动在分流盘上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并在第二分流板的引导下,经导液口均匀的流向储液罐的各个侧壁,通过与侧壁接触,提高冷却液的加热制冷速度,通过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尖部开设的圆角减小冷却液与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接触时的湍流强度,降低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对分流盘上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影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通过设置引流部件,经导液口流入固定板内的冷却液在多个第二导流条的阻挡下,减缓了其高度的下降速度,增加了冷却液与储液罐侧壁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温度的调节速度,通过设置导流斜面,避免冷却液在第二导流条上滞留,进而减小储液罐内冷却液的可使用量,提高冷却液的使用效率,通过设置导液口、第一导流条,当冷却液在多个相错的第二导流条的阻挡下,流动速度显著下降,若此时,第二导流条上有冷却液积留时,积留在第二导流条上的冷却液会漫过第一导流条,经第一导流条与固定板之间的间隙直接流入储液罐的底部,保障冷却液的使用稳定。

附图说明

并入本文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进一步用来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解释,并且使相关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和使用本公开。

图1为脑部低温灌流仪系统示意图;

图2为储液罐、半导体制冷片、限位部件、驱动部件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半导体制冷片、限位部件装配后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储液罐局部剖视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分流盘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分流盘、液面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装配后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储液罐、导热垫装配后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限位框局部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限位条局部立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灌流仪主体;2、储液罐;3、半导体制冷片;4、限位部件;5、驱动部件;6、分流部件;7、引流部件;8、第一三通电磁阀;9、第一导管;10、第一泵体;11、热交换器;12、第二导管;13、第二三通电磁阀;14、采集管;15、注液管;16、第二泵体;17、监测传感器模组;18、第三导管;19、排液管;20、第三泵体;21、体温传感器;22、安装壳;23、伺服电机;24、主动齿轮;25、固定轴;26、从动齿轮;27、限位框;28、第一限位筋;29、线槽;30、卡槽;31、限位条;32、第一卡块;33、第二限位筋;34、拉板;35、分流盘;36、第一分流板;37、稳流套;38、第二分流板;39、凹槽;40、导液口;41、固定板;42、第一导流条;43、第二导流条;44、导流斜面;45、第二卡块;46、连接架;47、液面传感器;48、水温传感器;49、导热垫;50、限位角;51、罐盖;52、集液盘。

如图所示,为了能明确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在图中标注了特定的结构和器件,但这仅为示意需要,并非意图将本发明限定在该特定结构、器件和环境中,根据具体需要,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将这些器件和环境进行调整或者修改,所进行的调整或者修改仍然包括在后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脑部低温灌流仪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在这里做以说明的是,为了使实施例更加详尽,下面的实施例为最佳、优选实施例,对于一些公知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采用其他替代方式而进行实施;而且附图部分仅是为了更具体的描述实施例,而并不旨在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限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说明书中提到“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指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另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其它实施例(无论是否明确描述)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特性应在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内。

通常,可以至少部分从上下文中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取决于上下文,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另外,术语“基于”可以被理解为不一定旨在传达一组排他性的因素,而是可以替代地,至少部分地取决于上下文,允许存在不一定明确描述的其他因素。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之上”和“在……上方”的含义应当以最宽方式被解读,以使得“在……上”不仅表示“直接在”某物“上”而且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有居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之上”或“在……上方”不仅表示“在”某物“之上”或“上方”的含义,而且还可以包括其“在”某物“之上”或“上方”且其间没有居间特征或层的含义。

此外,诸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在…之上”、“上部”等空间相关术语在本文中为了描述方便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或多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如在附图中示出的。空间相关术语旨在涵盖除了在附图所描绘的取向之外的在设备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取向。设备可以以另外的方式被定向,并且本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关描述词可以类似地被相应解释。

