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感知同步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感知同步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感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在进行协同感知等工作时,需要两个基站实现同步(时间同步)。

但在复杂的多径环境中,通常难以确定两个基站之间是否存在直射径,故也难以实现两个基站间的同步。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其包括:

确定多个感知信号的发射时间、发射角、接收时间、接收角;

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以及所述感知信号的接收角和发射角,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

确定所述感知信号的距离差;所述距离差为感知信号的时间距离与位置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所述时间距离为感知信号从发射时间到接收时间传输的距离,所述位置距离为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与所述接收端间的距离和与所述发射端间的距离之和;

从所述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

根据所述一次径距离差确定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所述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包括:

选择小于第一阈值的所述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所述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包括:

选择小于第一阈值,且群收敛于第二阈值的所述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从所述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包括:

选择最小的所述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次径距离差的个数为多个;所述根据所述一次径距离差确定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包括:

确定所有所述一次径距离差的均值,确定所述均值与光速的商为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所述一次径距离差确定所述发射端与所述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一次径距离差对应的所述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存在反射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线性调频LFM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角通过空间谱估计MUSIC算法计算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端包括基站;所述接收端包括多天线接收机。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能被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根据多个感知信号的距离差(按照一次反射计算得到传输距离与按照时间计算得到的传输距离的差)从中筛选出一次径距离差,也就是筛选出确实为一次反射的感知信号(一次径信号),而一次径距离差是由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间体系间的时间差(同步误差)引起的,故根据其可感知到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由此,本公开实施例能在复杂的多径环境影响下,精确实现两端间的同步(感知同步),进而为泛在感知应用提供准确的依据,如用于实现准确的距离测量等。

附图说明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感知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不同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多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不同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不同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中有物体移动时距离差的变化;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感知同步的设备的组成框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感知同步的方法和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公开,但是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本公开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以下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详细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本公开可借助本公开的理想示意图而参考平面图和/或截面图进行描述。因此,可根据制造技术和/或容限来修改示例图示。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各特征可相互组合。

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举条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如本公开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如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包括”、“由……制成”,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公开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公开明确如此限定。

本公开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基于制造工艺而形成的配置的修改。因此,附图中例示的区具有示意性属性,并且图中所示区的形状例示了元件的区的具体形状,但并不是旨在限制性的。

泛在智能化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并且给产业升级,产业效率提升提供了很大助力。

泛在智能化需要基于泛在系统实现,而无线通信网能满足泛在性,故通过无线通信网实现泛在智能化(如泛在感知)成为重要的技术路线之一。

目前泛在感知技术在雷达领域中有深入的研究,其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对空飞机的感知(如机场雷达),以及短距离感知(如车载雷达)等,而这些应用场景均属于简单场景。但是,泛在感知在复杂环境(如有很多物体的室内环境、多建筑物的地面环境、道路上的多车环境、商场中的多人环境等)下的实现还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故其研究不充分,能实际落地的技术更少。

例如,现网设备多数不具备全双工功能,故只能采用协同感知的方式,而协同感知需要感知信号的发射基站和接收基站同步(时间同步)。但是,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尤其是在复杂的多径环境中,固定的物体情况复杂,且还可能存在人、车等移动物体,故通常难以确定两个基站之间是否存在直射径,也难以确定两个基站之间的信号实际是通过什么路径传输的,从而也就难以根据信号实现两个基站间的同步,进而阻碍了泛在感知的应用,如因为无法实现准确的同步,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距离测量等。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用于可以感知到两个设备(发射端、接收端)各自时间体系之间的时间差,实现两个设备的同步(时间同步),从而保证后续两个设备可进行正确的工作(如进行位置感知)。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适用的发射端、接收端为无线通信设备,即为能发射无线通信信号和接收无线通信信号的设备。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适用的发射端、接收端可以是用于进行协同感知(如位置感知)的设备,也可为其它无线通信设备。

其中,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可由接收端进行,也可由发射端进行,也可由第三方控制器进行,也可由多个设备分别执行其中的不同步骤,即,任何设备只要能获取相应信息并进行相应计算,即可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参照图1,本公开实施例感知同步的方法包括:

S101、确定多个感知信号的发射时间、发射角、接收时间、接收角。

其中,感知信号可以是专门用于进行感知同步的信号;也可以是在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传输的用于其它感知的信号,如用于位置感知的信号,从而可利用该感知信号同时实现位置感知和感知同步。

发射端在发射时间(发射端自身的时间体系记录的时间)向发射角发射感知信号,而其中至少部分信号会被接收端在接收时间(当然是接收端自身的时间体系记录的时间)以接收角接收到。

参照图3,由此环境的复杂性,故发射端发出的感知信号可能传输至接收端,也可能无法传输至接收端;且对传输至接收端的感知信号,其传输路径也是多样的。而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感知信号具有接收时间和接收角度,故其是被接收端接收到的感知信号。