如图1-3、图9和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脑部低温灌流仪,包括灌流仪主体1,灌流仪主体1内安装有注有冷却液的储液罐2,储液罐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出液口上连通有第一三通电磁阀8,第一三通电磁阀8的其中一个出液端连通有第一导管9,第一导管9的出液端连通有热交换器11,第一导管9上安装有用于将储液罐2内冷却液经第一导管9泵入热交换器11内的第一泵体10,热交换器11的其中一个出液端连通有第二导管12,第二导管12远离热交换器11的一端连通有第二三通电磁阀13,第二三通电磁阀13的进液端与储液罐2连通,热交换器11的另一进液端连通有采集管14,采集管14远离热交换器11的一端与患者体内血管连通,热交换器11的另一出液端连通有注液管15,灌流仪主体1上安装有用于将注液管15内的血液泵回者体内的第二泵体16,第二泵体16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滚珠泵;灌流仪主体1上安装有用于测量患者体温的多个体温传感器21;还包括多个用于对储液罐2进行加热或制冷的半导体制冷片3,储液罐2上安装有用于限位半导体制冷片3的限位部件4,限位部件4上安装有用于驱动限位部件4带动半导体制冷片3运动的驱动部件5,半导体制冷片3通过转动使加热面或制冷面与储液罐2外表面贴触,储液罐2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储液罐2内安装有相连接的分流部件6、引流部件7,分流部件6用于将进入储液罐2内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并引导至引流部件7,引流部件7用于延长经分流部件6分流的冷却液与储液罐2侧壁接触时间;驱动部件5包括固定连接在灌流仪主体1内的安装壳22,安装壳22上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23,伺服电机2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24,安装壳22上转动套接有多个固定轴25,固定轴25上固定连接有与主动齿轮24相啮合的从动齿轮26,主动齿轮24、从动齿轮26均位于安装壳22内;固定轴25与储液罐2转动套接;限位部件4包括固定套接在固定轴25上的限位框27,限位框27用于限位半导体制冷片3;储液罐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与半导体制冷片3数量相适配的导热垫49,通过设置导热垫49减小储液罐2、半导体制冷片3相互靠近一侧因表面凹凸导致的接触不充分,从而造成的热传导效率的衰减,提高半导体制冷片3的加热制冷效果,灌流仪主体1内还安装有风扇,用于对半导体制冷片3加热面进行风冷降温,保障半导体制冷片3制冷功能的使用稳定。

通过设置储液罐2、半导体制冷片3,当需要对患者进行降温时,使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工作,多个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并对储液罐2进行降温,通过第一三通电磁阀8、第一泵体10将储液罐2内被冷却的冷却液泵送至热交换器11内,对热交换器11进行降温,并经第二导管12、第二三通电磁阀13泵回储液罐2,同时通过第二泵体16将经采集管14进入热交换器11内,并被热交换器11内冷却液降温的血液经注液管15泵回患者体内,实现患者的快速降温,使用患者自身血液,通过闭环的体外循环,对血液进行降温后,灌注到患者颅内动脉,以快速达到对患者颅脑的低温控制,降低患者出现排异、溶血、疾病传播的几率,减小治疗风险。

通过设置储液罐2、半导体制冷片3、限位部件4、驱动部件5,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温时,启动伺服电机23,伺服电机23通过主动齿轮24带动多个从动齿轮26同步转动,从动齿轮26通过固定轴25、限位框27带动半导体制冷片3转动并运动至储液罐2的相邻侧,此时半导体制冷片3的加热面与储液罐2贴触,使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工作,即可对储液罐2进行加热,并实现患者体内血液的复温,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避免加热电器元件与生理盐水直接接触,从而造成的加热电器元件氧化损坏,有利于本装置的长期稳定使用,保障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并对半导体制冷片3进行充分利用,巧妙实用。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2上安装有罐盖51,第二三通电磁阀13与罐盖51相连通,第二三通电磁阀13的另一进液端连通有第三导管18,第三导管18上设置有第三泵体20,第一三通电磁阀8的另一出液端连通有排液管19,通过设置排液管19,当需要排除储液罐2内的冷却液时,调节第一三通电磁阀8即可通过排液管19将储液罐2内的冷却液排出,通过设置第三导管18,当需要向储液罐2内添加冷却液时,调节第二三通电磁阀13,即可通过第三泵体20将外部冷却液经第三导管18、第二三通电磁阀13泵入储液罐2内,完成冷却液的添加,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如图4-6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部件7包括固定连接在储液罐2内壁上的多个固定板41,分流部件6包括卡接在多个固定板41上的同一分流盘35,分流盘35的顶部呈圆弧形,分流盘35上呈周圈均匀分布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第一分流板36位于分流盘35的中部,第二分流板38位于分流盘35的边缘位置处,多个第一分流板36上固定连接有同一稳流套37,稳流套37与分流盘35不接触,第二三通电磁阀13的出液端连通有贯穿罐盖51并与稳流套37套设的连接管,第二分流板38远离分流盘35中心的一侧与储液罐2的内壁抵触,分流盘35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分流板38数量相同的导液口40,导液口40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分流板38之间,导液口40延伸至固定板41内,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的横截面为V形,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的尖部开设有圆角。