即,每个感知信号,是由发射端在发射时间以发射角发射后,被接收端在接收时间以接收角接收到的信号。

其中,发射端可以是在同一时间发射多个信号,也可以是在不同时间分别发射多个信号,且多个信号的发射角可以相同(为一个波束方向),也可以不同。

其中,参照图5,由于发射端实际发射的是一定宽度的“波束”,故在相同时间以相同角度发射的信号,可能在经过不同的反射后,在不同时间以不同角度被接收端收到,成为多个“感知信号”;而这些感知信号是相干的,故也称“多径信号”,其中每个信号对应多径信号的一个“径”,为一个“径信号”。

其中,发射端与接收端,是按照它们在本次感知同步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分类的,故同一个无线通信设备可能在部分感知同步过程中为发射端,而在其它感知同步过程中为接收端。

S102、根据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以及感知信号的接收角和发射角,确定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

参照图3,发射端、接收端所处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可包括建筑的结构、房间摆放的物体、移动的人和车辆等,而这些环境目标都会对信号造成阻挡、反射等。

由此,不同的感知信号,可能实际是经过不同的路径达到接收端的,如可能不经反射直接达到(即直射径),也可能是经过一次反射后达到(一次径),也可能是经过多次反射后达到(多次径);而且,其中每个感知信号如何达到接收端,在发射时通常是不可预知的。

参照图3、图4,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位置已知,故对每个感知信号,在结合其发射角(βi)和接收角(αi),即可以计算出该感知信号在“经过且只经过一次反射”的情况下,其应当是什么位置进行反射的,也就是得到其理论反射位置(P

具体的,参照图4,可根据发射角计算出感知信号从发射端射出的发射方向,以及感知信号进入接收端的接收方向,而该发射方向和接收方向的交点,即为理论反射位置。

应当理解,对于只经过一次反射的感知信号(一次径信号),其理论反射位置就是实际的反射位置;而经过多次反射的感知信号(多次径信号)实际有多个反射位置,故其理论反射位置并非实际的反射位置;而如果是不经反射的感知信号(直射径信号),则根本不存在理论反射位置,不予考虑。

S103、确定感知信号的距离差。

其中,距离差为感知信号的时间距离与位置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时间距离为感知信号从发射时间到接收时间传输的距离,位置距离为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与接收端间的距离和与发射端间的距离之和。

对每个感知信号,计算其根据传输时间估算的传输距离(也称“伪距”),即,用该感知信号的接收时间减去发射时间得到时间差(其理论上是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间),再将时间差乘以光速,所得结果即代表该感知信号在这段时间内能传输的距离(时间距离)。

同时,如果感知信号从发射端发出后,仅在理论反射位置进行一次反射即达到接收端,则可知该感知信号实际传输的距离应等于理论反射位置到发射端之间的距离,再加上理论反射位置到接收端之间的距离;由此,通过发射端的位置、接收端的位置、每个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即可计算出相应感知信号的位置距离。

进而,对每个感知信号,通过将其时间距离减去位置距离再取绝对值,可得到“距离差”,也就是通过两种方式算出的距离的差值。

应当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只要最终计算得到了距离差即可,而其中位置距离、时间距离的具体计算顺序、公式等,都可以是多样的。

S104、从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

参照图4,如果感知信号确实是仅在理论反射位置经过一次反射(一次径信号),且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间体系之间不存在误差,则其位置距离与时间距离应当是相同,即距离差应为0;相应的,若一次径信号的距离差不为0,则其应当是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间体系之间的误差引起的,即,因为发射时间减去接收时间所得的差值,并非感知信号真正的传输时间,而是还有两个时间体系间的误差,从而使进一步计算得到的时间距离不为0。

进一步的,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是确定的,故所有感知信号由时间误差引起的时间距离的误差也固定,因此,多个一次径距离差应当符合相同的规律。

相对的,参照图4,对经过多次反射的感知信号(多次径信号),其实际传输路径(图中实线)与根据理论反射位置定出的传输路径(图中虚线)不同,即其实际的传输距离要比位置距离偏大或偏小,即其时间距离相对位置距离会偏大或偏小,因此其计算得到的距离差也会符合另一规律。

因此,根据各距离差本身的特性,即可从中选出一个或多个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也就是仅经过一次反射的感测信号的距离差;当然,与一次径距离差对应的感测信号,也就应当是仅在理论反射位置经过一次反射的一次径信号。

S105、根据一次径距离差确定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如前,一次径距离差的值代表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间体系之间的偏差,也就是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为此,可根据以上选出的一次径距离差,计算出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如将一次径距离差除以光速),也就是感知到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以根据同步误差对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同步。