通过设置分流部件6,被热交换器11内血液温度影响的冷却液经第二导管12、第二三通电磁阀13、连接管流入储液罐2内,通过稳流套37和第一分流板36的引导使流动在分流盘35上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并在第二分流板38的引导下,经导液口40均匀的流向储液罐2的各个侧壁,通过与侧壁接触,提高冷却液的加热制冷速度,通过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尖部开设的圆角减小冷却液与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接触时的湍流强度,降低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对分流盘35上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影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如图4和图6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部件7还包括固定连接在固定板41靠近储液罐2内壁一侧的两个第一导流条42,两个第一导流条42相互靠近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相错的第二导流条43,第二导流条43的顶部均开设有导流斜面44,导液口40的宽度小于两个第一导流条42之间的间距,导液口40的底部低于第一导流条42的顶部。

通过设置引流部件7,经导液口40流入固定板41内的冷却液在多个第二导流条43的阻挡下,减缓了其高度的下降速度,增加了冷却液与储液罐2侧壁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温度的调节速度,通过设置导流斜面44,避免冷却液在第二导流条43上滞留,进而减小储液罐2内冷却液的可使用量,提高冷却液的使用效率,通过设置导液口40、第一导流条42,当冷却液在多个相错的第二导流条43的阻挡下,流动速度显著下降,若此时,第二导流条43上有冷却液积留时,积留在第二导流条43上的冷却液会漫过第一导流条42,经第一导流条42与固定板41之间的间隙直接流入储液罐2的底部,保障冷却液的使用稳定。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盘3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与固定板41数量相适配的第二卡块45,第二卡块45与固定板41的顶部抵触。

通过设置第二卡块45,安装分流盘35时,将导液口40对准储液罐2的侧壁并沿储液罐2的中心竖直下降直至第二卡块45与固定板41抵触即可完成分流盘35的安装,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提高了分流盘35的拆卸维修便捷性。

如图3、图9和图10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框27的内侧固定连接有两个与半导体制冷片3相适配的第一限位筋28,第一限位筋28贯穿限位框27,限位框27的两端部均开设有卡槽30,限位框27上卡接有与卡槽30相适配的限位条31,限位条31上固定连接有两个与半导体制冷片3侧边相适配的第二限位筋33,限位条3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卡块32,限位条3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拉板34,限位框27上开设有线槽29。

通过设置限位框27、限位条31,安装半导体制冷片3时,将半导体制冷片3沿限位框27开口侧滑入限位框27内,通过限位框27、第一限位筋28对半导体制冷片3进行卡接限位,并通过限位条31与卡槽30的插接实现半导体制冷片3的完全限位,通过第一卡块32与限位框27的卡接以及拉板34与限位框27的抵触实现限位条31的固定,以保障半导体制冷片3的限位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筋28提高了限位框27的结构强度,避免限位框27带动半导体制冷片3与导热垫49抵触时,受导热垫49的反作用力影响使半导体制冷片3带动限位框27受力变形,影响限位框27的使用稳定性以及半导体制冷片3与导热垫49的贴触效果,通过设置第二限位筋33提高限位条31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强化对半导体制冷片3的限位效果。

通过设置第一卡块32、拉板34,当需要更换半导体制冷片3时,按压第一卡块32,提拉拉板34即可解除半导体制冷片3侧边的限位,此时将半导体制冷片3沿限位框27滑出即可实现半导体制冷片3的拆卸,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如图8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组与导热垫49外形相适配的限位角50,每组限位角50包括四个限位角50,四个限位角50分别于导热垫49的四角相适配,通过设置限位角50,便于导热垫49在安装过程中定位,提高导热垫49的安装便利性。

如图2和图3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2的底部呈倒锥形,储液罐2的出液口上固定套接有倾斜放置的集液盘52,通过设置集液盘52,将储液罐2在温度调节过程中产生冷凝水引导至灌流仪主体1外,避免冷凝水在灌流仪主体1内积留,影响灌流仪主体1内电器元件的使用稳定性。

如图1、图5和图7所示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盘35上开设有若干与第二分流板38内侧相适配的凹槽39,分流盘3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架46,连接架46上固定连接有液面传感器47、水温传感器48,储液罐2上还安装有用于检测经注液管15流回患者体内血液状态的监测传感器模组17,安全监测传感器模组17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气泡检测传感器(光对管),压力(压力应变片)和温度传感器(PT100)构成,汽泡检测是经过光通过气泡散射后的光强,由光敏三极管转换为电信号后进行数字化转换得到数值,数值经过经验值数值拟合曲线,得到气泡含量数值,灌流仪主体1上还安装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上设置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与半导体制冷片3、第一三通电磁阀8、第一泵体10、第二三通电磁阀13、第二泵体16、监测传感器模组17、第三泵体20、体温传感器21、伺服电机23、液面传感器47、水温传感器48电性连接。

通过设置控制面板对灌流仪主体1上的电器元件进行控制,有效的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便利性,治疗前,将体温传感器21与患者头部表面贴合,通过监测患者头部表皮温度,经过经验拟合曲线,换算为颅内温度,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半导体制冷片3对冷却液进行加热或降温,改变冷却液温度,通过水温传感器48对储液罐2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行监控,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第一泵体10、第二泵体16改变血液、冷却液流速配合冷却液的温度控制使血液达到设定的降温曲线或升温曲线,通过安全监测传感器模组17对血液注入压力、气泡含量的检测确保注入血液的安全,当参数指标大于或小于安全值的时候通过设置在灌流仪主体1上的蜂鸣器发出报警,提醒监控人员,同时能够长时间的对患者颅脑进行选择性、精准亚低温的温度控制,也能够保持在结束亚低温治疗时缓慢升温曲线的精准度,有利于患者血液温度变化曲线更柔和,对患者的刺激更小,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储液罐2、半导体制冷片3,当需要对患者进行降温时,使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工作,多个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并对储液罐2进行降温,通过第一三通电磁阀8、第一泵体10将储液罐2内被冷却的冷却液泵送至热交换器11内,对热交换器11进行降温,并经第二导管12、第二三通电磁阀13泵回储液罐2,同时通过第二泵体16将经采集管14进入热交换器11内,并被热交换器11内冷却液降温的血液经注液管15泵回患者体内,实现患者的快速降温,使用患者自身血液,通过闭环的体外循环,对血液进行降温后,灌注到患者颅内动脉,以快速达到对患者颅脑的低温控制,降低患者出现排异、溶血、疾病传播的几率,减小治疗风险。

通过设置储液罐2、半导体制冷片3、限位部件4、驱动部件5,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温时,启动伺服电机23,伺服电机23通过主动齿轮24带动多个从动齿轮26同步转动,从动齿轮26通过固定轴25、限位框27带动半导体制冷片3转动并运动至储液罐2的相邻侧,此时半导体制冷片3的加热面与储液罐2贴触,使半导体制冷片3通电工作,即可对储液罐2进行加热,并实现患者体内血液的复温,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避免加热电器元件与生理盐水直接接触,从而造成的加热电器元件氧化损坏,有利于本装置的长期稳定使用,保障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手术的风险性,并对半导体制冷片3进行充分利用,巧妙实用。