应当理解,任何在数学上与本公开实施等价的方式,均属于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例如,若将以上各距离和距离差均除以光速转变为时间和时间差,并用时间差进行后续步骤,也是可行的。

本公开实施例中,可根据多个感知信号的距离差(按照一次反射计算得到传输距离与按照时间计算得到的传输距离的差)从中筛选出一次径距离差,也就是筛选出确实为一次反射的感知信号(一次径信号),而一次径距离差是由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间体系间的时间差(同步误差)引起的,故根据其可感知到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由此,本公开实施例能在复杂的多径环境影响下,精确实现两端间的同步(感知同步),进而为泛在感知应用提供准确的依据,如用于实现准确的距离测量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S104)包括:

S1041、选择小于第一阈值的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经研究发现,相对于多次径信号的距离差,一次径信号的距离差(一次径距离差)通常偏小,因此,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可选择比预设的第一阈值小的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其中,第一阈值是预先设定的,其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可根据经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从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S104)包括:

S1042、选择小于第一阈值,且群收敛于第二阈值的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经研究发现,一次径距离差除整体偏小外,分布通常还比较集中(集中于时间误差引起的偏差);故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是选择的一次径距离差除了比第一阈值小之外,还群收敛于预设的第二阈值,即,选择的任意两个一次径距离差之间的差值,不应超过第二阈值。

其中,第二阈值也是预先设定的,其可以通过仿真获得,也可根据经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距离差中选择一次径距离差(S104)包括:

S1043、选择最小的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也可以直接选择数值最小的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其实现比较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次径距离差的个数为多个;参照图2,根据一次径距离差确定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S105)包括:

S1051、确定所有一次径距离差的均值,确定均值与光速的商为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当确定出了多个一次径距离差时,可先计算得到多个一次径距离差的均值(算术平均值),再用一次径距离差的均值除以光速,得到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

以上方式充分利用了多个一次径信号的数据,可消除意外因素引起的误差,实现高精度的感知同步。

应当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具体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多个一次径距离差的中位数计算同步误差,或者,当只有一个一次径距离差时,也可直接用其计算同步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在根据一次径距离差确定发射端与接收端间的同步误差(S105)之后,还包括:

S106、确定一次径距离差对应的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存在反射物。

对以上确定出的一次径距离差,可知其对应的感知信号的理论反射位置确实是存在能反射无线通信信号的物体的,也就是可知其理论反射位置有反射物。

因此,在确定出一次径距离差后,还可进一步确定出造成一次径距离差的反射物的位置,如实现位置感知、距离感知等。

例如,通过在多个连续时间分别向相同角度发射感知信号,还可确定出相应位置的反射物是否移动,从而确定出感知范围内是否有移动物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知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正交频分复用OFDM信号、线性调频LFM信号。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以上感知信号包括但不限于OFDM信号、LFM信号等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角通过空间谱估计MUSIC算法计算得到。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方式,确定接收角的算法包括但不限于MUSIC算法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端包括基站;接收端包括多天线接收机。

作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发射端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基站等,而接收端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多天线接收机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感知信号占用的无线资源,可包括但不限于以符号为单位、以子载波为单位、以帧为单位等分配的时域和频域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端分析计算多天线接收的感知信号的时域冲击响应,根据冲击响应序列,确定各感知信号的达到时间,以及达到时间分布的冲击响应的时间区间,再根据到达时间的冲击响应的时间区间获取多天线数据,分析每条径的信号的达到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知信号的时域冲击响应包括接收到的信号直接与发射端发射的信号做时域数学相关,或者接收到的时域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各个子载波数据乘以发射端发射信号的频域数据的共轭,对得到的各个子载波数据变换到时域,得到的时域冲击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径到达时间的冲击响应的时间区间是指时域频域响应中能量超过第三阈值的最小采样点和最大样点时间构成的区间;其中,第三阈值可由仿真获得或根据经验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多径到达时间的冲击响应的时间区间获取多天线数据分析每条径的信号的达到角,根据每条径的所在时域时间,读取每条天线的信道冲击响应对应的时域时间的数据,然后进行多径角计算,获得每条径的角(接收角)。

示例性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可包括:

A101、发射基站(发射端)在设定的时间Tn(发射时间)和无线资源上发射多个感知信号Sj。

其中,发射波束j的发射角为βj,发射基站和接收基站(接收端)可同步也可不同步,二者之间可有直射径也可以没有直射径。

A102、接收基站接收到多径信号,计算各径信号(感知信号)i的到达时间Ti(接收时间)和接收角αi。

其中,由于可能有部分发射的感知信号没有到达接收端,故i和j可能不等。

A103、计算各径信号i的伪距(时间距离)di=c*(Ti-Tn),其中c为光速。

A104、参照图4,根据αi和βi计算得到径信号交点(理论反射位置)的坐标P

A105、参照图4,计算P

A106、计算各径信号i的伪距与传输距离之间的距离差Δdi,并将Δdi按大小进行排序。

即,Δdi=|di-(d

A107、选取Δdi小于第一阈值的所有距离差,并根据第二阈值进行群收敛,得到各一次径距离差的集合A。

即,A={i,Δdi小于第一阈值,集合中任意两个Δdi之差小于第二阈值}。

应当理解,也可选取最小的Δdi为一次径距离差,即A={最小Δdi}。

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通过仿真获得。

A108、计算两个基站之间的同步误差Δt。

即,

其中,k为选取的集合A中的一次径距离差的个数,c为光速。

示例1

参照图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具体可用于只有固定物体而没有移动物体的情况,其具体情况如下:

(1)信号设置

采用LFM作为感知信号,频点3.5GHz,带宽100MHz,采样率122.88MHz,发射信号功率43dBm,噪声功率-94dBm,接收基站天线为8*1线阵。

感知信号为一个LFM符号,每5ms发1次,每个采样点时间Tn,发射波束j的发射角为βj。

(2)环境设置

10m*5m的房间,其中有固定物体,可能存在一次或二次反射,接收基站(BR)、发射基站(BS)、反射点(理论反射位置)均在同一平面。

(3)本公开实施例的感知同步过程

B101、接收基站接收多径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将各个子载波数据乘以发射基站发射信号的频域数据的共轭,对得到的各个子载波数据变换到时域,得到时域冲击响应h(t)。

B102、检测h(t)中大于门限1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峰值位置,计算个径信号i的到达时间Ti,分别提取每个径信号附近大于第三阈值的区间的数据,利用MUSIC算法估计接收角αi,计算伪距di=c*(Ti-Tn),其中c为光速。

B103、计算每个径信号的αi和βi的交点坐标,即为反射点P

可见,对于多次反射的感知信号,计算得到的传输距离(包括反射点)与实际传输距离并不相同。

B104、计算该反射点的伪距和传输路径的距离差Δd。

Δdi=|di-(d

B105、获取Δdi小于第一阈值,且于其它Δd间的差距小于第二阈值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B106、计算同步误差。

示例2

参照图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具体可用于同时有固定物体和移动物体的情况,其具体情况如下:

(1)信号设置

采用LFM作为感知信号,频点3.5GHz,带宽100MHz,采样率122.88MHz,发射信号功率43dBm,噪声功率-94dBm,接收基站天线为8*1线阵。

感知信号为一个LFM符号,每5ms发1次,每个采样点时间Tn,发射波束j的发射角为βj。

(2)环境设置

10m*5m的房间,其中有固定物体和移动物体(如图7中移动的人),可能存在一次或二次反射,接收基站(BR)、发射基站(BS)、反射点(理论反射位置)均在同一平面。

(3)本公开实施例的感知同步过程

B201、接收基站接收多径信号,变换到频域,然后将各个子载波数据乘以发射基站发射信号的频域数据的共轭,对得到的各个子载波数据变换到时域,得到时域冲击响应h(t)。

B202、检测h(t)中大于门限1的数据,根据数据的峰值位置,计算个径信号i的到达时间Ti,分别提取每个径信号附近大于第三阈值的区间的数据,利用MUSIC算法估计接收角αi,计算伪距di=c*(Ti-Tn),其中c为光速。

B203、计算每个径信号的αi和βi的交点坐标,即为反射点P

可见,对于多次反射的感知信号,计算得到的传输距离(包括反射点)与实际传输距离并不相同。

B204、计算该反射点的伪距和传输路径的距离差Δd。

Δdi=|di-(d

B205、获取Δdi小于第一阈值,且于其它Δd间的差距小于第二阈值距离差为一次径距离差。

其中,参照图8,对于同一个反射点,当从Tn到Tn+1时刻其移动时,则其对感知信号的反射情况会有变化,从而其对应的距离差Δd也会不同,故可连续观测同一感测信号对应的距离差,如果相邻时刻其位置变化大于第四阈值,则可确定其为移动物体(如图7中移动的人),反之,该目标为静止物体。

从提高准确性的角度考虑,可选出静止物体,并仅用针对静止物体的径信号进行后续计算。

B106、计算同步误差。

第二方面,参照图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同步的设备,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能被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

第三方面,参照图10,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实施例任意一种感知同步的方法。

其中,处理器为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PU)等;存储器为具有数据存储能力的器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I/O接口(读写接口)连接在处理器与存储器间,能实现存储器与处理器的信息交互,其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总线(Bus)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

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更具体如SDRAM、DDR等)、只读存储器(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闪存(FLASH)或其它磁盘存储器;只读光盘(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它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公开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722