通过设置排液管19,当需要排除储液罐2内的冷却液时,调节第一三通电磁阀8即可通过排液管19将储液罐2内的冷却液排出,通过设置第三导管18,当需要向储液罐2内添加冷却液时,调节第二三通电磁阀13,即可通过第三泵体20将外部冷却液经第三导管18、第二三通电磁阀13泵入储液罐2内,完成冷却液的添加,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通过设置分流部件6,被热交换器11内血液温度影响的冷却液经第二导管12、第二三通电磁阀13、连接管流入储液罐2内,通过稳流套37和第一分流板36的引导使流动在分流盘35上的冷却液均匀分散,并在第二分流板38的引导下,经导液口40均匀的流向储液罐2的各个侧壁,通过与侧壁接触,提高冷却液的加热制冷速度,通过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尖部开设的圆角减小冷却液与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接触时的湍流强度,降低第一分流板36、第二分流板38对分流盘35上流动的冷却液的流速影响,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通过设置引流部件7,经导液口40流入固定板41内的冷却液在多个第二导流条43的阻挡下,减缓了其高度的下降速度,增加了冷却液与储液罐2侧壁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冷却液温度的调节速度,通过设置导流斜面44,避免冷却液在第二导流条43上滞留,进而减小储液罐2内冷却液的可使用量,提高冷却液的使用效率,通过设置导液口40、第一导流条42,当冷却液在多个相错的第二导流条43的阻挡下,流动速度显著下降,若此时,第二导流条43上有冷却液积留时,积留在第二导流条43上的冷却液会漫过第一导流条42,经第一导流条42与固定板41之间的间隙直接流入储液罐2的底部,保障冷却液的使用稳定。

通过设置第二卡块45,安装分流盘35时,将导液口40对准储液罐2的侧壁并沿储液罐2的中心竖直下降直至第二卡块45与固定板41抵触即可完成分流盘35的安装,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提高了分流盘35的拆卸维修便捷性。

通过设置限位框27、限位条31,安装半导体制冷片3时,将半导体制冷片3沿限位框27开口侧滑入限位框27内,通过限位框27、第一限位筋28对半导体制冷片3进行卡接限位,并通过限位条31与卡槽30的插接实现半导体制冷片3的完全限位,通过第一卡块32与限位框27的卡接以及拉板34与限位框27的抵触实现限位条31的固定,以保障半导体制冷片3的限位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筋28提高了限位框27的结构强度,避免限位框27带动半导体制冷片3与导热垫49抵触时,受导热垫49的反作用力影响使半导体制冷片3带动限位框27受力变形,影响限位框27的使用稳定性以及半导体制冷片3与导热垫49的贴触效果,通过设置第二限位筋33提高限位条31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强化对半导体制冷片3的限位效果。

通过设置第一卡块32、拉板34,当需要更换半导体制冷片3时,按压第一卡块32,提拉拉板34即可解除半导体制冷片3侧边的限位,此时将半导体制冷片3沿限位框27滑出即可实现半导体制冷片3的拆卸,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通过设置集液盘52,将储液罐2在温度调节过程中产生冷凝水引导至灌流仪主体1外,避免冷凝水在灌流仪主体1内积留,影响灌流仪主体1内电器元件的使用稳定性。

通过设置控制面板对灌流仪主体1上的电器元件进行控制,有效的提高了本装置的操作便利性,治疗前,将体温传感器21与患者头部表面贴合,通过监测患者头部表皮温度,经过经验拟合曲线,换算为颅内温度,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半导体制冷片3对冷却液进行加热或降温,改变冷却液温度,通过水温传感器48对储液罐2内冷却液的温度进行监控,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第一泵体10、第二泵体16改变血液、冷却液流速配合冷却液的温度控制使血液达到设定的降温曲线或升温曲线,通过安全监测传感器模组17对血液注入压力、气泡含量的检测确保注入血液的安全,当参数指标大于或小于安全值的时候通过设置在灌流仪主体1上的蜂鸣器发出报警,提醒监控人员,同时能够长时间的对患者颅脑进行选择性、精准亚低温的温度控制,也能够保持在结束亚低温治疗时缓慢升温曲线的精准度,有利于患者血液温度变化曲线更柔和,对患者的刺激更小,进一步提高本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另外,为了避免对本发明的实质造成不必要的混淆,并没有详细说明众所周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脑部立体定位辅助装置、定位仪及脑部定位方法
  • 一种脑部立体定位辅助装置、定位仪及脑部定位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84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